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溫州市繡山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科學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溫州市繡山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科學試卷

資源簡介

浙江省溫州市繡山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科學試卷
1.(2024九上·溫州月考)艾灸是利用點燃的艾柱產生熱,刺激人體特定部位,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下列是艾柱的制作過程與使用方法,其中一定發生化學變化的是( ?。?br/>A.清洗艾葉 B.曬干艾葉
C.卷成艾柱 D.燃燒艾柱
【答案】D
【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
【解析】【分析】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窘獯稹緼、清洗艾葉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A錯誤;
B、曬干艾葉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B錯誤;
C、卷成艾柱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C錯誤;
D、燃燒艾柱生成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2.(2024九上·溫州月考)下列操作規范的是( ?。?br/>A.滴加試劑 B.稀釋濃硫酸
C.傾倒液體 D.測溶液的pH
【答案】B
【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pH值的測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測定溶液的pH值時,不能將試紙放進待測液中,也不能將試紙潤濕。【解答】A、使用膠頭滴管滴加少量液體的操作,注意膠頭滴管不能伸入到試管內或接觸試管內壁,應垂直懸空在試管口上方滴加液體,防止污染膠頭滴管,故A錯誤;
B、濃硫酸溶于水放熱,密度大于水,稀釋方法:將濃硫酸沿著容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攪拌,使熱量迅速散失,故B正確;
C、取用液體藥品時應注意:瓶塞倒放,標簽對準手心,瓶口緊挨試管口,試管傾斜,圖中瓶口緊挨試管口,標簽沒有對準手心,試管直立,故C錯誤;
D、測定溶液pH的方法是:用干燥的玻璃棒蘸?。ɑ蚰z頭滴管吸?。┥倭康拇郎y溶液,滴在白瓷板上的干燥pH試紙上,再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即可得出待測溶液的pH,而不能將pH試紙伸入待測溶液中,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3.(2024九上·溫州月考)在陽臺上用營養液進行無土栽培,已成為城鎮居民的家庭時尚。下列營養液配方中屬于磷肥的是( ?。?br/>A. B. C. D.
【答案】A
【知識點】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常見的肥料有:磷肥、鉀肥、氮肥和復合肥?!窘獯稹緼、中含有磷元素,屬于磷肥,故A正確;
B、K2SO4中含有鉀元素,屬于鉀肥,故B錯誤;
C、中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故C錯誤;
D、中含有磷元素和氮元素,屬于復合肥,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4.(2024九上·溫州月考)不同物質分別在水中電離后的離子種類如下,其中能表示酸的是( ?。?br/>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酸:電離時陽離子只有氫離子的化合物。
【詳解】A、中不存在氫離子,不屬于酸,故A錯誤;
B、中不存在氫離子,不屬于酸,故B錯誤;
C、中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屬于酸,故C正確;
D、中陽離子不全部是氫離子,不屬于酸,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5.(2024九上·溫州月考)1943年,我國科學家侯德榜發明的“侯氏制堿法”在世界上反響很大?!昂钍现茐A法”的反應原理之一:NH4CO3+NaCl(飽和)=NaHCO3↓+NH4Cl。該反應屬于(  )
A.化合反應 B.分解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
【答案】D
【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置換反應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化合反應的特點:多變一;分解反應的特點:一變多;置換反應的特點:單質和化合物反應,生成新的單質和化合物。【解答】根據方程式NH4CO3+NaCl(飽和)=NaHCO3↓+NH4Cl可知,反應物和生成物都由兩種化合物組成,且相互交換成分,則該反應為復分解反應。
故答案為:D。
6.(2024九上·溫州月考)先秦時期,人們就知道在水中加入草木灰(含有)來提高洗滌衣物的效果。下列物質與溶液一樣呈堿性的是(  )
A.稀硫酸 B.食醋 C.蒸餾水 D.碳酸鈉溶液
【答案】D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碳酸鉀的水溶液呈堿性,常溫下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pH大于7的溶液呈堿性。
【解答】A、稀硫酸的pH小于7,顯酸性,故A錯誤;
B、食醋的的pH小于7,顯酸性,故B錯誤;
C、蒸餾水的的pH等于7,顯中性,故C錯誤;
D、碳酸鈉溶液的pH大于7,顯堿性,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7.(2024九上·溫州月考)向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幾滴氯化銅溶液,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條件下顯無色,在堿性條件下顯紅色,氫氧化銅是藍色絮狀沉淀,氫氧化鐵是紅褐色絮狀沉淀?!窘獯稹肯驓溲趸c溶液中滴入幾滴氯化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和氯化銅溶液反應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鈉,氫氧化鈉溶液有剩余,靜置后可觀察到的現象是產生藍色沉淀,溶液顯無色。
故答案為:B。
8.(2024九上·溫州月考)天平的左端和右端分別放著盛有濃鹽酸和濃硫酸的敞口燒杯,過一段時間后,天平( ?。?br/>A.左端下沉 B.右端下沉 C.仍平衡 D.無法判斷
【答案】B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利用濃鹽酸和濃硫酸的物理性質進行分析,哪邊溶液的質量更大,哪邊將下沉?!窘獯稹繚恹}酸具有揮發性,過一段時間后會變輕;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氣中水蒸氣,過一段時間質量會增加。過一段時間后,天平右端下沉。
故答案為:B。
9.(2024九上·溫州月考)一般地說,金屬越活潑,冶煉越困難,人類使用該金屬的時間就越遲。如圖為鐵、銅、鈉、鋅四種金屬的最早冶煉歷史年代,則甲代表的金屬是( ?。?br/>A.鐵 B.銅 C.鈉 D.鋅
【答案】B
【知識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四種金屬中只有銅是不活潑金屬,化學性質相對穩定,易于儲存和冶煉,所以應用的最早?!窘獯稹拷饘俚睦门c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和金屬冶煉的難易程度有關,四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依次為銅、鐵、鋅、鈉,由此判斷人類歷史上大量使用鐵、銅、鈉、鋅四種金屬的時間先后順序是銅、鐵、鋅、鈉,所以最早使用的是銅。
故答案為:B。
10.(2024九上·溫州月考)如圖,錐形瓶中有物質甲,將膠頭滴管中的物質乙加入瓶中,使小氣球鼓起,則物質甲和物質乙可能是( ?。?br/>A B C D
物質甲 氫氧化鈉固體 過氧化氫溶液 鋅 二氧化碳氣體
物質乙 水 二氧化錳 稀硫酸 氫氧化鈉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堿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小氣球鼓起,是因為錐形瓶內氣壓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外界大氣壓將空氣壓進氣球。導致瓶內壓強減小的方式有:降低溫度或吸收氣體。
【解答】A 、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會放出大量的熱,使瓶內溫度升高,壓強增大,小氣球不會鼓起,故A不符合題意;
B、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生成氧氣,會使瓶內壓強增大,小氣球不會鼓起,故B不符合題意;
C、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會使瓶內壓強增大,小氣球不會鼓起,故C不符合題意;
D 、二氧化碳氣體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使瓶內壓強減小,小氣球會鼓起,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1.(2024九上·溫州月考)鈀、鎳、銅在電子工業中有廣泛應用。小金想比較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做了如圖所示實驗,只有④有明顯的現象。則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排序( ?。?br/>A.銅>鎳>鈀 B.鎳>銅>鈀 C.鎳>鈀>銅 D.銅>鈀>鎳
【答案】B
【知識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金屬與鹽溶液發生反應的前提:金屬單質的活動性比鹽溶液中的金屬更活潑。據此判斷各金屬的活動性強弱。
【解答】①中無現象,說明了金屬的活動性是銅<氫;
②中無現象,說明了金屬的活動性是鈀<氫;
③中無現象,說明了金屬的活動性是銅>鈀;
④有明顯的現象,說明了金屬的活動性是鎳>氫;
由以上可知,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鎳>銅>鈀。
故答案為:B。
12.(2024九上·溫州月考)欲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可以加入(  )
A.適量溶液 B.過量溶液
C.適量溶液 D.過量溶液
【答案】A
【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除雜質的原則是除雜試劑不能與要保留的物質發生反應,除雜試劑與雜質反應時,不能引入新的雜質。
【解答】A、欲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CO3,加入適量CaCl2溶液,能除去雜質且不引入新的雜質,故A正確;
B、欲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CO3,加入過量的CaCl2溶液,能除去雜質,但不引入新的雜質(過量的氯化鈣),故B錯誤;
C、欲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CO3,加入適量溶液,能除去雜質,但會引入新的雜質氫氧化鈉,故C錯誤;
D、欲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CO3,加入過量溶液,能除去雜質,但會引入新的雜質氫氧化鈉和過量的,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3.(2024九上·溫州月考)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鐵粉末的燒杯中不斷加入稀鹽酸,燒杯中相關量的變化與圖像相符的是( ?。?br/>A. B.
