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實驗中學中考三模科學試題1.(2024九下·龍灣模擬)芋節(俗稱毛芋)是一種常見的食品,新鮮芋節在去皮時會出現一種白色的汁液,汁液內含有一種堿性物質一皂角,沾上它會奇癢難忍。下列廚房中的物質能去除堿性物質,達到止癢效果的是( )A.食醋 B.白酒 C.純堿 D.食鹽水【答案】A【知識點】酸、堿的概念;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據題意,新鮮芋節在去皮時會出現一種白色的汁液,汁液內含有一種堿性物質——皂角,可根據中和反應,所選的物質應該能與堿性物質反應且對皮膚無副作用,進行分析解答。【詳解】A、食醋顯酸性,能與堿性物質發生反應,故選項正確;B、白酒顯中性,不符合要求,故選項錯誤;C、純堿顯堿性,不符合要求,故選項錯誤;D、食鹽水顯中性,不符合要求,故選項錯誤。故答案為:A。2.(2024九下·龍灣模擬)據統計,我國約有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簡稱Hp),它能導致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并且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傳播現象。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從預防傳染病流行的角度分析,該措施屬于 ( )A.控制傳染源 B.消滅病原體C.切斷傳播途徑 D.保護易感人群【答案】C【知識點】傳染病及其傳播;常見的傳染病;傳染病的預防措施【解析】【分析】預防傳染病的途徑有三種:第一,控制傳染源;第二,切斷傳播途徑;第三,保護易感人群;【解答】 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從預防傳染病流行的角度分析,該措施屬于切斷傳播途徑;故答案為:C3.(2024九下·龍灣模擬)2024年4月 22日17時08分在中國臺灣附近(北緯23.80度, 東經121.58度) 發生4.9級左右地震,浙江省沿海部分城市有明顯震感。關于此次地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在室內避震時,可以躲到堅固桌子旁蹲下B.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C.在學校避震時應立即奪門而逃D.發生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答案】A【知識點】地震;地震的預報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解析】【分析】0-30°是低緯度地區;30°-60°是中緯度地區;60°-90°是高緯度地區;【解答】A 在室內避震時,可以躲到堅固桌子旁蹲下 ,能夠保護自己不被硬物砸傷,A正確;B地震是由于地球內力的作用,B錯誤;C 在學校避震時不應立即奪門而逃,應該組織快速有序撤離,防止意外事故發生,C錯誤;D 北緯23.80度, 東經121.58度,屬于北半球的低緯度,D錯誤;故答案為:A4.(2024九下·龍灣模擬)洋蔥被稱為“蔬菜皇后”,其營養成分豐富,對癌癥、心血管等疾病都有預防作用。圖甲是小科利用洋蔥表皮制作臨時裝片過程的示意圖,圖乙是顯微鏡下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結構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圖甲所示的部分操作,正確順序是③④①②B.圖甲操作②中,滴在載玻片中央的液體是生理鹽水C.欲將圖乙中A細胞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需將裝片向下方移動D.若將視野從乙調整為丙,圖中所指的顯微鏡結構中不需要轉動①【答案】D【知識點】觀察細胞【解析】【分析】(1)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擦片:用潔凈的紗布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目的是除去玻片上的雜質,以免影響觀察。滴水: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作用是保持洋蔥表皮細胞的正常形態,因為植物細胞在清水中不會吸水漲破,能維持細胞的原有結構,便于觀察。取材: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即洋蔥表皮。選取內側表皮是因為其細胞排列較為整齊,且容易撕取,便于制作裝片。展平: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鑷子將其展平,防止細胞重疊,以便在顯微鏡下能清晰地觀察到每個細胞的結構。蓋片: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放下。這樣做可以避免蓋玻片下出現氣泡,影響觀察效果。若有氣泡,可在蓋玻片一側滴加清水,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嘗試將氣泡趕出。染色: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染色的目的是使細胞的結構顯示得更清楚,因為洋蔥表皮細胞本身顏色較淺,不染色難以看清細胞內部結構,碘液可以使細胞的細胞核等結構染上顏色,便于觀察。(2)顯微鏡的使用成像特點:顯微鏡成的像是倒立的虛像,即上下、左右都相反。所以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位置與實際物體的位置是相反的,要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裝片移動方向與物像偏離方向相同。例如,物像在視野的上方,要將其移至視野中央,應將裝片向上方移動。鏡頭轉換:顯微鏡的轉換器上安裝有不同放大倍數的物鏡,轉動轉換器可以更換物鏡。由低倍鏡換用高倍鏡時,視野會變暗,細胞數目會減少,細胞體積會變大;反之,由高倍鏡換用低倍鏡時,視野會變亮,細胞數目會增多,細胞體積會變小。視野調節:調節視野亮度的結構主要是遮光器和反光鏡。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反光鏡有平面鏡和凹面鏡,光線弱時用凹面鏡,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圖中①粗準焦螺旋、②細準焦螺旋、③轉換器、④物鏡。【解答】A、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可以簡單記憶為:擦、④滴、撕(取材)、③展、①蓋、②染、吸。因此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部分操作的正確順序是:④③①②,A錯誤。B、圖甲操作②染色中,在蓋玻片一側滴1~2滴碘液,B錯誤。C、顯微鏡下成倒像,物體和像的移動方向相反,圖乙中的A細胞的物像在視野的上方,所以要將A細胞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需向上方移動裝片,C錯誤。D、視野從甲調整為乙,物像變大,需要調節③轉換器更換高倍④物鏡,更換高倍物鏡后視野變暗,需要調節反光鏡;物像不清晰時,需要調節②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因此,不需要調節①粗準焦螺旋,D正確。故答案為:D。5.(2024九下·龍灣模擬)下列說法最接近實際的是( )A.一枚一元人民幣硬幣的直徑為2mmB.一本《科學》課本的質量約為300gC.人體感覺適宜的溫度為37℃D.人步行速度約為12m/s【答案】B【知識點】長度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解析】【分析】首先要對選項中涉及的幾種物理量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于選項中的單位,可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換算或轉換,排除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的選項,找出符合生活實際的答案。【解答】A、一枚一元人民幣硬幣的直徑為2cm,故A不符合題意;B、一本《科學》課本的質量約為0.3kg=300g,故B符合題意;C、人體感覺適宜的溫度為25℃,故C不符合題意;D、步行速度約為1.1m/s,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6.(2024九下·龍灣模擬)如圖所示為杭州市某校園內桿影(虛線表示)的日變化趨勢圖,其中代表早晨桿影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知識點】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解析】【分析】一天中太陽從東方升起,此時是一天中太陽高度較小的時刻。【解答】我國處于北半球,早上太陽出現在東南方向,斜射時影子更長,出現在西北方向,故④的位置符合,故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7.(2024九下·龍灣模擬)法國里昂的科學家發現一種只由四個中子構成的粒子,這種粒子稱為“四中子”,也有人稱之為“零號元素”。它與天體中的中子星構成類似。有關該粒子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不顯電性B.該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4C.失去一個中子后也不顯電性D.在元素周期表中與鈹(Be)元素占同一位置【答案】D【知識點】元素周期表;相對原子質量【解析】【分析】A、根據中子是否帶電考慮;B、根據質子和中子的質量關系考慮;C、要從中子的帶電情況考慮;D、從元素的質子數是0考慮。【解答】A、因為中子不帶電,又因為該粒子只由四個中子構成的粒子,所以不顯電性,故說法正確;B、中子的質量≈質子的質量,該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4個中子的質量=4,故說法正確;C、因為中子不帶電,所以失去一個中子后仍不顯電性,故說法正確;D、因為是“零號元素”,質子數是0,與鈹(Be)的質子數不同,故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8.(2024九下·龍灣模擬)2023年5月,在麗水景寧發現全球新物種一一細齒菌芋(如圖)。細齒茵芋株型矮小,葉緣有齒,花瓣有4瓣,果實紅艷。則細齒菌芋在以下檢索表中的位置是( )1a有種子…………2 1b無種子…………P 2a種子有果皮包被…………3 2b種子無果皮包被…………Q 3a葉緣有齒…………R 3b葉緣無齒…………SA.P B.Q C.R D.S【答案】C【知識點】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9.(2024九下·龍灣模擬)電動汽車剎車時,汽車電動機“變身”為發電機,將汽車動能轉化為電能,簡稱動能回收系統。下列實驗中與動能回收系統原理相同的是( )A.B.C.D.【答案】C【知識點】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電磁感應;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解析】【分析】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會產生感應電流,這是電磁感應現象,此過程中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解答】汽車電動機“變身”為發電機,是電磁感應現象,將機械能轉化電能;A、圖中描述的是利用安培定則來判斷通電螺線管的電流方向或磁場方向,故A不符合題意;B、該實驗表明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是電動機的工作原理,故B不符合題意;C、該實驗是將閉合回路中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產生感應電流,能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是電磁感應現象,是發電機的工作原理,故C符合題意;D、圖中實驗是探究電磁鐵磁性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運用到了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0.(2024九下·龍灣模擬)如圖為氣溫上升時,人體的體溫調節示意圖。以下關于人體各效應與其產生的主要結果,判斷錯誤的是( )A.效應①可使散熱增加 B.效應②可使產熱減少C.效應③可使產熱減少 D.效應④可使產熱減少【答案】B【知識點】體溫的控制【解析】【分析】人體維持體溫相對穩定的機理是產熱量等于散熱量。人體在安靜狀態下,機體產熱的主要器官是內臟,而在運動狀態下,機體產熱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解答】A、皮膚血管舒張,血流量增多,可使散熱增加,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汗腺分泌增加,汗液增多,能散失體內的熱量,但不能改變產熱多少,故B錯誤,符合題意;C、骨骼肌收縮減弱,使產熱減少,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甲狀腺和腎上腺分泌減少,代謝率下降,使產熱減少,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1.(2024九下·龍灣模擬)生物體是一個在內部和外部不斷進行物質循環的開放系統,其體內物質在不斷地進行交換與轉化。下列選項中物質甲經過某項生理活動產生物質乙的對應關系敘述正確的是 ( )選項 物質甲 生理活動 物質乙A 二氧化碳 葉的光合作用 氧氣B 葡萄糖 細胞的呼吸作用 氧氣C 蛋白質 胃的徹底消化 氨基酸D 原尿 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尿液A.A B.B C.C D.D【答案】A【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食物的消化與吸收【解析】【分析】 A.綠色植物利用光能,通過葉綠體,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貯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就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氣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C.尿液的形成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過濾)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兩個連續的過程。D.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叫消化。淀粉的消化開始于口腔,在口腔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麥芽糖,進入小腸后被腸液和胰液徹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質的消化開始于胃,在胃中胃液對蛋白質進行初步消化,進入小腸后被腸液和胰液徹底分解成氨基酸。脂肪的消化開始于小腸,脂肪先被膽汁乳化成脂肪微粒,最后被腸液和胰液徹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解答】 A.