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3.2 物態變化(第2課時) 分層練習科學觀念:了解物質的固態和液態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了解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科學思維:歸納晶體的熔化規律,畫圖像并理解解熔化曲線和凝固曲線的科學含義。探究實踐:通過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變化的規律,感知發生狀態變化的條件。態度責任: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關心,產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的情感。1.下列現象中不屬于熔化的是( )A.太陽將積雪曬化 B.點燃的蠟燭不停地流著蠟燭油C.鋼塊投入煉鋼爐后變成鋼水 D.白糖投入水中,過一會兒就看不見了2.某種物質熔點為232℃,在這種溫度時該物質的狀態應為( )A.固態 B.液態C.固液共存狀態 D.上述情況都有可能3.在0℃的環境中,把一塊0℃的冰投入0℃的水中,將會發生的現象是( )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C.冰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質量不變4.如圖甲是一款3D打印筆,筆中裝有塑料條,啟動加熱開關,塑料受熱會逐漸變軟變稀。擠出的液態塑料冷卻后形成固定的形狀。整個過程中塑料的溫度變化如圖乙,據此可知( )A.塑料是晶體,先熔化后凝固B.塑料是晶體,先凝固后熔化C.塑料是非晶體,先熔化后凝固D.塑料是非晶體,先凝固后熔化5.如圖是海波的熔化圖象,下列從圖象中獲得信息正確的是( )A.海波是非晶體B.海波在AB段是液態C.海波從開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時約8minD.海波在BC段吸熱,溫度不變6.現代建筑出現一種新設計:在墻面裝飾材料中均勻混入小顆粒狀的小球,球內充入一種非晶體材料,當溫度升高時,球內材料熔化吸熱,當溫度降低時,球內材料凝固放熱,使建筑內溫度基本保持不變,如圖所示的四個圖象中,表示球內材料的凝固圖象的是( )A. B. C.D.7.同學們都玩過肥皂泡泡,如圖所示是小夢同學在﹣9℃的室外玩肥皂泡泡時拍攝的照片。他發現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會迅速結冰,掉落在地面如同散落的玻璃球,神奇極了。對這一現象包含的物態變化及吸放熱情況判斷正確的是( )A.這是凝固現象,需要放熱B.這是凝固現象,需要吸熱C.這是熔化現象,需要吸熱D.這是熔化現象,需要放熱8.如圖所示是甲、乙兩種物質的熔化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0~4min甲比乙吸熱多B.4~8min甲不吸熱C.甲物質是晶體D.0~10min甲和乙溫度不斷升高9.在冬季,某校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噴射出來形成了如圖所示的“冰花”。關于“冰花”,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冰花”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形成的B.“冰花”是由噴出來的水凝固而形成的C.“冰花”形成時的氣溫一定為0℃D.“冰花”熔化的過程中要放熱10.如圖是“探究蠟燭的熔化特點”的實驗,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蠟燭應碾碎后放入試管中B.溫度計的玻璃泡應插入蠟燭內部C.“水浴法”加熱可以使蠟燭受熱均勻D.蠟燭熔化過程中,溫度逐漸上升,說明蠟燭是晶體11.關于晶體和非晶體,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晶體和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溫度都上升B.晶體熔化時吸熱,非晶體熔化時不吸熱C.晶體有熔點,非晶體沒有熔點D.天上飄落的雪花是非晶體12.在標準大氣壓下,由表格數據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物質名稱 鎢 鐵 鋼 銅 金 固態水銀 固態氮熔點(℃) 3410 1535 1515 1083 1064 ﹣39 ﹣259A.