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模塊檢測卷(一) (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9小題,每小題2分,共3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2024·金華期末)下列選項中不屬于造成荒漠化因素的是 ( )干旱 濫墾大風吹揚 退耕還林2.(2024·強基聯盟高二聯考)水資源不足和水質污染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太陽能推動全球的水循環垃圾分類處理有助于防治水質污染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不會造成水質污染水體的富營養化會引起赤潮或水華3.(2024·杭州高二期末)杭州淳安余家村大力發展蠶種產業,采用茶葉套種香榧,實現香榧、茶葉雙豐收。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荒山變成茶山屬于群落演替類型中的次生演替種植在同一區域的植物之間存在競爭關系茶園中高矮不同的茶樹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這種高效復合經營模式提升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 (2024·衢溫聯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4~5題。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它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2022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攜手為保護地球投資”。4.下列環境問題與大量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有直接關系的是 ( )水體污染 普降酸雨臭氧減少 土地荒漠化5.下列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 )臭氧層被破壞會導致溫室效應加劇就地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措施水體的污染物主要來自人類的排放防治酸雨最有效的辦法是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6.在一段時間內,某自然生態系統中甲種群的增長速率變化、乙種群的數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t1~t2,甲種群的增長速率大于乙種群t2時的甲種群環境容納量較大t2~t3,甲種群和乙種群的年齡結構類型相同t4后,乙種群基數增大,增長會越來越快7.(2023·三賢聯盟聯考)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生產量和生物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 )分解者的生產量一定不會轉化為消費者的生產量當群落演替到頂極時,其凈生產量也達到了最大海洋的年凈初級生產量低于陸地但是其凈次級生產量高于陸地熱帶雨林需外界不斷輸入物質才能維持其正常生產量和生物量8.(2024·浙南名校聯盟高二聯考)種群是具有一定特征、能自我調節的、動態變化和發展的有機體。以下關于種群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 )種群密度能反映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和數量變化趨勢種群性別比例若偏離1∶1,則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少種群內個體的死亡不利于保持物種的延續和遺傳多樣性年齡結構可預測種群未來的數量變化9.珍稀物種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棲息地的破碎。人類已經把大部分陸地用于農業種植,而很多野生動物是無法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生存的,其余的陸地很多都在經歷破碎過程或已經破碎成許多很小的板塊。如圖表示白臉猴的種群大小與種群持續時間的關系。下列關于棲息地破碎對種群影響的敘述,錯誤的是 ( )對于白臉猴來說,棲息地越大,種內競爭越小,個體生存機會越大白臉猴種群越大,種群持續時間越長,是因為出生率高的緣故白臉猴種群小,變異類型少,遇到不良環境容易被淘汰棲息地的破碎會導致基因交流的機會減少10.(2024·湖州高二統考期末)科研小組研究了某草原上家畜的不同放牧方式對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影響,其中按月輪牧指周期為一個月的放牧和禁牧交替進行,得到的結果如表所示,捕獲率表示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相對大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放牧方式 禁牧 連續放牧 按月輪牧捕獲率(%) 6% 2% 3.3%可用標志重捕法獲得該草原上布氏田鼠種群的準確數量與按月輪牧相比,連續放牧降低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作用更顯著連續放牧加劇了鼠群與其捕食者的關系,死亡率升高導致其密度降低在禁牧區采取藥物滅鼠措施后,死亡率升高是引起該鼠群密度下降的唯一因素11.(2024·湖州高二期末)如圖是某生態農場的能量流動過程示意圖,其中A~J表示能量值(單位相同)、甲~丁表示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乙糞便中的能量全部屬于A圖中的次級生產者有乙、丙和丁各營養級細胞呼吸散失的能量分別用B、D、I表示第二個營養級到第三個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F/(C+G)×100%12.