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8張PPT)第1章<<<章末檢測試卷(一)1.(2023·山東煙臺高一期中)化學是一門具有實用性、創造性的科學,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CO2人工全合成淀粉,有效推動了“碳中和”B.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有觀察、實驗、分類、比較、假說和模型等C.阿伏加德羅提出原子論,奠定了現代化學的基礎D.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汲取古人智慧,利用物理方法提取青蒿素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使用CO2人工全合成淀粉,可以減少CO2,有效推動了“碳中和”,A正確;1811年,阿伏加德羅提出分子學說,系統地解決了在物質組成和原子量測定方面存在的混亂問題,C錯誤。202.某學生將兩塊綠豆粒大小的金屬鈉和金屬鉀分別投入盛有等量水的燒杯中,來研究二者與水反應的異同。該學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①觀察法 ②實驗法 ③分類法 ④比較法 ⑤假說法 ⑥模型法A.①② B.①②④C.③⑤ D.全部√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通過鈉、鉀與水反應現象的對比,比較二者化學性質的異同,其中用到了實驗法、觀察法、比較法。203.Na與水、氧氣、氯氣等均能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將Na投入鹽酸中,Na先與水反應,生成的NaOH再與HCl反應B.Na與氧氣在常溫下反應生成Na2O2,加熱時二者反應生成Na2OC.Na雖然能與氯氣反應生成NaCl,但不能在氯氣中燃燒D.常溫下,Na可以與水反應,證明Na比Fe更活潑√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將Na投入鹽酸中,Na先與HCl反應生成氫氣及氯化鈉,若Na過量,過量的Na再與水反應,A選項錯誤;Na與氧氣在常溫下反應生成Na2O,加熱時二者反應生成Na2O2,B選項錯誤;Na在氯氣中可以燃燒,C選項錯誤;常溫下,Na可以與水劇烈反應,Fe與水在常溫下不反應,證明Na比Fe更活潑,D選項正確。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2023·福建寧德高一調研)下列有關物質的性質與用途具有對應關系的是A.Na熔點低,可用于高溫下與TiCl4反應制備金屬TiB.HClO見光易分解,可用于漂白有色物質C.Na2O2能和CO2反應生成O2,可作潛水艇的供氧劑D.NaHCO3能與堿反應,可用作焙制糕點的膨松劑√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高溫下Na與TiCl4反應制備金屬Ti是由于Na的金屬性強,與鈉的熔點低無關,A錯誤;HClO具有強氧化性,可用于漂白有色物質,與次氯酸見光易分解無關,B錯誤;NaHCO3用作焙制糕點的膨松劑是由于其受熱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與碳酸氫鈉能與堿反應無關,D錯誤。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5.(2024·濟南高一期末)草酸(分子式為H2C2O4,沸點:150 ℃)是生物體的一種代謝產物,廣泛分布于植物、動物和真菌體中。下列有關判斷不正確的是A.草酸的摩爾質量是90 g·mol-1B.1 mol草酸中含有6.02×1023個分子C.45 g草酸中含有1.204×1024個氧原子D.1 mol草酸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約為22.4 L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5 g草酸的物質的量為=0.5 mol,含有氧原子的個數為0.5×4 ×6.02×1023=1.204×1024,故C正確;由草酸沸點為150 ℃可知,標況下草酸不是氣體,所以不能使用氣體摩爾體積計算其體積,故D錯誤。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6.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NaCl溶液時,下列操作不正確的是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A.接近稱量質量時,輕振手腕,加夠藥品 B.溶解時,用量筒控制所加蒸餾水的量 C.移液時,玻璃棒插在刻度線以上,防止液體灑出 D.液面接近刻度線1~2 cm時,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至刻度線√20C項,移液時,玻璃棒插在刻度線以下,防止液體沾在刻度線上方而使溶液體積增大,錯誤。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7.(2023·北京八中高一檢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1 mol O2中含有的原子數約為6.02×1023B.22.4 L Cl2含有2 mol氯原子C.18 g H2O含有的水分子數約為6.02×1023D.5.85 g NaCl溶于1 L水,得到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 mol·L-1的溶液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 mol O2中含有的分子數約為6.02×1023,故A錯誤;22.4 L Cl2沒有說明狀態,無法計算氯原子數,故B錯誤;18 g H2O為1 mol,含有的水分子數約為6.02×1023,故C正確;5.85 g NaCl為0.1 mol,溶于1 L水得到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小于0.1 mol·L-1,故D錯誤。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8.