用銅鍋熔化鋼塊也行 B.銅球掉入鐵水中不會熔化C.在﹣265℃時氮氣是固態 D.鎢絲在鐵水中會熔化13.愛做家務的同學會發現比較濃的豬蹄湯放進冰箱后很快就變稠再變成膏狀,這是 (填物態變化名稱)現象;將冰箱里有著厚厚一層冰的兩塊肉解凍,若將其分別放進兩個裝有同樣多水的盆中,一盆放在陽光下,另一盆放在陰涼的室內,一段時間后,兩塊肉的冰均未完全熔化,那么兩盆水的溫度 (選填“陽光下高”、“陰涼處高”或“一樣高”)。14.小明探究物質熔化規律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1)實驗中,宜選用 (選填“碎冰塊”或“體積較大的冰塊”)。(2)冰在加熱過程中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根據圖像特征可判斷冰是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3)冰在熔化過程中 (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溫度保持不變,該過程大約持續了 min。(4)加熱到第3min時,物質的狀態為 (選填“液態”、“固態”或“固液共存態”)。(5)在實驗過程中,不是用酒精燈直接對試管加熱,而是把裝有冰的試管放在水中加熱,這樣做不但使試管受熱均勻,而且冰的溫度上升速度較 (選填“快”或“慢”),便于記錄各個時刻的溫度。15.根據實驗數據畫出圖像是我們解決科學問題的一種方法。(1)老師給了一種物質,請小明判斷是晶體還是非晶體?小明探究后作出了熔化圖像如圖一。根據圖像小明認為這種物質是 (填“晶體”或者“非晶體”)。(2)小明繼續探究甲乙丙三種物質,在加熱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甲、乙、丙三種物質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如圖二所示。由圖小明獲得以下信息:甲和丙肯定不是同種物質,他的依據是 。甲的質量比乙的質量小,他的依據是: 。16.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任何固體熔化時都要吸熱,但溫度不變B.冰的溫度升高到0℃,它就一定能熔化C.物體吸收了熱量,溫度一定升高D.晶體和非晶體在凝固過程中都要放熱17.一種“55℃保溫杯”,外層為隔熱材料,內層為導熱材料,夾層間有“神奇物質”。開水倒入杯中后,水溫很快降為55℃且能較長時間保持不變。“神奇物質”在該過程中( )A.一直吸熱且狀態不變B.一直吸熱且由固態變為液態C.先吸熱,后放熱;先熔化后凝固D.先放熱,后吸熱;先凝固后熔化18.把盛有碎冰塊的大試管插入燒杯里的碎冰塊中,用酒精燈對燒杯底部慢慢加熱,如圖所示。當燒杯里的冰塊大部分熔化時,試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一點都沒熔化C.全部熔化D.下邊的熔化,上邊的沒熔化19.如圖所示是甲、乙、丙、丁四種固體的熔化或凝固圖象,由此圖象可以判斷( )A.丙、丁是晶體,甲、乙是非晶體B.乙、丁是非晶體,甲、丙是晶體C.乙、丁是非晶體,甲的熔點比丙高D.丁是凝固圖象,甲的熔點比乙、丙高20.有兩套完全相同的(如圖甲)加熱裝置,兩套裝置的試管中分別裝有少量的相等質量的M固體和N固體,M、N在相同時間內吸收相同的熱量。它們的溫度與加熱時間的關系圖像如圖乙所示,在0~35min內M物質從固體熔化成了液體,N物質始終是固體。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這種加熱方法一般稱為“水浴法”,優點是被加熱物質受熱均勻,缺點是加熱溫度一般不會超過100℃B.由圖乙知,M、N都是晶體C.由圖乙知,M肯定是晶體,N也有可能是晶體D.由圖乙知,實驗時的氣壓約為標準大氣壓21.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別的物質后,可能會對水的凝固點產生影響,為了驗證這一猜想,他將一些鹽放入水中,并把鹽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鹽水的凝固過程。每隔一定時間,小明就觀察鹽水狀態、測出溫度,并將凝固過程記錄的溫度數據畫成了凝固圖象如圖甲所示。(1)從圖象中可以看出,鹽水冷卻到5分鐘時呈 態,鹽水凝固過程經歷了 分鐘。(2)觀察圖象發現,該物質在凝固前降溫比凝固后降溫 (填“快”或“慢”)(3)鹽水的凝固點為 ℃.實驗的結果驗證了小明的猜想,因為與水相比,凝固點變 了。