(2024·余姚高二檢測)生態廊道指適應生物遷移或棲息的通道,可將保護區之間或與之隔離的其他生境相連。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生態廊道建設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多樣性層次生態廊道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就地保護措施生態廊道聯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物種間的基因交流生態廊道建設可恢復珍稀物種生物數量,提高生態系統抵抗干擾保持穩態的能力13.(2024·精誠聯盟高二開學考)十多年前,5對朱鹮從陜西千里迢迢來到浙江,在德清下渚湖濕地安了家。時至今日,德清的朱鹮種群數量達到761只,成為全國重要的人工繁育朱鹮種源基地之一。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此種保護措施屬于就地保護可保護朱鹮的遺傳多樣性可通過樣方法調查朱鹮的數量保護朱鹮對人類毫無價值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14~15題。 “海底黑煙囪”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溫熱液活動區,其熱液噴出時形似“黑煙”。此區域是高溫、高壓、沒有陽光且缺乏氧氣的極端環境,人們卻在其中發現了許多前所未見的生物,包括大得出奇的紅蛤、海蟹、血紅色的管蟲、形狀類似蒲公英的水螅生物、蠕蟲及硫細菌(類似硝化細菌)等。14.下列關于硫細菌的說法,正確的是 ( )硫細菌沒有線粒體,不能進行需氧呼吸與酵母菌相比,硫細菌沒有典型的細胞核硫細菌沒有葉綠體,但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硫細菌細胞內不存在DNA-蛋白質復合體15.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該高溫熱液活動區屬于一個生態系統,其中的生產者主要是硫細菌該高溫熱液活動區生物的DNA中G—C堿基對所占比例相比淺海區生物的可能要大該高溫熱液活動區的物種豐富度低于淺海區的群落中的,各種生物只存在捕食關系一些生物能在該高溫熱液活動區中生存是長期進化的結果16.研究人員對蘇門答臘島森林中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進行調查時發現,近年來該島的野生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數量銳減,很多種類的生物瀕臨滅絕,研究者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并繪制圖形如下。下列相關分析中正確的是 ( )瀕?;蚴艿酵{的原因人類的活動將棲息地片段化不利于種群的繁衍可建立自然保護區,禁止獵殺和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獵殺有害的野生動物對整個生態系統是有利的外來物種的到來降低了所有野生動植物的K值17.(2024·西城區高二期末)研究者探究本土植物對外來物種紫莖澤蘭入侵的抗性,結果如下。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注:NRI指數值越大,表示本地物種與紫莖澤蘭間的親緣關系越近。提高灌木層物種多樣性可顯著抑制紫莖澤蘭的入侵群落物種多樣性越高,入侵物種可利用資源越少NRI指數越大,生態位重疊程度越高,抵抗入侵能力越強應從其他地區引入紫莖澤蘭的近緣物種,來防控其入侵18.(2024·海淀區高二期末)科研人員選擇若干大小相似、開放的稻田,每隔一定距離設置適宜高度的模擬樹樁,為肉食性猛禽提供棲息場所。一段時間后,統計田鼠種群密度如圖所示。相關敘述不合理的是 ( )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田鼠的種群密度推測Ⅱ組田鼠的出生率大于Ⅰ組推測Ⅰ組比Ⅱ組的環境中猛禽的密度大推測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敵19.(2024·豐臺區高二期末)通過沉水植物吸收無機鹽是解決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手段,然而浮游藻類的大量繁殖常導致沉水植物因缺少光照而難以生長。河蜆可濾食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蒲腥藛T進行了不同河蜆密度的野外實驗,并定期測定各組浮游藻類葉綠素a濃度,結果如圖1,實驗結束時測定沉水植物的葉綠素a濃度,結果如圖2。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 )河蜆可通過濾食降低水體中浮游藻類的密度適量投放河蜆有利于維持群落復雜的垂直結構河蜆可通過捕食關系降低沉水植物的密度可以同時利用沉水植物和河蜆進行水體修復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2分)20.(12分)(2024·環大羅山聯盟聯考)某森林生態系統中有甲、乙兩種昆蟲,起初這兩種昆蟲的種群密度長期保持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后來時間T點,對森林施放了一種鄰近林區曾多次使用的化學殺蟲劑,這一生態系統就發生了變化,如下圖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4分)若該森林是北方針葉林,則該森林的 植物具有葉呈針狀,表面有增厚的角質膜和內陷的氣孔等特征。針葉林中的昆蟲通常活動能力較強,為研究乙昆蟲種群的發展動態,常采用 法調查獲得乙昆蟲的種群密度。 (2)(5分)據圖分析可知,施藥前乙昆蟲種群的年齡結構為 。