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2 人體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對抗病原體課時概念剖析 本課時的概念為“人體的免疫包括生來就有的非特異性免疫和后天獲得的特異性免疫,人體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對抗病原體”,該概念的建構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證據的支持:(1)體表屏障是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2)體內的非特異性反應是人體對抗原病體的第二道防線。 (閱讀教材P76~78,完成填空)1.體表屏障是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2.體內的非特異性反應是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二道防線(1)炎癥反應①過程②意義:增強________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2)吞噬作用提醒 死亡的白細胞及一些壞死組織、壞死細胞、死細菌和活的白細胞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黃色黏稠的液體,稱為膿液。(3)干擾素[辨正誤](1)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對機體的侵害,在機體特異性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 )(2)吞噬細胞吞噬多種病原微生物時沒有識別機制。( )(3)發熱對人體是有害的。( )(4)乳汁中的溶菌酶是人體免疫的第二道防線。( )1.(生活、學習和實踐情境)請根據下列資料區分人體的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資料1 有人把一種致病的鏈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潔皮膚上,2小時后再檢查,發現90%以上的鏈球菌都被消滅了。資料2 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纖毛運動、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腸蠕動等,可將停留在黏膜表面的病原體驅趕出體外。資料3 當狗發生意外創傷的時候,會用自己的舌頭吮舐傷口。資料4 皮膚破損后,往往引起局部的炎癥反應,如疼痛、發紅、腫脹等,一段時間后可能還會流膿。資料5 接種卡介苗可以預防結核病,但對其他傳染病不起作用。(1)上述資料中屬于第一道防線的是________________;屬于第二道防線的是________;屬于第三道防線的是________。(2)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屬于特異性免疫的是________。2.(生活、學習和實踐情境)當人的皮膚破損后,往往會引起局部炎癥反應(如下圖),受損傷的部位出現疼痛、發紅、腫脹、發熱等現象。(1)炎癥反應出現“疼痛”的原因是當皮膚破損時,毛細血管和細胞被破壞,損傷細胞會釋放某種化學物質(如________)作為報警信號,引發____________,使人產生痛覺。(2)炎癥反應會出現“發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炎癥反應出現“腫脹”“發熱”的原因是受損傷部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________,________和液體逸出,形成局部腫脹,同時局部體溫升高。(4)消炎藥可以降低炎癥反應的程度,但對患者的康復不一定有利。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以致用】例1 (2024·浙南名校聯盟一聯)抗原決定簇是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特殊化學基團。一種抗原決定簇只能刺激機體產生一種抗體。天然抗原分子經吞噬細胞吞噬并降解后會產生多個片段,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一個抗原分子往往有多個不同的抗原決定簇B.抗原分子被降解后,部分抗原決定簇沒有被破壞C.HIV侵染后,人體只產生一種漿細胞并分泌一種抗體D.T淋巴細胞表面受體識別的抗原-MHC中的抗原決定簇往往藏在抗原分子內部例2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嚴重時會出現呼吸道疾病。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新型冠狀病毒進入人體內,首先要突破保衛人體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線B.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線針對特定的病原體有防御作用C.由于有保衛機體的三道防線,所以正常人不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引起呼吸道疾病D.發揮免疫防御功能時,人體的三道防線同時起作用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比較 1.(2017·浙江11月選考,21)人體皮膚破損會引起局部炎癥反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受損部位毛細血管收縮,皮膚變紅B.組織液離子濃度降低,引起局部腫脹C.