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1 生長素的發現開啟了人類對植物激素調節的探索課時概念剖析 本課時的概念為“科學家經過不斷的探索,發現了植物生長素,并揭示了它在調節植物生長時表現出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這個概念的建構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證據的支持:(1)植物在單側光下會出現向光生長的現象。(2)達爾文父子實驗證明了感光部位在苗尖端。(3)波森·詹森實驗、拜爾實驗、溫特實驗都證明了苗尖端會產生促進生長的化學物質并向下運輸。(4)單側光照射下,生長素通過橫向運輸、極性運輸在植物中分布不均。概念1 向光性的研究導致生長素的發現 (閱讀教材P98~100,完成填空)1.植物激素的概念植物激素是在植物體內____________合成,然后被運送到________部位,在很低濃度下即可對植物生命活動起到____________作用的小分子有機物。提醒 植物激素的特點:①內生性;②可轉移性;③微量高效性;④化學本質為小分子有機物。2.向光性3.向光性的研究導致生長素的發現(1)達爾文父子的實驗提醒?、龠_爾文父子還觀察到,發生彎曲的部位主要在苗尖端下部;②結合實驗分析和觀察結果,他們提出:當幼苗暴露在單側光下,苗尖端產生一種“影響”并向下傳遞,引起下部發生彎曲。(2)波森·詹森的實驗(3)拜爾的實驗(4)溫特的實驗結論:燕麥幼苗尖端確實產生了一種____________,向下運輸,促進幼苗生長,并將這種物質命名為________。(5)荷蘭科學家郭葛分離純化了生長素,發現其化學本質是一種稱為吲哚乙酸(IAA)的小分子有機物。后來科學家又發現了吲哚丁酸(IBA)等其他具有生長素效應的化合物[辨正誤](1)苗尖端在單側光刺激下產生生長素。( )(2)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 )(3)溫特分離并鑒定出生長素的化學本質為吲哚乙酸。( )(4)在幼苗尖端與其下部之間插入明膠后,給予單側光照射,幼苗將向光彎曲生長。( )(5)植物體內具有與IAA相同效應的物質還有吲哚丁酸(IBA)等。( )1.(科學實驗和探究情境)以下是關于胚芽鞘的A、B、C、D、E五組實驗,請據圖思考下列問題:(1)A組中的幼苗如何生長?得出什么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B組中的幼苗如何生長?得出什么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組中的幼苗①②③如何生長?④能向光彎曲生長說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D組中的幼苗①②如何生長?a、b、c瓊脂塊中生長素的含量是什么關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E組中的幼苗如何生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科學實驗和探究情境)關于植物向光性的發生機制,有人提出了“生長素不對稱分布假說”,即背光側的生長素濃度高于向光側,使背光側生長快于向光側。某科研小組為了驗證這一假說,以燕麥胚芽鞘的尖端為實驗材料,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A、B、C、D四種方案,分別用瓊脂塊收集生長素,然后再測定其含量。請回答下列問題:(1)為什么要以胚芽鞘尖端為實驗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四種收集生長素的方法中哪一種是正確的?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假說成立,該實驗的預期結果如何?根據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把B、D兩組實驗中的云母片換成瓊脂片,則兩組實驗結果是否相同?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以致用】 例1 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圖中能直立生長的是①④,能彎曲生長的是③⑤B.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內因,可設置②③進行對照C.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外因,可設置①③進行對照D.若探究植物幼苗的感光部位,應設置④⑥進行對照(1)有關幼苗向光性的6個結論(2)“兩看法”判斷“長不長、彎不彎”例2 在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提出了植物向光性原理的相關模型,如圖所示為四組處理及結果(圖中彎曲度大小代表IAA含量多少)。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由①組和②組實驗可以得出,單側光不能破壞向光一側的生長素B.①②③三組都可以是對照組C.實驗的可變因素是單側光、云母片的有無和云母片的位置D.④組實驗結果說明單側光引起IAA的側向再分配概念2 生長素促進植物生長 (閱讀教材P101~102,完成填空)[辨正誤](1)從細胞水平看,生長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進細胞伸長。( )(2)生長素通過韌皮部的運輸屬于主動轉運。( )(3)生長素的極性運輸屬于主動轉運,其方向與重力的方向一致。( )(4)根尖分生區產生的生長素可以通過極性運輸運至伸長區。( )1.(科學實驗和探究情境)為了檢測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某生物興趣小組設計并完成了如下實驗,請填空:2.(科學實驗和探究情境)要驗證生長素在胚芽鞘內的極性運輸與重力無關,應如何設計實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長素除了能發生極性運輸,還能發生橫向運輸,觀察圖示回答相關問題:(1)________屬于極性運輸,________屬于橫向運輸。(填序號)(2)________導致生長素發生了橫向運輸。(3)橫向運輸的方向與外界刺激的方向之間有何關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結合相關知識,完成下列有關幼苗向光性產生機理的概念圖。