施藥后,甲、乙兩種昆蟲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不同,甲昆蟲密度上升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施藥前,該森林生態系統保持 的狀態,施藥后,隨著甲昆蟲密度的增加該森林的初級生產量 (填“升高”“下降”或“不變”),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說明生態系統的 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21.(12分)(2024·東城區高二期末)科研人員利用觀測、監測與控制實驗(增溫和干旱)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態系統的草地生產力和物種組成的影響。(1)(6分)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CO2轉變為有機物,同時將光能轉變為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并沿著 (渠道)流動,體現了植物在生態系統 和 中的重要作用。 (2)(2分)為研究增溫和干旱對植物生產力的影響,科研人員進行了4年實驗,統計結果如圖。由圖1結果可知,氣候變暖和干旱處理會導致每年的ANPP(地上凈初級生產力)和BNPP(地下凈初級生產力)發生變化,但總體變化是ANPP降低,BNPP增加,總NPP(總凈初級生產力) 。 (3)(4分)研究者將9種植物分為3個功能組(禾本科牧草、非禾本科牧草、莎草),探究不同植物功能組對增溫和干旱處理的響應。據圖2推測,氣候變化影響物種組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3分)(2024·金華十校聯考)杜鵑又稱布谷鳥,一般棲于森林上層,是捕捉松毛蟲的能手。如圖是某森林的部分能量,N1~N9表示能量值,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4分)森林中的杜鵑以松毛蟲為食,據此判斷杜鵑屬于第 營養級,該森林以 (填“捕食”或“腐食”)食物鏈為主。 (2)(6分)N6 (填“是”或“不是”)由初級消費者流向蜣螂的能量,其中初級消費者用于自身生長和繁殖的能量為 (用圖中字母表示)。能量從第一個營養級到第二個營養級的傳遞效率為 (用圖中字母表示),圖中N3的能量去向除圖中所示外,還有 。 (3)(3分)圖中蜣螂的存在和將糞便發酵制沼氣等,使物質得以多途徑利用,從而提高生態系統中能量的 。 23.(12分)(2024·金麗衢十二校聯考)下圖是某生態系統部分生物營養關系示意圖。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4分)上述生態系統中各組成成分之間的緊密聯系,使該生態系統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具有一定的 和功能。若該生態系統內存在某種對生物體造成危害的,且難以分解的化合物,據圖分析,該化合物對圖中 危害最嚴重。 (2)(4分)圖中的兩條食物鏈:①草→雜食性鳥;②草→蝗蟲→蜘蛛→雜食性鳥。從能量流動角度分析,能量 的不同導致兩條食物鏈的營養級數量不同,該生態系統中所有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的復雜的單向的營養關系稱為 。 (3)(4分)由于喬木的遮擋程度不同,導致不同區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種類和數量有一定差異,地表生物的這種區域分布差異屬于群落 結構。群落交錯區的生物種類和種群密度增加的現象稱為邊緣效應,該地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交錯區,該區相較于人工杉木林,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 。 24.(13分)(2024·豐臺區高二期末)2021年10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白皮書顯示,隨著人工繁育大熊貓數量快速優質增長,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苯禐椤耙孜!?實現野外放歸并成功融入野生種群。但保護大熊貓的工作仍然任重道遠。為了防止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程度加深,我國設立了大熊貓國家公園。將川、陜、甘三省的野生大熊貓種群高密度區、主要棲息地、局域種群遺傳交流廊道等80多個保護區有機整合,形成一片基本相互連接起來的國家公園。請回答:(1)(6分)直接決定大熊貓數量的種群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是提高 (即K值),具體措施有 (答出一點即可)。 (2)(1分)大熊貓在野外數量稀少,不能用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大熊貓的新鮮糞便外包裹有腸道黏膜,可提取 進行個體識別和數量統計。 (3)(4分)為了更好的進行野化放歸,科研人員對公園內某一區域大熊貓及同域分布的金錢豹、黃喉貂和豹貓3種潛在捕食者的空間分布、日?;顒庸澛蛇M行了調查,這些調查屬于對其 的研究。結果發現大熊貓與金錢豹的空間分布重疊程度很低,而黃喉貂和豹貓與大熊貓的空間分布重疊程度很高;日常節律調查結果如下: 大熊貓、金錢豹和黃喉貂和豹貓的活動節律雷達結果表明:大熊貓日活動節律以 (填“晝間”或“夜間”)為主,與潛在天敵中的 相同。綜合以上信息判斷, 是該區域內大熊貓所面臨的最具威脅的捕食者。以上結果有助于綜合評價野生大熊貓所面臨的潛在捕食壓力,為大熊貓種群保護與復壯提供科學依據。 (4)(2分)除上述因素外,影響大熊貓種群數量的因素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塊檢測卷(一)1.D [干旱使降水量減少,濫墾導致林木減少,水土保持能力降低,大風吹揚會導致沙土增多,均會導致荒漠化;退耕還林屬于保護土地資源的行為,不會導致荒漠化,故選D。]