某些細胞釋放一種多肽類物質刺激神經系統,產生痛覺D.巨噬細胞分化成大量的單核細胞,吞噬病原體的能力增強2.(2016·浙江4月選考卷)皮膚中腺體的分泌物能抑制某些細菌和真菌。這屬于人體防御病原體的( )A.第一道防線 B.第二道防線C.體液免疫 D.細胞免疫3.(2014·海南卷,13改編)人體對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殺死病原菌B.口腔黏膜對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吞噬細胞對多種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發生炎癥反應時,白細胞吞噬入侵病原菌的能力將減弱4.(2013·新課標Ⅱ卷,4改編)關于免疫細胞的敘述,錯誤的是( )A.淋巴細胞包括B細胞、T細胞和吞噬細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細胞和B細胞C.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均屬于免疫細胞D.哺乳動物的B淋巴細胞發育和成熟的場所可能在骨髓課時2 人體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對抗病原體自主建構1.黏膜 溶菌酶 胃酸2.(1)①痛 腫脹 升高 ②白細胞 (2)中性粒 受體 溶酶體(3)蛋白質 病毒感染的體細胞 白細胞 抑制病毒復制辨正誤(1)× 提示:胃黏膜屬于第一道防線,在非特異性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2)× 提示:吞噬細胞細胞膜表面的受體可以識別并結合許多病原體表面共同存在的組分。(3)× 提示:一定范圍內的發熱可以增強機體的防御功能,是有利的。(4)× 提示:屬于第一道防線。合作探究1.(1)資料1、資料2、資料3 資料4 資料5 (2)資料1、資料2、資料3、資料4 資料52.(1)組織胺 神經沖動 (2)受損傷部位的微動脈和毛細血管舒張、擴大,皮膚變紅 (3)升高 蛋白質(4)提示:消炎藥抑制了損傷細胞提供給免疫系統的信號分子。學以致用例1 C [HIV表面有不同的抗原決定簇,因此人體可能產生多種漿細胞和分泌多種抗體。]例2 A [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線是非特異性免疫,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B錯誤;雖然有保衛機體的三道防線,但部分病毒能突破這三道防線,使正常人患病,C錯誤;對于同一病原體,免疫系統發揮免疫防御功能時,人體的三道防線一般是前兩道防線先起作用,突破這兩道防線后第三道防線才會起作用,D錯誤。]感悟真題1.C [受損部位毛細血管舒張、擴大,皮膚變紅,A錯誤;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大,蛋白質和液體逸出,組織液離子濃度上升,引起局部腫脹,B錯誤;皮膚受損時,毛細血管和細胞被破壞,損傷細胞會釋放某種化學物質(如組織胺),引發神經沖動,使人產生痛覺,C正確;單核細胞分化成巨噬細胞,D錯誤。]2.A [皮膚腺體分泌物的抑菌作用,屬于第一道防線中的化學防御。]3.D [炎癥反應可增強白細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D錯誤。]4.A [免疫細胞主要包括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淋巴細胞包括B細胞、T細胞,A錯誤。](共23張PPT)第四章 免疫調節 課時2人體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對抗病原體課時概念剖析本課時的概念為“人體的免疫包括生來就有的非特異性免疫和后天獲得的特異性免疫,人體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對抗病原體”,該概念的建構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證據的支持:(1)體表屏障是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2)體內的非特異性反應是人體對抗原病體的第二道防線。目錄 CONTENTS感悟真題自主建構合作探究課時概念圖黏膜(閱讀教材P76~78,完成填空)1.體表屏障是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溶菌酶胃酸2.體內的非特異性反應是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二道防線(1)炎癥反應①過程②意義:增強________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痛腫脹升高白細胞(2)吞噬作用提醒 死亡的白細胞及一些壞死組織、壞死細胞、死細菌和活的白細胞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黃色黏稠的液體,稱為膿液。中性粒受體溶酶體(3)干擾素蛋白質病毒感染的體細胞白細胞抑制病毒復制×[辨正誤](1)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對機體的侵害,在機體特異性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 )提示:胃黏膜屬于第一道防線,在非特異性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2)吞噬細胞吞噬多種病原微生物時沒有識別機制。( )提示:吞噬細胞細胞膜表面的受體可以識別并結合許多病原體表面共同存在的組分。(3)發熱對人體是有害的。( )提示:一定范圍內的發熱可以增強機體的防御功能,是有利的。(4)乳汁中的溶菌酶是人體免疫的第二道防線。( )提示:屬于第一道防線。×××1.