C. D.
【答案】A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根據反應過程中各個物理量的變化,然后對各個選項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鐵和水,開始溶液中鐵元素質量為零,隨反應的進行,溶液中鐵元素的質量增加,反應結束不再改變,故A正確;
B.根據題意可知,當加入鹽酸的量達到一定量時氧化鐵完全反應,固體質量等于零,故B錯誤;
C.隨著反應的進行,溶液的質量增加,增大的質量等于稀鹽酸和氧化鐵的總質量;反應結束后,只要鹽酸還在增加,溶液質量就在增加,但是增大的速度減小,故C錯誤;
D.反應過程中生成水,溶劑增加的更快一些,反應結束后溶劑水的增加速度變慢,故D錯誤。
故選A。
14.(2024九上·溫州月考)小峰同學把自制的一種黃色花汁,分別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試劑中,并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如下表所示。
試劑 稀鹽酸 蔗糖水 蒸餾水 肥皂水 燒堿溶液 石灰水
顏色 紅 黃 黃 綠 綠 綠
請分析上表,并回答下列問題:
(1)該花汁  ?。ㄌ睢翱梢浴被颉安豢梢浴保┳魉釅A指示劑。
(2)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具有酸的性質),使皮膚紅腫、痛癢。要緩解這種癥狀,簡易可行的辦法是在叮咬處涂抹上述試劑中的   。
(3)若在測量石灰水的pH時,先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會使pH偏  ?。ā按蟆被颉靶 保?。
【答案】可以;肥皂水;小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pH值的測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分析該花汁遇到酸堿度不同的溶液是否出現明顯的顏色變化即可;
(2)根據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解答;
(3)堿溶液被稀釋后堿性減弱,據此分析。
【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這種花汁遇到酸變成紅色,遇到堿變成綠色,遇到中性溶液呈現黃色,可以判斷溶液的酸堿性,因此可以做酸堿指示劑。
(2)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因此要緩解癥狀就要使用堿性物質與其發生中和反應,故選肥皂水。
(3)根據題意可知,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則溶液被稀釋,堿性變弱,會使測出的pH偏小。
15.(2024九上·溫州月考)汽車是現代生活中城常見的一種交通工具,回答有關問題:
(1)汽車烤漆相當于保護膜,既能助力汽車美觀,更能防止車身生銹,其防銹原理是   。
(2)銅制導線可將電池、汽車部分零部件連接成高度協調的電路系統,說明銅具有優良的   。(填寫物理性質)
(3)生產汽車使用大量合金。下列對合金的認識正確的是________。(選填字母序號)
A.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組成它們的純金屬更大
B.合金是一種混合物
C.制造合金的過程是化學變化
【答案】(1)隔絕氧氣和水
(2)導電性
(3)A;B
【知識點】合金與合金的性質;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解析】【分析】(1)根據鐵生銹的條件是同時接觸水和氧氣進行分析。
(2)銅的電阻較小,導電性能好,可用作導線。
(3)形成合金是物理變化的過程,一般情況下,合金的熔點比純金屬低,硬度比純金屬高?!窘獯稹浚?)鐵在與氧氣和水蒸氣共存時會發生銹蝕,汽車烤漆工藝既能助力汽車美觀,更能防止車身生銹,其防銹原理是隔絕氧氣和水。
(2)銅制導線及銅質電路主板將電池、行車電腦及汽車部分零部件連接成高度協調的運行系統,說明銅具有優良的導電性。
(3)A、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組成它們的純金屬更大,故A正確;
B、合金是金屬和金屬(或非金屬)融合而成,是混合物,故B正確;
C、制造合金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C錯誤;
故答案為:AB。
(1)鐵在與氧氣和水蒸氣共存時會發生銹蝕,汽車烤漆工藝既能助力汽車美觀,更能防止車身生銹,其防銹原理是隔絕氧氣和水;
(2)銅制導線及銅質電路主板將電池、行車電腦及汽車部分零部件連接成高度協調的運行系統,說明銅具有優良的導電性;
(3)A、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組成它們的純金屬更大,故說法正確;
B、合金是金屬和金屬(或非金屬)融合而成,是混合物,故說法正確;
C、制造合金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說法錯誤;
故選AB。
16.(2024九上·溫州月考)歸納總結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秀秀總結了鹽酸與其他物質反應的五條化學性質(如圖所示)。
(1)圖中⑤所表示的物質類別是   。
(2)利用如圖鹽酸性質  ?。ㄌ钚蛱枺┛沙ヨF表面的鐵銹.
(3)下列物質可以利用鹽酸的性質③制得的是________。(選填字母序號)
A. B. C.
【答案】(1)堿
(2)②
(3)C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結合酸的通性進行分析,可知缺少的物質類型為堿。
(2)鐵銹是三氧化二鐵的俗稱,屬于金屬氧化物。
(3)金屬單質與鹽酸反應的前提:金屬單質的活動性比氫強。【解答】(1)根據酸的通性,能與酸堿指示劑、金屬氧化物、金屬、鹽反應,還能與堿反應,故⑤是堿。
故答案為:⑤。
(2)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屬于金屬氧化物,利用如圖鹽酸性質②可除去鐵表面的鐵銹。
(3)依據金屬活動性順序可知銅、銀均在氫后不會與鹽酸反應生成氫氣和對應的鹽,只有鋅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氫氣和氯化鋅。
故答案為:C。
(1)根據酸的通性,能與酸堿指示劑、金屬氧化物、金屬、鹽反應,還能與堿反應,故⑤是堿;
(2)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屬于金屬氧化物,利用如圖鹽酸性質②可除去鐵表面的鐵銹;
(3)依據金屬活動性順序可知銅、銀均在氫后不會與鹽酸反應生成氫氣和對應的鹽,只有鋅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氫氣和氯化鋅,故選C。
17.(2024九上·溫州月考)秀秀借助數字技術探究“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圖1是室溫下稀鹽酸與稀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裝置,圖2是反應過程中的pH變化曲線。
(1)結合圖2曲線判斷,圖1中的溶液B是   。
(2)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微觀本質是   。
(3)圖2中c點的溶質有   。
【答案】(1)稀鹽酸
(2)H+和OH-結合生成水分子
(3)氯化鈉和氯化氫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
【解析】【分析】(1)判斷是將酸滴加到堿中,還是將堿滴加到酸中,可從曲線起點的pH值進行判斷。
(2)稀鹽酸和氫氧化鈉的反應屬于中和反應,本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
(3)稀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的氯化鈉呈中性,可知b點是恰好完全反應的點,在往右,則酸過量,據此分析溶質的組成?!窘獯稹浚?)由圖2可知,溶液燒杯中溶液的pH大于7,呈堿性,故該實驗為稀鹽酸加入到氫氧化鈉溶液中,則圖1中的溶液B為稀鹽酸。
(2)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能和水,實質是H+和OH-結合生成水分子。
(3)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c點時,溶液pH<7,說明此時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存在稀鹽酸,此時溶液中溶質為氯化鈉和氯化氫。
(1)由圖2可知,溶液燒杯中溶液的pH大于7,呈堿性,故該實驗為稀鹽酸加入到氫氧化鈉溶液中,則圖1中的溶液B為稀鹽酸;
(2)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能和水,實質是H+和OH-結合生成水分子;
(3)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c點時,溶液pH<7,說明此時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存在稀鹽酸,此時溶液中溶質為氯化鈉和氯化氫。
18.(2024九上·溫州月考)北宋張潛在其《浸銅要略序》一書中對銅的冶煉有如下記載:“山麓有膽泉,土人汲以浸鐵,數日輒類朽木,刮取其屑,鍛煉成銅。
(1)書中提及的“膽泉”為硫酸銅溶液,“浸鐵”即將鐵放入其中,寫出此冶 煉銅方法中生成銅的化學方程式   。
(2)若“浸鐵”前后溶液中存在的離子種類如圖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種類的離子,則表示   .
