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2張PPT)6.2.1消化系統的組成食物在口腔內的消化第4單元 人體的結構與生理北師大2024版生物七年級下冊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消化系統模型、人體消化系統結構掛圖、多媒體課件,包含消化系統動畫演示、實驗操作視頻等資料。 實驗材料:新鮮饅頭、小刀、試管、滴管、唾液、清水、碘液、溫度計、恒溫水浴鍋等。 記錄表格、任務單等學習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入(5 分鐘) 展示人們享用美食的圖片,提問:“當我們吃下這些食物后,食物去了身體的哪些部位?身體又是怎樣將食物變成營養物質吸收的?” 引導學生思考并發言。 播放一段消化系統科普動畫片段,引出本節課主題 —— 消化系統的組成以及食物在口腔內的消化。 (二)知識新授 - 消化系統的組成(10 分鐘) 直觀展示:利用消化系統模型和結構掛圖,向學生介紹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 講解各部分功能:沿著消化道的順序,依次講解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肛門的結構和功能。介紹消化腺時,著重講解唾液腺、胃腺、腸腺、胰腺和肝臟的位置及分泌消化液的作用。通過比喻,如 “胃就像一個攪拌機,對食物進行初步研磨和消化”,幫助學生理解。 (三)知識新授 - 食物在口腔內的消化(15 分鐘) 生活實例引入:讓學生回憶吃饅頭時的感受,提問:“慢慢咀嚼饅頭,為什么會感覺有甜味?” 引導學生思考食物在口腔內可能發生的變化。 講解消化過程:通過多媒體動畫,展示食物在口腔內的消化過程。講解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屬于物理性消化,能將食物磨碎并與唾液充分混合;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這屬于化學性消化。 實驗原理介紹:介紹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實驗的原理,淀粉遇碘變藍,而麥芽糖遇碘不變藍。如果饅頭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滴加碘液后就不會變藍。 (四)實驗探究 - 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15 分鐘) 分組準備: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發放實驗材料和記錄表格。 實驗指導:播放實驗操作視頻,強調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如取唾液的方法、控制水浴溫度為 37℃的原因等。引導學生設計對照實驗,探究牙齒咀嚼、舌攪拌和唾液對饅頭消化的影響。 實驗操作: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糾正錯誤操作,解答疑問。提醒學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結果匯報:實驗結束后,每組推選代表匯報實驗結果,展示記錄表格。 (五)課堂討論(10 分鐘) 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圍繞 “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口腔中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是如何協同作用的?”“生活中還有哪些食物在口腔內開始消化?” 等問題展開小組討論。 討論引導:教師參與部分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實驗結果,思考消化過程的本質。 總結匯報:每組選派代表發言,分享討論結果。教師進行總結評價,強調重點知識,糾正錯誤觀點。 (六)課堂小結(5 分鐘) 回顧引導: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消化系統和食物在口腔內的消化有了哪些認識?”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總結強化:教師對學生的總結進行補充和完善,利用思維導圖或板書,梳理消化系統組成、食物在口腔內消化過程等重點知識,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七)布置作業(5 分鐘) 知識鞏固:讓學生完成課后與消化系統和口腔消化相關的練習題,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拓展探究:要求學生課后查閱資料,了解消化系統其他部位的消化過程,下節課分享交流。 六、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教學中,多種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驗探究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但教學中仍存在不足,如部分小組實驗進度不一致,對實驗結果分析不夠深入。