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3.2 物態變化(第1課時) 分層練習科學觀念:認識物質的三態及基本特征;溫度變化的影響因素;知道熱能。科學思維:用物質粒子模型簡要解釋物質的三態變化。探究實踐:通過冷水與熱水接觸后的溫度變化認識熱傳遞。態度責任:體驗生活中有三態的變化,感受科學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1.下列物質具有一定體積但沒有一定形狀的是( )A.玻璃 B.空氣 C.水 D.鐵板2.甲、乙兩個物體相互接觸后不發生熱傳遞,這是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 )A.密度 B.溫度 C.體積 D.熱量3.科學實驗要操作規范、保障安全。下列有關酒精燈的使用正確的是( )A. B. C. D.4.如圖所示的示意圖形象地反映了物質的氣、液、固三態分子排列的特點。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甲是液態 B.乙是氣態 C.丙是液態 D.甲是固態5.如圖所示,液體注進不同的玻璃杯中,具有不同的形狀,說明液體具有( )A.固定的形狀 B.固定的體積C.不定的形狀 D.不定的體積6.關于熱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熱量是溫度的改變量 B.熱量是物體具有的能量多少C.熱水比冷水含的熱量多 D.熱量是熱傳遞中能量的轉移量7.如圖甲所示把0℃牛奶放在熱水中加熱,經過一段較長時間,它們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水和牛奶最后溫度相同B.水的溫度變化比牛奶小C.牛奶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是均勻的D.B 是牛奶溫度變化的圖象8.下列有關使用酒精燈的操作中錯誤的是( )A.用濕抹布撲滅在桌上燃燒的酒精B.熄滅酒精燈,不能用嘴吹,而是要用燈帽蓋滅C.一般使用酒精燈火焰的內焰加熱,因為內焰的溫度最高D.用蠟燭或木條去點燃酒精燈9.關于固體、液體和氣體,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固體有一定的形狀,但沒有一定的體積B.液體有一定的體積但沒有一定的形狀C.氣體有一定的形狀也有一定的體積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10.如圖所示水的三態變化的粒子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在狀態甲時,其體積和形狀不隨容器改變而改變B.狀態乙是水蒸氣C.蒸發是由狀態丙轉變成狀態乙的現象D.由狀態乙轉變成狀態甲時,需要吸收熱量11.請你將下列物質分為兩類:屬于晶體的是 ;屬于非晶體的是 (填寫序號)。①海波 ②玻璃 ③橡膠 ④冰 ⑤水晶 ⑥松香。12.如圖所示,用一個卡通小人代表一個分子,建立甲、乙、丙三種物質的微觀模型。(1)圖乙模型代表液體,則圖甲模型代表 體,圖丙模型代表 體(選填“氣”“液”或“固”)。(2)物質密度與其內部粒子排列緊密程度 (選填“有關”或“無關”),理由是 。(3)用卡通小人的微觀模型,解釋:“氣體沒有固定的體積”: 。13.為了探究液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某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在四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樣的加熱器加熱。如表是他們的實驗記錄,根據實驗記錄回答下列問題:燒杯號 液體 質量/g 初溫/℃ 末溫/℃ 加熱時間/min1 水 300 20 30 122 水 150 20 30 63 煤油 300 20 30 64 煤油 300 20 25 3(1)本實驗采用同樣的加熱器的原因是通過加熱時間長短反映液體 的多少;(2)分析比較 (填燒杯號)燒杯的實驗記錄,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在質量和升高的溫度都相同時,不同物質吸收的熱量不同;(3)分析比較1、2燒杯的實驗記錄,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4)分析3、4兩燒杯的實驗記錄,結合(2)(3)中的結論,然后綜合歸納可得出,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的多少與質量、 、 有關系。