【答案】CuSO4+Fe=FeSO4+Cu;Fe2+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注意比較反應前后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離子種類即可。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用膽泉溶液煉銅的過程,其實就是硫酸銅與鐵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CuSO4+Fe=FeSO4+Cu。
(2)反應前,溶液中存在銅離子與硫酸根離子,反應后溶液存在銅離子、亞鐵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則表示的是反應前不存在而反應后出現的亞鐵離子,故填Fe2+。
19.(2024九上·溫州月考)某白色固體M可能由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組成。為確定其成分,山山進行如圖所示實驗。
(1)操作一的名稱為   。
(2)白色沉淀A的化學式是   。
(3)白色固體M的成分所有可能是   。
【答案】(1)過濾
(2)BaCO3
(3)或。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將不互溶的固體和液體分離的操作稱為過濾。
(2)能與稀鹽酸產生氣泡的是碳酸根離子,分析可能存在的物質可知,沉淀為碳酸鋇。
(3)硫酸鋇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加稀鹽酸后沒有沉淀剩余,結合(2)可知,一定含有碳酸鈉,一定不存在硫酸鈉。
【解答】(1)操作一后得到沉淀和溶液,所以操作一的名稱為過濾。
(2)白色固體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得到白色沉淀A和無色溶液,白色沉淀A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產生氣泡,沉淀全部溶解,所以白色沉淀A中含有碳酸鋇,一定不含硫酸鋇,樣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鈉、氫氧化鋇或氯化鋇,一定不含硫酸鈉,無色溶液B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生成白色沉淀E,所以M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鋇,無色溶液F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銀溶液生成白色沉淀G,所以G是氯化銀,樣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鋇,可能含有氯化鈉。可知,A是碳酸鋇,化學式為:BaCO3。
(3)由(2)可知,白色固體M的成分所有可能是或。
(1)操作一后得到沉淀和溶液,所以操作一的名稱為過濾;
(2)由分析可知,A是碳酸鋇,化學式為:BaCO3;
(3)由分析可知,白色固體M的成分所有可能是或。
20.(2024九上·溫州月考)秀秀通過學習了解鐵生銹的基本原因,想通過實驗進行驗證,設計了以下方案:取三支試管編號為①、②、③,分別作如圖處理,兩周后,觀察鐵釘表面的銹蝕情況。
(1)若想知道鐵釘的生銹與空氣有關,則應該選取的試管編號是   。
(2)通過實驗發現食鹽會加快金屬銹蝕,則觀察到的現象是   。
(3)若想證明鐵生銹與水有關,還應該設計一組實驗,請簡要闡述應補充的實驗   。
【答案】(1)①③
(2)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
(3)將打磨的鐵釘密封在盛有干燥的空氣和干燥劑的試管中(合理即可)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解析】【分析】(1)變量是空氣,則應控制除空氣外其它條件都相同,據此分析所選試管編號。
(2)食鹽能加快腐蝕速度,可知②中鐵釘先生銹。
(3)變量是水,則應控制水以外的條件都相同,則可模擬(1)中操作,其中一根鐵釘放置于干燥的空氣中,一個鐵釘同時接觸水和空氣?!窘獯稹浚?)①中鐵釘接觸水和氧氣,生銹,③中鐵釘只接觸水不接觸氧氣,不生銹,設計兩實驗對照,是為了探究鐵釘生銹可能與氧氣有關。
(2)試管①②中變量為是否加食鹽,由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的現象可證明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
(3)據圖可知,①②③中的鐵釘都與水接觸,若想證明鐵生銹與水有關,還需要設計鐵釘只與干燥空氣接觸的實驗,具體方案如下:將打磨的鐵釘密封在盛有干燥的空氣和干燥劑的試管中。
(1)①中鐵釘接觸水和氧氣,生銹,③中鐵釘只接觸水不接觸氧氣,不生銹,設計兩實驗對照,是為了探究鐵釘生銹可能與氧氣有關;
(2)試管①②中變量為是否加食鹽,由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的現象可證明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
(3)據圖可知,①②③中的鐵釘都與水接觸,若想證明鐵生銹與水有關,還需要設計鐵釘只與干燥空氣接觸的實驗,具體方案如下:將打磨的鐵釘密封在盛有干燥的空氣和干燥劑的試管中。
21.(2024九上·溫州月考)山山設計如圖實驗裝置測定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劑碳酸鈣的含量:
【查閱資料】①牙膏中其它成分不與鹽酸反應,②堿石灰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鈣和氫氧化鈉,依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A的作用是   。
(2)實驗結束后仍需通入空氣,其目的是   。
(3)若想知道牙膏中碳酸鈣中的含量,還應該在該實驗中測量的物理量是   。
【答案】(1)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2)使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全部被氫氧化鋇溶液吸收
(3)C裝置反應前后的質量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氫氧化鈉是堿,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可知氫氧化鈉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防止對后續的實驗造成干擾。(2)稀鹽酸和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會殘留在裝置中,導致測得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偏小,所以應繼續通空氣,將二氧化碳全部排盡C中,被氫氧化鋇吸收。
(3)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鋇和水,C裝置的增重量即為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利用二氧化碳的質量通過化學方程式可計算牙膏中碳酸鈣的質量。
【解答】(1)A中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2)因為本實驗原理是利用鹽酸與牙膏摩擦劑中的碳酸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并用C裝置吸收,測定C裝置前后質量差,計算碳酸鈣的含量,所以為了使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全部被氫氧化鋇溶液吸收,需要實驗過程中需持續緩緩通入空氣。
(3)因為本實驗原理是利用鹽酸與牙膏摩擦劑中的碳酸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并用C裝置吸收,測定C裝置前后質量差,計算碳酸鈣的含量。
(1)A中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2)因為本實驗原理是利用鹽酸與牙膏摩擦劑中的碳酸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并用C裝置吸收,測定C裝置前后質量差,計算碳酸鈣的含量,所以為了使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全部被氫氧化鋇溶液吸收,需要實驗過程中需持續緩緩通入空氣;
(3)因為本實驗原理是利用鹽酸與牙膏摩擦劑中的碳酸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并用C裝置吸收,測定C裝置前后質量差,計算碳酸鈣的含量。
22.(2024九上·溫州月考)圖甲裝置可以用來比較不同金屬與稀鹽酸反應的快慢情況,其中的壓強傳感器能夠測出密閉容器內的氣壓大小。現將等質量的鎂、鋁、鐵與等量的稀鹽酸反應的相關數據記錄如圖乙。
(1)實驗中還需要控制相同的一個變量是   。
(2)分析乙圖,得出三次實驗的鹽酸都已反應完全的證據是   。
(3)在進行上述實驗過程中,每組實驗測得的裝置內壓強的實際值都比計算得到的理論值大,如圖丙,請分析可能的原因   。
【答案】(1)金屬與酸接觸的表面積、溫度
(2)生成氫氣體積相等
(3)反應放熱,瓶內溫度升高,氣體熱脹冷縮;水蒸發加快,氣壓變大
【知識點】誤差分析;控制變量法;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實驗探究的是金屬種類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則應控制除金屬種類以外的因素相同,例如金屬的顆粒大小、反應的溫度等。
(2)金屬與酸反應,產生的氫氣中的氫元素都來自于酸,酸的質量相同,則完全反應時,產生氫氣的質量相同。
(3)反應不斷放熱,氣體受熱膨脹,導致測得的體積偏大,壓強偏大,同時溫度升高,會導致水蒸發變快,水蒸氣也會導致氣壓變大?!窘獯稹浚?)實驗中,金屬與鹽酸的反應速度與金屬與酸的接觸面積、溫度等有關,實驗中還要控制成一致的變量是鎂、鋁、鐵的形狀相同(即表面積)、溫度。
(2)分析乙圖,根據最終氣壓相等,即生成氫氣體積相等,得出三次實驗的鹽酸都已反應完全。
(3)在進行上述實驗過程中,發現每組實驗測得的裝置內壓強的實際值都比計算得到的理論值大,如圖丙,可能的原因是反應放熱,瓶內溫度升高,氣體熱脹冷縮,水蒸發加快,氣壓變大。
(1)實驗中,金屬與鹽酸的反應速度與金屬與酸的接觸面積、溫度等有關,實驗中還要控制成一致的變量是鎂、鋁、鐵的形狀相同(即表面積)、溫度。
(2)分析乙圖,根據最終氣壓相等,即生成氫氣體積相等,得出三次實驗的鹽酸都已反應完全。
(3)在進行上述實驗過程中,發現每組實驗測得的裝置內壓強的實際值都比計算得到的理論值大,如圖丙,可能的原因是反應放熱,瓶內溫度升高,氣體熱脹冷縮,水蒸發加快,氣壓變大。
