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跨學科實踐活動05+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低碳行動方案-【跨學科實踐】備戰2025年中考化學命題專項突破(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跨學科實踐活動05+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低碳行動方案-【跨學科實踐】備戰2025年中考化學命題專項突破(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跨學科實踐活動05 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低碳行動方案
本實踐活動與“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知識內容緊密相連,主要包含以下4個活動任務:任務一 了解相關概念,聚焦核心物質;任務二 測定不同環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任務三 梳理自然界中的碳循環;任務四 設計低碳行動方案。中考的命題也是圍繞這幾個活動任務為命題情境,以化學學科知識如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低碳行動和可持續發展等為命題落腳點。在選擇題和填空題、探究題中均有所涉及。
1.(2024·吉林長春·一模)某小組在完成“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低碳行動方案”的跨學科實踐活動后,收獲煩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碳中和”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B.“碳中和”的實現有助于緩解溫室效應,說明二氧化碳是空氣污染物
C.開發氫能有利于實現碳中和、碳達峰
D.煤、石油、乙醇為三大化石燃料
【答案】C
【詳解】A、“碳中和”,即排放的二氧化碳通過采取植樹和節能減排的方式全部抵消,“碳”指二氧化碳,故選項說法錯誤;
B、二氧化碳屬于空氣中成分,不屬于空氣污染物,故選項說法錯誤;
C、開發氫能等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實現“碳中和、碳達峰”,故選項說法正確;
D、煤、石油和天然氣是三大重要的化石燃料,乙醇不屬于化石燃料,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2.(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題)成都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引領城市綠色低碳發展。下列做法利于實現此目標的是
A.石油煉制 B.太陽能發電 C.燃煤脫硫 D.酒精作燃料
【答案】B
【分析】低碳是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詳解】A、石油煉制,石油是含碳的有機物,石油產品應用會產生二氧化碳,A不符合題意;
B、太陽能發電,不會產生二氧化碳,B符合題意;
C、燃煤脫硫,煤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C不符合題意;
D、酒精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2021·湖北十堰·中考真題)2020年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逐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實施“低碳生活、高質量發展”,下列做法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A.節假日燃放煙花爆竹增加節日氣氛
B.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核能、氫能等新能源
C.燃燒衣作物秸稈以增加土地肥效
D.為滿足社會用電需求,大力發展燃煤火力發電
【答案】B
【詳解】A、燃放煙花爆竹能產生煙塵、硫化物等污染物,故A錯;
B、新能源使用,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減少環境污染,故B正確;
C、燃燒農作物秸稈產生大量煙塵等污染物,故C錯;
D、燃煤火力發電能產生空氣污染物,故D錯。
故選: B。
4.(2022·山東濱州·中考真題)我國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與此“低碳”理念不相符的是
A.大力發展火力發電,滿足用電需求 B.全民參與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
C.限制燃放煙花爆竹,文明慶賀節日 D.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提倡綠色出行
【答案】A
【詳解】A、火力發電的原理為利用煤炭的燃燒發電,則大力發展火力發電能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與“低碳”理念不相符,故選項符合題意;
B、多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有利于空氣的凈化,與“低碳”理念相符,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C、限制煙花的燃放能防止空氣污染,與“低碳”理念相符,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D、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提倡綠色出行,能減少空氣的污染,與“低碳”理念相符,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5.(2024 渝北區自主招生)下列有關碳達峰、碳中和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2030年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后,二氧化碳排放量會平穩下降
B.踐行低碳行動,有助于實現碳達峰目標
C.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D.植樹造林有助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答案】D
【解答】解:A、“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峰值,不再增長,2030年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后,二氧化碳排放量會平穩下降,故選項說法正確。
B、踐行低碳行動,有助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實現碳達峰目標,故選項說法正確。
C、碳中和是指排放的二氧化碳通過采取植樹和節能減排的方式全部抵消,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手段,故選項說法正確。
D、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植樹造林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D。
6.(2024春 萊西市期末)下列有關“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踐行低碳行動,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B.植樹造林有助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D.開發新能源,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答案】B
【解答】解:A、踐行低碳行動,有利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故A正確;
B、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植樹造林有助于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故B不正確;
C、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手段,故C正確;
D、開發新能源,有利于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助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故D正確;
故選:B。
