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金華市南苑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1.(2024八下·金華期中)模型常常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的或復雜的事物,仔細觀察下列四幅圖片,屬于模型的是( )A.亞運會會徽 B.禮讓行人C.節約用水 D.電路圖【答案】D【知識點】模型與符號【解析】【分析】 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統、過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種表達形式,也可指根據實驗、圖樣放大或縮小而制作的樣品,一般用于展覽或實驗或鑄造機器零件等用的模子。【解答】亞運會會徽,禮讓行人和節水標志都是符號,故A、B、C不合題意;電路圖表示電路連接關系,屬于模型,故D符合題意。故選D。2.(2024八下·金華期中)下列變化能證明分子在化學反應中可分的是( )A.鐵礦石磨成粉末 B.碘受熱升華C.加熱水有水蒸氣生成 D.加熱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氣【答案】D【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解析】【分析】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改變后生成新物質,據此分析判斷。【解答】A.鐵礦石磨成鐵粉,沒有生成新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故A不合題意;B.碘的升華只是物質的狀態改變,沒有生成新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故B不合題意;C. 加熱水有水蒸氣生成 ,只是水的狀態改變,沒有生成新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故C不合題意;D.加熱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氣,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能證明分子在化學反應中可分,故D符合題意。故選D。3.(2024八下·金華期中)每年4、5月份是校園手足口病高發期,為此學校購買某品牌二氧化氯消毒粉劑并將其配制成溶液用于消毒。該消毒粉劑的部分信息如圖所示,下列關于二氧化氯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二氧化氯中含有氯原子和氧分子B.二氧化氯由氯原子和氧原子構成C.二氧化氯分子由氯原子和氧原子構成D.二氧化氯分子由氯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答案】C【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從宏觀上看,物質有元素組成。從微觀上看,物質由分子構成,而分子由原子構成,據此分析判斷。【解答】二氧化氯是由二氧化氯分子構成的,而二氧化氯分子中含有氯原子和氧原子,故A、B、D錯誤,而C正確。故選C。4.(2024八下·金華期中)如下圖是《科學》教材中的幾個實驗,其中圖文描述不一致的是( )A.磁極間相互作用B.鐵棒被磁化C.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D.磁體周圍磁場方向【答案】D【知識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磁場和磁感線;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解析】【分析】觀察圖片分析描述的實驗過程,推測包含的物理知識,然后與題目描述對照即可。【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當條形磁鐵與小磁針靠近時,要么相互吸引,要么相互排斥,說明了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故A不合題意;B.鐵當磁鐵靠近鐵棒時,鐵棒被磁化,將下面的鐵屑吸引起來,故B不合題意;C.當導線中有電流經過時,小磁針的指向發生偏轉,這說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故C不合題意;D.在磁體外部,磁感線總是從磁體的N極出發,回到磁體的S極,故D符合題意。故選D。5.(2024八下·金華期中)中科院的全超導的“人造太陽”-托克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的調試運行成功,使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處于世界前列。氘和氚是核聚變的原料(氘、氚原子核內都只有1個質子,但含不同數目的中子),聚變發生后,氘、氚原子核轉變為氦原子核(氦原子核內有2個質子)。根據以上敘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核聚變中原子不變,沒有變成新的原子B.氘原子和氚原子屬于不同種元素C.氘原子和氚原子屬于同種元素的兩種不同原子D.氘原子和氚原子相對原子質量相同【答案】C【知識點】元素的概念;相對原子質量【解析】【分析】A.質子數發生改變時,原子種類改變;BC.質子數相同,則屬于同種元素;D.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核聚變中,原子的質子數發生改變,即原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故A錯誤;B.氘原子和氚原子質子數相同,屬于同種元素,是同種元素的不同原子,故B錯誤,C正確;C.質子數相同的原子是同種元素的原子,氘原子和氚原子都是含有一個質子的氫元素,是氫元素的不同原子,故說法正確;D.氘原子和氚原子的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因此相對原子質量不同,故D錯誤。故選C。6.(2024八下·金華期中)如圖是居民家中的部分電路圖,開始時各部分工作正常。將一只大功率電器的插頭插入插座后,突然熄滅,大功率電器也沒有工作,只有指示燈仍然發光。拔出電器插頭,用測電筆分別檢測、兩點和插座的左、右插孔時,氖管都不發光。若電路中只有一處發生了故障,故障最有可能的是( )A.裝在點左側的導線發生了斷路 B.裝在、間的導線發生了斷路C.裝在點右側的導線發生了斷路 D.裝在、間的導線發生了斷路【答案】B【知識點】家庭電路的故障分析【解析】【分析】 家庭電路的故障有兩種:短路和斷路;測電筆氖管發光時,說明接觸的是火線,不發光,說明接觸的是零線;據此分析電路的故障。【解答】將一只大功率電器的插頭插入插座后,L2突然熄滅,大功率電器也沒有工作,只有指示燈L1仍然發光,這說明燈L1所在電路是正常的,所以A點左側、D點左側的電路是正常的;拔出電器插頭,用測電筆分別檢測B、C兩點和插座的左、右插孔時時,氖管都不發光,這說明B、C、插座兩孔與火線之間是斷開的,所以故障是AB之間發生了斷路現象,故B正確。故選B。7.(2024八下·金華期中)實驗基本操作是學習科學的靈魂,以下實驗基本操作錯誤的是( )A.檢查氣密性B.實驗室制氧氣裝置C.證明的密度比空氣大D.檢驗是否集滿【答案】B【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根據常見實驗操作的規范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用手握住試管時,試管中的氣體受熱膨脹,則燒杯中導管口出現氣泡,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故A正確不合題意;B.給固體加熱需要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避免冷凝水倒流引起試管炸裂,故B錯誤符合題意;C.向燒杯中倒入二氧化碳時,下面的蠟燭先熄滅,則CO2的密度比空氣大,既不能夠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故C正確不合題意;D.氧氣驗滿的方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果復燃,說明滿了,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8.(2024八下·金華期中)關于磁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磁體的磁性越強,能吸引的物質種類就越多②指南針能夠指南北,是由于其受到地磁場的作用③能夠自由轉動的小磁針靜止時,其N極指向地理北極附近④磁體之間的作用是通過磁場發生的,但磁場并不存在A.只有①和② B.只有①和④ C.只有②和③ D.只有③和④【答案】C【知識點】磁體、磁極、磁化;磁場和磁感線【解析】【分析】根據對磁體、磁極、磁場的認識判斷即可。【解答】①磁性是磁體吸引鐵、鈷、鎳等金屬的性質,并不會因為磁性增強,就會吸引更多種類的物質,故①錯誤;②指南針能夠指南北,是由于其受到地磁場的作用,故②正確;③能夠自由轉動的小磁針靜止時,其N極指向地磁南極附近,即地理北極附近,故③正確;④磁場是客觀存在的,故④錯誤。那么正確的是②和③。故選C。9.(2024八下·金華期中)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如圖所示為空氣成分示意圖,下列有關空氣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潔凈的空氣是純凈物B.X約占空氣質量的78%C.硫在純凈的Y中燃燒時發出淡藍色火焰D.燈泡和食品包裝中均可充入X作為保護氣【答案】D【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解析】【分析】A.只有一種物質組成純凈物,由多種物質組成混合物;BCD.空氣中氧氣約占總體積的21%,氮氣約占總體積的78%,氮氣的化學性質十分穩定,據此分析判斷。【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潔凈的空氣仍然含有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多種物質,因此屬于混合物,故A錯誤;B.根據圖片可知,X約占空氣體積的78%,故B錯誤;C.根據圖片可知,Y約占空氣體積的21%,應該是氧氣,硫在Y(氧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故C錯誤;D.根據圖片可知,X約占空氣體積的78%,則X是氮氣。氮氣的化學性質穩定,燈泡和食品包裝中均可充入X(氮氣)作為保護氣,故D正確。故選D。10.(2024八下·金華期中)學習要善于分析比較,去偽存真,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不能使酚酞變色的溶液的pH一定等于7B.已知NaHSO4在水溶液中解離出Na+、H+和SO42 ,其pH<7,屬于酸C.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濃鹽酸具有揮發性D.甲發現某果汁能使石蕊溶液變紅色,乙用pH試紙測得該果汁pH=8.2【答案】C【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A.酚酞試液遇到堿性溶液變成紅色,遇到中性或酸性溶液不變色;B.酸溶液中只有一種陽離子,即氫離子;C.根據酸的性質判斷;D.石蕊試液遇到酸性溶液變紅色,遇到堿性溶液變成藍色。【解答】A.不能使酚酞變色的溶液可能呈酸性,可能呈中性,即它的的pH等于或小于7,故A錯誤;B.根據題意可知,NaHSO4在水溶液中解離出Na+、H+兩種陽離子,不屬于酸,故B錯誤;C.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故B正確;D.某果汁能使石蕊溶液變紅色,則該果汁測酸性,其pH小于7,故D錯誤。故選C。11.(2024八下·金華期中)在實驗中發現新的現象是科學研究的開始。如圖所示,將表面生銹的鐵釘放入盛有稀鹽酸的試管中,一段時間后發現溶液變成淺黃色,將試管進行加熱后發現溶液顏色立即加深,并產生大量氣泡,根據以上現象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溶液變成黃色的原因:2Fe+6HCl=2FeCl3+3H2↑B.加熱后產生的大量氣泡,可能是氫氣C.升高溫度可以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D.可以用鹽酸除去鐵制品表面的鐵銹【答案】A【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A.氯化亞鐵溶液呈淺綠色,氯化鐵溶液呈黃色;B.活潑金屬與酸反應生成氫氣;C.升高溫度、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都能加快反應速率;D.根據金屬氧化物和酸的反應判斷。【解答】A.氯化鐵溶于水后溶液呈黃色,即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2O3+6HCl=2FeCl3+3H2O,故A錯誤符合題意;B.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故B正確不合題意;C.升高溫度可以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故C正確不合題意;D.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A。12.(2024八下·金華期中)某實驗小組設計了驗證二氧化碳性質的創新實驗(如圖所示),取三通U型管連接在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的導氣管上,并點燃高低錯落的小蠟燭,做實驗①,然后拔下三通U型管,并夾緊上端,做實驗②。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①和②都是低處蠟燭先熄滅B.實驗①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助燃不可燃C.實驗②中U型管內壁可能會變黑D.實驗②中得到啟示是:從著火燃燒的高層房間中逃離,沿墻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門外【答案】A【知識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根據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溫度升高時,二氧化碳的密度會變小,二氧化碳既不支持燃燒,也不會燃燒進行分析。【解答】A、實驗①U型管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空氣的溫度相同,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實驗①低處蠟燭先與二氧化碳接觸,故先熄滅;實驗②中蠟燭燃燒放熱,使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于U型管上層空間的空氣,二氧化碳先上升至高處,故實驗②高處蠟燭先熄滅,故選項說法錯誤;B、實驗①低處蠟燭先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助燃不可燃,故選項說法正確;C、實驗②中蠟燭不完全燃燒生成炭黑,U型管內壁可能會變黑,故選項說法正確;D、實驗②中得到啟示是:熱的氣體密度較小,從著火燃燒的高層房間中逃離,沿墻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門外,故選項說法正確。