綠色植物利用光能,通過葉綠體,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貯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就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A正確;B.細胞內的有機物(葡萄糖等)在氧氣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故B錯誤;C.蛋白質的消化開始于胃,在胃中胃液對蛋白質進行初步消化,進入小腸后被腸液和胰液徹底分解成氨基酸,故C錯誤;D.當血液通過入球小動脈到達腎小球的毛細血管網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以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尿素等物質都可以濾過到腎小囊腔,形成原尿,故D錯誤。故選A。12.(2024九下·龍灣模擬)將純凈的氯化鈉固體配制成溶液。20℃時,向4個盛有50g 水的燒杯中,分別加入一定質量的氯化鈉并充分溶解。4組實驗數據如表,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實驗序號 ① ② ③ ④加入氯化鈉的質量/g 10 15 20 25溶液質量/g 60 65 68 68A.①中得到的是氯化鈉的不飽和溶液B.③④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相等C.實驗②可算出, 20℃時, 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0gD.20℃時,往①所得溶液再加入8g氯化鈉,溶液恰好達到飽和【答案】D【知識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 根據20℃時,向4個盛有50g水的燒杯中,分別加入一定質量的氯化鈉并充分溶解,最多能形成68g溶液,說明2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68g-50g=18g氯化鈉,進行分析判斷。【解答】 A.20℃時,向4個盛有50g水的燒杯中,分別加入一定質量的氯化鈉并充分溶解,最多能形成68g溶液,說明2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68g-50g=18g氯化鈉,則①中得到的是氯化鈉的不飽和溶液,故A錯誤;B.③④所得溶液均為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相等,故B錯誤;C.20℃時,向4個盛有50g水的燒杯中,分別加入一定質量的氯化鈉并充分溶解,最多能形成68g溶液,說明2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68g-50g=18g氯化鈉,實驗②所得溶液為該溫度下的不飽和溶液,不能確定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故C錯誤;D.由A選項的分析,2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68g-50g=18g氯化鈉,則20℃時,往①所得溶液再加入8g氯化鈉,溶液恰好達到飽和,故D正確。故選D。13.(2024九下·龍灣模擬)籃球運球投籃是溫州體育中考的項目之一。小科在操場上將一籃球拋出,籃球被拋出后的運動軌跡如圖所示,a、c兩點處于同一高度。則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A.籃球由a到b時,動能逐漸增大 B.籃球在b點時的機械能最大C.籃球在a、c兩點時動能相等 D.籃球由c到d時,機械能一直減小【答案】D【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動能的影響因素;勢能的影響因素;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析】【分析】(1)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量、速度。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越大。(2)重力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高度有關,即質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3)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解答】A、皮球由a到b時,其質量不變,速度變慢,故動能變小,同時其高度增加,重力勢能變大,故A錯誤;B、從能量的轉化的角度分析,當球離開手后的運動過程中,或與空氣摩擦,或與地面摩擦,使得一部分機械能損失掉,所以相對來說,a點的機械能最大,故B錯誤;C、籃球在a、c兩點時,高度相同,重力勢能相同;由于運動過程中存在機械能損失,所以,籃球在a處的機械能大于在c處的機械能,則籃球在a處的動能大于在c處的動能,故C錯誤;D、皮球由c到d時,由于和空氣、地面摩擦,故損失掉一部分機械能,故機械能減小,故D正確。故答案為:D。14.(2024九下·龍灣模擬)如圖所示,小樂在實驗室分別完成①②兩個實驗后,依次將①②反應后的廢液緩慢倒入同一潔凈的廢液缸,當②的廢液倒入時,觀察到廢液缸中先有氣泡產生,然后又出現了白色沉淀。則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若向①反應后的廢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石蕊試液會變紅B.若向②反應后的廢液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酚酞試液會變紅C.廢液缸中最終的廢液里一定含氯離子,一定不含氫離子D.廢液缸中最終的廢液里一定含鈉離子,一定不含鈣離子【答案】D【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當②的廢液倒入時觀察到廢液缸中先有氣泡產生,然后又出現了白色沉淀,說明①中稀鹽酸過量,②中碳酸鈉過量。【解答】A、①試管含有CaCl2、HCl,若向①反應后的廢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石蕊試液會變紅,正確;B、②試管中含有NaCl、Na2CO3,碳酸鈉溶液顯堿性,若向②反應后的廢液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酚酞試液會變紅,分析正確;C、廢液缸中最終出現了白色沉淀,廢液里一定含氯離子,一定不含氫離子,分析正確;D、反應過程中鈉離子沒有形成沉淀,當碳酸鈉少量時,溶液存在鈣離子,碳酸鈉過量或恰好完全反應,溶液不存在鈣離子,廢液缸中最終的廢液里一定含鈉離子,可能含鈣離子,分析錯誤。故答案為:D。15.(2024九下·龍灣模擬)如圖所示為一種環保“重力燈”,讓重物緩緩下落,拉動繩子。從而帶動電機轉動、使小劉海發光,已知重物的質量為18千克,它在30分鐘內緩慢下落了2米。使規格為“1.5V,0.12W”的小泡正常發光。不計繩子重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重力燈發電過程中,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B.重物的重力在這30分鐘中做功為36JC.30分鐘內小燈泡消牦的電能是3.6JD.環保“重力燈”的發燈效率為60%【答案】D【知識點】功的計算公式的應用;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機械效率的計算;電功計算公式的應用【解析】【分析】(1)發電機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工作的,發電機工作時消耗機械能轉化為電能;(2)知道重物的質量,利用G=mg求其重力,再利用W=Gh求重力做的功;(3)利用W=Pt求燈泡消耗的電能;(4)根據效率功率得出效率。【解答】A、重力燈發電過程中,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故A錯誤;B、重物的重力在這30分鐘中做功為故B錯誤;C、30分鐘內小燈泡消牦的電能是故C錯誤;D、環保“重力燈”的發燈效率為故D正確。故答案為:D。16.(2024九下·龍灣模擬)2024年4月25日(農歷三月十七),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隨后與空間站完成對接,如圖甲所示。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升空當天,月相最接近 (填“新月”“上弦月”、“滿月”或“下弦月“)地球所處的大致位置位于圖乙的 (序號)。【答案】滿月;④【知識點】月相【解析】【分析】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亮面在右邊;下半月再由圓到缺,亮面在左邊。【解答】農歷三月十七當晚的月相最接近滿月,滿月的時候月球和太陽分別在地球的兩側;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依據所學,4月25日正值春分(3月21日前后)和夏至(6月22日前后)之間,即圖中④處。17.(2024九下·龍灣模擬)“超級細菌”是指因為抗菌藥物的濫用,使細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強,而出現的具有多重耐藥性質的細菌。圖乙是研究人員首次拍攝到的攜帶NDM一1基因的“超級細菌”照片。請回答下列問題。(1)“超級細菌”攜帶的NDM一1基因存在于圖甲細菌結構的 中(填字母)。(2)與酵母菌相比,超級細菌在細胞結構上最主要的特點是 。【答案】A;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真菌的主要特點【解析】【分析】細菌的結構:細菌沒有像真核細胞那樣的細胞核,其遺傳物質 DNA 集中在細胞內的一個區域,這個區域被稱為擬核,它沒有核膜包被。細菌細胞除了擬核外,還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等結構。細胞壁對細菌起保護和支持作用;圖甲中:A遺傳物質、B細胞膜、C細胞壁、D莢膜、E細胞質、F鞭毛。【解答】(1)細菌的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集中的區域,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因此超級細菌攜帶的NDM-1基因存在于(圖甲)細菌結構的A遺傳物質中。(2)與酵母菌相比,超級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DNA的集中區,屬于原核生物。18.(2024九下·龍灣模擬)科學家用甲烷和二氧化碳在的催化下制取合成氣,其原理過程如圖所示。(1)合成氣是由一種常見的單質和一氧化碳所組成的混合物,這種常見的單質的化學式為 。(2)反應中甲烷和一氧化碳的分子個數比是 【答案】H2;1:2【知識點】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解析】【分析】(1)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從微觀角度來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都不發生改變。(2)化學反應方程式書寫與配平: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要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即反應前后各原子的數目相等。配平的方法有多種,如觀察法、最小公倍數法、氧化還原法等。(3)由反應的微觀模型圖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由反應的微觀模型圖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4+CO22CO+2H2。【解答】(1)由分子的模型圖可知,合成氣是氫氣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氫氣屬于單質,化學式為:H2;(2)由方程式的意義可知,反應中甲烷和一氧化碳的分子個數比是1:2。19.(2024九下·龍灣模擬)小科向含有AgNO3和Cu(NO3)2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屬鐵。(1)上述化學反應都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反應。(2)反應結束后過濾,向金屬濾渣中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則濾渣中的金屬有 。【答案】置換;銀、銅、鐵【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置換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和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生成鹽和氫氣,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并且金屬越活潑,越容易和鹽反應。【解答】(1)鐵和硝酸銀反應生成銀和硝酸亞鐵,鐵和硝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硝酸亞鐵,反應都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屬于置換反應;(2)反應結束后過濾,向金屬濾渣中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說明了有鐵剩余,則溶液中的銀、銅全部置換出來,則濾渣中的金屬有銀、銅、鐵。20.(2024九下·龍灣模擬)最近網絡上盛傳一段“爸爸用科普知識套路女兒”的視頻。視頻中,爸爸將半個蘋果穿在竹簽下端,手拿竹簽(如圖所示),并和女兒打賭:用錘子不斷敲擊竹簽頂端,蘋果如果掉落就歸女兒,如果上升就歸爸爸。最終爸爸贏得了蘋果。(1)蘋果能在竹簽上保持靜止是由于受到重力和 ,這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2)敲擊竹簽頂端時,竹簽向下運動,蘋果會上升是由于蘋果具有 ;(3)蘋果中含有水、維生素、膳食纖維、糖類等營養素,其中糖類最終在人體的 中被消化成 后才能被人體吸收。【答案】摩擦力;慣性;小腸;葡萄糖【知識點】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力與運動的關系【解析】【分析】(1)根據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的力,叫平衡力進行分析;(2)根據物體的慣性進行分析;(3)根據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進行分析。【解答】(1)蘋果能在竹簽上保持靜止,處于平衡狀態,此時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為一對平衡力。(2)敲擊竹簽頂端時,竹簽向下運動,因為蘋果具有慣性會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因此蘋果會上升。(3)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部分淀粉分解為麥芽糖,當淀粉和麥芽糖進入小腸后,由于小腸中的胰液和腸液中含有消化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酶,因此,淀粉等糖類物質在小腸內被徹底消化為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利用。21.(2024九下·龍灣模擬)如圖所示,小科同學用自制的水透鏡來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當向水透鏡里注水時,水透鏡的焦距將變小;當從水透鏡里抽水時,水透鏡的焦距將變大。