7.(2024秋 涼州區期末)2024年4月29日,2024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以“落實雙碳行動,建設美麗中國”為主題,政府主管部門代表、企業負責人、專家學者等與會嘉賓深入交流,共話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共謀加快綠色低碳發展。下列行為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焚燒垃圾 B.燃煤取暖 C.高爐煉鐵 D.步行上學
【答案】D
【解答】解:A、焚燒垃圾,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理念,故選項錯誤。
B、燃煤取暖,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理念,故選項錯誤。
C、高爐煉鐵,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理念,故選項錯誤。
D、步行上學,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理念,故選項正確。
故選:D。
8.興趣小組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低碳行動方案。
(1)說碳:低碳行動中的“碳”指的是    。
(2)尋碳:小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歸納出如圖自然環境中的碳循環圖。
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通過    作用轉化為葡萄糖(C6H12O6)和氧氣。
②巖石圈中,石灰巖(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在二氧化碳和水作用下經化合反應轉化為碳酸氫鈣
[Ca(HCO3)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3)控碳:科學家預測,到2050年主要控碳途徑對全球碳中和的貢獻率如下表:
途徑 碳替代 碳減排 碳封存 碳循環
貢獻率 47% 21% 15% 17%
由表中數據可知,貢獻率最大的途徑是    。
【答案】(1)二氧化碳;
(2)①光合;②CaCO3+H2O+CO2═Ca(HCO3)2;
(3)碳替代。
【解答】解:(1)低碳行動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指的是生活、生產中所耗用的能量要盡量減少,特別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緩生態惡化。
(2)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C6H12O6)和氧氣。
②巖石圈中,石灰巖(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經化合反應轉化為碳酸氫鈣[Ca(HCO3)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H2O+CO2═Ca(HCO3)2。
(3)由到2050年主要控碳途徑對全球碳中和的貢獻率表可知,貢獻率最大的途徑是碳替代。
故答案為:
(1)二氧化碳;
(2)①光合;②CaCO3+H2O+CO2═Ca(HCO3)2;
(3)碳替代。
9.環境保護,人人有責,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碳達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
(2)由于大量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氣(主要成分是CH4)]的使用,破壞了自然界碳循環的平衡,下列反應不會加劇“溫室效應”的是    (填字母)。
A.煤+氧氣一氧化碳+水
B.CH4+2O2CO2+2H2O
C.2H2+O22H2O
D.石油+氧氣二氧化碳+水
(3)下列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的低碳行動方案中,合理的是    (填序號)。
①衣——盡可能選擇華美、艷麗的面料,不用考慮其他
②食——提倡光盤行動,減少食物垃圾的產生和處理等
③住——及時關閉待機電源,使用節能家電等
④行——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短途出行盡量步行或騎自行車等
(4)“碳捕捉和碳封存”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重慶合川實驗基地通過如圖所示技術將CO2壓入地下實現CO2的封存。這里的CO2捕集是一個    (填“物理”或“化學”)變化過程。
(5)生物固碳:綠色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該過程中將    轉化為化學能。
(6)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寫出一個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   。
【答案】(1)CO2;
(2)C;
(3)②③④;
(4)物理;
(5)太陽能;
(6)H2O+CO2=H2CO3。
【解答】解:(1)“碳達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
(2)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引起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
A、煤屬于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煤燃燒會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錯誤;
B、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燃燒產生二氧化碳會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錯誤;
C、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產生碳酸,碳酸不穩定,發生反應:H2CO3=H2O+CO2↑,碳酸不是化石燃料不會加劇“溫室效應”,正確;
D、石油屬于化石燃料(主要含碳、氫等元素),其燃燒會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錯誤;故選:C;
(3)①衣——盡可能選擇環保的面料可以緩解環境污染,不符合題意;
②食——提倡光盤行動,降低食物垃圾的產生和處理等,符合題意;
③住——及時關閉待機電源,使用節能家電等可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題意;
④行——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短途出行盡量步行或騎自行車等可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題意;
(4)通過如圖技術將CO,壓入地下實現CO2的封存,這里的CO2捕集沒有新物質生成,是一個物理過程;
(5)綠色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葉綠體的作用下反應產生葡萄糖和氧氣,該過程中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
(6)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產生碳酸,反應方程式是:H2O+CO2=H2CO3;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CO2=CaCO3↓+H2O(合理即可)。
故答案為:(1)CO2;
(2)C;
(3)②③④;
(4)物理;
(5)太陽能;
(6)H2O+CO2=H2CO3。
10.(2023·遼寧沈陽·中考真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小組同學圍繞實現碳中和開展了研究學習活動。
主題一:尋找“碳”之源

(1)以上物質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其中塑料、合成纖維屬于 (填“無機材料”或“合成材料”)。
主題二:認識的性質
(2)下圖是小組同學繪制的性質思維導圖的一部分,請補全相關內容。

①解釋: ;②: ;實驗分析: ;問題分析: 。
【實踐活動】自制汽水
老師提供了自制汽水的標準配方:小蘇打1.5g,檸檬酸1.5g,白糖10g,涼開水400mL。為改善口感,小組同學對標準配方進行了如下調整:
水果 糖類/g 維生素C/mg
柑桔 10 80
蘋果 10 4

(3)將涼開水換成水果汁。每100g水果中部分營養成分含量如右表,若想補充更多的維生素C,榨汁時應選擇的水果是 。
(4)增加小蘇打、檸檬酸的用量,使汽水中的更多,但可能會引發的問題是 。
A.汽水甜度過大 B.制作過程中,造成液體噴出 C.打開瓶蓋時,瓶蓋彈出傷人
主題三:邁向碳中和
【查閱資料】工業上高爐煉鐵副產品有爐渣、爐塵和煤氣,煤氣中CO含量可達30%
【設計方案】為了減少工業煉鐵中CO、的排放,小組同學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了一個低碳行動方案,方案流程示意圖如下:

