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第二框 運動的規律性1.2024年1月23日2時9分,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22千米。有專家指出:“地球一直處于震動狀態,震動是地球的常態。”“震動是地球的常態”體現的哲理是( )①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②震動是地球運動的規律 ③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④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①錯誤;震動是地球的常態不是地球運動的規律,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穩定的、必然的聯系,②錯誤;材料中“地球一直處于震動狀態,震動是地球的常態”說明地球一直處于運動過程中,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③④符合題意。答案:D2.書法是一門藝術。中國古代書法理論主張“意在筆先”,即書法創作之前都要構思和設計,而實現這個最初之“意”,需要經歷不懈的努力和持久的醞釀等待。這表明( )①意識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 ②實踐是實現意識活動目的的基礎 ③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具有直接現實性 ④意識能否正確反映世界取決于意識本身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中國古代書法理論主張“意在筆先”,即書法創作之前都要構思和設計,這體現了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①符合題意;實現這個最初之“意”,需要經歷不懈的努力和持久的醞釀等待,這表明實踐是實現意識活動目的的基礎,②符合題意;意識活動不具有直接現實性,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③錯誤;④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觀點,排除。答案:A3.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其蘊含的哲理有( )①人的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 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③物質和意識相互依賴、密不可分 ④成功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材料意思大致是:“如果我有信心把某件事做成,即使有移山填海之難,也會有成功的一天;如果沒有信心把事情做成,即使像翻手掌、折樹枝一樣容易,也不會有見成效的時候。”強調要充分發揮意識對生理調控的能動作用,還需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②④符合題意;題目強調的是意識的作用而非意識的特點,①不符合題意;物質決定意識,意識離不開物質,意識依賴于物質,而不是相互依賴, ③錯誤。答案:C4.漫畫《植數(樹)》諷刺了一些人( )①違背了實事求是原則的要求 ②忽視了意識活動的能動創造性 ③違反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④否認了人具有主觀能動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漫畫中人物的做法沒有從植樹需要的客觀條件出發,不符合樹木成長的規律,違背了實事求是的原則,①符合題意;漫畫中人物的錯誤做法不是因為忽視了意識活動的能動創造性,②不符合題意;漫畫中將樹種植在一起的行為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③符合題意;漫畫并未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④不符合題意。答案:B5.當文藝創作遇上人工智能,將會怎樣改變文藝創作的形態和生態 人們對此看法不一。觀點一 人工智能創作借助客觀世界的海量數據,基于特定的算法邏輯,遵循一定的創作規律,便捷地將藝術創意轉化為符合人類審美期待的作品。它突破了人類創作漫長打磨的局限性,高速又高效的應用性優勢令人心動。處于起步階段的人工智能創作在未來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觀點二 人工智能創作缺乏真實的生命經歷、基于社會實踐的情感基礎和審美表達,無法獨立開展創作活動。它沒有藝術創作的詩意和靈感,其作品只是素材的堆積,藝術底蘊和藝術個性遠低于人類創作。人工智能作為人類的創造物,不足以撼動人類創作者的主體地位。結合材料,選取其中一種觀點,運用探究世界的本質的相關知識,分析其合理性。答案:選擇觀點一:①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人工智能創作借助客觀世界的海量數據,基于特定的算法邏輯,進而能創作出符合人類審美期待的作品。②規律具有客觀性。人工智能創作遵循一定的創作規律,使其具有高速又高效的應用性優勢。③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求我們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人工智能創作僅處于起步階段,未來具有無限的可能性。選擇觀點二:①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人工智能創作因缺乏人類真實生活和實踐的體驗,不具備人類的意識,無法獨立開展創作活動。②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只是素材的堆積,缺乏藝術創作的詩意和靈感。③意識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人工智能作為人類的創造物,其發展程度本身離不開人類的創作,因而不足以撼動人類創作者的主體地位。課時評價作業(五)運動的規律性(對應課時評價作業第10頁)[學考達標]1.世界的運動變化乃是“絕對觀念”自我發展的結果。這一觀點 ( )①承認了世界是運動的 ②否認了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③堅持了科學的運動觀 ④認為物質是運動的載體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材料中提到“自我發展”,肯定了運動,①符合題意;材料中的運動是“絕對觀念”的運動,否認了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②符合題意;③“科學”說法錯誤;材料中認為精神是運動的載體,④錯誤。答案:A2.“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東西,只是由于某種運動才得以存在、生活。”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 )①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②各類物質運動遵循相同的規律 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④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離不開運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東西由于某種運動得以存在,說明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離不開運動,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③④符合題意;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①錯誤;不同運動遵循不同的規律,②錯誤。答案:D3.人工降雨又稱人工增雨,是指根據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為補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條件,促進云滴迅速凝結或碰撞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過程。根據這一事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在人類認識規律后,規律發生作用就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②人類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創造條件改變規律 ③人類可以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 ④在事物運動過程中存在著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規律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和改變,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①②錯誤;人工降雨表明人類可以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規律在事物運動過程中存在著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③④符合題意。答案:D4.現在的星空,“昨夜星辰”又添新客,人造地球衛星、空間站、太空探測器等“人造星辰”悠然轉動運行;現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林已不罕見,可謂莽原纏玉帶,高峽出平湖,荒山披綠裝,沙漠變良田。這些事實說明( )A.人的意識能夠直接改變客觀事物B.人的意識能夠與任何事物相互作用C.人的意識能夠指導實踐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D.人的意識能夠使客觀世界按照人的任何意志發生變化解析:人的意識通過實踐能夠改變客觀事物,A項“直接改變”錯誤;B項“任何事物”錯誤;材料中現在的星空、現在的地面發生的一系列變化,說明人的意識能夠指導實踐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C項正確;D項“按照人的任何意志”錯誤。答案:C5.中國政府從本國國情和長遠利益出發,本著對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負責的精神,制定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和一系列政策措施。這從哲學上說明了( )A.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B.