(1)如圖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軸的光射向水透鏡,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則此時水透鏡的焦距為 cm;(2)小科移動蠟燭、水透鏡和光屏至圖乙所示位置時,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點可制成 (“照相機”/“投影儀”);(3)在圖丙所示實驗場景下,小科把自己的近視眼鏡給水透鏡“戴上”后,像變得模糊了。下列操作能使燭焰的像再次變得清晰的是 ;A.從水凸透鏡中抽出適量的水B.往水凸透鏡中注入適量的水C.將光屏往透鏡方向移動(4)為了探究生活中的透鏡成像現象,小科把一個裝水的透明玻璃杯放在漫畫前,驚奇地發現透過水杯看到漫畫中的老鼠變“胖”了,還掉頭奔向貓(如圖丁)小科透過水杯看到的是老鼠的 (“實”/“虛”)像。【答案】8.0;照相機;B;實【知識點】凸透鏡成像的應用【解析】【分析】(1)通過圖所示的現象,結合凸透鏡焦點的定義即可確定該凸透鏡的焦距。(2)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于照相機;物距小于像距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用于投影儀。(3)近視鏡是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使成像遠離凸透鏡,據此分析。(4)由丁圖可知,此時的老鼠的像與原圖中的老鼠相比,是放大的,左右顛倒的實像。【解答】(1)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后會聚在主光軸上一點,這點是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光心的距離是凸透鏡的焦距,所以凸透鏡的焦距是8.0cm。(2)由圖乙知道,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于照相機。(3)近視鏡是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使成像遠離凸透鏡,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應該使光屏遠離凸透鏡或者應該在水透鏡中加水,使透鏡的折光能力變大,使成像靠近凸透鏡,故B符合題意,AC不符合題意。故選B。(4)圓柱形玻璃杯盛滿水,圓柱形玻璃杯中的水中間厚邊緣薄,形成水凸透鏡;該凸透鏡能使圖片橫向放大、顛倒;由丁圖知道,此時的老鼠的像與原圖中的老鼠相比,是放大的,左右顛倒的實像。22.(2024九下·龍灣模擬)圖甲是家用的一款愛仕達炒鍋,與其他不同的是鍋蓋周邊有一圈橡膠圈,頂部有一蒸汽閥門(如圖丙),蒸汽閥門可上下活動,向上向下時橡膠都可與內外玻璃緊密貼合。(1)這款炒鍋的好處之一,蒸制、燉湯容易熟,可充當“高壓鍋”的作用。這是由于密封效果好,蒸燉時蒸氣不易出來,使得鍋內氣壓增大,沸點 (填“降低”或“升高”);(2)如圖把鍋蓋放在光滑的瓷磚表面,向下關閉閥門,鍋蓋內外壓強差約為3000Pa左右,較難豎直向上拿起來。已知鍋蓋的重力8N,直徑32cm,橫截面積約為800cm2,請計算要提起鍋蓋大約需多大的力? ;(結果取整數)(3)為能輕松拿起鍋蓋,下列幾種方法可行的是 。A.將蒸汽閥門住上拉一下,讓空氣進入后再提起。B.將鍋蓋水平移動,使鍋的邊緣露出瓷磚邊緣后再提起。C.用一薄片,將橡膠圈的一側先翹起后再提起。D.兩個人一起豎直向上用力提起【答案】升高;248N(或249N);A【知識點】沸點及沸點與氣壓的關系;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大氣壓的綜合應用【解析】【分析】(1)液體的沸點與氣壓有關,氣壓越高,沸點越大。(2)根據壓強公式進行計算。(3)結合大氣壓和鍋蓋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解答】(1)蒸鍋、燉湯容易熟,可充當“高壓鍋”的作用,這是由于密封效果好,蒸燉時蒸氣不易出來,使得鍋內氣壓增大,水的沸點升高。(2)鍋蓋內外壓強差約為3000Pa左右,根據可知,內外壓強差對鍋蓋的壓力提起鍋蓋時需要克服內外壓強差對鍋蓋的壓 力,所以提起鍋蓋大約需用的力(3)A、將蒸汽閥門往上拉一下,讓空氣進入后再提起,此時鍋內外氣壓相等,提起鍋蓋用的力最小,A符合題意;B、將鍋蓋水平移動,使鍋的邊緣露出瓷磚邊緣后再提起,還是很難提起,B不符合題意;C、用一薄片,將橡膠圈的一側先翹起后再提起,此時鍋蓋內部氣壓大于外部氣壓,提起鍋蓋用的力較大,C不符合題意;D、兩個人一起豎直向上用力提起,用的力會很大,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3.(2024九下·龍灣模擬)校科學興趣小組同學進行“研究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實驗中采用的器材有:斜面、鋼球、木塊、刻度尺等。請回答:(1)實驗中是通過觀察 來判斷鋼球動能的大小;(2)小科同學利用如圖實驗裝置探究“物體的動能大小與質量的關系”,他將不同質量的鋼球從斜面任意高度自由滑下,實驗記錄數據如下:鋼球的質量m/kg 0.1 0.15 0.20 0.25 0.30 0.35 0.40木塊滑行距離s/m 0.12 0.10 0.12 0.12 0.11 0.13 0.12根據以上實驗數據,小科得出“物體的動能大小與質量無關”的結論。你認為出現此實驗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鋼球推動木塊運動距離的大小;沒有控制鋼球進入水平面時速度相同;【知識點】動能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1)通過觀察木塊移動的距離長短,來判斷鋼球動能的大小,是將鋼球動能的大小轉換為木塊移動的距離長短,符合轉換法的思想;(2)探究性實驗應的是控制變量法,可根據控制變量法的思想,結合題干進行分析,歸納出合理的結論。【解答】(1)實驗中是將鋼球動能的大小轉換為木塊移動距離的長短,這屬于轉換法。(2)探究物體的動能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時,應控制物體的速度不變,改變物體的質量。題中的鋼球是從斜面任意高度自由滑下,改變了鋼球碰撞時的速度,所以出現此實驗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控制鋼球進入水平面時速度相同。24.(2024九下·龍灣模擬)酶是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它的活性會受到多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在探究了pH對酶催化作用的影響實驗后,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繼續對其它因素進行了探究。【實驗材料和用具】: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質量分數為1%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試管,溫度可調的水浴鍋,燒杯,溫度計等。【實驗步驟】:①取6支試管,分別標號為A~F,在ABC三支試管中各加入2mL1%的淀粉溶液,DEF試管中各加入1mL淀粉酶溶液。②將A、D試管放入溫度為0℃的水浴鍋中,B、E試管放入溫度為37℃的水浴鍋中,C、F試管放入溫度為100℃的水浴鍋中,各10min。③待溫度穩定后,將D倒入A,E倒入B、F倒入C,再次分別放入0℃、37℃、70℃的水浴鍋中10min。④向ABC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1滴碘液,觀察顏色變化。【實驗結論】溫度為37℃時淀粉酶的活性最強。請回答下列問題(1)支持小組同學得出“溫度為37℃時淀粉酶的活性最強”的結論的實驗中證據應該是 。(2)實驗時,就實驗的順序問題小組內的同學發生了分歧:甲同學認為應先將唾液和淀粉預處理到相應的溫度再混合,乙同學認為先混合和先預熱都沒關系。你同意誰的意見,并說明理由 。(3)該小組想要證明唾液淀粉酶因溫度過高失去活性后不能恢復,需要增加的實驗及預測的結果是 。【答案】B試管中不變藍,AC試管中呈藍色;甲同學:若先混合會使淀粉酶沒有達到預設溫度就開始催化分解淀粉,結果不準確;將C試管溫度恢復到37℃,5分鐘后觀察溶液顏色。試管中仍為藍色。【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酶及其催化作用【解析】【分析】(1)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將饅頭中的淀粉分解成麥芽糖;淀粉遇碘變藍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來驗證淀粉的存在。(3)酶的特性催化作用:酶是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的催化劑,能顯著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使反應在溫和的條件下快速進行。例如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為麥芽糖等。特異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如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的水解反應,對其他糖類或物質的反應無催化作用。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遠遠高于無機催化劑,能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的底物轉化為產物。作用條件溫和:酶發揮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pH 等條件。在最適溫度和 pH 下,酶的活性最高;偏離最適條件,酶的活性會降低,甚至失活。【解答】(1)淀粉遇碘液變藍,如B試管中不變藍,AC試管中呈藍色,則說明溫度為37℃時,淀粉酶活性強,淀粉全部被分解,而0℃和70℃時,淀粉酶活性被抑制或者失去活性,淀粉沒有被完全分解,可得出結論溫度為37℃時淀粉酶的活性最強。(2)實驗時,應先將唾液和淀粉預處理到相應的溫度然后混合,因為如果先混合,唾液和淀粉還沒有達到預處理的相應溫度就已經發生了反應,會干擾實驗結果,所以甲同學的意見合理,乙同學的意見不合理。(3)該小組想要證明唾液淀粉酶因溫度過高失去活性后不能恢復,需要增加的實驗及預測的結果是:將C試管溫度恢復到37℃,5分鐘后觀察溶液顏色,試管中仍為藍色。25.(2024九下·龍灣模擬)利用圖甲所示的教材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選用紅磷作為藥品是最佳選擇嗎?某興趣小組設計并開展了如下實驗:①準備如圖乙的玻璃容器,頂部用密封蓋密封,并檢查該裝置的氣密性。②將氧氣傳感器(能實時顯示容器內氧氣的體積分數)固定在容器內壁,并裝入足量的紅磷。③用激光筆點燃紅磷,紅磷劇烈燃燒,觀察并記錄氧氣傳感器所顯示的氧氣體積分數的變化情況。④用白磷替換紅磷重復上步驟①~③。⑤換用食品脫氧劑(可以直接與氧氣反應,無需點燃的物質)重復上述步驟①~③。根據實驗數據,分別繪制三種物質氧化時容器內氧氣體積分數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丙所示。(1)步驟①中檢查氣密性時,將玻璃容器浸沒水中,如果觀察到 ,則說明氣密性不好。(2)裝置甲中150毫升集氣瓶中裝入的水,量筒內裝有50毫升水,根據圖丙的實驗數據,用紅磷做實驗,理論上實驗結束后量筒內剩余的水為 毫升。(3)根據該興趣小組的實驗結果,用圖甲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你會選用哪種藥品,并說明理由: 。【答案】容器內出現水或有氣泡冒出;33.2mL;食品脫氧劑,因為其能消耗盡密閉容器內的氧氣且不需要點燃【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1)將容器浸沒水中后,如果裝置的氣密性良好,那么不會在容器內看到水或出現氣泡;(2)進入集氣瓶內水的體積等于減少的氧氣的體積,首先根據丙圖確定氧氣體積分數的減少量,再乘以集氣瓶內空氣的體積得到減少氧氣的體積,最后用量筒內水的體積減去這個數值即可。(3)根據圖丙,分析每種藥品的不同特點,進而分析解答。【解答】(1)步驟①中檢查氣密性時,將玻璃容器浸沒水中,如果裝置的氣密性良好,那么不會在容器內看到水或出現氣泡,所以觀察到容器內出現水或有氣泡冒出,則說明氣密性不好。(2)裝置甲中空氣的體積為:150mL×(1-)=120mL,根據丙圖可知,使用紅磷最終消耗的氧氣的體積為:120mL×(21%-7%)=16.8mL,則實驗結束后量筒內剩余水的體積為:50mL-16.8mL=33.2mL。(3)根據該興趣小組的實驗結果,用圖甲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選用食品脫氧劑較好,因為其能消耗盡密閉容器內的氧氣且不需要點燃。26.(2024九下·龍灣模擬)校學習小組準備探究氣體的測定和數據處理方法。【提出問題】如何利用石灰石(主要成分為CaCO3)與稀鹽酸反應來測定生成CO2的質量和體積,并處理數據。【實驗設計】通過下列兩個實驗分別測定CO2的質量和體積;【分析與表達】(1)實驗I中,將小燒杯中的所有稀鹽酸分幾次加入到大燒杯中,并不斷攪拌,判斷石灰石中CaCO3完全反應的實驗現象是 。(2)實驗Ⅱ中,先連接好裝置,再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然后裝好藥品,最后將10毫升稀鹽酸快速推入燒瓶中。【記錄與處理】(3)已知實驗I反應前的總質量[m(大燒杯+石灰石粉末)+(小燒杯+稀鹽酸)],要計算生成CO2的質量,至少還需要的數據是 。A.m(小燒杯)B.m(大燒杯)C.m(大燒杯+反應后剩余物)(4)實驗Ⅱ的實驗記錄如下(表中數據在相同溫度、相同壓強條件下測定):時間/min 1 2 3 4 5 6 7 8 9 10注射器讀數/毫升 60.0 85.0 88.0 89.0 89.5 89.8 89.9 90.0 90.0 90.0根據以上實驗過程和數據綜合分析,最終生成CO2的體積是多少毫升,并說明理由 。【答案】最后一次加入鹽酸后不再產生氣泡;AC;80毫升,理由:注射器的起始讀數是10mL,最終讀數為90mL,增加了80mL【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二氧化碳,反應發生時會看到有氣泡產生進行分析;(3)根據要計算生成CO2的質量,至少還需要的數據是小燒杯質量可以計算出稀鹽酸質量)、大燒杯及其內容物反應前后質量差即為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進行分析;(4)根據從第8分鐘后氣體的體積不再變化,但原稀鹽酸占有10mL(推入稀鹽酸后仍然會恢復到原壓強)進行分析。【解答】(1)石灰石和鹽酸反應放出二氧化碳氣體,所以,判斷石灰石中CaCO3完全反應的實驗現象是最后一次加入稀鹽酸,仍沒有氣泡產生;(3)根據反應前后物質質量差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已知實驗I反應前的總質量[m(大燒杯+石灰石粉末)+m(小燒杯+稀鹽酸)],所以要計算生成CO2的質量,至少還需要的數據是m(小燒杯)和m(大燒杯+反應后剩余物),故選AC;(5)從第8分鐘后氣體的體積不再變化,但原稀鹽酸占有10mL(推入稀鹽酸后仍然會恢復到原壓強),所以第1分鐘生成CO2的體積是50mL,第2分鐘是75mL,最終生成CO2的體積是80mL。27.(2024九下·龍灣模擬)在“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實驗中,小組同學利用可調電壓電源(可調為1.5V、3.0V、4.5V、6.0V)、5個定值電阻(阻值分別為5、10、15、20、30)、滑動變阻器(10;1A)、電壓表和電流表做了如下實驗:【實驗操作】(1)小明根據圖甲所示電路圖連接成了圖乙所示的實物電路,其中只有一根導線連接錯誤,請在這根導線上打“×”,并用筆畫線代潛導線將電路連接正確 ;(連線不要交叉)【數據收集】(2)某次測量,電流表的示數如圖丙所示,讀數為 ;【數據分析】(3)實驗結束后,小明與小麗交流時,發現他們在相同坐標系中畫出的圖像不同(如圖丁),你認為圖像a與b不同的原因是 。