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3.3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第2課時)分層練習(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3.3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第2課時)分層練習(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3.3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第2課時) 分層練習
科學觀念:了解溫度對物質性質的影響;了解物質變化的證據。
科學思維:能微觀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辨認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探究實踐:了解探究物質變化規律的方法和應用;學習研究物質變化規律的科學方法。
態度責任:激發興趣,培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培養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
1.陶瓷是中華民族在人類科技史上的偉大發明。下列陶瓷制作工藝中發生化學變化的是(  )
A.混合 B.成型 C.晾干 D.燒結
2.自來水廠凈化水的過程可表示為:取水→沉降→過濾→吸附→消毒→配水。下列過程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沉降 B.過濾 C.吸附 D.消毒
3.銀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密度較大,具有良好的導電性,長期放置會被氧化而發黑。其中屬于銀的化學性質的是(  )
A.銀白色 B.密度較大
C.導電性良好 D.能被氧化
4.某同學用干冷的燒杯罩在點燃著的蠟燭火焰上方,如圖所示,下列能作為蠟燭燃燒發生了化學變化的證據是(  )
A.出現“蠟燭油” B.蠟燭變軟
C.聞到了蠟燭油的氣味 D.燒杯內壁出現水珠
5.下列變化中不一定發生化學變化的是(  )
A.分子本身發生變化 B.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C.有氣體生成 D.有新物質生成
6.用來判斷石灰石與稀硫酸反應是化學變化的依據是(  )
A.固體逐漸減少
B.有氣泡產生
C.生成了一種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D.所得液體的顏色發生了變化
7.鎂帶投入到食醋中,能證明其是化學變化的現象是(  )
①鎂帶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②鎂帶表面有大量氣泡產生
③溶液的溫度略有升高 ④食醋氣味逐漸減輕,直至消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蠟燭燃燒時會發光發熱,并產生二氧化碳,同時有一部分石蠟受熱熔化。關于這一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①蠟燭燃燒是化學變化,石蠟熔化是物理變化
②只要是發光發熱的變化,都屬于化學變化
③化學變化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物理變化
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之間沒有本質區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鐵粉露置在空氣中時間久了以后會變成鐵銹,下列選項能作為此變化是化學變化的最可靠證據的是(  )
A.“鐵粉”的質量增加了 B.“鐵粉”的顏色變紅了
C.“鐵粉”的體積膨脹了 D.“鐵粉”不能被磁鐵吸引了
10.為應對新冠疫情,我們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還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對手進行消毒。查閱資料發現:酒精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易燃、易揮發的無色透明液體;具有略帶刺激性的特殊香味;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可用作燃料和消毒劑。請回答下列問題:
(1)屬于物理性質的有    (回答一點即可);
(2)屬于用途的有    (回答一點即可);
(3)酒精燃燒屬于    (選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11.某同學進行實驗,其過程如下:
a.研磨:將硫的塊狀固體通過研缽磨成硫的粉末;
b.混合:將1g鐵粉與1g硫粉混合均勻;
c.加熱:將上述混合物加熱一會兒,產生強光、放熱現象,冷卻后得到一種黑色的固體.
