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4.1 土壤的成分(第2課時)分層練習(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4.1 土壤的成分(第2課時)分層練習(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4.1 土壤的成分(第2課時) 分層練習
科學觀念:了解從巖石到土壤的形成過程。
科學思維:形成“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活動是可以逐漸深化的”科學思維。
探究實踐:通過借助于儀器等科學實踐,懂得認識活動不斷深化的意義。
態度責任:提升探究意識,深化土壤對于植物、人類的重要意義,樹立保護土壤的理念。
01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1.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等物質組成。巖石碎屑、粉末這些成分相當于地球土壤中的
A.空氣 B.水 C.礦物質 D.腐殖質
【答案】C
【詳解】月球表面都覆蓋著一層由巖石碎屑、粉末、角礫、撞擊熔融玻璃等成分極為復雜的物質組成的結構松散的混合物即月壤,月壤相當于地球土壤中的礦物質,故選C。
2.下列有關“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驗證實驗中,敘述正確的是( )
A.加熱后不能等土壤冷卻了再去測出質量
B.有的土壤應該是濕潤而富含有機物的
C.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鐵絲網網上加熱
D.實驗中鐵絲網的孔徑要稍大一些
【答案】C
【分析】要是為了定量實驗的考慮,干燥土壤可以稱干重,然后通過各種處理分離有機物從而計算含量,干燥的土壤加熱計算質量,如果質量減少,有焦愁的味道,就是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詳解】A、測質量要等冷卻,不但可以保證實驗變量唯一,還保證測定物質質量的儀器的精度,也就是所有涉及物質質量測定的基本要求。這是因為測定質量的儀器都是在常溫標定的。此法錯誤;
B、用濕潤的土壤不行,因此濕潤的土壤中有水分,水分蒸發也能減少質量,影響使用效果。此法不可取;
C、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鐵絲網上加熱。此方法正確;
D、孔徑大土壤顆粒可能從縫隙漏出,影響實驗效果。此方法不可取。
故選C。
【點睛】明確有關“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驗證實驗的方法。
3.將一定量燃燒過的土壤放入蒸餾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約10毫升,過濾并收集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結果在蒸發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粉狀殘留物。這些物質可能是
A.有機物 B.無機鹽
C.砂粒 D.腐殖質
【答案】B
【詳解】水分蒸發后,蒸發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粉狀殘留物,其原因是浸出液中含有溶于水的無機鹽,有機物、砂粒、腐殖質一般是不溶于水的,不符合題意;故選B。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
B.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和氣體兩大類
C.土壤中不存在微生物
D.土壤中腐殖質占固體部分的95%
【答案】A
【分析】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非生命的水分、空氣、礦物質和有機物。
【詳解】A、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A正確;
B、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B錯誤;
C、土壤中有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C錯誤;
D、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的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其余的是腐殖質,D錯誤。
故選A。
【點睛】本題主要考查土壤的組成成分。
02 土壤的形成
5.小宇到麗水遂昌金礦旅游,發現古人采金時,遇到堅硬的巖石常采用“火燒水澆法”,即先用大火將巖石燒紅,然后突然澆上冷水,這樣就能使巖石破裂,這是因為()
A.水的比熱容較大
B.巖石的密度較大
C.巖石遇水容易溶解
D.巖石熱脹冷縮不均勻
【答案】D
【詳解】一般物體都受熱膨脹,遇冷收縮,燒紅后巖石體積變大,澆水后變冷使體積變小,因而裂開。
故D正確。
6.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
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
D.巖石只需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就能變成土壤
【答案】D
【分析】此題考查土壤的形成。
【詳解】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了礦物質顆粒,最后經各種生物氣候長期作用才形成的土壤。D描述錯誤。故選D。
1.【答案】D
【分析】土壤由礦物質、空氣、水分和有機質組成。礦物質是土壤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土壤更組成要素的相互協調程度能夠決定土壤的肥力。
【解答】解: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通過光照抑菌滅菌后得到的養料等。將一定量灼燒過的土壤放入蒸餾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約10毫升,過濾并收集濾液,因此濾液中沒有了砂粒,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結果在蒸發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狀殘留物無機鹽。
故選:D。
【點評】土壤浸出液加熱蒸干后殘留白色固體是無機鹽;
2.【答案】C
【分析】本題考查土壤的組成。土壤由礦物質、空氣、水分和有機質組成。礦物質是土壤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土壤更組成要素的相互協調程度能夠決定土壤的肥力。
【解答】解: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組成。土壤的形成過程隨著時間的進展不斷加深。任何一個成土因素對土壤的影響,隨時間而加深。土壤形成過程的程度是以時間為轉移的,隨時間持續不同,土壤成分也是變化的,持續進行的。
故選:C。
【點評】解答本題關鍵理解土壤的概念。
3.【答案】C
【分析】地衣能加速巖石風化,促進地球土壤層的形成,是生物地衣對環境的影響.