【答案】;0.34A;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同【知識點】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實驗【解析】【分析】(1)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時,滑動變阻器應與定值電阻串聯;(2)根據圖丙電流表所選量程確定分度值讀數;(3)根據圖丁結合歐姆定律分析圖像a與b不同的原因。【解答】(1)原圖中定值電阻沒有接入電路,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時,滑動變阻器應與定值電阻串聯,如下圖(2)由圖丙知道,電流表的量程為0~0.6A,分度值為0.02A,示數為0.34A。(3)圖丁中的圖像為過原點的斜直線,設圖乙中的直線的斜率為k,則因此圖像a與b不同的原因是定值電阻兩端所控制的電壓不同。28.(2024九下·龍灣模擬)潛流帶是河流或溪流連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甲),它有效地連接著河流的陸地、地表和地下成分。圖乙為某潛流帶生態系統的組成示意圖(只畫出部分生物)。(1)該潛流帶中所有的生物可看成一個 。(2)圖乙生態系統中還未標出的組成成分是 。(3)據圖乙,寫出該生態系統中能量損失最少的一條食物鏈: 。(4)在城市規劃中,很多城市的溪流被截彎取直,河岸得到加固,但這些舉措往往會毀壞潛流帶,導致溪流變得脆弱甚至枯竭。專家提出應修復和重建潛流帶,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對此兩位同學展開了討論:觀點 觀點反駁小安:引入魚類、無脊椎動物等生物,使生物種類、數量更多。 小明:外來物種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支持的依據: 支持的依據:請選擇一位同學的觀點,寫出支持該觀點的依據。 。【答案】生物群落;非生物物質和能量(或非生物成分);藻類→橈足類→魚;支持小明的觀點;外來物種會因環境適宜,缺少天敵,出現了瘋長的現象,對原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概念: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如本題中的潛流帶生態系統,它包含了其中的生物以及它們所生活的環境。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絕大多數動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2、群落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所有生物種群的集合體,強調的是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集合。在本題中,潛流帶中的所有生物構成了一個群落,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3、能量流動特點單向流動:能量只能沿著食物鏈從低營養級向高營養級流動,不能逆轉,也不能循環流動。逐級遞減:能量在傳遞過程中會有損耗,每一個營養級的能量只有 10% - 20% 能夠傳遞到下一個營養級,所以食物鏈越短,能量損失越少。【解答】(1)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該潛流帶中所有的生物可看成一個群落。(2)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絕大多數動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圖乙生態系統中未標出生物部分,沒有標出的組成成分是非生物部分。(3)該生態系統中能量損失最少的,也就是最短一條食物鏈:藻類→小型甲殼類→魚、藻類→橈足類→魚。(4)外來物種會因環境適宜,缺少天敵,出現了瘋長的現象,對原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支持小明的觀點。29.(2024九下·龍灣模擬)海水曬鹽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海水曬鹽得到的粗鹽經過濾除去不溶性的固體雜質后,可能還含有硫酸鈉、氯化鎂、氯化鈣等雜質。為驗證食鹽中雜質的成分,某學習小組的同學設計了以下實驗:(注:實驗過程中微溶算是可溶)(1)步驟①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 ;(2)根據步驟②的現象說明雜質中不含 ;(3)有小組成員提出該設計存在問題,不能得到準確結論。如果要得出準確結論,那么需要補充的操作是 ,再根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判斷。【答案】檢驗并除去氯化鎂;氯化鈣;加入氯化鋇前先加入過量稀鹽酸【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據鎂離子用氫氧根離子沉淀和檢驗,硫酸根離子用鋇離子沉淀和檢驗,鈣離子用碳酸根離子沉淀和檢驗,進行分析解答。【解答】(1)步驟①中加入NaOH溶液能和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氯化鈉,所以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檢驗并除去氯化鎂;(2)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加入足量碳酸鈉溶液沒有明顯現象,說明粗鹽中不含氯化鈣;(3)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硫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所以不能確定是否含有硫酸鈉,而碳酸鋇能溶于稀鹽酸中,硫酸鋇不能。所以需要補充的實驗為:加入氯化鋇前先加入過量稀鹽酸或在步驟③后產生有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鹽酸。30.(2024九下·龍灣模擬)一次科學課外興趣小組活動中,要求利用所給的器材測出一塊形狀不規則的塑料泡沫浸沒時所受的浮力大小。已知實驗器材有:一臺托盤天平,一個輕質滑輪,一把輕質硬木刻度尺,一個木塊,一個盛有適量水的水槽和輕質線繩。經小組討論,設計測量步驟如下:①先用天平測出泡沫塑料和木塊的質量,記錄數據m1、m2②如圖所示,將輕質滑輪固定水槽底部,使塑料泡沫浸沒在水中,并使杠桿水平平衡,讀出力臂和。小組同學記錄的數據如下表:m1(g) m2(g) (cm) (cm)75 50 8 24求:(1)圖中的滑輪是 滑輪(填“定”或“動”);(2)塑料泡沫受到的浮力 (已知水=1.0×103kg/m3)。【答案】定;2.25N【知識點】浮力大小的計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定滑輪及其工作特點【解析】【分析】(1)根據滑輪的軸是否與可以移動分析;(2)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計算左側繩端的拉力,對塑料泡沫受力分析計算浮力。【解答】(1)由于圖中拉力的方向和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所以,可以判斷甲圖中的滑輪是定滑輪。(2)在圖中,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得知道F拉×=G木×解得根據F浮=G泡+F拉解得,塑料泡沫浸沒時受到的浮力為F浮=0.75N+1.5N=2.25N31.(2024九下·龍灣模擬)在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后,得到40.44g鹽酸與氯化鈣的混合溶液,興趣小組對此混合溶液繼續進行探究。他們往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0.6%的碳酸鈉溶液,從m1到m5的值如表所示。m1/g m2/g m3/g m4/g m5/g5 10 15 20 25(1)圖甲為隨碳酸鈉溶液的逐漸加入,溶液pH的變化曲線,則d點對應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是 。(2)計算c點時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 (3)請在圖乙中畫出生成的氯化鈉質量隨加入的碳酸鈉溶液質量的變化曲線。 【答案】氯化鈉、氯化鈣;解:由圖可知,c點溶液的pH恰好為7,即鹽酸與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所用碳酸鈉溶液的質量為m2,質量為15g由圖可知,參加反應的碳酸鈉的質量=10g×10.6%=1.06g設反應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x,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y= x=1.17g= y=0.44gc點時溶液的質量=40.44g+10g 0.44g=50gc點時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100%=2.34%答:c點時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為2.34%。;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據開始pH小于7,說明混合溶液中鹽酸過量,加入碳酸鈉先與鹽酸反應,當pH=7時,說明鹽酸被反應完全,繼續加入碳酸鈉溶液,氯化鈣和碳酸鈉發生反應d點時,碳酸鈉與部分氯化鈣反應分析;(2)根據c點時,碳酸鈉與鹽酸恰好反應分析;(3)根據加入碳酸鈉溶液10g時,與鹽酸恰好反應;加入20g時,與碳酸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所以當加入碳酸鈉溶液25g時,NaCl溶質質量不變畫圖。【解答】(1)向鹽酸與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鈉溶液,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鹽酸完全反應后,碳酸鈉再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由圖可知,d點對應的溶液的pH等于7,溶液呈中性,鹽酸完全反應,且d~e之間溶液仍呈中性,即d點對應的溶液中還有氯化鈣未反應,所以d點對應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是反應生成的氯化鈉和未反應的氯化鈣,故填氯化鈉、氯化鈣或NaCl、CaCl2。(3)由(2)可知,加入碳酸鈉溶液的質量為10g時,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1.17g,則加入碳酸鈉的溶液的質量為m1(5g)時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0.585g,加入碳酸鈉溶液的質量為m3(15g)時,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1.775g,加入碳酸鈉溶液的質量為m4(20g)時,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2.34g,且混合溶液中的鹽酸與氯化鈣恰好完全反應,氯化鈉的質量不再增加,則加碳酸鈉溶液的質量的質量為m5(25g)時,氯化鈉的質量仍為2.34g,故生成的氯化鈉質量隨加入的碳酸鈉溶液質量的變化曲線畫為。32.(2024九下·龍灣模擬)空氣過于干燥會對人的身體產生不利影響,專家提示:室內最佳空氣濕度值范圍為40%至60%。某小組開展“自制空氣加濕器”的項目活動,過程如下:【項目量規】表1項目成果評價表指標 優秀 良好 待改進一 自動加濕,自動調節出霧量,可設置不同恒濕,防干燒 自動加濕,自動調節出霧量,防干燒 自動加濕,自動調節出霧量【項目設計】如圖所示,小科設計的“自制空氣加濕器”原理模型。工作電路:R為濕敏電阻。控制電路:電磁繼電器A和B完全相同(線圈電阻忽略不計);Ra為濕敏電阻,置于加濕器表面,和空氣接觸,用于探測空氣的濕度,其Ra阻值隨空氣濕度的變化如下表2所示,當空氣濕度為某一數值時,La吸引彈性銜鐵使Sa斷開,同時開關K閉合,接通R0電路;Rb為壓敏電阻,其阻值隨壓力的增大而減小,當壓力為某一數值時,Lb吸引彈性銜鐵使Sb閉合。表2:濕敏電阻Ra阻值隨空氣濕度的變化空氣濕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濕敏電阻Ra阻值(歐) 300 210 150 100 75 50 40 30 25【項目調試】(1)當空氣濕度減小時,為了使空氣加濕器出霧量自動增大,工作電路中,濕敏電阻R的阻值隨空氣濕度變化的圖像應為 ;A.B.C.D.(2)控制電路中電源電壓恒為3伏,自制空氣加濕器水箱中加入適量水,Lb吸引彈性銜鐵使Sb閉合,當空氣濕度升高至50%以上時,La恰好能吸引彈性銜鐵使Sa斷開,當空氣濕度降低為40%以下時,Sa又自動閉合,K自動斷開,請計算R0的阻值 ;(寫出計算過程)【項目評價】(3)根據表1項目成果評價表,對小科設計的“自制空氣加濕器”原理模型進行評價,你認為該項目被評為哪種指標等級,闡述理由并提出修改建議 。【答案】D;300歐;因為該原理模型能實現自動加濕,自動調節出霧量,防干燒的功能,但是,不能設定不同的恒濕,可在濕敏電阻Ra支路上串聯一個滑動變阻器【知識點】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解析】【分析】 (1)根據當空氣濕度減小時,為了使空氣加濕器出霧量自動增大可知此時工作電路中的電流變化,根據歐姆定律分析濕敏電阻的變化,進而選擇合適的圖像;(2)根據表2中數據找出空氣濕度為50%和40%時,濕敏電阻Ra的阻值,由題意可知,空氣濕度為50%時控制電路的左側中為Ra與La串聯,根據歐姆定律求出此時左側電路中的電流,即為左側電磁鐵吸引銜鐵時的最小電流,根據此時La恰好能吸引彈性銜鐵使Sa斷開、K閉合可知,此時R0與Ra并聯,根據空氣濕度降低為40%以下時,Sb又自動閉合,K自動斷開可知此時左側電路中的電流,根據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求出通過的電流,根據歐姆定律求出R0的阻值;(3)根據表1項目成果評價表結合原理圖分析評價該項目的指標等級,根據不符合要求的指標提出改進建議。【解答】(1)當濕敏電阻的阻值為R時,電路中的電流由I與R1不成正比可知,將電流表改為空氣濕度顯示儀,空氣濕度顯示儀的刻度是不均勻的;由知道,越靠近零刻度線,說明R1的阻值越大,由表中數據可知,空氣濕度越小,所以,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2)根據表格知道,當空氣濕度為50%時,Ra=75歐,繼電器A剛好吸引銜鐵時,線圈中通過的電流此時控制電路中Ra與R0并聯,當空氣濕度為40%時,Ra=100歐,此時通過Ra的電流則通過R0的電流I0=0.04安-0.03安=0.01安(3)因為該原理模型能實現自動加濕,自動調節出霧量,防干燒的功能,但是,不能設定不同的恒濕,可在濕敏電阻Ra支路上串聯一個滑動變阻器(或在繼電器A的電路中串聯一個滑動變阻器)。1 / 12024年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實驗中學中考三模科學試題1.(2024九下·龍灣模擬)芋節(俗稱毛芋)是一種常見的食品,新鮮芋節在去皮時會出現一種白色的汁液,汁液內含有一種堿性物質一皂角,沾上它會奇癢難忍。下列廚房中的物質能去除堿性物質,達到止癢效果的是( )A.食醋 B.白酒 C.純堿 D.食鹽水2.