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階段檢測九年級化學試題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O:16 C:12 Na:23 Mg:24 Cl:35.5 Ag:108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正確,1-10題每題2分,11-15題每題4分,共40分)1. 玉米是三大糧食作物之一。我國科學家破解了鐵元素進入玉米籽粒的路徑,有望低成本改善大范圍人群的鐵營養狀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 玉米主要為人類提供了糖類 B. 鐵元素是人體必需的常量元素C. 人體缺鐵會引起貧血 D. 該研究利于提高玉米的鐵含量2. 分類是認識和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常用的科學方法,下列物質分類正確的是A. 金屬材料:玻璃鋼、黃銅、金剛石B 合成材料:合金、塑料、合成橡膠C. 鹽:純堿、硫酸銅、硝酸銨D. 復合肥料:硝酸鉀、磷酸二氫銨、尿素3. 在配制稀硫酸并制備氫氣的實驗中,下列裝置和實驗操作正確并規范的是A. 量取濃硫酸 B. 稀釋濃硫酸C. 制取氫氣 D. 干燥氫氣4. 智慧小組的同學取剛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樣,每隔幾分鐘測一次pH,其數據如下:測定時刻 5:05 5:10 5:15 5:20 5:25 5:30 5:35pH 4.95 4.94 4.94 4.88 4.86 4.85 4.85據表中數據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該地區所降雨水為酸雨 B. 在測定期間,雨水的酸性逐漸減弱C. 表中數據由pH試紙測得 D. 該地區一定有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5. 下列有關物質用途的說法錯誤的是A.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 用燒堿制爐具清潔劑C. 用稀硫酸除鐵銹 D. 用氧化鈣做補鈣劑6. 電影《閃閃的紅星》中有一個片段,少年英雄潘東子巧妙地將食鹽化為鹽水,用棉襖浸透晾干穿在身上,成功突破了敵人的封鎖線送到蘇區。下列有關食鹽(主要成分是NaC1)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 每個NaC1分子中含有一個和一個B. NaCl是重要的調味品,但食用過多不利于健康C. 、的最外層電子數相同D. 要重新獲得棉襖上的食鹽,需經過溶解、過濾、蒸發結晶等操作7. 等質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pH=7,則( )A. 所用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相等B. 混合溶液中鈉離子與氯離子個數相等C. 混合前后水分子總數不變D. 混合前后陽離子總數不變8. 推理是學習化學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推理正確的是A. 有機物都含碳元素,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機物B. 某溶液中滴加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該溶液中不一定含硫酸根C. 酸堿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所以生成鹽和水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D. 濃鹽酸試劑瓶敞口久置后變稀且質量減輕,所以濃硫酸敞口久置也變稀且質量減輕.9. 下列實驗方案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A 檢驗白醋具有酸性 取樣,滴加酚酞溶液B 除去氣體中的HCl 通入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C 鑒別NaOH、、、四種溶液 不需再加試劑D 證明NaOH部分變質 加入足量氫氧化鋇溶液,觀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A. A B. B C. C D. D10. 下列各組物質中,能發生復分解反應且反應前后溶液總質量變小的是A. 鋅和稀硫酸 B. 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C. 鹽酸和硝酸銀溶液 D. 硫酸鈉和氯化鎂溶液11. 小明在學習酸、堿、鹽之間的相互反應關系后,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下列有關推斷中合理的是A. 反應①中鹽可選用Na2SO4 B. 反應②必須借助指示劑才能觀察到明顯現象C. 反應③有水生成 D. 反應④可通過置換反應實現12. 某水溶液中可能含有以下離子中的幾種:Na+、H+、Mg2+、Cu2+、Cl﹣、、為確定其成分,小芳進行了以下實驗:①經測定,溶液pH=1;②取部分未知溶液加入過量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過濾;③取②的部分濾液加入BaCl2溶液,無白色沉淀產生。分析上述實驗,下列對溶液中含有離子的判斷正確的是A. 一定含有H+、Mg2+,可能含有B. 一定含有H+、Mg2+、Cl﹣,可能含有Na+C. 一定含有H+、Mg2+,可能含有Cu2+D. 一定含有H+、Mg2+、,可能含有Cu2+、Cl﹣13. NaOH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對其性質作如下探究。實驗①:將適量NaOH固體中加入水,攪拌、測量溫度。