14.若將如圖所示的甲、乙兩杯水的溫度都升高50℃,則( )A.乙杯水吸收的熱量較多B.甲杯水吸收的熱量較多C.兩杯水吸收的熱量一樣多D.無法比較15.如表歸納了固、液、氣三態物質的宏觀特性和微觀特性,表格中①②③處應分別填寫( )物態 微觀特性 宏觀特性分子間距離 分子間作用力 有無固定形狀 有無固定體積固態 很小 ① 有固定形狀 有固定體積液態 較大 較大 無固定形狀 ②氣態 很大 很小 ③ 無固定體積A.很大;有固定體積;無固定形狀 B.很大;無固定體積;有固定形狀C.很小;有固定體積;無固定形狀 D.很小;無固定體積;有固定形狀16.如圖所示是構成物質的固、液、氣三態的分子模型,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圖甲是物質的氣態分子模型B.物質狀態從圖乙到圖甲過程需要放熱C.物質在圖丙狀態時分子不做無規則運動D.物質狀態從圖乙到圖丙時分子間作用力變小17.為了比較不同物質吸熱本領的大小,小清同學做了如圖所示實驗:將質量和初始溫度相同的煤油和水裝在兩個相同的燒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燈同時開始加熱,實驗數據記錄如下表。(已知:ρ煤油=0.8×103kg/m3,ρ水=1.0×103kg/m3)物質 升高10℃所需的 時間/秒 升高20℃所需的 時間/秒 升高30℃所需的 時間/秒煤油 64 89 124水 96 163 220(1)如圖所示兩組實驗中 (選填“甲”或“乙”)組燒杯中的液體是煤油。(2)在此實驗中,通過 來比較煤油和水吸收熱量的多少。18.小夢同學做“比較兩種材料保溫性能”的實驗,他取①泡沫塑料和②衛生紙兩種保溫材料,兩支相同的溫度計,兩個相同的大玻璃燒杯,鐘表和初溫相同、質量相等的熱開水,以及細線、硬紙片、剪刀等,做了兩個外形相同的保溫裝置,其中一個裝置如圖甲所示,然后在相同環境的房間里同時開始做實驗。根據實驗測得的數據繪出圖乙所示“水溫與時間關系”的圖象。實驗過程中室溫基本不變。(1)實驗中可以通過比較相同時間內 來比較材料的保溫性能,用到的實驗方法有控制變量法和 法。(2)根據圖乙的圖象分析可知:保溫性能較好的材料是 (選填“①”或“②”)。(3)要提高保溫性能,除了保溫性能好的材料外,你覺得還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19.酒精燈是實驗室中常用的加熱儀器,某組同學對酒精燈火焰溫度進行如下探究。(I)定性研究:甲同學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燈火焰中,1~2s后取出。觀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顯碳化。(1)由上述現象得出結論:火焰的 溫度最高。(Ⅱ)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學在老師指導下,分別利用高溫傳感器測得酒精燈各層火焰平均溫度,記錄如下。火焰層 平均溫度/℃乙 丙焰心 432 598內焰 666 783外焰 520 667(2)乙和丙同學記錄結果的方法是 。(3)由上表得出結論: (填“焰心”、“內焰”或“外焰”)溫度最高。結合定量研究結論,下列圖示中加熱方法(試管夾未畫出)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序號)。(Ⅲ)交流反思: 不僅酒精燈的各層火焰溫度不同, 而且相同火焰層溫度也有差異。(4)造成乙、丙兩同學所測相同火焰層溫度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寫出一點即可)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3.2 物態變化(第1課時) 分層練習科學觀念:認識物質的三態及基本特征;溫度變化的影響因素;知道熱能。科學思維:用物質粒子模型簡要解釋物質的三態變化。探究實踐:通過冷水與熱水接觸后的溫度變化認識熱傳遞。態度責任:體驗生活中有三態的變化,感受科學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1.【答案】C【解答】解:玻璃和鐵板都是固體,有一定的形狀和的體積;空氣是氣體,沒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水是液體,有一定的體積,但沒有確定的形狀。