(2024九下·龍灣模擬)據統計,我國約有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簡稱Hp),它能導致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并且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傳播現象。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從預防傳染病流行的角度分析,該措施屬于 ( )A.控制傳染源 B.消滅病原體C.切斷傳播途徑 D.保護易感人群3.(2024九下·龍灣模擬)2024年4月 22日17時08分在中國臺灣附近(北緯23.80度, 東經121.58度) 發生4.9級左右地震,浙江省沿海部分城市有明顯震感。關于此次地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在室內避震時,可以躲到堅固桌子旁蹲下B.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C.在學校避震時應立即奪門而逃D.發生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4.(2024九下·龍灣模擬)洋蔥被稱為“蔬菜皇后”,其營養成分豐富,對癌癥、心血管等疾病都有預防作用。圖甲是小科利用洋蔥表皮制作臨時裝片過程的示意圖,圖乙是顯微鏡下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結構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圖甲所示的部分操作,正確順序是③④①②B.圖甲操作②中,滴在載玻片中央的液體是生理鹽水C.欲將圖乙中A細胞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需將裝片向下方移動D.若將視野從乙調整為丙,圖中所指的顯微鏡結構中不需要轉動①5.(2024九下·龍灣模擬)下列說法最接近實際的是( )A.一枚一元人民幣硬幣的直徑為2mmB.一本《科學》課本的質量約為300gC.人體感覺適宜的溫度為37℃D.人步行速度約為12m/s6.(2024九下·龍灣模擬)如圖所示為杭州市某校園內桿影(虛線表示)的日變化趨勢圖,其中代表早晨桿影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7.(2024九下·龍灣模擬)法國里昂的科學家發現一種只由四個中子構成的粒子,這種粒子稱為“四中子”,也有人稱之為“零號元素”。它與天體中的中子星構成類似。有關該粒子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不顯電性B.該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4C.失去一個中子后也不顯電性D.在元素周期表中與鈹(Be)元素占同一位置8.(2024九下·龍灣模擬)2023年5月,在麗水景寧發現全球新物種一一細齒菌芋(如圖)。細齒茵芋株型矮小,葉緣有齒,花瓣有4瓣,果實紅艷。則細齒菌芋在以下檢索表中的位置是( )1a有種子…………2 1b無種子…………P 2a種子有果皮包被…………3 2b種子無果皮包被…………Q 3a葉緣有齒…………R 3b葉緣無齒…………SA.P B.Q C.R D.S9.(2024九下·龍灣模擬)電動汽車剎車時,汽車電動機“變身”為發電機,將汽車動能轉化為電能,簡稱動能回收系統。下列實驗中與動能回收系統原理相同的是( )A.B.C.D.10.(2024九下·龍灣模擬)如圖為氣溫上升時,人體的體溫調節示意圖。以下關于人體各效應與其產生的主要結果,判斷錯誤的是( )A.效應①可使散熱增加 B.效應②可使產熱減少C.效應③可使產熱減少 D.效應④可使產熱減少11.(2024九下·龍灣模擬)生物體是一個在內部和外部不斷進行物質循環的開放系統,其體內物質在不斷地進行交換與轉化。下列選項中物質甲經過某項生理活動產生物質乙的對應關系敘述正確的是 ( )選項 物質甲 生理活動 物質乙A 二氧化碳 葉的光合作用 氧氣B 葡萄糖 細胞的呼吸作用 氧氣C 蛋白質 胃的徹底消化 氨基酸D 原尿 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尿液A.A B.B C.C D.D12.(2024九下·龍灣模擬)將純凈的氯化鈉固體配制成溶液。20℃時,向4個盛有50g 水的燒杯中,分別加入一定質量的氯化鈉并充分溶解。4組實驗數據如表,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實驗序號 ① ② ③ ④加入氯化鈉的質量/g 10 15 20 25溶液質量/g 60 65 68 68A.①中得到的是氯化鈉的不飽和溶液B.③④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相等C.實驗②可算出, 20℃時, 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0gD.20℃時,往①所得溶液再加入8g氯化鈉,溶液恰好達到飽和13.(2024九下·龍灣模擬)籃球運球投籃是溫州體育中考的項目之一。小科在操場上將一籃球拋出,籃球被拋出后的運動軌跡如圖所示,a、c兩點處于同一高度。則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A.籃球由a到b時,動能逐漸增大 B.籃球在b點時的機械能最大C.籃球在a、c兩點時動能相等 D.籃球由c到d時,機械能一直減小14.(2024九下·龍灣模擬)如圖所示,小樂在實驗室分別完成①②兩個實驗后,依次將①②反應后的廢液緩慢倒入同一潔凈的廢液缸,當②的廢液倒入時,觀察到廢液缸中先有氣泡產生,然后又出現了白色沉淀。則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若向①反應后的廢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石蕊試液會變紅B.若向②反應后的廢液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酚酞試液會變紅C.廢液缸中最終的廢液里一定含氯離子,一定不含氫離子D.廢液缸中最終的廢液里一定含鈉離子,一定不含鈣離子15.(2024九下·龍灣模擬)如圖所示為一種環保“重力燈”,讓重物緩緩下落,拉動繩子。從而帶動電機轉動、使小劉海發光,已知重物的質量為18千克,它在30分鐘內緩慢下落了2米。使規格為“1.5V,0.12W”的小泡正常發光。不計繩子重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重力燈發電過程中,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B.重物的重力在這30分鐘中做功為36JC.30分鐘內小燈泡消牦的電能是3.6JD.環保“重力燈”的發燈效率為60%16.(2024九下·龍灣模擬)2024年4月25日(農歷三月十七),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隨后與空間站完成對接,如圖甲所示。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升空當天,月相最接近 (填“新月”“上弦月”、“滿月”或“下弦月“)地球所處的大致位置位于圖乙的 (序號)。17.(2024九下·龍灣模擬)“超級細菌”是指因為抗菌藥物的濫用,使細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強,而出現的具有多重耐藥性質的細菌。圖乙是研究人員首次拍攝到的攜帶NDM一1基因的“超級細菌”照片。請回答下列問題。(1)“超級細菌”攜帶的NDM一1基因存在于圖甲細菌結構的 中(填字母)。(2)與酵母菌相比,超級細菌在細胞結構上最主要的特點是 。18.(2024九下·龍灣模擬)科學家用甲烷和二氧化碳在的催化下制取合成氣,其原理過程如圖所示。(1)合成氣是由一種常見的單質和一氧化碳所組成的混合物,這種常見的單質的化學式為 。(2)反應中甲烷和一氧化碳的分子個數比是 19.(2024九下·龍灣模擬)小科向含有AgNO3和Cu(NO3)2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屬鐵。(1)上述化學反應都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反應。(2)反應結束后過濾,向金屬濾渣中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則濾渣中的金屬有 。20.(2024九下·龍灣模擬)最近網絡上盛傳一段“爸爸用科普知識套路女兒”的視頻。視頻中,爸爸將半個蘋果穿在竹簽下端,手拿竹簽(如圖所示),并和女兒打賭:用錘子不斷敲擊竹簽頂端,蘋果如果掉落就歸女兒,如果上升就歸爸爸。最終爸爸贏得了蘋果。(1)蘋果能在竹簽上保持靜止是由于受到重力和 ,這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2)敲擊竹簽頂端時,竹簽向下運動,蘋果會上升是由于蘋果具有 ;(3)蘋果中含有水、維生素、膳食纖維、糖類等營養素,其中糖類最終在人體的 中被消化成 后才能被人體吸收。21.(2024九下·龍灣模擬)如圖所示,小科同學用自制的水透鏡來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當向水透鏡里注水時,水透鏡的焦距將變小;當從水透鏡里抽水時,水透鏡的焦距將變大。(1)如圖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軸的光射向水透鏡,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則此時水透鏡的焦距為 cm;(2)小科移動蠟燭、水透鏡和光屏至圖乙所示位置時,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點可制成 (“照相機”/“投影儀”);(3)在圖丙所示實驗場景下,小科把自己的近視眼鏡給水透鏡“戴上”后,像變得模糊了。下列操作能使燭焰的像再次變得清晰的是 ;A.從水凸透鏡中抽出適量的水B.往水凸透鏡中注入適量的水C.將光屏往透鏡方向移動(4)為了探究生活中的透鏡成像現象,小科把一個裝水的透明玻璃杯放在漫畫前,驚奇地發現透過水杯看到漫畫中的老鼠變“胖”了,還掉頭奔向貓(如圖丁)小科透過水杯看到的是老鼠的 (“實”/“虛”)像。22.(2024九下·龍灣模擬)圖甲是家用的一款愛仕達炒鍋,與其他不同的是鍋蓋周邊有一圈橡膠圈,頂部有一蒸汽閥門(如圖丙),蒸汽閥門可上下活動,向上向下時橡膠都可與內外玻璃緊密貼合。(1)這款炒鍋的好處之一,蒸制、燉湯容易熟,可充當“高壓鍋”的作用。這是由于密封效果好,蒸燉時蒸氣不易出來,使得鍋內氣壓增大,沸點 (填“降低”或“升高”);(2)如圖把鍋蓋放在光滑的瓷磚表面,向下關閉閥門,鍋蓋內外壓強差約為3000Pa左右,較難豎直向上拿起來。已知鍋蓋的重力8N,直徑32cm,橫截面積約為800cm2,請計算要提起鍋蓋大約需多大的力? ;(結果取整數)(3)為能輕松拿起鍋蓋,下列幾種方法可行的是 。A.將蒸汽閥門住上拉一下,讓空氣進入后再提起。B.將鍋蓋水平移動,使鍋的邊緣露出瓷磚邊緣后再提起。C.用一薄片,將橡膠圈的一側先翹起后再提起。D.兩個人一起豎直向上用力提起23.(2024九下·龍灣模擬)校科學興趣小組同學進行“研究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實驗中采用的器材有:斜面、鋼球、木塊、刻度尺等。請回答:(1)實驗中是通過觀察 來判斷鋼球動能的大小;(2)小科同學利用如圖實驗裝置探究“物體的動能大小與質量的關系”,他將不同質量的鋼球從斜面任意高度自由滑下,實驗記錄數據如下:鋼球的質量m/kg 0.1 0.15 0.20 0.25 0.30 0.35 0.40木塊滑行距離s/m 0.12 0.10 0.12 0.12 0.11 0.13 0.12根據以上實驗數據,小科得出“物體的動能大小與質量無關”的結論。你認為出現此實驗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24.(2024九下·龍灣模擬)酶是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它的活性會受到多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在探究了pH對酶催化作用的影響實驗后,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繼續對其它因素進行了探究。【實驗材料和用具】: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質量分數為1%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試管,溫度可調的水浴鍋,燒杯,溫度計等。【實驗步驟】:①取6支試管,分別標號為A~F,在ABC三支試管中各加入2mL1%的淀粉溶液,DEF試管中各加入1mL淀粉酶溶液。②將A、D試管放入溫度為0℃的水浴鍋中,B、E試管放入溫度為37℃的水浴鍋中,C、F試管放入溫度為100℃的水浴鍋中,各10min。③待溫度穩定后,將D倒入A,E倒入B、F倒入C,再次分別放入0℃、37℃、70℃的水浴鍋中10min。④向ABC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1滴碘液,觀察顏色變化。【實驗結論】溫度為37℃時淀粉酶的活性最強。請回答下列問題(1)支持小組同學得出“溫度為37℃時淀粉酶的活性最強”的結論的實驗中證據應該是 。(2)實驗時,就實驗的順序問題小組內的同學發生了分歧:甲同學認為應先將唾液和淀粉預處理到相應的溫度再混合,乙同學認為先混合和先預熱都沒關系。你同意誰的意見,并說明理由 。(3)該小組想要證明唾液淀粉酶因溫度過高失去活性后不能恢復,需要增加的實驗及預測的結果是 。25.(2024九下·龍灣模擬)利用圖甲所示的教材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選用紅磷作為藥品是最佳選擇嗎?某興趣小組設計并開展了如下實驗:①準備如圖乙的玻璃容器,頂部用密封蓋密封,并檢查該裝置的氣密性。②將氧氣傳感器(能實時顯示容器內氧氣的體積分數)固定在容器內壁,并裝入足量的紅磷。③用激光筆點燃紅磷,紅磷劇烈燃燒,觀察并記錄氧氣傳感器所顯示的氧氣體積分數的變化情況。④用白磷替換紅磷重復上步驟①~③。⑤換用食品脫氧劑(可以直接與氧氣反應,無需點燃的物質)重復上述步驟①~③。根據實驗數據,分別繪制三種物質氧化時容器內氧氣體積分數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丙所示。(1)步驟①中檢查氣密性時,將玻璃容器浸沒水中,如果觀察到 ,則說明氣密性不好。(2)裝置甲中150毫升集氣瓶中裝入的水,量筒內裝有50毫升水,根據圖丙的實驗數據,用紅磷做實驗,理論上實驗結束后量筒內剩余的水為 毫升。(3)根據該興趣小組的實驗結果,用圖甲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你會選用哪種藥品,并說明理由: 。26.(2024九下·龍灣模擬)校學習小組準備探究氣體的測定和數據處理方法。【提出問題】如何利用石灰石(主要成分為CaCO3)與稀鹽酸反應來測定生成CO2的質量和體積,并處理數據。【實驗設計】通過下列兩個實驗分別測定CO2的質量和體積;【分析與表達】(1)實驗I中,將小燒杯中的所有稀鹽酸分幾次加入到大燒杯中,并不斷攪拌,判斷石灰石中CaCO3完全反應的實驗現象是 。(2)實驗Ⅱ中,先連接好裝置,再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然后裝好藥品,最后將10毫升稀鹽酸快速推入燒瓶中。【記錄與處理】(3)已知實驗I反應前的總質量[m(大燒杯+石灰石粉末)+(小燒杯+稀鹽酸)],要計算生成CO2的質量,至少還需要的數據是 。A.m(小燒杯)B.m(大燒杯)C.m(大燒杯+反應后剩余物)(4)實驗Ⅱ的實驗記錄如下(表中數據在相同溫度、相同壓強條件下測定):時間/min 1 2 3 4 5 6 7 8 9 10注射器讀數/毫升 60.0 85.0 88.0 89.0 89.5 89.8 89.9 90.0 90.0 90.0根據以上實驗過程和數據綜合分析,最終生成CO2的體積是多少毫升,并說明理由 。27.