23.(2024九上·溫州月考)小舟在學習“常見的堿”過程中,將新配制的飽和,溶液滴入到溶液中,發現沒有出現預期的紅褐色沉淀。這是為什么呢?小舟查閱資料,獲取如下信息:
①微溶于水;②溶液呈酸性。于是他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沒有參加化學反應。
猜想二:滴入的溶液中數量太少。
猜想三:溶液呈酸性,沉淀不能存在。
(1)小舟用pH試紙測和混合液的酸堿度,測得,說明溶液中沒有。該現象  ?。ㄟx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
(2)為增加的數量,換用濃NaOH溶液滴加到溶液中(如圖甲),若猜想二正確,則觀察到的現象是   。
(3)經過實驗,猜想三驗證成立。然后,小舟將溶液逐滴滴加到飽和溶液中(如圖乙),先觀察到紅褐色沉淀產生,持續滴加后沉淀又消失了。請你解釋沉淀會消失的原因   。
【答案】不支持;產生紅褐色沉淀;開始溶液中OH-的數量較多,產生沉淀,隨著反應的進行,OH-的數量逐漸減少,溶液顯酸性,當溶液過量時,產生的沉淀在酸性溶液中又消失了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猜想一為氫氧化鈣沒有參加反應來分析解答;
(2)根據堿的化學性質來分析解答;
(3)根據猜想三驗證成立,說明FeCl3溶液呈酸性,氫氧化鐵沉淀不能存在來分析解答;
【解答】(1)小舟用pH試紙測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堿度,測得pH<7,說明溶液顯酸性,氫氧化鈣在反應中被消耗,則氫氧化鈣參加了化學反應,即該現象不支持猜想一;
(2)為增加OH-的數量,換用濃NaOH溶液滴加到FeCl3溶液中,若猜想二正確,氫氧化鈉和氯化鐵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鈉,則觀察到的現象是產生紅褐色沉淀;
(3)經過實驗,猜想三驗證成立。然后,小舟將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飽和Ca(OH)2溶液中,先觀察到紅褐色沉淀產生,持續滴加后沉淀又消失了,沉淀會消失,是因為開始溶液中OH-的數量較多,產生沉淀,隨著反應的進行,OH-的數量逐漸減少,FeCl3溶液顯酸性,當FeCl3溶液過量時,產生的Fe(OH)3沉淀在酸性溶液中又消失了。
24.(2024九上·溫州月考)黃銅由鋅和銅組成,常用于制造軸承、齒輪等機器零件。為回收黃銅中的銅,秀秀取黃銅樣品粉末32.5克,放入燒杯中,然后逐漸加入稀硫酸至過量。所加稀硫酸的質量與剩余固體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
(已知:)
(1) 黃銅樣品中銅的質量為   克。
(2)計算當反應結束后產生的氫氣質量   。
【答案】(1)26
(2)設:當反應結束后產生的氫氣質量為x 。x=0.2g答:當反應結束后產生的氫氣質量為0.2g。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金屬與稀硫酸反應的前提是金屬單質的活動性在氫前面,即金屬是活潑金屬,銅不屬于活潑金屬,不能與稀硫酸反應。
(2)固體質量的減小量為鋅的質量,由圖可知,參加反應的鋅的質量為32.5g-26g=6.5g。再結合方程式計算生成氫氣的質量?!窘獯稹浚?)在金屬活動順序中,鋅排在氫之前,銅排在氫之后,鋅能和稀硫酸反應,銅不能和稀硫酸反應,黃銅樣品中銅的質量為26g。
(1)在金屬活動順序中,鋅排在氫之前,銅排在氫之后,鋅能和稀硫酸反應,銅不能和稀硫酸反應,黃銅樣品中銅的質量為26g。
(2)由圖可知,參加反應的鋅的質量為32.5g-26g=6.5g,見答案。
25.(2024九上·溫州月考)將12.6克NaCl和Na2CO3固體混合物完全溶于水共形成溶液100克,再將100克稀鹽酸分5次加入到該溶液中,充分反應,測得的實驗數據如下表。
實驗序號 1 2 3 4 5
加入HCl溶液質量/克 20 20 20 20 20
溶液總質量/克 118.9 m 156.7 175.6 195.6
(1)表格中m的數值是   。
(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應是在第   次實驗。
(3)求所加鹽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
(4)請畫出上述過程溶液中NaCl質量的變化圖   。
【答案】(1)137.8
(2)4
(3)9.1%
(4)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每次實驗所加稀鹽酸的質量相同,則稀鹽酸完全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相同,用實驗1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減去反應后剩余溶液的質量即可求得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同理用實驗2反應前的質量減去二氧化碳的質量,即為反應后溶液的質量。
(2)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繼續滴加稀鹽酸,溶液增重的質量即為所加稀鹽酸的質量,據此判斷。
(3)第一次實驗中溶液中的碳酸鈉的質量較大,而稀鹽酸的質量小,可知稀鹽酸一定完全反應,所以應用第一組實驗的數據通過方程式進行計算。
(4)根據總二氧化碳的質量求得固體中碳酸鈉的質量,用固體的總質量減去碳酸鈉的質量即為原固體中氯化鈉的質量,即圖像縱坐標的起點。第四次實驗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通過方程式計算反應生成的氯化鈉的質量,加上原有的氯化鈉,即為氯化鈉的最大質量,即縱坐標最大值。橫坐標為稀鹽酸的質量,四次實驗所用稀鹽酸的總質量為80g,據此作圖?!窘獯稹浚?)第1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100g-118.9g=1.1g;第3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20g+20g+100g-156.7g=3.3g;由此可知,每加入20g稀鹽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1g,則第2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2g,故m=100+20+20-2.2=137.8。
(2)第4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20g+20g+20g+100g-175.6g=4.4g;第5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75.6g+20g-195.6g=0,所以第4次實驗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
(3)設第1次實驗中參加反應的氯化氫的質量為x,碳酸鈉的質量為y,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z,
x=1.825g,
y=2.65g,
z=2.925g,
所加鹽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4)12.6克NaCl和Na2CO3固體混合物中氯化鈉的質量=12.6g-2.65g4=2g;由計算可知,前4次實驗中每加入20g鹽酸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2.925g,第5次實驗后氯化鈉的質量不在改變(2g+2.925g4=13.7g),故溶液中NaCl質量的變化如圖:。
(1)第1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100g-118.9g=1.1g;第3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20g+20g+100g-156.7g=3.3g;由此可知,每加入20g稀鹽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1g,則第2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2g,故m=100+20+20-2.2=137.8;
(2)第1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100g-118.9g=1.1g;第3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20g+20g+100g-156.7g=3.3g;由此可知,每加入20g稀鹽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1g,第4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20g+20g+20g+100g-175.6g=4.4g;第5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75.6g+20g-195.6g=0,所以第4次實驗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
(3)設第1次實驗中參加反應的氯化氫的質量為x,碳酸鈉的質量為y,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z,
x=1.825g,
y=2.65g,
z=2.925g,
所加鹽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4)12.6克NaCl和Na2CO3固體混合物中氯化鈉的質量=12.6g-2.65g4=2g;由計算可知,前4次實驗中每加入20g鹽酸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2.925g,第5次實驗后氯化鈉的質量不在改變(2g+2.925g4=13.7g),故溶液中NaCl質量的變化如圖:。
1 / 1浙江省溫州市繡山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科學試卷
1.(2024九上·溫州月考)艾灸是利用點燃的艾柱產生熱,刺激人體特定部位,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下列是艾柱的制作過程與使用方法,其中一定發生化學變化的是(  )
A.清洗艾葉 B.曬干艾葉
C.卷成艾柱 D.燃燒艾柱
2.(2024九上·溫州月考)下列操作規范的是( ?。?br/>A.滴加試劑 B.稀釋濃硫酸
C.傾倒液體 D.測溶液的pH
3.(2024九上·溫州月考)在陽臺上用營養液進行無土栽培,已成為城鎮居民的家庭時尚。下列營養液配方中屬于磷肥的是( ?。?br/>A. B. C. D.