故答案為:A。13.(2024八下·金華期中)某物質W在氧氣中充分燃燒后,生成了4.4克CO2和3.6克的水,消耗的氧氣為6.4克 ,則W中所含有的元素判斷正確的是:( )A.一定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B.一定含有H 元素,可能有O元素C.一定含有C、 H、O三種元素 D.條件不足,不能判斷【答案】A【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首先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確定該物質中肯定存在的元素,關鍵是確定它是否含有氧元素。根據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碳元素的質量,根據水的質量計算氫元素的質量,二者相加與W的質量比較即可。【解答】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水中含有氫元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該物質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氫元素。4.4gCO2中含有氧元素的質量為:4.4g××100%=3.2g,1.8g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質量為:3.6g××100%=3.2g,生成物4.4g二氧化碳和3.6克的水所含氧元素的質量和為3.2g+3.2g=6.4g,與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相等,則該物質中一定含有碳、氫兩種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故選A。14.(2024八下·金華期中)乘客進站時,將身份證靠近檢驗口,機器感應電路中就會產生電流,從而識別乘客身份。下列四幅圖中能反映其工作原理的是( )A. B.C. D.【答案】C【知識點】電磁感應【解析】【分析】對各個選項中的圖片進行分析,確定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解答】根據“刷身份證時會產生感應電流,即由磁產生電,有感應電流產生”可知,這個裝置的工作原理為電磁感應現象。A.當導線中有電流經過時,小磁針的指向發生偏轉,說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故A不符合題意;B.閉合開關后,當電流經過導體時會受到磁力而運動,故B不符合題意;C.閉合開關后,當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時,會產生感應電流,這是發電機的工作原理,故C符合題意;D.圖示的實驗是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周圍磁場方向的實驗,運用了電流的磁效應,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5.(2024八下·金華期中)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放入X、Y、Z、Q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一段時間后,測得有關數據如下表,則下列關于反應的認識,正確的是( )物質 X Y Z Q反應前質量/g 20 2 1 37反應后質量/g 待測a 32 待測b 12A.a的取值范圍:0≤a≤16B.該反應類型一定屬于化合反應C.當a=15時,物質Z在反應中起催化作用D.當b=l時,反應中X、Q的相對分子質量比為1:5【答案】A【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出a的取值范圍;(2)多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化合反應;(3)在化學反應前后,催化劑的性質和質量保持不變;(4)將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相減得到參加反應的質量,然后作比即可。【解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得到:20g+2g+1g+37g=a+32g+b+12g,解得:a+b=16g,當b=0時,a=16g;當b=16g時a=0g,故A正確;如果b>1g,那么Y和Z的質量都增大,肯定為生成物,該反應肯定不是化合反應,故B錯誤;當a=15g時,b=1g,則Z的質量保持不變,但它不一定是催化劑,可能是不參與反應的其他物質,故C錯誤;當b=1時,a=15g,則參加反應的X和Q的質量之比為:(20g-15g):(37g-12g)=1:5,而不是相對分子質量之比,故D錯誤。故選A。16.(2024八下·金華期中)下列常見物質: ①氧氣;②二氧化碳;③鐵;④汞(水銀);⑤水;⑥氯酸鉀。其中屬于氧化物的有 (填序號),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有 。【答案】②⑤;③④【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氧化物【解析】【解答】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種是氧元素,因此二氧化碳和水屬于氧化物。①氧氣是由氧分子構成的,只有一種元素組成,不是氧化物;②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的,有兩種元素構成,其中一種為氧元素,因此為氧化物;③鐵是由鐵原子直接構成的,只有一種元素,不是氧化物;④汞是由汞鐵原子直接構成的,只有一種元素,不是氧化物;⑤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有兩種元素構成,其中一種為氧元素,是氧化物;⑥氯化鈉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的,沒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則屬于氧化物的是②⑤,其中由原子直接構成的有③④。17.(2024八下·金華期中)二氧化氯是一種新型滅菌消毒劑。在通常情況下,二氧化氯是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黃綠色氣體。在常溫下,易溶于水。二氧化氯受熱或者見光易分解易爆炸,具有強氧化性和很強的腐蝕性,其水溶液卻十分安全,含有2%的二氧化氯水溶液無色、無臭、無腐蝕性,常溫下穩定,不易分解;該溶液是特性優良、高效安全的消毒劑,我國從2000年起就逐漸用二氧化氯取代氯氣對飲用水進行消毒。(1)二氧化氯的化學性質有 (任答出一點)。(2)根據題中信息,發生二氧化氯泄漏時緊急處理方法是 。【答案】二氧化氯受熱或者見光易分解易爆炸;大量噴水【知識點】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解析】【分析】(1)氧化性、腐蝕性以及穩定性都屬于化學性質;顏色、氣味、溶解度屬于物理性質。(2)由圖中信息可知,二氧化氯能溶于水,且水溶液無毒,穩定,所以可用水處理泄露的二氧化氯。【解答】(1)二氧化氯受熱或者見光易分解易爆炸,具有強氧化性和很強的腐蝕性,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2)由于二氧化氯易溶于水,且水溶液十分安全,所以發生二氧化氯泄漏時,緊急處理方法是噴灑大量的水。18.(2024八下·金華期中)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國化學家Gerhard Ertl對CO在催化劑【Pt/Al2O3/Ba】表面進行的研究,催生了汽車尾氣凈化裝置。如圖為汽車尾氣凈化裝置內發生反應的微觀示意圖,請根據圖示填空:(1)寫出丁物質的化學式并標出元素的化合價 。(2)參加反應的甲與乙的分子個數比為 。【答案】;1:1【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常見元素與原子團的化合價【解析】【分析】(1)在元素符號的正上方寫正負號和數值表示它的化合價;(2)根據示意圖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并得到反應的方程式,根據化學式前面的系數確定分子數之比。【解答】(1)根據可知,丁是氮氣,是一種單質,其中氮元素的化合價為零,表示為:;(2)由微觀反應示意圖可知,該反應的反應物是NO和CO,生成物是CO2和N2,那么得到反應的方程式,則參加反應的甲與乙的分子個數比為2:2=1:1。19.(2024八下·金華期中)已知碳-12原子的實際質量為a克,X原子的實際質量為2a克。(1)則X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2)某氧原子和X原子的實際質量之比為3:4,則該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答案】24;18【知識點】相對原子質量【解析】【分析】(1)相對原子質量等于原子的實際質量與碳原子質量的的比值;(2)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與實際質量成正比,據此計算氧原子的實際質量。【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X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某氧原子和X原子的實際質量之比為3:4,而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的質量成正比,那么得到:y:24=3:4,解得:y=18,則該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8。20.(2024八下·金華期中)“碳達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與減少量相等。我國科研人員利用二氧化碳、氫氣等物質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大致原理如圖所示。這一技術如果能應用和推廣,將“工廠化”地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完成下列問題。(1)利用二氧化碳最終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過程類似綠色植物的 (選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2)下列做法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是 。A.植樹造林 B.少用一次性筷子 C.提倡綠色出行【答案】(1)光合作用(2)A;B;C【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低碳生活【解析】【分析】(1)合作用的實質是制造有機物,釋放氧氣,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2)碳中和和碳達峰都是旨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據此對各個選項分析判斷。【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利用二氧化碳最終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過程類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植樹造林”能夠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故A符合題意;“少用一次性筷子”,可以減小對樹木的砍伐,從而增大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故B符合題意;“提倡綠色出行”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C符合題意。故選ABC。(1)光合作用的實質是制造有機物,釋放氧氣,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因此,利用二氧化碳最終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過程類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由題干表述“碳達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與減少量相等”可知,碳中和和碳達峰都是旨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選項中,“植樹造林”能夠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少用一次性筷子”“提倡綠色出行”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因此,ABC符合題意。故選ABC。21.(2024八下·金華期中)圖甲為某家用電路示意圖,為防止電路短路而引發火災,小明欲將某款雙金屬片段路器接入該家庭電路中,圖乙為斷路器分別在“電路正常”和“某處短路”兩種狀態的示意圖。(1)將斷路器接入圖甲中M處時,應選擇a、b、c中的 兩個接線柱;(2)若小明將該斷路器接入圖甲中N處,在使用中因電燈L發生短路導致斷路器斷開,用測電筆測試插座三個孔的帶電情況,其中能使氖管發光的是 。A.接地插孔 B.零線插孔 C.火線插孔【答案】a、c;BC【知識點】家庭電路的故障分析【解析】【分析】(1)根據乙圖確定斷路器在不同情況下的連接情況,進而確定接入電路時接線柱的選擇情況;(2)測電筆接觸火線時發光,接觸零線時不發光,據此結合圖片分析解答。【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當選擇ac接線柱時,正常情況下,斷路器正常工作,即電路是接通的。當電路發生火災時,a端的雙金屬片受熱彎曲,c端的拉鉤脫離從而斷開電路,起到保護作用。(2)根據題意可知,電燈L發生短路導致斷路器斷開,此時零線斷開。三孔插座的右孔接的是火線,左孔通過燈泡接到火線上,所以火線插孔、零線插孔都能時測電筆的氖管發光,故A不符合題意,BC符合題意。故選BC。22.(2024八下·金華期中)“咳嗽”是由于異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發生炎癥引起的保護性生理活動。咳嗽時會快速向外呼出氣體,此時膈肌 (填“收縮”或“舒張”) ,肺內的氣壓大于外界大氣壓。“噴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劇吸氣。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噴出并發出聲音的現象,如圖曲線中,符合打噴嚏時呼吸特點的曲線是 (填“甲”或“乙”)。【答案】舒張;甲【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解析】【分析】人體與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是通過呼吸運動來完成的。肺與外界空氣間的氣體交換也叫肺的通氣。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和呼氣。