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C.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D.規律是客觀的,能被人們改變解析:“從本國國情和長遠利益出發……制定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和一系列政策措施”,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C項符合題意;A、B兩項不符合材料主旨;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改變或消滅,D項錯誤。答案:C[能力提升]6.(2024·廣東肇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黃河流域生態脆弱的現狀,著眼黃河治理發展的千秋偉業,提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黃河治理新理念,順應自然、尊重規律,系統推進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全面改善。這說明( )①規律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我們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 ②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了規律就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③根據規律的特點,尊重和利用規律才能夠造福于人類 ④按規律辦事就是不能改變事物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規律的客觀性并不意味著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①正確;不僅僅要認識規律,而且要尊重規律,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②排除;順應自然、尊重規律,系統推進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全面改善,說明尊重和利用規律,按照規律的特點辦事,才能夠造福于人類,③正確;按規律辦事并不意味著不能改變事物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而是要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改變條件來利用規律,④排除。答案:B7.2024年初,我國遭遇入冬以來的最強寒潮,多地出現強雨雪天氣,對電力供應、交通運輸和群眾生產生活帶來較大影響。根據天氣預報預警信息,有關地方和部門壓實責任,細化防范措施,完善應急預案,深入排查風險隱患,全力應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材料體現的哲學道理有(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②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運動是有規律的運動 ③意識具有能動創造性,人能夠正確預測事物的未來 ④意識作為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能指導人們改造世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2024年初,我國遭遇入冬以來的最強寒潮,根據天氣預報預警信息,有關地方和部門壓實責任,細化防范措施,說明物質決定意識,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完善應急預案,深入排查風險隱患,全力應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說明意識具有能動創造性,人能夠正確預測事物的未來,①③符合題意;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②排除;正確的意識才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④排除。答案:A8.材料一 某省抓住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立足農業大省實際,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據測算,該省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轉移農村人口100萬人、節約建設用地22萬畝以上。材料二 某市借鑒外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根據本地實際提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舉措:一是整合演藝娛樂業,擴大政府文化資助和文化采購,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演藝娛樂市場;二是提升文化旅游休閑業,以富有特色的民俗藝術為載體,推動旅游文藝活動發展;三是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推動出版發行等已轉制文化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局面,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推進經濟社會與文化協調發展。(1)結合材料一,運用唯物論的有關知識,說明應怎樣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答案:①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根據當地發展的實際,確立城鎮化發展的科學道路。②充分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積極推進城鎮化的健康發展。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既要尊重城鎮化發展規律,又要積極抓住機遇,不斷探索,健康發展。(2)材料二中,該市“提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舉措”體現了意識活動的什么特點 答案:體現了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的特點。PAGE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3張PPT)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學習目標1.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查閱關于各種運動的資料,明確其載體以及遵循的規律,全面理解物質與運動的關系,堅持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反對唯心主義運動觀。2.理解規律的含義及其客觀性、普遍性,培養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的學科素養。3.搜集在相同或相近條件下不同意識導致人們行動成功或失敗的案例,正確理解意識的本質,把握意識的能動作用的兩方面表現,并明確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培養科學精神的學科素養。4.查閱關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名言,理解其內涵和要求,培養政治認同的學科素養。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第二框 運動的規律性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1)原理內容:世界上 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2)運動的含義: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3)物質離不開運動: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固有的 和 。【拓展】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的基本屬性有永恒性、無限性、可知性、運動性等。一切變化和過程根本屬性存在方式規律是客觀的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3.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1)規律的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 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2)規律是客觀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 ,也不能被消滅。(3)規律具有 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創造本質普遍脫離物質【拓展】不能把現象當成規律現象是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具體的表象,能夠憑感官直接感知;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只能用抽象思維去把握。即凡是人們可以直接用感官感知到的,都是現象,不是規律;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才是規律。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1)原因:意識活動具有 、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2)表現:意識活動不僅可以認識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深藏于事物內部的 。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目的性本質和規律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不僅能夠能動地反映世界,而且可以能動地 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 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思考小測]意識可以直接改造客觀事物嗎 為什么 提示:不可以。意識能動作用的突出表現是指導人們改造世界。意識本身不能直接改造客觀事物。認為意識可以直接改造客觀事物的是唯心主義觀點。