4.(2024九上·溫州月考)不同物質分別在水中電離后的離子種類如下,其中能表示酸的是( ?。?br/>A. B.
C. D.
5.(2024九上·溫州月考)1943年,我國科學家侯德榜發明的“侯氏制堿法”在世界上反響很大?!昂钍现茐A法”的反應原理之一:NH4CO3+NaCl(飽和)=NaHCO3↓+NH4Cl。該反應屬于( ?。?br/>A.化合反應 B.分解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
6.(2024九上·溫州月考)先秦時期,人們就知道在水中加入草木灰(含有)來提高洗滌衣物的效果。下列物質與溶液一樣呈堿性的是(  )
A.稀硫酸 B.食醋 C.蒸餾水 D.碳酸鈉溶液
7.(2024九上·溫州月考)向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幾滴氯化銅溶液,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
A. B.
C. D.
8.(2024九上·溫州月考)天平的左端和右端分別放著盛有濃鹽酸和濃硫酸的敞口燒杯,過一段時間后,天平( ?。?br/>A.左端下沉 B.右端下沉 C.仍平衡 D.無法判斷
9.(2024九上·溫州月考)一般地說,金屬越活潑,冶煉越困難,人類使用該金屬的時間就越遲。如圖為鐵、銅、鈉、鋅四種金屬的最早冶煉歷史年代,則甲代表的金屬是( ?。?br/>A.鐵 B.銅 C.鈉 D.鋅
10.(2024九上·溫州月考)如圖,錐形瓶中有物質甲,將膠頭滴管中的物質乙加入瓶中,使小氣球鼓起,則物質甲和物質乙可能是(  )
A B C D
物質甲 氫氧化鈉固體 過氧化氫溶液 鋅 二氧化碳氣體
物質乙 水 二氧化錳 稀硫酸 氫氧化鈉溶液
A.A B.B C.C D.D
11.(2024九上·溫州月考)鈀、鎳、銅在電子工業中有廣泛應用。小金想比較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做了如圖所示實驗,只有④有明顯的現象。則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排序( ?。?br/>A.銅>鎳>鈀 B.鎳>銅>鈀 C.鎳>鈀>銅 D.銅>鈀>鎳
12.(2024九上·溫州月考)欲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可以加入( ?。?br/>A.適量溶液 B.過量溶液
C.適量溶液 D.過量溶液
13.(2024九上·溫州月考)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鐵粉末的燒杯中不斷加入稀鹽酸,燒杯中相關量的變化與圖像相符的是(  )
A. B.
C. D.
14.(2024九上·溫州月考)小峰同學把自制的一種黃色花汁,分別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試劑中,并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如下表所示。
試劑 稀鹽酸 蔗糖水 蒸餾水 肥皂水 燒堿溶液 石灰水
顏色 紅 黃 黃 綠 綠 綠
請分析上表,并回答下列問題:
(1)該花汁  ?。ㄌ睢翱梢浴被颉安豢梢浴保┳魉釅A指示劑。
(2)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具有酸的性質),使皮膚紅腫、痛癢。要緩解這種癥狀,簡易可行的辦法是在叮咬處涂抹上述試劑中的   。
(3)若在測量石灰水的pH時,先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會使pH偏  ?。ā按蟆被颉靶 保?。
15.(2024九上·溫州月考)汽車是現代生活中城常見的一種交通工具,回答有關問題:
(1)汽車烤漆相當于保護膜,既能助力汽車美觀,更能防止車身生銹,其防銹原理是   。
(2)銅制導線可將電池、汽車部分零部件連接成高度協調的電路系統,說明銅具有優良的   。(填寫物理性質)
(3)生產汽車使用大量合金。下列對合金的認識正確的是________。(選填字母序號)
A.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組成它們的純金屬更大
B.合金是一種混合物
C.制造合金的過程是化學變化
16.(2024九上·溫州月考)歸納總結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秀秀總結了鹽酸與其他物質反應的五條化學性質(如圖所示)。
(1)圖中⑤所表示的物質類別是   。
(2)利用如圖鹽酸性質  ?。ㄌ钚蛱枺┛沙ヨF表面的鐵銹.
(3)下列物質可以利用鹽酸的性質③制得的是________。(選填字母序號)
A. B. C.
17.(2024九上·溫州月考)秀秀借助數字技術探究“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圖1是室溫下稀鹽酸與稀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裝置,圖2是反應過程中的pH變化曲線。
(1)結合圖2曲線判斷,圖1中的溶液B是   。
(2)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微觀本質是   。
(3)圖2中c點的溶質有   。
18.(2024九上·溫州月考)北宋張潛在其《浸銅要略序》一書中對銅的冶煉有如下記載:“山麓有膽泉,土人汲以浸鐵,數日輒類朽木,刮取其屑,鍛煉成銅。
(1)書中提及的“膽泉”為硫酸銅溶液,“浸鐵”即將鐵放入其中,寫出此冶 煉銅方法中生成銅的化學方程式   。
(2)若“浸鐵”前后溶液中存在的離子種類如圖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種類的離子,則表示   .
19.(2024九上·溫州月考)某白色固體M可能由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組成。為確定其成分,山山進行如圖所示實驗。
(1)操作一的名稱為   。
(2)白色沉淀A的化學式是   。
(3)白色固體M的成分所有可能是   。
20.(2024九上·溫州月考)秀秀通過學習了解鐵生銹的基本原因,想通過實驗進行驗證,設計了以下方案:取三支試管編號為①、②、③,分別作如圖處理,兩周后,觀察鐵釘表面的銹蝕情況。
(1)若想知道鐵釘的生銹與空氣有關,則應該選取的試管編號是   。
(2)通過實驗發現食鹽會加快金屬銹蝕,則觀察到的現象是   。
(3)若想證明鐵生銹與水有關,還應該設計一組實驗,請簡要闡述應補充的實驗   。
21.(2024九上·溫州月考)山山設計如圖實驗裝置測定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劑碳酸鈣的含量:
【查閱資料】①牙膏中其它成分不與鹽酸反應,②堿石灰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鈣和氫氧化鈉,依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A的作用是   。
(2)實驗結束后仍需通入空氣,其目的是   。
(3)若想知道牙膏中碳酸鈣中的含量,還應該在該實驗中測量的物理量是   。
22.(2024九上·溫州月考)圖甲裝置可以用來比較不同金屬與稀鹽酸反應的快慢情況,其中的壓強傳感器能夠測出密閉容器內的氣壓大小。現將等質量的鎂、鋁、鐵與等量的稀鹽酸反應的相關數據記錄如圖乙。
(1)實驗中還需要控制相同的一個變量是   。
(2)分析乙圖,得出三次實驗的鹽酸都已反應完全的證據是   。
(3)在進行上述實驗過程中,每組實驗測得的裝置內壓強的實際值都比計算得到的理論值大,如圖丙,請分析可能的原因   。
23.(2024九上·溫州月考)小舟在學習“常見的堿”過程中,將新配制的飽和,溶液滴入到溶液中,發現沒有出現預期的紅褐色沉淀。這是為什么呢?小舟查閱資料,獲取如下信息:
①微溶于水;②溶液呈酸性。于是他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沒有參加化學反應。
猜想二:滴入的溶液中數量太少。
猜想三:溶液呈酸性,沉淀不能存在。
(1)小舟用pH試紙測和混合液的酸堿度,測得,說明溶液中沒有。該現象  ?。ㄟx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
(2)為增加的數量,換用濃NaOH溶液滴加到溶液中(如圖甲),若猜想二正確,則觀察到的現象是   。
(3)經過實驗,猜想三驗證成立。然后,小舟將溶液逐滴滴加到飽和溶液中(如圖乙),先觀察到紅褐色沉淀產生,持續滴加后沉淀又消失了。請你解釋沉淀會消失的原因   。
24.(2024九上·溫州月考)黃銅由鋅和銅組成,常用于制造軸承、齒輪等機器零件。為回收黃銅中的銅,秀秀取黃銅樣品粉末32.5克,放入燒杯中,然后逐漸加入稀硫酸至過量。所加稀硫酸的質量與剩余固體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
(已知:)
(1) 黃銅樣品中銅的質量為   克。
(2)計算當反應結束后產生的氫氣質量   。
25.(2024九上·溫州月考)將12.6克NaCl和Na2CO3固體混合物完全溶于水共形成溶液100克,再將100克稀鹽酸分5次加入到該溶液中,充分反應,測得的實驗數據如下表。
實驗序號 1 2 3 4 5
加入HCl溶液質量/克 20 20 20 20 20
溶液總質量/克 118.9 m 156.7 175.6 195.6
(1)表格中m的數值是   。
(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應是在第   次實驗。
(3)求所加鹽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
(4)請畫出上述過程溶液中NaCl質量的變化圖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
【解析】【分析】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窘獯稹緼、清洗艾葉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A錯誤;
B、曬干艾葉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B錯誤;
C、卷成艾柱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C錯誤;
D、燃燒艾柱生成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2.【答案】B
【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pH值的測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測定溶液的pH值時,不能將試紙放進待測液中,也不能將試紙潤濕?!窘獯稹緼、使用膠頭滴管滴加少量液體的操作,注意膠頭滴管不能伸入到試管內或接觸試管內壁,應垂直懸空在試管口上方滴加液體,防止污染膠頭滴管,故A錯誤;
