資源簡介 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認識細胞》練習題一、選擇題1.下面有關顯微鏡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放大的實物倒像B.對光時,光線太強應選用平面鏡和小光圈C.由低倍鏡換到高倍鏡后視野內的細胞數目增多D.調節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都能使鏡筒上升或下降2.李清照所寫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綠”和“紅”對應的色素分別存在于植物細胞的( )A.②和④ B.④和⑤C.②和⑥ D.④和⑦3.如果房間里的光線較暗,在使用顯微鏡時,應該選用( )A.較小光圈、凹面鏡 B.較大光圈、凹面鏡C.較小光圈、平面鏡 D.較大光圈、平面鏡4.組成細胞的物質可以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兩大類。下列屬于有機物的是( )①水、 ②脂質 、③蛋白質、 ④維生素、 ⑤無機鹽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5.用顯微鏡觀察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若要在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數量最多,應該選用的鏡頭組合是( )A.①和③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②和④6.下圖是同學們利用顯微鏡觀察到的細胞。在制作臨時裝片時,需要將實驗材料放在生理鹽水中的是( )A.黃瓜表層果肉細胞 B.苦草葉片細胞C.蠶豆葉下表皮細胞D.人口腔上皮細胞7.人體正常細胞內的鉀離子濃度比細胞外大約高30倍,控制鉀離子進出細胞的結構是圖中的( )A.1 B.2 C.3 D.4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句詩中生物共有的細胞結構是( )A.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線粒體B.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C.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葉綠體D.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9.紅心火龍果汁多味甜,富含花青素、維生素等多種物質,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食用時手指和舌頭會被染成紅色,這些紅色的汁液來自火龍果細胞的( )A.液泡 B.細胞壁 C.細胞質 D.細胞膜10.如圖為小雅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和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請據圖分析,找出正確的敘述( )A.觀察時,如果想把視野中的A細胞移到視野中央,可向左下方移動裝片B.為更好地觀察口腔上皮細胞,需要將視野調暗,小雅須改用凹面鏡和較小光圈C.甲圖中染色最深的結構是【3】細胞核D.乙圖細胞與甲圖細胞相比,主要區別在于乙圖細胞具有液泡和葉綠體二、判斷題11.生物繪圖時,用細點的疏密來表示細胞各結構的明暗( )12.用鋼筆畫細胞結構簡圖時,要注意用粗線表示圖中較暗的地方。 ( )13.制作臨時裝片時,實驗材料越大越有利于觀察到細胞。 ( )14.綠色植物的每個細胞都含有葉綠體和線粒體。 (判斷對錯)15.用顯微鏡觀察時,視野中有一污點,移動裝片和轉動目鏡鏡頭,污點都無變化,則污點可能在物鏡上。( )三、綜合題16.如圖分別是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結構模式圖,請根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里填序號,橫線上填文字。)(1)圖中的乙細胞是 細胞。(2)圖中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結構是[ ] 。(3)能夠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的結構是③ 。動植物細胞都具有的能量轉換器是 。(4)橘子酸甜可口,這些酸甜物質主要存在于細胞的[ ] 。(5)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是:動物細胞中無 、葉綠體、液泡。17.請回答與實驗有關的問題:(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滴加的是生理鹽水而不是清水,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細胞(2)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視野如圖A所示,則載玻片上應是 (填p或d)。若要把p移到視野中央,載玻片應向 (填“右上方”或“左下方”)移動。(3)要使顯微鏡視野中觀察到的物像由圖B變成圖C,正確的操作步驟應該是:先把要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然后轉動轉換器換用 (填“高”或“低”)倍物鏡觀察。物像不清晰時可調節 (填“粗”或“細”)準焦螺旋;視野變暗時,可調節 (填“通光孔”或“遮光器”或“反光鏡”)。18.顯微鏡是科學實驗室中常用的儀器,如圖所示:①②為兩種放大倍數不同的物鏡,③④為兩種放大倍數不同的目鏡,⑤⑥為觀察到清晰物像時物鏡與玻片之間的距離。(1)請問下列組合觀察到的細胞數目最多的是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2)要將視野中如圖所示的細胞移動到中央,應向 移動裝片。通過顯微鏡觀察到在裝片內有一物體作順時針運動,則該物體的實際運動方向為 (選填“順時針”或“逆時針”)。(3)制作臨時裝片時,應使蓋玻片的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體,然后再輕輕放下,這樣操作的目的是 。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B C B D A D A C11.正確12.錯誤13.錯誤14.錯誤15.正確16.(1)動物(2)②細胞膜(3) 葉綠體 線粒體(4)⑤液泡(5)細胞壁17. 吸水過多而漲破 d 右上方 高 細 遮光器或反光鏡18. C 左 順時針 避免蓋玻片下產生氣泡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