【學以致用】例1 下列有關生長素的合成、運輸和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長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長旺盛的部位B.幼苗尖端能夠利用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大量合成生長素C.生長素的橫向運輸可發生在尖端,外界刺激的方向與生長素發生橫向運輸的方向相反D.幼苗的向光彎曲生長與生長素在尖端橫向運輸引起其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勻有關生長素的橫向運輸例2 (2024·杭州高二期末)某興趣小組切取某禾本科植物苗尖端,分成甲、乙兩組,按如圖所示的方法用瓊脂塊收集生長素,再將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苗尖端下部的一側(圖丙所示)。一段時間后,測量苗尖端下部的彎曲程度(α角)。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A.生長素在禾本科植物體內存在極性運輸B.若將甲組置于黑暗中,則甲組瓊脂塊中的生長素含量與光照下基本一致C.比較乙組左、右瓊脂塊引起的α角可證明單側光影響生長素分布D.乙組左側瓊脂塊引起的α角小于乙組右側瓊脂塊引起的α角1.(2018·浙江11月選考,16)某研究小組對胚芽鞘尖端進行不同條件的實驗處理示意圖如下。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若用相同厚度無色透明的玻璃片替代云母片,實驗結論不同B.光照對生長素合成的影響較小,但可影響生長素分布C.向光側的生長素在單側光照射下大部分運輸到背光側D.生長素能促進胚芽鞘尖端向光彎曲生長2.(2017·浙江11月選考,6)將云母片插入苗尖端及其下部的不同位置如圖所示,給予單側光照射。下列不發生彎曲生長的是( )3.(2017·浙江4月選考,16)植物學家溫特利用切去尖端的幼苗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在黑暗條件下進行實驗是為了避免光的干擾B.①與④的結果證明瓊脂塊不含促進幼苗生長的化學物質C.②與③的結果證明苗尖端含有促進幼苗生長的化學物質D.該實驗的成功之處在于將苗尖端的化學物質擴散到瓊脂塊中再去影響切去尖端的幼苗4.(2023·山東卷,10)擬南芥的向光性是由生長素分布不均引起的,以其幼苗為實驗材料進行向光性實驗,處理方式及處理后4組幼苗的生長、向光彎曲情況如圖表所示。由該實驗結果不能得出的是( )A.結構Ⅰ中有產生生長素的部位B.①②之間有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C.甲組的①②之間有生長素分布不均的部位D.②③之間無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5.(2021·重慶選考,18)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學者巧妙地運用長瘤的番茄幼苗研究了生長素的分布及鋅對生長素的影響,取樣部位及結果見下表。據此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取樣部位 生長素含量/(μg·kg-1)對照組 低鋅組①莖尖 12.5 3.3②莖的上部 3.7 2.5③瘤上方的莖部 4.8 2.9④長瘤的莖部 7.9 3.7⑤瘤 26.5 5.3A.部位①與部位②的生長素運輸方向有差異B.部位③含量較高的生長素會促進該部位側芽生長C.因部位⑤的存在,部位④生長素含量高于部位③D.對照組生長素含量明顯高于低鋅組,表明鋅有利于生長素合成課時1 生長素的發現開啟了人類對植物激素調節的探索概念1自主建構1.某些部位 其他 顯著調節2.單側光 正 負 橫 垂直 3.(4)化學物質 生長素辨正誤(1)× 提示:生長素的產生不需要光照。(2)× 提示:生長素的化學本質為吲哚乙酸,是一種小分子有機物。(3)× 提示:溫特只是命名了生長素,并沒有分離和鑒定出其化學本質。(4)√ (5)√合作探究1.(1)提示:①直立生長,②向光彎曲生長;說明幼苗的尖端是感光部位。(2)提示:①直立生長,②向光(小孔)彎曲生長;說明向光彎曲生長需要單側光照射。(3)提示:①向右彎曲生長,②直立生長,③向光彎曲生長;④向光彎曲生長,說明生長素能透過瓊脂塊。(4)提示:①直立生長,②向左彎曲生長;生長素的含量:a>b>c。(5)提示:①直立生長;②向光彎曲生長;③向小孔彎曲生長。2.(1)提示:胚芽鞘的尖端能合成生長素。(2)提示:B種收集生長素的方法是正確的;B種收集方法中,左右兩塊瓊脂塊能分別收集向光側和背光側的生長素。(3)提示:預期結果是左側瓊脂塊收集的生長素含量低于右側的;依據是胚芽鞘尖端是產生生長素的部位,也是生長素橫向運輸的部位,在單側光照下,向光側的生長素會向背光側運輸。(4)提示:兩組實驗結果相同;原因是瓊脂片不阻斷生長素的運輸。學以致用例1 D [圖中能直立生長的是①④,③⑤彎向光源生長,A正確;幼苗的尖端部位感受單側光的刺激,植物向光性的內因是具有尖端,外因是單側光照,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內因,可設置②③進行對照,變量是有無尖端,B正確;植物向光性的外因是單側光照,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外因,可設置①③進行對照,變量是有無單側光照,C正確;幼苗的尖端是感光部位,若探究植物幼苗的感光部位,應設置④⑤進行對照,自變量是給不同部位遮光,D錯誤。]例2 D [由①組與②組實驗對比可以得出,單側光不能破壞向光一側的生長素,A正確;①②③三組都可以是對照組,B正確;實驗的可變因素是單側光、云母片的有無和云母片的位置,C正確;②組與④組可以用來說明單側光引起IAA的側向再分配,D錯誤。]概念2自主建構伸長 生長旺盛 上 下 主動 胚芽鞘、幼莖、幼根辨正誤(1)√ (2)× 提示:生長素通過韌皮部的運輸屬于自由擴散。(3)× 提示:生長素的極性運輸與重力無關。(4)√ 合作探究1.生長素 生長素 上端 下端 生長素 生長素2.提示:應設置甲、乙兩個相互對照組,如下圖所示。一段時間后,檢測并比較兩組受體瓊脂塊中放射性強弱。若兩組放射性強度基本相同,則可證明生長素在胚芽鞘內的極性運輸與重力無關。3.(1)②?、佟?2)單側光(3)提示:橫向運輸的方向與外界刺激的方向一致。(4)向光 背光 高 高 快 低 低 慢學以致用例1 D [生長素大多集中在植物生長旺盛的部位,而非只分布于此,A錯誤;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性,因此不可能大量合成,B錯誤;生長素橫向運輸的方向與外界刺激的方向一致,C錯誤。]