2.C [太陽能是最終能量來源,推動全球的水循環,A正確;垃圾分類并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水質污染,節約能源,B正確;機動車排放的尾氣會造成水質污染,C錯誤;水體富營養化會導致植物的瘋長,引起赤潮或水華,D正確。]3.C [茶園中高矮不同的茶樹屬于種群的范疇,這不能體現群落的垂直結構,C錯誤。]4.B5.A [平流層中的臭氧可保護生物免受短波輻射的傷害,大氣中CO2濃度的大量增加,會使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溫室效應,A錯誤。]6.C [圖示為甲種群的增長速率變化和乙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無法比較二者的增長速率大小,A錯誤;環境容納量與環境有關,與種群數量無關,t2時甲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的一半,B錯誤;t2~t3,甲種群的增長速率大于零,種群數量仍在增多,乙種群的數量也在增多,其年齡結構都為增長型,C正確;由于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當種群數量增大時,種內競爭就會加劇,以該種群為食的動物的數量也會增加,這就會使種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當死亡率增加到與出生率相等時,種群的增長就會停止,D錯誤。]7.C [消費者和分解者等異養生物都屬于次級生產者,分解者的生產量可以轉化為消費者的生產量,例如雞以蚯蚓為食,A錯誤;當群落演替到頂極時,雖然總初級生產量接近最大,但此時的呼吸消耗量也達到了最大值且幾乎與總初級生產量相等,因此凈生產量反而最小,B錯誤;因為海洋中大部分面積是開闊大洋,故海洋的年凈初級生產量低于陸地,但由于海洋中植食動物利用藻類的效率比陸地動物利用植物效率高,導致海洋的凈次級生產量高于陸地凈次級生產量,C正確;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是一個完善而穩定的生態系統,不需要外界物質輸入就可維持其正常生產量和生物量,D錯誤。]8.D [種群密度能反映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但不能反映種群數量變化的趨勢,A錯誤;種群的性別比例往往通過影響種群的出生率而間接影響種群的密度,若種群性別比例偏離1∶1后不會使出生率降低,則種群數量不會變少,B錯誤;種群內個體的死亡和新生使得基因代代相傳,既有遺傳也有變異,有利于保持物種的延續和遺傳多樣性,C錯誤。]9.B [若棲息地范圍較廣,則種內競爭不激烈,個體生存機會增大,A正確;白臉猴種群越大,種群持續時間越長,有可能是適應環境的變異類型增多,遇到不良環境容易生存下來,不一定是出生率高的緣故,B錯誤,C正確;棲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離,阻礙了基因交流,D正確。]10.B [該草原上布氏田鼠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可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但該方法只能估算其數量而不能準確計算,A錯誤;分析表格可知,與按月輪牧相比,連續放牧捕獲率更低,說明該方法降低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作用更顯著,B正確;連續放牧會導致草原上的草被家畜更多攝食,降低了鼠群的食物來源和遮蔽空間,從而導致其死亡率升高,導致種群密度降低,C錯誤;在禁牧區采取藥物滅鼠措施后,導致死亡率升高,成年個體的死亡同時也會導致出生率降低,從而引起該鼠群密度下降,D錯誤。]11.A [乙的能量來源除了甲以外還有外界有機物,故乙糞便中的能量不是全部屬于A,A錯誤;分析題圖,甲~丁表示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甲為生產者,乙為初級消費者,丙為次級消費者,丁為分解者,其中乙、丙和丁屬于次級生產者,B正確;B為甲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D為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I為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正確;乙為第二個營養級,丙為第三個營養級,能量傳遞效率為相鄰營養級同化量之比,但是這是一個人工生態系統,第二個營養級有有機物的輸入,故第二個營養級到第三個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F/(C+G)×100%,D正確。]12.C [生態廊道建設屬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其著重保護的是生態系統多樣性層次,A正確;生態廊道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就地保護措施,就地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有效的措施,B正確;生態廊道聯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種群間的基因交流,C錯誤;生態廊道建設可恢復珍稀物種生物數量,增加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使營養結構變得更加復雜,進而可提高生態系統抵抗干擾保持穩態的能力,D正確。]13.B [朱鹮從陜西千里迢迢來到浙江,此種保護措施屬于遷地保護,A錯誤;人工繁育基地可保護朱鹮的遺傳多樣性,B正確;朱鹮數量少,個體大,可通過逐個計數法調查朱鹮的數量,C錯誤;保護朱鹮對人類有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等,D錯誤。]