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第四單元測評卷一、填空題1.于謙在《石灰吟》中寫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詩句中,“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屬于 變化;“烈火焚燒若等閑”是屬于 變化。【答案】 物理 化學【詳解】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為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詩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屬于物理變化;“烈火焚燒若等閑”是屬于化學變化。2.墨汁滴在清水中,清水變黑了,這個過程發生的是 變化;咬過的蘋果放置一段時間后顏色發生了明顯變化,這個過程發生了 變化。【答案】 物理 化學【詳解】物質的變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于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蘋果切開后,放置在空氣中一會,表面會變成紅褐色,這個變化產生了新物質,是化學變化。墨汁滴在清水中,清水變黑了是因為墨汁溶解在水中,沒有產生新的物質,屬于物理變化。3.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進入我們的體內,要經過許許多多的 變化,才能變成身體所需要的 。【答案】 化學 營養【詳解】沒有產生新的不同于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進入我們的體內,要經過許許多多的化學變化(消化),才能變成身體所需要的、易于吸收的營養物質。例如淀粉經過復雜的化學變化后生成能被人體直接吸收利用的葡萄糖。4.媽媽摘下草莓榨成果汁,小寶發現果汁底部有一些沉淀,這屬于( )變化。(提示:從物質的變化來考慮)【答案】物理【詳解】草莓榨成果汁的過程中,果汁底部出現沉淀是由于果汁中的固體顆粒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杯底,這只是物質的物理狀態發生了變化,并沒有生成新的物質,因此屬于物理變化。5.物質的變化經常會產生很多現象,常見的有發光、發熱、( )改變、生成( )和產生( )等。【答案】 顏色 沉淀物 氣體【詳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主要區別就是有沒有新物質的生成。有新物質生成的是化學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是物理變化。發生化學變化過程,往往伴隨產生種種現象,如發光發熱、產生氣體、改變顏色、產生沉淀物等。6.紫甘藍汁和小蘇打溶液反應的現象是 ,這是 變化。【答案】 溶液變藍色 化學【詳解】沒有產生新的不同于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像堿水這樣,能夠使紫甘藍水變藍的物質,叫做堿性物質。小蘇打溶液屬于堿性物質,紫甘藍汁和小蘇打溶液反應的現象是變藍,有新物質產生,屬于化學變化。7.米飯滴上碘酒會變 色,這種變化屬于 變化。【答案】 藍 化學【詳解】米飯中有一種叫做淀粉的物質,在我們咀嚼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變成了有甜味的麥芽糖。米飯中的這種物質遇到碘酒會變成藍色,這種變化屬于化學變化。8.石油是地球賦予人類的寶藏,它也是經歷 形成的。【答案】化學變化【詳解】我們生活的大地蘊藏著許多寶藏。有各種礦物,可以用來冶煉不同的金屬;有許多美麗珍貴的寶石,可以裝點我們的生活;還有煤炭、石油等可以給我們提供能源。石油是地球賦予人類的寶藏,它也是經歷化學變化形成的。我們利用石油可以生產很多重要的生產生活材料。二、選擇題9.紫甘藍與( )混合就會產生類似與白醋混合的現象。A.牙齒 B.唾液 C.舌頭【答案】B【詳解】紫甘藍類似于酸堿指示劑,因酸堿度不同而顏色不同,遇酸性溶液變紅,遇堿性溶液變藍。人體的唾液是酸性物質,紫甘藍與酸性物質混合后產生化學變化,出現顯色反應。白醋也屬于酸性物質,所以紫甘藍與唾液混合就會產生類似與白醋混合的現象。10.下列變化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鮮榨果汁 B.植物光合作用 C.電燈亮了【答案】B【詳解】 物質的變化有兩種,一種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也叫化學變化;一種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即物理變化。鮮榨果汁沒有產生新物質。電燈亮了也沒有產生新物質,而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光、水分、二氧化碳合成營養物質(淀粉),并放出氧氣的過程,產生了新的物質。因此應該選B。11.植物光合作用是( )。