例2 C [比較乙組左、右瓊脂塊引起的α角不可證明單側光影響生長素分布,還可能是單側光照射引起某些抑制生長的物質分布不均勻造成的,C錯誤。]感悟真題1.B [玻璃片與云母片均不允許化學物質透過,因此實驗結論一致,A錯誤;由圖可知,有光和無光條件下合成的生長素量無明顯差異,但單側光照可引起生長素由向光側向背光側轉移,B正確;向光側的生長素在單側光照射下小部分向背光側轉移,C錯誤;彎曲生長部位在尖端下部,D錯誤。]2.D [A中,云母片隔斷了背光側生長素的極性運輸,植株將背光彎曲生長;B中,云母片隔斷了向光側生長素的極性運輸,植株將向光彎曲生長;C中,云母片插入的位置不影響尖端產生的生長素的橫向運輸和極性運輸,植株將向光彎曲生長;D中,云母片隔斷尖端生長素的橫向運輸,植株將直立生長。]3.C [②與④的結果證明苗尖端含有促進幼苗生長的化學物質,C錯誤。]4.D [據表格和題圖可知,不切斷任何部位,該幼苗正常彎曲生長,但在①處切斷,即去除結構Ⅰ,生長變慢,推測結構Ⅰ中有產生生長素的部位,A不符合題意。據表格可知,在①處切斷,該幼苗緩慢生長且彎曲,而在②處切斷后,該幼苗不能生長,推測①②之間含有生長素,且具有感光部位;推測可能是受到單側光照射后,①②之間生長素分布不均,最終導致生長不均勻,出現彎曲生長,B、C不符合題意。在②處切斷和在③處切斷,兩組實驗結果相同:幼苗都不生長、不彎曲,說明此時不能產生生長素,也無法得出有無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D符合題意。]5.B [部位①可以進行橫向運輸,而部位②則不能,所以部位①和部位②生長素運輸方向有差異,A正確;植物的芽對生長素較敏感,生長素含量高可能會抑制側芽的生長,B錯誤;由表格可知,部位⑤瘤的生長素含量為26.5 (μg·kg-1),遠大于其他部位,瘤長在部位⑤處,使④的生長素含量高于稍遠處的部位③,C正確;低鋅組生長素含量均低于對照組,故鋅可能利于生長素合成,D正確。](共42張PPT)第五章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課時1 生長素的發現開啟了人類對植物激素調節的探索課時概念剖析本課時的概念為“科學家經過不斷的探索,發現了植物生長素,并揭示了它在調節植物生長時表現出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這個概念的建構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證據的支持:(1)植物在單側光下會出現向光生長的現象。(2)達爾文父子實驗證明了感光部位在苗尖端。(3)波森·詹森實驗、拜爾實驗、溫特實驗都證明了苗尖端會產生促進生長的化學物質并向下運輸。(4)單側光照射下,生長素通過橫向運輸、極性運輸在植物中分布不均。目錄 CONTENTS1.向光性的研究導致生長素的發現2.生長素促進植物生長3.感悟真題自主建構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課時概念圖自主建構某些部位(閱讀教材P98~100,完成填空)1.植物激素的概念植物激素是在植物體內____________合成,然后被運送到________部位,在很低濃度下即可對植物生命活動起到____________作用的小分子有機物。提醒 植物激素的特點:①內生性;②可轉移性;③微量高效性;④化學本質為小分子有機物。其他顯著調節2.向光性單側光正負橫垂直3.向光性的研究導致生長素的發現(1)達爾文父子的實驗提醒?、龠_爾文父子還觀察到,發生彎曲的部位主要在苗尖端下部;②結合實驗分析和觀察結果,他們提出:當幼苗暴露在單側光下,苗尖端產生一種“影響”并向下傳遞,引起下部發生彎曲。(2)波森·詹森的實驗(3)拜爾的實驗(4)溫特的實驗結論:燕麥幼苗尖端確實產生了一種____________,向下運輸,促進幼苗生長,并將這種物質命名為________。化學物質生長素(5)荷蘭科學家郭葛分離純化了生長素,發現其化學本質是一種稱為吲哚乙酸(IAA)的小分子有機物。后來科學家又發現了吲哚丁酸(IBA)等其他具有生長素效應的化合物×[辨正誤](1)苗尖端在單側光刺激下產生生長素。( )提示:生長素的產生不需要光照。(2)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 )提示:生長素的化學本質為吲哚乙酸,是一種小分子有機物。(3)溫特分離并鑒定出生長素的化學本質為吲哚乙酸。( )提示:溫特只是命名了生長素,并沒有分離和鑒定出其化學本質。(4)在幼苗尖端與其下部之間插入明膠后,給予單側光照射,幼苗將向光彎曲生長。( )(5)植物體內具有與IAA相同效應的物質還有吲哚丁酸(IBA)等。( )××√√1.(科學實驗和探究情境)以下是關于胚芽鞘的A、B、C、D、E五組實驗,請據圖思考下列問題:(1)A組中的幼苗如何生長?得出什么結論?提示:①直立生長,②向光彎曲生長;說明幼苗的尖端是感光部位。(2)B組中的幼苗如何生長?得出什么結論?提示:①直立生長,②向光(小孔)彎曲生長;說明向光彎曲生長需要單側光照射。(3)C組中的幼苗①②③如何生長?④能向光彎曲生長說明了什么?提示:①向右彎曲生長,②直立生長,③向光彎曲生長;④向光彎曲生長,說明生長素能透過瓊脂塊。(4)D組中的幼苗①②如何生長?a、b、c瓊脂塊中生長素的含量是什么關系?提示:①直立生長,②向左彎曲生長;生長素的含量:a>b>c。(5)E組中的幼苗如何生長?提示:①直立生長;②向光彎曲生長;③向小孔彎曲生長。2.(科學實驗和探究情境)關于植物向光性的發生機制,有人提出了“生長素不對稱分布假說”,即背光側的生長素濃度高于向光側,使背光側生長快于向光側。某科研小組為了驗證這一假說,以燕麥胚芽鞘的尖端為實驗材料,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A、B、C、D四種方案,分別用瓊脂塊收集生長素,然后再測定其含量。請回答下列問題:(1)為什么要以胚芽鞘尖端為實驗材料?提示:胚芽鞘的尖端能合成生長素。(2)四種收集生長素的方法中哪一種是正確的?為什么?提示:B種收集生長素的方法是正確的;B種收集方法中,左右兩塊瓊脂塊能分別收集向光側和背光側的生長素。(4)如果把B、D兩組實驗中的云母片換成瓊脂片,則兩組實驗結果是否相同?為什么?提示:兩組實驗結果相同;原因是瓊脂片不阻斷生長素的運輸。(3)如果假說成立,該實驗的預期結果如何?根據是什么?提示:預期結果是左側瓊脂塊收集的生長素含量低于右側的;依據是胚芽鞘尖端是產生生長素的部位,也是生長素橫向運輸的部位,在單側光照下,向光側的生長素會向背光側運輸。【 學以致用 】D例1 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圖中能直立生長的是①④,能彎曲生長的是③⑤B.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內因,可設置②③進行對照C.