(生活、學習和實踐情境)請根據下列資料區分人體的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資料1 有人把一種致病的鏈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潔皮膚上,2小時后再檢查,發現90%以上的鏈球菌都被消滅了。資料2 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纖毛運動、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腸蠕動等,可將停留在黏膜表面的病原體驅趕出體外。資料3 當狗發生意外創傷的時候,會用自己的舌頭吮舐傷口。資料4 皮膚破損后,往往引起局部的炎癥反應,如疼痛、發紅、腫脹等,一段時間后可能還會流膿。資料5 接種卡介苗可以預防結核病,但對其他傳染病不起作用。(1)上述資料中屬于第一道防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屬于第二道防線的是______;屬于第三道防線的是______。(2)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屬于特異性免疫的是__________。資料1、資料2、資料3資料4資料5資料1、資料2、資料3、資料4資料52.(生活、學習和實踐情境)當人的皮膚破損后,往往會引起局部炎癥反應(如下圖),受損傷的部位出現疼痛、發紅、腫脹、發熱等現象。(1)炎癥反應出現“疼痛”的原因是當皮膚破損時,毛細血管和細胞被破壞,損傷細胞會釋放某種化學物質(如________)作為報警信號,引發___________,使人產生痛覺。組織胺神經沖動(2)炎癥反應會出現“發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炎癥反應出現“腫脹”“發熱”的原因是受損傷部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______,________和液體逸出,形成局部腫脹,同時局部體溫升高。(4)消炎藥可以降低炎癥反應的程度,但對患者的康復不一定有利。其原因是什么?提示:消炎藥抑制了損傷細胞提供給免疫系統的信號分子。受損傷部位的微動脈和毛細血管舒張、擴大,皮膚變紅升高蛋白質【 學以致用 】C例1 (2024·浙南名校聯盟一聯)抗原決定簇是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特殊化學基團。一種抗原決定簇只能刺激機體產生一種抗體。天然抗原分子經吞噬細胞吞噬并降解后會產生多個片段,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一個抗原分子往往有多個不同的抗原決定簇B.抗原分子被降解后,部分抗原決定簇沒有被破壞C.HIV侵染后,人體只產生一種漿細胞并分泌一種抗體D.T淋巴細胞表面受體識別的抗原-MHC中的抗原決定簇往往藏在抗原分子內部解析:HIV表面有不同的抗原決定簇,因此人體可能產生多種漿細胞和分泌多種抗體。A例2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嚴重時會出現呼吸道疾病。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新型冠狀病毒進入人體內,首先要突破保衛人體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線B.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線針對特定的病原體有防御作用C.由于有保衛機體的三道防線,所以正常人不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引起呼吸道疾病D.發揮免疫防御功能時,人體的三道防線同時起作用解析: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線是非特異性免疫,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B錯誤;雖然有保衛機體的三道防線,但部分病毒能突破這三道防線,使正常人患病,C錯誤;對于同一病原體,免疫系統發揮免疫防御功能時,人體的三道防線一般是前兩道防線先起作用,突破這兩道防線后第三道防線才會起作用,D錯誤。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比較 C1.(2017·浙江11月選考,21)人體皮膚破損會引起局部炎癥反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受損部位毛細血管收縮,皮膚變紅B.組織液離子濃度降低,引起局部腫脹C.某些細胞釋放一種多肽類物質刺激神經系統,產生痛覺D.巨噬細胞分化成大量的單核細胞,吞噬病原體的能力增強解析:受損部位毛細血管舒張、擴大,皮膚變紅,A錯誤;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大,蛋白質和液體逸出,組織液離子濃度上升,引起局部腫脹,B錯誤;皮膚受損時,毛細血管和細胞被破壞,損傷細胞會釋放某種化學物質(如組織胺),引發神經沖動,使人產生痛覺,C正確;單核細胞分化成巨噬細胞,D錯誤。A2.(2016·浙江4月選考卷)皮膚中腺體的分泌物能抑制某些細菌和真菌。這屬于人體防御病原體的( )A.第一道防線 B.第二道防線C.體液免疫 D.細胞免疫解析:皮膚腺體分泌物的抑菌作用,屬于第一道防線中的化學防御。D3.(2014·海南卷,13改編)人體對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殺死病原菌B.口腔黏膜對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吞噬細胞對多種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發生炎癥反應時,白細胞吞噬入侵病原菌的能力將減弱解析:炎癥反應可增強白細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D錯誤。