(5)石灰漿[主要成分為]吸收的化學方程式: 。
(6)工業用含 480t的赤鐵礦為原料煉鐵,反應3中最多得到Fe t。
【評價交流】
(7)上述方案中的CO重新通入高爐后,起的主要作用是 。
(8)該方案的優點是除外,還可實現 (填物質化學式)的部分或全部循環利用。
(9)工業煉鐵需消耗大量的焦炭,請寫出一種在生活生產實際中能替代含碳燃料的新能源: 。
【答案】(1)合成材料
(2) CO2+H2O=H2CO3 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隔絕空氣或氧氣 收集氣體時,裝置漏氣,沒有收集到二氧化碳(合理即可)
(3)柑桔
(4)BC
(5)CO2+Ca(OH)2=CaCO3↓+H2O
(6)336
(7)燃燒提供熱量
(8)CaCO3、CO
(9)風能、水能、潮汐能等
【詳解】(1)塑料、合成纖維屬于合成材料。
(2)①解釋: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雨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顯酸性,使得正常雨水顯酸性,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H2O=H2CO3。②根據實驗裝置及實驗現象可知,該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是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從燃燒條件角度分析,蠟燭熄滅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流入燒杯中,空氣被排出燒杯,導致蠟燭隔絕空氣或氧氣,從而使火焰熄滅。有的小組在實驗中出現兩支蠟燭都沒熄滅的現象,可能的原因是收集氣體時,裝置漏氣,沒有收集到二氧化碳。
(3)由表格信息可知,每100g柑桔中所含維生素C比每100g蘋果中所含維生素C更多,故若想補充更多的維生素C,榨汁時應選擇的水果是柑桔。
(4)A、增加小蘇打、檸檬酸的用量,使汽水中的CO2更多,不會影響汽水的甜度,故A選項不符合題意;
B、增加小蘇打、檸檬酸的用量,使汽水中的CO2更多,可能導致裝置內壓強增大,制作過程中,造成液體噴出,故B選項符合題意;
C、增加小蘇打、檸檬酸的用量,使汽水中的CO2更多,可能導致裝置內壓強增大,打開瓶蓋時,瓶蓋彈出傷人,故C選項符合題意。
故選BC。
(5)二氧化碳和石灰漿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Ca(OH)2=CaCO3↓+H2O。
(6)設反應3最多得到Fe的質量為x,,,x=336t,即工業用含Fe2O3480t的赤鐵礦為原料煉鐵,反應3中最多得到Fe336t。
(7)上述方案中的CO重新通入高爐后,起的主要作用是燃燒提供熱量。
(8)CaCO3、CO既是反應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環使用。
(9)生活生產實際中能替代含碳燃料的新能源有風能、水能、潮汐能等。
11.(2024 九臺區模擬)我國強調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圓夢”小組同學確立了以“碳中和”為主題的學習內容,力求構建碳中和理念,努力踐行低碳行動。請你參與完成以下任務。
任務一:認識“碳中和”。
(1)結合圖1所示“碳中和”公益圖,“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與    相抵消,實現二氧化碳的凈零排放。
(2)任務二:揭秘“碳循環”。圖1從圖2中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產生二氧化碳的途徑主要有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和    。
(3)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徑有    、巖石吸收和水體吸收等。巖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請你寫出這一過程發生反應的方程式    。
【答案】(1)吸收;
(2)化石燃料的燃燒
(3)光合作用 CaCO3+CO2+H2O═Ca(HCO3)2。
【解答】解:(1)“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與吸收總量相抵消,即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總量不增加,實現二氧化碳的凈零排放;
(2)從圖2中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產生二氧化碳的途徑主要有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燒;
(3)由圖可知,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徑有光合作用、巖石吸收和水體吸收等;碳酸鈣、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氫鈣,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CaCO3+H2O+CO2=Ca(HCO3)2。
故答案為:(1)吸收;
(2)化石燃料的燃燒;
(3)光合作用;CaCO3+H2O+CO2=Ca(HCO3)2。
12.(2024秋 柴桑區月考)某校同學開展以“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低碳行動方案”為主題的跨學科實踐活動。
【尋找碳之源】
(1)“碳中和”戰略的實施能夠緩解的環境問題是    。
(2)為探究廚房中二氧化碳的來源,用兩個相同的塑料瓶分別收集燃氣灶炒菜前后灶臺旁的氣體,組成圖1所示裝置,放在陽光下照射,觀察到紅墨水水柱向    (選填“左”或“右”)邊移動,說明炒菜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碳封存】
(3)有一種“碳封存”方式是將二氧化碳壓縮液化泵入地下長期儲存,從微觀角度分析二氧化碳能被壓縮的原因:   。
【化學方法吸收二氧化碳】
(4)同學們為探究氫氧化鈉溶液能否吸收二氧化碳,設計圖2裝置進行實驗,并測得裝置內壓強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3所示。
①裝置乙的作用是    。
②裝置甲中壓強的變化情況對應圖3中的曲線    (填數字),實驗證明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制定低碳方案】
作為一名中學生,請你提出一條切實可行的低碳行動方案:   。
【答案】(1)溫室效應或全球氣候變暖。
(2)左。
(3)分子之間存在間隔,受壓后,間隔變小。
(4)作對照實驗;2。
(5)雙面使用紙張。
【解答】解:(1)“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則“碳中和”戰略的實施能夠緩解的環境問題是溫室效應或全球氣候變暖。
(2)實驗說明炒菜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則將圖1所示裝置,放在陽光下照射,右側瓶內溫度高于左側瓶內,導致右側瓶內壓強高于左側瓶內,可觀察到紅墨水水柱向左邊移動。
(3)二氧化碳能壓縮液化泵入地下長期儲存,是因為分子之間存在間隔,受壓后,間隔變小,故填:分子之間存在間隔,受壓后,間隔變小;
(4)①裝置乙的作用是作對照實驗,證明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發生反應。
②實驗最后燒瓶內氣壓越小,說明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效果越好,實驗證明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則曲線2代表裝置甲中氣壓的變化。
(5)切實可行的低碳行動方案有: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雙面使用紙張等。
故答案為:(1)溫室效應或全球氣候變暖。
(2)左。
(3)分子之間存在間隔,受壓后,間隔變小。
(4)作對照實驗;2。
(5)雙面使用紙張。
13.(2022秋 德化縣期中)如圖是有關碳中和理念設計的低碳行動方案項目。根據題意回答問題:
(1)人類活動過量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徑有    (舉一例,下同);環境問題導致的后果除了a以外,還有    。
(2)干冰升華吸熱,使溫度降低,可用于保存食物。該過程的能量變化是通過    (選填“物理”或“化學”)變化實現的。
(3)某學習小組對(2)中變化產生了興趣。
【提出問題】物理變化前后,物質的化學性質是否發生改變?
【作出猜想】Ⅰ.物質的化學性質發生改變。
Ⅱ.物質的化學性質保持不變。
設計實驗 實驗現象 微觀探析 實驗結論
①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一小塊干冰,振蕩 a.用化學方程式表示該反應:    b.    猜想Ⅱ正確
②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拓展延伸】探究化學變化前后,物質的化學性質是否發生改變?