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外因,可設置①③進行對照D.若探究植物幼苗的感光部位,應設置④⑥進行對照解析:圖中能直立生長的是①④,③⑤彎向光源生長,A正確;幼苗的尖端部位感受單側光的刺激,植物向光性的內因是具有尖端,外因是單側光照,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內因,可設置②③進行對照,變量是有無尖端,B正確;植物向光性的外因是單側光照,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外因,可設置①③進行對照,變量是有無單側光照,C正確;幼苗的尖端是感光部位,若探究植物幼苗的感光部位,應設置④⑤進行對照,自變量是給不同部位遮光,D錯誤。A.圖中能直立生長的是①④,能彎曲生長的是③⑤B.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內因,可設置②③進行對照C.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外因,可設置①③進行對照D.若探究植物幼苗的感光部位,應設置④⑥進行對照(1)有關幼苗向光性的6個結論(2)“兩看法”判斷“長不長、彎不彎”例2 在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提出了植物向光性原理的相關模型,如圖所示為四組處理及結果(圖中彎曲度大小代表IAA含量多少)。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由①組和②組實驗可以得出,單側光不能破壞向光一側的生長素B.①②③三組都可以是對照組C.實驗的可變因素是單側光、云母片的有無和云母片的位置D.④組實驗結果說明單側光引起IAA的側向再分配D解析:由①組與②組實驗對比可以得出,單側光不能破壞向光一側的生長素,A正確;①②③三組都可以是對照組,B正確;實驗的可變因素是單側光、云母片的有無和云母片的位置,C正確;②組與④組可以用來說明單側光引起IAA的側向再分配,D錯誤。A.由①組和②組實驗可以得出,單側光不能破壞向光一側的生長素B.①②③三組都可以是對照組C.實驗的可變因素是單側光、云母片的有無和云母片的位置D.④組實驗結果說明單側光引起IAA的側向再分配(閱讀教材P101~102,完成填空)伸長生長旺盛上下主動胚芽鞘、幼莖、幼根√[辨正誤](1)從細胞水平看,生長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進細胞伸長。( )(2)生長素通過韌皮部的運輸屬于主動轉運。( )提示:生長素通過韌皮部的運輸屬于自由擴散。(3)生長素的極性運輸屬于主動轉運,其方向與重力的方向一致。( )提示:生長素的極性運輸與重力無關。(4)根尖分生區產生的生長素可以通過極性運輸運至伸長區。( )××√1.(科學實驗和探究情境)為了檢測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某生物興趣小組設計并完成了如下實驗,請填空:生長素生長素上端下端生長素生長素2.(科學實驗和探究情境)要驗證生長素在胚芽鞘內的極性運輸與重力無關,應如何設計實驗?提示:應設置甲、乙兩個相互對照組,如圖所示。一段時間后,檢測并比較兩組受體瓊脂塊中放射性強弱。若兩組放射性強度基本相同,則可證明生長素在胚芽鞘內的極性運輸與重力無關。3.生長素除了能發生極性運輸,還能發生橫向運輸,觀察圖示回答相關問題:(1)_______屬于 極性運輸,_____屬于橫向運輸。(填序號)(2) _______導致生長素發生了橫向運輸。(3)橫向運輸的方向與外界刺激的方向之間有何關系?提示:橫向運輸的方向與外界刺激的方向一致。②①單側光(4)結合相關知識,完成下列有關幼苗向光性產生機理的概念圖。向光背光高高快低低慢【 學以致用 】D例1 下列有關生長素的合成、運輸和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長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長旺盛的部位B.幼苗尖端能夠利用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大量合成生長素C.生長素的橫向運輸可發生在尖端,外界刺激的方向與生長素發生橫向運輸的方向相反D.幼苗的向光彎曲生長與生長素在尖端橫向運輸引起其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勻有關解析:生長素大多集中在植物生長旺盛的部位,而非只分布于此,A錯誤;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性,因此不可能大量合成,B錯誤;生長素橫向運輸的方向與外界刺激的方向一致,C錯誤。生長素的橫向運輸C例2 (2024·杭州高二期末)某興趣小組切取某禾本科植物苗尖端,分成甲、乙兩組,按如圖所示的方法用瓊脂塊收集生長素,再將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苗尖端下部的一側(圖丙所示)。一段時間后,測量苗尖端下部的彎曲程度(α角)。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A.生長素在禾本科植物體內存在極性運輸B.若將甲組置于黑暗中,則甲組瓊脂塊中的生長素含量與光照下基本一致C.比較乙組左、右瓊脂塊引起的α角可證明單側光影響生長素分布D.乙組左側瓊脂塊引起的α角小于乙組右側瓊脂塊引起的α角解析:比較乙組左、右瓊脂塊引起的α角不可證明單側光影響生長素分布,還可能是單側光照射引起某些抑制生長的物質分布不均勻造成的,C錯誤。A.生長素在禾本科植物體內存在極性運輸B.若將甲組置于黑暗中,則甲組瓊脂塊中的生長素含量與光照下基本一致C.比較乙組左、右瓊脂塊引起的α角可證明單側光影響生長素分布D.乙組左側瓊脂塊引起的α角小于乙組右側瓊脂塊引起的α角B1.(2018·浙江11月選考,16)某研究小組對胚芽鞘尖端進行不同條件的實驗處理示意圖如下。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若用相同厚度無色透明的玻璃片替代云母片,實驗結論不同B.光照對生長素合成的影響較小,但可影響生長素分布C.向光側的生長素在單側光照射下大部分運輸到背光側D.生長素能促進胚芽鞘尖端向光彎曲生長解析:玻璃片與云母片均不允許化學物質透過,因此實驗結論一致,A錯誤;由圖可知,有光和無光條件下合成的生長素量無明顯差異,但單側光照可引起生長素由向光側向背光側轉移,B正確;向光側的生長素在單側光照射下小部分向背光側轉移,C錯誤;彎曲生長部位在尖端下部,D錯誤。A.若用相同厚度無色透明的玻璃片替代云母片,實驗結論不同B.光照對生長素合成的影響較小,但可影響生長素分布C.