【解答】解:土壤形成過程:裸露的巖石不斷被風化,在進一步的風化中,開始出現低等的生物,接著慢慢出現地衣苔蘚植物,地衣能夠加速巖石的風化,促進地球土壤層的形成,最后出現森林草原,因此選項C正確。
故選:C。
【點評】關鍵點:土壤形成的過程.
4.【答案】D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葉綠體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過程,據此答題
【解答】解: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的過程,稱為光合作用;土壤只減少了不到100克,說明植物的生活還需要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但量很少;只澆灌純凈的水5年后,被柳樹吸收后大部分(99%)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為了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柳樹苗從空氣中吸收的氧氣是用來進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的,會使重量減輕;而柳樹苗能不斷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機物,積累在柳樹的體內,是柳樹增重的主要原因。
故選:D。
【點評】知道光合作用的概念,熟知其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是有機物和氧.
5.【答案】D
【分析】土壤質地分類是指根據土壤顆粒組成比例對土壤進行分類,通常分為砂土、壤土和黏土。
【解答】解:A、土壤里的物質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固體部分、液體部分和氣體部分,故A錯誤。
B、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稻草還田的有機物必須經細菌和真菌分解成無機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故B錯誤。
C、土壤中腐殖質越多,土壤肥力越高,故C錯誤。
D、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掌握土壤的類型及其特點是解決本題的關鍵。
6.【答案】A
【分析】地衣能加速巖石風化,促進地球土壤層的形成,是生物地衣對環境的影響。
【解答】解:土壤形成過程:裸露的巖石不斷被風化,在進一步的風化中,開始出現低等的生物,接著慢慢出現地衣苔蘚植物,地衣能夠加速巖石的風化,促進地球土壤層的形成,最后出現森林草原。因此巖石變成土壤,需要有: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生物作用等,故A錯誤。
故選:A。
【點評】關鍵點:土壤形成的過程。
7.【答案】D
【分析】根據圖中的信息分析,風化巖石的深度在丁處最深,所以此處的風化作用最強烈。
【解答】解:A.在甲處,風化巖石的深度不是最大的,所以不是風化作用最強烈的地區,錯誤。
B.乙處幾乎沒有風化巖石,錯誤。
C.丙處的風化巖石雖然較深,但是不是最深的地方,錯誤。
D.根據圖中的信息分析,風化巖石的深度在丁處最深,所以此處的風化作用最強烈,正確。
故選:D。
【點評】此題考查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的變化過程,注意圖表結合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8.【答案】B
【分析】1、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實驗,實驗步驟包括配制培養基、接種、培養、觀察結果。
2、對照試驗要求除控制變量不同外,其他條件均相同。
【解答】解:A、實驗2組和4組形成對照實驗,可以探究不同濕度條件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A正確;
B、本實驗組有兩個變量:是否滅菌和是否干燥;在濕潤條件下,1、2組形成對照試驗;在干燥條件下,3、4組形成對照試驗,B錯誤;
C、為了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作為實驗材料的落葉也應進行滅菌處理,消除其他微生物的干擾,C正確;
D、1、3組試驗中沒有微生物,落葉不被分解;2、4組中有微生物,落葉被不同程度地分解,D正確。
故選:B。
【點評】熟練掌握對照試驗的步驟和設計要求。
9.【答案】B
【分析】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
【解答】解:A、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不能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如果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會有少量的水留在燒杯壁上,會使讀出的數據不準。A錯誤。
B、對試管內的土壤進行加熱,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壤中含有水。B正確。
C、無機鹽是不能燃燒的。C錯誤。
D、土壤顏色發生變化并發現土壤質量減少也有可能是水分蒸發引起的。D錯誤。
故選:B。
【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明確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和土壤的成分。
10.【答案】風化;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高等植物的生長