后續教學中,要優化實驗組織,加強對學生分析問題的指導,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考試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情境導入我們所吃的食物要經過怎樣的變化才能被人體吸收和利用 這些變化是在哪里發生的 什么是食物的消化 思考:食管探究新知一、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功能口胃胰腺肝臟膽囊大腸小腸肛門咽思考1:消化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思考2:只有消化器官能否完成對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消化系統示意圖正視圖側視圖后視圖食管口腔胃胰腺肝臟膽囊大腸小腸肛門咽食物消化的完整過程一、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功能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胃液中有蛋白酶唾液腺(分泌淀粉酶)胃腺(分泌胃液)(分泌腸液)腸腺小腸內有膽管和胰管的開口胰管胰腺(分泌胰液)膽管膽囊肝臟(分泌膽汁)消化道+消化腺肝分泌膽汁進入膽囊容納、磨碎、攪拌、運輸人的口腔周圍有三對大的唾液腺: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此外,口腔黏膜內還有許多小唾液腺。唾液就是由這些大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成人每天的唾液分泌量為1.0~1.5L,唾液中含有的酶能促進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麥芽糖。此外,唾液可以濕潤與溶解食物,以易于吞咽,并引起味覺;唾液還可以清潔和保護口腔,并有殺菌作用。在鼻咽部受病毒感染時,各唾液腺也可能會被感染,其中腮腺是腮腺炎病毒的主要侵犯目標。腮腺炎表現為腮腺的發炎和腫大,且伴有發燒及吞咽時的劇痛。唾液腺小資料提出問題:進入消化道的食物為什么要被分解為小分子物質呢?食物在消化道中逐漸被分解為小分子物質[△點擊上圖可播放視頻]演示:淀粉和葡萄糖透過透析袋的差異實驗材料:實驗材料 數量透析袋 2線繩 2燒杯 210ml量筒 1淀粉溶液 1葡萄糖溶液 1碘液 1糖尿試紙 1清水 1透析袋是一種半透膜制成的袋子,小分子物質可以透過,大分子物質不能透過。【小資料】透析袋透析袋可以幾種選擇:膀胱膜、生雞蛋的卵黃膜、商店購買的透析袋等。(透明的透析袋,利于觀察顏色變化)小分子物質:水、碘分子、葡萄糖等;大分子物質:淀粉、蛋白質、脂肪等;【小資料】透析袋圖示 模型部位 人體部位透析袋 小腸內壁(細胞膜)透析袋周圍的水 血液(或細胞質)透析袋內的淀粉(葡萄糖) 消化道中的食物演示:淀粉和葡萄糖透過透析袋的差異碘溶液透析袋淀粉溶液水(燒杯內)碘溶液透析袋淀粉溶液水(燒杯內)淀粉能透過透析袋進入水溶液中嗎?20min后討論:1. 若用圖表示步驟1的現象,請根據實驗結果補充20 min后透析袋與燒杯中溶液顏色的變化。20min后碘淀粉透析袋內淀粉溶液變藍,燒杯內溶液未變色演示:淀粉和葡萄糖透過透析袋的差異透析袋葡萄糖液水(燒杯內)透析袋葡萄糖液水(燒杯內)尿糖試紙A尿糖試紙B葡萄糖能透過透析袋進入水溶液中嗎?20min后討論:2.嘗試用圖表示步驟2的現象及其20min后的變化情況。20min后水葡萄糖尿糖試紙B變色討論:3. 淀粉和葡萄糖這兩種物質,哪種能透過透析袋 4. 如果細胞膜具有和透析膜相似的功能,那么食物中的淀粉能不能直接被細胞吸收 葡萄糖不能。因為淀粉的分子較大,不能透過細胞膜直接被細胞吸收。【模擬】進入消化道的食物為什么要被分解為小分子物質?食物的消化食物的營養成分在消化道內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二、食物的消化消化道內的食物需要哪些條件才能被消化呢?思考: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質、脂肪都是復雜的大分子物質,必須分解為小分子物質后,才能被消化道上皮細胞吸收。在合適的條件和各種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會發生如下變化:大分子淀粉 脂肪 蛋白質小分子麥芽糖多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活動: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1.設計并實施探究唾液對淀粉消化作用的實驗方案;2.理解食物消化的含義。【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淀粉液、碘液、清水、燒杯、滴管、試管等。活動: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1.探究問題:食物中有哪些營養成分饅頭主要成分是淀粉,在口腔中咀嚼饅頭變甜,說明饅頭中淀粉成分是否發生變化?這種變化與什么條件有關?(1)咀嚼后,感覺到甜味,饅頭中淀粉的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動: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2.作出假設:小資料淀粉是一種大分子的糖類,無甜味。麥芽糖是一種小分子的糖類,有甜味。被唾液淀粉酶水解成有甜味的麥芽糖(2)引起淀粉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牙齒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分泌共同作用的結果3.設計方案活動: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完成“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需要設置幾組實驗?