(2023·開封高一檢測)設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1 mol CH4的質量為16 g·mol-1B.H2O的摩爾質量為18 gC.44 g CO2中所含原子數為NAD.9.8 g H2SO4中含0.1NA個H2SO4分子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 mol CH4的質量m(CH4)=n·M=1 mol×16 g·mol-1=16 g,A項錯誤;H2O的摩爾質量為18 g·mol-1,B項錯誤;44 g CO2中所含原子數為3NA,C項錯誤;n(H2SO4)==0.1 mol,N(H2SO4)=n(H2SO4)·NA=0.1NA,D項正確。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9.將質量均為m g的O2和X氣體分別充入相同體積的密閉容器中,二者壓強(p)與溫度(T)的關系如圖所示,則X氣體可能是A.H2 B.NH3C.CO D.SO2√選擇題由圖可知,相同溫度時,p(O2)>p(X),根據阿伏加德羅定律的推論知,在同質量、同體積條件下,氣體相對分子質量與壓強成反比,即相對分子質量越大,壓強越小,只有SO2的相對分子質量大于O2,所以該氣體可能是SO2,故D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0.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相關實驗探究,其中裝置不合理的是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A.圖1探究鈉與Cl2反應B.圖2證明Na2O2與水反應放熱C.圖3證明Cl2能與燒堿溶液反應D.圖4鑒別純堿與小蘇打√20選擇題B項,如果脫脂棉燃燒,則能表明Na2O2與水反應放熱;C項,如果氣球變大,則說明Cl2能被NaOH溶液吸收;D項,加熱固體時,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1.(2023·連云港高一檢測)用98%的濃硫酸(密度:1.84 g·mL-1) 配制100 mL 1 mol·L-1的稀硫酸,配制過程中可能用到下列儀器中的幾種:①100 mL 量筒、②10 mL 量筒、③50 mL燒杯、④托盤天平、⑤100 mL 容量瓶、⑥膠頭滴管、⑦玻璃棒。按使用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②③⑦⑤⑥ B.④③⑤⑦⑥C.①③⑦⑤⑥ D.②⑤⑦⑥√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用濃硫酸配制稀硫酸的過程:①計算所需濃硫酸的體積為5.4 mL;②選用10 mL量筒量取濃硫酸;③稀釋濃硫酸:將少量水倒入50 mL燒杯中,將濃硫酸沿器壁緩緩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④將冷卻至室溫的稀硫酸轉移至100 mL 容量瓶中,洗滌燒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將洗滌液注入容量瓶中;⑤定容。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2023·杭州高一檢測)在80 g密度為d g·cm-3的硫酸鐵溶液中,含有2.8 g Fe3+,則此溶液中S的物質的量濃度為(單位為mol·L-1)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A.d B.dC.d D.d√20計算可得,n(Fe3+)==0.05 mol,則溶液中n(S)=n(Fe3+) =×0.05 mol=0.075 mol,溶液體積為= L,則S= mol·L-1。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3.(2023·桂林高一檢測)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1 mol·L-1CaCl2溶液中,Cl-的數目為2NAB.0.2NA個硫酸分子與 19.6 g磷酸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數C.28 g氮氣所含的原子數為NAD.NA個氧分子與NA個氫分子的質量比為8∶1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硫酸和磷酸的摩爾質量相等,而每個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數相同,19.6 g磷酸分子數也為0.2NA,故B正確;28 g氮氣物質的量為1 mol,含有的原子數為2NA,故C錯誤;NA個氧分子與NA個氫分子的質量之比等于其摩爾質量之比,即32∶2 =16∶1,故D錯誤。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4.以CO2和Na2O2為原料,制取純凈干燥的O2,實驗裝置如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裝置②中試劑可以是NaOH溶液B.裝置③的作用是干燥O2C.收集氧氣應選擇裝置aD.裝置②③之間應增加盛澄清石灰水的洗氣瓶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裝置②中試劑可以是NaOH溶液,用來除去二氧化碳氣體,A項正確;裝置③中盛有濃硫酸,作用是干燥O2,B項正確;由于氧氣密度大于空氣,應選擇裝置b收集O2,C項錯誤;裝置②③之間應增加盛澄清石灰水的洗氣瓶,驗證二氧化碳是否除盡,D項正確。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5.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試管中持續通入氯氣至過量,溶液顏色可能出現無色、淺黃綠色、紅色等變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過程Ⅰ溶液由紫色變成紅色,起作用的微粒是H+B.過程Ⅱ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證明試管②中溶液不再呈酸性C.過程Ⅲ溶液顏色由無色變成淺黃綠色,證明溶液中有Cl2D.若向紫色石蕊溶液中持續加入Na2O2粉末,不會出現相同的顏色變化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過程Ⅰ溶液由紫色變成紅色,起作用的微粒是H+,A項正確;過程Ⅱ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是HClO漂白作用的結果,溶液中仍然含有鹽酸,故B錯誤;過程Ⅲ形成飽和氯水溶液,顯淺黃綠色為溶解的Cl2分子,故C正確;Na2O2與H2O反應生成NaOH,溶液呈藍色,Na2O2具有漂白性,使藍色褪去,故D正確。