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水珠從哪里來》教學設計課 題 小水珠從哪里來教材版本 河北人民出版社 年級 五年級(下冊)單 元 第一單元 課序 第二課授課教師 單位聯系方式 郵箱1、教材分析本課以科學探究為主線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小水珠從哪里來”目的是通時實驗、觀察等活動,指導學生建構水蒸氣凝結的概念,并解釋生活中的水蒸氣的凝結現象。應用與拓展“設計防霧眼鏡”指導學生根據水蒸氣凝結的條件,采用逆向思維的方法設計防霧眼鏡;培養學生技術設計和技術創新能力。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觀察、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等科學探究能力;激發學生探究水蒸氣凝結現象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尊重證據、作出判斷,與他人合作學習、交流溝通,尊重他人,形成統一觀點的科學態度。二、對應課標內容物質的結構和性質學習內容 學習目標1-2年級 3-4年級 5-6年級小水珠從哪里來 水蒸氣凝結成水三、教學目標1.科學概念:能歸納出什么叫做凝結。能列舉日常生活中水蒸氣凝結的實例。2.科學探究:( 1)能從水蒸氣與水之間的聯系中提出探究性問題。(2) 能根據生活經驗對探究問題作出假設。(3)能通過實驗、觀察等方式獲取水蒸氣凝結的相關信息。(4)能用科學語言、簡單圖示等方式記錄整理實驗信息。(5)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得出實驗結論。(6) 能對探究活動進行反思與評價。3.科學態度:(1)能對水蒸氣的凝結現象表現出探究興趣。(2)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設計防霧眼鏡。(3)愿意與他人合作學習、溝通交流,能綜合考慮大家的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能說出水蒸氣的凝結在生活中的作用。四、學情分析1.五年級的學生有較好科學習慣和科學思維,對科學課有一定的熱情程度,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并且能很好的進行小組合作。這個階段的學生已基本掌握了有針對性地提出假設的能力,以及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能夠有意識地搜集證據,分析整理實驗現象,通過觀察、分析、歸納、概括得出實驗結論。2.通過前面的學習,知道水蒸氣是氣體形式的水,水變成氣體的水有沸騰和蒸發的現象,也了解生活中的水蒸氣現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有關凝結的知識.有一定的基礎,同時也為學習水的三態變化打下基礎。五、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能通過對實驗進行觀察、分析、歸納、概括得出凝結現象。2.教學難點:(1) 能通過實驗、觀察等方式獲取水蒸氣凝結。(2)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得出實驗結論。六、設計理念1.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學習本課教學,從學生熟悉的問題保溫瓶蓋上的小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入手,精心設計有關小水珠生成的實驗探究活動,注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觀察、討論交流來學習科學。并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通過搜集證據,分析整理實驗現象,觀察、分析、歸納、概括得出實驗結論。發展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2.跨學科融合設計(1)科學與技術:學生使用酒精燈、試管夾等工具進行加熱實驗,涉及實驗室安全操作技能和工具使用方法,體現科學探究與技術實踐的結合。(2)科學與生活(社會實踐):將凝結現象與保溫杯蓋、哈氣、浴室鏡子、眼鏡片等生活場景結合,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體現科學的實用性。并且從“瓶蓋上的水珠”到“自然界的露水”,引導學生將實驗結論應用于更廣泛的自然現象,拓展科學認知邊界。(3)科學與數學(邏輯推理):學生需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如小水珠出現的時間、數量變化),培養定量與定性分析能力,隱含數學中的觀察記錄與邏輯歸納思維。通過對比實驗結果(冷熱玻璃片的差異),引導學生歸納“溫度差”與“凝結現象”的因果關系,強化數學邏輯在科學探究中的應用。3.分層遞進的認知建構:從“現象觀察→實驗驗證→理論歸納→生活應用”層層深入,逐步引導學生從具體經驗抽象出科學概念,再回歸生活場景進行遷移,形成完整的認知閉環。對“玻璃片另一面無水珠”的追問,推動學生從單一條件(溫度差)擴展到“環境水蒸氣來源”的綜合分析,深化對凝結條件的理解。4.核心素養導向經歷完整探究過程,掌握實驗設計與證據分析方法。運用邏輯推理、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技術應用:安全使用實驗工具,理解技術對科學研究的支持作用。關注科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用科學知識解釋自然現象的意識。七、教學準備1.教具:課件、燒杯、熱水、玻璃片、酒精燈、試管夾、火柴等。2.學具:實驗單、筆等八、教學過程設計(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教師:每個小組,準備一個保溫杯,課前,老師倒入同樣溫度的熱水,然后讓學生打開瓶蓋,發現瓶蓋上有很多的小水珠,讓學生猜想這些小水珠究竟是從哪里來的?(揭示課題)大膽猜想,小組交流。師生一起分析:燒杯中裝了一些熱水,想一想熱水會怎樣?熱水蒸發的比較快,在蒸發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水蒸氣飛上來。瓶蓋相對于這些飛上來的水蒸氣來說,它可就是冷的物體了。水蒸氣遇到冷的瓶蓋,有的同學會想到了就會形成小水珠。老師再問一下,水蒸汽是不是只有遇到相對于它來說冷的物體才會形成小水珠?如果我們把瓶蓋是熱的,還會形成小水珠嗎?同學們先別急著回答,還是讓我們做一個實驗,仔細觀察一下吧。(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現象,引起學生的好奇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出探究性問題)(二)探索與實踐1.