A4.(2013·新課標Ⅱ卷,4改編)關于免疫細胞的敘述,錯誤的是( )A.淋巴細胞包括B細胞、T細胞和吞噬細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細胞和B細胞C.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均屬于免疫細胞D.哺乳動物的B淋巴細胞發育和成熟的場所可能在骨髓解析:免疫細胞主要包括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淋巴細胞包括B細胞、T細胞,A錯誤。第四章 課時精練13 人體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對抗病原體(分值:50分)選擇題:第1~13題,每小題3分,共39分。答案P191【對點強化】1.下列屬于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的是( )中性粒細胞對病原體的吞噬血漿中溶菌酶對病原體的破壞皮膚黏膜對細菌的阻擋作用人體對外來器官的排異反應2.下列屬于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二道防線的是( )胃酸的殺菌作用唾液中溶菌酶的殺菌作用巨噬細胞中溶酶體的消化作用皮膚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微生物的生長3.下列關于干擾素的說法錯誤的是( )干擾素都是由白細胞產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腫瘤的作用作為信號刺激周圍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發揮抗病毒作用人干擾素可分為α、β、γ三種4.下列關于白細胞的敘述,錯誤的是( )部分白細胞屬于人體的第二道防線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利用了細胞膜的流動性中性粒細胞可分化為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中的溶酶體含有多種酶,消化吞入細胞的微生物5.(2023·諸暨中學高二期中)下列關于非特異性免疫的敘述,錯誤的是( )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包括身體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學防御白細胞和血漿蛋白對抗病原體屬于第三道防線第一、第二道防線均屬于非特異性免疫,是由遺傳而來的先天性免疫,對多種病原體起作用,無特異性唾液、胃液、淚液中均有殺菌物質,其免疫作用均屬于第一道防線6.(2024·金華十校預測)斯坦曼由于“樹突狀細胞及其在適應性免疫系統方面作用的發現”而獲得了2011年諾貝爾獎。樹突狀細胞是機體功能最強的專職抗原呈遞細胞。下列關于樹突狀細胞的敘述,正確的是( )與巨噬細胞、B細胞都屬于淋巴細胞能夠直接刺激T細胞分裂和分化呈遞抗原給輔助性T細胞進而引發特異性免疫能特異性識別、攝取和加工處理某種抗原并可以將抗原信息暴露在細胞表面7.(2024·嘉興高二期末)炎癥反應是人體免疫系統清除它認為有害的物質時所發生的一系列生理反應,通常具有“紅腫熱痛”的表現。炎癥反應過強會造成過多的自體細胞損傷,損傷細胞釋放出的物質會給免疫系統提供更多的分子信號,導致炎癥反應增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炎癥反應往往是人體第二道防線發揮作用的結果發熱均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功能,不利于清除病原體炎癥反應過強引起正反饋調節,可能會導致機體的穩態失調消炎藥可以降低炎癥反應的程度,對患者康復不一定有利8.溶菌酶是一種能水解細菌細胞壁主要成分的酶。溶菌酶還可以與帶負電的病毒蛋白質直接結合,使病毒失活。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溶菌酶可參與構成人體的第二道防線人體內的溶菌酶、淋巴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抗原、抗體都是免疫活性物質溶菌酶均由免疫細胞產生溶菌酶與病毒蛋白的結合體現了細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9.如圖為尖銳的異物刺破皮膚后,機體免疫系統將帶入的病原體清除的過程,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圖示為異物刺破皮膚后引起非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尖銳異物能使機體產生題圖所示免疫反應受損皮膚附近組織液滲透壓降低①②③過程表示淋巴細胞從毛細血管中鉆出10.如圖是人體免疫系統概念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甲是非特異性免疫,乙是特異性免疫丙是指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淋巴細胞丁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組成抗體抵抗抗原的作用屬于第三道防線11.下列關于人體免疫的三道防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人體的皮膚、黏膜及體液中的溶菌酶等殺菌物質構成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淋巴細胞構成人體的第二道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由人體的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構成的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第二道防線和第三道防線屬于特異性免疫【綜合提升】12.