A.物理變化 B.化學變化 C.生長變化【答案】B【詳解】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物質的變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就是否產生新物質。植物光合作用產生了營養物質和氧氣,所以屬于化學變化。12.土壤放入水中靜置后出現分層現象,土壤用火煅燒會變黑伴有焦臭味,以上兩種變化( )。A.都是物理變化 B.都是化學變化 C.前者是物理變化,后者是化學變化【答案】C【詳解】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物質的變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就是否產生新物質。土壤放入水中靜置后出現分層現象只是形態上發生了變化,并沒有產生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土壤用火煅燒會變黑伴有焦臭味,產生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13.下圖是盛水的鐵鍋,長時間放置圖中三個位置最容易出現鐵銹的是( )。A.甲處 B.乙處 C.丙處【答案】B【詳解】鐵鍋長時間放置后,最容易出現鐵銹的地方是水和空氣交界的地方。乙處是水面與空氣接觸的地方,氧氣和水同時存在,鐵容易發生氧化反應生成鐵銹。因此,乙處最容易出現鐵銹。故選:B14.被埋在地下的植物與空氣隔絕,又受到地下高溫和高壓的作用,經過漫長的年代,逐漸變成了( )。A.石油 B.煤 C.礦石【答案】B【詳解】煤是古代植物遺體經成作用后轉變成的固體可燃礦產。古代植物遺體漸漸被泥沙掩埋,在長期的壓力、高溫的共同作用下,慢慢變成了煤。煤的形成也屬于化學變化。15.蝦煮熟后會變成紅色,小科想:“蝦顏色的改變,可能是蝦體內有一種遇熱會變成紅色的物質”,小科同學的想法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搜集證據 B.作出假設 C.得出結論【答案】B【詳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有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驗操作,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六個步驟。小科想:“蝦顏色的改變,可能是蝦體內有一種遇熱會變成紅色的物質”,小科同學的想法屬于科學探究中的作出假設。16.下列變化中,產生了新物質的是( )。A.鐵生銹 B.滴水成冰 C.食鹽溶解在水中【答案】A【詳解】A.鐵銹與鐵相比較,在顏色、硬度、導電性、是否被磁鐵吸引等方面都不同,說明鐵誘是不同于鐵的新物質,生銹是化學變化,產生了新物質;B.滴水成冰是水由液態變為固態,只是水的狀態發生了變化,并沒有產生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C.食鹽溶解在水中,變成均勻穩定的溶液,我們可以用蒸發的方法把溶解的食鹽分離出來,食鹽溶解并沒有產生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17.把一塊蛋殼和一塊貝殼分別浸入白醋中,發生的實驗現象是( )。A.都產生了氣泡 B.只有蛋殼表面產生了氣泡 C.只有貝殼表面產生氣泡【答案】A【詳解】蛋殼和貝殼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鈣,當它們遇到白醋時,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因此都會產生氣泡。18.小明把一匙小蘇打倒入盛有三匙白醋的玻璃杯中,蓋上玻璃片,觀察到有氣體a產生,下列物質也能與白醋產生氣體的是( )。A.雞蛋殼 B.白糖 C.鹽【答案】A【詳解】小蘇打倒入盛有三匙白醋的玻璃杯中,蓋上玻璃片,觀察到有氣泡產生;用手觸摸玻璃杯外壁,會感到冰涼,打開玻璃片,把燃著的木條伸入杯中,會發現木條熄滅,科學家經過大量研究已經確定這種氣體是二氧化碳。蛋殼含有碳酸鈣,可以與醋酸反應產生氣體。三、判斷題19.蠟燭燃燒過程中,固體蠟溶解為液態蠟油時的現象非常明顯,所以這一現象是化學變化。( )【答案】×【詳解】物質的變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就是否產生新物質。蠟燭燃燒過程中,固體蠟溶解為液態蠟油時只是狀態發生改變,并沒有產生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20.我們可以利用白醋“軟化”雞蛋殼,同時能觀察到雞蛋殼上產生氣泡,產生的氣泡是二氧化碳氣體。( )【答案】√【詳解】白醋與雞蛋殼反應能產生二氧化碳氣體,這是因為雞蛋殼中含有碳酸鈣,醋酸與碳酸鈣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把雞蛋殼或貝殼浸泡在白醋里,能夠觀察到雞蛋殼或貝殼上有大量的氣泡產生。21.在開采煤礦時,我們發現煤炭上有很多樹葉和樹枝的痕跡,說明煤炭是由古代植物在地底慢慢形成的。