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考點突破】專題04 走進法治天地專項復習訓練(學生試卷+解析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考點突破】專題04 走進法治天地專項復習訓練(學生試卷+解析試卷)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道德與法治
專題04 走進法治天地
(每個考點5道題左右,選擇經典的題目,素材要新,題型:選擇題、非選擇題,具體題型的題量根據考點的出題方式自行調整)
一、選擇題(共19題)
1. 【2024·吉林】《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要求公共場所設置無障礙通道。這體現法律( )
A. 限制公民自由
B. 保障特定群體權益
C. 增加行政管理成本
D. 取代道德約束
解析:法律通過規范社會行為保障弱勢群體權益,B體現法律維護社會公平的作用。
答案:B
2. 【2023·河南】“醉駕入刑”實施后,全國酒駕事故率下降40%。這說明法律( )
A. 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B. 能徹底消除違法行為
C. 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唯一手段
D. 引導公民遵守規則
解析:法律通過懲戒和威懾作用規范行為,D強調其教育引導功能。答案:D
3. 【2024·福建】某商家因虛假宣傳被罰款20萬元。這警示我們( )
①法律規范經濟活動 ②違法必擔法律責任 ③道德約束比法律更有效 ④法律維護市場秩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案例體現法律對經濟秩序的保障作用,③錯誤。選B。答案:B
4. 【2024·山西】下列生活場景與法律對應正確的是( )
A. 繼承房產——民法典
B. 簽訂勞動合同——刑法
C. 舉報間諜行為——教育法
D. 繳納水電費——憲法
解析:房產繼承由民法典調整,A正確。B、C、D選項法律領域錯誤。答案:A
5. 【2023·江蘇】“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表明二者( )
A. 可相互替代
B. 調整范圍完全一致
C. 均靠國家強制力實施
D. 相互補充促進
解析:法律與道德在社會治理中協同作用,D正確。答案:D
6. 【2024·廣東】《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施行,體現對未成年人的( )
A. 司法保護
B. 政府保護
C. 網絡保護
D. 學校保護
解析:該條例屬于國務院行政法規,屬于政府保護范疇。答案:B
7. 【2024·廣西】某法院用“巡回審判車”下鄉審案,這體現( )
①司法便民 ②普法宣傳 ③執法創新 ④立法公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流動審判車兼具便民服務和法治教育功能,選A。答案:A
8. 【2024·浙江】“民告官”行政訴訟案件增多的積極意義是( )
①推動政府依法行政 ②擴大公民政治權利 ③完善法律監督體系 ④提高司法公信力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行政訴訟促進法治政府建設,②“擴大權利”表述錯誤。選B。答案:B
9. 【2023·湖南】下列行為適用《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的是( )
A. 疫情期間哄抬物價
B. 冒充電商客服退款詐騙
C. 校園欺凌同學
D. 公共場所吸煙
解析:B屬于電信網絡詐騙,直接適用該專項法律。答案:B
10. 【2024·安徽】某市通過地方立法禁止電動車進樓充電。這體現法律( )
A. 限制科技進步
B. 解決所有公共安全問題
C. 維護公共安全
D. 替代居民自主管理
解析:立法規范電動車管理旨在保障公共安全,C正確。
答案:C
11. 【2023·重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司法環節體現為( )
A. 立法過程公開透明
B. 案件審理不受輿論影響
C. 違法者承擔相同責任
D. 公民平等適用法律
解析:司法平等強調法律適用無特權,D正確。
答案:D
12. 【2024·湖北】《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的出臺表明( )
A. 法律隨社會發展不斷完善
B. 行政處罰可替代學校教育
C. 所有培訓行為均違法
D. 法律制定程序可簡化
解析:新法規的制定反映法律體系動態適應社會需求,A正確。
答案:A
13. 【2023·云南】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耕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這利于( )
①穩定農民預期 ②保障糧食安全 ③促進土地買賣 ④縮小城鄉差距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法律延長承包期旨在保護農民權益和糧食安全,③錯誤。選B。
答案:B
14. 【2024·江西】“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強調( )
A. 法律數量決定治理水平
B. 科學立法是法治基礎
C. 嚴格執法最為關鍵
D. 全民守法可自然實現
解析:題干強調良法對善治的重要性,B正確。
答案:B
15. 【2023·遼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網購七天無理由退貨,說明法律( )
A. 加重商家負擔
B. 優先保護弱勢群體
C. 調整新型社會關系
D. 取代行業自律
解析:法律適應電子商務發展調整權利義務關系,C正確。
答案:C
16. 【2024·甘肅】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體現立法( )
A. 專業化
B. 民主化
C. 高效化
D. 強制化
解析:公開征求意見是民主立法的體現,B正確。
答案:B
17. 【2023·貴州】刑法修正案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至12周歲,表明( )
A. 法律懲罰力度持續加大
B. 法律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C. 青少年犯罪率必然下降
D. 道德約束作用已經失效
解析:法律調整反映對低齡化犯罪問題的回應,B正確。
答案:B
18. 【2024·陜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強調( )
A. 法律具有最高權威
B. 法律需頻繁修改
C. 道德應被完全摒棄
D. 法律約束政府權力
解析:題干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和必須遵守性,A正確。
答案:A
19. 【2023·內蒙古】《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事”上升為“國事”,體現( )
A. 法律全面干預家庭生活
B. 道德對法律的補充作用
C. 國家重視未成年人成長
D. 家庭教育決定個人命運
解析:立法規范家庭教育體現國家層面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強化,C正確。
答案:C
二、非選擇題(共9題)
1. 【2024·山西】材料:某市立法規定“騎電動車須佩戴頭盔”,實施后交通事故傷亡率下降35%。
問題:結合材料說明生活為什么需要法律。
解析:
① 規范行為:法律明確權利義務(如佩戴頭盔義務);
② 保障安全:通過強制措施減少風險(降低傷亡率);
③ 促進秩序:統一規則避免混亂(統一騎行標準)。
答案:從法律規范、安全保障、社會秩序三方面分析,每點2分。
2. 【2024·浙江】案例分析:中學生小林遭受網絡暴力后依法起訴維權。
問題:結合案例說明法律如何護航青少年成長。
解析:
① 特殊保護:未成年人保護法提供專門保障;
② 救濟途徑:司法渠道維護合法權益;
③ 教育功能:案例警示潛在違法者。
答案:從立法保護、司法救濟、社會教育三方面作答。
3. 【2023·山東】材料:《反食品浪費法》實施后,某餐廳推出“半份菜”并獎勵“光盤”顧客。
問題:評析法律與道德在該案例中的關系。
解析:
① 協同作用:法律設定底線(禁止浪費),道德倡導高標準(獎勵節約);
② 相互促進:法律強制推動習慣養成,道德內化提升自覺性。
答案:法律與道德互補互促,各3分。
4. 【2024·湖北】數據:某地《養犬管理條例》實施前后對比:
指標 實施前 實施后
犬只傷人事件 152起 47起
居民滿意度 62% 89%
問題:解讀數據反映的法律作用。
解析:
① 維護安全:減少傷人事件;
② 促進和諧:提升居民滿意度;
③ 規范管理:明確養犬權利義務。
答案:每點2分,共6分。
5. 【2024·北京】材料: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絡保護”專章,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設置青少年模式。
問題:結合材料分析法律如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解析:
① 回應新問題:網絡沉迷、信息泄露等新風險需法律規范;
② 明確責任主體: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義務(如技術防控);
③ 平衡保護與發展:既保障未成年人用網權益,又促進健康網絡環境。
答案:從問題導向、責任劃分、權益保障三方面作答,每點2分。
6. 【2023·上海】案例:王某在小區遛狗未拴繩致鄰居受傷,法院判決王某賠償醫療費并公開道歉。
問題:說明該判決對公民行為的引導作用。
解析:
① 懲戒違法行為:賠償和道歉體現違法代價,警示他人;
② 明確行為規范:強化“文明養犬”的法律義務;
③ 倡導公序良俗:通過司法裁判傳遞社會正能量。
答案:懲戒、規范、教育三重作用,每點2分。
7. 【2024·天津】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問題:從法治與德治關系的角度評析這一立法。
解析:
① 法律強化道德要求:以立法形式固化愛國這一道德核心;
② 協同治理:法律提供制度保障,道德滋養法治精神;
③ 培育價值觀:通過法治途徑塑造國家認同感。
答案: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6分)。