吸氣與呼氣與膈肌的收縮和舒張有關系。膈肌舒張,膈頂上升,肺內壓強增大,大于大氣壓,肺內氣體排出,是呼氣過程;膈肌收縮,膈頂下降,肺內氣壓減小,小于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內,是吸氣過程。【解答】“咳嗽”是由于異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發生炎癥,引起的保護性生理活動,使胸內壓增高,加重心臟負擔,呼吸肌舒張,肺內壓增高(或增大)。打噴嚏主要特點是急劇吸氣,然后再急速完成呼氣,肺容積是先迅速增大,再快速減小。所以如圖曲線中,符合打噴嚏時呼吸特點的曲線是曲線甲。23.(2024八下·金華期中)面粉加工廠的車間若懸浮著較多的面粉粉塵,遇到明火就有發生爆炸的危險。這是因為面粉粉塵與空氣充分接觸后,遇到明火急劇燃燒,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在有限空間內迅速膨脹,從而引起爆炸。下面是模擬粉塵爆炸的一個實驗:如圖所示,在無蓋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點燃蠟燭,用塑料蓋蓋住金屬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氣,不久,便會聽到“砰”的一聲,爆炸的氣浪將金屬筒的塑料蓋彈飛。試問:(1)在上述實驗中,鼓入空氣的作用是 。(2)下列情況下,不會發生爆炸的是 (填序號)。①金屬筒不加蓋時②蠟燭沒有點燃時③無蓋小塑料筒中裝的是干燥煤粉時【答案】使面粉充滿金屬筒,與空氣混合均勻;①②【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1)空氣流動會使粉塵在空氣中充分運動,迅速充滿整個空間,為發生爆炸準備條件;(2)爆炸發生的條件:①封閉空間;②可燃粉塵與空氣混合;③遇到明火。【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鼓入空氣使易燃物的粉塵在空氣中的含量達到爆炸極限,即使面粉充滿金屬筒,與空氣混合均勻。(2)①金屬筒不加蓋時,不是封閉空間,不會發生爆炸,故①符合題意;②蠟燭沒有點燃時,沒有明火不會爆炸,故②符合題意;③干燥煤粉具有可燃性,與充足氧氣或空氣混合后在有限空間中遇到明火會發生爆炸,故③不合題意。故選①②。24.(2024八下·金華期中)如圖所示是一款磁懸浮地球儀,地球儀的球體中有一個磁體,環形底座內有一金屬線圈,金屬線圈通電后有磁性,與球體中的磁體相互排斥使地球儀懸浮,則條形磁體的b端為 極,若要讓地球儀懸浮的更高,開關S2連到接線柱 上(選題“1”或“2”)。【答案】S;2【知識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解析】【分析】(1)首先根據安培定則判斷電磁鐵的磁極方向,再根據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判斷條形磁鐵的磁極。(2)電磁力隨著距離的增大而減小,據此結合影響電磁鐵磁場強弱因素的知識分析解答。【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電磁鐵線圈上電流方向向左。右手握住螺線管,彎曲的四指指尖向左,此時大拇指指向下端,則電磁鐵的下端為N極,上端為S極。地球儀懸浮在空中,則必須受到向上的排斥力,根據“同名磁極相互排斥”可知,b端為S極。(2)若要讓地球儀懸浮的更高,則需要更大的電磁力,即電磁鐵的磁場要增強,即增大電磁鐵的線圈匝數,那么開關S2連到接線柱2上。25.(2024八下·金華期中)如圖是A、B兩種植物吸收量隨光照強度改變的變化曲線。(1)圖中的“”點時,植物進行的生理活動是 ;(選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2)不考慮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影響,當光照強度為時,單位時間內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 (選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答案】呼吸作用;多于【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解析】【分析】 圖表示A、B兩種植物光合速率隨光照強度改變的變化曲線,圖中A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光飽和點遠大于B植物;植物從外界吸收CO2=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呼吸作用釋放CO2。【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在“a”點時,光照強度為0,則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2)根據圖片可知,當光照強度為f時,植物A和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表明植物A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與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釋放量的差等于植物B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與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釋放量的差。光照強度為0時,植物A的二氧化碳釋放量比植物B的二氧化碳釋放量大,表明植物A的呼吸作用強度大于植物B的呼吸作用強度,則當光照強度為f時,單位時間內植物A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多于植物B。26.(2024八下·金華期中)經過初中科學的學習已經知道: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線圈的匝數和電流大小有關。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鐵芯的形狀有沒有關系呢?小華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以下探究活動:把形狀相同的螺線管安裝上如下圖所示的不同形狀的鐵芯,給線圈通電,通電后把帶鉤的鐵盤吸在鐵芯的下面,再往鐵鉤上逐一掛鉤碼,直至鐵盤剛好落下,記錄可以懸掛鉤碼的數量如下表。鐵芯形狀 甲 乙 丙鉤碼數量/個 13 11 8(1)實驗中通過 反映電磁鐵磁性的強弱;(2)實驗過程中需要控制 相同;(3)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運用廣泛,請你說出它的一個優點: 。【答案】懸掛鉤碼的數量;線圈的匝數和電流大小;能控制磁性的有無【知識點】探究影響通電螺線管磁性強弱的因素的實驗;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解析】【分析】(1)在實驗中,電磁鐵的磁場越強,則鐵鉤下面懸掛鉤碼的個數越多;(2)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3)根據電磁鐵的優點解答。【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實驗中通過懸掛鉤碼的數量來反映電磁鐵磁性的強弱。(2)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鐵芯形狀對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影響時,需要控制電流的大小和線圈的匝數相同。(3)電磁鐵的優點有:①磁性有無通過電流通斷可以控制;l②可以通過電流方向改變磁極;③磁性的強弱可以通過改變電流大小和線圈匝數的方式改變。27.(2024八下·金華期中)某科學小組為探究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設計了如圖一所示的密閉透明的實驗裝置(此實驗忽略溫度等因素對裝置內氣體體積等的影響):將圖一裝置放在室外培養24小時,連接氧氣檢測儀,測得裝置內一晝夜氧氣濃度的變化曲線如圖二。請據圖分析作答:(1)分析圖一和圖二可知,隨著時間推移,紅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 時移動到最右端(填數字)。該植物在一天中積累了有機物,依據是曲線中A點低于 點(填圖中字母)。(2)請寫出圖二中AF段該植物一直進行的生理活動的文字表達式: 。【答案】(1)18;F(2)葡萄糖 + 氧氣二氧化碳 + 水+ 能量【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1) ①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呼吸作用吸收氧氣;緩沖液可使密閉裝置內二氧化碳的濃度保持恒定。因此該裝置中,氧氣減少時,紅墨水滴向左移動;氧氣增多時,紅墨水滴向右移動。②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根據圖像分析有機物的質量是否增大即可。(2)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生理活動的文字表達式。【解答】(1)①根據題意可知,當氧氣減少時,紅墨水滴向左移動;氧氣增多時,紅墨水滴向右移動。結合圖二可知,在18時(E點),氧氣濃度最高,因此隨著時間推移,紅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18時移動到最右端。②根據圖片可知,該植物在一天中積累了有機物,依據是曲線中A點低于F點,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密閉裝置中的植物積累了氧氣。(2)圖二中AF段該植物一直進行的生理活動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文字表達式是: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1)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呼吸作用吸收氧氣;緩沖液可使密閉裝置內二氧化碳的濃度保持恒定。因此該裝置中,氧氣減少時,紅墨水滴向左移動;氧氣增多時,紅墨水滴向右移動。結合圖二可知,在18時(E點),氧氣濃度最高,因此隨著時間推移,紅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18時移動到最右端。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植物積累有機物的量=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量-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的量,故只有在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時,植物才能積累有機物。結合圖二分析可知:該植物在一天中積累了有機物,依據是曲線中A點低于F點,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密閉裝置中的植物積累了氧氣。(2)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有光無光都可進行。所以,圖二中AF段該植物一直進行的生理活動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文字表達式是: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28.(2024八下·金華期中)食品脫氧劑的主要成分是鐵粉(一定條件下能與氧氣反應),另有少量氯化鈉等物質。有人認為氯化鈉可以增強鐵粉的除氧能力,即能將容器中的氧氣濃度降到更低。為驗證該說法是否正確,小明利用一端塞有橡皮塞的玻璃管進行了如下實驗:①將1克鐵粉(足量)迅速裝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將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標為A,輕彈玻璃管使鐵粉分布均勻且緊密,鐵粉的上端標為O,如圖甲所示;②靜置至水滴不再移動時,水滴的下端標為B,如圖乙所示;③用刻度尺測量出AO段和AB段的長度,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④另取1克鐵粉與少量氯化鈉,混合均勻后,重復上述實驗。實驗組別 AO/毫米 AB/毫米1克鐵粉 523.5 109.51克鐵粉+少量氯化鈉 530.5 111.0(1)脫氧劑中的鐵粉和氧氣的反應,產物可簡化為氧化鐵,請根據以上信息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實驗前,需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將玻璃管密封,雙手握住玻璃管中間部分,當觀察到 時,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3)實驗中,小明將氧氣消耗的量轉化為AB的長度,在我們科學的許多實驗中,也常用到類似的方法,請舉一例。 ;(4)結合實驗數據,判斷氯化鈉能否增強鐵粉的除氧能力。 (“能”或“不能”)【答案】4Fe+3O2=2Fe2O3;水滴緩緩向上移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時,將集氣瓶中氧氣消耗的量轉化為進入的水的體積(轉換法,合理即可);能【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根據裝置氣密性的檢查方法解答;(3)從學習過的實驗中尋找利用這個實驗原理的實驗即可;(4)鐵粉消耗的氧氣越多,則管內氣壓減小越多,那么AB的數值越大。【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鐵粉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Fe+3O2=2Fe2O3;(2) 實驗前,需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將玻璃管密封,雙手握住玻璃管中間部分,當觀察到 水滴緩緩向上移動時,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3) 實驗中,小明將氧氣消耗的量轉化為AB的長度,在我們科學的許多實驗中,也常用到類似的方法,例如: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時,也是將集氣瓶中氧氣消耗的量轉化為進入的水的體積;(4)該實驗的原理為鐵粉消耗氧氣,則裝置中的壓強減小,水滴向下移動,AB的值為消耗的氧氣的值,而由于加入氯化鈉后,AB的值較大,則說明氯化鈉能增強鐵粉的除氧能力。29.(2024八下·金華期中)實驗室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相關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儀器f的名稱: 。