請回答:
(1)小明認為b是物理變化過程,你認為a是   變化過程,c是   變化過程。
(2)證明b是物理變化過程的方法是   。
(3)證明c是化學變化過程的方法是   。
12.膽礬是一種藍色晶體,化學式是CuSO4 5H2O,膽礬受熱時易失去結晶水,成為白色的無水CuSO4,在工業上精煉銅、鍍銅等都要用膽礬.上述對膽礬的描述中,沒有涉及到的是(  )
A.物理性質 B.制法 C.用途 D.化學性質
13.2017年哈佛大學科學家在《科學》雜志上發布了獲取金屬氫的相關報告。將微小的固態氫置于 488 萬個標準大氣壓下,氫氣分子破裂為氫原子,由氫原子直接構成金屬氫。金屬氫具有金屬的性質,儲藏著巨大能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變化屬于物理變化
B.金屬氫與氫氣的化學性質相同
C.金屬氫的形成過程中,氫原子核發生了改變
D.金屬氫的構成可能與鈉相似
14.某密閉容器中物質變化過程的微觀示意圖如圖,請回答:
①變化I表示的是   變化(已知:●代表氧原子,〇代表硫原子)。
②圖1中顯示的是   (純凈物或混合物)。
③由上述微觀圖可得到什么信息?   。
15.如圖是在上科學課“幾個重要的科學概念”一節時,小明和小亮發生的爭論,他們列舉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根據你所學的知識,回答下面的問題。
(1)小明認為“物質在發生變化時,如果發光、發熱,一定是物理變化”。他可以列舉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    。
(2)小亮認為“物質在發生變化時,如果發光、發熱,一定是化學變化”。他可以列舉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    。
(3)小明和小亮兩位同學發生爭論的原因是    。
16.某化學興趣小組為了研究蠟燭燃燒的產物,設計了以下實驗,如圖所示。取A、B兩個空集氣瓶,瓶底分別裝有澄清石灰水和無水硫酸銅,瓶口均用玻璃片蓋好。(已知:無水硫酸銅為白色固體,遇水會變成藍色)
①點燃集氣瓶A中的蠟燭,觀察到蠟燭燃燒的產物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②點燃集氣瓶B中的蠟燭,觀察到蠟燭燃燒的產物使無水硫酸銅變成藍色。
(1)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過程是    (填字母)。
A.物理變化
B.化學變化
C.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2)以上實驗說明蠟燭的燃燒產物有:   。
17.新型發光陶瓷是將高科技蓄光材料融入傳統陶瓷釉料中,經高溫改變礦物結構而形成。它吸蓄光能后,可在陰暗環境中自行發光。如圖是其部分生產流程,分析并回答問題:
(1)上述設備中,一定有化學變化發生的是    (填設備名稱)。
(2)練泥機中,胚料在研磨后能使反應更充分。在科學中有很多“通過增大表面積以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例子,請你再舉一個類似的例子    。
18.許多物質燃燒都伴隨發光放熱的現象,王剛同學認為有發光放熱現象的變化不一定是化學變化,王剛和小組的同學對此展開了探究:
【知識回顧】化學變化的本質是    。
【提出問題】有發光放熱現象的變化都是化學變化嗎?
【猜想與假設】猜想1:都是化學變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學變化
【實驗與分析】同學們設計了下列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1)將干冷的燒杯罩在蠟燭燃燒火焰上,觀察到:燒杯內壁出現    ;手摸燒杯壁有    ;蠟燭火焰逐漸變小至熄滅。
(2)將燒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觀察到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觀察到石灰水發生了變化,蠟燭燃燒產生了新物質。蠟燭燃燒為 變化。
(3)觀察白熾燈(燈絲為鎢絲):
通電前 通電中 通電后
燈絲為銀白色固體 發出白光,手摸燈泡有發熱感覺 燈絲為銀白色固體
分析:通電前后,鎢絲本身沒有發生變化,燈泡通電發光、放熱屬于    變化。
【實驗結論】猜想    (填“1”或“2”)正確。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3.3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第2課時) 分層練習
科學觀念:了解溫度對物質性質的影響;了解物質變化的證據。
科學思維:能微觀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辨認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探究實踐:了解探究物質變化規律的方法和應用;學習研究物質變化規律的科學方法。
態度責任:激發興趣,培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培養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
1.【答案】D
【解答】解:A、混合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B、成型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C、晾干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D、燒結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解答時要分析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這里的新物質是指和變化前的物質是不同種的物質,若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若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2.【答案】D
【解答】解:A、沉降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B、過濾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C、吸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D、消毒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解答時要分析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若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若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3.【答案】D
【解答】解:A、銀白色,顏色屬于物理性質;故選項錯誤;
B、密度較大,密度屬于物理性質;故選項錯誤;
C、導電性良好,導電性屬于物理性質;故選項錯誤;
D、能被氧化,氧化性屬于化學性質;故選項正確;
故選:D。
【點評】本考點考查了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區分,要記憶有關銀的性質,并能夠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應用,本考點的基礎性比較強,主要出現在選擇題和填空題中。
4.【答案】D
【解答】解:判斷蠟燭在氧氣中燃燒是化學變化需抓住其本質特征產生新物質。出現“蠟燭油”、蠟燭變軟、聞到了蠟燭油的氣味,都不能說明產生了新物質;燒杯內壁出現水珠,說明有新物質生成,是判斷發生化學變化的依據。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是對化學變化特征的考查,有新物質生成是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
5.【答案】C
【解答】解:A、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一定發生變化,故選項錯誤;
B、發生化學變化時,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有新的分子生成,一定發生化學變化,故選項錯誤;
C、有氣體生成不一定發生化學變化,如水加熱變成水蒸氣,故選項正確;
D、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一定發生化學變化,故選項錯誤;
故選:C。
【點評】本考點考查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基礎性比較強,只要抓住關鍵點: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問題就很容易解決.本考點主要出現在選擇題和填空題中.