實驗②:向試管中加入適量實驗①中溶液,滴加2~3滴酚酞試液,再加入稀鹽酸,振蕩。實驗③:取適量實驗①中的溶液加入如圖燒杯中,閉合開關。實驗④:取少量硫酸銅放在試管中,加入適量實驗①中的溶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實驗①中溫度升高,說明NaOH固體會與水反應放熱B. 實驗②中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說明溶液恰好呈中性C. 實驗③中小燈泡發光,說明NaOH溶解時生成自由移動的離子D. 實驗④中會生成藍色沉淀,小燈泡熄滅14. 如圖所示,往裝有碳酸鈉溶液的U形管兩側分別滴加氯化鋇溶液和稀鹽酸。反應一段時間后,再充分振蕩U形管,發現管內仍有白色固體殘留。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A. 實驗時,U形管左側有沉淀產生B. 實驗時,U形管右側有氣泡產生C. 反應后的濾液中一定含有NaClD. 反應后的濾液中可能含有HCl15. 實驗室有一包敞口置于空氣中的氫氧化鈉固體樣品,將其倒入燒杯中,向其中加入100g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繼續滴加硝酸銀溶液至不再生成沉淀,過濾洗滌干燥后得到14.35g固體,則樣品的質量可能為A. 4.2g B. 2.3g C. 5.7g D. 10.6g二、填空題(共50分)16. 化學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1)2024年全民營養周聚焦《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準則第三條:“多吃蔬果、奶類、全谷、大豆”等重點內容。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________。A. 蔬果可提供維生素B. 奶類中的蛋白質能被人體直接用于生長發育C. 大豆可提供蛋白質D. 為了健康不吃米飯等含“碳水化合物”食物E. 要均衡膳食,使攝入的各種營養成分保持適當比例F. 人體缺碘或攝入碘過量都可引起甲狀腺腫大(2)蠶絲是否屬于有機高分子材料________(填“是”或“否”)。蠶絲和純棉兩種材料可利用________的方法區分。(3)宏觀和微觀相結合是認識物質結構與性質的重要方法。圖1是Zn和溶液反應的微觀示意圖。該反應中失去電子的是________(填粒子名稱),該反應中實際參加反應的粒子是________(填粒子符號)。(4)某同學構建了鐵及其化合物的“化合價-物質類別”關系如圖2所示。①物質X能與稀鹽酸反應,寫出化學方程式:________。②物質Y可轉化為,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17. 小麗同學想探究乳酸(化學式:)的化學性質。(1)小麗發現齲齒會影響葡萄糖在嘴中轉化為乳酸,如圖,在第________分鐘時,葡萄糖全轉化為乳酸,齲齒越嚴重pH越________。為預防齲齒,生活中可使用含________元素的牙膏(寫名稱)。(2)人體在劇烈運動后會產生乳酸,使肌肉酸痛,但經過一段時間放松,乳酸會與吸入的氧氣反應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酸脹會逐漸消失,寫出這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3)將小蘇打溶液與乳酸混合會有氣體產生,該氣體為________(填化學式)。(4)乳酸與金屬氧化物也會反應,請寫出氧化銅與乳酸反應的現象________。(5)已知乳酸可與氫氧化鈣發生反應生成乳酸鈣,乳酸鈣可用于預防和治療鈣缺乏癥。①向燒堿溶液中加入乳酸也可發生類似反應,請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________。②反應雖然發生但無明顯現象,請寫出具體操作,證明反應發生。具體操作:________;現象:________;結論:反應發生。18. 海水中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將海水蒸發結晶可提取粗鹽,但其中還含有、、、泥沙等雜質,為進一步得到NaCl的飽和溶液,實驗過程如圖所示:(1)母液為NaCl的________(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2)20℃時,要溶解10.0g粗鹽樣品,需選用量筒的規格是________(填“10”、“50”或“100”)mL較為恰當。(已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36.0g)(3)足量試劑X可為溶液________(填字母序號)。A. B. C.(4)加入足量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________。(填陽離子符號)(5)操作A為________;固體A中除泥沙外還有________種物質。(6)寫出加適量試劑Y時有氣體生成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7)所得NaCl的飽和溶液電解可生成氫氣和氯氣,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可變紅,試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19. 春秋末期齊國《考工記》中載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貝殼灰)混合加水所得溶液來洗滌絲帛。學習小組同學對“灰”和“蜃”的成分進行了探究。【查閱資料】①農業上草木灰是一種常用的鉀肥②碳酸氫鉀受熱易分解,溶液呈堿性;成分探究】(1)貝殼(主要成分為)灼燒后可得生石灰,加水混合后靜置,取上層清液,即可得貝殼灰溶液,其溶質主要成分為________。(2)分別取少量草木灰浸出液于三只試管中,進行以下甲、乙、丙三個實驗:小組同學做甲圖所示實驗時,發現溶液變為紅色,說明草木灰浸出液顯________性。