2016.(2023·山東聊城一中高一檢測)已知A為金屬單質,B為氧化物,D為淡黃色固體粉末,F為醫療上治療胃酸過多的一種藥劑;物質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請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A 、E 。 (2)請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A→C: ; D→E: 。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NaNa2CO32Na+2H2O===2NaOH+H2↑2Na2O2+2CO2===2Na2CO3+O220(3)取一定質量的E和F混合物灼燒至恒重,冷卻至室溫,共收集到4.4 g氣體。加熱后剩余的固體物質與足量鹽酸反應,共收集到8.8 g氣體,則原固體混合物中E和F的質量分別為 g、 g。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10.616.820由題意知,A是Na,B是Na2O,D是Na2O2,C是NaOH,F是NaHCO3,E是Na2CO3。E是Na2CO3,F是NaHCO3,NaHCO3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2NaHCO3 Na2CO3+CO2↑+H2O,而Na2CO3穩定,受熱不分解。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根據物質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2×84 g NaHCO3分解,產生106 gNa2CO3,同時反應產生44 g CO2氣體,現在分解產生氣體質量是4.4 g,則說明固體混合物中含有NaHCO3的質量m(NaHCO3)=×2×84 g=16.8 g,其分解產生Na2CO3的質量是10.6 g。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Na2CO3與足量HCl反應產生NaCl、H2O和CO2,化學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據物質反應轉化關系可知,若反應產生8.8 g CO2氣體,則發生該反應的Na2CO3質量為×106 g·mol-1=21.2 g,故原混合物中含有Na2CO3的質量為21.2 g-10.6 g=10.6 g。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7.(1)在標準狀況下,2.24 L由N2、N2O組成的混合氣體中含有氮元素的質量約為 。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8 g在標準狀況下,2.24 L由N2、N2O組成的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是0.1 mol,因為一個N2和N2O分子中都含有2個氮原子,所以不論N2和N2O的比例如何,N的物質的量就是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的2倍,則2.24 L由N2、N2O組成的混合氣體中含有氮元素的物質的量為0.2 mol,質量為0.2 mol×14 g·mol-1=2.8 g。20(2)等質量的O2和SO2,物質的量之比為 ,在相同條件下的體積之比為 ,原子數之比為 。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1設二者質量均為m g,物質的量之比為∶=2∶1,在相同條件下的體積之比等于其物質的量之比,原子個數之比為(2×2)∶(1×3)=4∶3。2∶14∶320(3)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CO2和O2的質量之比為 。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11∶8在該條件下,二者的物質的量相同,則質量之比等于其摩爾質量之比,即為44∶32=11∶8。20(4)在0.1 L由KCl、K2SO4、ZnSO4形成的植物營養液中,c(K+)=0.7 mol·L-1,c(Zn2+)=0.1 mol·L-1,c(Cl-)=0.3 mol·L-1,向混合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后產生的沉淀的物質的量為 。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0.03 mol由溶液呈電中性可知,溶液中硫酸根離子的濃度c(S)==0.3 mol·L-1,則硫酸根離子的物質的量為0.3 mol·L-1×0.1 L=0.03 mol,則向混合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后產生硫酸鋇沉淀的物質的量為0.03 mol。2018.(2023·山東濟寧高一檢測)實驗室進行以下相關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1)準確稱量1.06 g Na2CO3,溶于80 mL水中,向其中滴加稀鹽酸至恰好完全反應生成正鹽,共用去鹽酸20.00 mL,該稀鹽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mol·L-1。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1.020非選擇題1.06 g Na2CO3的物質的量n(Na2CO3)==0.01 mol,根據化學方程式2HCl+Na2CO3===2NaCl+CO2↑+H2O可知,當二者恰好反應轉化為正鹽時消耗鹽酸中HCl的物質的量n(HCl)=2n(Na2CO3)=2×0.01 mol= 0.02 mol,由于該鹽酸的體積為20.00 mL,則該鹽酸的物質的量濃度c(HCl)==1.0 mol·L-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實驗室配制上述稀鹽酸240 mL,需要用量筒量取10 mol·L-1的濃鹽酸 mL,配制過程中需用到的玻璃儀器有量筒、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和 。