人體受到病毒刺激后可以產生干擾素,干擾素分為α、β、γ三類,其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具有抑制病毒復制、抑制多種細胞增殖等作用。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干擾素由白細胞產生,刺激周圍細胞產生抑制病毒復制的蛋白質干擾素的合成離不開核糖體、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協調配合干擾素可作為抗病毒、抗腫瘤藥物應用于醫學治療干擾素可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13.某細菌學家將細菌接種到眼淚中,發現細菌很快死亡。經研究,在眼淚中找到一種蛋白質——可以催化細菌細胞壁水解的溶菌酶。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溶菌酶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機體的免疫能力溶菌酶、抗體和淋巴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等都屬于免疫活性物質溶菌酶消化細菌細胞壁使其溶解的過程可以消滅細菌淚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細胞構成人體的第二道防線14.(11分)如圖為巨噬細胞炎癥反應的新機制研究,巨噬細胞受細菌感染或細菌脂多糖LPS刺激后,升高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3(VEGFR-3)和信號分子VEGF-C的表達。VEGFR-3形成反饋環路,抑制TLR4-NF-kB介導的炎癥反應,降低細菌感染導致的敗血癥發生的可能。回答下列相關問題:(1)(3分)細菌或細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學上相當于________,TLR4的本質是________。(2)(4分)過度或持續性的TLR4活化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VEGF-C的刺激下,通過活化PI3K-Akt1通路,促進________,從而抑制NF-kB活性,降低敗血癥發生的可能。(3)(4分)該細胞能夠產生溶菌酶直接殺死病原菌,該過程屬于________免疫。巨噬細胞吞噬病菌后會發生死亡現象,該現象屬于________。課時精練13 人體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對抗病原體1.C [中性粒細胞對病原體的吞噬屬于人體的第二道防線,A不符合題意;血漿中溶菌酶對病原體的破壞屬于人體的第二道防線,B不符合題意;皮膚黏膜對細菌的阻擋作用屬于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C符合題意;人體對外來器官的排異反應屬于第三道防線,D不符合題意。]2.C [胃酸的殺菌作用屬于第一道防線,A錯誤; 唾液中溶菌酶的殺菌作用屬于第一道防線,B錯誤; 巨噬細胞中溶酶體的消化作用屬于第二道防線,C正確; 皮膚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屬于第一道防線,D錯誤。 ]3.A [α和β干擾素由被病毒感染的體細胞產生,A錯誤。]4.C [部分白細胞如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等屬于人體的第二道防線,A正確;吞噬作用是通過胞吞過程完成的,利用了細胞膜的流動性,B正確;單核細胞分化為巨噬細胞,C錯誤;中性粒細胞吞入的病原微生物可被溶酶體內的多種水解酶分解,D正確。]5.B [白細胞對抗病原體產生反應的過程有的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線;抗體專門針對某種特定病原體產生的反應屬于特異性免疫,屬于第三道防線,B錯誤。]6.C [B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都屬于免疫細胞,B細胞屬于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不屬于淋巴細胞,它們都來自骨髓的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分化,A錯誤;樹突狀細胞將抗原處理后呈遞在細胞表面,然后傳遞給輔助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發生變化并與B細胞結合,輔助性T細胞開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細胞因子,因此樹突狀細胞不能直接刺激輔助性T細胞的分裂、分化,B錯誤;樹突狀細胞將抗原處理后呈遞在細胞表面,呈遞給輔助性T細胞進而引發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兩者屬于特異性免疫,C正確;樹突狀細胞具有識別作用,可以攝取和加工處理抗原,并可以將抗原信息暴露在細胞表面,但不具有特異性,D錯誤。]7.B [根據題意可知,炎癥反應往往是人體第二道防線發揮作用的結果,屬于非特異性免疫,A正確;適度的發熱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清除病原體,B錯誤;消炎藥可以降低炎癥反應的程度,但可能會對機體產生毒副作用,不利于機體自身免疫系統發揮作用,對患者康復不一定有利,D正確。]