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第二單元 人民當家作主第六課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三框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組織形式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含義村民委員會:性質、產生、職能、作用居民委員會:性質、產生、任務、特點、作用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權利的生動實踐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原因形式民主管理基層群眾自治的優越性6.3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組織形式01觀看視頻結合課本P66,理解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含義一、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組織形式1. 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含義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指的是人民群眾在城鄉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在居住地范圍內,依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主體領導內容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指的是人民群眾在城鄉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在居住地范圍內,依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發生領域的基層性民主參與的直接性管理活動的自治性2、基層民主的特點:與國家和政府層面的政治民主相比,基層民主具有:一、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組織形式1. 制度含義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指的是人民群眾在城鄉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在居住地范圍內,依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2. 組織形式村委會和居委會是我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注:⑴基層民主組織形式主要有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短期一般不會改變,所以基層民主的創新一般是管理形式的創新,而不是組織形式的創新,不能說創新(完善)基層自治組織。⑵村民(居民)自治的范圍由法律規定,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但可以拓寬民主管理的途徑,豐富民主管理的形式。一、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組織形式①農村村民村委會性質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是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職能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負責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產生由村民選舉產生,向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管理在農村基層治理實踐中,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是村民規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為,運用民主的辦法來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務,實現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難題自己解決的有效途徑。村民會議的組成及作用(1)村民會議由本村18周歲以上的村民組成,既可以由18周歲以上的全體村民組成,也可以由每戶派代表參加。(2)村民會議是村民最直接、最全面地表達自己利益和愿望的會議。凡是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哪些要辦,哪些不辦,哪些急辦,哪些緩辦,人力如何組織,費用如何籌集等,都由村民會議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討論決定。知識延伸村委會、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的區別村委會是農村管理日常公共事務等的機構。村民會議也稱村民議事會,是由村民委員會召集,由本村18周歲以上村民組成,也可以由每戶派代表參加的會議,所作決定應當經到會人員的過半數通過。是村民實現直接民主的基本形式。村民代表會議,由村民委員會召集村民代表開會,討論決定村民會議授權的事項及村委會提交的議案,向村民會議負責,是村民委員會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一種有效形式。知識延伸不一樣。村支委是黨的基層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村委會是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P65探究與分享】中國共產黨李家村支部委員會、李家村村民委員會、李家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不一定。村“兩委”的人員可以交叉任職。村支委和村監委的人員可以交叉任職。但村委會成員及其近親屬不得擔任村監委成員。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共三至七人組成,他們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委會成員。村“兩委”村監委享有監督村委會的職權,村委會和村監委都接受村支委的領導。1.村務監督委員會與另外兩個機構是什么關系?2.三塊牌子掛在一起,說明三個機構的組成人員是一樣的吧!3.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委會是什么關系?他們管的事情一樣嗎?4.村委會是如何產生的?①村“兩委”就是村中國共產黨員支部委員會和村民自治委員會的簡稱,習慣上前者簡稱為村支部,后者簡稱村委會。②村委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是基層政權組織,不是基層國家機關,不是基層政府,也不是政府的派出機關(如派出所、街道辦)。我國的基層政權組織指的是鄉鎮一級的人大和政府。③鄉鎮政府與村委會是一種指導關系,是支持和幫助,村(居)委會在鄉鎮政府指導下工作,不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鄉鎮政府不得干預屬于自治范圍內的事情。自治組織協助鄉鎮政府開展工作。