14.B [硫細菌沒有線粒體,但可以進行需氧呼吸,A錯誤;硫細菌作為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酵母菌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典型的細胞核,B正確;硫細菌作為原核生物,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可以進行化能合成作用,C錯誤;硫細菌細胞內雖然沒有染色體,但是在DNA復制時,DNA會與DNA聚合酶等形成DNA-蛋白質復合體,D錯誤。]15.C [生態系統中生物成分包含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硫細菌為生產者,除此還有大得出奇的紅蛤、海蟹、血紅色的管蟲、形狀類似蒲公英的水螅生物、蠕蟲等,生物種間關系包括捕食、競爭等,C錯誤。]16.A [人類的活動會將該島的森林分割成若干片段,棲息環境片段化,會使得野生動物種群被分割成若干小種群,這樣對種群的繁衍是不利的,A正確;對蘇門答臘島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來說,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最為有效的措施,但是野生動植物資源不等于完全不能利用,B錯誤;動物有利還是有害是相對而言的,但每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都有一定的位置,獵殺有害的野生動物會使得物種豐富度降低,營養結構變得簡單,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變小,對整個生態系統是不利的,C錯誤;外來物種的到來不一定對所有野生動植物都不利,它們也可能成為某些動物的食物,提高它們的K值,D錯誤。]17.D [從其他地區引入紫莖澤蘭的近緣物種,可能造成新的生態入侵,D錯誤。]18.B [田鼠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可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A正確;直接決定種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Ⅱ組的種群密度大于Ⅰ組,但不能直接推測出Ⅱ組的出生率大于Ⅰ組,B錯誤;Ⅱ組中每隔200 m設樁,Ⅰ組中每隔100 m設樁,可推測Ⅰ組中猛禽的密度會大于Ⅱ組,C正確;圖示顯示株冠形成后,田鼠的種群密度迅速增加,由此可推測株冠的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敵,D正確。]19.C [河蜆可濾食水中浮游生物,所以河蜆可通過濾食降低水體中浮游藻類的密度,A正確;浮游藻類增加會降低水質,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會對其他水生植物的生存產生不良影響,沉水植物會為動物創造更多棲息空間,也不會影響其他水層的光照強度,而適量投放河蜆可以減少浮游藻類從而增多沉水植物,有利于維持群落復雜的垂直結構,B正確;由圖2可知,隨著河蜆密度的增加,沉水植物的葉綠素a濃度逐漸升高,可以知道是通過河蜆減少浮游藻類所導致的,河蜆與沉水植物兩者間無捕食關系,C錯誤;沉水植物吸收無機鹽可以解決水體富營養化,同時河蜆可以防止沉水植物受到浮游藻類的影響,所以可以同時利用沉水植物和河蜆進行水體修復,D正確。]20.(1)優勢種 標志重捕 (2)穩定型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相對穩定 下降 自我調節解析 (1)若該森林是北方針葉林,則該森林的優勢種植物具有葉呈針狀,表面有增厚的角質膜和內陷的氣孔等特征。針葉林中的昆蟲通?;顒幽芰^強,活動范圍較大,常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獲得乙昆蟲的種群密度。(2)施藥前,這兩種昆蟲的種群密度長期保持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乙昆蟲種群的年齡結構為穩定型。施藥后,甲昆蟲種群密度上升,乙昆蟲種群密度降低,甲昆蟲密度上升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3)施藥前,該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由圖可知,施藥后,隨著甲昆蟲密度的增加,該森林的初級生產量下降,生態系統受到破壞,說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21.(1)食物鏈和食物網 物質循環 能量流動(后兩空順序可互換)(2)無顯著變化(3)禾本科牧草的根系更為發達,在增溫和干旱條件下,發達的根系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因此禾本科牧草更容易生存,進而導致豐富度增加,莎草和非禾本科牧草的豐富度降低22.(1)三個 腐食 (2)不是 N5-N8 N5÷N2×100% 部分未利用 (3)利用率/利用效率解析 (1)生產者為第一個營養級,松毛蟲為第二個營養級,森林中的杜鵑以松毛蟲為食,處于第三個營養級;該森林中大部分有機物中的能量都不能被消費者利用,大部分都是流向分解者,因此以腐食食物鏈為主。(2)N6是初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沒有流入初級消費者體內,不屬于初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初級消費者用于自身生長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量=N5-N8;能量從第一個營養級到第二個營養級的傳遞效率為第二個營養級的同化量/第一個營養級的同化量×100%=N5÷N2×100%;N3為生產者用于生長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量),N3的能量去向除圖中所示(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營養級)外,還有部分未利用。