( )【答案】√【詳解】煤炭、石油、天然氣:煤炭、石油、天然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后逐漸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資源。煤是古代植物遺體經成作用后轉變成的固體可燃礦產。古代植物遺體漸漸被泥沙掩埋,在長期的壓力、高溫的共同作用下,慢慢變成了煤。22.早期地球的大氣層中并沒有氧氣,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大地中的礦物分解出了氧氣,增加了大氣層中氧氣的含量。( )【答案】×【詳解】綠色植物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與水轉化為氧氣和為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質,增加了大氣層中氧氣的含量。早期地球的大氣層中并沒有氧氣。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氧氣含量仍然很低。當綠色植物出現之后,地球的氧氣含量逐步增加。題干錯誤。23.小科認為自己的身體從出生到現在長高了變重了,但他還是他,因此他判定身體的生長是只是一種物理變化。( )【答案】×【詳解】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物質的變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人體中也會發生化學變化,比如身體的變化如長高變重等都與化學變化有關,包括情緒也與化學變化有關。24.我們身體的生長是一種化學變化,會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換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 )【答案】√【詳解】物質的變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于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我們身體的生長是一種化學變化,會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換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25.白糖在加熱過程中,既發生了物理變化又發生了化學變化。( )【答案】√【詳解】通常,白砂糖是固體。在加熱過程中,白砂糖首先會熔化成液態的糖水,這個過程并沒有新物質產生,這是物理變化。但很快白砂糖顏色會變黃,然后越來越深,最后白砂糖變成了黑色的固體物質,這是因為在加熱過程中產生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26.發光發熱、顏色變化、產生沉淀或氣體等現象是判斷是否發生化學變化的重要依據。( )【答案】√【詳解】化學變化中常伴有發光發熱、顏色變化、放出氣體、產生沉淀等現象。通過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是否發生化學變化。27.物質在變化時會伴隨著很多現象,發光、放熱的變化一定屬于化學變化。( )【答案】×【詳解】在化學變化中,常常伴隨著發光發熱、改變顏色、產生氣體、產生沉淀等現象。物質發生變化伴隨的現象可以初步作為判斷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依據,但最終還要看變化過程中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發光、放熱的變化不一定屬于化學變化,比如燈泡發光發熱但是屬于物理變化。28.加熱白糖的實驗過程中,白糖發生的變化只有化學變化。( )【答案】×【詳解】物質發生化學變化過程,常常伴隨發光發熱、改變顏色、產生氣體、產生沉淀物等。其中最重要的特征還是產生新物質。固體的白糖先熔化成液體的白糖;不斷加熱后,白糖先變成褐色糊狀,接著變成了黑色的物質,并散發出焦味;繼續加熱,黑色的炭會燃燒。在加熱白糖的過程中,白糖最終會變成黑色的物質。加熱白糖的實驗過程中,既有物理變化也有化學變化, 所以題干中的說法是錯誤的。四、連線題29.連一連,將左右兩邊的現象和對應的變化連起來。釀米酒 瓷器摔壞了熱水變冷 物理變化 火藥爆炸小蘇打與白醋混合 牛奶變質氣球爆炸 化學變化 光合作用電燈發光 折紙飛機【答案】【詳解】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的產生,只是物質形狀、大小、形態的變化,所以瓷器摔壞了、折紙飛機、氣球爆裂、瓷器摔破、熱水變冷、電燈發光均沒有新物質的生成,這些屬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的產生,化學變化過程往往伴隨產生種種現象,如發光發熱、產生氣體、改變顏色、產生沉淀物等。釀米酒、小蘇打與白醋混合、火藥爆炸、牛奶變質、光合作用,這些變化均有新物質的生成,屬于化學變化。五、簡答題30.