向光側的生長素在單側光照射下大部分運輸到背光側D.生長素能促進胚芽鞘尖端向光彎曲生長D2.(2017·浙江11月選考,6)將云母片插入苗尖端及其下部的不同位置如圖所示,給予單側光照射。下列不發生彎曲生長的是( )解析:A中,云母片隔斷了背光側生長素的極性運輸,植株將背光彎曲生長;B中,云母片隔斷了向光側生長素的極性運輸,植株將向光彎曲生長;C中,云母片插入的位置不影響尖端產生的生長素的橫向運輸和極性運輸,植株將向光彎曲生長;D中,云母片隔斷尖端生長素的橫向運輸,植株將直立生長。C3.(2017·浙江4月選考,16)植物學家溫特利用切去尖端的幼苗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在黑暗條件下進行實驗是為了避免光的干擾B.①與④的結果證明瓊脂塊不含促進幼苗生長的化學物質C.②與③的結果證明苗尖端含有促進幼苗生長的化學物質D.該實驗的成功之處在于將苗尖端的化學物質擴散到瓊脂塊中再去影響切去尖端的幼苗解析:②與④的結果證明苗尖端含有促進幼苗生長的化學物質,C錯誤。D4.(2023·山東卷,10)擬南芥的向光性是由生長素分布不均引起的,以其幼苗為實驗材料進行向光性實驗,處理方式及處理后4組幼苗的生長、向光彎曲情況如圖表所示。由該實驗結果不能得出的是( )A.結構Ⅰ中有產生生長素的部位B.①②之間有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C.甲組的①②之間有生長素分布不均的部位D.②③之間無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解析:據表格和題圖可知,不切斷任何部位,該幼苗正常彎曲生長,但在①處切斷,即去除結構Ⅰ,生長變慢,推測結構Ⅰ中有產生生長素的部位,A不符合題意。據表格可知,在①處切斷,該幼苗緩慢生長且彎曲,而在②處切斷后,該幼苗不能生長,推測①②之間含有生長素,且具有感光部位;推測可能是受到單側光照射后,①②之間生長素分布不均,最終導致生長不均勻,出現彎曲生長,B、C不符合題意。在②處切斷和在③處切斷,兩組實驗結果相同:幼苗都不生長、不彎曲,說明此時不能產生生長素,也無法得出有無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D符合題意。A.結構Ⅰ中有產生生長素的部位B.①②之間有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C.甲組的①②之間有生長素分布不均的部位D.②③之間無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B5.(2021·重慶選考,18)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學者巧妙地運用長瘤的番茄幼苗研究了生長素的分布及鋅對生長素的影響,取樣部位及結果見下表。據此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 取樣部位 生長素含量/(μg·kg-1) 對照組 低鋅組①莖尖 12.5 3.3②莖的上部 3.7 2.5③瘤上方的莖部 4.8 2.9④長瘤的莖部 7.9 3.7⑤瘤 26.5 5.3A.部位①與部位②的生長素運輸方向有差異B.部位③含量較高的生長素會促進該部位側芽生長C.因部位⑤的存在,部位④生長素含量高于部位③D.對照組生長素含量明顯高于低鋅組,表明鋅有利于生長素合成解析:部位①可以進行橫向運輸,而部位②則不能,所以部位①和部位②生長素運輸方向有差異,A正確;植物的芽對生長素較敏感,生長素含量高可能會抑制側芽的生長,B錯誤;由表格可知,部位⑤瘤的生長素含量為26.5 (μg·kg-1),遠大于其他部位,瘤長在部位⑤處,使④的生長素含量高于稍遠處的部位③,C正確;低鋅組生長素含量均低于對照組,故鋅可能利于生長素合成,D正確。第五章 課時精練17 生長素的發現開啟了人類對植物激素調節的探索(分值:50分)選擇題:第1~9題,每小題4分,共36分。答案P193【對點強化】概念1 向光性的研究導致生長素的發現1.在生長素的發現過程中,很多科學家進行相關實驗,探究生長素的成分和作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達爾文父子的實驗證明了有某種化學物質從苗尖端傳遞到了尖端下面波森·詹森的實驗證明苗尖端產生的物質可以透過明膠塊傳遞給下部溫特的實驗若在單側光下進行,不能得出支持達爾文假說的結論溫特對波森·詹森的技術做了改進,終于分離出生長素,并確定它是吲哚乙酸2.(2024·浙江嘉興期中)植物學家波森·詹森分別用明膠塊、云母片將苗尖端與下部隔開,給予單側光照射,一段時間后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①組插在苗尖端和下部間的是明膠塊若將②組放在黑暗處將會直立生長該實驗可以推測有一種化學物質由苗尖端向下傳遞①組與②組的結果不同在于化學物質能夠透過明膠塊但不能透過云母片3.達爾文父子研究向光性的實驗示意圖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①與②的結果證明幼苗向光彎曲與苗尖端有關①與③④⑤的結果證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苗尖端若將實驗條件改為完全黑暗,所有幼苗均不能生長由實驗可以推測有某種“影響”從苗尖端傳遞到了下部4.某研究小組切取某種植物胚芽鞘的頂端,分成甲、乙、丙三組,按下圖所示的方法用瓊脂塊收集生長素,再將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a、b、c、d、e、f置于去頂胚芽鞘切段的一側,一段時間后,測量胚芽鞘切段的彎曲程度依次是α1、α2、α3、α4、α5、α6角(圖中用α代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圖中α角的形成是由于去頂胚芽鞘切段左側細胞分裂速度快于右側若將甲組置于黑暗中,則瓊脂塊所引起的α1=α2若將c和d同時放在同一去除胚芽鞘切段頂端的兩側,則胚芽鞘不彎曲比較α1、α2、α3、α4、α5、α6角的大小,α2=α6>α4=α3>α1=α55.如圖所示,a、b、c為對胚芽鞘做不同處理的實驗,d為一胚芽鞘被紙盒罩住,紙盒的一側開口,有單側光照。下列對實驗結果的描述正確的是( )a中胚芽鞘直立生長,b、c中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a、b中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c中胚芽鞘背光彎曲生長d中如果固定胚芽鞘,旋轉紙盒,一段時間后,胚芽鞘向左彎曲生長d中如果將紙盒和胚芽鞘一起旋轉,一段時間后,則胚芽鞘向紙盒開口方向彎曲生長概念2 生長素促進植物生長6.