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滕州市第一中學高一年級期中考試(化學)模擬相對原子質量 H 1 C 12 O 16 Fe 56 Cu 64一、選擇題(共20小題,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2分)1.“中國名片”中航天、軍事、天文等領域的發展世界矚目,它們與化學有著密切聯系。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嫦娥五號”返回器艙外表面使用的高溫結構陶瓷是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B.“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材料是晶體硅C.“中國天眼”的“眼眶”是鋼鐵結成的圈梁,屬于金屬材料D.“殲-35”飛機上大量使用的碳纖維是一種新型有機高分子材料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中質子和中子通過靜電作用緊密結合在一起B.原子結構模型演變歷史可以表示為:C.氫氧燃料電池將化學能先轉化為熱能,再轉化為電能D.AlCl3是含共價鍵的強電解質3.14C 是一種放射性同位素,在高層大氣中由宇宙射線產生的中子或核爆炸產生的中子轟擊 14N 可使它轉變為 14C, 。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14C 和 14N 互為同位素B.14C 與 C60 互為同素異形體C.人體內,由于新陳代謝作用也存在 14CD.當 14 g 核素 14N 完全被轟擊時,吸收中子()的質量約為 6.02×1023 g4.下列有關物質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碳酸鈉溶液保存在配有橡膠塞的細口瓶中,氫氟酸通常保存在塑料瓶中B.甲烷燃燒能提供能量是因為甲烷的能量高C.、可用于制造氫彈,是核反應堆的原料D.所有過渡元素的單質都具有良好的導電性5.下列化學用語表達正確的是( )A.的分子結構模型: B.的電子式:C. 18O2-的離子結構示意圖: D.次氯酸的結構式:H -Cl -O6.中國人自古就有泡藥酒的習慣,將中藥材浸泡在白酒中經過一段時間,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后飲用。泡藥酒依據的實驗原理是( )A.萃取 B.分液 C.蒸餾 D.結晶7.對于可逆反應2SO2+O2 2SO3 ΔH<0,在混合氣體中充入一定量的 18O2,經足夠長的時間后,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18O只存在于O2中 B.18O只存在于O2和SO3中C.某個二氧化硫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可能為66 D.三氧化硫的相對分子質量均為828.下列實驗裝置正確且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檢驗草木灰中鉀元素的存在 B.用于分離I2和固體 C.比較S、C、Si的非金屬性 D.實驗室中保存液溴9.某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該裝置中Pt電極為負極B.正極的電極反應式為C.電極的反應式為D.電極附近的pH減小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HCl溶于水能電離出H+、Cl-,所以HCl是離子化合物B.NaHCO3受熱分解生成Na2CO3、CO2和H2O,既破壞了離子鍵,也破壞了共價鍵C.He、CO2和CH4都是由分子構成,它們中都存在共價鍵D.碘晶體受熱轉變成碘蒸氣,吸收的熱量用于克服碘原子間的作用力11.下列有關實驗操作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容量瓶使用前必須干燥,否則將引起誤差B.萃取時緩慢振搖分液漏斗幾次后須將分液漏斗正立放置,然后打開上口玻璃塞放氣C.焰色反應時,先用稀鹽酸洗滌鉑絲并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然后再進行實驗D.蒸餾實驗結束后,先停止通冷凝水,再停止加熱12.飽和氯水溶液中存在多種微粒,微粒間作用力不包括( )A.分子間作用力 B.非極性鍵 C.極性鍵 D.離子鍵13.短周期主族元素X、Y、Z、R、Q的原子序數依次增大,Z的簡單氫化物和其最高價含氧酸可以化合成鹽,僅Y、Z、R處于同周期,Y的原子序數是Q的原子序數的,Y與R形成的化合物可與Q的單質反應生成Y的單質(黑色固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簡單離子半徑:Z>R>QB.X與Y或R可組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二元化合物C.Z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比Y的強D.R與Q組成的化合物常用作工業上制取Q單質的原料14.下列有關元素金屬性或非金屬性比較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將打磨過的鎂帶和鋁片分別與熱水反應,并滴入酚酞溶液,可以比較鎂和鋁的金屬性強弱B.依據非金屬單質與氫氣反應的難易程度能判斷氧和氟的非金屬性強弱C.依據制取鉀的反應,可以說明鈉的金屬性比鉀強D.依據反應,可以說明的非金屬性比強15.工業合成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容積不變的密閉容器中的發生反應:N2(g)+3H2(g)=2NH3(g)(該反應正向進行放熱),673 K 30 MPa下n(NH3)和n(H2)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點a的正反應速率比點b的大B.