請列舉化學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好處 (至少寫兩個)。【答案】①通過化學變化可以創造五顏六色的布料,美化我們的生活。②利用化學變化合成藥物,以抑制細菌和病毒,保障人體健康。③利用化學變化開發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詳解】化學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好處,這些好處不僅體現在提高生活質量上,還在保障人類健康、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①通過化學變化可以創造五顏六色的布料,美化我們的生活。②利用化學變化合成藥物,以抑制細菌和病毒,保障人體健康。③利用化學變化開發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31.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的氣體有什么特點?與人類有什么關系?【答案】無色無味,不支持燃燒;是人體呼出氣體的主要成分之一。【詳解】白醋和小蘇打混合后產生了新的物質,發生了化學變化。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會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可以滅火。二氧化碳無色無味,是人體呼出氣體的主要成分之一。六、實驗題小蘇打在生活中有許多妙用。小星還聯想到自己學過的化學變化知識,于是利用小蘇打制作了一個噴口開關滅火器,如圖所示。將裝有白色粉末的試管粘在瓶子底部,瓶內裝入無色、有酸味的液體。使用滅火器時,將瓶子倒轉,如圖乙所示,打開開關,噴口就能噴出氣體。32.無色液體是廚房中常見的一種物質,則該無色液體是( )。A.白酒 B.白醋 C.水33.當瓶子倒轉,無色液體和白色粉末混合時,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 )。A.會聽到“嘭”的一聲巨響 B.產生大量的氣泡 C.瓶子變得很燙34.當瓶子倒轉(如圖乙),物質混合時發生了( )變化。(選填“物理”或“化學”)35.打開裝置乙的開關,把一根點燃的火柴放在A處,我們可以觀察到( )。A.火柴沒有變化 B.火柴燒得更旺了 C.火柴熄滅了【答案】32.C 33.B 34.化學 35.C【解析】32.由題可知,瓶內裝入無色、有酸味的液體,由此推斷,該液體是白醋。33.小蘇打和白醋混合我們可以觀察到反應劇烈產生大量氣泡這種氣體是二氧化碳,用手觸摸杯壁,感覺比原來涼。所以B符合題意。34.物質的變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就是否產生新物質。該實驗混合后產生氣體的變化,有新物質產生,屬于化學變化。35.乙裝置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不支持燃燒,因此火柴會熄滅。七、綜合題36.今年二月初二皂戶李火把節廟會上出現了一種糖畫,糖畫顧名思義, 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 在進行繪制糖人之前要先熬糖。把一個銅鍋放在火上,加入適量清水, 再放入白砂糖。白砂糖放入以后要輕輕攪動一下,防止粘底。水開之后, 把水蒸氣排到空氣中。這時,糖液的溫度逐漸變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漸 減少。可以看到,糖液開始起大泡了,這是因為糖液中的水分少了,熬 糖的合適溫度是色澤稍微變黃,大泡變為小泡就差不多了。然后利用熬 好的糖造型,當造型完成后,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糖畫就完成了。(1)從以上信息中,做糖畫時,將糖熬到最合適的狀態是: ,依據這個狀態我認為糖發生的變化是 (選填“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2)用熬好的糖制作成糖畫的這個過程,發生的變化是 ,判斷的依據是: 。(3)我們在課堂上會用蠟燭來加熱白糖,蠟燭在燃燒的過程中會冒出黑煙,說明有 ,屬于 。(4)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化無處不在,我們對石油、煤、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廣泛使用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造成氣候變化和海水酸化。酸化的海水會溶解貝類生物的外殼,造成貝類的死亡,破壞海洋中的生態平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請你寫出兩個可行的辦法。辦法一: 辦法二:【答案】 色澤稍微變黃,大泡變為小泡 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 沒有新的物質生成。 新物質產生 化學變化 供電更持久的充電電池、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 節約用水、用電等。