【分析】土壤的形成是巖石風化產物經生物及多種自然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
【解答】解:土壤的形成過程包括巖石從大變小和有機物在巖石顆粒間的積累兩個過程。前者主要是由于風化的結果,包括熱脹冷縮、流水沖刷等自然外力的作用。同時種類繁多的生物在地表上生活,也加速了這個進程,并不斷積累有機物,逐漸形成了原始土壤,從而為高等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土壤就是在這樣一個長時間多種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可見A為“風化”,B為“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C為“高等植物的生長”。
故答案為:風化;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高等植物的生長
【點評】掌握土壤的形成的過程是解題的關鍵。
11.【答案】(1)小于;加熱后減少4.8克為水和有機物的綜合。
(2)沒有。
【分析】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
【解答】解:(1)土壤中含有水分,加熱水分會蒸發,所以加熱后減少4.8克為水和有機物的綜合,因此土壤中的有機物實際質量小于4.8g。
(2)土壤經高溫煅燒時,土壤中的有機質會充分燃燒生成氣體逸散到空氣中,因此不含有機物。
故答案為:
(1)小于;加熱后減少4.8克為水和有機物的綜合。
(2)沒有。
【點評】解答本題關鍵理解土壤的組成成分。
12.【答案】(1)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無機鹽。
(2)干燥的土壤。
【分析】土壤是沙子、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解答】解:(1)同學們先將帶回來的土壤樣本充分灼燒后制作其浸出液,然后經過濾、蒸發,發現蒸發皿中出現少量白色固態物質,該白色固態物質為無機鹽,因此同學們實驗的目的是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無機鹽。
(2)土壤中含有水分,加熱水分會蒸發,所以加熱后減少3.8克為水和有機物的綜合,因此某同學認為沒有用干燥土壤做實驗,因此得不出有機物質量為3.8克的結論。
故答案為:
(1)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無機鹽。
(2)干燥的土壤。
【點評】解答本題關鍵理解土壤的組成成分。
13.【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植物的生長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就要以這種條件為變量設置對照實驗,其它條件都相同;本題從土壤種類、光照強弱(或多少)等方面進行了探究實驗的設計,設計實驗方案時對變量的控制。
【解答】解:(1)分析該生物興趣小組設置的實驗可知:圖示1A與D、B與C兩組的實驗條件分別相同。若探究甲、乙兩種植物是否會爭奪土壤中的養分,就實驗設計來看,應比較A與D或B與C兩組之間的生長差異,因為這兩組的實驗量均相同。
(2)若選擇A、B兩組進行對照實驗,除遮光條件的不同之外,其它條件都相同,因此該組實驗的變量是光照的強弱。則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強弱(或多少)對兩組植物生長的影響。
(3)設計實驗方案時對變量的控制,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兩盆生長狀況相似的甲種植物,在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蒸餾水,在另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等量的含鎂離子的蒸餾水,保持其它實驗條件相同,表面上盡管只有一個變量,但是實際上甲、乙兩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鎂離子在內的各種無機鹽,所以本實驗設計不合理。
故答案為:(1)A與D;B與C(兩空次序可互換)
(2)探究光照強弱(或多少)對兩組植物生長的影響
(3)不合理;甲、乙兩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鎂離子在內的各種無機鹽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實驗方案的設計,在進行實驗時,為保證實驗結果的客觀準確性,必須注意變量的控制。
14.【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科學探究過程通常涉及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等環節。在科學實驗中,能夠變化的條件或因素成為變量。
【解答】解:(1)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這種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為確保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對影響實驗的其他相關因素應設置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
(2)根據題意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還應該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看是否有相同的結果)。
(4)根據上述實驗可提出下面的問題如:螞蟻筑巢前后土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蟻巢土中什么成分促進了植物的生長?