下列有關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的敘述,錯誤的是( )生長素主要在頂芽、幼葉和胚中合成生長素主要是由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轉變而成的生長素在韌皮部的運輸屬于易化擴散生長素的極性運輸是主動轉運7.如圖為燕麥幼苗經過單側光照射后。甲、乙兩側的生長情況,對照組未經單側光處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甲為背光側,生長素含量高于乙側和對照組對照組的燕麥幼苗生長不彎曲生長素先從尖端運輸到尖端下部,再由向光側向背光側運輸若光照前去除苗尖端,甲、乙兩側的生長狀況基本一致8.(2024·湖州期末)切取某禾本科植物幼苗的頂端,按圖甲所示的方法用瓊脂塊收集生長素,再將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置于去頂幼苗切段的一側(如圖乙),一段時間后,測量幼苗切段的彎曲程度(角α)。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由酪氨酸轉變而來圖甲中頂端的生長素通過擴散的方式進入瓊脂塊圖乙所示的裝置必須置于黑暗中,否則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圖乙生長素在去頂胚芽鞘中不存在極性運輸【綜合提升】9.化學滲透極性運輸假說認為,生長素的極性運輸與細胞膜上的三類載體有關,如圖為生長素的化學滲透極性運輸假說模型。據圖分析,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注:a為IAA-(解離型生長素)輸出載體;b為H+-IAA-協同輸入載體;c為質子泵;IAAH為非解離型生長素(親脂性)。在細胞頂部,非解離型生長素以擴散的方式進入細胞IAA-通過b載體進入細胞需依賴細胞內外H+的濃度差解離型生長素輸出載體存在于細胞基部細胞膜上施用細胞呼吸抑制劑不會導致生長素的極性運輸受阻10.(14分)下圖實驗一、實驗二是關于生長素的實驗探究。回答下列問題:(1)(4分)生長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分)實驗一中,供應塊含有一定量的生長素,實驗結束后,受體塊中________(填“能”或“不能”)檢測到生長素。實驗一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達到該實驗目的還需進行的實驗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分)實驗二中,分析比較a、b、c、d四個瓊脂塊中生長素含量的關系: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生長素在胚芽鞘尖端能進行________運輸。課時精練17 生長素的發現開啟了人類對植物激素調節的探索1.B [達爾文父子的實驗證明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達爾文的假說是有一種“影響”從苗尖端傳遞到了下面,A錯誤;波森·詹森的實驗證明苗尖端產生的物質,可以透過明膠塊傳遞到下部,引起下部的生長,B正確;溫特的實驗在單側光下,仍可得出支持達爾文假說的結論,C錯誤;溫特并未確定生長素的化學本質,D錯誤。]2.B [明膠塊允許化學物質通過,云母片不允許化學物質通過,根據圖示結果可確定插在①、②組苗尖端和下部間的分別是明膠塊和云母片,A、D正確;②組中云母片不允許化學物質通過,在黑暗和光照條件下幼苗均不生長、不彎曲,B錯誤;波森·詹森的實驗證明了由苗尖端向下傳遞的信號是一種可移動的化學物質,C正確。]3.C [①與②的自變量是有無尖端,因變量為是否彎向光源生長,實驗結果證明幼苗向光彎曲與苗尖端有關,A正確。①幼苗向光彎曲生長;③頂上加不透明的帽,幼苗直立生長;④頂上加透明的帽,幼苗向光彎曲生長;⑤用不透明的薄膜將基部包起,幼苗向光彎曲生長,①與③④⑤的結果證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苗尖端,B正確。生長素的合成不需要光,若將實驗條件改為完全黑暗,具有尖端的幼苗均可以直立生長,C錯誤。具有尖端的幼苗能夠生長,沒有尖端的幼苗不能生長,且彎曲部位在苗尖端下部,由此可推測苗尖端可能產生了一種“影響”并傳遞到了下部,D正確。]4.A [圖中α角的形成是由于去頂胚芽鞘切段左側生長素促進細胞伸長的作用大于右側,生長素不能促進細胞分裂,A錯誤;甲組置于黑暗中,胚芽鞘尖端生長素分布均勻,a與b所含生長素相同,因此瓊脂塊所引起的α1=α2,B正確;乙組由于胚芽鞘尖端放置云母片,阻擋生長素的橫向運輸,因此c和d生長素相同,同時放在同一去除胚芽鞘切段頂端的兩側,則胚芽鞘不彎曲,直立生長,C正確;據分析可知,生長素的含量大小關系為e=aα4=α3>α1=α5,D正確。]5.D [a中生長素不能通過玻璃片,a中胚芽鞘直立生長;b中胚芽鞘中的瓊脂片能夠透過生長素,b向光彎曲生長;c中瓊脂塊不能感受單側光刺激,向光側生長素含量多,故背光彎曲生長,A、B錯誤。d中固定胚芽鞘,旋轉紙盒,只有右側接受光照,因此胚芽鞘向右彎曲生長,C錯誤。如果將紙盒和胚芽鞘一起旋轉,光只能從開口進入,因此胚芽鞘向紙盒開口方向彎曲生長,D正確。]6.C [生長素在韌皮部的運輸屬于自由擴散,C錯誤。]7.C [在單側光的作用下,生長素在苗尖端由向光側向背光側運輸,導致向光側生長素含量低于背光側,因此甲為背光側,生長素含量高于乙側和對照組,A正確;對照組未經單側光處理,生長素分布均勻,幼苗直立生長不彎曲,B正確;在單側光作用下,尖端的生長素先由向光側向背光側運輸,再運輸到尖端下部,C錯誤;若光照前去除苗尖端,由于植物不能感受單側光的刺激,同時缺乏苗尖端產生的生長素,所以兩側都不生長也不彎曲,D正確。]8.B [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由色氨酸轉變而來,A錯誤;圖甲中頂端的生長素通過物理擴散的方式進入瓊脂塊,B正確;圖乙所示的裝置不需要置于黑暗中,去尖端的胚芽鞘沒有感受光刺激的部位,C錯誤;圖乙瓊脂塊中有生長素,瓊脂塊中的生長素向下運輸進入伸長區能進行極性運輸,D錯誤。]9.D [由圖示可知:非解離型生長素(IAAH)進入細胞既不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也不消耗能量,因此其進入細胞的方式為擴散,A正確;由圖示可知:IAA-進入細胞需要b載體蛋白的協助而且需要依賴細胞內外H+的濃度差,B正確;由圖可知,解離型生長素輸出載體存在于細胞基部細胞膜上,C正確;生長素進行極性運輸的方式為主動轉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施用細胞呼吸抑制劑會導致生長素的極性運輸受阻,D錯誤。]