(3)圖中蜣螂的存在和將糞便發酵制沼氣等,使得原來不能利用的糞便中的有機物的能量被轉化和利用,提高了生態系統中能量的利用率。23.(1)結構 雜食性鳥 (2)傳遞效率 食物網 (3)水平 較強解析 (1)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若該生態系統內存在某種對生物體造成危害的,且難以分解的化合物,則根據生物富集現象可知,該化合物對圖中最高營養級的雜食性鳥危害最嚴重。(2)從能量流動角度分析,能量傳遞效率的不同導致兩條食物鏈的營養級數量不同。生態系統中所有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的復雜的單向的營養關系稱為食物網。(3)生物在不同區域地表的鑲嵌性分布體現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分析題意可知,群落交錯區的生物種類和種群密度增加,由于該地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交錯區,該區相較于人工杉木林,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較強。24.(1)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環境容納量 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大熊貓棲息環境、增加大熊貓的食物來源 (2)DNA (3)生態位 晝間 金錢豹和黃喉貂 黃喉貂(4)流行性傳染病、氣候等解析 (1)在種群的數量特征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直接決定種群密度,而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環境容納量;建立自然保護區,給大熊貓更寬廣的生存空間,改善它們的棲息環境,從而提高環境容納量,都是保護大熊貓的措施。(2)DNA具有特異性,為進行大熊貓個體識別,可采用DNA識別法。(3)生態位表示物種在群落中所處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表征了物種對各種資源(食物、空間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的關系,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科研人員對公園內某一區域大熊貓及同域分布的金錢豹、黃喉貂和豹貓3種潛在捕食者的空間分布、日常活動節律進行了調查,這些調查屬于對其生態位的研究;據圖可知,大熊貓的活動時間,集中在8:00—18:00,故大熊貓日?;顒庸澛梢詴冮g活動為主;該活動時間段與金錢豹和黃喉貂相同;結合題干信息“大熊貓與金錢豹的空間分布重疊程度很低,而黃喉貂和豹貓與大熊貓的空間分布重疊程度很高”,又因為大熊貓與黃喉貂活動時間重合,故黃喉貂是該區域內大熊貓所面臨的最具威脅的捕食者。(4)除上述因素外,影響大熊貓種群數量的因素還有流行性疾病和氣候等。(共50張PPT)模塊檢測卷(一)(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D一、選擇題(本題共19小題,每小題2分,共3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2024·金華期末)下列選項中不屬于造成荒漠化因素的是( )A.干旱 B.濫墾 C.大風吹揚 D.退耕還林解析:干旱使降水量減少,濫墾導致林木減少,水土保持能力降低,大風吹揚會導致沙土增多,均會導致荒漠化;退耕還林屬于保護土地資源的行為,不會導致荒漠化,故選D。2.(2024·強基聯盟高二聯考)水資源不足和水質污染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太陽能推動全球的水循環B.垃圾分類處理有助于防治水質污染C.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不會造成水質污染D.水體的富營養化會引起赤潮或水華解析:太陽能是最終能量來源,推動全球的水循環,A正確;垃圾分類并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水質污染,節約能源,B正確;機動車排放的尾氣會造成水質污染,C錯誤;水體富營養化會導致植物的瘋長,引起赤潮或水華,D正確。C3.(2024·杭州高二期末)杭州淳安余家村大力發展蠶種產業,采用茶葉套種香榧,實現香榧、茶葉雙豐收。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荒山變成茶山屬于群落演替類型中的次生演替B.種植在同一區域的植物之間存在競爭關系C.茶園中高矮不同的茶樹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D.這種高效復合經營模式提升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解析:茶園中高矮不同的茶樹屬于種群的范疇,這不能體現群落的垂直結構,C錯誤。C(2024·衢溫聯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4~5題。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它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2022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攜手為保護地球投資”。4.下列環境問題與大量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有直接關系的是( )A.