故答案為:(1)對照實驗;變量
(2)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4)螞蟻筑巢前后土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點評】,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4.1 土壤的成分(第2課時) 分層練習
科學觀念:了解從巖石到土壤的形成過程。
科學思維:形成“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活動是可以逐漸深化的”科學思維。
探究實踐:通過借助于儀器等科學實踐,懂得認識活動不斷深化的意義。
態度責任:提升探究意識,深化土壤對于植物、人類的重要意義,樹立保護土壤的理念。
01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1.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等物質組成。巖石碎屑、粉末這些成分相當于地球土壤中的(  )
A.空氣 B.水 C.礦物質 D.腐殖質
2.下列有關“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驗證實驗中,敘述正確的是(  )
A.加熱后不能等土壤冷卻了再去測出質量
B.有的土壤應該是濕潤而富含有機物的
C.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鐵絲網網上加熱
D.實驗中鐵絲網的孔徑要稍大一些
3.將一定量燃燒過的土壤放入蒸餾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約10毫升,過濾并收集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結果在蒸發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粉狀殘留物。這些物質可能是(  )
A.有機物 B.無機鹽
C.砂粒 D.腐殖質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
B.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和氣體兩大類
C.土壤中不存在微生物
D.土壤中腐殖質占固體部分的95%
02 土壤的形成
5.小宇到麗水遂昌金礦旅游,發現古人采金時,遇到堅硬的巖石常采用“火燒水澆法”,即先用大火將巖石燒紅,然后突然澆上冷水,這樣就能使巖石破裂,這是因為(  )
A.水的比熱容較大
B.巖石的密度較大
C.巖石遇水容易溶解
D.巖石熱脹冷縮不均勻
6.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
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
D.巖石只需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就能變成土壤
1.如圖所示,將土壤浸出液進行過濾,收集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下白色固體物質。這說明土壤中含有(  )
A.水分 B.有機質 C.腐殖質 D.無機鹽
2.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土壤形成后是固定不變的
B.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腐殖質組成
C.土壤的形成過程是長期的,目前還在持續進行
D.以上說法都是正確的
3.土壤的形成正確的順序為(  )
a.巖石的風化
b.巖石進一步風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現
c.出現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終形成
d.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蘚植物出現.
A.abcd B.bcad C.abdc D.cbad
4.比利時科學家海爾蒙特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將一棵重2.5千克的柳樹苗種在木桶中,每天用雨水澆灌.5年后柳樹重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只減少了不到100克.請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柳樹增加的重量應該主要、來自(  )
A.土壤中的無機鹽
B.土壤中的有機物
C.空氣中的氧氣和土壤中的有機物
D.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
5.土壤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和氣體兩大類
B.稻草還田能夠增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物
C.土壤中腐殖質越少,土壤肥力越高
D.土壤能為植物提供水分、養料和空氣
6.關于土壤的形成過程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地球上﹣開始就有土壤
B.風和流水、太陽共同作用使巖石變為土壤
C.種類繁多的動植物也會使巖石變為土壤
D.巖石的熱脹冷縮導致巖石的分裂,最后形成土壤
7.如圖是“巖石風化與氣候關系示意圖”,其中巖石風化最強烈的地區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8.某生物興趣小組以帶有落葉的表層土壤(深5cm左右)為實驗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適宜溫度下的分解作用,對土壤處理情況如下表。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1組 2組 3組 4組
土壤處理 滅菌 不滅菌 滅菌 不滅菌
濕潤 濕潤 較干燥 較干燥
A.該實驗能探究不同濕度條件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
B.該實驗的唯一變量為土壤是否經滅菌處理,實驗中的對照組是1和3
C.為了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作為實驗材料的落葉也應進行滅菌處理
D.預期結論是1、3組的落葉不被分解,2、4組中的落葉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9.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小明利用校園花壇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個實驗,下列有關實驗的分析正確的是(  )