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處理條件有什么差異?為什么收集唾液之前最好先用清水漱口?如何探究食物中淀粉是否發生變化?口腔溫度與實驗條件有什么必然聯系?如何選擇實驗的溫度條件?活動: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1)為了測定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你的實驗分為______組。各組實驗所用的淀粉液量應該_______,給予的適宜溫度應該是_______。2相同37℃3.設計方案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清水或唾液放入清水放入唾液使試管溫度保持在37℃左右如何保證溫度恒定?代替水浴加熱的方法?活動: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1)為了測定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你的實驗分為______組。各組實驗所用的淀粉液量應該_______,給予的適宜溫度應該是_______。2相同37℃(2)淀粉液經過上述處理檢測淀粉的變化,具體措施是在經過不同處理的淀粉溶液中加入________,觀察_______的變化。碘液顏色3.設計方案活動: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3)設計一張簡明的表格,既能展示實驗方案又能記錄實驗數據。實驗結果記錄表實驗設計 預測現象 檢驗結果 結論實驗組:淀粉液+唾液對照組:( )+( )3.設計方案4.實驗現象活動: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單擊圖片跳轉視頻5.實驗結果活動: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結果記錄表實驗設計 預測現象 檢驗結果 結論實驗組:淀粉液+唾液對照組:( )+( ) 淀粉液清水淀粉液顏色不變藍淀粉液顏色變藍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水解成麥芽糖淀粉液顏色不變藍淀粉液顏色變藍6.分析及結論活動: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1)現象分析:淀粉發生了變化的試管是_______________。(2)得出結論:淀粉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實驗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對淀粉消化作用7.交流反思活動: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1)對照組的實驗材料、實驗條件與實驗組有什么不同?(2) 口腔內牙齒和舌對食物消化的作用是什么?對照組用等量的清水代替唾液,其他實驗材料和實驗條件與實驗組嚴格保持一致。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都可以促進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從而促進消化。牙齒位于口腔中,兒童時有乳牙20顆,成人時有恒牙28~32顆,可分為門齒、犬齒、前臼齒和臼齒。牙齒的結構包括牙冠、牙頸和牙根三部分。牙冠表面是光滑的牙釉質,里面是牙本質;在牙根部分,牙本質的外面有牙骨質。牙齒的中央是牙髓腔,內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牙齒與口腔衛生牙齒與人體的健康有重要關系。牙齒與口腔衛生食物的消化始于牙齒對食物的處理。牙齒對食物的切斷、撕裂、磨碎等作用,可減輕胃與腸在消化過程中的負擔。牙齒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也會由于一些因素而受損。口腔內生活的細菌能將殘留食物中的糖類物質轉化為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對牙齒有腐蝕作用而形成齲齒,俗稱“蟲牙”。齲齒患者在食用過冷、過熱食物時,會感到疼痛。齲齒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我國2017年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5歲兒童乳牙齲患率為70.9%,12歲兒童恒牙齲患率為34.5%。保護牙齒,預防齲齒,要注意口腔衛生,養成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的習慣,少吃酸性刺激和糖分過高的食物。牙齒與口腔衛生課堂小結二、食物的消化課堂小結淀粉蛋白質脂肪消化道小分子物質撕裂唾液淀粉酶麥芽糖課后作業1.完成課后的習題,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謝謝觀看!(共47張PPT)6.2.2食物在胃和小腸內的消化 營養物質的吸收第4單元 人體的結構與生理北師大2024版生物七年級下冊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展示與講解:展示胃的解剖圖,介紹胃的位置、形態和結構,強調胃壁肌肉發達,具有較強的收縮能力。 