以下操作會使配制溶液濃度偏低的是_______(填字母)。 A.量取濃鹽酸時仰視B.定容時仰視C.濃鹽酸稀釋時未冷卻就轉移D.搖勻溶液后液面低于刻度線,及時加水到刻度線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5.0250 mL容量瓶BD20非選擇題實驗室配制1.0 mol·L-1稀鹽酸240 mL,實驗室沒有240 mL規格的容量瓶,需要配制250 mL,根據c1V1=c2V2,有0.25 L×1.0 mol·L-1=V1×10 mol·L-1,故需要量取10 mol·L-1的濃鹽酸25.0 mL。量取濃鹽酸時仰視,會增加溶質的物質的量,使溶液濃度偏高,選項A不符合;定容時仰視觀察液面,導致溶液體積偏大,溶液濃度偏低,選項B符合;濃鹽酸稀釋時未冷卻就轉移,冷卻后溶液體積偏小,溶液濃度偏高,選項C不符合;搖勻溶液后液面低于刻度線,及時加水到刻度線,導致溶液體積偏大,溶液濃度偏低,選項D符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現有9.3 g已變質的NaOH固體(其中含有Na2CO3),恰好可以和200 mL上述配制的稀鹽酸完全反應(生成正鹽,得到氣體),則該混合物中NaOH的質量分數為 (結果保留到小數點后2位)。 非選擇題43.0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0 mL 1.0 mol·L-1稀鹽酸中HCl的物質的量n(HCl)=1.0 mol·L-1×0.2 L= 0.2 mol,當其恰好完全反應轉化為NaCl時,根據元素守恒可知n(NaCl)=n(HCl)=0.2 mol,假設混合物中NaOH、Na2CO3的物質的量分別是x mol、y mol,根據元素守恒可知x+2y=0.2,40x+106y=9.3,解得x=0.1,y=0.05,故該混合物中NaOH的質量分數為 ×100%≈43.01%。20(4)將(3)中所生成的氣體通入200 mL某KOH溶液中,氣體被完全吸收,KOH無剩余,則該KOH溶液的濃度為 mol·L-1≤c(KOH)≤ mol·L-1。 非選擇題0.2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0.5020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由(3)可知n(Na2CO3)=0.05 mol,則根據C元素守恒可知其與鹽酸反應產生的CO2的物質的量也是0.05 mol,將其通入KOH溶液中發生反應,可能生成K2CO3,也可能生成KHCO3,或者是兩種鹽的混合物。若完全轉化為KHCO3,則n(KOH)=n(KHCO3)=n(CO2)=0.05 mol,由于溶液的體積是200 mL,則KOH溶液的濃度c(KOH)==0.25 mol·L-1;20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若完全轉化為K2CO3,則根據元素守恒可知n(KOH)=2n(K2CO3)= 2n(CO2)=0.10 mol,由于溶液的體積是200 mL,則KOH溶液的濃度c(KOH)==0.50 mol·L-1;若反應產生的鹽中含有K2CO3和KHCO3,則KOH的濃度應該在0.25 mol·L-1與0.50 mol·L-1之間。2019.采用如圖裝置制取一定量的飽和氯水,并進行氯水的性質實驗。非選擇題檢查裝置氣密性(1)在裝入藥品前應進行的操作是 。 (2)寫出丁裝置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l2+2NaOH===NaCl+NaClO+H2O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用制得的飽和氯水分別進行下列實驗:①滴入碳酸鈉溶液中,有氣體生成,說明氯水中發生反應的粒子是 。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H+氯氣與水發生的反應為Cl2+H2O===HCl+HClO,其中能與碳酸鈉反應產生氣體的粒子是H+。20②滴到藍色石蕊試紙上的現象:__________________。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試紙先氯水中的H+使溶液顯酸性,能使藍色石蕊試紙變紅,同時,氯水中的HClO有漂白性,能使石蕊試紙褪色,所以看到的現象是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變紅后褪色20(4)久置的氯水漂白效果明顯不足或消失,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HCl+O2↑氯氣和水反應生成HCl和HClO,但次氯酸不穩定,見光或受熱易分解,2HClO 2HCl+O2↑,所以氯水放置時間久了,就變成了稀鹽酸,所以久置的氯水漂白效果明顯不足或消失。2HClO20(5)將制得的飽和氯水慢慢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當滴到一定量時,紅色突然褪去。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兩種(簡要文字說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由于氯水中的鹽酸有酸性,溶液紅色褪去可能是溶液堿性變弱。鹽酸中和了氫氧化鈉的堿性20② 。 用實驗證明紅色褪色的原因是①或者②的實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由于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能是次氯酸的漂白性使變紅的酚酞溶液褪色。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紅色消失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若溶液變紅說明是原因①;若不變紅說明是原因②2020.(2023·山東菏澤高一檢測)鈉及其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應用。(1)鈉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取2.3 g鈉塊在干燥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后,其表面會失去金屬光澤生成Na2O,此時固體質量為2.46 g,則原鈉塊中已被氧化的鈉為 mol;再將該鈉塊在干燥空氣中充分加熱,會得到淡黃色的 (填化學式)粉末;經過上述兩步實驗后,最終得到的粉末的質量應為 g。