A.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當快要浸沒土壤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剛好浸沒為止。讀出注入水的體積可以通過計算大致確定該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B.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壤中含有水
C.蒸發皿中出現的殘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燒的無機鹽
D.為檢驗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機物,可以取一定質量潮濕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可以觀察到土壤顏色發生變化并發現土壤質量減少
10.下面是土壤形成過程簡圖:“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風化”“高等植物的生長”分別代表A、B、C三者的內容(未對應)。請根據以上簡圖,寫出字母代表的內容:A    ,B    ,C    。
11.實驗設計的嚴密性、操作的規范性等都很重要,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實驗結果,研究“土壤中是否有有機物”的實驗時,用天平稱取剛挖出的土壤50g,并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一段時間后停止加熱,待土壤冷卻后稱得其質量為45.2g。
(1)該實驗得出有機物質量為4.8g的結論,土壤中的有機物實際質量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8g,原因是    。
(2)生活中的陶瓷是用土壤高溫燒制而成的,高溫燒過的土壤中    (選填“有”或“沒有”)有機物。
12.每年的五月初“又是桑椹成熟時,悠然采摘人間珍”。“五一”假期,小禾與同學們來到了遠近聞名的桑椹專業基地金東區雅金村采摘桑椹。小禾同學發現桑葚生長的土壤比較獨特,于是就用塑料袋密封了一些土壤樣本回學校與同學們做實驗:
(1)同學們先將帶回來的土壤樣本充分灼燒后制作其浸出液,然后經過濾、蒸發,發現蒸發皿中出現少量白色固態物質。請問,同學們實驗的目的是    ;
(2)同學們又從學校花壇里挖取了土壤樣品,想研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如圖2所示),于是用天平稱量剛挖取的土壤30克,并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一段時間后停止加熱,待土壤冷卻后稱得其質量為26.2克,實驗過程中土壤沒有通過鐵絲網流失,則說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機物質量為3.8克。小禾同學認為沒有用    做實驗,因此得不出有機物質量為3.8克的結論。
13.某同學將甲、乙兩種植物種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組(如圖1所示),其中B與C組遮光,降低光照30%.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探究甲、乙兩種植物是否會爭奪土壤中的養分,就實驗設計來看,應比較A、B、C、D中哪兩組之間的生長差異?請列出兩種正確的組合:   或   。
(2)若選擇A、B兩組進行對照實驗,比較兩組植物之間的生長差異。則該實驗的目的是   。
(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各種無機鹽,該同學為了驗證鎂是甲種植物正常生長所必需的元素,設計了圖2的實驗:選擇兩盆生長狀況相似的甲種植物,在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蒸餾水,在另一盆甲種植物的土壤中澆灌等量的含鎂離子的蒸餾水,保持其它實驗條件相同,觀察比較兩盆植物的生長情況。你認為這樣的實驗設計合理嗎?   ;理由是   。
14.李明同學從網上獲知,“蟻巢土”(螞蟻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長。他設計了下面的實驗來探究“蟻巢土”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
一、實驗步驟:
(1)土壤采集:
①“蟻巢土”:以螞蟻窩為中心,挖取直徑為10cm、深10cm范圍的土壤;
②螞蟻窩附近的土壤:在螞蟻窩附近找到土質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裝:將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隨機分成兩組(每組10只)。將處理好的①、②號土壤分別裝入第一和第二組花盆。
(3)種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種1株生長狀況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將花盆置于溫度適宜且有光照的地方進行培養,定期用蒸餾水噴灑。每日測量并記錄不同土壤中植物的高度(平均值),連續18天。
二、實驗結果: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長曲線對照(如下圖):
(1)在螞蟻窩附近取土是為了設置   ;該土樣選擇在螞蟻窩附近、且土質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為了排除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確保只有一個   。
(2)上述實驗的實驗結論是:蟻巢土   。
(3)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還應該怎樣做?   。
(4)就上述實驗,提出你想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囊县| 方城县| 木兰县| 古丈县| 尉犁县| 育儿| 六安市| 新巴尔虎右旗| 天台县| 买车| 本溪市| 东光县| 阿勒泰市| 措勤县| 罗江县| 文成县| 宁安市| 玛曲县| 岱山县| 深圳市| 吴旗县| 临夏县| 盘山县| 武陟县| 鹰潭市| 湖州市| 宜丰县| 藁城市| 彭水| 广水市| 漯河市| 乐东| 阳新县| 繁昌县| 凉山| 榆社县| 潜山县| 安义县| 沙坪坝区| 东辽县| 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