④村黨支部(村支部)是黨在農村的最基層的組織,本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黨支部領導村委會的工作,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不是上下級關系。⑤村務監督委員會是依法設立的村務監督機構,負責監督村民委員會的工作,村務公開、財務監督等。需在村黨支部領導下開展工作,監督村委會但不干預其具體事務。知識延伸①村委會和居委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②村委會/居委會≠基層政權機關③村委會/居委會≠基層政府機關≠基層國家機關④村委會≠政府的派出機關(派出所、街道辦事處)⑤村委會≠基層黨組織特別提醒基層政權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之間是指導與被指導、協助與被協助的關系,不是上下級關系,不是領導與被領導。不得干預。(鄉鎮一級的人大和政府)(鄉鎮一級的政府)(基層政府的派出機關)(村支部委員會)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組織形式是什么★街道辦事處是基層政府在城鎮的派出機構,從事相關行政管理工作,街道辦事處可以對居民委員會的工作進行指導、支持和幫助,但不能干預。辨一辯:“基層”到底是指哪一層?中國共產黨組織(縱向)國家機構(以行政機關為例)領導基層黨組織基層行政機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領導指導鄉鎮政府村委會村支部指導領導一、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組織形式②城市居民居委會01性質02職能03產生04管理按照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居民委員會是城市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居民委員會成員由居民選舉產生,向居民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居委會成員居民選,社區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務居民管。這大大調動了廣大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素質和能力組織形式 村委會 居委會性質 村委會和居委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職能產生管理/意義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節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村民委員會成員由本村村民選舉產生,向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居民委員會成員由居民選舉產生,向居民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是農村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徑。居委會成員居民選,社區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務居民管。這大大調動了廣大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素質和能力。2. 組織形式村民會議由本村18周歲以上的村民組成,它有權決定村集體的重大事項,村民會議可以評議村民委員會成員的工作,有權撤銷或變更村民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村民代表會議由村民推選出來的村民代表組成,村民代表會議的職權是有限的,它所討論的事項必須有村民會議的授權,在此基礎上做出的決定才是有效的。(2024·廣東高考)高一(2)班同學來到廣東某社區新建的議事場所“玻璃屋”,參加社區黨支部組織的“陽光溫暖話民生”活動,記錄如下,據此,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見解,其中合理的有( )參與主體 社區黨支部、居委會、人大代表、居民代表、民情觀察員等討論議題 電梯加裝糾紛、電動車亂停亂放協商成效 化解糾紛,規范管理,達成共識居民評價 玻璃屋成了暖心屋①居民進行利益表達、參與社區公共治理有了新平臺②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就民生事項積極行使表決權③居委會堅持為民辦實事,主導重塑社區社會治理新格局④社區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打通服務的“最后一百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真題精練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生動實踐02二、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生動實踐1、發展基層民主的原因(1)根本原因:(2)重要性:補充:③ 有利于調動廣大村民和城市居民參與基層建設的積極性,也有效提高了村民和城市居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素質和能力; P67(村委會、居委會的意義)④ 有利于更好發揮村委會(居委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作用。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① 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P67② 地位: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廣泛而深刻的實踐,應該將其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程加以推進。P68▲注意:擴大基層民主≠擴大公民的民主權利基層民主實踐的途徑干部自己選有事好商量大事自己定事務自己管公事齊監督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管理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生動實踐民主監督民主決策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生動實踐基層民主實踐的途徑02在農村,村委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的產生采取村民直接選舉的辦法,實行無記名投票、公開計票,選舉結果當場公布。在城市,社區居委會正從過去的居民代表選舉,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選舉發展,選舉程序更加規范,給城市基層治理帶來顯著變化。自己選舉當家人,是基層群眾自治的基礎!①民主選舉注意:1、公民基本民主權利:選舉權與被選舉權2、民主選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生動實踐基層民主實踐的途徑02原因:只有本著有序參與的原則,讓居民或村民合理表達意見和建議,求同存異,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好方案,促成基層社會的和諧。開展:我國城鄉的基層民主協商,在街道或鄉鎮、社區或行政村以及企事業單位等不同的層次展開,也貫穿于基層治理的全過程。②民主協商含義:基層的公共事務千頭萬緒,應該也必須由眾人商量著辦。