設計實驗 實驗現象 微觀探析 實驗結論
③向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中伸入帶火星的木條,重復多次 c.    d.    物質的化學性質發生改變
④向③集氣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蕩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交流討論】由實驗②④可得到的結論是    。
【答案】(1)化石燃料的燃燒(合理即可);海平面上升(合理即可);
(2)物理;
(3)[做出猜想]向集氣瓶中放入一小塊干冰,完全消失時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蕩;Ca(OH)2+CO2=CaCO3↓+H2O;分子構成相同;
[拓展延伸]木條復燃,最后熄滅;分子種類發生改變;
[交流討論]分子構成相同,則化學性質相同。
【解答】解:(1)化石燃料使用、微生物發酵等過程都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則人類活動過量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徑有化石燃料的燃燒,二氧化碳會引起溫室效應,使得環境溫度升高,可能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問題。故答案為:化石燃料的燃燒(合理即可);海平面上升(合理即可);
(2)干冰為固態二氧化碳,干冰升華吸熱形成二氧化碳氣體,沒有新物質的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答案為:物理;
(3)[做出猜想]干冰為固態二氧化碳,易升華形成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能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其化學方程式為:Ca(OH)2+CO2=CaCO3↓+H2O;向集氣瓶中放入一小塊干冰,完全消失時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蕩,可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沒有變化,由于二氧化碳的分子種類沒有改變。故答案為:向集氣瓶中放入一小塊干冰,完全消失時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蕩;Ca(OH)2+CO2=CaCO3↓+H2O;分子構成相同;
[拓展延伸]氧氣可以支持燃燒,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所以向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中伸入帶火星的木條,可觀察到帶火星的木條先復燃,隨著裝置內二氧化碳的增多,燃著的木條會熄滅,微觀上是因為該過程中氧氣分子轉變為二氧化碳分子,分子種類發生了變化。故答案為:木條復燃,最后熄滅;分子種類發生改變;
[交流討論]干冰升華形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木條燃燒形成的二氧化碳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分子構成相同,則化學性質相同,故答案為:分子構成相同,則化學性質相同。
(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真題)作為實用的、富于創造性的中心學科,化學在醫藥、材料、環境、信息等許多領域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請回答下列問題:
醫療上用的酒精溶液做消毒劑,酒精的化學式為 。 “神舟”系列飛船航天員的航天服使用了多種合成纖維,合成纖維屬于 (填“合成”或“復合”)材料。
為實現未來“碳中和”的目標,我們中學生都應傳播“低碳”理念,所謂“低碳”就是較低的 排放。 單晶硅為信息技術領域提供了基礎材料。制取粗硅可用如下反應:,其中利用了碳的 (填“氧化”或“還原”)性。
①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關鍵部件——供人活動的耐壓球殼體是用鈦合金制造的。鈦合金的優良性能有 (填字母)等。 .強度高、抗腐蝕性能好 .硬度小、密度小 ②我國鈦等儲量居世界前列。工業制鈦流程中的一步反應是:,則的化學式為 ,在中鈦元素的化合價為 。
【答案】 合成 二氧化碳(/) 還原 A 價
【詳解】化學式的書寫:元素符號+數字的組合,酒精就是乙醇,對應的化學式為。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塑料,所以合成纖維屬于合成材料。
二氧化碳會導致溫室效應,所謂“低碳”就是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其中利用了碳的還原性,奪取了二氧化硅中的氧元素。
①鈦合金制造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所以鈦合金的優良性能有:強度高、抗腐蝕性能好;硬度大、密度小。故填:A。
②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及個數不變,結合方程式可知:反應前有2個氫原子,1個鈦原子,3個氧原子;反應后有2個氫原子,1個氧原子,所以反應后少了1個鈦原子和2個氧原子,則的化學式為;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氫元素顯+1價,氧元素顯-2價,所以在中鈦元素的化合價為價。
15.(2023 龍崗區模擬)我國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踐行碳中和理念,某中學開展“我為低碳做貢獻”的實踐活動。
任務一:了解自然界中CO2循環
(1)從如圖可見,導致大氣中CO2含量急劇增多的主要過程是    ;
任務二:探究吸收CO2的途徑
【作出假設】小航同學:自然界有大量海水,能充分吸收大氣中過多的CO2
小娟同學:可用石灰水吸收大氣中過多的CO2;
小博同學:可用NaOH溶液吸收大氣中過多的CO2。
【進行實驗】如圖所示,向充滿CO2的塑料瓶中分別加入等量的液體,迅速擰緊瓶蓋振蕩。實驗現象記錄如下。
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
①加入海水 瓶子變癟
②加入飽和石灰水    
③加入飽和NaOH溶液 瓶子變癟,形變最大
【分析評價】
(2)實驗①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實驗②的實驗現象為    ;
(4)請評估小航同學的觀點所存在的問題或風險,并闡述理由:   。
任務三:尋找利用CO2的新途徑
【搜集資料】我國李燦院士主導研發的全球首套千噸級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范項目在蘭州成功運行。核心原理是將CO2與H2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綠色燃料甲醇CH3OH)和H2O。
(5)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任務四:制定低碳行動方案
寫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低碳”理念的做法:   (寫出一種即可)。
【答案】(1)化石燃料的燃燒;
(2)CO2+H2O=H2CO3;
(3)瓶子變癟,形變較大,有白色沉淀生成;
(4)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碳酸,改變了海水的酸堿性,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
(5)CO2+3H2CH3OH+H2O;
(6)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減少私家車的出行。
【解答】解:(1)從如圖可見,導致大氣中CO2含量急劇增多的主要過程是化石燃料的燃燒;
(2)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H2O=H2CO3;
(3)二氧化碳和飽和石灰水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同時瓶內壓強減小,故實驗②的實驗現象為瓶子變癟,形變較大,有白色沉淀生成;