【分析】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我們生活的地球家園,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化學變化。正是這些變化,給予了人類生存所需的各種物質和條件。【小題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就是否產生新物質。做糖畫時,將糖熬到最合適的狀態是色澤稍微變黃,大泡變為小泡就差不多了。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小題2】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就是否產生新物質。用熬好的糖制作成糖畫的這個過程,并沒有產生新物質,只是形狀發生了變化,所以發生的變化是物理變化。【小題3】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就是否產生新物質。我們在課堂上會用蠟燭來加熱白糖,蠟燭在燃燒的過程中會冒出黑煙,說明有新物質產生,屬于化學變化。【小題4】我們對石油、煤、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廣泛使用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造成氣候變化和海水酸化。酸化的海水會溶解貝類生物的外殼,造成貝類的死亡,破壞海洋中的生態平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正在利用化學變化,開發新的清潔能源,比如供電更持久的充電電池、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等,為我們創建一個綠色的未來。試卷第8頁,共10頁試卷第9頁,共10頁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第四單元測試卷時間:60分鐘 分值:100分題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總分得分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15分)1.于謙在《石灰吟》中寫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詩句中,“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屬于 變化;“烈火焚燒若等閑”是屬于 變化。2.墨汁滴在清水中,清水變黑了,這個過程發生的是 變化;咬過的蘋果放置一段時間后顏色發生了明顯變化,這個過程發生了 變化。3.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進入我們的體內,要經過許許多多的 變化,才能變成身體所需要的 。4.媽媽摘下草莓榨成果汁,小寶發現果汁底部有一些沉淀,這屬于 變化。(提示:從物質的變化來考慮)5.物質的變化經常會產生很多現象,常見的有發光、發熱、 改變、生成 和產生 等。6.紫甘藍汁和小蘇打溶液反應的現象是 ,這是 變化。7.米飯滴上碘酒會變 色,這種變化屬于 變化。8.石油是地球賦予人類的寶藏,它也是經歷 形成的。二、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9.紫甘藍與( )混合就會產生類似與白醋混合的現象。A.牙齒 B.唾液 C.舌頭10.下列變化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鮮榨果汁 B.植物光合作用 C.電燈亮了11.植物光合作用是( )。A.物理變化 B.化學變化 C.生長變化12.土壤放入水中靜置后出現分層現象,土壤用火煅燒會變黑伴有焦臭味,以上兩種變化( )。A.都是物理變化 B.都是化學變化 C.前者是物理變化,后者是化學變化13.下圖是盛水的鐵鍋,長時間放置圖中三個位置最容易出現鐵銹的是( )。A.甲處 B.乙處 C.丙處14.被埋在地下的植物與空氣隔絕,又受到地下高溫和高壓的作用,經過漫長的年代,逐漸變成了( )。A.石油 B.煤 C.礦石15.蝦煮熟后會變成紅色,小科想:“蝦顏色的改變,可能是蝦體內有一種遇熱會變成紅色的物質”,小科同學的想法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搜集證據 B.作出假設 C.得出結論16.下列變化中,產生了新物質的是( )。A.鐵生銹 B.滴水成冰 C.食鹽溶解在水中17.把一塊蛋殼和一塊貝殼分別浸入白醋中,發生的實驗現象是( )。A.都產生了氣泡 B.只有蛋殼表面產生了氣泡 C.只有貝殼表面產生氣泡18.小明把一匙小蘇打倒入盛有三匙白醋的玻璃杯中,蓋上玻璃片,觀察到有氣體a產生,下列物質也能與白醋產生氣體的是( )。A.雞蛋殼 B.白糖 C.鹽三、判斷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9.