點c處反應達到平衡C.點d(t1時刻)和點e(t2時刻)的n(N2)不同D.其他條件不變,在773 K條件下反應至t1時刻,n(H2)比圖中d點的值小16.已知合成氨反應:N2(g)+3H2(g)2NH3(g),其能量變化及微觀歷程如圖所示(*表示物質吸附在催化劑表面的形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在催化劑表面只存在斷裂,不存在形成B. 圖2中②→③的過程吸收能量C. 圖2中③→④的過程可表示為D. 其他條件相同,使用催化劑不會改變合成氨反應放出的熱量17.某同學按圖1所示裝置,探究鹽酸與NaOH溶液反應的熱效應,測得燒杯中溶液溫度隨加入a溶液的體積變化關系如圖2所示。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A. a可能是NaOH溶液B. x、y兩點對應的溶液中,參加反應的酸、堿質量比不變C. 由圖2可知該反應存在化學能轉化為熱能D. 往y點對應溶液中加入Fe粉,有氣泡產生18.為比較Fe3+和Cu2+對H2O2分解反應的催化效果,甲、乙兩位同學分別設計了如圖甲、乙所示的實驗。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圖甲所示實驗可通過觀察產生氣泡的快慢來比較反應速率的大小B.若圖甲所示實驗中反應速率:①>②,則一定說明Fe3+比Cu2+對H2O2分解催化效果好C.用圖乙裝置測定反應速率,可測定反應產生的氣體體積及反應時間D.為檢查圖乙所示裝置的氣密性,可關閉A處旋塞,將注射器活塞拉出一定距離,一段時間后松開活塞,觀察活塞是否回到原位19. 海帶灰富含以形式存在的碘元素。實驗室從海帶灰浸取液中提取碘單質的流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為提高①中的反應速率,可在高溫條件下進行B. ②中的萃取劑CCl4,可用苯或酒精代替C. ②中分液時應先將CCl4層從分液漏斗下端放出,關閉活塞,再將水層從上口倒出D. ③中使用反萃取,得到的上層溶液為紫色20.一定條件下,溶液的酸堿性對TiO2光催化染料R降解反應的影響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在0-50min之間, pH =2和 PH= 7時 R 的降解百分率相等B.溶液酸性越強, R 的降解速率越小C.R的起始濃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大D.在 20-25min之間, pH =10時 R 的平均降解速率為 0.04mol·L-1·min-1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60分)21.元素周期表與元素周期律在學習、研究和生產實踐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副族元素已省略),請回答有關問題:(1)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⑧離子的結構示意圖為 。(2)⑤、⑥、⑦號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強的為 (寫出該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化學式)。(3)表中能形成兩性氫氧化物的元素是 (填寫元素符號);寫出該氫氧化物與⑧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4)⑥、⑦、⑨三種元素的簡單離子的半徑大小順序為 (用“>”連接離子符號)。(5)用電子表示③的單質與⑦的單質形成化合物的過程 。(6)⑧的氫化物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7)周期表中位于斜對角線(左上與右下)的兩種元素性質十分相似,稱為對角線法則。如鋰與鎂、鈹與鋁等,其單質或化合物的性質可參照對角線法則進行認識。i.鋰在空氣中燃燒主要產物的電子式是 ,同時生成微量的 、C。(寫化學式)ii.下列關于鈹的判斷正確的是A.氧化鈹的化學式為Be2O3 B.Be(OH)2可溶于水C.BeCl2是離子化合物 D.Be(OH)2具有兩性22.工業上從海水中大規模提取單質溴的常用方法如下:(1)寫出步驟②的離子方程式 ,該反應中兩種單質的氧化性強弱關系為 ,從原子結構角度解釋原因: 。(2)步驟⑤中若以SO2吸收Br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步驟⑤中若以足量Na2CO3溶液作吸收劑,產物為NaBr、NaBrO3和NaHCO3當3mol Br2被吸收時,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為 mol。吸收液再加入稀硫酸酸化可得到溴,寫出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字母序號)。a.步驟①的目的是避免Cl2與堿性海水反應 b.步驟③利用了Br2的揮發性c.步驟④加NaBr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溴的產率 d.獲得產品溴的方法是過濾(5)實驗室用CCl4提取溴水中溴單質的操作叫做萃取分液,下列操作步驟正確的順序是: 。① 將混合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蕩,并放在鐵架臺的鐵圈上靜置、分層;② 從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層水溶液;③ 將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打開或使玻璃塞上的凹槽對準漏斗頸部的小孔④ 分液漏斗下面導管緊貼燒杯內壁,旋開活塞,用燒杯接受溶液⑤ 檢查分液漏斗活塞和頸部的玻璃塞是否漏水23.