故選:C。2.【答案】B【解答】解:發生熱傳遞的條件是必須要有溫度差,這樣熱量才可以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兩個物體相互接觸后不發生熱傳遞現象,這是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溫度。與它們的熱量、體積、密度等沒有關系。故選:B。3.【答案】B【詳解】A、點燃酒精燈時禁止用燃著的酒精燈引燃另一支酒精燈,故選項錯誤;B、點燃酒精燈時,用火柴等引燃,禁止用燃著的酒精燈引燃另一支酒精燈,故選項正確;C、酒精燈給物體加熱時,要用外焰,圖示中用內焰給試管加熱,故選項錯誤;D、熄滅酒精燈時要用燈帽蓋滅,不能用嘴吹滅,以免酒精燈內燃產生危險,故選項錯誤。4.【答案】A【解答】解:甲圖中分子間的距離略大,約束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態分子的特點相似;乙圖中分子間的距離很小,約束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態分子的特點相似;丙圖中分子間的距離很大,約束力幾乎沒有,分子的位置極度散亂,和氣態分子特點相似。故選:A。5.【答案】C【解答】解:液體具有固定的體積,它具有流動性,沒有固定的形狀,故ABD錯誤,C正確。故選:C。6.【答案】D【解答】解:熱量是一過程量,是熱傳遞中能量的轉移量,不是溫度的該變量,描述它的術語是“吸收”和“放出”,不能說“含有”“具有”,故D正確,ABC錯誤。故選:D。7.【答案】C【解答】解:A、熱傳遞的條件是有溫度差,最后熱平衡時兩者的溫度相同。水和牛奶最后溫度相同。故A說法正確;B、由圖可以看出,水從高溫降低的最后溫度時溫度變化量比牛奶從低溫升高的最后溫度時溫度變化量對應的溫度坐標軸上的長度小,即水的溫度變化比牛奶小,故B說法正確。C、牛奶的溫度變化的多少由題中無法求出,故不能比較。故C說法不正確。D、將涼牛奶放入時,牛奶吸熱、溫度升高,水放熱、溫度降低,直至兩者的末溫相等,因此B是牛奶的溫度變化圖象。故D說法正確。故選:C。8.【答案】C【解答】解:A、灑出來的酒精在桌上燃燒,可以用濕抹布撲蓋,以阻斷氧氣使酒精熄滅,故A正確;B、用完酒精燈后,應該使用燈帽將其蓋滅,不能用嘴吹,否則會將火苗吹入酒精燈而發生火災,故B正確;C、一般使用酒精燈火焰的外焰加熱,因為外焰的溫度最高,故C錯誤;D、用火柴、蠟燭或木條去點燃酒精燈,不能用酒精燈引燃酒精燈,故D正確。故選:C。9.【答案】B【解答】解:根據分析,就可以得出結論:固體分子排列很整齊,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液體有一定的體積,但沒有固定的形狀。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故選:B。10.【答案】A【解答】解:A、由圖可知,在狀態甲時,構成物質的分子間距離很小,物質有固定的形狀,所以此時物質處于固態,故選項A正確;B、由圖可知,在狀態乙時,構成物質的分子間距離較小,物質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此時物質處于液態,故選項B錯誤;C、由圖可知,在狀態丙時,構成物質的分子間距離很大,所以此時物質處于氣態,則物質由狀態丙變為狀態乙發生的物態變化是液化,故選項C錯誤;D、物質由狀態乙(液態)變為狀態甲(固態)是發生的物態變化是凝固,會放出熱量,故選項D錯誤。故答案為:A。11.【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解答】解:根據晶體有固定熔點,非晶體沒有熔點,可以判斷出晶體有①④⑤;非晶體有②③⑥。故答案為:①④⑤;②③⑥。12.【答案】(1)固;氣;(2)有關;內部粒子排列越緊密,物質的密度越大;(3)氣體分子間距離很大能自由地在所處空間到處運動,充滿所能到達的全部空間。【解答】解:(1)由示意圖可知:甲物質分子間隙較小,排列緊密,為固體,乙物質分子間隙較大,為液體,丙物質分子間隙最大,為氣體;(2)已知甲、乙、丙三種物質的密度關系是ρ甲>ρ乙>ρ丙,說明物質的密度與其內部粒子排列緊密程度有關,并且內部粒子排列緊密程度越大,間隙越小,物質密度越大;(3)氣體沒有固定的體積。原因:氣體分子間距離很大能自由地在所處空間到處運動,充滿所能到達的全部空間。故答案為:(1)固;氣;(2)有關;內部粒子排列越緊密,物質的密度越大;(3)氣體分子間距離很大能自由地在所處空間到處運動,充滿所能到達的全部空間。13.