(2024九下·龍灣模擬)在“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實驗中,小組同學利用可調電壓電源(可調為1.5V、3.0V、4.5V、6.0V)、5個定值電阻(阻值分別為5、10、15、20、30)、滑動變阻器(10;1A)、電壓表和電流表做了如下實驗:【實驗操作】(1)小明根據圖甲所示電路圖連接成了圖乙所示的實物電路,其中只有一根導線連接錯誤,請在這根導線上打“×”,并用筆畫線代潛導線將電路連接正確 ;(連線不要交叉)【數據收集】(2)某次測量,電流表的示數如圖丙所示,讀數為 ;【數據分析】(3)實驗結束后,小明與小麗交流時,發現他們在相同坐標系中畫出的圖像不同(如圖丁),你認為圖像a與b不同的原因是 。28.(2024九下·龍灣模擬)潛流帶是河流或溪流連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甲),它有效地連接著河流的陸地、地表和地下成分。圖乙為某潛流帶生態系統的組成示意圖(只畫出部分生物)。(1)該潛流帶中所有的生物可看成一個 。(2)圖乙生態系統中還未標出的組成成分是 。(3)據圖乙,寫出該生態系統中能量損失最少的一條食物鏈: 。(4)在城市規劃中,很多城市的溪流被截彎取直,河岸得到加固,但這些舉措往往會毀壞潛流帶,導致溪流變得脆弱甚至枯竭。專家提出應修復和重建潛流帶,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對此兩位同學展開了討論:觀點 觀點反駁小安:引入魚類、無脊椎動物等生物,使生物種類、數量更多。 小明:外來物種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支持的依據: 支持的依據:請選擇一位同學的觀點,寫出支持該觀點的依據。 。29.(2024九下·龍灣模擬)海水曬鹽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海水曬鹽得到的粗鹽經過濾除去不溶性的固體雜質后,可能還含有硫酸鈉、氯化鎂、氯化鈣等雜質。為驗證食鹽中雜質的成分,某學習小組的同學設計了以下實驗:(注:實驗過程中微溶算是可溶)(1)步驟①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 ;(2)根據步驟②的現象說明雜質中不含 ;(3)有小組成員提出該設計存在問題,不能得到準確結論。如果要得出準確結論,那么需要補充的操作是 ,再根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判斷。30.(2024九下·龍灣模擬)一次科學課外興趣小組活動中,要求利用所給的器材測出一塊形狀不規則的塑料泡沫浸沒時所受的浮力大小。已知實驗器材有:一臺托盤天平,一個輕質滑輪,一把輕質硬木刻度尺,一個木塊,一個盛有適量水的水槽和輕質線繩。經小組討論,設計測量步驟如下:①先用天平測出泡沫塑料和木塊的質量,記錄數據m1、m2②如圖所示,將輕質滑輪固定水槽底部,使塑料泡沫浸沒在水中,并使杠桿水平平衡,讀出力臂和。小組同學記錄的數據如下表:m1(g) m2(g) (cm) (cm)75 50 8 24求:(1)圖中的滑輪是 滑輪(填“定”或“動”);(2)塑料泡沫受到的浮力 (已知水=1.0×103kg/m3)。31.(2024九下·龍灣模擬)在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后,得到40.44g鹽酸與氯化鈣的混合溶液,興趣小組對此混合溶液繼續進行探究。他們往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0.6%的碳酸鈉溶液,從m1到m5的值如表所示。m1/g m2/g m3/g m4/g m5/g5 10 15 20 25(1)圖甲為隨碳酸鈉溶液的逐漸加入,溶液pH的變化曲線,則d點對應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是 。(2)計算c點時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 (3)請在圖乙中畫出生成的氯化鈉質量隨加入的碳酸鈉溶液質量的變化曲線。 32.(2024九下·龍灣模擬)空氣過于干燥會對人的身體產生不利影響,專家提示:室內最佳空氣濕度值范圍為40%至60%。某小組開展“自制空氣加濕器”的項目活動,過程如下:【項目量規】表1項目成果評價表指標 優秀 良好 待改進一 自動加濕,自動調節出霧量,可設置不同恒濕,防干燒 自動加濕,自動調節出霧量,防干燒 自動加濕,自動調節出霧量【項目設計】如圖所示,小科設計的“自制空氣加濕器”原理模型。工作電路:R為濕敏電阻。控制電路:電磁繼電器A和B完全相同(線圈電阻忽略不計);Ra為濕敏電阻,置于加濕器表面,和空氣接觸,用于探測空氣的濕度,其Ra阻值隨空氣濕度的變化如下表2所示,當空氣濕度為某一數值時,La吸引彈性銜鐵使Sa斷開,同時開關K閉合,接通R0電路;Rb為壓敏電阻,其阻值隨壓力的增大而減小,當壓力為某一數值時,Lb吸引彈性銜鐵使Sb閉合。表2:濕敏電阻Ra阻值隨空氣濕度的變化空氣濕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濕敏電阻Ra阻值(歐) 300 210 150 100 75 50 40 30 25【項目調試】(1)當空氣濕度減小時,為了使空氣加濕器出霧量自動增大,工作電路中,濕敏電阻R的阻值隨空氣濕度變化的圖像應為 ;A.B.C.D.(2)控制電路中電源電壓恒為3伏,自制空氣加濕器水箱中加入適量水,Lb吸引彈性銜鐵使Sb閉合,當空氣濕度升高至50%以上時,La恰好能吸引彈性銜鐵使Sa斷開,當空氣濕度降低為40%以下時,Sa又自動閉合,K自動斷開,請計算R0的阻值 ;(寫出計算過程)【項目評價】(3)根據表1項目成果評價表,對小科設計的“自制空氣加濕器”原理模型進行評價,你認為該項目被評為哪種指標等級,闡述理由并提出修改建議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酸、堿的概念;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據題意,新鮮芋節在去皮時會出現一種白色的汁液,汁液內含有一種堿性物質——皂角,可根據中和反應,所選的物質應該能與堿性物質反應且對皮膚無副作用,進行分析解答。【詳解】A、食醋顯酸性,能與堿性物質發生反應,故選項正確;B、白酒顯中性,不符合要求,故選項錯誤;C、純堿顯堿性,不符合要求,故選項錯誤;D、食鹽水顯中性,不符合要求,故選項錯誤。故答案為:A。2.【答案】C【知識點】傳染病及其傳播;常見的傳染病;傳染病的預防措施【解析】【分析】預防傳染病的途徑有三種:第一,控制傳染源;第二,切斷傳播途徑;第三,保護易感人群;【解答】 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從預防傳染病流行的角度分析,該措施屬于切斷傳播途徑;故答案為:C3.【答案】A【知識點】地震;地震的預報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解析】【分析】0-30°是低緯度地區;30°-60°是中緯度地區;60°-90°是高緯度地區;【解答】A 在室內避震時,可以躲到堅固桌子旁蹲下 ,能夠保護自己不被硬物砸傷,A正確;B地震是由于地球內力的作用,B錯誤;C 在學校避震時不應立即奪門而逃,應該組織快速有序撤離,防止意外事故發生,C錯誤;D 北緯23.80度, 東經121.58度,屬于北半球的低緯度,D錯誤;故答案為:A4.【答案】D【知識點】觀察細胞【解析】【分析】(1)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擦片:用潔凈的紗布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目的是除去玻片上的雜質,以免影響觀察。滴水: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作用是保持洋蔥表皮細胞的正常形態,因為植物細胞在清水中不會吸水漲破,能維持細胞的原有結構,便于觀察。取材: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即洋蔥表皮。選取內側表皮是因為其細胞排列較為整齊,且容易撕取,便于制作裝片。展平: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鑷子將其展平,防止細胞重疊,以便在顯微鏡下能清晰地觀察到每個細胞的結構。蓋片: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放下。這樣做可以避免蓋玻片下出現氣泡,影響觀察效果。若有氣泡,可在蓋玻片一側滴加清水,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嘗試將氣泡趕出。染色: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染色的目的是使細胞的結構顯示得更清楚,因為洋蔥表皮細胞本身顏色較淺,不染色難以看清細胞內部結構,碘液可以使細胞的細胞核等結構染上顏色,便于觀察。(2)顯微鏡的使用成像特點:顯微鏡成的像是倒立的虛像,即上下、左右都相反。所以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位置與實際物體的位置是相反的,要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裝片移動方向與物像偏離方向相同。例如,物像在視野的上方,要將其移至視野中央,應將裝片向上方移動。鏡頭轉換:顯微鏡的轉換器上安裝有不同放大倍數的物鏡,轉動轉換器可以更換物鏡。由低倍鏡換用高倍鏡時,視野會變暗,細胞數目會減少,細胞體積會變大;反之,由高倍鏡換用低倍鏡時,視野會變亮,細胞數目會增多,細胞體積會變小。視野調節:調節視野亮度的結構主要是遮光器和反光鏡。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反光鏡有平面鏡和凹面鏡,光線弱時用凹面鏡,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圖中①粗準焦螺旋、②細準焦螺旋、③轉換器、④物鏡。【解答】A、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可以簡單記憶為:擦、④滴、撕(取材)、③展、①蓋、②染、吸。因此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部分操作的正確順序是:④③①②,A錯誤。B、圖甲操作②染色中,在蓋玻片一側滴1~2滴碘液,B錯誤。C、顯微鏡下成倒像,物體和像的移動方向相反,圖乙中的A細胞的物像在視野的上方,所以要將A細胞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需向上方移動裝片,C錯誤。D、視野從甲調整為乙,物像變大,需要調節③轉換器更換高倍④物鏡,更換高倍物鏡后視野變暗,需要調節反光鏡;物像不清晰時,需要調節②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因此,不需要調節①粗準焦螺旋,D正確。故答案為:D。5.【答案】B【知識點】長度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解析】【分析】首先要對選項中涉及的幾種物理量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于選項中的單位,可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換算或轉換,排除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的選項,找出符合生活實際的答案。【解答】A、一枚一元人民幣硬幣的直徑為2cm,故A不符合題意;B、一本《科學》課本的質量約為0.3kg=300g,故B符合題意;C、人體感覺適宜的溫度為25℃,故C不符合題意;D、步行速度約為1.1m/s,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6.【答案】D【知識點】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解析】【分析】一天中太陽從東方升起,此時是一天中太陽高度較小的時刻。【解答】我國處于北半球,早上太陽出現在東南方向,斜射時影子更長,出現在西北方向,故④的位置符合,故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7.【答案】D【知識點】元素周期表;相對原子質量【解析】【分析】A、根據中子是否帶電考慮;B、根據質子和中子的質量關系考慮;C、要從中子的帶電情況考慮;D、從元素的質子數是0考慮。【解答】A、因為中子不帶電,又因為該粒子只由四個中子構成的粒子,所以不顯電性,故說法正確;B、中子的質量≈質子的質量,該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4個中子的質量=4,故說法正確;C、因為中子不帶電,所以失去一個中子后仍不顯電性,故說法正確;D、因為是“零號元素”,質子數是0,與鈹(Be)的質子數不同,故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8.【答案】C【知識點】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9.【答案】C【知識點】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電磁感應;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解析】【分析】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會產生感應電流,這是電磁感應現象,此過程中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解答】汽車電動機“變身”為發電機,是電磁感應現象,將機械能轉化電能;A、圖中描述的是利用安培定則來判斷通電螺線管的電流方向或磁場方向,故A不符合題意;B、該實驗表明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是電動機的工作原理,故B不符合題意;C、該實驗是將閉合回路中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產生感應電流,能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是電磁感應現象,是發電機的工作原理,故C符合題意;D、圖中實驗是探究電磁鐵磁性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運用到了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0.【答案】B【知識點】體溫的控制【解析】【分析】人體維持體溫相對穩定的機理是產熱量等于散熱量。人體在安靜狀態下,機體產熱的主要器官是內臟,而在運動狀態下,機體產熱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解答】A、皮膚血管舒張,血流量增多,可使散熱增加,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汗腺分泌增加,汗液增多,能散失體內的熱量,但不能改變產熱多少,故B錯誤,符合題意;C、骨骼肌收縮減弱,使產熱減少,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甲狀腺和腎上腺分泌減少,代謝率下降,使產熱減少,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1.【答案】A【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食物的消化與吸收【解析】【分析】 A.綠色植物利用光能,通過葉綠體,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貯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就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氣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C.