8. 【2023·四川】數據:某市《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前后對比:
階段 居民分類參與率 資源回收率
實施前 35% 18%
實施后 82% 45%
問題:結合數據說明法律對社會生活的意義。
解析:
① 規范行為:法律強制分類提升居民參與度;
② 促進可持續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回收率翻倍);
③ 培養公共意識:推動公民從“被動遵守”到“主動踐行”。
答案:每點2分,共6分。
9. 【2024·黑龍江】案例:李某因販賣盜版書籍被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問題:從“生活需要法律”的角度分析該案例。
解析:
① 維護公平競爭:打擊盜版保護知識產權;
② 保障消費者權益:避免劣質書籍危害讀者;
③ 震懾違法行為:刑罰彰顯法律威嚴,警示社會。
答案:法律保障經濟秩序、消費者利益和社會正義(每點2分)。
一、選擇題(共20題)
1.(2024·貴州貴陽)
法律區別于道德的最主要特征是( )
A. 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B. 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C. 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D. 法律具有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
答案:A
解析: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其區別于道德的最顯著特征,如法院強制執行判決即體現此特征。
2.(2023·廣東)
下列行為屬于一般違法行為的是( )
A. 王某持刀搶劫路人財物
B. 李某醉酒駕駛機動車
C. 張某販賣海洛因50克
D. 趙某惡意篡改中考志愿
答案:B
解析:醉酒駕駛屬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制的行政違法行為,未達刑事犯罪程度。
3.(2024·山東菏澤)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絡保護"專章,這體現法律的作用是( )
A. 指引教育作用
B. 強制懲戒作用
C. 保護協調作用
D. 評價預測作用
答案:C
解析:新增網絡保護條款直接體現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特殊保護。
4.(2023·山西)
下列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正確的是( )
①公民平等享有權利
②公民違法必受相同處罰
③公民平等適用法律
④公民可享特權維護自身利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平等原則強調權利享有和法律適用的平等,但處罰需根據違法情節裁量。
5.(2023·江蘇南京)
下列選項中體現法律規范公民行為的是( )
A. 公交車上主動為老人讓座
B. 商家誠信經營不售賣假貨
C. 行人過馬路遵守交通信號燈
D. 志愿者定期參與社區服務
答案:C
解析:遵守交通信號燈是《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的法定義務,其他選項屬于道德范疇。
6.(2024·湖北武漢)
某明星因偷稅漏稅被依法追繳稅款并處罰金。這體現法律的特征是( )
A. 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B. 法律對明星有特殊約束力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法律具有教育感化作用
答案:C
解析:法律平等適用于所有公民,無論身份地位,偷稅漏稅者必受制裁體現平等原則。
7.(2023·四川成都)
《反食品浪費法》規定:餐飲服務經營者誘導消費者超量點餐最高可罰1萬元。該規定直接體現法律的作用是( )
A. 指引人們行為
B. 維護社會秩序
C. 制裁違法犯罪
D. 解決所有糾紛
答案:A
解析:通過明確處罰標準引導商家合理經營,體現法律的指引作用。
8.(2024·浙江杭州)
下列行為中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是( )
A. 15歲中學生毆打同學致輕傷
B. 某公司擅自使用他人專利
C. 張某醉酒駕駛發生交通事故
D. 李某散布疫情謠言擾亂公共秩序
答案:C
解析:醉酒駕駛構成危險駕駛罪,需承擔刑事責任;A項未成年人可能減輕處罰,B、D項屬行政違法。
9.(2023·福建廈門)
法律與道德的共同點在于( )
①都約束人們的行為
②都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③都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
④違反后都會受到法律制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法律與道德均約束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但道德依靠輿論約束,且違反道德不一定受法律制裁。
10.(2024·遼寧沈陽)
某市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交警對未戴頭盔的電動車騎行者進行教育或處罰。這體現( )
A. 法律依靠社會輿論保障實施
B. 法律維護公民的隱私權
C. 行政機關嚴格執法
D. 司法機關公正司法
答案:C
解析:交警作為行政機關執法人員依法履職,體現嚴格執法。
11.(2023·湖南長沙)
關于法治與自由的關系,理解正確的是( )
A. 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
B. 自由凌駕于法治之上
C. 法治會限制公民的自由
D. 自由不需要法治保障
答案:A
解析:法治既保障自由又劃定邊界,如行使自由不得損害他人合法權益。
12.(2024·河北石家莊)
下列情形中,屬于民事法律行為的是( )
A. 稅務局征收個人所得稅
B. 教育局發布招生政策
C. 李某與公司簽訂勞動合同
D. 法院判決張某返還借款
答案:C
解析:簽訂勞動合同是平等主體間的民事法律行為,A、B屬行政行為,D屬司法行為。
13.(2023·安徽合肥)
《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事”上升為“國事”,這體現法律的( )
A. 教育作用
B. 保護作用
C. 規范作用
D. 預測作用
答案:B
解析:通過立法保護未成年人成長環境,強化家庭教育的法律保障。
14.(2024·陜西西安)
某網紅主播因銷售假冒商品被市場監管部門罰款50萬元。該處罰類型屬于( )
A. 民事責任
B. 行政責任
C. 刑事責任
D. 違憲責任
答案:B
解析:市場監管部門作出的罰款屬于行政處罰,對應行政責任。
15.(2023·云南昆明)
我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這表明( )
A. 權利與義務相互對立
B. 權利與義務完全對等
C. 權利與義務相統一
D. 權利可放棄,義務必須履行
答案:C
解析:公民既是權利主體也是義務主體,體現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
16.(2024·吉林長春)
下列情形體現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的是( )
A. 人大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B. 法院公開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C. 教育局開展校園安全檢查
D. 居委會調解鄰里糾紛
答案:B
解析:法院屬于司法機關,公開審理案件體現司法公正。
17.(2023·廣西南寧)
某中學生舉報父親非法獵捕野生動物。對此評價正確的是( )
①履行了公民法定義務
②違背了孝親敬長的傳統美德
③維護了社會公共利益
④體現法律與道德沖突時的正確選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舉報違法行為是公民義務,保護野生動物涉及公共利益,不違背道德本質。
18.(2024·江西南昌)
《刑法修正案(十二)》加大對行賄犯罪的懲治力度,這反映我國法律( )
A. 由國家權力機關制定
B. 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
C. 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D. 依靠強制力保證實施
答案:B
解析:法律根據社會變化及時修正,體現其適應社會發展的特性。
19.(2023·重慶)
關于法治政府建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
B. 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
C. 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D. 允許法外行使自由裁量權
答案:D
解析:法治政府要求依法行政,自由裁量權也需在法律框架內行使。
20.(2024·黑龍江哈爾濱)
某校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分別扮演審判長、公訴人等角色。此活動有助于( )
①增強法治意識 ②理解司法程序
③提高執法能力 ④學會依法維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模擬法庭側重司法體驗,學生不直接參與執法,故③不選。
二、非選擇題(共10題)
1.(2024·北京海淀二模)
材料:某網絡主播通過虛假交易刷單提高銷量,被市場監管部門查處。
問題:結合材料說明法律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參考答案:
① 規范市場秩序: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打擊刷單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環境;
② 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通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防止虛假宣傳誤導消費選擇;
③ 促進誠信體系建設:對違法經營者實施行政處罰,倒逼企業守法經營。