(選填“高”或“低”)(4)如果將一個裝有冰水混合物的試管放入正在熔化的鹽冰水混合物中如圖乙所示,試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會 。(選填“變多”、“變少”或“不變”)22.配送學生晚餐的泡沫保溫箱的保溫效果不好。某小組的同學們探究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熱材料是否會增強保溫效果。已知該蓄熱材料的熔點為79℃,實驗步驟如下:①取大小、外觀相同的夾層泡沫保溫箱A和B,B箱夾層中加入蓄熱材料,A箱不作處理。②將A、B箱體均加熱至80℃,箱內均放入裝有一定量水的相同燒杯,如圖所示。③將A、B箱置于相同環境下,利用傳感器實時記錄水溫,結果如表所示。時間/分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A箱水溫/℃ 80 70 61 54 47 41 35 30B箱水溫/℃ 80 79 79 76 68 60 53 45請回答下列問題:(1)除溫度傳感器外,本實驗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有 。(2)在實驗中,除要控制箱體外的環境溫度相同外,還需要控制相同的條件是 。(3)結合表格數據,得出結論: 。(4)通過表格數據發現,剛開始一段時間內B箱水溫基本保持不變,其原因可能是 。(5)泡沫的隔熱性能很好,但很多專家并不建議用泡沫箱來保溫食品。下列敘述中,支持專家觀點的有 (多選,填字母)。A.泡沫具有耐沖擊,且價格低廉B.泡沫材料不可以降解,會造成環境污染C.泡沫易燃,大量泡沫堆積,運輸中易引發火災D.泡沫密度小,可有效減輕物品包裝質量,降低運輸費用E.當溫度高于65℃時,泡沫可能會釋放少量有毒物質,危害人體健康23.食鹽能降低冰雪熔化的溫度,小明想探究冰凍鹽水的熔點和濃度的關系。為了研究這一問題,小明利用食鹽、水、燒杯以及相應的測量工具,進行如下實驗。①用食鹽和水分別配制濃度為5.6%、15.7%、22.4%、26.1%的四種食鹽水。②將四種濃度的食鹽水各取100克。放置冰箱中降溫凝固,最后溫度均為﹣25℃。③將上述的四種冰凍食鹽水移至相同環境中升溫,記錄各自的熔點,處理相關數據得到“冰凍鹽水的熔點和濃度的關系”如圖。(1)本實驗需要的測量工具有 。(2)實驗之前,小明認為食鹽水濃度越高,其冰凍鹽水的熔點越低。實驗之后,小明發現自己的觀點有誤。圖中能證明小明原觀點錯誤的證據是 。(3)小紅認為該實驗中,如果四種濃度冰凍食鹽水的質量各不相同,重做上述實驗也能得到圖中的實驗結果。你是否同意她的觀點?請說明理由 。24.熔模精密鑄造是一種常用的鑄造工藝,其做法是(如圖):先用蠟做鑄件的模型(蠟模),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模。加熱烘烤后,蠟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鑄件材料的熔液,冷卻后便鑄成器物。現對某準備用于鑄造的固態材料持續加熱使其變成液態,溫度達400℃后開始記入如表格:加熱時間/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金屬溫度/℃ 400 482 563 645 660 660 660 660 660 660 702 778(1)分析表格,該材料屬于晶體還是非晶體? 。(2)為制造某工件,用密度為0.9g/cm3的蠟制成蠟模,蠟模的質量為3.6kg。請計算:①該蠟模體積為多少立方厘米?②若用密度為2.7×103kg/m3的金屬澆鑄工件,該工件的質量為多少?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3.2 物態變化(第2課時) 分層練習科學觀念:了解物質的固態和液態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了解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科學思維:歸納晶體的熔化規律,畫圖像并理解解熔化曲線和凝固曲線的科學含義。探究實踐:通過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變化的規律,感知發生狀態變化的條件。態度責任: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關心,產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的情感。1.【答案】D【解答】解:A、雪是固體,水是液體。