(2)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用C裝置來收集,驗滿方法為 ;(3)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反應化學方程式為 : ;(4)若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步驟有:①在試管中加入藥品并固定好裝置;②把導管移出水面;③點燃酒精燈加熱,當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開始收集;④熄滅酒精燈;⑤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則以上步驟正確順序為 (填序號)。(5)某同學用E裝置來收集氧氣用于細鐵絲燃燒實驗,他應該: 。A:將水全部排盡,在瓶口蓋上玻片,并將其移出水槽B:留下少量水,在瓶口蓋上玻片,并將其移出水槽【答案】長頸漏斗;將燃著的木條伸到瓶口,觀察是否熄滅;;⑤①③②④;B【知識點】氣體裝置的裝配、連接、選擇與氣密性檢查【解析】【分析】(1)根據所指儀器的名稱解答;(2)根據二氧化碳的檢驗方法解答;(3)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4)根據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過程分析解答;(5)根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高溫熔融物分析。【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儀器f的名稱是長頸漏斗;(2)用向上排空氣法來收集二氧化碳時的驗滿方法為: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滿;(3)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操作步驟為:⑤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①在試管中加入藥品并固定好裝置;③點燃酒精燈加熱,當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開始收集;②把導管移出水面;④熄滅酒精燈;則正確操作順序為⑤①③②④;(5)用E裝置來收集氧氣用于細鐵絲燃燒實驗,為了防止高溫熔融物濺落,炸裂集氣瓶底,需要在集氣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鋪一層細沙,則他應該留下少量水,在瓶口蓋上玻片,并將其移出水槽,故選B。30.(2024八下·金華期中)1910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氦原子核)轟擊金箔實驗。實驗如圖: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1um厚的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釋與結論】(1)盧瑟福說的“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 。(2)大多數α粒子能穿過金箔且不改變原來的前進方向,這一實驗現象說明 ;(3)1919年,盧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氦原子核)轟擊氮原子,結果有種微粒從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變成了氧原子,從現代觀點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答案】原子核;原子內部大部分為空的;質子【知識點】原子的構成【解析】【分析】(1)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質量,且體積很小;(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則α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會改變運動方向,據此分析;(3)比較擊打前后原子的質子數是否相同即可。【解答】(1)盧瑟福說的“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原子核;(2)大多數α粒子能穿過金箔且不改變原來的前進方向,這一實驗現象說明α粒子能穿過金箔時,沒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由于原子核本身很小,從而說明原子內部大部分為空的;(3)從現代觀點看,氧原子與氮原子的原子核中質子數不同,則說明: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質子。31.(2024八下·金華期中)人體缺乏維生素C易患壞血病。表中為某品牌維生素C片說明的一部分。請回答問題:(1)維生素C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2)維生素C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 (填最簡整數比)。(3)維生素C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多少?(列式計算,結果精確到0.1%)。 (4)若成人每天對維生素C的最低需要量為60mg,若維生素C的攝入全部由該藥品提供,則每天需服用該品牌維生素C片幾次? 【答案】176;9:1:12;維生素C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三【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解析】【分析】(1)相對分子質量等于相對原子質量與個數的乘積之和;(2)元素的質量之比等于相對原子質量與個數的乘積之比;(3);(4)首先用藥片的質量×10%計算每片中維生素C的質量,再喲管每天需要的維生素C的質量÷每片維生素含量計算每天服用的片數,最后除以每次片數得到每日服用的次數。【解答】(1)根據化學式C6H8O6可知,維生素C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2×6+1×8+16×6=176;(2)根據化學式C6H8O6可知,維生素C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2×6):(1×8):(16×6)=9:1:12;(4)1片該品牌維生素C片中含有維生素C的質量為100mg×10%=10mg,若成人每天對維生素C的最低需要量為60mg,則每天需服用該品牌維生素C片60mg÷10mg÷2=3次。32.(2024八下·金華期中)小王同學借助氧氣傳感器探究微粒的運動,用數據處理軟件實時繪出氧氣體積分數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現收集一塑料瓶氧氣進行以下三步實驗:①敞口放置②雙手貼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將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實驗中,測得氧氣的體積分數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依次為圖2中的MN段、NP段和PQ段。(1)能夠說明氧分子不斷運動的曲線是 (只有一個正確選項,填字母序號)。a.MN段 b.NP段 c.PQ段(2)MN段和NP段相比較,說明 。(3)隨著實驗的進行,傳感器測出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 時幾乎不再變化。(4)現要制取4.8g氧氣,試計算:至少需要加熱多少克氯酸鉀固體來制取? 【答案】a;溫度升高,微粒的運動加快;21%;設需要氯酸鉀質量為x, x=12.25g;答:現要制取4.8g氧氣,至少需要加熱12.25g氯酸鉀固體。【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1)當敞口放置瓶子時,由于氧氣分子的不斷運動,那么瓶內氧氣的體積分數會逐漸變小;(2)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則氧氣的體積分數減小的越快;(3)根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解答。(4)寫出氯酸鉀分解的化學方程式,根據氧氣的質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氯酸鉀的質量即可。【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敞口放置,則瓶內氧氣體積分數不斷減小,是因為氧分子是不斷運動的,部分氧分子運動到瓶外,對應圖像中的MN段,故選a;(2)根據圖片可知,MN段和NP段相比較,NP段氧氣體積分數減小的較快,說明溫度越高,分子運動的越快;(3)隨著實驗的進行,傳感器測出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21%時幾乎不再變化。33.(2024八下·金華期中)某同學去我市的某風景區游玩時,取回了若干塊礦石樣品,他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對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進行檢測:取這種石灰石樣品6克,把40克稀鹽酸分四次加入,測量過程所得數據見下表(已知石灰石樣品中含有的雜質不溶于水,不與鹽酸反應)。加入稀鹽酸的次序 1 2 3 4加入稀鹽酸的質量(克) 10 10 10 10剩余固體的質量(克) 4.0 m 1.2 1.2求:(1)6克石灰石樣品中含有的雜質為 克。(2)m= 。(3)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多少?(4)所用稀鹽酸的質量分數是多少?【答案】(1)1.2g(2)2(3)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6.0g-1.2g=4.8g,故其質量分數為:×100%=80%(4)設10g稀鹽酸中溶質的量為x,則:解得:x=1.46g.所以鹽酸的質量分數為:×100%=14.6%。【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1)樣品中的雜質不溶于水,則剩余固體的質量就是含有雜質的質量;(2)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加入稀鹽酸的質量和固體質量的變化規律,據此推算m的數值;(3)根據表格數據確定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再與樣品質量作比即可;(4)寫出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的方程式,根據參加反應的碳酸鈣的質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氯化氫的質量,最后與鹽酸溶液的質量作比即可。【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剩余固體的質量就是含有雜質的質量,即樣品中雜質的質量為1.2g;(2)根據表格可知,第一次中鹽酸完全反應,消耗碳酸鈣6.0g-4.0=2.0g,即10g 稀鹽酸能夠消耗2g碳酸鈣,因此第二次中也是消耗2.0g碳酸鈣,故可以求出m=4.0-2.0=2.0;34.(2024八下·金華期中)某同學取雙氧水溶液68.0g放入燒杯中,然后加入2.0g二氧化錳,放在電子秤上,每隔一分鐘觀察一次并記錄,燒杯中的剩余物質質量如表所示,直到實驗結束。請回答下列問題:時間(分鐘) 0 1 2 3 4 5 6質量(g) 70.0 69.3 68.9 68.6 68.4 m 68.4(1)實驗結束時的現象是 ;從表格可知,m數值是 g。(2)請計算該雙氧水溶液中過氧化氫的溶質質量分數是多少?(寫出計算過程) 【答案】無氣泡產生;68.4;生成氧氣的質量為68.0g+2.0g-68.4g=1.6g;設:68.0g雙氧水溶液中過氧化氫的質量是x。 x=3.4g過氧化氫的溶質質量分數= 答:該雙氧水溶液中過氧化氫的溶質質量分數5%。【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1)①根據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氧氣解答;②將第4次實驗和第6次實驗比較,根據剩余物質的質量變化確定反應進度即可。(2)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的減小量就是生成氧氣的質量,寫出過氧化氫分解的方程式,根據氧氣的質量計算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最后與過氧化氫的溶液質量作比即可。【解答】(1)①根據題意可知,當反應正在進行時,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則會看到氣泡產生。實驗結束時不再反應,現象是無氣泡產生;②由表中數據可知,第四分鐘時剩余物質的質量不變,故第四分鐘時實驗結束,那么m的值為68.4;35.(2024八下·金華期中)智能掃地機器人(如圖甲)可通過灰塵傳感器自動尋找清掃灰塵,通過電動機旋轉、產生高速氣流將灰塵等吸入集塵盒。圖乙為其部分工作原理圖,控制電路電源電壓U為4.5V,定值電阻R0=12Ω,R為光敏電阻,其阻值隨光照強度E(單位:cd)的變化如圖丙所示。其中電磁鐵線圈的電阻不計。(1)當灰塵增多,空氣的透光程度減弱,使照射到光敏電阻上的光照強度減弱,光敏電阻阻值 (選填“變大” 或“變小”“不變”),B觸頭與靜觸頭 (選填“A"或“C”)接觸,則電動機工作:反之指示燈亮,從而達到自動控制的目的;(2)若電壓表示數小于等于3V時,電動機開始工作。求電壓表示數為3V時,光照強度為多少? (3)若要智能掃地機器人在光照強度較(2)中更大時,電動機仍在電壓表示數時開始工作,你可以怎么做?(請寫出1種方法,并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變大;A;3.0cd;由圖丙可知,當光照強度增強時,光敏電阻的阻值變小,在R0不變時,由串聯分壓的規律可知光敏電阻分得的電壓變小,若要電動機仍在電壓表示數≤3V時開始工作,由串聯電路的電壓特點可知應減小電源電壓。【知識點】歐姆定律及其應用;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解析】【分析】 (1)由圖丙知光照強度與光敏電阻阻值大小的關系,由圖2可知,控制電路中,光敏電阻與定值電阻串聯,根據串聯電路電阻規律結合歐姆定律判斷通過電路的電流變化,進一步判斷電磁鐵磁性的強弱,據此判斷B觸頭與哪個靜觸頭接觸時電動機工作;(2)由圖乙可知,控制電路中,光敏電阻與定值電阻串聯,電壓表測量定值電阻兩端電壓;根據歐姆定律計算電壓表示數為3V時通過定值電阻的電流,根據串聯電路電壓規律計算電壓表示數為3V時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根據串聯電路電流特點結合歐姆定律計算此時電阻的阻值,由圖3找出對應的光照強度;(3)根據圖丙可知,當光照強度增強時,光敏電阻的阻值變小,根據串聯電路的電壓特點和分壓規律分析找出可采取的方法。【解答】(1)當灰塵增多,空氣的透光程度減弱,根據丙圖可知,此時光敏電阻阻值變大。根據可知,通過繼電器線圈中電流變小,那么電磁鐵的磁性減弱,銜鐵在彈簧作用下,B觸頭與靜觸頭A接觸,則電動機工作:(2)當電壓表的示數為3V時,光敏電阻兩端的電壓UR=U總-U0=4.5V-3V=1.5V;根據串聯電路分壓的規律得到:;解得:根據圖像可知,R=6Ω時,光照強度為3.0cd。1 / 1浙江省金華市南苑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1.