回答下列問題(1)如圖所示,杠桿AB兩端分別掛有體積相同、質量相同的空心銅球和空心鐵球,調節杠桿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然后小心地向燒杯中央滴入濃CuSO4溶液(實驗過程中,不考慮鐵絲反應及兩球的浮力變化),一段時間后,①當杠桿為導體時,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②當杠桿為絕緣體時,可觀察到的現象 (“相同”或“不相同”)。(2)鐵、銅、鋁是生活中使用廣泛的金屬,FeCl3溶液常用于腐蝕印刷電路銅板,反應過程的離子方程式為 ,若將此反應設計成原電池,則負極所用電極材料為 (填元素符號),正極反應式為 。(3)科學家利用下圖所示電池裝置可以將CO2轉化為氣體燃料CO。①該裝置工作時,N電極為 (填“正極”或“負極)。②外電路中,電子流向為 (填“M→N”或“N→M”)。③理論上生成1molO2的同時,流經導線的電子有 mol。(4)以KOH為電解質,以CO為燃料的電池,負極電極式為 。24..在密閉容器內,時反應2NO(g)+O2(g) 2NO2(g)體系中,隨時間的變化如下表:時間 0 1 2 3 5 6(1)下圖中表示的變化的曲線是 (填字母)。(2)800℃,反應達到平衡時,的轉化率是 。(3)用表示從內該反應的平均速率 。.將一定量純凈的氨基甲酸銨(NH2COONH4)置于特制密閉真空容器中(假設容器體積不變,固體試樣體積忽略不計),在恒定溫度下使其達到分解平衡:。(4)能使該反應的速率增大的是___________。A.及時分離出CO2氣體 B.適當升高溫度C.加入少量 D.選擇高效催化劑(5)下列不能判斷該分解反應已經達到化學平衡狀態的是 (填序號)。① ②混合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③的體積分數保持不變 ④密閉容器中氣體總壓強保持不變⑤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保持不變.某甲醛氣體探測儀利用燃料電池工作原理對甲醛含量進行檢測,電池結構如圖所示。(6)探測儀工作時,電子從 (選填“”或“”)極流出,電極的電極反應式為 。(7)如果在外電路中有電子發生轉移,則檢測出標準狀況下甲醛的體積為 。25.某化學小組欲測定KClO3溶液與NaHSO3溶液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所用試劑為10 mL 0.1 mol/LKClO3溶液和10 mL 0.3 mol/L NaHSO3溶液,所得實驗數據如圖所示。(1)寫出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該反應在的平均化學反應速率:v(Cl-)= 。(3)某同學仔細分析實驗數據后發現,在反應過程中該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先增大后減小。ⅰ.小組同學針對這一現象,通過測定c(Cl-)隨時間變化的情況,進一步探究該反應的反應速率影響因素,具體情況見下表。方案 假設 實驗操作1 _____ 向燒杯中加入10 mL 0.1 mol/LKClO3溶液和10 mL 0.3 mol/L NaHSO3溶液,測量反應體系溫度的變化。2 反應生成的Cl-是該反應的催化劑,使反應加快。 取10 mL 0.1 mol/LKClO3溶液加入燒杯中,向其中加入_____,再加入10 mL 0.3 mol/L NaHSO3溶液。3 溶液酸性增強,加快了化學反應速率。 分別向標號為①②的兩只燒杯中加入10 mL 0.1 mol/LKClO3溶液;向燒杯①中加入1 mL水,向燒杯②中加入1 mL0.2 mol/L鹽酸;然后分別向這兩只燒杯中加入10 mL 0.3 mol/L NaHSO3溶液。①方案1中的假設為 。②補全方案2中的實驗操作: 。③除方案1、2、3中的假設外,還可以提出的假設是 。④在已知方案1的假設不成立的情況下,某同學從控制變量的角度思考,認為方案3中實驗操作設計不嚴謹,請進行改進: 。ⅱ.反應后期,化學反應速率降低的原因是 。滕州市第一中學高一年級期中考試(化學)模擬答題紙班級: 姓名: 學號: 成績:滕州市第一中學高一年級期中考試(化學)模擬2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20小題,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2分)1.D 2.D 3.C 4.B 5.C 6.A 7.C 8. C 9. C 10. B11.C 12.D 13.D 14.C 15.A 16.A 17.D 18.B 19. C 20.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60分)21.(1) (1) 第三周期VIA族 (2)HClO4(3) Al(4)S2->Cl->K+(5)(6)NaH+H2O= NaOH+H2(7) Li3N D22. (1) Cl、Br在同一主族,最外層電子數相同,電子層數ClBr,非金屬性Cl>Br,導致氧化性(2)(3) 5(4)ab (5) ⑤①③④②23.(1) Cu球下降,Fe球上升 不相同(2)2Fe3+ + Cu= 2Fe2+ + Cu2+ Cu Fe3++e-= Fe2+(3) 正極 M→N 4(4) CO-2e-+4OH-=CO32-+2H2O24.(1)b (2) (3) (4)BD(5)③⑤ (6) b (7)5.625. (1)+3=Cl-+3+3H+(2)0.0025 mol/(L·min)(3) ①該反應放熱,使溶液溫度升高,化學反應速率加快 ②NaCl(或KCl)③生成的加快了化學反應速率 ④將l mL水改為l mL 0.2 mol/LNaCl溶液⑤反應物濃度降低,反應速率減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