固態的積雪變為液態的水,是熔化現象,故A不符合題意;B、蠟燭流蠟燭油,固態蠟吸熱變成液體蠟油,是熔化現象,故B不符合題意;C、煉鋼時,固態的鋼塊變為液態鋼水,是熔化現象,故C不符合題意;D、糖放入水中變成糖水,糖溶解在水中,屬于擴散現象,不是熔化現象,故D符合題意。故選:D。2.【答案】D【解答】解:物質的熔點232℃,當物質剛好到232℃時,這種物質還是固態;繼續吸收熱量,固體開始熔化,熔化過程中,會變為固液共存,溫度保持不變;固體完全熔化后變為液態,如果繼續吸熱,液體的溫度才會升高,如果不再吸熱,液體的溫度仍會是232℃。故選:D。3.【答案】D【解答】解:把一塊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圍氣溫也是0℃),因為沒有溫度差就沒有熱傳遞,冰因不能吸收熱量所以不能繼續熔化。故選:D。4.【答案】C【解答】解:塑料受熱會逐漸變軟變稀說明塑料是非晶體;塑料是固態,擠出液態塑料屬于熔化,冷卻后形成固定的形狀屬于凝固。所以是先熔化后凝固,故ABD錯誤,C正確。故選C。5.【答案】D【解答】解:A、由于海波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不變,因此海波是晶體,故A錯誤;B、據熔化圖象可知,海波在AB段是固態,故B錯誤;C、據圖象可知,海波從開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時約4min,C錯誤;D、據熔化圖象可知,BC段是熔化過程,故該過程中海波吸熱,但溫度不變,故D正確;故選:D。6.【答案】A【解答】解:由于墻內混入非晶體材料,所以它在凝固的過程中,放出熱量溫度降低;非晶體沒有固定的凝固點,它的溫度會持續下降。A是非晶體凝固圖象,B是非晶體熔化圖象,C是晶體熔化圖象,D是晶體凝固圖象。故選:A。7.【答案】A【解答】解:“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會迅速結冰”,是液態的水變成固態的冰,屬于凝固現象,凝固需要放熱,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8.【答案】C【解答】解:A、加熱相同的時間,吸收的熱量相同,故0~4min甲乙吸熱一樣多,故A錯誤;BC、4~8min甲物質吸熱但溫度不升高,故甲是晶體熔化的圖象,熔化過程吸熱溫度不變,故B錯誤;C正確;D、0~10min甲和乙都吸熱,因為甲是晶體,在4~8min時吸熱溫度不變,8min以后溫度不斷升高,乙是非晶體,0~10min內吸熱溫度不斷升高,D錯誤。故選:C。9.【答案】B【解答】解:AB、“冰花”是由噴出的水凝固形成的,故A錯誤,B正確;C、水的凝固點為0℃,氣溫低于或等于0℃,如果繼續放熱,就會凝固,“冰花”形成時的氣溫不一定為0℃,可以低于0℃,故C錯誤;D、“冰花”熔化的過程吸熱,故D錯誤。故選:B。10.【答案】D【解答】解:A、蠟燭應碾碎后放入試管中,這樣蠟燭能均勻受熱,故A正確;B、用溫度計測溫度時,溫度計的玻璃泡應插入蠟燭內部,故B正確;C、“水浴法”加熱可以使蠟燭受熱均勻,故C正確;D、蠟燭熔化過程中,溫度逐漸上升,說明蠟燭是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故D錯誤。故選:D。11.【答案】C【解答】解:A、晶體有固定的熔點,在熔化過程中,溫度始終保持不變,故A不正確。B、晶體和非晶體在熔化時都需要吸收熱量,故B不正確。C、晶體有固定的熔點,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故C正確。D、天上飄落的雪花是晶體,故D不正確。故選:C。12.【答案】C【解答】解:A、銅的熔點低于鋼的熔點,所以不能用銅鍋來熔化鋼,故A錯誤。B、標準大氣壓下,鐵水的溫度是1535℃,銅的熔點是1083℃,銅放在鐵水中,溫度一定高于1083℃,一定是液態的,故B錯誤。C、氮的凝固點是﹣259℃,在﹣265℃時氮氣已凝固。故C正確。D、標準大氣壓下,鐵水的溫度是1535℃,鎢的熔點是3410℃,鎢絲放在鐵水中,溫度一定低于3410℃時,鎢絲是固態的,不會熔化,故D錯誤。故選:C。13.【答案】凝固;一樣高。【解答】解:(1)豬蹄湯由液態變為固態的現象叫凝固,凝固放熱;(2)無論冰水混合物放在陽光下,還是放在陰涼處,氣壓相同,都是冰水混合物,溫度是相同。故答案為:凝固;一樣高。14.【答案】(1)碎冰塊;(2)晶體;(3)吸收;4;(4)固液共存態;(5)慢。【解答】解:(1)實驗過程中,為了使冰受熱均勻,宜選用碎冰塊做實驗;(2)由圖乙可知,冰在加熱熔化過程中有一段溫度不變的過程,所以可以知道冰是晶體;(3)冰在熔化過程中要繼續吸熱,溫度保持不變,由圖可知,該過程持續了4min;(4)由圖可知,加熱到第三分鐘時,繼續加熱,冰的溫度不變,說明冰正處于熔化過程,所以物質的狀態是固液共存態;(5)不是用酒精燈直接對試管加熱,而是把裝有冰的試管放在水中加熱,這種加熱方法叫做水浴法加熱;水浴法加熱的優點是:一是使物質受熱均勻,二是緩慢加熱;緩慢加熱,使冰塊的溫度上升速度較慢,有利于記錄各個時刻的溫度。