6.【答案】C
【解答】解:判斷石灰石與稀硫酸反應是否是化學變化,關鍵是看是否有新物質的生成,選項A、B、D均是描述的現象,不能作為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而選項C說明有新物質生成,是判斷發生化學變化的依據。
故選:C。
【點評】對于新物質的生成的判斷是建立在顏色等現象變化基礎上的,所以要通過現象的變化分析物質發生的變化的實質.
7.【答案】C
【解答】解:A中③不能說明是化學變化的現象,如濃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使溫度升高,是物理過程,故A錯誤。
B中③不能說明,故B錯誤。
C中①是固體溶解,②是有氣體生成,③醋酸反應消失都是化學變化的現象,故C正確。
D中③不能說明,也可能是化學變化中的現象,也可能不是,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在化學變化中看、聞、聽、摸等感覺到的,都是變化中的現象,注意描述的規范性.
8.【答案】B
【解答】解:①蠟燭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質生成,是化學變化,石蠟熔化沒有新物質生成,是物理變化,正確;
②化學變化中,常伴隨一些現象的發生,如發光、放熱等,但是這些現象不能作為判斷化學變化的直接依據,因此發光發熱的變化,不一定屬于化學變化,錯誤;
③蠟燭燃燒的過程中,由于反應放熱,會有蠟燭熔化,因此化學變化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物理變化,正確;
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錯誤;
故正確的有:①③;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化學變化的特征、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等相關知識掌握化學變化的特征即可解答。
9.【答案】D
【解答】解:A、鐵粉”的質量增加了,并不能說明有新物質生成,故A不可靠;
B、“鐵粉”的顏色變紅了,不能說明是化學變化,例如氧氣變為液態,變成淡藍色,所以顏色變化不能說明是化學變化,故B不可靠;
C、“鐵粉”的體積膨脹了,并不能說明有新物質生成,故C不可靠;
D、“鐵粉”不能被磁鐵吸引了,說明成分發生了變化,有新物質生成了,是化學變化的最可靠證據。
故選:D。
【點評】正確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關鍵是判斷是否有新物質的生成,方法是比較變化前后物質的差別:是只限于物質的狀態變化,還是物質發生了根本變化。
10.【答案】(1)無色(合理即可);
(2)用作燃料等;
(3)化學。
【解答】解:(1)酒精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易燃、易揮發的無色透明液體;具有略帶刺激性的特殊香味;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以上性質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來表現,都屬于物理性質;
(2)酒精可用作燃料和消毒劑,是酒精的用途;
(3)酒精燃燒生成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
故答案為:(1)無色(合理即可);
(2)用作燃料等;
(3)化學。
【點評】解答本題關鍵是善于從題干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能靈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11.【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解:(1)a、研磨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c、加熱鐵粉和硫粉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2)可用磁鐵對混合物進行吸引,然后稱量吸引鐵粉的質量,發現仍為1g,證明是物理變化;
(3)可用磁鐵對黑色物質進行吸引,固體不被吸引,說明黑色物質的性質已經不同于原來的鐵粉與硫粉,據此確定發生了化學變化.
故答案為:(1)物理;化學;(2)可用磁鐵對混合物進行吸引,然后稱量吸引鐵粉的質量,發現仍為1g;(3)可用磁鐵對黑色物質進行吸引,固體不被吸引.
【點評】解答本題要分析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如果沒有新物質生成就屬于物理變化,如果有新物質生成就屬于化學變化.
12.【答案】B
【解答】解:A、膽礬是一種藍色晶體,屬于物理性質;故選項錯誤;
B、對膽礬的描述中,沒有涉及到的是制法,故選項正確;
C、在工業上精煉銅、鍍銅等都要用膽礬,屬于用途;故選項錯誤;
D、膽礬受熱時易失去結晶水,屬于化學性質;故選項錯誤;
故選:B。
【點評】本考點考查了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等,要記憶有關膽礬的性質,并能夠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應用,本考點的基礎性比較強,主要出現在選擇題和填空題中.