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0.02Na2O23.920非選擇題鈉在空氣中發生的反應為4Na+O2===2Na2O,2.3 g鈉塊在干燥空氣中部分生成Na2O,固體質量變為2.46 g,增加的0.16 g是O2的質量,n(O2)==0.005 mol,由化學方程式知反應的鈉的物質的量n(Na)=4×0.005 mol=0.02 mol;鈉塊在干燥空氣中充分加熱,會得到淡黃色的Na2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2 Na2O2,n(Na2O2)=n(Na)=×=0.05 mol,m(Na2O2)=n(Na2O2)×M(Na2O2)=0.05 mol×78 g·mol-1=3.9 g。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某課外小組為了驗證Na2CO3和NaHCO3的穩定性,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加熱及夾持儀器已略去)。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①為使實驗更具有說服力,你認為在試管A中最好放物質 (填化學式),在A、B試管中能發生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2CO32NaHCO3 Na2CO3+H2O+CO2↑20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試管A的溫度高,試管B的溫度低,碳酸鈉放在試管A中,碳酸氫鈉放在試管B中,碳酸鈉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不分解,碳酸氫鈉在較低溫度下分解,可證明碳酸鈉比碳酸氫鈉穩定。20②實驗時,C、D兩個燒杯中的現象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證明碳酸鈉比碳酸氫鈉穩定。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C中無明顯變化,D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碳酸鈉不分解,裝置C中無明顯現象;碳酸氫鈉分解生成CO2,裝置D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20章末檢測試卷(一)(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2023·山東煙臺高一期中)化學是一門具有實用性、創造性的科學,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CO2人工全合成淀粉,有效推動了“碳中和”B.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有觀察、實驗、分類、比較、假說和模型等C.阿伏加德羅提出原子論,奠定了現代化學的基礎D.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汲取古人智慧,利用物理方法提取青蒿素2.某學生將兩塊綠豆粒大小的金屬鈉和金屬鉀分別投入盛有等量水的燒杯中,來研究二者與水反應的異同。該學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 )①觀察法 ②實驗法 ③分類法 ④比較法 ⑤假說法 ⑥模型法A.①② B.①②④C.③⑤ D.全部3.Na與水、氧氣、氯氣等均能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Na投入鹽酸中,Na先與水反應,生成的NaOH再與HCl反應B.Na與氧氣在常溫下反應生成Na2O2,加熱時二者反應生成Na2OC.Na雖然能與氯氣反應生成NaCl,但不能在氯氣中燃燒D.常溫下,Na可以與水反應,證明Na比Fe更活潑4.(2023·福建寧德高一調研)下列有關物質的性質與用途具有對應關系的是 ( )A.Na熔點低,可用于高溫下與TiCl4反應制備金屬TiB.HClO見光易分解,可用于漂白有色物質C.Na2O2能和CO2反應生成O2,可作潛水艇的供氧劑D.NaHCO3能與堿反應,可用作焙制糕點的膨松劑5.(2024·濟南高一期末)草酸(分子式為H2C2O4,沸點:150 ℃)是生物體的一種代謝產物,廣泛分布于植物、動物和真菌體中。下列有關判斷不正確的是 ( )A.草酸的摩爾質量是90 g·mol-1B.1 mol草酸中含有6.02×1023個分子C.45 g草酸中含有1.204×1024個氧原子D.1 mol草酸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約為22.4 L6.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NaCl溶液時,下列操作不正確的是 ( )A.接近稱量質量時,輕振手腕,加夠藥品 B.溶解時,用量筒控制所加蒸餾水的量 C.移液時,玻璃棒插在刻度線以上,防止液體灑出 D.液面接近刻度線1~2 cm時,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至刻度線7.(2023·北京八中高一檢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1 mol O2中含有的原子數約為6.02×1023B.22.4 L Cl2含有2 mol氯原子C.18 g H2O含有的水分子數約為6.02×1023D.5.85 g NaCl溶于1 L水,得到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 mol·L-1的溶液8.(2023·開封高一檢測)設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1 mol CH4的質量為16 g·mol-1B.H2O的摩爾質量為18 gC.44 g CO2中所含原子數為NAD.9.8 g H2SO4中含0.1NA個H2SO4分子9.將質量均為m g的O2和X氣體分別充入相同體積的密閉容器中,二者壓強(p)與溫度(T)的關系如圖所示,則X氣體可能是 ( )A.H2 B.NH3C.CO D.SO210.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相關實驗探究,其中裝置不合理的是 ( )A.圖1探究鈉與Cl2反應B.圖2證明Na2O2與水反應放熱C.圖3證明Cl2能與燒堿溶液反應D.圖4鑒別純堿與小蘇打11.