8.A [人體血漿中的溶菌酶參與構成保衛人體的第二道防線,A正確;溶菌酶、細胞因子和抗體都是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屬于免疫活性物質,抗原不是人體產生的免疫活性物質,B錯誤;大部分組織細胞都可以產生溶菌酶,C錯誤;病毒無細胞結構,溶菌酶與病毒蛋白的結合不能體現細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D錯誤。]9.A [尖銳異物攜帶的病原體才能引起題圖所示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B錯誤;受損皮膚毛細血管破裂,其內物質滲出,導致附近組織液滲透壓升高,C錯誤;①②③過程表示巨噬細胞等從毛細血管中鉆出,巨噬細胞不屬于淋巴細胞,D錯誤。]10.B [第一、二道防線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甲),第三道防線屬于特異性免疫(乙),A正確;丙是指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B錯誤。]11.C [人體的皮膚和黏膜構成了人體的第一道防線,而體液中的溶菌酶等殺菌物質構成第二道防線,A錯誤;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構成人體的第二道防線,而淋巴細胞構成第三道防線,B錯誤;第三道防線主要是由人體的免疫器官(胸腺、骨髓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質(抗體和細胞因子等)構成的,C正確;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第三道防線屬于特異性免疫,D錯誤。]12.A [α和β干擾素由被病毒感染的體細胞產生,γ干擾素由白細胞產生,A錯誤;干擾素是分泌蛋白,其合成過程為核糖體合成蛋白質→內質網進行粗加工→高爾基體進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質。由此可見,與干擾素合成有關的細胞器包括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B正確;干擾素的化學本質為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D正確。]13.D [溶菌酶可分布在眼淚中,與淚液中的殺菌物質構成第一道防線,屬于非特異性免疫,A正確,D錯誤;免疫活性物質包括溶菌酶、抗體和淋巴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等,B正確;溶菌酶可分解細菌的細胞壁,導致細菌溶解進而使細菌死亡,C正確。]14.(1)抗原 受體蛋白(糖蛋白或蛋白質)(2)過度炎癥反應、敗血癥 TLR4內吞(3)非特異性 細胞凋亡(共24張PPT)課時精練13人體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對抗病原體(時間:30分鐘 滿分:50分)C1.下列屬于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的是( )A.中性粒細胞對病原體的吞噬B.血漿中溶菌酶對病原體的破壞C.皮膚黏膜對細菌的阻擋作用D.人體對外來器官的排異反應解析:中性粒細胞對病原體的吞噬屬于人體的第二道防線,A不符合題意;血漿中溶菌酶對病原體的破壞屬于人體的第二道防線,B不符合題意;皮膚黏膜對細菌的阻擋作用屬于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C符合題意;人體對外來器官的排異反應屬于第三道防線,D不符合題意。2.下列屬于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二道防線的是( )A.胃酸的殺菌作用B.唾液中溶菌酶的殺菌作用C.巨噬細胞中溶酶體的消化作用D.皮膚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解析:胃酸的殺菌作用屬于第一道防線,A錯誤;唾液中溶菌酶的殺菌作用屬于第一道防線,B錯誤;巨噬細胞中溶酶體的消化作用屬于第二道防線,C正確;皮膚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屬于第一道防線,D錯誤。C3.下列關于干擾素的說法錯誤的是( )A.干擾素都是由白細胞產生的B.具有抗病毒、抗腫瘤的作用C.作為信號刺激周圍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發揮抗病毒作用D.人干擾素可分為α、β、γ三種解析:α和β干擾素由被病毒感染的體細胞產生,A錯誤。A4.下列關于白細胞的敘述,錯誤的是( )A.部分白細胞屬于人體的第二道防線B.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利用了細胞膜的流動性C.中性粒細胞可分化為巨噬細胞D.中性粒細胞中的溶酶體含有多種酶,消化吞入細胞的微生物解析:部分白細胞如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等屬于人體的第二道防線,A正確;吞噬作用是通過胞吞過程完成的,利用了細胞膜的流動性,B正確;單核細胞分化為巨噬細胞,C錯誤;中性粒細胞吞入的病原微生物可被溶酶體內的多種水解酶分解,D正確。C5.(2023·諸暨中學高二期中)下列關于非特異性免疫的敘述,錯誤的是( )A.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包括身體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學防御B.白細胞和血漿蛋白對抗病原體屬于第三道防線C.第一、第二道防線均屬于非特異性免疫,是由遺傳而來的先天性免疫,對多種病原體起作用,無特異性D.唾液、胃液、淚液中均有殺菌物質,其免疫作用均屬于第一道防線解析:白細胞對抗病原體產生反應的過程有的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線;抗體專門針對某種特定病原體產生的反應屬于特異性免疫,屬于第三道防線,B錯誤。