3.意識的能動作用不是無條件的(1)前提條件:尊重 。意識的能動性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指導實踐客觀規律(2)具體表現:只有符合 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展產生 作用。[思考小測]錯誤的意識不能發揮能動作用嗎 提示:錯誤的意識也能發揮能動作用,只不過發揮的是阻礙作用。1.含義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 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阻礙客觀規律客觀存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2.要求(1)充分發揮 ,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2)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 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3)反對錯誤觀點:一是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二是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 的思想。【拓展】唯意志主義是指把意志當作世界本原和發展動力的一種唯心主義哲學。其產生于19世紀20年代的德國,后流傳于法、英和北歐一些國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的叔本華和尼采等。主觀能動性客觀規律無所作為任務一:探究物質與運動的關系材料一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一切皆流,無物常駐”。王夫之提出:“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即含動,動不舍靜。”科學也揭示,地球除自轉外,還以約每秒30千米的速度繞太陽公轉,而太陽又以約每秒250千米的速度繞銀河系運動。生物科學表明,人通過新陳代謝得以生存。材料二 各類運動的載體:機械運動的載體——宏觀物體;化學運動的載體——原子、分子、離子等;生物運動的載體——生命有機體;社會運動的載體——生產方式;思維或精神運動的載體——人腦。問題探究(2)材料二中各種運動的載體是物質還是意識 世界上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嗎 答案:這些運動的載體都是物質,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3)上述運動是雜亂無章的還是有規律的 什么是哲學上的規律 答案:任何運動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整個物質世界是怎樣存在的 答案: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物質世界是在運動中存在的,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任務二:理解人類如何認識和改造世界材料三 下圖反映的是兩則成語故事。材料四 馬克思認為,“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人們在探索宇宙、生命、歷史奧秘、醫學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2024年7月3日22時51分,經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八號乘組航天員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的配合支持下,為空間站艙外管路、電纜及關鍵設備安裝了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并完成了艙外巡檢任務。出艙航天員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另外,人們可以根據文物等過去遺留下來的事物追溯過去,還可以用科學的手段進行天氣預報等預測未來的各種情況,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4)材料三反映了關于規律的什么哲學道理 答案:材料三表明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尊重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取得成功,否則就會遭到失敗。(5)材料四中馬克思的觀點以及人們取得的成功是否表明了人們能正確認識世界 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材料四充分說明人們能夠正確認識世界。其原因在于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6)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與動物有何區別 怎樣發揮意識的能動性才能取得成功 答案: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是在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這與動物們本能地適應活動具有本質的區別。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取得成功。一、全面把握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原理 側重點 錯誤典型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物質離不開運動 刻舟求劍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仁者心動;萬物在概念中運動核心突破二、區分規律與具體規律、現象、規則1.具體規律與規律是個性與共性、個別與一般的關系。任何具體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都是有條件的。2.規律與現象:二者有區別,規律隱藏在事物內部,靠抽象思維把握,現象浮現在表面,靠感官直接感知;二者有聯系,規律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背后隱藏著規律。3.規律不同于規則:規律是客觀的,規則是主觀的,符合規律的規則是合理的,違背規律的規則是不合理的。三、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關系 客觀規律 主觀能動性辯證 關系 規律是普遍的、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既不能創造和消滅規律,也不能違背規律。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 人有主觀能動性,可以能動地認識規律、利用規律,從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方法論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四、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關系 內容 方法論要求物質決定意識 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 增強意識活動的目的性;發揮意識活動的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2024·廣東佛山·改編)在美學中,曲線標示著一種美感,一種美學情趣。從造型心理學角度看,橫線能使人產生穩實感,豎線有力量感,而曲線則最富優美感、運動感。在中國美學的觀念中,曲線有著和西方不同的意思。曲線是柔和、溫雅的,反映了中國美學重視和諧的精神。這表明( )①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會受到人的主觀因素影響 ②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上是人們反映形式不同 ③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特點 ④有什么樣的意識內容就有什么樣的反映對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典題示范解析:人的心理因素是人的主觀因素,影響主體對客體的反映,①正確;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上是所反映客觀存在的變化,②錯誤;曲線最富優美感,中國的美學觀念與西方美學觀念不同,表明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的特點,③正確;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應該是有什么樣的反映對象就有什么樣的意識內容,④錯誤。答案:B我希望,有朋自遠方來,歲月不改其性,紅塵不染其心;我希望,歲月無痕,大地不老,一路最美際遇充滿詩情和畫意。但從哲學角度看 ( )①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質運動具有絕對性,根本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現象 ③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人在紅塵面前無能為力,“不染其心”是不可能的 ④物質的唯一特性是運動,“歲月無痕”只能是人們相互之間美好的祝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針對訓練解析:材料中指出“歲月不改其性”和“大地不老”的現象是不存在的,運動是物質固有的存在方式,運動是絕對的,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故①②正確;物質決定意識,但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人能夠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認識并利用規律,故在大自然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故③不選;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④說法錯誤。答案:A課堂回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第二課第二框運動的規律性練習含答案.doc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第二課第二框運動的規律性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