(2023·連云港高一檢測)用98%的濃硫酸(密度:1.84 g·mL-1) 配制100 mL 1 mol·L-1的稀硫酸,配制過程中可能用到下列儀器中的幾種:①100 mL 量筒、②10 mL 量筒、③50 mL燒杯、④托盤天平、⑤100 mL 容量瓶、⑥膠頭滴管、⑦玻璃棒。按使用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②③⑦⑤⑥ B.④③⑤⑦⑥C.①③⑦⑤⑥ D.②⑤⑦⑥12.(2023·杭州高一檢測)在80 g密度為d g·cm-3的硫酸鐵溶液中,含有2.8 g Fe3+,則此溶液中S的物質的量濃度為(單位為mol·L-1) ( )A.d B.dC.d D.d13.(2023·桂林高一檢測)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1 mol·L-1CaCl2溶液中,Cl-的數目為2NAB.0.2NA個硫酸分子與 19.6 g磷酸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數C.28 g氮氣所含的原子數為NAD.NA個氧分子與NA個氫分子的質量比為8∶114.以CO2和Na2O2為原料,制取純凈干燥的O2,實驗裝置如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裝置②中試劑可以是NaOH溶液B.裝置③的作用是干燥O2C.收集氧氣應選擇裝置aD.裝置②③之間應增加盛澄清石灰水的洗氣瓶15.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試管中持續通入氯氣至過量,溶液顏色可能出現無色、淺黃綠色、紅色等變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過程Ⅰ溶液由紫色變成紅色,起作用的微粒是H+B.過程Ⅱ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證明試管②中溶液不再呈酸性C.過程Ⅲ溶液顏色由無色變成淺黃綠色,證明溶液中有Cl2D.若向紫色石蕊溶液中持續加入Na2O2粉末,不會出現相同的顏色變化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5小題,共55分)16.(10分)(2023·山東聊城一中高一檢測)已知A為金屬單質,B為氧化物,D為淡黃色固體粉末,F為醫療上治療胃酸過多的一種藥劑;物質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2分)請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A 、E 。 (2)請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A→C: ;D→E: 。(3)取一定質量的E和F混合物灼燒至恒重,冷卻至室溫,共收集到4.4 g氣體。加熱后剩余的固體物質與足量鹽酸反應,共收集到8.8 g氣體,則原固體混合物中E和F的質量分別為 g、 g。 17.(9分)(1)在標準狀況下,2.24 L由N2、N2O組成的混合氣體中含有氮元素的質量約為 。 (2)(3分)等質量的O2和SO2,物質的量之比為 ,在相同條件下的體積之比為 ,原子數之比為 。 (3)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CO2和O2的質量之比為 。 (4)在0.1 L由KCl、K2SO4、ZnSO4形成的植物營養液中,c(K+)=0.7 mol·L-1,c(Zn2+)=0.1 mol·L-1,c(Cl-)=0.3 mol·L-1,向混合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后產生的沉淀的物質的量為 。18.(14分)(2023·山東濟寧高一檢測)實驗室進行以下相關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1)準確稱量1.06 g Na2CO3,溶于80 mL水中,向其中滴加稀鹽酸至恰好完全反應生成正鹽,共用去鹽酸20.00 mL,該稀鹽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mol·L-1。 (2)實驗室配制上述稀鹽酸240 mL,需要用量筒量取10 mol·L-1的濃鹽酸 mL,配制過程中需用到的玻璃儀器有量筒、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和 。以下操作會使配制溶液濃度偏低的是 (填字母)。 A.量取濃鹽酸時仰視B.定容時仰視C.濃鹽酸稀釋時未冷卻就轉移D.搖勻溶液后液面低于刻度線,及時加水到刻度線(3)現有9.3 g已變質的NaOH固體(其中含有Na2CO3),恰好可以和200 mL上述配制的稀鹽酸完全反應(生成正鹽,得到氣體),則該混合物中NaOH的質量分數為 (結果保留到小數點后2位)。 (4)將(3)中所生成的氣體通入200 mL某KOH溶液中,氣體被完全吸收,KOH無剩余,則該KOH溶液的濃度為________ mol·L-1≤c(KOH)≤ mol·L-1。 19.(12分)采用如圖裝置制取一定量的飽和氯水,并進行氯水的性質實驗。(1)(1分)在裝入藥品前應進行的操作是 。(2)寫出丁裝置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用制得的飽和氯水分別進行下列實驗:①(1分)滴入碳酸鈉溶液中,有氣體生成,說明氯水中發生反應的粒子是 。 ②(1分)滴到藍色石蕊試紙上的現象: 。(4)(1分)久置的氯水漂白效果明顯不足或消失,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原因: 。 (5)將制得的飽和氯水慢慢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當滴到一定量時,紅色突然褪去。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兩種(簡要文字說明):① ;② 。用實驗證明紅色褪色的原因是①或者②的實驗方法是 。 20.(10分)(2023·山東菏澤高一檢測)鈉及其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應用。(1)(5分)鈉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取2.3 g鈉塊在干燥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后,其表面會失去金屬光澤生成Na2O,此時固體質量為2.46 g,則原鈉塊中已被氧化的鈉為 mol;再將該鈉塊在干燥空氣中充分加熱,會得到淡黃色的 (填化學式)粉末;經過上述兩步實驗后,最終得到的粉末的質量應為 g。 (2)某課外小組為了驗證Na2CO3和NaHCO3的穩定性,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加熱及夾持儀器已略去)。①(3分)為使實驗更具有說服力,你認為在試管A中最好放物質 (填化學式),在A、B試管中能發生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②實驗時,C、D兩個燒杯中的現象分別是 ,可以證明碳酸鈉比碳酸氫鈉穩定。 答案精析1.C [使用CO2人工全合成淀粉,可以減少CO2,有效推動了“碳中和”,A正確;1811年,阿伏加德羅提出分子學說,系統地解決了在物質組成和原子量測定方面存在的混亂問題,C錯誤。]2.B [通過鈉、鉀與水反應現象的對比,比較二者化學性質的異同,其中用到了實驗法、觀察法、比較法。]3.D [將Na投入鹽酸中,Na先與HCl反應生成氫氣及氯化鈉,若Na過量,過量的Na再與水反應,A選項錯誤;Na與氧氣在常溫下反應生成Na2O,加熱時二者反應生成Na2O2,B選項錯誤;Na在氯氣中可以燃燒,C選項錯誤;常溫下,Na可以與水劇烈反應,Fe與水在常溫下不反應,證明Na比Fe更活潑,D選項正確。]4.C [高溫下Na與TiCl4反應制備金屬Ti是由于Na的金屬性強,與鈉的熔點低無關,A錯誤;HClO具有強氧化性,可用于漂白有色物質,與次氯酸見光易分解無關,B錯誤;NaHCO3用作焙制糕點的膨松劑是由于其受熱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與碳酸氫鈉能與堿反應無關,D錯誤。]5.D [45 g草酸的物質的量為=0.5 mol,含有氧原子的個數為0.5×4×6.02×1023=1.204×1024,故C正確;由草酸沸點為150 ℃可知,標況下草酸不是氣體,所以不能使用氣體摩爾體積計算其體積,故D錯誤。]6.C [C項,移液時,玻璃棒插在刻度線以下,防止液體沾在刻度線上方而使溶液體積增大,錯誤。]7.C [1 mol O2中含有的分子數約為6.02×1023,故A錯誤;22.4 L Cl2沒有說明狀態,無法計算氯原子數,故B錯誤;18 g H2O為1 mol,含有的水分子數約為6.02×1023,故C正確;5.85 g NaCl為0.1 mol,溶于1 L水得到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小于0.1 mol·L-1,故D錯誤。]8.D [1 mol CH4的質量m(CH4)=n·M=1 mol×16 g·mol-1=16 g,A項錯誤;H2O的摩爾質量為18 g·mol-1,B項錯誤;44 g CO2中所含原子數為3NA,C項錯誤;n(H2SO4)==0.1 mol,N(H2SO4)=n(H2SO4)·NA=0.1NA,D項正確。]9.D [由圖可知,相同溫度時,p(O2)>p(X),根據阿伏加德羅定律的推論知,在同質量、同體積條件下,氣體相對分子質量與壓強成反比,即相對分子質量越大,壓強越小,只有SO2的相對分子質量大于O2,所以該氣體可能是SO2,故D正確。]10.D [B項,如果脫脂棉燃燒,則能表明Na2O2與水反應放熱;C項,如果氣球變大,則說明Cl2能被NaOH溶液吸收;D項,加熱固體時,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11.A [用濃硫酸配制稀硫酸的過程:①計算所需濃硫酸的體積為5.4 mL;②選用10 mL量筒量取濃硫酸;③稀釋濃硫酸:將少量水倒入50 mL燒杯中,將濃硫酸沿器壁緩緩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④將冷卻至室溫的稀硫酸轉移至100 mL 容量瓶中,洗滌燒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將洗滌液注入容量瓶中;⑤定容。]12.A [計算可得,n(Fe3+)==0.05 mol,則溶液中n(S)=n(Fe3+)=×0.05 mol=0.075 mol,溶液體積為= L,則S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mol·L-1。]13.B [硫酸和磷酸的摩爾質量相等,而每個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數相同,19.6 g磷酸分子數也為0.2NA,故B正確;28 g氮氣物質的量為1 mol,含有的原子數為2NA,故C錯誤;NA個氧分子與NA個氫分子的質量之比等于其摩爾質量之比,即32∶2=16∶1,故D錯誤。]14.C [裝置②中試劑可以是NaOH溶液,用來除去二氧化碳氣體,A項正確;裝置③中盛有濃硫酸,作用是干燥O2,B項正確;由于氧氣密度大于空氣,應選擇裝置b收集O2,C項錯誤;裝置②③之間應增加盛澄清石灰水的洗氣瓶,驗證二氧化碳是否除盡,D項正確。]15.B [過程Ⅰ溶液由紫色變成紅色,起作用的微粒是H+,A項正確;過程Ⅱ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是HClO漂白作用的結果,溶液中仍然含有鹽酸,故B錯誤;過程Ⅲ形成飽和氯水溶液,顯淺黃綠色為溶解的Cl2分子,故C正確;Na2O2與H2O反應生成NaOH,溶液呈藍色,Na2O2具有漂白性,使藍色褪去,故D正確。]16.(1)Na Na2CO3(2)2Na+2H2O===2NaOH+H2↑ 2Na2O2+2CO2===2Na2CO3+O2(3)10.6 16.8解析 由題意知,A是Na,B是Na2O,D是Na2O2,C是NaOH,F是NaHCO3,E是Na2CO3。(3)E是Na2CO3,F是NaHCO3,NaHCO3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2NaHCO3Na2CO3+CO2↑+H2O,而Na2CO3穩定,受熱不分解。根據物質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2×84 g NaHCO3分解,產生106 g Na2CO3,同時反應產生44 g CO2氣體,現在分解產生氣體質量是4.4 g,則說明固體混合物中含有NaHCO3的質量m(NaHCO3)=×2×84 g=16.8 g,其分解產生Na2CO3的質量是10.6 g。Na2CO3與足量HCl反應產生NaCl、H2O和CO2,化學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據物質反應轉化關系可知,若反應產生8.8 g CO2氣體,則發生該反應的Na2CO3質量為×106 g·mol-1=21.2 g,故原混合物中含有Na2CO3的質量為21.2 g-10.6 g=10.6 g。