解析:需結合法律對市場經濟的規范(秩序維護)、保障(權益保護)、引導(價值導向)三層次作答,引用具體法律條文強化論證。
2.(2023·江蘇南京)
材料:某中學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對辱罵同學的小張予以記過處分。
問題:分析法律與校規在治理校園欺凌中的協同作用。
參考答案:
① 法律提供底線保障:依據《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欺凌行為的法律責任;
② 校規細化管理措施:通過校紀處分及時干預輕微違法行為;
③ 教育與懲戒結合:法律威懾與校規教育共同預防欺凌發生。
解析:需區分法律強制性與校規教育性,強調兩者在預防、處理欺凌中的互補性。
3.(2024·廣東模擬)
材料:某電商平臺泄露用戶個人信息導致詐騙案件頻發。
問題:從法律角度提出三條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措施。
參考答案:
① 完善立法:修訂《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數據收集邊界和違法責任;
② 強化監管:設立專門機構監督企業履行數據安全義務;
③ 提高公民維權意識:普及個人信息被侵權的舉報與索賠途徑。
解析:需從立法、執法、守法三個維度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體現法律的預防與救濟功能

4.(2023·浙江杭州)
材料:王某因家庭暴力被法院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
問題:結合材料說明法律如何保障公民人身權利。
參考答案:
① 強制隔離施暴者:保護令禁止施暴人接近受害人,體現法律強制力;
② 提供司法救濟途徑:受害人可申請民事賠償或追究刑事責任;
③ 社會聯動干預:公安機關、居委會協同執行保護令,形成保護網絡。
解析:需結合《反家庭暴力法》具體措施,分析法律對人身權的即時保護與長效保障。
5.(2024·四川成都)
案例:李某網購商品收到假貨,商家拒絕退貨。
問題:運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分析李某可采取的維權步驟。
參考答案:
① 協商解決:向商家出示購物憑證要求退換貨;
② 平臺投訴:通過電商平臺申請第三方介入調解;
③ 行政舉報: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商家欺詐行為;
④ 提起訴訟:若損失重大可向法院主張三倍賠償。
解析:需分層遞進說明維權途徑,強調法律賦予消費者的選擇權與救濟權。
6.(2023·湖北武漢)
材料:某公司未為員工繳納社保,員工申請勞動仲裁獲勝。
問題:結合材料說明法律如何平衡勞動關系中的權利義務。
參考答案:
① 強制用人單位義務:《勞動法》規定社保繳納為法定義務,不得以合同約定免除;
② 保障勞動者救濟權:仲裁程序簡化勞動者舉證難度,降低維權成本;
③ 維護社會公平:通過法律矯正勞資地位不平等,促進社會和諧。
解析:需從法律強制性、程序便利性、社會公平性三方面展開,體現法律對弱勢群體的傾斜保護。
7.(2024·山東濟南)
材料辨析:
觀點一:“見義勇為免責條款會助長盲目施救。”
觀點二:“法律應鼓勵善行,免除救助者后顧之憂。”
問題:結合《民法典》第184條,評析以上兩種觀點。
參考答案:
① 支持觀點二:法律明確善意救助者不承擔民事責任,有利于破除“扶不扶”的道德困境;
② 反駁觀點一:條款僅免除“重大過失”責任,故意或重大過失仍須擔責,不會縱容魯莽行為;
③ 價值導向:法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條文,引導社會向善。
8.(2023·福建廈門)
案例:15歲中學生劉某多次盜竊電動車,被公安機關抓獲。
問題:分析本案中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與懲戒原則。
參考答案:
① 保護原則:審理不公開,犯罪記錄封存,保障其未來升學就業不受影響;
② 懲戒原則:根據《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需對盜竊罪承擔刑事責任,但可從輕處罰;
③ 教育優先:優先適用社區矯正、法治教育等非監禁措施。
解析:需結合《未成年人保護法》與《刑法》條款,體現“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司法理念。
9.(2024·遼寧沈陽)
材料:某市出臺法規要求外賣平臺為騎手購買工傷保險。
問題:從法治政府建設角度分析該法規的意義。
參考答案:
① 保障新業態勞動者權益:填補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空白,體現法律與時俱進;
② 強化平臺責任:通過立法明確企業法定義務,避免資本無序擴張;
③ 推動社會治理創新:以地方性法規探索新型勞動關系規范路徑。
解析:需聯系“法治政府需積極回應社會新問題”的理論,體現立法主動性與前瞻性。
10.(2023·安徽合肥)
綜合探究:
材料一:某網紅因偷稅漏稅被追繳稅款并處罰金。
材料二:稅務部門開展“稅收法治宣傳月”活動。
問題:結合材料說明法治在實現社會公平中的作用。
參考答案:
① 懲戒違法:通過處罰高收入群體偷稅行為,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② 普法教育:增強公民納稅意識,營造誠信納稅的社會氛圍;
③ 制度保障:完善稅收征管法,建立“不敢偷、不能偷、不想偷”的長效機制。
解析:需綜合法律懲戒、教育、預防功能,論證法治對經濟公平與社會正義的雙重促進
一、選擇題(共20題)
1.(2024·吉林長春)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誘導沉迷的產品和服務。這體現了法律( )
A. 明確未成年人特權地位
B. 強化家庭的監護責任
C. 給予未成年人特殊保護
D. 限制未成年人網絡自由
答案:C
解析:《條例》通過限制網絡服務內容,體現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的特殊保護。
2.(2023·福建廈門)
某超市因售賣過期食品被市場監管部門罰款5萬元。消費者可依據哪部法律主張賠償?( )
A. 憲法
B. 刑法
C.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D. 反不正當競爭法
答案:C
解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欺詐需“退一賠三”。
3.(2024·廣東模擬)
下列行為中,屬于法律對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的是( )
A. 學校定期開展法治教育講座
B. 博物館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
C. 父母禁止孩子瀏覽暴力信息
D. 法院不公開審理未成年人案件
答案:B
解析:博物館開放屬社會機構提供的普惠性服務,符合《未成年人保護法》社會保護條款。
4.(2023·浙江杭州)
李某網購到假冒名牌手表,商家拒絕退貨。李某可采取的維權途徑是( )
①向消費者協會投訴
②向公安機關報案
③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④在電商平臺惡意差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民事糾紛優先選擇協商、投訴或訴訟,惡意差評屬違法行為。
5.(2024·四川瀘州)
《愛國主義教育法》要求各類學校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這體現法律的作用是( )
A. 規范全體社會成員行為
B. 解決公民之間的各種糾紛
C. 維護青少年的文化權益
D. 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答案:D
解析:該法通過制度化教育強化國家意識,屬于法律的文化引領作用。
6.(2023·陜西西安)
某中學設立“校園欺凌舉報箱”,學生可通過匿名方式反映問題。此舉直接維護了未成年人的( )
A. 生命健康權
B. 人格尊嚴權
C. 受教育權
D. 財產所有權
答案:B
解析:欺凌行為常伴隨侮辱誹謗,舉報機制保護學生人格尊嚴。
7.(2024·黑龍江牡丹江)
關于《勞動法》對未成年工的保護,說法正確的是( )
A. 禁止任何單位招用未滿18周歲者
B.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礦山井下作業
C. 未成年工與成年工同工同酬
D. 未成年工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
答案:B
解析:《勞動法》第64條明確禁止未成年工從事高危勞動。
8.(2023·湖北武漢)
某平臺主播誘導未成年人打賞,被網信部門約談整改。這體現法律( )
A. 協調代際關系
B. 優化資源配置
C. 規范網絡空間
D. 完善司法程序
答案:C
解析:《未成年人保護法》新增“網絡保護”專章,規制網絡亂象。
9.(2024·山東濟南)
張某因工傷致殘,企業拒絕支付醫療費。他可向哪個機關申請法律援助?( )
A. 公安局
B. 人社局
C. 司法局
D. 市場監管局
答案:C
解析:司法局下設法律援助中心為困難群體提供法律幫助。
10.(2023·江蘇南京)
某校開展“憲法晨讀”活動,學生理解正確的是( )
A. 憲法規定公民的所有權利
B. 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
C. 憲法制定修改程序最寬松
D. 憲法主要約束國家機關行為
答案:B
解析:憲法作為根本法,為普通法律提供立法依據。
11.(2023·江蘇蘇州)
根據《殘疾人保障法》,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 某公司因肢體殘疾拒絕錄用面試合格者
B. 公園設置無障礙通道并配備引導標識
C. 學校以教學壓力為由拒收自閉癥學生
D. 公交車拒載持殘疾軍人證的退伍士兵
答案:B
解析:《殘疾人保障法》第53條要求公共場所建設無障礙設施,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
12.(2024·湖北黃石)
《婦女權益保障法》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因女職工結婚、懷孕而降低其工資。這體現法律( )
A. 賦予女性特殊權利
B. 消除就業性別歧視
C. 擴大企業用工自主權
D. 保障女性政治權利
答案:B
解析:禁止因婚孕降薪直接針對職場性別歧視,促進男女平等就業。
13.(2023·江西南昌)
消費者網購商品后有權七日無理由退貨,但下列商品除外的是( )
