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科技擂臺第12節 給蝸牛建個小小的家導入同學們,這個玻璃缸里住著幾只可愛的小蝸牛。它們背著小小的房子,慢慢地爬行著,探尋著美味的食物。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蝸牛的生活,為它們打造一個溫暖舒適的家。導入同學們,你們看這只小蝸牛,它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殼、觸角、口、腹部等。它們在這個玻璃缸里的生活看起來還不錯,大家想一想,給蝸牛建個家,我們需要做些什么呢?收集信息(蝸牛的身體特征,喜歡吃什么,生活在哪里)如圖所示,仔細觀察蝸牛的身體特征。殼觸角口腹部爬過留下黏液收集信息(蝸牛的身體特征,喜歡吃什么,生活在哪里)每個小組發放了一只蝸牛,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蝸牛的身體。你發現蝸牛的身體有哪些特征?蝸牛的特征有螺旋狀的殼,像小天線一樣的觸角,小小的口、柔軟的腹部。收集信息(蝸牛的身體特征,喜歡吃什么,生活在哪里)輕輕觸碰蝸牛,感受它爬過后留下的黏液。你們覺得蝸牛的黏液有什么作用呀?幫助蝸牛爬行,保護它的身體等。黏液能減少摩擦、保持濕潤等。收集信息(蝸牛的身體特征,喜歡吃什么,生活在哪里)教室前面擺放好不同的食物, 將蝸牛放在食物旁邊,觀察蝸牛會爬向哪種食物。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觀察記錄表中。蝸牛對菜葉和黃瓜片比較感興趣,會慢慢爬過去啃食。為什么蝸牛不喜歡樹葉和面包?收集信息(蝸牛的身體特征,喜歡吃什么,生活在哪里)分組討論蝸牛可能喜歡生活的地方,并說出理由。下雨天,在陰暗潮濕的森林角落能看見更多的蝸牛。收集信息(蝸牛的身體特征,喜歡吃什么,生活在哪里)到校園的花園角落或者有綠植的潮濕區域尋找蝸牛,思考蝸牛喜歡什么樣的環境。還可以在草叢里、石頭下尋找蝸牛,發現蝸牛大多在陰暗潮濕的地方。蝸牛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收集信息(蝸牛的身體特征,喜歡吃什么,生活在哪里)建個什么樣的家,才能滿足蝸牛生活的需要呢?根據前面觀察到的蝸牛的身體特征、喜愛的食物和生活環境,思考蝸牛的家應該具備哪些條件。有潮濕的土,放些樹枝和石頭,準備它喜歡吃的食物。設計方案(畫出草圖)根據討論的結果,在紙上畫蝸牛家的草圖。發揮想象力,考慮實際操作的可行性。模型制作把食物放在哪里?蝸牛休息的地方怎么設計?用到的材料:如圖所示,塑料盒、濕土、樹枝、樹葉、菜葉、小石子、黃瓜片、小鏟子、水、瓶蓋、彩色貼紙。模型制作制作方法。1.加土:用小鏟子將濕土小心地鏟進塑料盒里,把濕土鋪勻,厚度大概在3—5厘米,就像在給蝸牛打造一個柔軟的“床墊”。2.布置:把樹枝插在濕土里,模仿樹林里的樹枝形態,將樹枝搭成一個小架子;將小石子錯落有致地放在濕土上,營造出一些小洞穴和高低起伏的地形,讓蝸牛有更多可以探索的地方;再放入加水的瓶蓋。模型制作3.放入食物:將洗凈的菜葉和切好的黃瓜片放在盒子的一角。4.美化:挑選一些漂亮的樹葉放在盒子邊緣,在塑料盒的蓋子上貼上彩色的貼紙,把蝸牛的家裝飾得更加溫馨可愛。檢驗與改進當蝸牛被放進建好的家里后,學生持續觀察。發現蝸牛不太活躍了,盒子里好像有點兒悶。原因是什么?可能是盒蓋太封閉,空氣不流通。想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用細網代替盒蓋。這樣既能保證蝸牛不會跑出來,又能讓更多新鮮空氣進入盒內。檢驗與改進細網代替盒蓋檢驗與改進另一名學生想到在清理蝸牛的家的時候,蝸牛的排泄物都堆積在盒子底部,清理起來很麻煩。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在盒子底部鋪上一層窗紗。鋪上窗紗后,發現只要把窗紗抽出來,蝸牛的排泄物就很容易處理了。展示與應用把自己制作的蝸牛的家整齊地擺放在教室的展示臺上。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介紹自己小組的作品。小組代表講解自己小組的設計思路。展示與應用全班進行投票評選,選出他們認為模型最精致、美觀且最適合蝸牛生活的作品。板書設計第12節 給蝸牛建個小小的家身體特征:殼、觸角、口、腹部、爬過留下黏液喜歡吃菜葉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收集信息、設計方案、制作模型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