(4)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后,會使海水酸化,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故評估小航同學的觀點所存在的問題或風險的理由是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碳酸,改變了海水的酸堿性,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
(5)CO2與H2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綠色燃料甲醇CH3OH)和H2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3H2CH3OH+H2O;
(6)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來源是化石燃料的使用,所以低碳生活主要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則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減少私家車的出行,故日常生活中符合“低碳”理念的做法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減少私家車的出行。
16.(2023 泰山區校級三模)我國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踐行碳中和理念,某實驗中學開展了“我為低碳做貢獻”的社會實踐活動。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設計實驗探究吸收二氧化碳的反應:
探究一:從反應物角度探究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是否發生反應
【查閱資料】①氫氧化鈉與氫氧化鈣的化學性質相似;②碳酸鈉與碳酸鈣的化學性質相似;
(1)小鵬同學按如圖ABC進行實驗,觀察到軟塑料瓶變癟,認為NaOH與CO2發生了化學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小爽同學認為此現象不足以證明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發生了反應,她的理由是    。
(3)小靜同學進一步思考后,設計了圖D的改進裝置進行實驗:用注射器分別向燒瓶(已收集滿CO2氣體)中加入等體積的    ,通過傳感器測得瓶中氣壓變化的曲線(如圖E示)。
①剛開始壓強增大的原因是    。
②800s時,曲線a表示的溶液顯    (填“酸”或“堿”)性。
③通過對比曲線a和曲線b    (填“不能”或“能”)證明NaOH與CO2發生了化學反應,理由是    。
探究二:從生成物的角度探究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查閱資料】Ⅰ.NaOH與CO2分兩步反應:2NaOH+CO2═Na2CO3+H2O Na2CO3+CO2+H2O═2NaHCO3
Ⅱ.NaOH與NaHCO3反應方程式為:NaOH+NaHCO3═Na2CO3+H2O
Ⅲ.物質的溶解性:
Ⅳ.溶液的酸堿性:BaCl2溶液呈中性
OH﹣
Ba2+ 不溶 溶 溶
【提出猜想】劉延根據資料中的Ⅰ、Ⅱ對其成分提出了5種合理猜想,請將猜想補充完整。
猜想1:只有NaOH
猜想2:NaOH和Na2CO3
猜想3:只有Na2CO3
猜想4:   
猜想5:只有NaHCO3
【實驗驗證】
步驟 操作 現象 結論
步驟1 取該NaOH溶液,加入過量BaCl2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證明猜想    不成立(填數字)
步驟2 取步驟1中上層清液,滴加     無氣泡產生 證明原溶液不含    (填“離子符號”)
步驟3 另取步驟1中上層清液,滴加     溶液未變紅 證明原溶液不含    (填“離子符號”)
【實驗結論】通過以上實驗操作得出結論:猜想    是正確的(填數字)。
【答案】(1)2NaOH+CO2=Na2CO3+H2O;
(2)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水,也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與水反應導致塑料瓶變癟;
(3)水和氫氧化鈉溶液;
①加入液體后氣體被壓縮;
②酸;
③能;曲線b比曲線a壓強更小;
【提出猜想】NaHCO3和Na2CO3;
【實驗驗證】步驟1:1、5;
步驟2:稀鹽酸;;
步驟3:酚酞溶液;OH﹣。
【實驗結論】3。
【解答】解:(1)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與水反應,小爽同學認為此現象不足以證明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發生了反應,她的理由是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水,也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與水反應導致塑料瓶變癟;
(3)根據對比實驗方法可知,設計了圖D的改進裝置進行實驗:用注射器分別向燒瓶(已收集滿CO2氣體)中加入等體積的水和氫氧化鈉溶液;
①加入液體氣體被壓縮,瓶內壓強增大,則剛開始壓強增大的原因是加入液體后氣體被壓縮;
②分析曲線圖E可知,曲線a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由于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顯酸性,則800s時,曲線a表示的溶液顯酸性;
③分析曲線圖E可知,通過對比曲線a和曲線b能證明證明NaOH與CO2發生了化學反應,理由是曲線b比曲線a壓強更小;
【提出猜想】根據題意結合已知的猜想可知,猜想4是NaHCO3和Na2CO3;
【實驗驗證】步驟1:取該NaOH溶液,加入過量BaCl2溶液,碳酸鈉與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鈉和白色沉淀碳酸鋇,實驗中觀察到產生白色沉淀,說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鈉,故證明猜想1、5不成立;
步驟2:含有碳酸氫根離子的物質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則取步驟1中上層清液,滴加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證明原溶液不含,即猜想4不成立;
步驟3:酚酞溶液遇堿性溶液變紅,則另取步驟1中上層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未變紅,說明溶液不顯堿性,證明原溶液不含OH﹣,即猜想2不成立;
【實驗結論】通過以上實驗操作得出結論是猜想3是正確的。
故答案為:(1)2NaOH+CO2=Na2CO3+H2O;
(2)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水,也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與水反應導致塑料瓶變癟;
(3)水和氫氧化鈉溶液;
①加入液體后氣體被壓縮;
②酸;
③能;曲線b比曲線a壓強更小;
【提出猜想】NaHCO3和Na2CO3;
【實驗驗證】步驟1:1、5;
步驟2:稀鹽酸;;
步驟3:酚酞溶液;OH﹣。
【實驗結論】3。
7.(2023·山東威海·中考真題)“碳中和”,我們一直在行動
我國宣布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封存”與“碳轉化”是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選擇。
(1)“碳封存”
2023年6月1日,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項目成功投入使用,填補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該技術是將油井開采產生的油氣混合物注入高碳分離器,再將分離出的二氧化碳通入壓縮機加壓和干燥,使其變成介于氣態和液態之間的超臨界狀態。超臨界狀態二氧化碳密度高,接近液態二氧化碳;粘度小,流動快,接近氣態二氧化碳。