消化過程講解:結合動畫,講解食物進入胃后,胃通過蠕動將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胃液中含有鹽酸和胃蛋白酶,鹽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轉化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初步分解蛋白質。 舉例說明:以吃肉為例,說明肉中的蛋白質在胃內的初步消化過程,幫助學生理解。 (三)知識新授 - 食物在小腸內的消化(15 分鐘) 小腸結構介紹:展示小腸的解剖圖和模型,講解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 消化過程分析:介紹小腸內有多種消化液,包括腸液、胰液和膽汁。結合動畫,詳細講解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在小腸內的化學性消化過程,說明這些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如何協同作用,將大分子營養物質分解為小分子物質。 對比總結:與胃內的消化過程進行對比,總結小腸消化的特點,如消化液種類多、消化時間長、消化更徹底。 (四)知識新授 - 營養物質的吸收(15 分鐘) 概念引入:通過提問 “消化后的小分子營養物質去了哪里”,引出營養物質吸收的概念。 吸收過程講解:展示營養物質吸收的動畫,講解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等營養物質被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的過程。強調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葡萄糖、氨基酸等通過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甘油和脂肪酸則通過毛細淋巴管進入淋巴循環。 分析小腸吸收的優勢:引導學生分析小腸的結構特點與吸收功能的適應性,如小腸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 (五)課堂討論(10 分鐘) 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圍繞 “為什么說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生活中哪些飲食習慣會影響小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等問題展開小組討論。 討論引導:教師參與部分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從結構和功能的角度分析問題,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發表觀點。 總結匯報:每組選派代表發言,分享討論結果。教師進行總結評價,強調重點知識,糾正錯誤觀點。 (六)課堂小結(5 分鐘) 引導回顧: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食物在胃和小腸內的消化以及營養物質的吸收有了哪些認識?”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梳理總結:教師對學生的總結進行補充和完善,利用思維導圖或板書,梳理食物在胃和小腸內的消化過程、營養物質吸收的過程和小腸的結構特點,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七)布置作業(5 分鐘) 知識鞏固:布置課后練習題,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實踐拓展:讓學生觀察自己的飲食,分析其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過程,寫一篇小短文,闡述如何通過合理飲食促進消化和吸收。 六、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教學中,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了抽象的消化和吸收過程。但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部分學生對復雜消化過程理解困難的情況。后續教學中,應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增加更多生活實例和互動環節,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提升教學效果。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考試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過程是怎樣的?食道口胃胰腺肝臟膽囊大腸小腸肛門咽復習導入消化系統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胃液中有蛋白酶唾液腺(分泌淀粉酶)胃腺(分泌胃液)(分泌腸液)腸腺小腸內有膽管和胰管的開口胰管胰腺(分泌胰液)膽管膽囊肝臟(分泌膽汁)消化道+消化腺復習導入二、食物的消化(一)口腔內的消化是怎樣進行的?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探究新知在口腔內形成的食團經過咽進入食管。食管呈管狀,長約25cm,通過蠕動,將食團輸送到胃。二、食物的消化賁門胃壁幽門胃貯存食物并消化一部分食物(二)胃呈囊狀,能容納1~2L食物,食物在此處停留的時間能較長(一般為4~5h)。二、食物的消化(二)胃的消化是怎樣進行的?