B、濃硫酸溶于水放熱,密度大于水,稀釋方法:將濃硫酸沿著容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攪拌,使熱量迅速散失,故B正確;
C、取用液體藥品時應注意:瓶塞倒放,標簽對準手心,瓶口緊挨試管口,試管傾斜,圖中瓶口緊挨試管口,標簽沒有對準手心,試管直立,故C錯誤;
D、測定溶液pH的方法是:用干燥的玻璃棒蘸?。ɑ蚰z頭滴管吸?。┥倭康拇郎y溶液,滴在白瓷板上的干燥pH試紙上,再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即可得出待測溶液的pH,而不能將pH試紙伸入待測溶液中,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3.【答案】A
【知識點】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常見的肥料有:磷肥、鉀肥、氮肥和復合肥?!窘獯稹緼、中含有磷元素,屬于磷肥,故A正確;
B、K2SO4中含有鉀元素,屬于鉀肥,故B錯誤;
C、中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故C錯誤;
D、中含有磷元素和氮元素,屬于復合肥,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4.【答案】C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酸:電離時陽離子只有氫離子的化合物。
【詳解】A、中不存在氫離子,不屬于酸,故A錯誤;
B、中不存在氫離子,不屬于酸,故B錯誤;
C、中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屬于酸,故C正確;
D、中陽離子不全部是氫離子,不屬于酸,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5.【答案】D
【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置換反應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化合反應的特點:多變一;分解反應的特點:一變多;置換反應的特點:單質和化合物反應,生成新的單質和化合物?!窘獯稹扛鶕匠淌絅H4CO3+NaCl(飽和)=NaHCO3↓+NH4Cl可知,反應物和生成物都由兩種化合物組成,且相互交換成分,則該反應為復分解反應。
故答案為:D。
6.【答案】D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碳酸鉀的水溶液呈堿性,常溫下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pH大于7的溶液呈堿性。
【解答】A、稀硫酸的pH小于7,顯酸性,故A錯誤;
B、食醋的的pH小于7,顯酸性,故B錯誤;
C、蒸餾水的的pH等于7,顯中性,故C錯誤;
D、碳酸鈉溶液的pH大于7,顯堿性,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7.【答案】B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條件下顯無色,在堿性條件下顯紅色,氫氧化銅是藍色絮狀沉淀,氫氧化鐵是紅褐色絮狀沉淀?!窘獯稹肯驓溲趸c溶液中滴入幾滴氯化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和氯化銅溶液反應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鈉,氫氧化鈉溶液有剩余,靜置后可觀察到的現象是產生藍色沉淀,溶液顯無色。
故答案為:B。
8.【答案】B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利用濃鹽酸和濃硫酸的物理性質進行分析,哪邊溶液的質量更大,哪邊將下沉?!窘獯稹繚恹}酸具有揮發性,過一段時間后會變輕;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氣中水蒸氣,過一段時間質量會增加。過一段時間后,天平右端下沉。
故答案為:B。
9.【答案】B
【知識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四種金屬中只有銅是不活潑金屬,化學性質相對穩定,易于儲存和冶煉,所以應用的最早。【解答】金屬的利用與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和金屬冶煉的難易程度有關,四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依次為銅、鐵、鋅、鈉,由此判斷人類歷史上大量使用鐵、銅、鈉、鋅四種金屬的時間先后順序是銅、鐵、鋅、鈉,所以最早使用的是銅。
故答案為:B。
10.【答案】D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堿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小氣球鼓起,是因為錐形瓶內氣壓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外界大氣壓將空氣壓進氣球。導致瓶內壓強減小的方式有:降低溫度或吸收氣體。
【解答】A 、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會放出大量的熱,使瓶內溫度升高,壓強增大,小氣球不會鼓起,故A不符合題意;
B、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生成氧氣,會使瓶內壓強增大,小氣球不會鼓起,故B不符合題意;
C、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會使瓶內壓強增大,小氣球不會鼓起,故C不符合題意;
D 、二氧化碳氣體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使瓶內壓強減小,小氣球會鼓起,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1.【答案】B
【知識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金屬與鹽溶液發生反應的前提:金屬單質的活動性比鹽溶液中的金屬更活潑。據此判斷各金屬的活動性強弱。
【解答】①中無現象,說明了金屬的活動性是銅<氫;
②中無現象,說明了金屬的活動性是鈀<氫;
③中無現象,說明了金屬的活動性是銅>鈀;
④有明顯的現象,說明了金屬的活動性是鎳>氫;
由以上可知,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鎳>銅>鈀。
故答案為:B。
12.【答案】A
【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除雜質的原則是除雜試劑不能與要保留的物質發生反應,除雜試劑與雜質反應時,不能引入新的雜質。
【解答】A、欲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CO3,加入適量CaCl2溶液,能除去雜質且不引入新的雜質,故A正確;
B、欲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CO3,加入過量的CaCl2溶液,能除去雜質,但不引入新的雜質(過量的氯化鈣),故B錯誤;
C、欲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CO3,加入適量溶液,能除去雜質,但會引入新的雜質氫氧化鈉,故C錯誤;
D、欲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CO3,加入過量溶液,能除去雜質,但會引入新的雜質氫氧化鈉和過量的,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3.【答案】A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根據反應過程中各個物理量的變化,然后對各個選項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鐵和水,開始溶液中鐵元素質量為零,隨反應的進行,溶液中鐵元素的質量增加,反應結束不再改變,故A正確;
B.根據題意可知,當加入鹽酸的量達到一定量時氧化鐵完全反應,固體質量等于零,故B錯誤;
C.隨著反應的進行,溶液的質量增加,增大的質量等于稀鹽酸和氧化鐵的總質量;反應結束后,只要鹽酸還在增加,溶液質量就在增加,但是增大的速度減小,故C錯誤;
D.反應過程中生成水,溶劑增加的更快一些,反應結束后溶劑水的增加速度變慢,故D錯誤。
故選A。
14.【答案】可以;肥皂水;小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pH值的測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分析該花汁遇到酸堿度不同的溶液是否出現明顯的顏色變化即可;
(2)根據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解答;
(3)堿溶液被稀釋后堿性減弱,據此分析。
【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這種花汁遇到酸變成紅色,遇到堿變成綠色,遇到中性溶液呈現黃色,可以判斷溶液的酸堿性,因此可以做酸堿指示劑。
(2)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因此要緩解癥狀就要使用堿性物質與其發生中和反應,故選肥皂水。
(3)根據題意可知,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則溶液被稀釋,堿性變弱,會使測出的pH偏小。
15.【答案】(1)隔絕氧氣和水
(2)導電性
(3)A;B
【知識點】合金與合金的性質;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解析】【分析】(1)根據鐵生銹的條件是同時接觸水和氧氣進行分析。
(2)銅的電阻較小,導電性能好,可用作導線。
(3)形成合金是物理變化的過程,一般情況下,合金的熔點比純金屬低,硬度比純金屬高。【解答】(1)鐵在與氧氣和水蒸氣共存時會發生銹蝕,汽車烤漆工藝既能助力汽車美觀,更能防止車身生銹,其防銹原理是隔絕氧氣和水。
(2)銅制導線及銅質電路主板將電池、行車電腦及汽車部分零部件連接成高度協調的運行系統,說明銅具有優良的導電性。
(3)A、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組成它們的純金屬更大,故A正確;
B、合金是金屬和金屬(或非金屬)融合而成,是混合物,故B正確;
C、制造合金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C錯誤;
故答案為:AB。