A. 普通服裝
B. 鮮活易腐品
C. 圖書
D. 家用電器
答案:B
解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5條規定鮮活易腐品不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
14.(2024·云南昆明)
某公司要求員工簽訂“兩年內不得生育”協議,該協議( )
A. 有效,屬雙方自愿約定
B. 部分有效,需支付違約金
C. 無效,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
D. 可撤銷,顯失公平
答案:C
解析:限制生育權違反《婦女權益保障法》第23條,屬無效條款。
15.(2023·安徽蕪湖)
盲人張某攜帶導盲犬乘坐地鐵被拒,可依據哪部法律維權?( )
A. 民法典
B. 殘疾人保障法
C. 治安管理處罰法
D. 城市軌道交通條例
答案:B
解析:《殘疾人保障法》第58條明確殘疾人可攜帶助殘器具進入公共場所。
16.(2024·山西太原)
關于《反家庭暴力法》的保護對象,說法正確的是( )
A. 僅保護婚姻關系中的女性
B. 保護所有家庭成員包括同居者
C. 僅保護未成年子女
D. 保護配偶但不保護父母
答案:B
解析:家庭暴力受害者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及其他共同生活的人。
17.(2023·廣西南寧)
某電商平臺“雙十一”先漲價后打折,此行為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 )
A. 公平交易權
B. 自主選擇權
C. 依法求償權
D. 個人信息權
答案:A
解析:虛構原價構成價格欺詐,侵犯消費者公平交易權。
18.(2024·貴州遵義)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子女應經常看望老年人。這體現法律( )
A. 用強制力維護孝道
B. 協調道德與法律關系
C. 賦予老年人司法特權
D. 干預公民私人生活
答案:B
解析:將“常回家看看”從道德倡導上升為法律義務,體現德法共治。
19.(2023·河北石家莊)
女職工生育享受的產假天數,法定最低為( )
A. 98天
B. 128天
C. 158天
D. 180天
答案:A
解析:根據《婦女權益保障法》及《勞動法》,全國統一產假為98天,地方可延長。
20.(2024·浙江寧波)
某餐館雇傭15歲少年洗碗,每天工作10小時。該餐館違反的法律是( )
①勞動法 ②未成年人保護法 ③義務教育法 ④民法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雇傭童工(違反《勞動法》)、超時勞動(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若輟學則違反《義務教育法》。
二、非選擇題(共10題)
1.(2024·廣東河源)
材料:某市推行“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前科檔案不向任何單位提供。
問題:分析該制度對未成年人重返社會的意義。
參考答案:
① 消除歧視:避免“標簽效應”影響升學就業;
② 重塑信心:給予改過自新機會,防止再次犯罪;
③ 人權保障:體現“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司法理念。
解析:需結合《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03條特殊司法保護條款。
2.(2023·福建)
案例:外賣平臺未給騎手繳納工傷保險,李某工傷后維權困難。
問題:從法律角度提出解決此類問題的建議。
參考答案:
① 完善立法: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社會保險法》覆蓋范圍;
② 強化監管:人社部門定期檢查平臺用工合同;
③ 便捷維權:設立勞動仲裁綠色通道。
解析:需針對新型勞動關系法律空白提出系統性方案。
3.(2024·四川成都)
材料:《家庭教育促進法》要求父母“科學帶娃”,拒絕家暴、溺愛等不當行為。
問題:說明法律介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參考答案:
① 強制糾偏:對嚴重失職監護人實施強制家庭教育指導;
② 明確責任:將“家事”上升為“國事”,強化父母主體責任;
③ 社會協同:學校、社區配合落實家庭教育服務。
解析:需闡述法律對傳統私權領域的合理干預。
4.(2023·陜西)
數據:2023年檢察機關起訴校園暴力犯罪案件同比下降21%。
問題:分析校園暴力減少的法律因素。
參考答案:
① 專項立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強制報告制度;
② 從嚴懲處:對性質惡劣的欺凌行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③ 普法宣傳:法治副校長進校園形成震懾。
解析:需結合數據變化與具體法律措施建立因果關系。
5.(2024·浙江)
案例:老人被保健品詐騙,子女依據《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追回損失。
問題:總結法律保護老年人權益的途徑。
參考答案:
① 特殊保護:建立老年人消費冷靜期制度;
② 快速維權:法院設立涉老案件速裁庭;
③ 社會參與:鼓勵社區開展防詐騙宣傳。
解析:需體現對弱勢群體的傾斜保護原則。
6.(2024·湖南長沙)
材料:某公司招聘要求“男性,35歲以下”,女性求職者起訴其性別歧視。
問題:結合《婦女權益保障法》,分析法院可能的判決及理由。
參考答案:
① 判決結果:責令公司改正并賠償精神損失;
② 法律依據:第43條禁止基于性別排斥女性就業;
③ 社會意義:維護就業公平,推動消除職場隱性歧視。
解析:需引用具體法條,說明性別歧視的違法性及司法救濟途徑。
7.(2023·山東青島)
案例:聽障考生李某申請高考免試聽力被拒,經訴訟后教育部門為其提供文字轉譯。
問題:說明此案對殘疾人權益保障的啟示。
參考答案:
① 平等參與權:提供合理便利是法律義務而非施舍;
② 司法救濟:通過訴訟推動制度完善;
③ 社會包容:教育公平需兼顧特殊群體需求。
解析:需結合《殘疾人保障法》第54條“合理便利”原則分析。
8.(2024·河南鄭州)
數據:2023年全國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殘疾人維權案件1.2萬件。
問題:分析檢察機關在弱勢群體保護中的角色。
參考答案:
① 法律監督者:對侵害弱勢群體權益案件提起公益訴訟;
② 權利支持者:為訴訟能力不足者我搜索到的資料收集協助;
③ 政策推動者:通過典型案例促進相關立法完善。
解析:需聯系《民事訴訟法》第58條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制度。
9.(2023·遼寧大連)
材料:某市推行“家庭暴力強制報告制度”,學校發現學生受傷須24小時內報案。
問題:從法律角度評價該制度的意義。
參考答案:
① 及時干預:打破“家暴是家務事”的傳統觀念;
② 兒童優先:落實《反家庭暴力法》第14條強制報告義務;
③ 多方聯動:構建學校、公安、社區協同保護網絡。
解析:需強調法律對未成年人特殊優先保護原則。
10.(2024·廣東深圳)
綜合探究:
材料一:外賣騎手小王工傷后因無勞動合同難獲賠償。
材料二:國家出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指導意見》。
問題:結合材料說明法律如何為新業態勞動者護航。
參考答案:
① 確認勞動關系:法律將平臺用工納入勞動關系認定范圍;
② 強制保險:要求平臺為騎手購買職業傷害保險;
③ 簡化維權:建立在線仲裁平臺降低舉證難度。
解析:需從立法完善、制度創新、技術賦能三方面展開。
一、選擇題(共20題)
1.(2024·北京海淀)
公民參與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是( )
A. 學習法律知識
B. 參與司法審判
C. 監督政府工作
D. 制定行政法規
答案:A
解析:法律知識是公民依法行事的前提,學習法律才能更好履行權利義務。
2.(2023·山西太原)
中學生李某發現超市售賣過期食品,應采取的正確維權方式是( )
A. 在社交媒體曝光
B. 撥打12315投訴
C. 組織同學抵制
D. 向法院提起訴訟
答案:B
解析:行政投訴是解決消費糾紛最快捷途徑,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程序要求。
3.(2024·四川成都)
關于法治政府特征表述錯誤的是( )
A. 職能科學
B. 權責法定
C. 自由裁量
D. 公開公正
答案:C
解析:自由裁量需在法律框架內行使,不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
4.(2023·廣東深圳)
《民法典》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造成受助人損害,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此條款體現( )
A. 法律與道德互補
B. 司法獨立原則
C. 權利義務對等
D. 罪刑法定原則
答案:A
解析:將"見義勇為"道德要求上升為法律保障,體現德法共治。
5.(2024·浙江杭州)
某地推行"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村民參與調解糾紛。這體現( )
A. 基層群眾自治
B. 司法體制改革
C. 立法民主化
D. 執法隊伍建設
答案:A
解析:村民參與糾紛調解屬于基層民主實踐,《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5條支持。
6.(2024·浙江杭州)
憲法宣誓制度的法律地位提升過程體現了( )
① 黨中央依憲治國的決心
② 公民基本權利的擴大
③ 憲法教育功能的強化
④ 司法獨立性的增強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憲法宣誓制度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到寫入憲法,體現黨中央依法治國決心,其通過莊嚴儀式強化憲法教育功能。權利范圍未擴大,司法獨立性未直接體現。
7.(2023·廣東深圳)
某網民編造“某地化工廠爆炸致千人傷亡”謠言被拘留。此案涉及的法律責任類型是( )
A. 民事賠償與行政處罰
B. 行政拘留與刑事處罰
C. 行業禁入與公益服務
D. 公開道歉與信用懲戒
答案:B
解析:網絡謠言造成社會恐慌,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可行政拘留;若觸犯《刑法》291條則構成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罪。