根據瓶蓋上出現的小水珠,進行實驗,要用到的器材有兩個小燒杯、酒精燈、兩塊玻璃片、試管夾和火柴。在實驗中我們還要用到一些熱水。有了這些實驗儀器,我們該怎樣進行實驗?下面請同學們先來看看。實驗步驟:(1)取兩個小燒杯,倒入同樣多的熱水。(2)點燃酒精燈,用酒精燈給一塊玻璃片適當加熱(加熱要均勻)。(3)將冷熱玻璃片同時蓋在燒杯上方。熄滅酒精燈。2.實驗會有怎樣的現象?現在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請同學們靜靜的、仔細的觀察,看看冷熱玻璃片發生了哪些變化。在 1 分鐘過去了,我們看到冷玻璃片出現了一些小水珠,而熱玻璃片沒有現象發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冷玻璃片出現的水珠越來越多了,而熱玻璃片依然沒有現象發生。現在時間快到 3 分鐘了,我們看到冷玻璃片上有小水珠出現,而熱玻璃片上還是沒有現象發生。3.回想剛才的實驗過程,在實驗中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又是什么?產生的現象又是怎樣的?請同學們把你們的想法記錄下來。指名展臺介紹自己填寫的實驗單。根據學生的匯報,得出結論。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會在物體表面形成小水珠,這個現象叫做凝結。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釋放了自己的熱量,使溫度逐漸降低,變成了水。(板書:水蒸氣遇到冷變成水的過程叫做凝結)4.現在讓我們再來觀察。剛才在實驗中,我們觀察到冷玻璃片朝向熱水的一面形成了小水珠,空氣中也有很多的水蒸氣。為什么在冷玻璃片的另一面,也就是玻璃片的上面沒有形成小水珠?你們能解釋這個現象嗎?想一想,水蒸氣怎樣才會變成水呢?學生:蒸氣只有遇到冷的物體,才會在物體表面凝結而形成小水珠。這塊冷玻璃片相對于燒杯內的水蒸氣來說,它就是冷的物體,因此我們看到玻璃片朝向熱水的一面凝結,形成了小水珠。還是這塊玻璃片,相對于室內的水蒸氣來說,它就不是低溫物體,因此我們看到玻璃片的另一面,也就是玻璃片的上面沒有凝結成小水珠。(設計意圖:反復實驗進行驗證,強化了學生的實證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對“水珠從哪里來”進行深入的再思考。)5.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關注加熱過的玻璃片出現的現象。加熱過的玻璃片在 3 分鐘內,我們看到朝向熱水的一面沒有出現水珠,但是放置一段時間后又會有怎樣的現象?請同學們猜猜看。現在同學們一定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猜測來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現象。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加熱過的玻璃片也出現了冷玻璃片相同的現象,在朝向熱水的一面也出現了小水珠。這個現象是不是出乎你的意料?這又是為什么?想一想,加熱后的玻璃片隨著時間的推移,溫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想在老師的提示下,一定有同學想到了加熱過的玻璃片隨著時間的推移,溫度會逐漸降低。現在它相對于燒杯內的水蒸氣來說,又成為了冷的物體。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就會怎樣?對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就會在物體表面凝結而形成小水珠。因此,我們看到了剛才的現象。(設計意圖:通過分析了這幾個現象,突破重難點加深對凝結的理解。)(三)1.說一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想一想能解釋保溫杯蓋上的水珠是從哪里來的嗎?水珠是杯子內的水蒸氣遇到冷的杯子蓋兒,在杯子蓋兒上凝結而形成的。請大家想一想,除了保溫杯蓋上有小水珠,在生活中哪里見到過凝結現象?這是哈氣時在玻璃上形成的小水珠。小水珠是嘴里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在玻璃上凝結而形成的。是浴室鏡子上的小水珠。冬天從室外到室內眼鏡片上會出現小水珠。(設計意圖:體驗生活中的凝結現象,感受科學就在身邊。)2.設計防霧眼鏡(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技術設計和技術創新能力。)其實凝結現象不僅在生活中可以見到,在大自然當中也很常見。我們一起來看看。3.大自然中的凝結現象在夏秋季節接近地面的小草、樹葉或其他物體上經常掛著一些晶瑩的水珠,小水珠叫做露。又是怎么形成的?你們能試著推測一下嗎?老師給你一些提示,想一想,路一般容易出現在什么季節,出現在一天中,什么時間,什么樣的天氣條件?(教學意圖:對于凝結現象的解釋,在本節課教師為學生搭建了各樣的腳手架。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經驗,順利的實現了概念的轉化與形成,為下節課學習露做鋪墊。)(四)課堂總結(說說我的收獲)(五)作業:完成本課科學手冊。九、板書設計小水珠從哪里來遇冷水蒸氣 水凝結十、學生實驗記錄單實驗記錄單燒杯1 燒杯2相同條件不同條件現象結論:( )遇( )變成水的過程叫( )十一、案例評析本節課通過實驗、觀察活動,指導學生建構水蒸氣凝結的概念,并解釋生活中的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尊重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找準教學的起點。考慮到科學概念本身的整體結構性,為學生搭建腳手架,另外探究活動的安排順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充分尊重學生的這些特質,我們的科學課堂與學生和諧統一。十二、一整節課的課件、視頻說明(課件和視頻另附件上傳)1. 利用生活中最常見的保溫杯裝上熱水以后瓶蓋出現小水珠這一現像引出實驗,首先進行實驗器材的介紹。2.介紹實驗步驟(1)取兩個相同的小燒杯,倒入同樣多的熱水。(2)點燃酒精燈,用酒精燈給一塊玻璃片適當加熱。(3)將冷、熱玻璃片同時蓋在燒杯上方。3.生活中常見的凝結現象(浴室鏡子上、溫差大時車窗上、眼鏡上)。4.大自然中常見的凝結現象。5.說說本節課的收獲。6.水和水蒸氣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十三、教材影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