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生動實踐基層民主實踐的途徑02原因:城鄉基層的公共決策與每家每戶的利益直接相關。要求:在農村,凡關系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項都要由村民以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方式集體作出決定。在城市,社區公共事務的民主決策通過召開居民會議進行。③民主決策補充:村民會議也稱村民議事會,是由村民委員會召集,由本村18周歲以上村民組成,也可以由每戶派代表參加的會議,所作決定應當經到會人員的過半數通過,主要職權有:制定規章權;人事任免權;議事決策權;民主監督權。是村民實現直接民主的基本形式。民主決策≠決策權【易混知識】1.公民參與民主決策≠公民享有決策權(在我國公民沒有決策權)2.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直接行使國家權力(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國家權力)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生動實踐基層民主實踐的途徑02④民主管理要求:在法律上,基層公共事務的管理屬于本村的全體村民或本區的全體居民;在現實運作中,一般要通過一定的程序,授權給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來進行。原因: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議事規則,推動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層民主管理工作的關鍵。注意:民主管理是指村民、居民管理本村、本社區的日常事務,而非國家事務。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生動實踐基層民主實踐的途徑02⑤民主監督要求:負責城鄉基層公共事務管理的居委會和村委會,事實上都掌握一定的權力。要防止以權謀私,盡可能避免管理工作的失誤,必須實行民主監督。原因:凡是與基層群眾利益密切相關和需要讓基層群眾知曉的事項都應公開,讓每個居民或村民了解,還應對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實際管理工作進行評議。2010年10月28日,《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經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修訂發布,其中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村應當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民主評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由村務監督機構主持。村民委員會成員連續兩次被評議不稱職的,其職務終止。”注意:民主監督≠監督權實踐途徑(形式) 實踐內容民主選舉 村(居)民直接選舉產生村(居)委會成員。(是基層自治的基礎)民主協商 堅持有序參與原則,合理表達,求同存異,在城市或鄉鎮、社區或行政村以及企事業單位等不同的層次展開。(側重利益協商,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民主決策 凡關系到公共利益、公共事務的事項,必須召開村(居)民(或代表)會議集體討論決定。(側重群策群力做決定)民主管理 依法制定村(居)民自治章程和議事規則,推動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是基層民主管理的關鍵)民主監督 防止以權謀私,盡可能避免管理工作的失誤。【如村(社)務公開、評議、村務監督委員會等】歸納:理解與區分基層群眾自治的實踐途徑區分課堂小結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生動實踐基層群眾自治的含義基層群眾自治的組織形式發展基層民主的原因途徑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農村村民自治委員會城市居民自治委員會(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總結:如何發展基層民主?①民主選舉,人民直接選舉自己信賴的社會賢達人士擔任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成員②民主協商,充分開展基層協商,凝聚社會共識。③民主決策,通過村(居)民會議等形式討論涉及村(居)民利益的大事小情。④民主管理,制定自治章程獲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形式,運用民主的辦法來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務,實現“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難題自己解”。⑤民主監督,通過村(居)務公開,民主評議基層自治組織干部等形式,使基層自治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勢)①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全面領導+集中統一領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②根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③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④民主集中制:發揚民主、有效集中,動員團結一切力量,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⑤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在社會主義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義,從根本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⑥協商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發揚協商民主,凝聚社會共識⑦全面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⑧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依靠人民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多元共治格局拓展提升制度保障 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自治組織 村委會和居委會多主體參與,形成治理合力 (多元共治) 【中國共產黨】堅持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為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提供政治保證;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領導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政府】發揮政府在基層治理中的主導作用(≠領導作用)轉變職能,優化服務,加強指導【基層群眾】發揮主體作用,依法有序參與,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提高政治素養和能力(+參與自治內容:民主選舉/協商/決策/管理/監督)【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理清職責,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提升自我管理、服務、教育、監督的水平治理機制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形式,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推進基層社會“雙治”現代化治理體系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基層治理體系科技賦能 運用現代技術,推動社區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如何完善基層治理拓展提升1.