(2024八下·金華期中)模型常常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的或復雜的事物,仔細觀察下列四幅圖片,屬于模型的是( )A.亞運會會徽 B.禮讓行人C.節約用水 D.電路圖2.(2024八下·金華期中)下列變化能證明分子在化學反應中可分的是( )A.鐵礦石磨成粉末 B.碘受熱升華C.加熱水有水蒸氣生成 D.加熱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氣3.(2024八下·金華期中)每年4、5月份是校園手足口病高發期,為此學校購買某品牌二氧化氯消毒粉劑并將其配制成溶液用于消毒。該消毒粉劑的部分信息如圖所示,下列關于二氧化氯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二氧化氯中含有氯原子和氧分子B.二氧化氯由氯原子和氧原子構成C.二氧化氯分子由氯原子和氧原子構成D.二氧化氯分子由氯元素和氧元素組成4.(2024八下·金華期中)如下圖是《科學》教材中的幾個實驗,其中圖文描述不一致的是( )A.磁極間相互作用B.鐵棒被磁化C.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D.磁體周圍磁場方向5.(2024八下·金華期中)中科院的全超導的“人造太陽”-托克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的調試運行成功,使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處于世界前列。氘和氚是核聚變的原料(氘、氚原子核內都只有1個質子,但含不同數目的中子),聚變發生后,氘、氚原子核轉變為氦原子核(氦原子核內有2個質子)。根據以上敘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核聚變中原子不變,沒有變成新的原子B.氘原子和氚原子屬于不同種元素C.氘原子和氚原子屬于同種元素的兩種不同原子D.氘原子和氚原子相對原子質量相同6.(2024八下·金華期中)如圖是居民家中的部分電路圖,開始時各部分工作正常。將一只大功率電器的插頭插入插座后,突然熄滅,大功率電器也沒有工作,只有指示燈仍然發光。拔出電器插頭,用測電筆分別檢測、兩點和插座的左、右插孔時,氖管都不發光。若電路中只有一處發生了故障,故障最有可能的是( )A.裝在點左側的導線發生了斷路 B.裝在、間的導線發生了斷路C.裝在點右側的導線發生了斷路 D.裝在、間的導線發生了斷路7.(2024八下·金華期中)實驗基本操作是學習科學的靈魂,以下實驗基本操作錯誤的是( )A.檢查氣密性B.實驗室制氧氣裝置C.證明的密度比空氣大D.檢驗是否集滿8.(2024八下·金華期中)關于磁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磁體的磁性越強,能吸引的物質種類就越多②指南針能夠指南北,是由于其受到地磁場的作用③能夠自由轉動的小磁針靜止時,其N極指向地理北極附近④磁體之間的作用是通過磁場發生的,但磁場并不存在A.只有①和② B.只有①和④ C.只有②和③ D.只有③和④9.(2024八下·金華期中)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如圖所示為空氣成分示意圖,下列有關空氣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潔凈的空氣是純凈物B.X約占空氣質量的78%C.硫在純凈的Y中燃燒時發出淡藍色火焰D.燈泡和食品包裝中均可充入X作為保護氣10.(2024八下·金華期中)學習要善于分析比較,去偽存真,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不能使酚酞變色的溶液的pH一定等于7B.已知NaHSO4在水溶液中解離出Na+、H+和SO42 ,其pH<7,屬于酸C.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濃鹽酸具有揮發性D.甲發現某果汁能使石蕊溶液變紅色,乙用pH試紙測得該果汁pH=8.211.(2024八下·金華期中)在實驗中發現新的現象是科學研究的開始。如圖所示,將表面生銹的鐵釘放入盛有稀鹽酸的試管中,一段時間后發現溶液變成淺黃色,將試管進行加熱后發現溶液顏色立即加深,并產生大量氣泡,根據以上現象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溶液變成黃色的原因:2Fe+6HCl=2FeCl3+3H2↑B.加熱后產生的大量氣泡,可能是氫氣C.升高溫度可以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D.可以用鹽酸除去鐵制品表面的鐵銹12.(2024八下·金華期中)某實驗小組設計了驗證二氧化碳性質的創新實驗(如圖所示),取三通U型管連接在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的導氣管上,并點燃高低錯落的小蠟燭,做實驗①,然后拔下三通U型管,并夾緊上端,做實驗②。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①和②都是低處蠟燭先熄滅B.實驗①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助燃不可燃C.實驗②中U型管內壁可能會變黑D.實驗②中得到啟示是:從著火燃燒的高層房間中逃離,沿墻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門外13.(2024八下·金華期中)某物質W在氧氣中充分燃燒后,生成了4.4克CO2和3.6克的水,消耗的氧氣為6.4克 ,則W中所含有的元素判斷正確的是:( )A.一定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B.一定含有H 元素,可能有O元素C.一定含有C、 H、O三種元素 D.條件不足,不能判斷14.(2024八下·金華期中)乘客進站時,將身份證靠近檢驗口,機器感應電路中就會產生電流,從而識別乘客身份。下列四幅圖中能反映其工作原理的是( )A. B.C. D.15.(2024八下·金華期中)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放入X、Y、Z、Q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一段時間后,測得有關數據如下表,則下列關于反應的認識,正確的是( )物質 X Y Z Q反應前質量/g 20 2 1 37反應后質量/g 待測a 32 待測b 12A.a的取值范圍:0≤a≤16B.該反應類型一定屬于化合反應C.當a=15時,物質Z在反應中起催化作用D.當b=l時,反應中X、Q的相對分子質量比為1:516.(2024八下·金華期中)下列常見物質: ①氧氣;②二氧化碳;③鐵;④汞(水銀);⑤水;⑥氯酸鉀。其中屬于氧化物的有 (填序號),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有 。17.(2024八下·金華期中)二氧化氯是一種新型滅菌消毒劑。在通常情況下,二氧化氯是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黃綠色氣體。在常溫下,易溶于水。二氧化氯受熱或者見光易分解易爆炸,具有強氧化性和很強的腐蝕性,其水溶液卻十分安全,含有2%的二氧化氯水溶液無色、無臭、無腐蝕性,常溫下穩定,不易分解;該溶液是特性優良、高效安全的消毒劑,我國從2000年起就逐漸用二氧化氯取代氯氣對飲用水進行消毒。(1)二氧化氯的化學性質有 (任答出一點)。(2)根據題中信息,發生二氧化氯泄漏時緊急處理方法是 。18.(2024八下·金華期中)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國化學家Gerhard Ertl對CO在催化劑【Pt/Al2O3/Ba】表面進行的研究,催生了汽車尾氣凈化裝置。如圖為汽車尾氣凈化裝置內發生反應的微觀示意圖,請根據圖示填空:(1)寫出丁物質的化學式并標出元素的化合價 。(2)參加反應的甲與乙的分子個數比為 。19.(2024八下·金華期中)已知碳-12原子的實際質量為a克,X原子的實際質量為2a克。(1)則X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2)某氧原子和X原子的實際質量之比為3:4,則該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20.(2024八下·金華期中)“碳達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與減少量相等。我國科研人員利用二氧化碳、氫氣等物質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大致原理如圖所示。這一技術如果能應用和推廣,將“工廠化”地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完成下列問題。(1)利用二氧化碳最終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過程類似綠色植物的 (選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2)下列做法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是 。A.植樹造林 B.少用一次性筷子 C.提倡綠色出行21.(2024八下·金華期中)圖甲為某家用電路示意圖,為防止電路短路而引發火災,小明欲將某款雙金屬片段路器接入該家庭電路中,圖乙為斷路器分別在“電路正常”和“某處短路”兩種狀態的示意圖。(1)將斷路器接入圖甲中M處時,應選擇a、b、c中的 兩個接線柱;(2)若小明將該斷路器接入圖甲中N處,在使用中因電燈L發生短路導致斷路器斷開,用測電筆測試插座三個孔的帶電情況,其中能使氖管發光的是 。A.接地插孔 B.零線插孔 C.火線插孔22.(2024八下·金華期中)“咳嗽”是由于異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發生炎癥引起的保護性生理活動。咳嗽時會快速向外呼出氣體,此時膈肌 (填“收縮”或“舒張”) ,肺內的氣壓大于外界大氣壓。“噴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劇吸氣。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噴出并發出聲音的現象,如圖曲線中,符合打噴嚏時呼吸特點的曲線是 (填“甲”或“乙”)。23.(2024八下·金華期中)面粉加工廠的車間若懸浮著較多的面粉粉塵,遇到明火就有發生爆炸的危險。這是因為面粉粉塵與空氣充分接觸后,遇到明火急劇燃燒,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在有限空間內迅速膨脹,從而引起爆炸。下面是模擬粉塵爆炸的一個實驗:如圖所示,在無蓋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點燃蠟燭,用塑料蓋蓋住金屬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氣,不久,便會聽到“砰”的一聲,爆炸的氣浪將金屬筒的塑料蓋彈飛。試問:(1)在上述實驗中,鼓入空氣的作用是 。(2)下列情況下,不會發生爆炸的是 (填序號)。①金屬筒不加蓋時②蠟燭沒有點燃時③無蓋小塑料筒中裝的是干燥煤粉時24.(2024八下·金華期中)如圖所示是一款磁懸浮地球儀,地球儀的球體中有一個磁體,環形底座內有一金屬線圈,金屬線圈通電后有磁性,與球體中的磁體相互排斥使地球儀懸浮,則條形磁體的b端為 極,若要讓地球儀懸浮的更高,開關S2連到接線柱 上(選題“1”或“2”)。25.(2024八下·金華期中)如圖是A、B兩種植物吸收量隨光照強度改變的變化曲線。(1)圖中的“”點時,植物進行的生理活動是 ;(選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2)不考慮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影響,當光照強度為時,單位時間內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 (選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26.(2024八下·金華期中)經過初中科學的學習已經知道: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線圈的匝數和電流大小有關。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鐵芯的形狀有沒有關系呢?小華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以下探究活動:把形狀相同的螺線管安裝上如下圖所示的不同形狀的鐵芯,給線圈通電,通電后把帶鉤的鐵盤吸在鐵芯的下面,再往鐵鉤上逐一掛鉤碼,直至鐵盤剛好落下,記錄可以懸掛鉤碼的數量如下表。鐵芯形狀 甲 乙 丙鉤碼數量/個 13 11 8(1)實驗中通過 反映電磁鐵磁性的強弱;(2)實驗過程中需要控制 相同;(3)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運用廣泛,請你說出它的一個優點: 。27.(2024八下·金華期中)某科學小組為探究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設計了如圖一所示的密閉透明的實驗裝置(此實驗忽略溫度等因素對裝置內氣體體積等的影響):將圖一裝置放在室外培養24小時,連接氧氣檢測儀,測得裝置內一晝夜氧氣濃度的變化曲線如圖二。請據圖分析作答:(1)分析圖一和圖二可知,隨著時間推移,紅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 時移動到最右端(填數字)。該植物在一天中積累了有機物,依據是曲線中A點低于 點(填圖中字母)。(2)請寫出圖二中AF段該植物一直進行的生理活動的文字表達式: 。28.(2024八下·金華期中)食品脫氧劑的主要成分是鐵粉(一定條件下能與氧氣反應),另有少量氯化鈉等物質。有人認為氯化鈉可以增強鐵粉的除氧能力,即能將容器中的氧氣濃度降到更低。為驗證該說法是否正確,小明利用一端塞有橡皮塞的玻璃管進行了如下實驗:①將1克鐵粉(足量)迅速裝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將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標為A,輕彈玻璃管使鐵粉分布均勻且緊密,鐵粉的上端標為O,如圖甲所示;②靜置至水滴不再移動時,水滴的下端標為B,如圖乙所示;③用刻度尺測量出AO段和AB段的長度,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④另取1克鐵粉與少量氯化鈉,混合均勻后,重復上述實驗。實驗組別 AO/毫米 AB/毫米1克鐵粉 523.5 109.51克鐵粉+少量氯化鈉 530.5 111.0(1)脫氧劑中的鐵粉和氧氣的反應,產物可簡化為氧化鐵,請根據以上信息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實驗前,需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將玻璃管密封,雙手握住玻璃管中間部分,當觀察到 時,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3)實驗中,小明將氧氣消耗的量轉化為AB的長度,在我們科學的許多實驗中,也常用到類似的方法,請舉一例。 ;(4)結合實驗數據,判斷氯化鈉能否增強鐵粉的除氧能力。 (“能”或“不能”)29.(2024八下·金華期中)實驗室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相關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儀器f的名稱: 。