8.(2024·江蘇南京)
校園暴力案件中,司法機關對未成年人適用“公益服務評估”制度,主要考量因素是( )
A. 降低司法成本
B. 貫徹教育為主原則
C. 提高辦案效率
D. 強化社會監督
答案:B
解析:瑞安做法將輕微刑事案件與公益服務結合,體現《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感化、挽救”方針。
9.(2023·福建廈門)
人大代表履職時應重點行使的職權是( )
① 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② 制定地方性法規
③ 開展營商環境專項調研
④ 直接處理企業經濟糾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審議權是人大代基本職權,專項調研屬監督權。法規制定權屬人大而非代表個人,糾紛處理屬司法范疇。
10.(2024·四川成都)
申請行政復議的法定時限是自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 )
A. 15日內
B. 30日內
C. 60日內
D. 90日內
答案:C
解析:《行政復議法》第9條規定60日期限,體現程序正義要求。
11.(2023·北京海淀)
某作家發現網絡小說盜版其作品,可采取的維權措施是( )
① 向版權局投訴
② 申請專利保護
③ 提起民事訴訟
④ 要求平臺刪除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著作權侵權適用《著作權法》,專利保護不適用于文學作品。平臺有“通知-刪除”義務。
12.(2024·湖北武漢)
行政訴訟中,被告需承擔的舉證責任是( )
A. 證明原告行為違法
B. 證明行政行為合法性
C. 提供原告損失證據
D. 提交第三方鑒定報告
答案:B
解析:依據《行政訴訟法》第34條,“舉證責任倒置”要求行政機關自證行為合法。
13.(2023·山東濟南)
申請法律援助的條件不包括( )
A. 經濟困難無力支付律師費
B. 案件屬于法定援助范圍
C. 有明確的勝訴證據
D. 申請事項在本省審理
答案:C
解析:法律援助核心要件是經濟困難+法定范圍,證據充分性非審查條件。
14.(2024·陜西西安)
社區矯正對象在矯正期間享有的權利是( )
A. 自由離開居住地
B. 參與人大代表選舉
C. 申請解除電子監控
D. 拒絕參加公益勞動
答案:B
解析:選舉權未被剝奪,但外出需審批,公益勞動屬法定義務。
15.(2023·浙江寧波)
下列法治宣傳教育形式中,屬于“浸潤式普法”的是( )
① 憲法晨讀活動
② 法治主題短視頻大賽
③ 庭審直播進校園
④ 法律知識競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短視頻、晨讀、庭審直播通過場景化增強參與感,競賽屬傳統形式。
16.(2024·廣東廣州)
政府信息公開范圍不包括( )
A. 財政預算決算報告
B. 公務員招錄體檢標準
C. 疫情防控應急預案
D. 信訪人員個人信息
答案:D
解析:依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15條,個人隱私信息免于公開。
17.(2023·江蘇蘇州)
公民監督公權力的合法渠道是( )
① 參加價格聽證會
② 在政府網站留言
③ 組織抗議游行
④ 向監察委舉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游行需公安機關許可,其他均為法定渠道。
18.(2024·重慶)
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關鍵舉措是( )
A. 簡化企業注銷程序
B. 強化知識產權司法保護
C. 降低市場準入門檻
D. 擴大稅收優惠政策
答案:B
解析:加強產權保護可增強投資者信心,其余選項屬行政便利措施。
19.(2023·遼寧大連)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適用的案件類型是( )
A. 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B. 涉及暴力犯罪
C. 五年內無新的犯罪行為
D. 所有未成年人案件
答案:C
解析: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86條,需滿足刑期及考驗期條件。
20.(2024·上海)
對失信被執行人采取的聯合懲戒措施包括( )
① 限制乘坐高鐵
② 禁止報考公務員
③ 凍結銀行賬戶
④ 媒體曝光個人信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賬戶凍結屬執行措施,非信用懲戒,其余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管理規定》。
二、非選擇題(共9題)
1.(2024·江蘇南京)
案例:王某在小區群發布未經核實的疫情信息被行政處罰。
問題:結合材料說明公民應如何正確行使言論自由權。
參考答案:
① 遵守法律邊界:不得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
② 核實信息真偽:轉發前查驗官方發布渠道;
③ 承擔社會責任:特殊時期優先考慮公共利益。
2.(2023·湖北武漢)
材料:某市建立"市民法治素養積分制",參與普法活動可兌換公共服務。
問題:分析該制度對法治社會建設的意義。
參考答案:
① 創新普法形式:增強學法趣味性與參與度;
② 構建激勵機制:將法治實踐與個人利益掛鉤;
③ 培育法治文化:形成全民尊法學法氛圍。
3.(2024·山東濟南)
數據:2023年行政訴訟案件行政機關敗訴率下降至8.7%。
問題:解讀該數據反映的法治政府建設成效。
參考答案:
① 依法行政能力提升:減少程序違法和事實認定錯誤;
② 執法規范化加強:落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
③ 糾紛化解機制完善:行政復議前置程序有效過濾爭議。
4.(2023·陜西西安)
圖示:公民參與立法征求意見流程圖。
問題:說明公眾參與立法的價值。
參考答案:
① 體現民主立法: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
② 提高立法質量:吸納基層實踐經驗;
③ 增強法律認同:征求意見過程即普法過程。
5.(2024·福建廈門)
案例:中學生舉報父親酒后駕駛未被處罰反受表彰。
問題:從權利義務關系角度評析該事件。
參考答案:
① 履行法定義務:舉報違法是公民責任(《道交法》第99條);
② 維護公共安全:消除交通安全隱患;
③ 體現價值引領:法治精神高于傳統家庭倫理。
6. 分析“失信黑名單”制度對社會誠信建設的作用
參考答案:
① 強化失信成本:通過跨部門聯合懲戒(如限制高消費、禁止招投標),顯著提高失信行為的代價,倒逼市場主體和個人遵守誠信原則。
② 完善信用監督:黑名單公示機制(如“信用中國”網站)將失信行為置于社會監督之下,形成輿論壓力,推動“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共治格局。
③ 優化市場環境:清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降低交易風險,促進公平競爭,增強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
④ 法治化路徑探索:通過立法規范黑名單的列入標準(如嚴重違法、主觀惡意)、程序(聽證、申訴)和退出機制,避免行政權濫用,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
案例支撐:某建筑企業因拖欠農民工工資被列入黑名單,導致投標資格受限,最終主動履行支付義務。
6. 設計校園法治宣傳周方案
活動主題:“法潤青春·護航成長”
具體方案:
① 多元活動形式:
模擬法庭:選取校園欺凌案件,由學生扮演法官、律師等角色,直觀感受司法程序。
法治講座:邀請檢察官解讀《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防沉迷”“反欺凌”條款。
互動展區:設置“誠信簽名墻”“法律知識闖關游戲”,寓教于樂。
② 分層教育內容:
低年級:通過漫畫、短視頻普及基礎法律知識(如交通安全、隱私保護)。
高年級:開展“網絡法治辯論賽”,探討“人肉搜索是否合法”等議題。
③ 社會資源聯動:
家長課堂:組織家長學習《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監護責任。
校外實踐:參觀法院、監獄,撰寫法治觀察日記。
④ 效果評估:通過問卷調查、知識競賽測試宣傳成效,評選“法治之星”。
7. 解讀《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中“防沉迷”條款
法律措施:
① 技術管控: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設置“青少年模式”(如時段鎖、時長提醒),建立電子身份認證系統,限制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
② 平臺責任:網絡游戲需完成適齡提示分類,定期發布防沉迷報告,接受社會監督;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需設置防沉迷義務,避免誘導深度使用。
③ 家校協同:學校需將網絡素養納入課程,家長應履行監護職責,及時修改設備密碼。
實施挑戰:
技術漏洞:部分平臺“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存在虛假身份注冊問題。
責任模糊:短視頻、直播等新興業態防沉迷標準尚未明確。
改進建議:建立統一的防沉迷技術標準,加大違規處罰力度(如吊銷執照)。
8. 比較中西方法治文化差異
核心差異點:
① 法律淵源:
中國:成文法主導,注重法典化(如《民法典》),司法中強調“德法共治”,如“楓橋經驗”調解優先。
西方:普通法系(英美)依賴判例,大陸法系(德法)重法典,強調法律至上,較少融合道德評判。
② 社會信任基礎:
中國:傳統“人情社會”影響深遠,法治化需平衡“情、理、法”。
西方:契約精神根深蒂固,法律與宗教(如基督教“十誡”)歷史關聯緊密。
③ 治理邏輯:
中國:強調“共建共治共享”,政府主導下多元主體協同(如黑名單聯合懲戒)。
西方:側重“權利-權力”制衡,公民通過訴訟、游行等對抗式維權。
案例對比:中國通過《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構建“防沉迷社會系統”
,而歐盟通過《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以罰代管,凸顯不同治理邏輯。
9. 綜合論述“法治中國建設需要每個公民同行”的理論依據與實踐路徑
理論依據:
① 社會契約理論:公民讓渡部分權利形成公共權力,需共同遵守契約(法律)以維系社會秩序。
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是核心價值觀之一,要求公民將守法內化為道德準則。
③ 系統論視角:法治國家、政府、社會三位一體,公民參與是子系統良性互動的基石。
實踐路徑:
① 學法用法:
全民普法:推廣“憲法衛士”行動,利用短視頻、模擬法庭等形式提升法律素養。
誠信參與:公民主動履行納稅、環保等義務,企業依法經營(如杜絕虛假宣傳)。
② 監督共治:
權利覺醒:通過12345熱線、監察委舉報等渠道監督公權力。
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立法征求意見(如《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公益訴訟。
③ 文化培育:
價值引領:弘揚“誠實守信”“契約精神”,抵制“找關系”“鉆空子”思維。
代際傳承:家庭傳承守法家風,學校開展“法治第二課堂”。
案例支撐: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公民積極反饋辦事痛點,推動政府流程優化,體現“公民驅動型法治”。/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道德與法治
專題04 走進法治天地
(每個考點5道題左右,選擇經典的題目,素材要新,題型:選擇題、非選擇題,具體題型的題量根據考點的出題方式自行調整)
一、選擇題(共19題)
1. 【2024·吉林】《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要求公共場所設置無障礙通道。這體現法律( )
A. 限制公民自由
B. 保障特定群體權益
C. 增加行政管理成本
D. 取代道德約束
2. 【2023·河南】“醉駕入刑”實施后,全國酒駕事故率下降40%。這說明法律( )
A. 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B. 能徹底消除違法行為
C. 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唯一手段
D. 引導公民遵守規則
3. 【2024·福建】某商家因虛假宣傳被罰款20萬元。這警示我們( )
①法律規范經濟活動 ②違法必擔法律責任 ③道德約束比法律更有效 ④法律維護市場秩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2024·山西】下列生活場景與法律對應正確的是( )
A. 繼承房產——民法典
B. 簽訂勞動合同——刑法
C. 舉報間諜行為——教育法
D. 繳納水電費——憲法
5. 【2023·江蘇】“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表明二者( )
A. 可相互替代
B. 調整范圍完全一致
C. 均靠國家強制力實施
D. 相互補充促進
6. 【2024·廣東】《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施行,體現對未成年人的( )
A. 司法保護 B. 政府保護 C. 網絡保護 D. 學校保護
7. 【2024·廣西】某法院用“巡回審判車”下鄉審案,這體現( )
①司法便民 ②普法宣傳 ③執法創新 ④立法公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2024·浙江】“民告官”行政訴訟案件增多的積極意義是( )
①推動政府依法行政 ②擴大公民政治權利 ③完善法律監督體系 ④提高司法公信力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9. 【2023·湖南】下列行為適用《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的是( )
A. 疫情期間哄抬物價
B. 冒充電商客服退款詐騙
C. 校園欺凌同學
D. 公共場所吸煙
10. 【2024·安徽】某市通過地方立法禁止電動車進樓充電。這體現法律( )
A. 限制科技進步
B. 解決所有公共安全問題
C. 維護公共安全
D. 替代居民自主管理
11. 【2023·重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司法環節體現為( )
A. 立法過程公開透明
B. 案件審理不受輿論影響
C. 違法者承擔相同責任
D. 公民平等適用法律
12. 【2024·湖北】《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的出臺表明( )
A. 法律隨社會發展不斷完善
B. 行政處罰可替代學校教育
C. 所有培訓行為均違法
D. 法律制定程序可簡化
13. 【2023·云南】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耕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這利于( )
①穩定農民預期 ②保障糧食安全 ③促進土地買賣 ④縮小城鄉差距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 【2024·江西】“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強調( )
A. 法律數量決定治理水平
B. 科學立法是法治基礎
C. 嚴格執法最為關鍵
D. 全民守法可自然實現
15. 【2023·遼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網購七天無理由退貨,說明法律( )
A. 加重商家負擔
B. 優先保護弱勢群體
C. 調整新型社會關系
D. 取代行業自律
16. 【2024·甘肅】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體現立法( )
A. 專業化 B. 民主化 C. 高效化 D. 強制化
17. 【2023·貴州】刑法修正案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至12周歲,表明( )
A. 法律懲罰力度持續加大
B. 法律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C. 青少年犯罪率必然下降
D. 道德約束作用已經失效
18. 【2024·陜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強調( )
A. 法律具有最高權威 B. 法律需頻繁修改
C. 道德應被完全摒棄 D. 法律約束政府權力
19. 【2023·內蒙古】《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事”上升為“國事”,體現( )
A. 法律全面干預家庭生活
B. 道德對法律的補充作用
C. 國家重視未成年人成長
D. 家庭教育決定個人命運
二、非選擇題(共9題)
1. 【2024·山西】材料:某市立法規定“騎電動車須佩戴頭盔”,實施后交通事故傷亡率下降35%。
問題:結合材料說明生活為什么需要法律。
2. 【2024·浙江】案例分析:中學生小林遭受網絡暴力后依法起訴維權。
問題:結合案例說明法律如何護航青少年成長。
3. 【2023·山東】材料:《反食品浪費法》實施后,某餐廳推出“半份菜”并獎勵“光盤”顧客。
問題:評析法律與道德在該案例中的關系。
4. 【2024·湖北】數據:某地《養犬管理條例》實施前后對比:
指標 實施前 實施后
犬只傷人事件 152起 47起
居民滿意度 62% 89%
問題:解讀數據反映的法律作用。
解析:
5. 【2024·北京】材料: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絡保護”專章,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設置青少年模式。
問題:結合材料分析法律如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6. 【2023·上海】案例:王某在小區遛狗未拴繩致鄰居受傷,法院判決王某賠償醫療費并公開道歉。
問題:說明該判決對公民行為的引導作用。
7. 【2024·天津】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問題:從法治與德治關系的角度評析這一立法。
8. 【2023·四川】數據:某市《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前后對比:
階段 居民分類參與率 資源回收率
實施前 35% 18%
實施后 82% 45%
問題:結合數據說明法律對社會生活的意義。
解析:
9. 【2024·黑龍江】案例:李某因販賣盜版書籍被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問題:從“生活需要法律”的角度分析該案例。
一、選擇題(共20題)
1.(2024·貴州貴陽)
法律區別于道德的最主要特征是( )
A. 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B. 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C. 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D. 法律具有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
2.(2023·廣東)
下列行為屬于一般違法行為的是( )
A. 王某持刀搶劫路人財物
B. 李某醉酒駕駛機動車
C. 張某販賣海洛因50克
D. 趙某惡意篡改中考志愿
3.(2024·山東菏澤)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絡保護"專章,這體現法律的作用是( )
A. 指引教育作用
B. 強制懲戒作用
C. 保護協調作用
D. 評價預測作用
4.(2023·山西)
下列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正確的是( )
①公民平等享有權利
②公民違法必受相同處罰
③公民平等適用法律
④公民可享特權維護自身利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2023·江蘇南京)
下列選項中體現法律規范公民行為的是( )
A. 公交車上主動為老人讓座
B. 商家誠信經營不售賣假貨
C. 行人過馬路遵守交通信號燈
D. 志愿者定期參與社區服務
6.(2024·湖北武漢)
某明星因偷稅漏稅被依法追繳稅款并處罰金。這體現法律的特征是( )