(1)鐵在與氧氣和水蒸氣共存時會發生銹蝕,汽車烤漆工藝既能助力汽車美觀,更能防止車身生銹,其防銹原理是隔絕氧氣和水;
(2)銅制導線及銅質電路主板將電池、行車電腦及汽車部分零部件連接成高度協調的運行系統,說明銅具有優良的導電性;
(3)A、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組成它們的純金屬更大,故說法正確;
B、合金是金屬和金屬(或非金屬)融合而成,是混合物,故說法正確;
C、制造合金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說法錯誤;
故選AB。
16.【答案】(1)堿
(2)②
(3)C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結合酸的通性進行分析,可知缺少的物質類型為堿。
(2)鐵銹是三氧化二鐵的俗稱,屬于金屬氧化物。
(3)金屬單質與鹽酸反應的前提:金屬單質的活動性比氫強。【解答】(1)根據酸的通性,能與酸堿指示劑、金屬氧化物、金屬、鹽反應,還能與堿反應,故⑤是堿。
故答案為:⑤。
(2)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屬于金屬氧化物,利用如圖鹽酸性質②可除去鐵表面的鐵銹。
(3)依據金屬活動性順序可知銅、銀均在氫后不會與鹽酸反應生成氫氣和對應的鹽,只有鋅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氫氣和氯化鋅。
故答案為:C。
(1)根據酸的通性,能與酸堿指示劑、金屬氧化物、金屬、鹽反應,還能與堿反應,故⑤是堿;
(2)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屬于金屬氧化物,利用如圖鹽酸性質②可除去鐵表面的鐵銹;
(3)依據金屬活動性順序可知銅、銀均在氫后不會與鹽酸反應生成氫氣和對應的鹽,只有鋅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氫氣和氯化鋅,故選C。
17.【答案】(1)稀鹽酸
(2)H+和OH-結合生成水分子
(3)氯化鈉和氯化氫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
【解析】【分析】(1)判斷是將酸滴加到堿中,還是將堿滴加到酸中,可從曲線起點的pH值進行判斷。
(2)稀鹽酸和氫氧化鈉的反應屬于中和反應,本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
(3)稀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的氯化鈉呈中性,可知b點是恰好完全反應的點,在往右,則酸過量,據此分析溶質的組成?!窘獯稹浚?)由圖2可知,溶液燒杯中溶液的pH大于7,呈堿性,故該實驗為稀鹽酸加入到氫氧化鈉溶液中,則圖1中的溶液B為稀鹽酸。
(2)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能和水,實質是H+和OH-結合生成水分子。
(3)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c點時,溶液pH<7,說明此時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存在稀鹽酸,此時溶液中溶質為氯化鈉和氯化氫。
(1)由圖2可知,溶液燒杯中溶液的pH大于7,呈堿性,故該實驗為稀鹽酸加入到氫氧化鈉溶液中,則圖1中的溶液B為稀鹽酸;
(2)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能和水,實質是H+和OH-結合生成水分子;
(3)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c點時,溶液pH<7,說明此時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存在稀鹽酸,此時溶液中溶質為氯化鈉和氯化氫。
18.【答案】CuSO4+Fe=FeSO4+Cu;Fe2+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注意比較反應前后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離子種類即可。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用膽泉溶液煉銅的過程,其實就是硫酸銅與鐵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CuSO4+Fe=FeSO4+Cu。
(2)反應前,溶液中存在銅離子與硫酸根離子,反應后溶液存在銅離子、亞鐵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則表示的是反應前不存在而反應后出現的亞鐵離子,故填Fe2+。
19.【答案】(1)過濾
(2)BaCO3
(3)或。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將不互溶的固體和液體分離的操作稱為過濾。
(2)能與稀鹽酸產生氣泡的是碳酸根離子,分析可能存在的物質可知,沉淀為碳酸鋇。
(3)硫酸鋇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加稀鹽酸后沒有沉淀剩余,結合(2)可知,一定含有碳酸鈉,一定不存在硫酸鈉。
【解答】(1)操作一后得到沉淀和溶液,所以操作一的名稱為過濾。
(2)白色固體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得到白色沉淀A和無色溶液,白色沉淀A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產生氣泡,沉淀全部溶解,所以白色沉淀A中含有碳酸鋇,一定不含硫酸鋇,樣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鈉、氫氧化鋇或氯化鋇,一定不含硫酸鈉,無色溶液B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生成白色沉淀E,所以M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鋇,無色溶液F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銀溶液生成白色沉淀G,所以G是氯化銀,樣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鋇,可能含有氯化鈉。可知,A是碳酸鋇,化學式為:BaCO3。
(3)由(2)可知,白色固體M的成分所有可能是或。
(1)操作一后得到沉淀和溶液,所以操作一的名稱為過濾;
(2)由分析可知,A是碳酸鋇,化學式為:BaCO3;
(3)由分析可知,白色固體M的成分所有可能是或。
20.【答案】(1)①③
(2)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
(3)將打磨的鐵釘密封在盛有干燥的空氣和干燥劑的試管中(合理即可)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解析】【分析】(1)變量是空氣,則應控制除空氣外其它條件都相同,據此分析所選試管編號。
(2)食鹽能加快腐蝕速度,可知②中鐵釘先生銹。
(3)變量是水,則應控制水以外的條件都相同,則可模擬(1)中操作,其中一根鐵釘放置于干燥的空氣中,一個鐵釘同時接觸水和空氣。【解答】(1)①中鐵釘接觸水和氧氣,生銹,③中鐵釘只接觸水不接觸氧氣,不生銹,設計兩實驗對照,是為了探究鐵釘生銹可能與氧氣有關。
(2)試管①②中變量為是否加食鹽,由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的現象可證明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
(3)據圖可知,①②③中的鐵釘都與水接觸,若想證明鐵生銹與水有關,還需要設計鐵釘只與干燥空氣接觸的實驗,具體方案如下:將打磨的鐵釘密封在盛有干燥的空氣和干燥劑的試管中。
(1)①中鐵釘接觸水和氧氣,生銹,③中鐵釘只接觸水不接觸氧氣,不生銹,設計兩實驗對照,是為了探究鐵釘生銹可能與氧氣有關;
(2)試管①②中變量為是否加食鹽,由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的現象可證明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
(3)據圖可知,①②③中的鐵釘都與水接觸,若想證明鐵生銹與水有關,還需要設計鐵釘只與干燥空氣接觸的實驗,具體方案如下:將打磨的鐵釘密封在盛有干燥的空氣和干燥劑的試管中。
21.【答案】(1)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2)使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全部被氫氧化鋇溶液吸收
(3)C裝置反應前后的質量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氫氧化鈉是堿,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可知氫氧化鈉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防止對后續的實驗造成干擾。(2)稀鹽酸和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會殘留在裝置中,導致測得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偏小,所以應繼續通空氣,將二氧化碳全部排盡C中,被氫氧化鋇吸收。
(3)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鋇和水,C裝置的增重量即為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利用二氧化碳的質量通過化學方程式可計算牙膏中碳酸鈣的質量。
【解答】(1)A中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2)因為本實驗原理是利用鹽酸與牙膏摩擦劑中的碳酸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并用C裝置吸收,測定C裝置前后質量差,計算碳酸鈣的含量,所以為了使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全部被氫氧化鋇溶液吸收,需要實驗過程中需持續緩緩通入空氣。
(3)因為本實驗原理是利用鹽酸與牙膏摩擦劑中的碳酸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并用C裝置吸收,測定C裝置前后質量差,計算碳酸鈣的含量。