①從微觀角度分析二氧化碳易被壓縮的原因 。
②為了防止對輸送管道內部造成腐蝕,輸送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管道材料采用不銹鋼或低鉻鋼等,同時對二氧化碳進行干燥處理。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碳需要干燥的原因 。低鉻鋼屬于 (填序號)。
A.純凈物 B.混合物 C.復合材料 D.金屬材料
③下列對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理解正確的是 (填序號)。
A.超臨界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組成不同
B.超臨界二氧化碳容易燃燒
C.同等條件下,超臨界二氧化碳的輸送量比二氧化碳更大
D.超臨界二氧化碳存在于特定的條件下,條件改變,狀態改變
(2)“碳轉化”
利用二氧化碳資源開發化工原料,合成化工產品,有著廣闊的前景。
①二氧化碳與氨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同時生成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②在一定條件下,利用新型電解裝置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酸(),化學方程式為,X的化學式為 。
③從物質類別角度分析,①和②兩個反應實現了 的轉化。
(3)碳中和,人人參與,低碳生活從我做起,你的低碳行動是 (寫一條即可)。
【答案】(1)氣態二氧化碳分子間隔很大,容易被壓縮 BD CD
(2) 無機物到有機物
(3)植樹(合理即可)
【詳解】(1)①分子之間有間隔,壓強越大,分子間間隔越小,所以二氧化碳易被壓縮是因為氣態二氧化碳分子間隔很大,容易被壓縮;
②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顯酸性,能與不銹鋼或低鉻鋼發生反應,所以需要對二氧化碳進行干燥處理,二氧化碳需要干燥的原因是:;
低鉻鋼屬于合金,合金是金屬材料,同時合金由多種物質混合而成,也是混合物,故選BD。
③A.超臨界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碳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的,組成相同,此選項錯誤;
B.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超臨界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碳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的,所以化學性質相同,二氧化碳不燃燒,所以超臨界二氧化碳也不燃燒,此選項錯誤;
C. 超臨界二氧化碳的密度高,接近液態二氧化碳,粘度小,流動快,接近氣態二氧化碳,所以同等條件下,超臨界二氧化碳的輸送量比二氧化碳更大,此選項正確;
D.超臨界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通入壓縮機加壓和干燥得到的,所以存在于特定的條件下,故條件改變,狀態改變,此選項正確。
故選CD。
(2)①二氧化碳與氨氣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尿素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②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前碳、氧、氫的原子個數分別為2、6、4;反應后碳、氧、氫的原子個數分別為2、4、4,所以一個X分子中含有2個氧原子,所以X的化學式為;
③二氧化碳為無機物,而、含碳元素,為有機物,所以①和②兩個反應實現了從無機物到有機物的轉化;
(3)低碳行動有植樹、騎自行車,或節約用電等;跨學科實踐活動05 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低碳行動方案
本實踐活動與“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知識內容緊密相連,主要包含以下4個活動任務:任務一 了解相關概念,聚焦核心物質;任務二 測定不同環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任務三 梳理自然界中的碳循環;任務四 設計低碳行動方案。中考的命題也是圍繞這幾個活動任務為命題情境,以化學學科知識如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低碳行動和可持續發展等為命題落腳點。在選擇題和填空題、探究題中均有所涉及。
1.(2024·吉林長春·一模)某小組在完成“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低碳行動方案”的跨學科實踐活動后,收獲煩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碳中和”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B.“碳中和”的實現有助于緩解溫室效應,說明二氧化碳是空氣污染物
C.開發氫能有利于實現碳中和、碳達峰
D.煤、石油、乙醇為三大化石燃料
2.(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題)成都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引領城市綠色低碳發展。下列做法利于實現此目標的是
A.石油煉制 B.太陽能發電 C.燃煤脫硫 D.酒精作燃料
3.(2021·湖北十堰·中考真題)2020年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逐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實施“低碳生活、高質量發展”,下列做法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A.節假日燃放煙花爆竹增加節日氣氛
B.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核能、氫能等新能源
C.燃燒衣作物秸稈以增加土地肥效
D.為滿足社會用電需求,大力發展燃煤火力發電
4.(2022·山東濱州·中考真題)我國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與此“低碳”理念不相符的是
A.大力發展火力發電,滿足用電需求 B.全民參與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
C.限制燃放煙花爆竹,文明慶賀節日 D.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提倡綠色出行
5.(2024 渝北區自主招生)下列有關碳達峰、碳中和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2030年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后,二氧化碳排放量會平穩下降
B.踐行低碳行動,有助于實現碳達峰目標
C.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D.植樹造林有助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6.(2024春 萊西市期末)下列有關“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踐行低碳行動,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B.植樹造林有助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D.開發新能源,有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7.(2024秋 涼州區期末)2024年4月29日,2024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以“落實雙碳行動,建設美麗中國”為主題,政府主管部門代表、企業負責人、專家學者等與會嘉賓深入交流,共話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共謀加快綠色低碳發展。下列行為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焚燒垃圾 B.燃煤取暖 C.高爐煉鐵 D.步行上學