水體污染 B.普降酸雨 C.臭氧減少 D.土地荒漠化B5.下列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A.臭氧層被破壞會導致溫室效應加劇B.就地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措施C.水體的污染物主要來自人類的排放D.防治酸雨最有效的辦法是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解析:平流層中的臭氧可保護生物免受短波輻射的傷害,大氣中CO2濃度的大量增加,會使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溫室效應,A錯誤。A6.在一段時間內,某自然生態系統中甲種群的增長速率變化、乙種群的數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CA.t1~t2,甲種群的增長速率大于乙種群B.t2時的甲種群環境容納量較大C.t2~t3,甲種群和乙種群的年齡結構類型相同D.t4后,乙種群基數增大,增長會越來越快解析:圖示為甲種群的增長速率變化和乙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無法比較二者的增長速率大小,A錯誤;環境容納量與環境有關,與種群數量無關,t2時甲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的一半,B錯誤;t2~t3,甲種群的增長速率大于零,種群數量仍在增多,乙種群的數量也在增多,其年齡結構都為增長型,C正確;由于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當種群數量增大時,種內競爭就會加劇,以該種群為食的動物的數量也會增加,這就會使種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當死亡率增加到與出生率相等時,種群的增長就會停止,D錯誤。A.t1~t2,甲種群的增長速率大于乙種群B.t2時的甲種群環境容納量較大C.t2~t3,甲種群和乙種群的年齡結構類型相同D.t4后,乙種群基數增大,增長會越來越快7.(2023·三賢聯盟聯考)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生產量和生物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A.分解者的生產量一定不會轉化為消費者的生產量B.當群落演替到頂極時,其凈生產量也達到了最大C.海洋的年凈初級生產量低于陸地但是其凈次級生產量高于陸地D.熱帶雨林需外界不斷輸入物質才能維持其正常生產量和生物量C解析:消費者和分解者等異養生物都屬于次級生產者,分解者的生產量可以轉化為消費者的生產量,例如雞以蚯蚓為食,A錯誤;當群落演替到頂極時,雖然總初級生產量接近最大,但此時的呼吸消耗量也達到了最大值且幾乎與總初級生產量相等,因此凈生產量反而最小,B錯誤;因為海洋中大部分面積是開闊大洋,故海洋的年凈初級生產量低于陸地,但由于海洋中植食動物利用藻類的效率比陸地動物利用植物效率高,導致海洋的凈次級生產量高于陸地凈次級生產量,C正確;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是一個完善而穩定的生態系統,不需要外界物質輸入就可維持其正常生產量和生物量,D錯誤。8.(2024·浙南名校聯盟高二聯考)種群是具有一定特征、能自我調節的、動態變化和發展的有機體。以下關于種群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種群密度能反映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和數量變化趨勢B.種群性別比例若偏離1∶1,則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少C.種群內個體的死亡不利于保持物種的延續和遺傳多樣性D.年齡結構可預測種群未來的數量變化D解析:種群密度能反映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但不能反映種群數量變化的趨勢,A錯誤;種群的性別比例往往通過影響種群的出生率而間接影響種群的密度,若種群性別比例偏離1∶1后不會使出生率降低,則種群數量不會變少,B錯誤;種群內個體的死亡和新生使得基因代代相傳,既有遺傳也有變異,有利于保持物種的延續和遺傳多樣性,C錯誤。9.珍稀物種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棲息地的破碎。人類已經把大部分陸地用于農業種植,而很多野生動物是無法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生存的,其余的陸地很多都在經歷破碎過程或已經破碎成許多很小的板塊。如圖表示白臉猴的種群大小與種群持續時間的關系。下列關于棲息地破碎對種群影響的敘述,錯誤的是( )BA.對于白臉猴來說,棲息地越大,種內競爭越小,個體生存機會越大B.白臉猴種群越大,種群持續時間越長,是因為出生率高的緣故C.白臉猴種群小,變異類型少,遇到不良環境容易被淘汰D.棲息地的破碎會導致基因交流的機會減少解析:若棲息地范圍較廣,則種內競爭不激烈,個體生存機會增大,A正確;白臉猴種群越大,種群持續時間越長,有可能是適應環境的變異類型增多,遇到不良環境容易生存下來,不一定是出生率高的緣故,B錯誤,C正確;棲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離,阻礙了基因交流,D正確。A.對于白臉猴來說,棲息地越大,種內競爭越小,個體生存機會越大B.白臉猴種群越大,種群持續時間越長,是因為出生率高的緣故C.白臉猴種群小,變異類型少,遇到不良環境容易被淘汰D.棲息地的破碎會導致基因交流的機會減少10.