(1)A中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2)因為本實驗原理是利用鹽酸與牙膏摩擦劑中的碳酸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并用C裝置吸收,測定C裝置前后質量差,計算碳酸鈣的含量,所以為了使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全部被氫氧化鋇溶液吸收,需要實驗過程中需持續緩緩通入空氣;
(3)因為本實驗原理是利用鹽酸與牙膏摩擦劑中的碳酸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并用C裝置吸收,測定C裝置前后質量差,計算碳酸鈣的含量。
22.【答案】(1)金屬與酸接觸的表面積、溫度
(2)生成氫氣體積相等
(3)反應放熱,瓶內溫度升高,氣體熱脹冷縮;水蒸發加快,氣壓變大
【知識點】誤差分析;控制變量法;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實驗探究的是金屬種類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則應控制除金屬種類以外的因素相同,例如金屬的顆粒大小、反應的溫度等。
(2)金屬與酸反應,產生的氫氣中的氫元素都來自于酸,酸的質量相同,則完全反應時,產生氫氣的質量相同。
(3)反應不斷放熱,氣體受熱膨脹,導致測得的體積偏大,壓強偏大,同時溫度升高,會導致水蒸發變快,水蒸氣也會導致氣壓變大。【解答】(1)實驗中,金屬與鹽酸的反應速度與金屬與酸的接觸面積、溫度等有關,實驗中還要控制成一致的變量是鎂、鋁、鐵的形狀相同(即表面積)、溫度。
(2)分析乙圖,根據最終氣壓相等,即生成氫氣體積相等,得出三次實驗的鹽酸都已反應完全。
(3)在進行上述實驗過程中,發現每組實驗測得的裝置內壓強的實際值都比計算得到的理論值大,如圖丙,可能的原因是反應放熱,瓶內溫度升高,氣體熱脹冷縮,水蒸發加快,氣壓變大。
(1)實驗中,金屬與鹽酸的反應速度與金屬與酸的接觸面積、溫度等有關,實驗中還要控制成一致的變量是鎂、鋁、鐵的形狀相同(即表面積)、溫度。
(2)分析乙圖,根據最終氣壓相等,即生成氫氣體積相等,得出三次實驗的鹽酸都已反應完全。
(3)在進行上述實驗過程中,發現每組實驗測得的裝置內壓強的實際值都比計算得到的理論值大,如圖丙,可能的原因是反應放熱,瓶內溫度升高,氣體熱脹冷縮,水蒸發加快,氣壓變大。
23.【答案】不支持;產生紅褐色沉淀;開始溶液中OH-的數量較多,產生沉淀,隨著反應的進行,OH-的數量逐漸減少,溶液顯酸性,當溶液過量時,產生的沉淀在酸性溶液中又消失了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猜想一為氫氧化鈣沒有參加反應來分析解答;
(2)根據堿的化學性質來分析解答;
(3)根據猜想三驗證成立,說明FeCl3溶液呈酸性,氫氧化鐵沉淀不能存在來分析解答;
【解答】(1)小舟用pH試紙測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堿度,測得pH<7,說明溶液顯酸性,氫氧化鈣在反應中被消耗,則氫氧化鈣參加了化學反應,即該現象不支持猜想一;
(2)為增加OH-的數量,換用濃NaOH溶液滴加到FeCl3溶液中,若猜想二正確,氫氧化鈉和氯化鐵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鈉,則觀察到的現象是產生紅褐色沉淀;
(3)經過實驗,猜想三驗證成立。然后,小舟將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飽和Ca(OH)2溶液中,先觀察到紅褐色沉淀產生,持續滴加后沉淀又消失了,沉淀會消失,是因為開始溶液中OH-的數量較多,產生沉淀,隨著反應的進行,OH-的數量逐漸減少,FeCl3溶液顯酸性,當FeCl3溶液過量時,產生的Fe(OH)3沉淀在酸性溶液中又消失了。
24.【答案】(1)26
(2)設:當反應結束后產生的氫氣質量為x 。x=0.2g答:當反應結束后產生的氫氣質量為0.2g。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金屬與稀硫酸反應的前提是金屬單質的活動性在氫前面,即金屬是活潑金屬,銅不屬于活潑金屬,不能與稀硫酸反應。
(2)固體質量的減小量為鋅的質量,由圖可知,參加反應的鋅的質量為32.5g-26g=6.5g。再結合方程式計算生成氫氣的質量?!窘獯稹浚?)在金屬活動順序中,鋅排在氫之前,銅排在氫之后,鋅能和稀硫酸反應,銅不能和稀硫酸反應,黃銅樣品中銅的質量為26g。
(1)在金屬活動順序中,鋅排在氫之前,銅排在氫之后,鋅能和稀硫酸反應,銅不能和稀硫酸反應,黃銅樣品中銅的質量為26g。
(2)由圖可知,參加反應的鋅的質量為32.5g-26g=6.5g,見答案。
25.【答案】(1)137.8
(2)4
(3)9.1%
(4)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每次實驗所加稀鹽酸的質量相同,則稀鹽酸完全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相同,用實驗1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減去反應后剩余溶液的質量即可求得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同理用實驗2反應前的質量減去二氧化碳的質量,即為反應后溶液的質量。
(2)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繼續滴加稀鹽酸,溶液增重的質量即為所加稀鹽酸的質量,據此判斷。
(3)第一次實驗中溶液中的碳酸鈉的質量較大,而稀鹽酸的質量小,可知稀鹽酸一定完全反應,所以應用第一組實驗的數據通過方程式進行計算。
(4)根據總二氧化碳的質量求得固體中碳酸鈉的質量,用固體的總質量減去碳酸鈉的質量即為原固體中氯化鈉的質量,即圖像縱坐標的起點。第四次實驗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通過方程式計算反應生成的氯化鈉的質量,加上原有的氯化鈉,即為氯化鈉的最大質量,即縱坐標最大值。橫坐標為稀鹽酸的質量,四次實驗所用稀鹽酸的總質量為80g,據此作圖。【解答】(1)第1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100g-118.9g=1.1g;第3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20g+20g+100g-156.7g=3.3g;由此可知,每加入20g稀鹽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1g,則第2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2g,故m=100+20+20-2.2=137.8。
(2)第4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20g+20g+20g+100g-175.6g=4.4g;第5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75.6g+20g-195.6g=0,所以第4次實驗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
(3)設第1次實驗中參加反應的氯化氫的質量為x,碳酸鈉的質量為y,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z,
x=1.825g,
y=2.65g,
z=2.925g,
所加鹽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4)12.6克NaCl和Na2CO3固體混合物中氯化鈉的質量=12.6g-2.65g4=2g;由計算可知,前4次實驗中每加入20g鹽酸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2.925g,第5次實驗后氯化鈉的質量不在改變(2g+2.925g4=13.7g),故溶液中NaCl質量的變化如圖:。
(1)第1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100g-118.9g=1.1g;第3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20g+20g+100g-156.7g=3.3g;由此可知,每加入20g稀鹽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1g,則第2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2g,故m=100+20+20-2.2=137.8;
(2)第1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100g-118.9g=1.1g;第3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20g+20g+100g-156.7g=3.3g;由此可知,每加入20g稀鹽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1g,第4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0g+20g+20g+20g+100g-175.6g=4.4g;第5次實驗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75.6g+20g-195.6g=0,所以第4次實驗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
(3)設第1次實驗中參加反應的氯化氫的質量為x,碳酸鈉的質量為y,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z,
x=1.825g,
y=2.65g,
z=2.925g,
所加鹽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4)12.6克NaCl和Na2CO3固體混合物中氯化鈉的質量=12.6g-2.65g4=2g;由計算可知,前4次實驗中每加入20g鹽酸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2.925g,第5次實驗后氯化鈉的質量不在改變(2g+2.925g4=13.7g),故溶液中NaCl質量的變化如圖:。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丰县| 开阳县| 桓台县| 乌拉特前旗| 固镇县| 五指山市| 文安县| 遂昌县| 牙克石市| 大同县| 仪陇县| 建德市| 盐池县| 通江县| 安泽县| 五莲县| 清涧县| 呼和浩特市| 蒙阴县| 孟州市| 溆浦县| 临武县| 山东| 南和县| 乌拉特前旗| 仁怀市| 连州市| 南丹县| 保山市| 峡江县| 扎鲁特旗| 金门县| 泰来县| 海盐县| 农安县| 云安县| 丹巴县| 吐鲁番市| 胶州市| 沂南县|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