A. 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B. 法律對明星有特殊約束力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法律具有教育感化作用
7.(2023·四川成都)
《反食品浪費法》規定:餐飲服務經營者誘導消費者超量點餐最高可罰1萬元。該規定直接體現法律的作用是( )
A. 指引人們行為
B. 維護社會秩序
C. 制裁違法犯罪
D. 解決所有糾紛
8.(2024·浙江杭州)
下列行為中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是( )
A. 15歲中學生毆打同學致輕傷
B. 某公司擅自使用他人專利
C. 張某醉酒駕駛發生交通事故
D. 李某散布疫情謠言擾亂公共秩序。
9.(2023·福建廈門)
法律與道德的共同點在于( )
①都約束人們的行為
②都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③都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
④違反后都會受到法律制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2024·遼寧沈陽)
某市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交警對未戴頭盔的電動車騎行者進行教育或處罰。這體現( )
A. 法律依靠社會輿論保障實施
B. 法律維護公民的隱私權
C. 行政機關嚴格執法
D. 司法機關公正司法
11.(2023·湖南長沙)
關于法治與自由的關系,理解正確的是( )
A. 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
B. 自由凌駕于法治之上
C. 法治會限制公民的自由
D. 自由不需要法治保障
12.(2024·河北石家莊)
下列情形中,屬于民事法律行為的是( )
A. 稅務局征收個人所得稅
B. 教育局發布招生政策
C. 李某與公司簽訂勞動合同
D. 法院判決張某返還借款
13.(2023·安徽合肥)
《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事”上升為“國事”,這體現法律的( )
A. 教育作用
B. 保護作用
C. 規范作用
D. 預測作用
14.(2024·陜西西安)
某網紅主播因銷售假冒商品被市場監管部門罰款50萬元。該處罰類型屬于( )
A. 民事責任
B. 行政責任
C. 刑事責任
D. 違憲責任
15.(2023·云南昆明)
我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這表明( )
A. 權利與義務相互對立
B. 權利與義務完全對等
C. 權利與義務相統一
D. 權利可放棄,義務必須履行
16.(2024·吉林長春)
下列情形體現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的是( )
A. 人大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B. 法院公開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C. 教育局開展校園安全檢查
D. 居委會調解鄰里糾紛
17.(2023·廣西南寧)
某中學生舉報父親非法獵捕野生動物。對此評價正確的是( )
①履行了公民法定義務
②違背了孝親敬長的傳統美德
③維護了社會公共利益
④體現法律與道德沖突時的正確選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8.(2024·江西南昌)
《刑法修正案(十二)》加大對行賄犯罪的懲治力度,這反映我國法律( )
A. 由國家權力機關制定
B. 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
C. 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D. 依靠強制力保證實施
19.(2023·重慶)
關于法治政府建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
B. 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
C. 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D. 允許法外行使自由裁量權
20.(2024·黑龍江哈爾濱)
某校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分別扮演審判長、公訴人等角色。此活動有助于( )
①增強法治意識 ②理解司法程序
③提高執法能力 ④學會依法維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共10題)
1.(2024·北京海淀二模)
材料:某網絡主播通過虛假交易刷單提高銷量,被市場監管部門查處。
問題:結合材料說明法律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2.(2023·江蘇南京)
材料:某中學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對辱罵同學的小張予以記過處分。
問題:分析法律與校規在治理校園欺凌中的協同作用。
3.(2024·廣東模擬)
材料:某電商平臺泄露用戶個人信息導致詐騙案件頻發。
問題:從法律角度提出三條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措施。
4.(2023·浙江杭州)
材料:王某因家庭暴力被法院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
問題:結合材料說明法律如何保障公民人身權利。
5.(2024·四川成都)
案例:李某網購商品收到假貨,商家拒絕退貨。
問題:運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分析李某可采取的維權步驟。
6.(2023·湖北武漢)
材料:某公司未為員工繳納社保,員工申請勞動仲裁獲勝。
問題:結合材料說明法律如何平衡勞動關系中的權利義務。
7.(2024·山東濟南)
材料辨析:
觀點一:“見義勇為免責條款會助長盲目施救。”
觀點二:“法律應鼓勵善行,免除救助者后顧之憂。”
問題:結合《民法典》第184條,評析以上兩種觀點。
8.(2023·福建廈門)
案例:15歲中學生劉某多次盜竊電動車,被公安機關抓獲。
問題:分析本案中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與懲戒原則。
9.(2024·遼寧沈陽)
材料:某市出臺法規要求外賣平臺為騎手購買工傷保險。
問題:從法治政府建設角度分析該法規的意義。
10.(2023·安徽合肥)
綜合探究:
材料一:某網紅因偷稅漏稅被追繳稅款并處罰金。
材料二:稅務部門開展“稅收法治宣傳月”活動。
問題:結合材料說明法治在實現社會公平中的作用。
一、選擇題(共20題)
1.(2024·吉林長春)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誘導沉迷的產品和服務。這體現了法律( )
A. 明確未成年人特權地位
B. 強化家庭的監護責任
C. 給予未成年人特殊保護
D. 限制未成年人網絡自由
2.(2023·福建廈門)
某超市因售賣過期食品被市場監管部門罰款5萬元。消費者可依據哪部法律主張賠償?( )
A. 憲法
B. 刑法
C.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D. 反不正當競爭法
3.(2024·廣東模擬)
下列行為中,屬于法律對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的是( )
A. 學校定期開展法治教育講座
B. 博物館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
C. 父母禁止孩子瀏覽暴力信息
D. 法院不公開審理未成年人案件
4.(2023·浙江杭州)
李某網購到假冒名牌手表,商家拒絕退貨。李某可采取的維權途徑是( )
①向消費者協會投訴
②向公安機關報案
③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④在電商平臺惡意差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2024·四川瀘州)
《愛國主義教育法》要求各類學校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這體現法律的作用是( )
A. 規范全體社會成員行為
B. 解決公民之間的各種糾紛
C. 維護青少年的文化權益
D. 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6.(2023·陜西西安)
某中學設立“校園欺凌舉報箱”,學生可通過匿名方式反映問題。此舉直接維護了未成年人的( )
A. 生命健康權
B. 人格尊嚴權
C. 受教育權
D. 財產所有權
7.(2024·黑龍江牡丹江)
關于《勞動法》對未成年工的保護,說法正確的是( )
A. 禁止任何單位招用未滿18周歲者
B.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礦山井下作業
C. 未成年工與成年工同工同酬
D. 未成年工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
8.(2023·湖北武漢)
某平臺主播誘導未成年人打賞,被網信部門約談整改。這體現法律( )
A. 協調代際關系
B. 優化資源配置
C. 規范網絡空間
D. 完善司法程序
9.(2024·山東濟南)
張某因工傷致殘,企業拒絕支付醫療費。他可向哪個機關申請法律援助?( )
A. 公安局
B. 人社局
C. 司法局
D. 市場監管局
10.(2023·江蘇南京)
某校開展“憲法晨讀”活動,學生理解正確的是( )
A. 憲法規定公民的所有權利
B. 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
C. 憲法制定修改程序最寬松
D. 憲法主要約束國家機關行為
11.(2023·江蘇蘇州)
根據《殘疾人保障法》,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 某公司因肢體殘疾拒絕錄用面試合格者
B. 公園設置無障礙通道并配備引導標識
C. 學校以教學壓力為由拒收自閉癥學生
D. 公交車拒載持殘疾軍人證的退伍士兵
12.(2024·湖北黃石)
《婦女權益保障法》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因女職工結婚、懷孕而降低其工資。這體現法律( )
A. 賦予女性特殊權利
B. 消除就業性別歧視
C. 擴大企業用工自主權
D. 保障女性政治權利