13.【答案】D
【解答】解:A、將微小的固態氫置于 488 萬個大氣壓下,氫氣分子破裂為氫原子,由氫原子直接構成金屬氫,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選項說法錯誤。
B、金屬氫具有金屬的性質,與氫氣的化學性質不同,故選項說法錯誤。
C、氫氣分子破裂為氫原子,由氫原子直接構成金屬氫,金屬氫形成過程中,氫原子核沒有發生改變,故選項說法錯誤。
D、由氫原子直接構成金屬氫,鈉是由鈉原子構成的,金屬氫的構成可能與鈉相似,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理解題意,掌握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方法、常見物質的微觀構成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14.【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解:(1)由為的變化可知,在變化I中有新的分子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2)圖1中的物質是由不同種的分子構成,屬于混合物;
(3)由微粒的變化可知,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組合等.
故答案為:(1)化學;(2)混合物;(3)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等.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物質構成的微粒、學會從微觀的角度看化學變化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15.【答案】(1)電燈通電時發光、發熱;
(2)燃料燃燒時發光、發熱;
(3)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時,都可能伴有發光、發熱現象。
【解答】解:(1)電燈通電時會發光、發熱,但沒有新的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2)各種燃料燃燒時,發光、發熱的同時有形的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3)小亮和小明得出的結論不同主要是因為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時,都可能伴有發光、發熱現象。
故答案為:(1)電燈通電時發光、發熱;
(2)燃料燃燒時發光、發熱;
(3)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時,都可能伴有發光、發熱現象。
【點評】正確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關鍵是判斷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方法是比較變化前后的物質區別:是否是物質的種類發生了變化。
16.【答案】(1)C;
(2)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解:
(1)物理變化指沒有新的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過程,蠟燭熔化是物理變化,蠟燭燃燒是化學變化,故答案為:C;
(2)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有二氧化碳生成,無水硫酸銅變藍,說明有水生成,所以以上實驗說明蠟燭的燃燒產物有二氧化碳、水,故答案為:二氧化碳和水。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蠟燭的燃燒實驗,注意在書寫化學方程式后,首先檢查化學式,再檢查是否配平、反應條件和沉淀、氣體符號的標注。
17.【答案】(1)燒成爐。
(2)燃料煤做成蜂窩煤。
【解答】解:(1)上述設備中,一定有化學變化發生的是燒成爐。
故答案為:燒成爐。
(2)練泥機中,胚料在研磨后能使反應更充分。在科學中有很多“通過增大表面積以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例子,例如燃料煤做成蜂窩煤。
故答案為:燃料煤做成蜂窩煤。
18.【答案】有新物質生成;
水珠;發熱
化學
物理;
2。
【解答】解:【知識回顧】化學變化的本質是有新物質生成,故填:有新物質生成;
【實驗與分析】(1)蠟燭燃燒放出熱量,所以感覺到燒杯的外壁變熱;而燒杯內壁產生了水;蠟燭火焰逐漸變小至熄滅.故填:水珠;發熱;
(2)將燒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蠟燭燃燒屬于化學變化;故填: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二氧化碳;
(3)燈泡通電后發光放熱,比較通電前后燈絲的變化可以知道燈絲沒有發生化學變化,所以可以判斷通電前后,鎢絲本身沒有發生變化,燈光通電發光、放熱屬于物理變化,故填:發燙;物理;
【實驗結論】根據上述實驗可以知道發光、放熱的變化不一定是化學變化,即猜想2正確.故答案為:2。
【點評】本題以試驗探究的形式驗證了發光放熱的變化,由此可以得出判斷物質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的主要標準為是否產生了新的物質。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荣县| 蒙城县| 尼玛县| 乐安县| 随州市| 保山市| 介休市| 丰城市| 唐海县| 隆安县| 方正县| 溆浦县| 白朗县| 专栏| 海盐县| 安徽省| 灵璧县| 丰镇市| 神池县| 满洲里市| 莱阳市| 建始县| 台江县| 桂阳县| 海盐县| 丘北县| 安仁县| 寿阳县| 宜都市| 富川| 忻城县| 襄汾县| 苍溪县| 思南县| 海城市| 南城县| 青阳县| 平谷区| 加查县| 洛宁县| 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