故答案為:(1)碎冰塊;(2)晶體;(3)吸收;4;(4)固液共存態;(5)慢。15.【答案】(1)晶體;(2)甲和丙的熔點不相同;乙熔化的時間比甲長。【解答】解:(1)由圖一可知,這種物質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收熱量,溫度保持45℃不變。所以該物質是晶體;(2)由圖二可知,甲乙丙三種物質都有固定的熔點,故甲乙丙三種物質都是晶體;甲和丙的熔點不相同,因此它們不可能是同一種物質;甲和乙的熔點相同,因此它們可能是同一種物質,又因乙熔化的時間比甲長,所以乙的質量比甲的質量大。故答案為:(1)晶體;(2)甲和丙的熔點不相同;乙熔化的時間比甲長。16.【答案】D【解答】解:A、晶體在熔化過程中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吸收熱量,溫度不斷升高。此選項錯誤;B、冰的溫度達到0℃,還要吸收熱量,才能熔化。此選項錯誤;C、冰在熔化過程中,水在沸騰過程中,吸收熱量,但溫度保持不變。此選項錯誤;D、無論是晶體還是非晶體凝固過程中都要放出熱量。此選項正確。故選:D。17.【答案】C【解答】解:根據題意得:這種“神奇物質”是一種晶體,晶體熔化吸熱、凝固放熱溫度保持不變,這種晶體能使水溫在55℃且能較長時間保持不變,這種晶體的熔點為55℃,所以55℃的這種物質可能是固態(達到熔點尚未熔化),可能是液態(剛剛熔化結束),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態(熔化過程中)。綜上所述,開水倒入杯中后,水溫很快降為55℃且能較長時間保持不變,是因為這種物質先熔化吸熱,后凝固放熱的緣故,只有C選項說法是正確的。故選:C。18.【答案】B【解答】解:冰是晶體,若給燒杯中的冰加熱時,燒杯中的冰會熔化,但在冰的熔化過程中溫度為0℃,保持不變,所以試管中的冰能達到熔點0℃,但試管中的冰和燒杯中的冰的溫度相同,試管中的冰不能從燒杯中繼續吸熱,所以不能熔化。故選:B。19.【答案】B【解答】解:從圖中可以看出甲、丙在熔化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溫度保持不變,所以甲、丙是晶體,乙在整個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所以乙是非晶體;從圖中還可以看出,丙的熔點高于甲的熔點。丁圖是非晶體的凝固圖象;綜上所述:B正確。故選:B。20.【答案】B【解答】解:A、將試管放入水中加熱,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溫度變化比較均勻,并且變化比較慢,便于記錄實驗溫度,缺點是加熱溫度一般不會超過100℃.故A正確;BC、M在80℃時吸熱但溫度不再升高,說明此時物質達到了熔點,正在熔化,因此這種物質屬于晶體;N在一段時間內,溫度升高,從大約25min到35min到達100℃溫度不再變化,有可能是N溫度升高到100℃,試管內外溫度相同,不能進行熱傳遞,不能吸熱,溫度不再升高,故不能排除N不是晶體,故C正確,B錯誤。D、1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由圖乙知,N溫度升高到100℃時,雖然吸熱溫度不變,達到水的沸點,說明氣壓為標準大氣壓,故D正確。故選:B。21.【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解答】解:(1)由題意知,將一些鹽放入水中,并把鹽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鹽水的凝固過程。由甲圖知,0﹣10分鐘溫度一直降低,故鹽水冷卻到5分鐘時呈液態;因為晶體凝固的過程中溫度是保持不變的,在圖甲中與橫軸平行的一段(10﹣20分鐘)溫度保持不變;所鹽水從第10分鐘開始凝固,到第20鐘凝固完成,凝固過程用了10鐘;(2)由圖甲知,物質在凝固前,即0﹣10分鐘,溫度從4℃降溫到﹣2℃,溫度降低了:﹣2℃﹣4℃=﹣6℃;凝固后,即20﹣30分鐘,溫度從﹣2℃降溫到﹣4℃;溫度降低了:﹣4℃﹣(﹣2℃)=﹣2℃,故該物質在凝固前降溫比凝固后降溫快;(3)從圖甲可知:溫度保持不變的溫度是﹣2℃,故該鹽水的凝固點是﹣2℃;因水的凝固點為0℃,與水相比,凝固點變低了;(4)凝固的條件:達到凝固點,繼續放熱。