8.興趣小組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低碳行動方案。
(1)說碳:低碳行動中的“碳”指的是    。
(2)尋碳:小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歸納出如圖自然環境中的碳循環圖。
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通過    作用轉化為葡萄糖(C6H12O6)和氧氣。
②巖石圈中,石灰巖(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在二氧化碳和水作用下經化合反應轉化為碳酸氫鈣
[Ca(HCO3)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3)控碳:科學家預測,到2050年主要控碳途徑對全球碳中和的貢獻率如下表:
途徑 碳替代 碳減排 碳封存 碳循環
貢獻率 47% 21% 15% 17%
由表中數據可知,貢獻率最大的途徑是    。
9.環境保護,人人有責,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碳達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
(2)由于大量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氣(主要成分是CH4)]的使用,破壞了自然界碳循環的平衡,下列反應不會加劇“溫室效應”的是    (填字母)。
A.煤+氧氣一氧化碳+水
B.CH4+2O2CO2+2H2O
C.2H2+O22H2O
D.石油+氧氣二氧化碳+水
(3)下列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的低碳行動方案中,合理的是    (填序號)。
①衣——盡可能選擇華美、艷麗的面料,不用考慮其他
②食——提倡光盤行動,減少食物垃圾的產生和處理等
③住——及時關閉待機電源,使用節能家電等
④行——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短途出行盡量步行或騎自行車等
(4)“碳捕捉和碳封存”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重慶合川實驗基地通過如圖所示技術將CO2壓入地下實現CO2的封存。這里的CO2捕集是一個    (填“物理”或“化學”)變化過程。
(5)生物固碳:綠色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該過程中將    轉化為化學能。
(6)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寫出一個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   。
10.(2023·遼寧沈陽·中考真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小組同學圍繞實現碳中和開展了研究學習活動。
主題一:尋找“碳”之源

(1)以上物質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其中塑料、合成纖維屬于 (填“無機材料”或“合成材料”)。
主題二:認識的性質
(2)下圖是小組同學繪制的性質思維導圖的一部分,請補全相關內容。

①解釋: ;②: ;實驗分析: ;問題分析: 。
【實踐活動】自制汽水
老師提供了自制汽水的標準配方:小蘇打1.5g,檸檬酸1.5g,白糖10g,涼開水400mL。為改善口感,小組同學對標準配方進行了如下調整:
水果 糖類/g 維生素C/mg
柑桔 10 80
蘋果 10 4

(3)將涼開水換成水果汁。每100g水果中部分營養成分含量如右表,若想補充更多的維生素C,榨汁時應選擇的水果是 。
(4)增加小蘇打、檸檬酸的用量,使汽水中的更多,但可能會引發的問題是 。
A.汽水甜度過大 B.制作過程中,造成液體噴出 C.打開瓶蓋時,瓶蓋彈出傷人
主題三:邁向碳中和
【查閱資料】工業上高爐煉鐵副產品有爐渣、爐塵和煤氣,煤氣中CO含量可達30%
【設計方案】為了減少工業煉鐵中CO、的排放,小組同學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了一個低碳行動方案,方案流程示意圖如下:

(5)石灰漿[主要成分為]吸收的化學方程式: 。
(6)工業用含 480t的赤鐵礦為原料煉鐵,反應3中最多得到Fe t。
【評價交流】
(7)上述方案中的CO重新通入高爐后,起的主要作用是 。
(8)該方案的優點是除外,還可實現 (填物質化學式)的部分或全部循環利用。
(9)工業煉鐵需消耗大量的焦炭,請寫出一種在生活生產實際中能替代含碳燃料的新能源: 。
11.(2024 九臺區模擬)我國強調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圓夢”小組同學確立了以“碳中和”為主題的學習內容,力求構建碳中和理念,努力踐行低碳行動。請你參與完成以下任務。
任務一:認識“碳中和”。
(1)結合圖1所示“碳中和”公益圖,“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與    相抵消,實現二氧化碳的凈零排放。
(2)任務二:揭秘“碳循環”。圖1從圖2中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產生二氧化碳的途徑主要有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和    。
(3)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徑有    、巖石吸收和水體吸收等。巖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請你寫出這一過程發生反應的方程式    。
12.(2024秋 柴桑區月考)某校同學開展以“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低碳行動方案”為主題的跨學科實踐活動。
【尋找碳之源】
(1)“碳中和”戰略的實施能夠緩解的環境問題是    。
(2)為探究廚房中二氧化碳的來源,用兩個相同的塑料瓶分別收集燃氣灶炒菜前后灶臺旁的氣體,組成圖1所示裝置,放在陽光下照射,觀察到紅墨水水柱向    (選填“左”或“右”)邊移動,說明炒菜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碳封存】
(3)有一種“碳封存”方式是將二氧化碳壓縮液化泵入地下長期儲存,從微觀角度分析二氧化碳能被壓縮的原因:   。
【化學方法吸收二氧化碳】
(4)同學們為探究氫氧化鈉溶液能否吸收二氧化碳,設計圖2裝置進行實驗,并測得裝置內壓強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3所示。
①裝置乙的作用是    。
②裝置甲中壓強的變化情況對應圖3中的曲線    (填數字),實驗證明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制定低碳方案】
(5)作為一名中學生,請你提出一條切實可行的低碳行動方案:   。
13.(2022秋 德化縣期中)如圖是有關碳中和理念設計的低碳行動方案項目。根據題意回答問題:
(1)人類活動過量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徑有    (舉一例,下同);環境問題導致的后果除了a以外,還有    。
(2)干冰升華吸熱,使溫度降低,可用于保存食物。該過程的能量變化是通過    (選填“物理”或“化學”)變化實現的。
(3)某學習小組對(2)中變化產生了興趣。
【提出問題】物理變化前后,物質的化學性質是否發生改變?
【作出猜想】Ⅰ.物質的化學性質發生改變。
Ⅱ.物質的化學性質保持不變。
設計實驗 實驗現象 微觀探析 實驗結論
①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一小塊干冰,振蕩 a.用化學方程式表示該反應:    b.    猜想Ⅱ正確
②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拓展延伸】探究化學變化前后,物質的化學性質是否發生改變?