B6.(2024·金華十校預測)斯坦曼由于“樹突狀細胞及其在適應性免疫系統方面作用的發現”而獲得了2011年諾貝爾獎。樹突狀細胞是機體功能最強的專職抗原呈遞細胞。下列關于樹突狀細胞的敘述,正確的是( )A.與巨噬細胞、B細胞都屬于淋巴細胞B.能夠直接刺激T細胞分裂和分化C.呈遞抗原給輔助性T細胞進而引發特異性免疫D.能特異性識別、攝取和加工處理某種抗原并可以將抗原信息暴露在細胞表面C解析:B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都屬于免疫細胞,B細胞屬于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不屬于淋巴細胞,它們都來自骨髓的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分化,A錯誤;樹突狀細胞將抗原處理后呈遞在細胞表面,然后傳遞給輔助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發生變化并與B細胞結合,輔助性T細胞開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細胞因子,因此樹突狀細胞不能直接刺激輔助性T細胞的分裂、分化,B錯誤;樹突狀細胞將抗原處理后呈遞在細胞表面,呈遞給輔助性T細胞進而引發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兩者屬于特異性免疫,C正確;樹突狀細胞具有識別作用,可以攝取和加工處理抗原,并可以將抗原信息暴露在細胞表面,但不具有特異性,D錯誤。7.(2024·嘉興高二期末)炎癥反應是人體免疫系統清除它認為有害的物質時所發生的一系列生理反應,通常具有“紅腫熱痛”的表現。炎癥反應過強會造成過多的自體細胞損傷,損傷細胞釋放出的物質會給免疫系統提供更多的分子信號,導致炎癥反應增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炎癥反應往往是人體第二道防線發揮作用的結果B.發熱均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功能,不利于清除病原體C.炎癥反應過強引起正反饋調節,可能會導致機體的穩態失調D.消炎藥可以降低炎癥反應的程度,對患者康復不一定有利B解析:根據題意可知,炎癥反應往往是人體第二道防線發揮作用的結果,屬于非特異性免疫,A正確;適度的發熱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清除病原體,B錯誤;消炎藥可以降低炎癥反應的程度,但可能會對機體產生毒副作用,不利于機體自身免疫系統發揮作用,對患者康復不一定有利,D正確。8.溶菌酶是一種能水解細菌細胞壁主要成分的酶。溶菌酶還可以與帶負電的病毒蛋白質直接結合,使病毒失活。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溶菌酶可參與構成人體的第二道防線B.人體內的溶菌酶、淋巴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抗原、抗體都是免疫活性物質C.溶菌酶均由免疫細胞產生D.溶菌酶與病毒蛋白的結合體現了細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A解析:人體血漿中的溶菌酶參與構成保衛人體的第二道防線,A正確;溶菌酶、細胞因子和抗體都是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屬于免疫活性物質,抗原不是人體產生的免疫活性物質,B錯誤;大部分組織細胞都可以產生溶菌酶,C錯誤;病毒無細胞結構,溶菌酶與病毒蛋白的結合不能體現細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D錯誤。9.如圖為尖銳的異物刺破皮膚后,機體免疫系統將帶入的病原體清除的過程,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A.圖示為異物刺破皮膚后引起非特異性免疫的過程B.尖銳異物能使機體產生題圖所示免疫反應C.受損皮膚附近組織液滲透壓降低D.①②③過程表示淋巴細胞從毛細血管中鉆出解析:尖銳異物攜帶的病原體才能引起題圖所示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B錯誤;受損皮膚毛細血管破裂,其內物質滲出,導致附近組織液滲透壓升高,C錯誤;①②③過程表示巨噬細胞等從毛細血管中鉆出,巨噬細胞不屬于淋巴細胞,D錯誤。A.圖示為異物刺破皮膚后引起非特異性免疫的過程B.尖銳異物能使機體產生題圖所示免疫反應C.受損皮膚附近組織液滲透壓降低D.①②③過程表示淋巴細胞從毛細血管中鉆出10.如圖是人體免疫系統概念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BA.甲是非特異性免疫,乙是特異性免疫B.丙是指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淋巴細胞C.丁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組成D.抗體抵抗抗原的作用屬于第三道防線解析:第一、二道防線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甲),第三道防線屬于特異性免疫(乙),A正確;丙是指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B錯誤。11.下列關于人體免疫的三道防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人體的皮膚、黏膜及體液中的溶菌酶等殺菌物質構成人體的第一道防線B.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淋巴細胞構成人體的第二道防線C.