做乙圖實驗時看到有氣泡冒出,經驗證該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做出猜想】結合資料和實驗,草木灰浸出液中不可能含有,小明對浸出液中所含溶質主要成分做出猜想,請填寫完整。猜想一:只有KOH;猜想二:只有;猜想三:________。【驗證猜想】小組同學取甲實驗后的溶液,加入過量溶液,若觀察到________,可證明猜想二正確。【遷移應用】小組同學確定“灰”和“蜃”的成分后,進行丙實驗,寫出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拓展探究】為減少污染,小組同學將甲、乙、丙三個實驗后試管中的廢液,倒入一潔凈的燒杯中,溶液變為無色,且白色沉淀溶解,則混合后的溶液中除酚酞外,溶質一定含有KCl和,可能含有________(填化學式),可在廢液中撒入草木灰進行處理。20. 學習小組對堿與的反應進行了探究。【實驗探究】(1)如圖1所示,分別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將相同體積的氫氧化鈉飽和溶液和氫氧化鈣飽和溶液分別全部加入錐形瓶中,立即關閉活塞,振蕩錐形瓶。可觀察到裝置A中無明顯現象,裝置C中________。一段時間后同時打開彈簧夾、,可觀察到A、C裝置中都出現了明顯的實驗現象,其中裝置A中的現象是________。【得出結論】(2)堿能與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寫出氫氧化鈉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反思交流】(3)小組同學認為A中產生的現象不能說明堿能與反應。在不改變裝置的前提下,設計實驗證明NaOH與確實發生了反應。下列實驗方案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A. 將C中氫氧化鈣溶液更換為等量的水,重新完成實驗,并對比實驗;B. 將B中的水更換為NaCl溶液,重新完成實驗;C. 將B中的水更換為氯化鈣溶液,重新完成實驗;D. 實驗結束后,向裝置A中加入足量稀鹽酸。【拓展探究】為進一步證明NaOH與確實發生了反應,小組同學決定利用更為精準的傳感技術,從定量的角度進行相關數據的測量證明反應發生。具體操作如圖2所示:(4)通過圖3溫度變化的曲線說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是________反應(填“吸熱”或“放熱”)。圖4中曲線________(填“a”或“b”)屬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數據。三、計算題21. 根據所示的實驗過程和信息作答:(1)濾液中含有的微粒________(填符號)。(2)50g混合液中氯化鎂的質量分數是________。(3)與鹽酸反應的NaOH溶液的質量(寫出計算過程)。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階段檢測九年級化學試題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O:16 C:12 Na:23 Mg:24 Cl:35.5 Ag:108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正確,1-10題每題2分,11-15題每題4分,共40分)【1題答案】【答案】B【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A【5題答案】【答案】D【6題答案】【答案】A【7題答案】【答案】B【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C【10題答案】【答案】C【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B【13題答案】【答案】C【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A二、填空題(共50分)【16題答案】【答案】(1)BD (2) ①. 是 ②. 灼燒聞氣味(3) ①. 鋅原子 ②. Zn、##、Zn(4) ①. FeO+2HCl=FeCl2+H2O ②. 2Fe(OH)3+3H2SO4=Fe2(SO4)3+6H2O【17題答案】【答案】(1) ①. 20 ②. 低 ③. 氟(2)C3H6O3+3O2 3CO2+3H2O(3)CO2 (4)黑色固體逐漸溶解,溶液由無色變為藍色(5) ①. C3H6O3+NaOH=C3H5O3Na+H2O ②. 復分解反應 ③. 向滴有無色酚酞的NaOH溶液滴加過量的乳酸 ④. 溶液由紅色變無色【18題答案】【答案】(1)飽和 (2)50mL (3)A(4)Ca2+、Ba2+##、Ba2+、Ca2+(5) ①. 過濾 ②. 四##4(6)Na2CO3+2HCl=2NaCl+H2O+CO2↑(7)2NaCl+2H2O 2NaOH+H2↑+Cl2↑【19題答案】【答案】(1)氫氧化鈣##Ca(OH)2(2) ①. KOH、K2CO3 ②.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 ③. K2CO3+Ca(OH)2=CaCO3↓+2KOH ④. HCl【20題答案】【答案】(1) ①. 產生白色沉淀 ②. B 中的水倒吸入 A 中(2)2NaOH+CO2=Na2CO3+H2O (3)ACD(4) ①. 放熱 ②. b三、計算題【21題答案】【答案】(1)Na+、Cl 、H2O(2)19% (3)設與氯化鎂反應的氫氧化鈉質量為y。y=8.0g與氯化鎂反應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與鹽酸反應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100g-50g=50g。答:與鹽酸反應的NaOH溶液的質量為50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