[△點擊上圖可播放視頻]胃壁肌肉發達、胃腺分泌胃蛋白酶。胃的蠕動將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成粥狀的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蠕動被推入小腸。二、食物的消化小腸是消化食物與吸收養分的主要場所。(三)小腸[△點擊上圖可播放視頻]二、食物的消化(三)小腸內的消化是怎樣進行的?小腸壁內有腸腺腸腺分泌的腸液、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臟分泌的膽汁通過導管送入小腸腔食物中未被消化的部分借助小腸的蠕動被推入大腸。食管口腔胃胰腺肝臟膽囊大腸小腸肛門咽二、食物的消化(四)大腸在大腸中,食物殘渣與水等混合成糞便人經由肛門排出體外。二、食物的消化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化學性消化微生物消化:咀嚼、粉碎、混合:消化酶將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分解成小分子:微生物分解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二、食物的消化食物在口腔、胃、小腸消化后的產物是什么?列表總結消化方式與消化后產物:部位 物理性消化 化學性消化部位 物理性消化 化學性消化口腔切斷、撕裂、磨碎、攪拌淀粉麥芽糖唾液淀粉酶唾液胃蠕動、混合蛋白質多肽胃蛋白酶胃液(消化的主要部位)蠕動、混合小腸淀粉葡萄糖蛋白質氨基酸麥芽糖多肽脂肪脂肪微滴胰液、腸液胰液、腸液甘油脂肪酸膽汁胰液、腸液最終A B C D E(口腔)(大腸)未被消化營養物質的百分比050100123分析:曲線1、2、3分別代表哪種物質在消化道的消化過程?(胃)淀粉蛋白質脂肪消化部位三、營養物質的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哪些可以被直接吸收,哪些必須經過消化才能被吸收?營養物質在什么部位被吸收?營養物質是如何被吸收的?思考:三、營養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吸收是指食物中的水、無機鹽、維生素以及食物經過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營養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通過消化道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的過程。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基本不吸收少量 水和酒精少量 水和無機鹽維生素大部分葡萄糖和氨基酸水和無機鹽甘油和脂肪酸維生素消化道各段的吸收情況少量 水和無機鹽維生素三、營養物質的吸收思考:小腸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基本不吸收消化道各段的吸收情況大部分葡萄糖和氨基酸水和無機鹽甘油和脂肪酸維生素少量 水和酒精小腸有哪些結構特點與吸收的功能相適應?活動:觀察雞小腸的結構四、小腸的結構特點【3D動畫】人體小腸的結構小腸外表面與內表面有什么不同 用放大鏡觀察小腸內表面,你能看到哪些結構?這些結構與小腸的吸收功能有什么關系?思考: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小腸絨毛小腸的結構小腸絨毛示意圖上皮細胞上皮細胞的微絨毛毛細淋巴管毛細血管小腸與吸收的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① 吸收面積大:內表面有環形皺襞,皺襞上有小腸絨毛,絨毛上皮細胞上有微絨毛。人小腸內表面放大圖小腸絨毛示意圖小腸絨毛顯微照片② 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促進吸收。③ 小腸絨毛壁很薄: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使營養物質很容易被吸收進入血液。活動:制作小腸壁結構的模型折疊廢舊毛巾剪成條狀,粘貼?紙張折疊是為了模擬小腸什么結構?毛巾是為了模擬小腸什么結構測量并計算小腸內壁的表面積和 外壁的表面積,計算出它們的比值,你發現了什么?小腸皺襞、絨毛等結構對小腸吸收營養物質有什么作用?討論:小腸內壁表面積遠遠大于小腸外壁表面積。小腸內壁存物環形皺襞、絨毛和微絨毛等結構,這一結構特點擴大了小腸吸收營養物質的面積。少量 水和無機鹽維生素小腸的結構特點: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基本不吸收消化道各段的吸收情況大部分葡萄糖和氨基酸水和無機鹽甘油和脂肪酸維生素少量 水和酒精課堂小結表面積大(長、皺襞、絨毛、微絨毛)。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小腸絨毛壁、毛細血管壁、毛細淋巴管壁都由一層細胞構成。課后作業1.完成課后的習題,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2.1 消化系統的組成 食物在口腔內的消化?2024-2025學年北師大2024版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同步課件.pptx 6.2.2食物在胃和小腸內的消化營養物質的吸收?2024-2025學年北師大2024版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同步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