設計實驗 實驗現象 微觀探析 實驗結論
③向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中伸入帶火星的木條,重復多次 c.    d.    物質的化學性質發生改變
④向③集氣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蕩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交流討論】由實驗②④可得到的結論是    。
(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真題)作為實用的、富于創造性的中心學科,化學在醫藥、材料、環境、信息等許多領域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請回答下列問題:
醫療上用的酒精溶液做消毒劑,酒精的化學式為 。 “神舟”系列飛船航天員的航天服使用了多種合成纖維,合成纖維屬于 (填“合成”或“復合”)材料。
為實現未來“碳中和”的目標,我們中學生都應傳播“低碳”理念,所謂“低碳”就是較低的 排放。 單晶硅為信息技術領域提供了基礎材料。制取粗硅可用如下反應:,其中利用了碳的 (填“氧化”或“還原”)性。
①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關鍵部件——供人活動的耐壓球殼體是用鈦合金制造的。鈦合金的優良性能有 (填字母)等。 .強度高、抗腐蝕性能好 .硬度小、密度小 ②我國鈦等儲量居世界前列。工業制鈦流程中的一步反應是:,則的化學式為 ,在中鈦元素的化合價為 。
15.(2023 龍崗區模擬)我國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踐行碳中和理念,某中學開展“我為低碳做貢獻”的實踐活動。
任務一:了解自然界中CO2循環
(1)從如圖可見,導致大氣中CO2含量急劇增多的主要過程是    ;
任務二:探究吸收CO2的途徑
【作出假設】小航同學:自然界有大量海水,能充分吸收大氣中過多的CO2
小娟同學:可用石灰水吸收大氣中過多的CO2;
小博同學:可用NaOH溶液吸收大氣中過多的CO2。
【進行實驗】如圖所示,向充滿CO2的塑料瓶中分別加入等量的液體,迅速擰緊瓶蓋振蕩。實驗現象記錄如下。
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
①加入海水 瓶子變癟
②加入飽和石灰水    
③加入飽和NaOH溶液 瓶子變癟,形變最大
【分析評價】
(2)實驗①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實驗②的實驗現象為    ;
(4)請評估小航同學的觀點所存在的問題或風險,并闡述理由:   。
任務三:尋找利用CO2的新途徑
【搜集資料】我國李燦院士主導研發的全球首套千噸級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范項目在蘭州成功運行。核心原理是將CO2與H2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綠色燃料甲醇CH3OH)和H2O。
(5)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任務四:制定低碳行動方案
(6)寫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低碳”理念的做法:   (寫出一種即可)。
16.(2023 泰山區校級三模)我國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踐行碳中和理念,某實驗中學開展了“我為低碳做貢獻”的社會實踐活動。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設計實驗探究吸收二氧化碳的反應:
探究一:從反應物角度探究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是否發生反應
【查閱資料】①氫氧化鈉與氫氧化鈣的化學性質相似;②碳酸鈉與碳酸鈣的化學性質相似;
(1)小鵬同學按如圖ABC進行實驗,觀察到軟塑料瓶變癟,認為NaOH與CO2發生了化學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小爽同學認為此現象不足以證明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發生了反應,她的理由是    。
(3)小靜同學進一步思考后,設計了圖D的改進裝置進行實驗:用注射器分別向燒瓶(已收集滿CO2氣體)中加入等體積的    ,通過傳感器測得瓶中氣壓變化的曲線(如圖E示)。
①剛開始壓強增大的原因是    。
②800s時,曲線a表示的溶液顯    (填“酸”或“堿”)性。
③通過對比曲線a和曲線b    (填“不能”或“能”)證明NaOH與CO2發生了化學反應,理由是    。
探究二:從生成物的角度探究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查閱資料】Ⅰ.NaOH與CO2分兩步反應:2NaOH+CO2═Na2CO3+H2O Na2CO3+CO2+H2O═2NaHCO3
Ⅱ.NaOH與NaHCO3反應方程式為:NaOH+NaHCO3═Na2CO3+H2O
Ⅲ.物質的溶解性:
Ⅳ.溶液的酸堿性:BaCl2溶液呈中性
OH﹣
Ba2+ 不溶 溶 溶
【提出猜想】劉延根據資料中的Ⅰ、Ⅱ對其成分提出了5種合理猜想,請將猜想補充完整。
猜想1:只有NaOH
猜想2:NaOH和Na2CO3
猜想3:只有Na2CO3
猜想4:   
猜想5:只有NaHCO3
【實驗驗證】
步驟 操作 現象 結論
步驟1 取該NaOH溶液,加入過量BaCl2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證明猜想    不成立(填數字)
步驟2 取步驟1中上層清液,滴加     無氣泡產生 證明原溶液不含    (填“離子符號”)
步驟3 另取步驟1中上層清液,滴加     溶液未變紅 證明原溶液不含    (填“離子符號”)
【實驗結論】通過以上實驗操作得出結論:猜想    是正確的(填數字)。
7.(2023·山東威海·中考真題)“碳中和”,我們一直在行動
我國宣布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封存”與“碳轉化”是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選擇。
(1)“碳封存”
2023年6月1日,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項目成功投入使用,填補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該技術是將油井開采產生的油氣混合物注入高碳分離器,再將分離出的二氧化碳通入壓縮機加壓和干燥,使其變成介于氣態和液態之間的超臨界狀態。超臨界狀態二氧化碳密度高,接近液態二氧化碳;粘度小,流動快,接近氣態二氧化碳。
①從微觀角度分析二氧化碳易被壓縮的原因 。
②為了防止對輸送管道內部造成腐蝕,輸送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管道材料采用不銹鋼或低鉻鋼等,同時對二氧化碳進行干燥處理。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碳需要干燥的原因 。低鉻鋼屬于 (填序號)。
A.純凈物 B.混合物 C.復合材料 D.金屬材料
③下列對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理解正確的是 (填序號)。
A.超臨界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組成不同
B.超臨界二氧化碳容易燃燒
C.同等條件下,超臨界二氧化碳的輸送量比二氧化碳更大
D.超臨界二氧化碳存在于特定的條件下,條件改變,狀態改變
(2)“碳轉化”
利用二氧化碳資源開發化工原料,合成化工產品,有著廣闊的前景。
①二氧化碳與氨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同時生成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②在一定條件下,利用新型電解裝置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酸(),化學方程式為,X的化學式為 。
③從物質類別角度分析,①和②兩個反應實現了 的轉化。
(3)碳中和,人人參與,低碳生活從我做起,你的低碳行動是 (寫一條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海县| 县级市| 道真| 定边县| 通渭县| 金山区| 商丘市| 仁寿县| 湖北省| 诏安县| 宁晋县| 邢台县| 呼伦贝尔市| 永春县| 蛟河市| 贵德县| 京山县| 五寨县| 卢氏县| 开远市| 南通市| 韶山市| 英德市| 黄梅县| 周口市| 新建县| 五大连池市| 大新县| 两当县| 安乡县| 垦利县| 双城市| 凤台县| 柏乡县| 楚雄市| 三河市| 罗山县| 延津县| 金昌市| 广西| 依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