(2)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用C裝置來收集,驗滿方法為 ;(3)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反應化學方程式為 : ;(4)若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步驟有:①在試管中加入藥品并固定好裝置;②把導管移出水面;③點燃酒精燈加熱,當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開始收集;④熄滅酒精燈;⑤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則以上步驟正確順序為 (填序號)。(5)某同學用E裝置來收集氧氣用于細鐵絲燃燒實驗,他應該: 。A:將水全部排盡,在瓶口蓋上玻片,并將其移出水槽B:留下少量水,在瓶口蓋上玻片,并將其移出水槽30.(2024八下·金華期中)1910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氦原子核)轟擊金箔實驗。實驗如圖: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1um厚的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釋與結論】(1)盧瑟福說的“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 。(2)大多數α粒子能穿過金箔且不改變原來的前進方向,這一實驗現象說明 ;(3)1919年,盧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氦原子核)轟擊氮原子,結果有種微粒從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變成了氧原子,從現代觀點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31.(2024八下·金華期中)人體缺乏維生素C易患壞血病。表中為某品牌維生素C片說明的一部分。請回答問題:(1)維生素C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2)維生素C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 (填最簡整數比)。(3)維生素C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多少?(列式計算,結果精確到0.1%)。 (4)若成人每天對維生素C的最低需要量為60mg,若維生素C的攝入全部由該藥品提供,則每天需服用該品牌維生素C片幾次? 32.(2024八下·金華期中)小王同學借助氧氣傳感器探究微粒的運動,用數據處理軟件實時繪出氧氣體積分數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現收集一塑料瓶氧氣進行以下三步實驗:①敞口放置②雙手貼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將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實驗中,測得氧氣的體積分數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依次為圖2中的MN段、NP段和PQ段。(1)能夠說明氧分子不斷運動的曲線是 (只有一個正確選項,填字母序號)。a.MN段 b.NP段 c.PQ段(2)MN段和NP段相比較,說明 。(3)隨著實驗的進行,傳感器測出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 時幾乎不再變化。(4)現要制取4.8g氧氣,試計算:至少需要加熱多少克氯酸鉀固體來制取? 33.(2024八下·金華期中)某同學去我市的某風景區游玩時,取回了若干塊礦石樣品,他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對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進行檢測:取這種石灰石樣品6克,把40克稀鹽酸分四次加入,測量過程所得數據見下表(已知石灰石樣品中含有的雜質不溶于水,不與鹽酸反應)。加入稀鹽酸的次序 1 2 3 4加入稀鹽酸的質量(克) 10 10 10 10剩余固體的質量(克) 4.0 m 1.2 1.2求:(1)6克石灰石樣品中含有的雜質為 克。(2)m= 。(3)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多少?(4)所用稀鹽酸的質量分數是多少?34.(2024八下·金華期中)某同學取雙氧水溶液68.0g放入燒杯中,然后加入2.0g二氧化錳,放在電子秤上,每隔一分鐘觀察一次并記錄,燒杯中的剩余物質質量如表所示,直到實驗結束。請回答下列問題:時間(分鐘) 0 1 2 3 4 5 6質量(g) 70.0 69.3 68.9 68.6 68.4 m 68.4(1)實驗結束時的現象是 ;從表格可知,m數值是 g。(2)請計算該雙氧水溶液中過氧化氫的溶質質量分數是多少?(寫出計算過程) 35.(2024八下·金華期中)智能掃地機器人(如圖甲)可通過灰塵傳感器自動尋找清掃灰塵,通過電動機旋轉、產生高速氣流將灰塵等吸入集塵盒。圖乙為其部分工作原理圖,控制電路電源電壓U為4.5V,定值電阻R0=12Ω,R為光敏電阻,其阻值隨光照強度E(單位:cd)的變化如圖丙所示。其中電磁鐵線圈的電阻不計。(1)當灰塵增多,空氣的透光程度減弱,使照射到光敏電阻上的光照強度減弱,光敏電阻阻值 (選填“變大” 或“變小”“不變”),B觸頭與靜觸頭 (選填“A"或“C”)接觸,則電動機工作:反之指示燈亮,從而達到自動控制的目的;(2)若電壓表示數小于等于3V時,電動機開始工作。求電壓表示數為3V時,光照強度為多少? (3)若要智能掃地機器人在光照強度較(2)中更大時,電動機仍在電壓表示數時開始工作,你可以怎么做?(請寫出1種方法,并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模型與符號【解析】【分析】 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統、過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種表達形式,也可指根據實驗、圖樣放大或縮小而制作的樣品,一般用于展覽或實驗或鑄造機器零件等用的模子。【解答】亞運會會徽,禮讓行人和節水標志都是符號,故A、B、C不合題意;電路圖表示電路連接關系,屬于模型,故D符合題意。故選D。2.【答案】D【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解析】【分析】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改變后生成新物質,據此分析判斷。【解答】A.鐵礦石磨成鐵粉,沒有生成新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故A不合題意;B.碘的升華只是物質的狀態改變,沒有生成新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故B不合題意;C. 加熱水有水蒸氣生成 ,只是水的狀態改變,沒有生成新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故C不合題意;D.加熱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氣,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能證明分子在化學反應中可分,故D符合題意。故選D。3.【答案】C【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從宏觀上看,物質有元素組成。從微觀上看,物質由分子構成,而分子由原子構成,據此分析判斷。【解答】二氧化氯是由二氧化氯分子構成的,而二氧化氯分子中含有氯原子和氧原子,故A、B、D錯誤,而C正確。故選C。4.【答案】D【知識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磁場和磁感線;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解析】【分析】觀察圖片分析描述的實驗過程,推測包含的物理知識,然后與題目描述對照即可。【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當條形磁鐵與小磁針靠近時,要么相互吸引,要么相互排斥,說明了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故A不合題意;B.鐵當磁鐵靠近鐵棒時,鐵棒被磁化,將下面的鐵屑吸引起來,故B不合題意;C.當導線中有電流經過時,小磁針的指向發生偏轉,這說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故C不合題意;D.在磁體外部,磁感線總是從磁體的N極出發,回到磁體的S極,故D符合題意。故選D。5.【答案】C【知識點】元素的概念;相對原子質量【解析】【分析】A.質子數發生改變時,原子種類改變;BC.質子數相同,則屬于同種元素;D.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核聚變中,原子的質子數發生改變,即原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故A錯誤;B.氘原子和氚原子質子數相同,屬于同種元素,是同種元素的不同原子,故B錯誤,C正確;C.質子數相同的原子是同種元素的原子,氘原子和氚原子都是含有一個質子的氫元素,是氫元素的不同原子,故說法正確;D.氘原子和氚原子的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因此相對原子質量不同,故D錯誤。故選C。6.【答案】B【知識點】家庭電路的故障分析【解析】【分析】 家庭電路的故障有兩種:短路和斷路;測電筆氖管發光時,說明接觸的是火線,不發光,說明接觸的是零線;據此分析電路的故障。【解答】將一只大功率電器的插頭插入插座后,L2突然熄滅,大功率電器也沒有工作,只有指示燈L1仍然發光,這說明燈L1所在電路是正常的,所以A點左側、D點左側的電路是正常的;拔出電器插頭,用測電筆分別檢測B、C兩點和插座的左、右插孔時時,氖管都不發光,這說明B、C、插座兩孔與火線之間是斷開的,所以故障是AB之間發生了斷路現象,故B正確。故選B。7.【答案】B【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根據常見實驗操作的規范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用手握住試管時,試管中的氣體受熱膨脹,則燒杯中導管口出現氣泡,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故A正確不合題意;B.給固體加熱需要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避免冷凝水倒流引起試管炸裂,故B錯誤符合題意;C.向燒杯中倒入二氧化碳時,下面的蠟燭先熄滅,則CO2的密度比空氣大,既不能夠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故C正確不合題意;D.氧氣驗滿的方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果復燃,說明滿了,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8.【答案】C【知識點】磁體、磁極、磁化;磁場和磁感線【解析】【分析】根據對磁體、磁極、磁場的認識判斷即可。【解答】①磁性是磁體吸引鐵、鈷、鎳等金屬的性質,并不會因為磁性增強,就會吸引更多種類的物質,故①錯誤;②指南針能夠指南北,是由于其受到地磁場的作用,故②正確;③能夠自由轉動的小磁針靜止時,其N極指向地磁南極附近,即地理北極附近,故③正確;④磁場是客觀存在的,故④錯誤。那么正確的是②和③。故選C。9.【答案】D【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解析】【分析】A.只有一種物質組成純凈物,由多種物質組成混合物;BCD.空氣中氧氣約占總體積的21%,氮氣約占總體積的78%,氮氣的化學性質十分穩定,據此分析判斷。【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潔凈的空氣仍然含有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多種物質,因此屬于混合物,故A錯誤;B.根據圖片可知,X約占空氣體積的78%,故B錯誤;C.根據圖片可知,Y約占空氣體積的21%,應該是氧氣,硫在Y(氧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故C錯誤;D.根據圖片可知,X約占空氣體積的78%,則X是氮氣。氮氣的化學性質穩定,燈泡和食品包裝中均可充入X(氮氣)作為保護氣,故D正確。故選D。10.【答案】C【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A.酚酞試液遇到堿性溶液變成紅色,遇到中性或酸性溶液不變色;B.酸溶液中只有一種陽離子,即氫離子;C.根據酸的性質判斷;D.石蕊試液遇到酸性溶液變紅色,遇到堿性溶液變成藍色。【解答】A.不能使酚酞變色的溶液可能呈酸性,可能呈中性,即它的的pH等于或小于7,故A錯誤;B.根據題意可知,NaHSO4在水溶液中解離出Na+、H+兩種陽離子,不屬于酸,故B錯誤;C.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故B正確;D.某果汁能使石蕊溶液變紅色,則該果汁測酸性,其pH小于7,故D錯誤。故選C。11.【答案】A【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A.氯化亞鐵溶液呈淺綠色,氯化鐵溶液呈黃色;B.活潑金屬與酸反應生成氫氣;C.升高溫度、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都能加快反應速率;D.根據金屬氧化物和酸的反應判斷。【解答】A.氯化鐵溶于水后溶液呈黃色,即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2O3+6HCl=2FeCl3+3H2O,故A錯誤符合題意;B.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故B正確不合題意;C.升高溫度可以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故C正確不合題意;D.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A。12.【答案】A【知識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根據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溫度升高時,二氧化碳的密度會變小,二氧化碳既不支持燃燒,也不會燃燒進行分析。