蠟燭燃燒過程中,固體蠟溶解為液態蠟油時的現象非常明顯,所以這一現象是化學變化。( )20.我們可以利用白醋“軟化”雞蛋殼,同時能觀察到雞蛋殼上產生氣泡,產生的氣泡是二氧化碳氣體。( )21.在開采煤礦時,我們發現煤炭上有很多樹葉和樹枝的痕跡,說明煤炭是由古代植物在地底慢慢形成的。( )22.早期地球的大氣層中并沒有氧氣,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大地中的礦物分解出了氧氣,增加了大氣層中氧氣的含量。( )23.小科認為自己的身體從出生到現在長高了變重了,但他還是他,因此他判定身體的生長是只是一種物理變化。( )24.我們身體的生長是一種化學變化,會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換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 )25.白糖在加熱過程中,既發生了物理變化又發生了化學變化。( )26.發光發熱、顏色變化、產生沉淀或氣體等現象是判斷是否發生化學變化的重要依據。( )27.物質在變化時會伴隨著很多現象,發光、放熱的變化一定屬于化學變化。( )28.加熱白糖的實驗過程中,白糖發生的變化只有化學變化。( )四、連線題(10分)29.連一連,將左右兩邊的現象和對應的變化連起來。釀米酒 瓷器摔壞了熱水變冷 物理變化 火藥爆炸小蘇打與白醋混合 牛奶變質氣球爆炸 化學變化 光合作用電燈發光 折紙飛機五、簡答題(5+6,共11分)30.請列舉化學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好處 (至少寫兩個)。31.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的氣體有什么特點?與人類有什么關系?六、實驗題(每小題2分,共8分)小蘇打在生活中有許多妙用。小星還聯想到自己學過的化學變化知識,于是利用小蘇打制作了一個噴口開關滅火器,如圖所示。將裝有白色粉末的試管粘在瓶子底部,瓶內裝入無色、有酸味的液體。使用滅火器時,將瓶子倒轉,如圖乙所示,打開開關,噴口就能噴出氣體。32.無色液體是廚房中常見的一種物質,則該無色液體是( )。A.白酒 B.白醋 C.水33.當瓶子倒轉,無色液體和白色粉末混合時,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 )。A.會聽到“嘭”的一聲巨響 B.產生大量的氣泡 C.瓶子變得很燙34.當瓶子倒轉(如圖乙),物質混合時發生了( )變化。(選填“物理”或“化學”)35.打開裝置乙的開關,把一根點燃的火柴放在A處,我們可以觀察到( )。A.火柴沒有變化 B.火柴燒得更旺了 C.火柴熄滅了七、綜合題(每小題4分,共16分)36.今年二月初二皂戶李火把節廟會上出現了一種糖畫,糖畫顧名思義, 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 在進行繪制糖人之前要先熬糖。把一個銅鍋放在火上,加入適量清水, 再放入白砂糖。白砂糖放入以后要輕輕攪動一下,防止粘底。水開之后, 把水蒸氣排到空氣中。這時,糖液的溫度逐漸變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漸 減少。可以看到,糖液開始起大泡了,這是因為糖液中的水分少了,熬 糖的合適溫度是色澤稍微變黃,大泡變為小泡就差不多了。然后利用熬 好的糖造型,當造型完成后,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糖畫就完成了。(1)從以上信息中,做糖畫時,將糖熬到最合適的狀態是: ,依據這個狀態我認為糖發生的變化是 (選填“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2)用熬好的糖制作成糖畫的這個過程,發生的變化是 ,判斷的依據是: 。(3)我們在課堂上會用蠟燭來加熱白糖,蠟燭在燃燒的過程中會冒出黑煙,說明有 ,屬于 。(4)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化無處不在,我們對石油、煤、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廣泛使用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造成氣候變化和海水酸化。酸化的海水會溶解貝類生物的外殼,造成貝類的死亡,破壞海洋中的生態平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請你寫出兩個可行的辦法。辦法一: 辦法二:/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第3頁 共4頁 ◎ 第4頁 共4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參考答案:答案第2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1頁1. 物理 化學2. 物理 化學3. 化學 營養4.物理5. 顏色 沉淀物 氣體6. 溶液變藍色 化學7. 藍 化學8.化學變化9.B10.B11.B12.C13.B14.B15.B16.A17.A18.A19.