因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是0℃(達到水的凝固點),而鹽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是﹣2℃,兩物質間有溫差,故冰水混合物放熱,則冰水混合物中的水滿足凝固條件,水結冰,因此冰水混合物中的冰會變多。故答案為:(1)液;10; (2)快; (3)﹣2;低;(4)變多。22.【答案】(1)秒表;(2)水的質量;(3)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熱材料會增強保溫效果;(4)蓄熱材料凝固過程放出熱量,溫度保持不變;(5)BCE。【解答】解:(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除溫度傳感器外,本實驗還需要的測量時間的工具:秒表;(2)根據控制變量法可知在實驗中,除要控制箱體外環境溫度相同外,還需要控制相同是燒杯中水的質量;(3)由表格數據可知B的保溫效果比A好,結合表格數據得出結論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熱材料會增強保溫效果;(4)已知該蓄熱材料熔點是79℃,實驗開始該材料的溫度大于其熔點,所以此時處于液態,隨著溫度較低,該材料會有液態凝固為固態,通過表格數據發現,剛開始一段時間B組溫度基本保持不變,其原因可能是蓄熱材料凝固過程放出熱量,溫度保持不變;(5)泡沫的隔熱性能很好,但很多專家并不建議用泡沫箱來保溫食品。分析可知下列敘述支持專家觀點的有泡沫材料不可以降解,會造成環境污染、泡沫易燃,大量泡沫堆積,運輸中易引發火災、當溫度高于65℃時、泡沫可能會釋放少量有毒物質,危害人體健康,故選BCE。故答案為解:(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除溫度傳感器外,本實驗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有秒表;(2)根據控制變量法可知在實驗中,除要控制箱體外環境溫度相同外,還需要控制相同是燒杯中水的質量;(3)由表格數據可知B的保溫效果比A好,結合表格數據得出結論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熱材料會增強保溫效果;(4)已知該蓄熱材料熔點是79℃,實驗開始該材料的溫度大于其熔點,所以此時處于液態,隨著溫度較低,該材料會有液態凝固為固態,通過表格數據發現,剛開始一段時間B組溫度基本保持不變,其原因可能是蓄熱材料凝固過程放出熱量,溫度保持不變;(5)泡沫的隔熱性能很好,但很多專家并不建議用泡沫箱來保溫食品。分析可知下列敘述支持專家觀點的有泡沫材料不可以降解,會造成環境污染、泡沫易燃,大量泡沫堆積,運輸中易引發火災、當溫度高于65℃時、泡沫可能會釋放少量有毒物質,危害人體健康,故選BCE。故答案為:(1)秒表;(2)水的質量;(3)在泡沫箱中添加蓄熱材料會增強保溫效果;(4)蓄熱材料凝固過程放出熱量,溫度保持不變;(5)BCE。23.【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解答】解:(1)步驟①中配制溶液需要用托盤天平稱量溶質質量,用量筒量取水的體積,用溫度計測量溫度,這三種為測量工具;(2)分析表中圖像可知,濃度在23.4%以前,隨著食鹽水濃度的增大,熔點降低,當濃度大于23.4%時,隨著食鹽水濃度的增大,熔點在升高,所以小明的觀點錯誤;(3)當研究食鹽水濃度對熔點的影響時,變量為食鹽水的濃度,其它要控制相同。故答案為:(1)托盤天平、量筒、溫度計;(2)當食鹽水的濃度大于23.4%時,隨著濃度的增大,熔點在升高;(3)不同意,未控制變量。24.【答案】(1)晶體;(2)①該蠟模體積為4000cm3;②若用密度為2.7×103kg/m3的金屬澆鑄工件,該工件的質量為10.8kg。【解答】解:(1)從表格可以看出,自第4分鐘開始,該物質在熔化過程中溫度始終保持不變,有一定的熔點,該物質屬于晶體;(2)蠟膜體積:V4000cm3;根據題意可知,金屬的體積等于蠟膜體積,即V金屬=V蠟=4000cm3=4×10﹣3m3,已知鑄件密度為2.7×103kg/m3,該工件的質量為:m=ρV=2.7×103kg/m3×4×10﹣3m3=10.8kg。故答案是:(1)晶體;(2)①該蠟模體積為4000cm3;②若用密度為2.7×103kg/m3的金屬澆鑄工件,該工件的質量為10.8kg。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素養】3.2 物態變化(第2課時)分層練習(原卷版).docx 【核心素養】3.2 物態變化(第2課時)分層練習(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