10.(1)頂芽、幼葉和胚 (2)能 探究生長素只能由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 將EF倒置后再進行相同實驗 (3)d課時精練17生長素的發現開啟了人類對植物激素調節的探索(時間:30分鐘 滿分:50分)B概念1 向光性的研究導致生長素的發現1.在生長素的發現過程中,很多科學家進行相關實驗,探究生長素的成分和作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達爾文父子的實驗證明了有某種化學物質從苗尖端傳遞到了尖端下面B.波森·詹森的實驗證明苗尖端產生的物質可以透過明膠塊傳遞給下部C.溫特的實驗若在單側光下進行,不能得出支持達爾文假說的結論D.溫特對波森·詹森的技術做了改進,終于分離出生長素,并確定它是吲哚乙酸解析:達爾文父子的實驗證明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達爾文的假說是有一種“影響”從苗尖端傳遞到了下面,A錯誤;波森·詹森的實驗證明苗尖端產生的物質,可以透過明膠塊傳遞到下部,引起下部的生長,B正確;溫特的實驗在單側光下,仍可得出支持達爾文假說的結論,C錯誤;溫特并未確定生長素的化學本質,D錯誤。2.(2024·浙江嘉興期中)植物學家波森·詹森分別用明膠塊、云母片將苗尖端與下部隔開,給予單側光照射,一段時間后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A.①組插在苗尖端和下部間的是明膠塊B.若將②組放在黑暗處將會直立生長C.該實驗可以推測有一種化學物質由苗尖端向下傳遞D.①組與②組的結果不同在于化學物質能夠透過明膠塊但不能透過云母片A.①組插在苗尖端和下部間的是明膠塊B.若將②組放在黑暗處將會直立生長C.該實驗可以推測有一種化學物質由苗尖端向下傳遞D.①組與②組的結果不同在于化學物質能夠透過明膠塊但不能透過云母片解析:明膠塊允許化學物質通過,云母片不允許化學物質通過,根據圖示結果可確定插在①、②組苗尖端和下部間的分別是明膠塊和云母片,A、D正確;②組中云母片不允許化學物質通過,在黑暗和光照條件下幼苗均不生長、不彎曲,B錯誤;波森·詹森的實驗證明了由苗尖端向下傳遞的信號是一種可移動的化學物質,C正確。3.達爾文父子研究向光性的實驗示意圖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CA.①與②的結果證明幼苗向光彎曲與苗尖端有關B.①與③④⑤的結果證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苗尖端C.若將實驗條件改為完全黑暗,所有幼苗均不能生長D.由實驗可以推測有某種“影響”從苗尖端傳遞到了下部A.①與②的結果證明幼苗向光彎曲與苗尖端有關B.①與③④⑤的結果證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苗尖端C.若將實驗條件改為完全黑暗,所有幼苗均不能生長D.由實驗可以推測有某種“影響”從苗尖端傳遞到了下部解析:①與②的自變量是有無尖端,因變量為是否彎向光源生長,實驗結果證明幼苗向光彎曲與苗尖端有關,A正確。①幼苗向光彎曲生長;③頂上加不透明的帽,幼苗直立生長;④頂上加透明的帽,幼苗向光彎曲生長;⑤用不透明的薄膜將基部包起,幼苗向光彎曲生長,①與③④⑤的結果證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苗尖端,B正確。生長素的合成不需要光,若將實驗條件改為完全黑暗,具有尖端的幼苗均可以直立生長,C錯誤。具有尖端的幼苗能夠生長,沒有尖端的幼苗不能生長,且彎曲部位在苗尖端下部,由此可推測苗尖端可能產生了一種“影響”并傳遞到了下部,D正確。4.某研究小組切取某種植物胚芽鞘的頂端,分成甲、乙、丙三組,按下圖所示的方法用瓊脂塊收集生長素,再將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a、b、c、d、e、f置于去頂胚芽鞘切段的一側,一段時間后,測量胚芽鞘切段的彎曲程度依次是α1、α2、α3、α4、α5、α6角(圖中用α代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A.圖中α角的形成是由于去頂胚芽鞘切段左側細胞分裂速度快于右側B.若將甲組置于黑暗中,則瓊脂塊所引起的α1=α2C.若將c和d同時放在同一去除胚芽鞘切段頂端的兩側,則胚芽鞘不彎曲D.比較α1、α2、α3、α4、α5、α6角的大小,α2=α6>α4=α3>α1=α5A.圖中α角的形成是由于去頂胚芽鞘切段左側細胞分裂速度快于右側B.若將甲組置于黑暗中,則瓊脂塊所引起的α1=α2C.若將c和d同時放在同一去除胚芽鞘切段頂端的兩側,則胚芽鞘不彎曲D.比較α1、α2、α3、α4、α5、α6角的大小,α2=α6>α4=α3>α1=α5解析:圖中α角的形成是由于去頂胚芽鞘切段左側生長素促進細胞伸長的作用大于右側,生長素不能促進細胞分裂,A錯誤;甲組置于黑暗中,胚芽鞘尖端生長素分布均勻,a與b所含生長素相同,因此瓊脂塊所引起的α1=α2,B正確;乙組由于胚芽鞘尖端放置云母片,阻擋生長素的橫向運輸,因此c和d生長素相同,同時放在同一去除胚芽鞘切段頂端的兩側,則胚芽鞘不彎曲,直立生長,C正確;據分析可知,生長素的含量大小關系為e=aα4=α3>α1=α5,D正確。5.如圖所示,a、b、c為對胚芽鞘做不同處理的實驗,d為一胚芽鞘被紙盒罩住,紙盒的一側開口,有單側光照。下列對實驗結果的描述正確的是( ?。?br/>DA.a中胚芽鞘直立生長,b、c中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B.a、b中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c中胚芽鞘背光彎曲生長C.d中如果固定胚芽鞘,旋轉紙盒,一段時間后,胚芽鞘向左彎曲生長D.d中如果將紙盒和胚芽鞘一起旋轉,一段時間后,則胚芽鞘向紙盒開口方向彎曲生長A.a中胚芽鞘直立生長,b、c中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B.a、b中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c中胚芽鞘背光彎曲生長C.d中如果固定胚芽鞘,旋轉紙盒,一段時間后,胚芽鞘向左彎曲生長D.d中如果將紙盒和胚芽鞘一起旋轉,一段時間后,則胚芽鞘向紙盒開口方向彎曲生長解析:a中生長素不能通過玻璃片,a中胚芽鞘直立生長;b中胚芽鞘中的瓊脂片能夠透過生長素,b向光彎曲生長;c中瓊脂塊不能感受單側光刺激,向光側生長素含量多,故背光彎曲生長,A、B錯誤。d中固定胚芽鞘,旋轉紙盒,只有右側接受光照,因此胚芽鞘向右彎曲生長,C錯誤。如果將紙盒和胚芽鞘一起旋轉,光只能從開口進入,因此胚芽鞘向紙盒開口方向彎曲生長,D正確。概念2 生長素促進植物生長6.