17.(1)2.8 g (2)2∶1 2∶1 4∶3 (3)11∶8(4)0.03 mol解析 (1)在標準狀況下,2.24 L由N2、N2O組成的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是0.1 mol,因為一個N2和N2O分子中都含有2個氮原子,所以不論N2和N2O的比例如何,N的物質的量就是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的2倍,則2.24 L由N2、N2O組成的混合氣體中含有氮元素的物質的量為0.2 mol,質量為0.2 mol×14 g·mol-1=2.8 g。(2)設二者質量均為m g,物質的量之比為∶=2∶1,在相同條件下的體積之比等于其物質的量之比,原子個數之比為(2×2)∶(1×3)=4∶3。(3)在該條件下,二者的物質的量相同,則質量之比等于其摩爾質量之比,即為44∶32=11∶8。(4)由溶液呈電中性可知,溶液中硫酸根離子的濃度c(S)==0.3 mol·L-1,則硫酸根離子的物質的量為0.3 mol·L-1×0.1 L=0.03 mol,則向混合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后產生硫酸鋇沉淀的物質的量為0.03 mol。18.(1)1.0 (2)25.0 250 mL容量瓶 BD(3)43.01% (4)0.25 0.50解析 (1)1.06 g Na2CO3的物質的量n(Na2CO3)==0.01 mol,根據化學方程式2HCl+Na2CO3===2NaCl+CO2↑+H2O可知,當二者恰好反應轉化為正鹽時消耗鹽酸中HCl的物質的量n(HCl)=2n(Na2CO3)=2×0.01 mol=0.02 mol,由于該鹽酸的體積為20.00 mL,則該鹽酸的物質的量濃度c(HCl)==1.0 mol·L-1。(2)實驗室配制1.0 mol·L-1稀鹽酸240 mL,實驗室沒有240 mL規格的容量瓶,需要配制250 mL,根據c1V1=c2V2,有0.25 L×1.0 mol·L-1=V1×10 mol·L-1,故需要量取10 mol·L-1的濃鹽酸25.0 mL。量取濃鹽酸時仰視,會增加溶質的物質的量,使溶液濃度偏高,選項A不符合;定容時仰視觀察液面,導致溶液體積偏大,溶液濃度偏低,選項B符合;濃鹽酸稀釋時未冷卻就轉移,冷卻后溶液體積偏小,溶液濃度偏高,選項C不符合;搖勻溶液后液面低于刻度線,及時加水到刻度線,導致溶液體積偏大,溶液濃度偏低,選項D符合。(3)200 mL 1.0 mol·L-1稀鹽酸中HCl的物質的量n(HCl)=1.0 mol·L-1×0.2 L=0.2 mol,當其恰好完全反應轉化為NaCl時,根據元素守恒可知n(NaCl)=n(HCl)=0.2 mol,假設混合物中NaOH、Na2CO3的物質的量分別是x mol、y mol,根據元素守恒可知x+2y=0.2,40x+106y=9.3,解得x=0.1,y=0.05,故該混合物中NaOH的質量分數為×100%≈43.01%。(4)由(3)可知n(Na2CO3)=0.05 mol,則根據C元素守恒可知其與鹽酸反應產生的CO2的物質的量也是0.05 mol,將其通入KOH溶液中發生反應,可能生成K2CO3,也可能生成KHCO3,或者是兩種鹽的混合物。若完全轉化為KHCO3,則n(KOH)=n(KHCO3)=n(CO2)=0.05 mol,由于溶液的體積是200 mL,則KOH溶液的濃度c(KOH)==0.25 mol·L-1;若完全轉化為K2CO3,則根據元素守恒可知n(KOH)=2n(K2CO3)=2n(CO2)=0.10 mol,由于溶液的體積是200 mL,則KOH溶液的濃度c(KOH)==0.50 mol·L-1;若反應產生的鹽中含有K2CO3和KHCO3,則KOH的濃度應該在0.25 mol·L-1與0.50 mol·L-1之間。19.(1)檢查裝置氣密性 (2)Cl2+2NaOH===NaCl+NaClO+H2O (3)①H+ ②試紙先變紅后褪色(4)2HClO2HCl+O2↑ (5)①鹽酸中和了氫氧化鈉的堿性 ②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紅色消失 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若溶液變紅說明是原因①;若不變紅說明是原因②解析 (3)①氯氣與水發生的反應為Cl2+H2O===HCl+HClO,其中能與碳酸鈉反應產生氣體的粒子是H+。②氯水中的H+使溶液顯酸性,能使藍色石蕊試紙變紅,同時,氯水中的HClO有漂白性,能使石蕊試紙褪色,所以看到的現象是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4)氯氣和水反應生成HCl和HClO,但次氯酸不穩定,見光或受熱易分解,2HClO2HCl+O2↑,所以氯水放置時間久了,就變成了稀鹽酸,所以久置的氯水漂白效果明顯不足或消失。(5)①由于氯水中的鹽酸有酸性,溶液紅色褪去可能是溶液堿性變弱。②由于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能是次氯酸的漂白性使變紅的酚酞溶液褪色。20.(1)0.02 Na2O2 3.9 (2)①Na2CO3 2NaHCO3Na2CO3+H2O+CO2↑ ②C中無明顯變化,D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解析 (1)鈉在空氣中發生的反應為4Na+O2===2Na2O,2.3 g鈉塊在干燥空氣中部分生成Na2O,固體質量變為2.46 g,增加的0.16 g是O2的質量,n(O2)==0.005 mol,由化學方程式知反應的鈉的物質的量n(Na)=4×0.005 mol=0.02 mol;鈉塊在干燥空氣中充分加熱,會得到淡黃色的Na2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2Na2O2,n(Na2O2)=n(Na)=×=0.05 mol,m(Na2O2)=n(Na2O2)×M(Na2O2)=0.05 mol×78 g·mol-1=3.9 g。(2)①試管A的溫度高,試管B的溫度低,碳酸鈉放在試管A中,碳酸氫鈉放在試管B中,碳酸鈉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不分解,碳酸氫鈉在較低溫度下分解,可證明碳酸鈉比碳酸氫鈉穩定。②碳酸鈉不分解,裝置C中無明顯現象;碳酸氫鈉分解生成CO2,裝置D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章末檢測試卷(一).docx 第1章 章末檢測試卷(一).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