尿液的形成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過濾)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兩個連續的過程。D.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叫消化。淀粉的消化開始于口腔,在口腔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麥芽糖,進入小腸后被腸液和胰液徹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質的消化開始于胃,在胃中胃液對蛋白質進行初步消化,進入小腸后被腸液和胰液徹底分解成氨基酸。脂肪的消化開始于小腸,脂肪先被膽汁乳化成脂肪微粒,最后被腸液和胰液徹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解答】 A.綠色植物利用光能,通過葉綠體,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貯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就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A正確;B.細胞內的有機物(葡萄糖等)在氧氣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故B錯誤;C.蛋白質的消化開始于胃,在胃中胃液對蛋白質進行初步消化,進入小腸后被腸液和胰液徹底分解成氨基酸,故C錯誤;D.當血液通過入球小動脈到達腎小球的毛細血管網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以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尿素等物質都可以濾過到腎小囊腔,形成原尿,故D錯誤。故選A。12.【答案】D【知識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 根據20℃時,向4個盛有50g水的燒杯中,分別加入一定質量的氯化鈉并充分溶解,最多能形成68g溶液,說明2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68g-50g=18g氯化鈉,進行分析判斷。【解答】 A.20℃時,向4個盛有50g水的燒杯中,分別加入一定質量的氯化鈉并充分溶解,最多能形成68g溶液,說明2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68g-50g=18g氯化鈉,則①中得到的是氯化鈉的不飽和溶液,故A錯誤;B.③④所得溶液均為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相等,故B錯誤;C.20℃時,向4個盛有50g水的燒杯中,分別加入一定質量的氯化鈉并充分溶解,最多能形成68g溶液,說明2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68g-50g=18g氯化鈉,實驗②所得溶液為該溫度下的不飽和溶液,不能確定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故C錯誤;D.由A選項的分析,2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68g-50g=18g氯化鈉,則20℃時,往①所得溶液再加入8g氯化鈉,溶液恰好達到飽和,故D正確。故選D。13.【答案】D【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動能的影響因素;勢能的影響因素;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析】【分析】(1)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量、速度。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越大。(2)重力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高度有關,即質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3)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解答】A、皮球由a到b時,其質量不變,速度變慢,故動能變小,同時其高度增加,重力勢能變大,故A錯誤;B、從能量的轉化的角度分析,當球離開手后的運動過程中,或與空氣摩擦,或與地面摩擦,使得一部分機械能損失掉,所以相對來說,a點的機械能最大,故B錯誤;C、籃球在a、c兩點時,高度相同,重力勢能相同;由于運動過程中存在機械能損失,所以,籃球在a處的機械能大于在c處的機械能,則籃球在a處的動能大于在c處的動能,故C錯誤;D、皮球由c到d時,由于和空氣、地面摩擦,故損失掉一部分機械能,故機械能減小,故D正確。故答案為:D。14.【答案】D【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當②的廢液倒入時觀察到廢液缸中先有氣泡產生,然后又出現了白色沉淀,說明①中稀鹽酸過量,②中碳酸鈉過量。【解答】A、①試管含有CaCl2、HCl,若向①反應后的廢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石蕊試液會變紅,正確;B、②試管中含有NaCl、Na2CO3,碳酸鈉溶液顯堿性,若向②反應后的廢液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酚酞試液會變紅,分析正確;C、廢液缸中最終出現了白色沉淀,廢液里一定含氯離子,一定不含氫離子,分析正確;D、反應過程中鈉離子沒有形成沉淀,當碳酸鈉少量時,溶液存在鈣離子,碳酸鈉過量或恰好完全反應,溶液不存在鈣離子,廢液缸中最終的廢液里一定含鈉離子,可能含鈣離子,分析錯誤。故答案為:D。15.【答案】D【知識點】功的計算公式的應用;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機械效率的計算;電功計算公式的應用【解析】【分析】(1)發電機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工作的,發電機工作時消耗機械能轉化為電能;(2)知道重物的質量,利用G=mg求其重力,再利用W=Gh求重力做的功;(3)利用W=Pt求燈泡消耗的電能;(4)根據效率功率得出效率。【解答】A、重力燈發電過程中,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故A錯誤;B、重物的重力在這30分鐘中做功為故B錯誤;C、30分鐘內小燈泡消牦的電能是故C錯誤;D、環保“重力燈”的發燈效率為故D正確。故答案為:D。16.【答案】滿月;④【知識點】月相【解析】【分析】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亮面在右邊;下半月再由圓到缺,亮面在左邊。【解答】農歷三月十七當晚的月相最接近滿月,滿月的時候月球和太陽分別在地球的兩側;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依據所學,4月25日正值春分(3月21日前后)和夏至(6月22日前后)之間,即圖中④處。17.【答案】A;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真菌的主要特點【解析】【分析】細菌的結構:細菌沒有像真核細胞那樣的細胞核,其遺傳物質 DNA 集中在細胞內的一個區域,這個區域被稱為擬核,它沒有核膜包被。細菌細胞除了擬核外,還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等結構。細胞壁對細菌起保護和支持作用;圖甲中:A遺傳物質、B細胞膜、C細胞壁、D莢膜、E細胞質、F鞭毛。【解答】(1)細菌的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集中的區域,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因此超級細菌攜帶的NDM-1基因存在于(圖甲)細菌結構的A遺傳物質中。(2)與酵母菌相比,超級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DNA的集中區,屬于原核生物。18.【答案】H2;1:2【知識點】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解析】【分析】(1)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從微觀角度來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都不發生改變。(2)化學反應方程式書寫與配平: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要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即反應前后各原子的數目相等。配平的方法有多種,如觀察法、最小公倍數法、氧化還原法等。(3)由反應的微觀模型圖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由反應的微觀模型圖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4+CO22CO+2H2。【解答】(1)由分子的模型圖可知,合成氣是氫氣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氫氣屬于單質,化學式為:H2;(2)由方程式的意義可知,反應中甲烷和一氧化碳的分子個數比是1:2。19.【答案】置換;銀、銅、鐵【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置換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和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生成鹽和氫氣,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并且金屬越活潑,越容易和鹽反應。【解答】(1)鐵和硝酸銀反應生成銀和硝酸亞鐵,鐵和硝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硝酸亞鐵,反應都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屬于置換反應;(2)反應結束后過濾,向金屬濾渣中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說明了有鐵剩余,則溶液中的銀、銅全部置換出來,則濾渣中的金屬有銀、銅、鐵。20.【答案】摩擦力;慣性;小腸;葡萄糖【知識點】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力與運動的關系【解析】【分析】(1)根據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的力,叫平衡力進行分析;(2)根據物體的慣性進行分析;(3)根據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進行分析。【解答】(1)蘋果能在竹簽上保持靜止,處于平衡狀態,此時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為一對平衡力。(2)敲擊竹簽頂端時,竹簽向下運動,因為蘋果具有慣性會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因此蘋果會上升。(3)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部分淀粉分解為麥芽糖,當淀粉和麥芽糖進入小腸后,由于小腸中的胰液和腸液中含有消化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酶,因此,淀粉等糖類物質在小腸內被徹底消化為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利用。21.【答案】8.0;照相機;B;實【知識點】凸透鏡成像的應用【解析】【分析】(1)通過圖所示的現象,結合凸透鏡焦點的定義即可確定該凸透鏡的焦距。(2)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于照相機;物距小于像距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用于投影儀。(3)近視鏡是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使成像遠離凸透鏡,據此分析。(4)由丁圖可知,此時的老鼠的像與原圖中的老鼠相比,是放大的,左右顛倒的實像。【解答】(1)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后會聚在主光軸上一點,這點是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光心的距離是凸透鏡的焦距,所以凸透鏡的焦距是8.0cm。(2)由圖乙知道,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于照相機。(3)近視鏡是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使成像遠離凸透鏡,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應該使光屏遠離凸透鏡或者應該在水透鏡中加水,使透鏡的折光能力變大,使成像靠近凸透鏡,故B符合題意,AC不符合題意。故選B。(4)圓柱形玻璃杯盛滿水,圓柱形玻璃杯中的水中間厚邊緣薄,形成水凸透鏡;該凸透鏡能使圖片橫向放大、顛倒;由丁圖知道,此時的老鼠的像與原圖中的老鼠相比,是放大的,左右顛倒的實像。22.【答案】升高;248N(或249N);A【知識點】沸點及沸點與氣壓的關系;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大氣壓的綜合應用【解析】【分析】(1)液體的沸點與氣壓有關,氣壓越高,沸點越大。(2)根據壓強公式進行計算。(3)結合大氣壓和鍋蓋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解答】(1)蒸鍋、燉湯容易熟,可充當“高壓鍋”的作用,這是由于密封效果好,蒸燉時蒸氣不易出來,使得鍋內氣壓增大,水的沸點升高。(2)鍋蓋內外壓強差約為3000Pa左右,根據可知,內外壓強差對鍋蓋的壓力提起鍋蓋時需要克服內外壓強差對鍋蓋的壓 力,所以提起鍋蓋大約需用的力(3)A、將蒸汽閥門往上拉一下,讓空氣進入后再提起,此時鍋內外氣壓相等,提起鍋蓋用的力最小,A符合題意;B、將鍋蓋水平移動,使鍋的邊緣露出瓷磚邊緣后再提起,還是很難提起,B不符合題意;C、用一薄片,將橡膠圈的一側先翹起后再提起,此時鍋蓋內部氣壓大于外部氣壓,提起鍋蓋用的力較大,C不符合題意;D、兩個人一起豎直向上用力提起,用的力會很大,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3.【答案】鋼球推動木塊運動距離的大小;沒有控制鋼球進入水平面時速度相同;【知識點】動能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1)通過觀察木塊移動的距離長短,來判斷鋼球動能的大小,是將鋼球動能的大小轉換為木塊移動的距離長短,符合轉換法的思想;(2)探究性實驗應的是控制變量法,可根據控制變量法的思想,結合題干進行分析,歸納出合理的結論。【解答】(1)實驗中是將鋼球動能的大小轉換為木塊移動距離的長短,這屬于轉換法。(2)探究物體的動能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時,應控制物體的速度不變,改變物體的質量。題中的鋼球是從斜面任意高度自由滑下,改變了鋼球碰撞時的速度,所以出現此實驗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控制鋼球進入水平面時速度相同。24.