下列有關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的敘述,錯誤的是( ?。?br/>A.生長素主要在頂芽、幼葉和胚中合成B.生長素主要是由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轉變而成的C.生長素在韌皮部的運輸屬于易化擴散D.生長素的極性運輸是主動轉運解析:生長素在韌皮部的運輸屬于自由擴散,C錯誤。C7.如圖為燕麥幼苗經過單側光照射后。甲、乙兩側的生長情況,對照組未經單側光處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CA.甲為背光側,生長素含量高于乙側和對照組B.對照組的燕麥幼苗生長不彎曲C.生長素先從尖端運輸到尖端下部,再由向光側向背光側運輸D.若光照前去除苗尖端,甲、乙兩側的生長狀況基本一致A.甲為背光側,生長素含量高于乙側和對照組B.對照組的燕麥幼苗生長不彎曲C.生長素先從尖端運輸到尖端下部,再由向光側向背光側運輸D.若光照前去除苗尖端,甲、乙兩側的生長狀況基本一致解析:在單側光的作用下,生長素在苗尖端由向光側向背光側運輸,導致向光側生長素含量低于背光側,因此甲為背光側,生長素含量高于乙側和對照組,A正確;對照組未經單側光處理,生長素分布均勻,幼苗直立生長不彎曲,B正確;在單側光作用下,尖端的生長素先由向光側向背光側運輸,再運輸到尖端下部,C錯誤;若光照前去除苗尖端,由于植物不能感受單側光的刺激,同時缺乏苗尖端產生的生長素,所以兩側都不生長也不彎曲,D正確。8.(2024·湖州期末)切取某禾本科植物幼苗的頂端,按圖甲所示的方法用瓊脂塊收集生長素,再將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置于去頂幼苗切段的一側(如圖乙),一段時間后,測量幼苗切段的彎曲程度(角α)。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A.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由酪氨酸轉變而來B.圖甲中頂端的生長素通過擴散的方式進入瓊脂塊C.圖乙所示的裝置必須置于黑暗中,否則會得到不同的結果D.圖乙生長素在去頂胚芽鞘中不存在極性運輸解析: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由色氨酸轉變而來,A錯誤;圖甲中頂端的生長素通過物理擴散的方式進入瓊脂塊,B正確;圖乙所示的裝置不需要置于黑暗中,去尖端的胚芽鞘沒有感受光刺激的部位,C錯誤;圖乙瓊脂塊中有生長素,瓊脂塊中的生長素向下運輸進入伸長區能進行極性運輸,D錯誤。A.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由酪氨酸轉變而來B.圖甲中頂端的生長素通過擴散的方式進入瓊脂塊C.圖乙所示的裝置必須置于黑暗中,否則會得到不同的結果D.圖乙生長素在去頂胚芽鞘中不存在極性運輸9.化學滲透極性運輸假說認為,生長素的極性運輸與細胞膜上的三類載體有關,如圖為生長素的化學滲透極性運輸假說模型。據圖分析,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br/>D注:a為IAA-(解離型生長素)輸出載體;b為H+-IAA-協同輸入載體;c為質子泵;IAAH為非解離型生長素(親脂性)。A.在細胞頂部,非解離型生長素以擴散的方式進入細胞B.IAA-通過b載體進入細胞需依賴細胞內外H+的濃度差C.解離型生長素輸出載體存在于細胞基部細胞膜上D.施用細胞呼吸抑制劑不會導致生長素的極性運輸受阻解析:由圖示可知:非解離型生長素(IAAH)進入細胞既不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也不消耗能量,因此其進入細胞的方式為擴散,A正確;由圖示可知:IAA-進入細胞需要b載體蛋白的協助而且需要依賴細胞內外H+的濃度差,B正確;由圖可知,解離型生長素輸出載體存在于細胞基部細胞膜上,C正確;生長素進行極性運輸的方式為主動轉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施用細胞呼吸抑制劑會導致生長素的極性運輸受阻,D錯誤。A.在細胞頂部,非解離型生長素以擴散的方式進入細胞B.IAA-通過b載體進入細胞需依賴細胞內外H+的濃度差C.解離型生長素輸出載體存在于細胞基部細胞膜上D.施用細胞呼吸抑制劑不會導致生長素的極性運輸受阻10.下圖實驗一、實驗二是關于生長素的實驗探究。回答下列問題:頂芽、幼葉和胚(1)生長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實驗一中,供應塊含有一定量的生長素,實驗結束后,受體塊中______ (填“能”或“不能”)檢測到生長素。實驗一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達到該實驗目的還需進行的實驗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探究生長素只能由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將EF倒置后再進行相同實驗(3)實驗二中,分析比較a、b、c、d四個瓊脂塊中生長素含量的關系: ,其主要原因是生長素在胚芽鞘尖端能進行 運輸。d橫向解析:(1)生長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頂芽、幼葉和胚。實驗一中,由于供應塊中含有生長素,且由于生長素的極性運輸,可由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故實驗結束后,受體塊中能檢測到生長素;實驗一的目的是驗證生長素只能由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欲進一步證明生長素只能由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還需進行的操作是將EF倒置后再進行相同實驗,進行對照。實驗二中,左側胚芽鞘尖端由于有玻璃隔板的阻擋,不能發生橫向運輸,該胚芽鞘尖端的生長素只能縱向運輸,所以a=b;右側胚芽鞘既存在縱向運輸,也存在橫向運輸,所以a、b、c、d四個瓊脂塊中生長素含量的關系為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1 生長素的發現開啟了人類對植物激素調節的探索.docx 課時1 生長素的發現開啟了人類對植物激素調節的探索.pptx 課時精練17 生長素的發現開啟了人類對植物激素調節的探索.docx 課時精練17 生長素的發現開啟了人類對植物激素調節的探索.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