村民(居民)委員會是我國的基層政權機關。2.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3.依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人民群眾依法間接行使民主權利。4.涉及全體村民利益的問題,由村民委員會議討論決定。5.基層群眾自治實行共同管理、共同教育、共同服務、共同監督6.農村的基層協商民主理事會豐富了村民自治的實踐形式,創新了村民自治組織的形式。村民(居民)委員會是我國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是我國的基層政權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依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涉及全體村民利益的問題,村民委員會必須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基層群眾自治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村民自治組織的形式為村委會是法定的,不能隨意創新或完善。易錯點撥真題精練(2024·全國新課標卷)某市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按區域聯結轄區單位、行業等各領域黨組織、群團組織和各類社會組織,采取派駐黨建指導員等方式組建聯合黨委,暢通各類群體之間的訴求表達和協商渠道,推動區域黨建工作互聯互動。這一做法( )①意在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提高黨的群眾組織力②能夠推動實現民主決策,消除不同群體間的利益沖突③有助于發揮基層群眾的積極性,增強黨的社會號召力④有利于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提高基層治理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2023·山東高考)某村為推進特色田園綜合體建設,成立村民自管組并建立“一問答”制度。自管組由黨支部牽頭,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選舉產生,負責收集并處理群眾的問題和建議,不能處理的由村委會和鎮政府出面解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特色田園綜合體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這一成效得益于( )①建立黨的基層組織,積極協調各方利益②完善協同共治機制,提升基層治理能力③優化基層職權配置,規范政府服務流程④引導村民有序參與,提高民主協商效率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真題精練(2023·湖北)鑼鼓文化是某村的傳統特色文化,該村黨支部發揮這一特色,利用微信群打造“擊鼓議事堂”,實現群眾事群眾說、群眾議、群眾定。每當村里需要就重大事項作出決策,村黨支部(“擊鼓隊”)就會在微信群發出信息,如同擊響“議事鼓”,村民代表便集聚一堂,積極建言獻策。“擊鼓議事堂”這一形式( )①發揮了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 ②完善了基層自治的議事規則③豐富了基層自治的組織形式 ④提高了基層自治的治理效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詳解】①:該村黨支部發揮這一特色,利用微信群打造“擊鼓議事堂”,體現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①符合題意。②:基層自治的議事規則一般由全體村民共同制定,是對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的約定,而“擊鼓議事堂”是基層自治的治理模式,②不符合題意。③:我國的基層自治的組織形式是村委會和居委會,并沒有豐富,③錯誤。④:每當村里需要就重大事項作出決策,村黨支部就會在微信群發出信息,村民代表便集聚一堂,積極建言獻策,體現了這一形式提高了基層自治的治理效能,④符合題意。B真題精練材料: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我國各地本著“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展開了鄉村有效治理的有益探索。某區把自治重心由村下移至村民小組,通過設立“村小組議事會”并賦予其決策權、監督權和議事權,激發和調動村民自治的積極性;某市獨創“民主懇談”“參與式預算”等基層協商民主實踐,廣泛吸收村民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討論、論證和協商,為干部與群眾交流提供制度化的平臺;針對"人情”“關系”在鄉村治理中對法律的沖擊,某縣正確定位“情、理、法”,深入鄉村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強鄉村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引導村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為充分發揮鄉賢促進家鄉發展的作用,某地許多村鎮組建了鄉賢參事會、聯誼會,創造了“村支兩委鄉賢會”形式,涵養了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鄉風,促進了農村和諧穩定。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各地鄉村探索對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啟示。(12分)能力提升參考答案①村民參與基層治理必須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黨的領導,保證鄉村治理的正確方向。②村民通過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發揮村民關心基層治理,為基層建設出謀劃策的主人翁精神。③村民通過民主協商、民主決策為基層治理提供意見和建議,提高基層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④村民通過參與基層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來提高自身的素質,積極參與民主管理,提高自己政治參與的責任意識和實際本領。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