【解答】A、實驗①U型管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空氣的溫度相同,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實驗①低處蠟燭先與二氧化碳接觸,故先熄滅;實驗②中蠟燭燃燒放熱,使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于U型管上層空間的空氣,二氧化碳先上升至高處,故實驗②高處蠟燭先熄滅,故選項說法錯誤;B、實驗①低處蠟燭先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助燃不可燃,故選項說法正確;C、實驗②中蠟燭不完全燃燒生成炭黑,U型管內壁可能會變黑,故選項說法正確;D、實驗②中得到啟示是:熱的氣體密度較小,從著火燃燒的高層房間中逃離,沿墻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門外,故選項說法正確。故答案為:A。13.【答案】A【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首先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確定該物質中肯定存在的元素,關鍵是確定它是否含有氧元素。根據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碳元素的質量,根據水的質量計算氫元素的質量,二者相加與W的質量比較即可。【解答】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水中含有氫元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該物質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氫元素。4.4gCO2中含有氧元素的質量為:4.4g××100%=3.2g,1.8g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質量為:3.6g××100%=3.2g,生成物4.4g二氧化碳和3.6克的水所含氧元素的質量和為3.2g+3.2g=6.4g,與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相等,則該物質中一定含有碳、氫兩種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故選A。14.【答案】C【知識點】電磁感應【解析】【分析】對各個選項中的圖片進行分析,確定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解答】根據“刷身份證時會產生感應電流,即由磁產生電,有感應電流產生”可知,這個裝置的工作原理為電磁感應現象。A.當導線中有電流經過時,小磁針的指向發生偏轉,說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故A不符合題意;B.閉合開關后,當電流經過導體時會受到磁力而運動,故B不符合題意;C.閉合開關后,當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時,會產生感應電流,這是發電機的工作原理,故C符合題意;D.圖示的實驗是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周圍磁場方向的實驗,運用了電流的磁效應,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5.【答案】A【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出a的取值范圍;(2)多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化合反應;(3)在化學反應前后,催化劑的性質和質量保持不變;(4)將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相減得到參加反應的質量,然后作比即可。【解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得到:20g+2g+1g+37g=a+32g+b+12g,解得:a+b=16g,當b=0時,a=16g;當b=16g時a=0g,故A正確;如果b>1g,那么Y和Z的質量都增大,肯定為生成物,該反應肯定不是化合反應,故B錯誤;當a=15g時,b=1g,則Z的質量保持不變,但它不一定是催化劑,可能是不參與反應的其他物質,故C錯誤;當b=1時,a=15g,則參加反應的X和Q的質量之比為:(20g-15g):(37g-12g)=1:5,而不是相對分子質量之比,故D錯誤。故選A。16.【答案】②⑤;③④【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氧化物【解析】【解答】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種是氧元素,因此二氧化碳和水屬于氧化物。①氧氣是由氧分子構成的,只有一種元素組成,不是氧化物;②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的,有兩種元素構成,其中一種為氧元素,因此為氧化物;③鐵是由鐵原子直接構成的,只有一種元素,不是氧化物;④汞是由汞鐵原子直接構成的,只有一種元素,不是氧化物;⑤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有兩種元素構成,其中一種為氧元素,是氧化物;⑥氯化鈉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的,沒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則屬于氧化物的是②⑤,其中由原子直接構成的有③④。17.【答案】二氧化氯受熱或者見光易分解易爆炸;大量噴水【知識點】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解析】【分析】(1)氧化性、腐蝕性以及穩定性都屬于化學性質;顏色、氣味、溶解度屬于物理性質。(2)由圖中信息可知,二氧化氯能溶于水,且水溶液無毒,穩定,所以可用水處理泄露的二氧化氯。【解答】(1)二氧化氯受熱或者見光易分解易爆炸,具有強氧化性和很強的腐蝕性,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2)由于二氧化氯易溶于水,且水溶液十分安全,所以發生二氧化氯泄漏時,緊急處理方法是噴灑大量的水。18.【答案】;1:1【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常見元素與原子團的化合價【解析】【分析】(1)在元素符號的正上方寫正負號和數值表示它的化合價;(2)根據示意圖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并得到反應的方程式,根據化學式前面的系數確定分子數之比。【解答】(1)根據可知,丁是氮氣,是一種單質,其中氮元素的化合價為零,表示為:;(2)由微觀反應示意圖可知,該反應的反應物是NO和CO,生成物是CO2和N2,那么得到反應的方程式,則參加反應的甲與乙的分子個數比為2:2=1:1。19.【答案】24;18【知識點】相對原子質量【解析】【分析】(1)相對原子質量等于原子的實際質量與碳原子質量的的比值;(2)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與實際質量成正比,據此計算氧原子的實際質量。【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X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某氧原子和X原子的實際質量之比為3:4,而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的質量成正比,那么得到:y:24=3:4,解得:y=18,則該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8。20.【答案】(1)光合作用(2)A;B;C【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低碳生活【解析】【分析】(1)合作用的實質是制造有機物,釋放氧氣,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2)碳中和和碳達峰都是旨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據此對各個選項分析判斷。【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利用二氧化碳最終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過程類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植樹造林”能夠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故A符合題意;“少用一次性筷子”,可以減小對樹木的砍伐,從而增大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故B符合題意;“提倡綠色出行”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C符合題意。故選ABC。(1)光合作用的實質是制造有機物,釋放氧氣,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因此,利用二氧化碳最終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過程類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由題干表述“碳達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與減少量相等”可知,碳中和和碳達峰都是旨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選項中,“植樹造林”能夠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少用一次性筷子”“提倡綠色出行”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因此,ABC符合題意。故選ABC。21.【答案】a、c;BC【知識點】家庭電路的故障分析【解析】【分析】(1)根據乙圖確定斷路器在不同情況下的連接情況,進而確定接入電路時接線柱的選擇情況;(2)測電筆接觸火線時發光,接觸零線時不發光,據此結合圖片分析解答。【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當選擇ac接線柱時,正常情況下,斷路器正常工作,即電路是接通的。當電路發生火災時,a端的雙金屬片受熱彎曲,c端的拉鉤脫離從而斷開電路,起到保護作用。(2)根據題意可知,電燈L發生短路導致斷路器斷開,此時零線斷開。三孔插座的右孔接的是火線,左孔通過燈泡接到火線上,所以火線插孔、零線插孔都能時測電筆的氖管發光,故A不符合題意,BC符合題意。故選BC。22.【答案】舒張;甲【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解析】【分析】人體與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是通過呼吸運動來完成的。肺與外界空氣間的氣體交換也叫肺的通氣。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和呼氣。吸氣與呼氣與膈肌的收縮和舒張有關系。膈肌舒張,膈頂上升,肺內壓強增大,大于大氣壓,肺內氣體排出,是呼氣過程;膈肌收縮,膈頂下降,肺內氣壓減小,小于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內,是吸氣過程。【解答】“咳嗽”是由于異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發生炎癥,引起的保護性生理活動,使胸內壓增高,加重心臟負擔,呼吸肌舒張,肺內壓增高(或增大)。打噴嚏主要特點是急劇吸氣,然后再急速完成呼氣,肺容積是先迅速增大,再快速減小。所以如圖曲線中,符合打噴嚏時呼吸特點的曲線是曲線甲。23.【答案】使面粉充滿金屬筒,與空氣混合均勻;①②【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1)空氣流動會使粉塵在空氣中充分運動,迅速充滿整個空間,為發生爆炸準備條件;(2)爆炸發生的條件:①封閉空間;②可燃粉塵與空氣混合;③遇到明火。【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鼓入空氣使易燃物的粉塵在空氣中的含量達到爆炸極限,即使面粉充滿金屬筒,與空氣混合均勻。(2)①金屬筒不加蓋時,不是封閉空間,不會發生爆炸,故①符合題意;②蠟燭沒有點燃時,沒有明火不會爆炸,故②符合題意;③干燥煤粉具有可燃性,與充足氧氣或空氣混合后在有限空間中遇到明火會發生爆炸,故③不合題意。故選①②。24.【答案】S;2【知識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解析】【分析】(1)首先根據安培定則判斷電磁鐵的磁極方向,再根據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判斷條形磁鐵的磁極。(2)電磁力隨著距離的增大而減小,據此結合影響電磁鐵磁場強弱因素的知識分析解答。【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電磁鐵線圈上電流方向向左。右手握住螺線管,彎曲的四指指尖向左,此時大拇指指向下端,則電磁鐵的下端為N極,上端為S極。地球儀懸浮在空中,則必須受到向上的排斥力,根據“同名磁極相互排斥”可知,b端為S極。(2)若要讓地球儀懸浮的更高,則需要更大的電磁力,即電磁鐵的磁場要增強,即增大電磁鐵的線圈匝數,那么開關S2連到接線柱2上。25.【答案】呼吸作用;多于【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解析】【分析】 圖表示A、B兩種植物光合速率隨光照強度改變的變化曲線,圖中A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光飽和點遠大于B植物;植物從外界吸收CO2=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呼吸作用釋放CO2。【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在“a”點時,光照強度為0,則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2)根據圖片可知,當光照強度為f時,植物A和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表明植物A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與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釋放量的差等于植物B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與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釋放量的差。光照強度為0時,植物A的二氧化碳釋放量比植物B的二氧化碳釋放量大,表明植物A的呼吸作用強度大于植物B的呼吸作用強度,則當光照強度為f時,單位時間內植物A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多于植物B。26.【答案】懸掛鉤碼的數量;線圈的匝數和電流大小;能控制磁性的有無【知識點】探究影響通電螺線管磁性強弱的因素的實驗;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解析】【分析】(1)在實驗中,電磁鐵的磁場越強,則鐵鉤下面懸掛鉤碼的個數越多;(2)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3)根據電磁鐵的優點解答。