【答案】(1)吸熱;(2)1、3;(3)同種物質升高的溫度相同時,質量越大,吸熱越多;(4)升高的溫度;物質的種類。【解答】解:(1)根據轉換法,本實驗采用同樣的加熱器的原因是通過加熱時間長短反映液體吸熱的多少;(2)要得出“在質量和升高的溫度都相同時,不同物質吸收的熱量不同”的結論,應控制質量和升高的溫度都相同,而物質種類不同,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應分析比較1、3燒杯的實驗記錄;(3)分析比較1、2燒杯的實驗記錄可知,液體種類和升高的溫度都相同,燒杯1中液體的質量大,加熱時間長,吸熱多,所以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同種物質升高的溫度相同時,質量越大,吸熱越多;(4)分析比較3、4兩燒杯的實驗記錄可知,同種物質在質量相同時,升高的溫度越高,吸熱越多,結合(2)(3)中的結論,然后綜合歸納可得出: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的多少與質量、升高的溫度、物質的種類有關系。故答案為:(1)吸熱;(2)1、3;(3)同種物質升高的溫度相同時,質量越大,吸熱越多;(4)升高的溫度;物質的種類。14.【答案】C【解答】解:由圖可知:甲、乙兩杯都是水,則比熱容相同,質量相同,升高的溫度相同,根據Q吸=cmΔt可知它們吸收的熱量相同。故選:C。15.【答案】A【解答】解:固態物質分子間距離非常小,相互作用力非常大,所以固體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不具有流動性。故①處是很大;液態物質分子間距較大,相互作用力較大,分子位置不固定,所以液體有固定的體積,無固定形狀,具有流動性。故②處是有固定體積;氣體分子間距很大,作用力很小,幾乎為零,分子極度散亂,宏觀上無固定的體積,無固定形狀,具有流動性,故③處是無固定形狀。故選:A。16.【答案】B【解答】解:甲圖中分子間的距離略大,約束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態分子的特點相似;乙圖中分子間的距離很大,約束力幾乎沒有,分子的位置極度散亂,和氣態分子特點相似;丙圖中分子間的距離很小,約束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態分子的特點相似。A.圖甲是物質的液態分子模型,故A錯誤;B.物質狀態從圖乙到圖甲過程是氣體變為液體屬于液化,需要放熱,故B正確;C.物質在圖丙狀態時分子同樣做無規則運動,故C錯誤;D.物質狀態從圖乙到圖丙時是氣體變為固體,分子間作用力變大,故D錯誤。故選:B。17.【答案】(1)乙;(2)加熱時間。【解答】解:(1)實驗知水和煤油的質量相同,由于水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由V知,水的體積小于煤油的體積,所以乙杯是煤油;(2)實驗中,通過加熱時間反映了水和煤油吸收熱量的多少,這用到了轉換法。故答案為:(1)乙;(2)加熱時間。18.【答案】(1)降低的溫度;轉換(2)①;(3)增加材料的厚度。【解答】解:(1)實驗中可以通過比較相同時間內比較水降低相同的溫度來比較保溫性能的好壞;用到的實驗方法有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2)由圖象可知,在相同時間內,材料①泡沫塑料作保溫材料時,水降溫慢,因此泡沫塑料保溫效果好;(3)很冷的冬天,人們穿上很厚的衣服,因而可以猜想要提高保溫性能,還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故答案為:(1)降低的溫度;轉換(2)①;(3)增加材料的厚度。19.【答案】外焰 表格記錄法 內焰 a 酒精濃度/露出酒精燈的燈芯長度/燈芯的粗細或空氣的流動等(合理即可)【詳解】(1)在實驗中,位于外焰的部分明顯碳化,這說明酒精燈的外焰溫度最高;(2)乙和丙同學記錄結果的方法是表格記錄法;(3)根據表格數據可知:使用酒精燈加熱時,實際上內焰溫度最高。為防止因試管受熱不均勻而引起的試管炸裂,加熱時試管應傾斜45°角,符合的只有a;(4)屬于實驗誤差分析,可以從①從酒精自身原因;②酒精燈的構造,燈芯的長短等角度找原因。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素養】3.2 物態變化(第1課時)分層練習(原卷版).docx 【核心素養】3.2 物態變化(第1課時)分層練習(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