13.(2023·江西南昌)
消費者網購商品后有權七日無理由退貨,但下列商品除外的是( )
A. 普通服裝
B. 鮮活易腐品
C. 圖書
D. 家用電器
14.(2024·云南昆明)
某公司要求員工簽訂“兩年內不得生育”協議,該協議( )
A. 有效,屬雙方自愿約定
B. 部分有效,需支付違約金
C. 無效,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
D. 可撤銷,顯失公平
15.(2023·安徽蕪湖)
盲人張某攜帶導盲犬乘坐地鐵被拒,可依據哪部法律維權?( )
A. 民法典
B. 殘疾人保障法
C. 治安管理處罰法
D. 城市軌道交通條例
16.(2024·山西太原)
關于《反家庭暴力法》的保護對象,說法正確的是( )
A. 僅保護婚姻關系中的女性
B. 保護所有家庭成員包括同居者
C. 僅保護未成年子女
D. 保護配偶但不保護父母
17.(2023·廣西南寧)
某電商平臺“雙十一”先漲價后打折,此行為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 )
A. 公平交易權
B. 自主選擇權
C. 依法求償權
D. 個人信息權
18.(2024·貴州遵義)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子女應經常看望老年人。這體現法律( )
A. 用強制力維護孝道
B. 協調道德與法律關系
C. 賦予老年人司法特權
D. 干預公民私人生活
19.(2023·河北石家莊)
女職工生育享受的產假天數,法定最低為( )
A. 98天
B. 128天
C. 158天
D. 180天
20.(2024·浙江寧波)
某餐館雇傭15歲少年洗碗,每天工作10小時。該餐館違反的法律是( )
①勞動法 ②未成年人保護法 ③義務教育法 ④民法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共10題)
1.(2024·廣東河源)
材料:某市推行“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前科檔案不向任何單位提供。
問題:分析該制度對未成年人重返社會的意義。
2.(2023·福建)
案例:外賣平臺未給騎手繳納工傷保險,李某工傷后維權困難。
問題:從法律角度提出解決此類問題的建議。
3.(2024·四川成都)
材料:《家庭教育促進法》要求父母“科學帶娃”,拒絕家暴、溺愛等不當行為。
問題:說明法律介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4.(2023·陜西)
數據:2023年檢察機關起訴校園暴力犯罪案件同比下降21%。
問題:分析校園暴力減少的法律因素。
5.(2024·浙江)
案例:老人被保健品詐騙,子女依據《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追回損失。
問題:總結法律保護老年人權益的途徑。
6.(2024·湖南長沙)
材料:某公司招聘要求“男性,35歲以下”,女性求職者起訴其性別歧視。
問題:結合《婦女權益保障法》,分析法院可能的判決及理由。
7.(2023·山東青島)
案例:聽障考生李某申請高考免試聽力被拒,經訴訟后教育部門為其提供文字轉譯。
問題:說明此案對殘疾人權益保障的啟示。
8.(2024·河南鄭州)
數據:2023年全國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殘疾人維權案件1.2萬件。
問題:分析檢察機關在弱勢群體保護中的角色。
9.(2023·遼寧大連)
材料:某市推行“家庭暴力強制報告制度”,學校發現學生受傷須24小時內報案。
問題:從法律角度評價該制度的意義。
10.(2024·廣東深圳)
綜合探究:
材料一:外賣騎手小王工傷后因無勞動合同難獲賠償。
材料二:國家出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指導意見》。
問題:結合材料說明法律如何為新業態勞動者護航。
一、選擇題(共20題)
1.(2024·北京海淀)
公民參與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是( )
A. 學習法律知識
B. 參與司法審判
C. 監督政府工作
D. 制定行政法規
2.(2023·山西太原)
中學生李某發現超市售賣過期食品,應采取的正確維權方式是( )
A. 在社交媒體曝光
B. 撥打12315投訴
C. 組織同學抵制
D. 向法院提起訴訟
3.(2024·四川成都)
關于法治政府特征表述錯誤的是( )
A. 職能科學
B. 權責法定
C. 自由裁量
D. 公開公正
4.(2023·廣東深圳)
《民法典》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造成受助人損害,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此條款體現( )
A. 法律與道德互補
B. 司法獨立原則
C. 權利義務對等
D. 罪刑法定原則
5.(2024·浙江杭州)
某地推行"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村民參與調解糾紛。這體現( )
A. 基層群眾自治
B. 司法體制改革
C. 立法民主化
D. 執法隊伍建設
6.(2024·浙江杭州)
憲法宣誓制度的法律地位提升過程體現了( )
① 黨中央依憲治國的決心
② 公民基本權利的擴大
③ 憲法教育功能的強化
④ 司法獨立性的增強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7.(2023·廣東深圳)
某網民編造“某地化工廠爆炸致千人傷亡”謠言被拘留。此案涉及的法律責任類型是( )
A. 民事賠償與行政處罰
B. 行政拘留與刑事處罰
C. 行業禁入與公益服務
D. 公開道歉與信用懲戒
8.(2024·江蘇南京)
校園暴力案件中,司法機關對未成年人適用“公益服務評估”制度,主要考量因素是( )
A. 降低司法成本 B. 貫徹教育為主原則
C. 提高辦案效率
D. 強化社會監督
9.(2023·福建廈門)
人大代表履職時應重點行使的職權是( )
① 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② 制定地方性法規
③ 開展營商環境專項調研
④ 直接處理企業經濟糾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2024·四川成都)
申請行政復議的法定時限是自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 )
A. 15日內
B. 30日內
C. 60日內
D. 90日內
11.(2023·北京海淀)
某作家發現網絡小說盜版其作品,可采取的維權措施是( )
① 向版權局投訴
② 申請專利保護
③ 提起民事訴訟
④ 要求平臺刪除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2.(2024·湖北武漢)
行政訴訟中,被告需承擔的舉證責任是( )
A. 證明原告行為違法
B. 證明行政行為合法性
C. 提供原告損失證據
D. 提交第三方鑒定報告
13.(2023·山東濟南)
申請法律援助的條件不包括( )
A. 經濟困難無力支付律師費
B. 案件屬于法定援助范圍
C. 有明確的勝訴證據
D. 申請事項在本省審理
14.(2024·陜西西安)
社區矯正對象在矯正期間享有的權利是( )
A. 自由離開居住地
B. 參與人大代表選舉
C. 申請解除電子監控
D. 拒絕參加公益勞動
15.(2023·浙江寧波)
下列法治宣傳教育形式中,屬于“浸潤式普法”的是( )
① 憲法晨讀活動
② 法治主題短視頻大賽
③ 庭審直播進校園
④ 法律知識競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2024·廣東廣州)
政府信息公開范圍不包括( )
A. 財政預算決算報告
B. 公務員招錄體檢標準
C. 疫情防控應急預案
D. 信訪人員個人信息
17.(2023·江蘇蘇州)
公民監督公權力的合法渠道是( )
① 參加價格聽證會
② 在政府網站留言
③ 組織抗議游行
④ 向監察委舉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2024·重慶)
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關鍵舉措是( )
A. 簡化企業注銷程序
B. 強化知識產權司法保護
C. 降低市場準入門檻
D. 擴大稅收優惠政策
19.(2023·遼寧大連)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適用的案件類型是( )
A. 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B. 涉及暴力犯罪
C. 五年內無新的犯罪行為
D. 所有未成年人案件
20.(2024·上海)
對失信被執行人采取的聯合懲戒措施包括( )
① 限制乘坐高鐵
② 禁止報考公務員
③ 凍結銀行賬戶
④ 媒體曝光個人信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共9題)
1.(2024·江蘇南京)
案例:王某在小區群發布未經核實的疫情信息被行政處罰。
問題:結合材料說明公民應如何正確行使言論自由權。
2.(2023·湖北武漢)
材料:某市建立"市民法治素養積分制",參與普法活動可兌換公共服務。
問題:分析該制度對法治社會建設的意義。
3.(2024·山東濟南)
數據:2023年行政訴訟案件行政機關敗訴率下降至8.7%。
問題:解讀該數據反映的法治政府建設成效。
4.(2023·陜西西安)
圖示:公民參與立法征求意見流程圖。
問題:說明公眾參與立法的價值。
5.(2024·福建廈門)
案例:中學生舉報父親酒后駕駛未被處罰反受表彰。
問題:從權利義務關系角度評析該事件。
6. 分析“失信黑名單”制度對社會誠信建設的作用
6. 設計校園法治宣傳周方案
活動主題:“法潤青春·護航成長”
7. 解讀《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中“防沉迷”條款
8. 比較中西方法治文化差異
9. 綜合論述“法治中國建設需要每個公民同行”的理論依據與實踐路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水市| 林周县| 祁门县| 长垣县| 佛山市| 平远县| 吉水县| 通化市| 内丘县| 玉屏| 白水县| 炉霍县| 宝山区| 巴南区| 孝昌县| 鄯善县| 临泉县| 古交市| 新竹县| 延长县| 剑川县| 峨眉山市| 库车县| 甘孜县| 都匀市| 上饶县| 嘉荫县| 化隆| 洪雅县| 同江市| 当雄县| 颍上县| 措勤县| 白山市| 普格县| 布尔津县| 天镇县| 包头市| 泰宁县| 洞头县|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