【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實驗中通過懸掛鉤碼的數量來反映電磁鐵磁性的強弱。(2)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鐵芯形狀對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影響時,需要控制電流的大小和線圈的匝數相同。(3)電磁鐵的優點有:①磁性有無通過電流通斷可以控制;l②可以通過電流方向改變磁極;③磁性的強弱可以通過改變電流大小和線圈匝數的方式改變。27.【答案】(1)18;F(2)葡萄糖 + 氧氣二氧化碳 + 水+ 能量【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1) ①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呼吸作用吸收氧氣;緩沖液可使密閉裝置內二氧化碳的濃度保持恒定。因此該裝置中,氧氣減少時,紅墨水滴向左移動;氧氣增多時,紅墨水滴向右移動。②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根據圖像分析有機物的質量是否增大即可。(2)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生理活動的文字表達式。【解答】(1)①根據題意可知,當氧氣減少時,紅墨水滴向左移動;氧氣增多時,紅墨水滴向右移動。結合圖二可知,在18時(E點),氧氣濃度最高,因此隨著時間推移,紅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18時移動到最右端。②根據圖片可知,該植物在一天中積累了有機物,依據是曲線中A點低于F點,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密閉裝置中的植物積累了氧氣。(2)圖二中AF段該植物一直進行的生理活動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文字表達式是: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1)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呼吸作用吸收氧氣;緩沖液可使密閉裝置內二氧化碳的濃度保持恒定。因此該裝置中,氧氣減少時,紅墨水滴向左移動;氧氣增多時,紅墨水滴向右移動。結合圖二可知,在18時(E點),氧氣濃度最高,因此隨著時間推移,紅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18時移動到最右端。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植物積累有機物的量=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量-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的量,故只有在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時,植物才能積累有機物。結合圖二分析可知:該植物在一天中積累了有機物,依據是曲線中A點低于F點,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密閉裝置中的植物積累了氧氣。(2)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有光無光都可進行。所以,圖二中AF段該植物一直進行的生理活動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文字表達式是: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28.【答案】4Fe+3O2=2Fe2O3;水滴緩緩向上移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時,將集氣瓶中氧氣消耗的量轉化為進入的水的體積(轉換法,合理即可);能【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根據裝置氣密性的檢查方法解答;(3)從學習過的實驗中尋找利用這個實驗原理的實驗即可;(4)鐵粉消耗的氧氣越多,則管內氣壓減小越多,那么AB的數值越大。【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鐵粉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Fe+3O2=2Fe2O3;(2) 實驗前,需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將玻璃管密封,雙手握住玻璃管中間部分,當觀察到 水滴緩緩向上移動時,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3) 實驗中,小明將氧氣消耗的量轉化為AB的長度,在我們科學的許多實驗中,也常用到類似的方法,例如: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時,也是將集氣瓶中氧氣消耗的量轉化為進入的水的體積;(4)該實驗的原理為鐵粉消耗氧氣,則裝置中的壓強減小,水滴向下移動,AB的值為消耗的氧氣的值,而由于加入氯化鈉后,AB的值較大,則說明氯化鈉能增強鐵粉的除氧能力。29.【答案】長頸漏斗;將燃著的木條伸到瓶口,觀察是否熄滅;;⑤①③②④;B【知識點】氣體裝置的裝配、連接、選擇與氣密性檢查【解析】【分析】(1)根據所指儀器的名稱解答;(2)根據二氧化碳的檢驗方法解答;(3)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4)根據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過程分析解答;(5)根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高溫熔融物分析。【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儀器f的名稱是長頸漏斗;(2)用向上排空氣法來收集二氧化碳時的驗滿方法為: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滿;(3)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操作步驟為:⑤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①在試管中加入藥品并固定好裝置;③點燃酒精燈加熱,當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開始收集;②把導管移出水面;④熄滅酒精燈;則正確操作順序為⑤①③②④;(5)用E裝置來收集氧氣用于細鐵絲燃燒實驗,為了防止高溫熔融物濺落,炸裂集氣瓶底,需要在集氣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鋪一層細沙,則他應該留下少量水,在瓶口蓋上玻片,并將其移出水槽,故選B。30.【答案】原子核;原子內部大部分為空的;質子【知識點】原子的構成【解析】【分析】(1)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質量,且體積很小;(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則α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會改變運動方向,據此分析;(3)比較擊打前后原子的質子數是否相同即可。【解答】(1)盧瑟福說的“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原子核;(2)大多數α粒子能穿過金箔且不改變原來的前進方向,這一實驗現象說明α粒子能穿過金箔時,沒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由于原子核本身很小,從而說明原子內部大部分為空的;(3)從現代觀點看,氧原子與氮原子的原子核中質子數不同,則說明: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質子。31.【答案】176;9:1:12;維生素C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三【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解析】【分析】(1)相對分子質量等于相對原子質量與個數的乘積之和;(2)元素的質量之比等于相對原子質量與個數的乘積之比;(3);(4)首先用藥片的質量×10%計算每片中維生素C的質量,再喲管每天需要的維生素C的質量÷每片維生素含量計算每天服用的片數,最后除以每次片數得到每日服用的次數。【解答】(1)根據化學式C6H8O6可知,維生素C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2×6+1×8+16×6=176;(2)根據化學式C6H8O6可知,維生素C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2×6):(1×8):(16×6)=9:1:12;(4)1片該品牌維生素C片中含有維生素C的質量為100mg×10%=10mg,若成人每天對維生素C的最低需要量為60mg,則每天需服用該品牌維生素C片60mg÷10mg÷2=3次。32.【答案】a;溫度升高,微粒的運動加快;21%;設需要氯酸鉀質量為x, x=12.25g;答:現要制取4.8g氧氣,至少需要加熱12.25g氯酸鉀固體。【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1)當敞口放置瓶子時,由于氧氣分子的不斷運動,那么瓶內氧氣的體積分數會逐漸變小;(2)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則氧氣的體積分數減小的越快;(3)根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解答。(4)寫出氯酸鉀分解的化學方程式,根據氧氣的質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氯酸鉀的質量即可。【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敞口放置,則瓶內氧氣體積分數不斷減小,是因為氧分子是不斷運動的,部分氧分子運動到瓶外,對應圖像中的MN段,故選a;(2)根據圖片可知,MN段和NP段相比較,NP段氧氣體積分數減小的較快,說明溫度越高,分子運動的越快;(3)隨著實驗的進行,傳感器測出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21%時幾乎不再變化。33.【答案】(1)1.2g(2)2(3)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6.0g-1.2g=4.8g,故其質量分數為:×100%=80%(4)設10g稀鹽酸中溶質的量為x,則:解得:x=1.46g.所以鹽酸的質量分數為:×100%=14.6%。【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1)樣品中的雜質不溶于水,則剩余固體的質量就是含有雜質的質量;(2)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加入稀鹽酸的質量和固體質量的變化規律,據此推算m的數值;(3)根據表格數據確定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再與樣品質量作比即可;(4)寫出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的方程式,根據參加反應的碳酸鈣的質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氯化氫的質量,最后與鹽酸溶液的質量作比即可。【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剩余固體的質量就是含有雜質的質量,即樣品中雜質的質量為1.2g;(2)根據表格可知,第一次中鹽酸完全反應,消耗碳酸鈣6.0g-4.0=2.0g,即10g 稀鹽酸能夠消耗2g碳酸鈣,因此第二次中也是消耗2.0g碳酸鈣,故可以求出m=4.0-2.0=2.0;34.【答案】無氣泡產生;68.4;生成氧氣的質量為68.0g+2.0g-68.4g=1.6g;設:68.0g雙氧水溶液中過氧化氫的質量是x。 x=3.4g過氧化氫的溶質質量分數= 答:該雙氧水溶液中過氧化氫的溶質質量分數5%。【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1)①根據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氧氣解答;②將第4次實驗和第6次實驗比較,根據剩余物質的質量變化確定反應進度即可。(2)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的減小量就是生成氧氣的質量,寫出過氧化氫分解的方程式,根據氧氣的質量計算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最后與過氧化氫的溶液質量作比即可。【解答】(1)①根據題意可知,當反應正在進行時,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則會看到氣泡產生。實驗結束時不再反應,現象是無氣泡產生;②由表中數據可知,第四分鐘時剩余物質的質量不變,故第四分鐘時實驗結束,那么m的值為68.4;35.【答案】變大;A;3.0cd;由圖丙可知,當光照強度增強時,光敏電阻的阻值變小,在R0不變時,由串聯分壓的規律可知光敏電阻分得的電壓變小,若要電動機仍在電壓表示數≤3V時開始工作,由串聯電路的電壓特點可知應減小電源電壓。【知識點】歐姆定律及其應用;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解析】【分析】 (1)由圖丙知光照強度與光敏電阻阻值大小的關系,由圖2可知,控制電路中,光敏電阻與定值電阻串聯,根據串聯電路電阻規律結合歐姆定律判斷通過電路的電流變化,進一步判斷電磁鐵磁性的強弱,據此判斷B觸頭與哪個靜觸頭接觸時電動機工作;(2)由圖乙可知,控制電路中,光敏電阻與定值電阻串聯,電壓表測量定值電阻兩端電壓;根據歐姆定律計算電壓表示數為3V時通過定值電阻的電流,根據串聯電路電壓規律計算電壓表示數為3V時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根據串聯電路電流特點結合歐姆定律計算此時電阻的阻值,由圖3找出對應的光照強度;(3)根據圖丙可知,當光照強度增強時,光敏電阻的阻值變小,根據串聯電路的電壓特點和分壓規律分析找出可采取的方法。【解答】(1)當灰塵增多,空氣的透光程度減弱,根據丙圖可知,此時光敏電阻阻值變大。根據可知,通過繼電器線圈中電流變小,那么電磁鐵的磁性減弱,銜鐵在彈簧作用下,B觸頭與靜觸頭A接觸,則電動機工作:(2)當電壓表的示數為3V時,光敏電阻兩端的電壓UR=U總-U0=4.5V-3V=1.5V;根據串聯電路分壓的規律得到:;解得:根據圖像可知,R=6Ω時,光照強度為3.0cd。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金華市南苑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學生版).docx 浙江省金華市南苑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