×20.√21.√22.×23.×24.√25.√26.√27.×28.×29.30.①通過化學變化可以創造五顏六色的布料,美化我們的生活。②利用化學變化合成藥物,以抑制細菌和病毒,保障人體健康。③利用化學變化開發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31.無色無味,不支持燃燒;是人體呼出氣體的主要成分之一。32.C 33.B 34.化學 35.C36. 色澤稍微變黃,大泡變為小泡 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 沒有新的物質生成。 新物質產生 化學變化 供電更持久的充電電池、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 節約用水、用電等。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第四單元測試卷時間:60分鐘 分值:100分題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總分得分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15分)1.于謙在《石灰吟》中寫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詩句中,“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屬于 變化;“烈火焚燒若等閑”是屬于 變化。2.墨汁滴在清水中,清水變黑了,這個過程發生的是 變化;咬過的蘋果放置一段時間后顏色發生了明顯變化,這個過程發生了 變化。3.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進入我們的體內,要經過許許多多的 變化,才能變成身體所需要的 。4.媽媽摘下草莓榨成果汁,小寶發現果汁底部有一些沉淀,這屬于 變化。(提示:從物質的變化來考慮)5.物質的變化經常會產生很多現象,常見的有發光、發熱、 改變、生成 和產生 等。6.紫甘藍汁和小蘇打溶液反應的現象是 ,這是 變化。7.米飯滴上碘酒會變 色,這種變化屬于 變化。8.石油是地球賦予人類的寶藏,它也是經歷 形成的。二、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9.紫甘藍與( )混合就會產生類似與白醋混合的現象。A.牙齒 B.唾液 C.舌頭10.下列變化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鮮榨果汁 B.植物光合作用 C.電燈亮了11.植物光合作用是( )。A.物理變化 B.化學變化 C.生長變化12.土壤放入水中靜置后出現分層現象,土壤用火煅燒會變黑伴有焦臭味,以上兩種變化( )。A.都是物理變化 B.都是化學變化 C.前者是物理變化,后者是化學變化13.下圖是盛水的鐵鍋,長時間放置圖中三個位置最容易出現鐵銹的是( )。A.甲處 B.乙處 C.丙處14.被埋在地下的植物與空氣隔絕,又受到地下高溫和高壓的作用,經過漫長的年代,逐漸變成了( )。A.石油 B.煤 C.礦石15.蝦煮熟后會變成紅色,小科想:“蝦顏色的改變,可能是蝦體內有一種遇熱會變成紅色的物質”,小科同學的想法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搜集證據 B.作出假設 C.得出結論16.下列變化中,產生了新物質的是( )。A.鐵生銹 B.滴水成冰 C.食鹽溶解在水中17.把一塊蛋殼和一塊貝殼分別浸入白醋中,發生的實驗現象是( )。A.都產生了氣泡 B.只有蛋殼表面產生了氣泡 C.只有貝殼表面產生氣泡18.小明把一匙小蘇打倒入盛有三匙白醋的玻璃杯中,蓋上玻璃片,觀察到有氣體a產生,下列物質也能與白醋產生氣體的是( )。A.雞蛋殼 B.白糖 C.鹽三、判斷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9.蠟燭燃燒過程中,固體蠟溶解為液態蠟油時的現象非常明顯,所以這一現象是化學變化。( )20.我們可以利用白醋“軟化”雞蛋殼,同時能觀察到雞蛋殼上產生氣泡,產生的氣泡是二氧化碳氣體。( )21.在開采煤礦時,我們發現煤炭上有很多樹葉和樹枝的痕跡,說明煤炭是由古代植物在地底慢慢形成的。( )22.早期地球的大氣層中并沒有氧氣,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大地中的礦物分解出了氧氣,增加了大氣層中氧氣的含量。( )23.小科認為自己的身體從出生到現在長高了變重了,但他還是他,因此他判定身體的生長是只是一種物理變化。( )24.我們身體的生長是一種化學變化,會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換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 )25.白糖在加熱過程中,既發生了物理變化又發生了化學變化。( )26.發光發熱、顏色變化、產生沉淀或氣體等現象是判斷是否發生化學變化的重要依據。( )27.物質在變化時會伴隨著很多現象,發光、放熱的變化一定屬于化學變化。( )28.