【答案】B試管中不變藍,AC試管中呈藍色;甲同學:若先混合會使淀粉酶沒有達到預設溫度就開始催化分解淀粉,結果不準確;將C試管溫度恢復到37℃,5分鐘后觀察溶液顏色。試管中仍為藍色。【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酶及其催化作用【解析】【分析】(1)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將饅頭中的淀粉分解成麥芽糖;淀粉遇碘變藍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來驗證淀粉的存在。(3)酶的特性催化作用:酶是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的催化劑,能顯著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使反應在溫和的條件下快速進行。例如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為麥芽糖等。特異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如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的水解反應,對其他糖類或物質的反應無催化作用。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遠遠高于無機催化劑,能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的底物轉化為產物。作用條件溫和:酶發揮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pH 等條件。在最適溫度和 pH 下,酶的活性最高;偏離最適條件,酶的活性會降低,甚至失活。【解答】(1)淀粉遇碘液變藍,如B試管中不變藍,AC試管中呈藍色,則說明溫度為37℃時,淀粉酶活性強,淀粉全部被分解,而0℃和70℃時,淀粉酶活性被抑制或者失去活性,淀粉沒有被完全分解,可得出結論溫度為37℃時淀粉酶的活性最強。(2)實驗時,應先將唾液和淀粉預處理到相應的溫度然后混合,因為如果先混合,唾液和淀粉還沒有達到預處理的相應溫度就已經發生了反應,會干擾實驗結果,所以甲同學的意見合理,乙同學的意見不合理。(3)該小組想要證明唾液淀粉酶因溫度過高失去活性后不能恢復,需要增加的實驗及預測的結果是:將C試管溫度恢復到37℃,5分鐘后觀察溶液顏色,試管中仍為藍色。25.【答案】容器內出現水或有氣泡冒出;33.2mL;食品脫氧劑,因為其能消耗盡密閉容器內的氧氣且不需要點燃【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1)將容器浸沒水中后,如果裝置的氣密性良好,那么不會在容器內看到水或出現氣泡;(2)進入集氣瓶內水的體積等于減少的氧氣的體積,首先根據丙圖確定氧氣體積分數的減少量,再乘以集氣瓶內空氣的體積得到減少氧氣的體積,最后用量筒內水的體積減去這個數值即可。(3)根據圖丙,分析每種藥品的不同特點,進而分析解答。【解答】(1)步驟①中檢查氣密性時,將玻璃容器浸沒水中,如果裝置的氣密性良好,那么不會在容器內看到水或出現氣泡,所以觀察到容器內出現水或有氣泡冒出,則說明氣密性不好。(2)裝置甲中空氣的體積為:150mL×(1-)=120mL,根據丙圖可知,使用紅磷最終消耗的氧氣的體積為:120mL×(21%-7%)=16.8mL,則實驗結束后量筒內剩余水的體積為:50mL-16.8mL=33.2mL。(3)根據該興趣小組的實驗結果,用圖甲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選用食品脫氧劑較好,因為其能消耗盡密閉容器內的氧氣且不需要點燃。26.【答案】最后一次加入鹽酸后不再產生氣泡;AC;80毫升,理由:注射器的起始讀數是10mL,最終讀數為90mL,增加了80mL【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1)根據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二氧化碳,反應發生時會看到有氣泡產生進行分析;(3)根據要計算生成CO2的質量,至少還需要的數據是小燒杯質量可以計算出稀鹽酸質量)、大燒杯及其內容物反應前后質量差即為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進行分析;(4)根據從第8分鐘后氣體的體積不再變化,但原稀鹽酸占有10mL(推入稀鹽酸后仍然會恢復到原壓強)進行分析。【解答】(1)石灰石和鹽酸反應放出二氧化碳氣體,所以,判斷石灰石中CaCO3完全反應的實驗現象是最后一次加入稀鹽酸,仍沒有氣泡產生;(3)根據反應前后物質質量差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已知實驗I反應前的總質量[m(大燒杯+石灰石粉末)+m(小燒杯+稀鹽酸)],所以要計算生成CO2的質量,至少還需要的數據是m(小燒杯)和m(大燒杯+反應后剩余物),故選AC;(5)從第8分鐘后氣體的體積不再變化,但原稀鹽酸占有10mL(推入稀鹽酸后仍然會恢復到原壓強),所以第1分鐘生成CO2的體積是50mL,第2分鐘是75mL,最終生成CO2的體積是80mL。27.【答案】;0.34A;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同【知識點】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實驗【解析】【分析】(1)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時,滑動變阻器應與定值電阻串聯;(2)根據圖丙電流表所選量程確定分度值讀數;(3)根據圖丁結合歐姆定律分析圖像a與b不同的原因。【解答】(1)原圖中定值電阻沒有接入電路,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時,滑動變阻器應與定值電阻串聯,如下圖(2)由圖丙知道,電流表的量程為0~0.6A,分度值為0.02A,示數為0.34A。(3)圖丁中的圖像為過原點的斜直線,設圖乙中的直線的斜率為k,則因此圖像a與b不同的原因是定值電阻兩端所控制的電壓不同。28.【答案】生物群落;非生物物質和能量(或非生物成分);藻類→橈足類→魚;支持小明的觀點;外來物種會因環境適宜,缺少天敵,出現了瘋長的現象,對原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概念: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如本題中的潛流帶生態系統,它包含了其中的生物以及它們所生活的環境。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絕大多數動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2、群落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所有生物種群的集合體,強調的是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集合。在本題中,潛流帶中的所有生物構成了一個群落,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3、能量流動特點單向流動:能量只能沿著食物鏈從低營養級向高營養級流動,不能逆轉,也不能循環流動。逐級遞減:能量在傳遞過程中會有損耗,每一個營養級的能量只有 10% - 20% 能夠傳遞到下一個營養級,所以食物鏈越短,能量損失越少。【解答】(1)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該潛流帶中所有的生物可看成一個群落。(2)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絕大多數動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圖乙生態系統中未標出生物部分,沒有標出的組成成分是非生物部分。(3)該生態系統中能量損失最少的,也就是最短一條食物鏈:藻類→小型甲殼類→魚、藻類→橈足類→魚。(4)外來物種會因環境適宜,缺少天敵,出現了瘋長的現象,對原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支持小明的觀點。29.【答案】檢驗并除去氯化鎂;氯化鈣;加入氯化鋇前先加入過量稀鹽酸【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據鎂離子用氫氧根離子沉淀和檢驗,硫酸根離子用鋇離子沉淀和檢驗,鈣離子用碳酸根離子沉淀和檢驗,進行分析解答。【解答】(1)步驟①中加入NaOH溶液能和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氯化鈉,所以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檢驗并除去氯化鎂;(2)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加入足量碳酸鈉溶液沒有明顯現象,說明粗鹽中不含氯化鈣;(3)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硫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所以不能確定是否含有硫酸鈉,而碳酸鋇能溶于稀鹽酸中,硫酸鋇不能。所以需要補充的實驗為:加入氯化鋇前先加入過量稀鹽酸或在步驟③后產生有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鹽酸。30.【答案】定;2.25N【知識點】浮力大小的計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定滑輪及其工作特點【解析】【分析】(1)根據滑輪的軸是否與可以移動分析;(2)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計算左側繩端的拉力,對塑料泡沫受力分析計算浮力。【解答】(1)由于圖中拉力的方向和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所以,可以判斷甲圖中的滑輪是定滑輪。(2)在圖中,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得知道F拉×=G木×解得根據F浮=G泡+F拉解得,塑料泡沫浸沒時受到的浮力為F浮=0.75N+1.5N=2.25N31.【答案】氯化鈉、氯化鈣;解:由圖可知,c點溶液的pH恰好為7,即鹽酸與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所用碳酸鈉溶液的質量為m2,質量為15g由圖可知,參加反應的碳酸鈉的質量=10g×10.6%=1.06g設反應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x,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y= x=1.17g= y=0.44gc點時溶液的質量=40.44g+10g 0.44g=50gc點時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100%=2.34%答:c點時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為2.34%。;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據開始pH小于7,說明混合溶液中鹽酸過量,加入碳酸鈉先與鹽酸反應,當pH=7時,說明鹽酸被反應完全,繼續加入碳酸鈉溶液,氯化鈣和碳酸鈉發生反應d點時,碳酸鈉與部分氯化鈣反應分析;(2)根據c點時,碳酸鈉與鹽酸恰好反應分析;(3)根據加入碳酸鈉溶液10g時,與鹽酸恰好反應;加入20g時,與碳酸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所以當加入碳酸鈉溶液25g時,NaCl溶質質量不變畫圖。【解答】(1)向鹽酸與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鈉溶液,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鹽酸完全反應后,碳酸鈉再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由圖可知,d點對應的溶液的pH等于7,溶液呈中性,鹽酸完全反應,且d~e之間溶液仍呈中性,即d點對應的溶液中還有氯化鈣未反應,所以d點對應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是反應生成的氯化鈉和未反應的氯化鈣,故填氯化鈉、氯化鈣或NaCl、CaCl2。(3)由(2)可知,加入碳酸鈉溶液的質量為10g時,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1.17g,則加入碳酸鈉的溶液的質量為m1(5g)時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0.585g,加入碳酸鈉溶液的質量為m3(15g)時,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1.775g,加入碳酸鈉溶液的質量為m4(20g)時,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2.34g,且混合溶液中的鹽酸與氯化鈣恰好完全反應,氯化鈉的質量不再增加,則加碳酸鈉溶液的質量的質量為m5(25g)時,氯化鈉的質量仍為2.34g,故生成的氯化鈉質量隨加入的碳酸鈉溶液質量的變化曲線畫為。32.【答案】D;300歐;因為該原理模型能實現自動加濕,自動調節出霧量,防干燒的功能,但是,不能設定不同的恒濕,可在濕敏電阻Ra支路上串聯一個滑動變阻器【知識點】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解析】【分析】 (1)根據當空氣濕度減小時,為了使空氣加濕器出霧量自動增大可知此時工作電路中的電流變化,根據歐姆定律分析濕敏電阻的變化,進而選擇合適的圖像;(2)根據表2中數據找出空氣濕度為50%和40%時,濕敏電阻Ra的阻值,由題意可知,空氣濕度為50%時控制電路的左側中為Ra與La串聯,根據歐姆定律求出此時左側電路中的電流,即為左側電磁鐵吸引銜鐵時的最小電流,根據此時La恰好能吸引彈性銜鐵使Sa斷開、K閉合可知,此時R0與Ra并聯,根據空氣濕度降低為40%以下時,Sb又自動閉合,K自動斷開可知此時左側電路中的電流,根據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求出通過的電流,根據歐姆定律求出R0的阻值;(3)根據表1項目成果評價表結合原理圖分析評價該項目的指標等級,根據不符合要求的指標提出改進建議。【解答】(1)當濕敏電阻的阻值為R時,電路中的電流由I與R1不成正比可知,將電流表改為空氣濕度顯示儀,空氣濕度顯示儀的刻度是不均勻的;由知道,越靠近零刻度線,說明R1的阻值越大,由表中數據可知,空氣濕度越小,所以,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2)根據表格知道,當空氣濕度為50%時,Ra=75歐,繼電器A剛好吸引銜鐵時,線圈中通過的電流此時控制電路中Ra與R0并聯,當空氣濕度為40%時,Ra=100歐,此時通過Ra的電流則通過R0的電流I0=0.04安-0.03安=0.01安(3)因為該原理模型能實現自動加濕,自動調節出霧量,防干燒的功能,但是,不能設定不同的恒濕,可在濕敏電阻Ra支路上串聯一個滑動變阻器(或在繼電器A的電路中串聯一個滑動變阻器)。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年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實驗中學中考三模科學試題(學生版).docx 2024年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實驗中學中考三模科學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