第三道防線是由人體的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構成的D.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第二道防線和第三道防線屬于特異性免疫C解析:人體的皮膚和黏膜構成了人體的第一道防線,而體液中的溶菌酶等殺菌物質構成第二道防線,A錯誤;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構成人體的第二道防線,而淋巴細胞構成第三道防線,B錯誤;第三道防線主要是由人體的免疫器官(胸腺、骨髓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質(抗體和細胞因子等)構成的,C正確;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第三道防線屬于特異性免疫,D錯誤。12.人體受到病毒刺激后可以產生干擾素,干擾素分為α、β、γ三類,其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具有抑制病毒復制、抑制多種細胞增殖等作用。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干擾素由白細胞產生,刺激周圍細胞產生抑制病毒復制的蛋白質B.干擾素的合成離不開核糖體、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協調配合C.干擾素可作為抗病毒、抗腫瘤藥物應用于醫學治療D.干擾素可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A解析:α和β干擾素由被病毒感染的體細胞產生,γ干擾素由白細胞產生,A錯誤;干擾素是分泌蛋白,其合成過程為核糖體合成蛋白質→內質網進行粗加工→高爾基體進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質。由此可見,與干擾素合成有關的細胞器包括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B正確;干擾素的化學本質為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D正確。13.某細菌學家將細菌接種到眼淚中,發現細菌很快死亡。經研究,在眼淚中找到一種蛋白質——可以催化細菌細胞壁水解的溶菌酶。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溶菌酶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機體的免疫能力B.溶菌酶、抗體和淋巴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等都屬于免疫活性物質C.溶菌酶消化細菌細胞壁使其溶解的過程可以消滅細菌D.淚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細胞構成人體的第二道防線解析:溶菌酶可分布在眼淚中,與淚液中的殺菌物質構成第一道防線,屬于非特異性免疫,A正確,D錯誤;免疫活性物質包括溶菌酶、抗體和淋巴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等,B正確;溶菌酶可分解細菌的細胞壁,導致細菌溶解進而使細菌死亡,C正確。D14.如圖為巨噬細胞炎癥反應的新機制研究,巨噬細胞受細菌感染或細菌脂多糖LPS刺激后,升高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3(VEGFR-3)和信號分子VEGF-C的表達。VEGFR-3形成反饋環路,抑制TLR4-NF-kB介導的炎癥反應,降低細菌感染導致的敗血癥發生的可能。回答下列相關問題:(1)細菌或細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學上相當于________,TLR4的本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過度或持續性的TLR4活化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VEGF-C的刺激下,通過活化PI3K-Akt1通路,促進__________,從而抑制NF-kB活性,降低敗血癥發生的可能。(3)該細胞能夠產生溶菌酶直接殺死病原菌,該過程屬于__________免疫。巨噬細胞吞噬病菌后會發生死亡現象,該現象屬于__________。抗原受體蛋白(糖蛋白或蛋白質)過度炎癥反應、敗血癥TLR4內吞非特異性細胞凋亡解析:(1)細菌或細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學上相當于抗原,TLR4的本質是受體蛋白。(2)過度或持續性的TLR4活化引起過度炎癥反應、敗血癥,在VEGF-C的刺激下,通過活化PI3K-Akt1通路,促進TLR4內吞,從而抑制NF-kB活性,降低敗血癥發生的可能。(3)該細胞能夠產生溶菌酶直接殺死病原菌,該過程對大部分病原體均起作用,故屬于非特異性免疫。巨噬細胞吞噬病菌后會發生死亡現象,該現象屬于細胞凋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2 人體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對抗病原體.docx 課時2 人體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對抗病原體.pptx 課時精練13 人體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對抗病原體.docx 課時精練13 人體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對抗病原體.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