加熱白糖的實驗過程中,白糖發生的變化只有化學變化。( )四、連線題(10分)29.連一連,將左右兩邊的現象和對應的變化連起來。釀米酒 瓷器摔壞了熱水變冷 物理變化 火藥爆炸小蘇打與白醋混合 牛奶變質氣球爆炸 化學變化 光合作用電燈發光 折紙飛機五、簡答題(5+6,共11分)30.請列舉化學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好處 (至少寫兩個)。31.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的氣體有什么特點?與人類有什么關系?六、實驗題(每小題2分,共8分)小蘇打在生活中有許多妙用。小星還聯想到自己學過的化學變化知識,于是利用小蘇打制作了一個噴口開關滅火器,如圖所示。將裝有白色粉末的試管粘在瓶子底部,瓶內裝入無色、有酸味的液體。使用滅火器時,將瓶子倒轉,如圖乙所示,打開開關,噴口就能噴出氣體。32.無色液體是廚房中常見的一種物質,則該無色液體是( )。A.白酒 B.白醋 C.水33.當瓶子倒轉,無色液體和白色粉末混合時,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 )。A.會聽到“嘭”的一聲巨響 B.產生大量的氣泡 C.瓶子變得很燙34.當瓶子倒轉(如圖乙),物質混合時發生了( )變化。(選填“物理”或“化學”)35.打開裝置乙的開關,把一根點燃的火柴放在A處,我們可以觀察到( )。A.火柴沒有變化 B.火柴燒得更旺了 C.火柴熄滅了七、綜合題(每小題4分,共16分)36.今年二月初二皂戶李火把節廟會上出現了一種糖畫,糖畫顧名思義, 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 在進行繪制糖人之前要先熬糖。把一個銅鍋放在火上,加入適量清水, 再放入白砂糖。白砂糖放入以后要輕輕攪動一下,防止粘底。水開之后, 把水蒸氣排到空氣中。這時,糖液的溫度逐漸變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漸 減少。可以看到,糖液開始起大泡了,這是因為糖液中的水分少了,熬 糖的合適溫度是色澤稍微變黃,大泡變為小泡就差不多了。然后利用熬 好的糖造型,當造型完成后,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糖畫就完成了。(1)從以上信息中,做糖畫時,將糖熬到最合適的狀態是: ,依據這個狀態我認為糖發生的變化是 (選填“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2)用熬好的糖制作成糖畫的這個過程,發生的變化是 ,判斷的依據是: 。(3)我們在課堂上會用蠟燭來加熱白糖,蠟燭在燃燒的過程中會冒出黑煙,說明有 ,屬于 。(4)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化無處不在,我們對石油、煤、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廣泛使用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造成氣候變化和海水酸化。酸化的海水會溶解貝類生物的外殼,造成貝類的死亡,破壞海洋中的生態平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請你寫出兩個可行的辦法。辦法一: 辦法二:/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參考答案:答案第2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1頁1. 物理 化學2. 物理 化學3. 化學 營養4.物理5. 顏色 沉淀物 氣體6. 溶液變藍色 化學7. 藍 化學8.化學變化9.B10.B11.B12.C13.B14.B15.B16.A17.A18.A19.×20.√21.√22.×23.×24.√25.√26.√27.×28.×29.30.①通過化學變化可以創造五顏六色的布料,美化我們的生活。②利用化學變化合成藥物,以抑制細菌和病毒,保障人體健康。③利用化學變化開發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31.無色無味,不支持燃燒;是人體呼出氣體的主要成分之一。32.C 33.B 34.化學 35.C36. 色澤稍微變黃,大泡變為小泡 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 沒有新的物質生成。 新物質產生 化學變化 供電更持久的充電電池、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 節約用水、用電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教科版(2017)六年級下冊科學第四單元測試卷(A3原卷).docx 教科版(2017)六年級下冊科學第四單元測試卷(A4原卷).docx 教科版(2017)六年級下冊科學第四單元測試卷(精品解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