(2024·湖州高二統考期末)科研小組研究了某草原上家畜的不同放牧方式對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影響,其中按月輪牧指周期為一個月的放牧和禁牧交替進行,得到的結果如表所示,捕獲率表示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相對大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放牧方式 禁牧 連續放牧 按月輪牧捕獲率(%) 6% 2% 3.3%A.可用標志重捕法獲得該草原上布氏田鼠種群的準確數量B.與按月輪牧相比,連續放牧降低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作用更顯著C.連續放牧加劇了鼠群與其捕食者的關系,死亡率升高導致其密度降低D.在禁牧區采取藥物滅鼠措施后,死亡率升高是引起該鼠群密度下降的唯一因素解析:該草原上布氏田鼠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可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但該方法只能估算其數量而不能準確計算,A錯誤;分析表格可知,與按月輪牧相比,連續放牧捕獲率更低,說明該方法降低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作用更顯著,B正確;連續放牧會導致草原上的草被家畜更多攝食,降低了鼠群的食物來源和遮蔽空間,從而導致其死亡率升高,導致種群密度降低,C錯誤;在禁牧區采取藥物滅鼠措施后,導致死亡率升高,成年個體的死亡同時也會導致出生率降低,從而引起該鼠群密度下降,D錯誤。11.(2024·湖州高二期末)如圖是某生態農場的能量流動過程示意圖,其中A~J表示能量值(單位相同)、甲~丁表示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A.乙糞便中的能量全部屬于AB.圖中的次級生產者有乙、丙和丁C.各營養級細胞呼吸散失的能量分別用B、D、I表示D.第二個營養級到第三個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F/(C+G)×100%解析:乙的能量來源除了甲以外還有外界有機物,故乙糞便中的能量不是全部屬于A,A錯誤;分析題圖,甲~丁表示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甲為生產者,乙為初級消費者,丙為次級消費者,丁為分解者,其中乙、丙和丁屬于次級生產者,B正確;B為甲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D為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I為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正確;乙為第二個營養級,丙為第三個營養級,能量傳遞效率為相鄰營養級同化量之比,但是這是一個人工生態系統,第二個營養級有有機物的輸入,故第二個營養級到第三個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F/(C+G)×100%,D正確。A.乙糞便中的能量全部屬于AB.圖中的次級生產者有乙、丙和丁C.各營養級細胞呼吸散失的能量分別用B、D、I表示D.第二個營養級到第三個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F/(C+G)×100%12.(2024·余姚高二檢測)生態廊道指適應生物遷移或棲息的通道,可將保護區之間或與之隔離的其他生境相連。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生態廊道建設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多樣性層次B.生態廊道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就地保護措施C.生態廊道聯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物種間的基因交流D.生態廊道建設可恢復珍稀物種生物數量,提高生態系統抵抗干擾保持穩態的能力C解析:生態廊道建設屬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其著重保護的是生態系統多樣性層次,A正確;生態廊道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就地保護措施,就地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有效的措施,B正確;生態廊道聯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種群間的基因交流,C錯誤;生態廊道建設可恢復珍稀物種生物數量,增加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使營養結構變得更加復雜,進而可提高生態系統抵抗干擾保持穩態的能力,D正確。13.(2024·精誠聯盟高二開學考)十多年前,5對朱鹮從陜西千里迢迢來到浙江,在德清下渚湖濕地安了家。時至今日,德清的朱鹮種群數量達到761只,成為全國重要的人工繁育朱鹮種源基地之一。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此種保護措施屬于就地保護 B.可保護朱鹮的遺傳多樣性C.可通過樣方法調查朱鹮的數量 D.保護朱鹮對人類毫無價值B解析:朱鹮從陜西千里迢迢來到浙江,此種保護措施屬于遷地保護,A錯誤;人工繁育基地可保護朱鹮的遺傳多樣性,B正確;朱鹮數量少,個體大,可通過逐個計數法調查朱鹮的數量,C錯誤;保護朱鹮對人類有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等,D錯誤。閱讀下列材料,回答14~15題。“海底黑煙囪”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溫熱液活動區,其熱液噴出時形似“黑煙”。此區域是高溫、高壓、沒有陽光且缺乏氧氣的極端環境,人們卻在其中發現了許多前所未見的生物,包括大得出奇的紅蛤、海蟹、血紅色的管蟲、形狀類似蒲公英的水螅生物、蠕蟲及硫細菌(類似硝化細菌)等。14.下列關于硫細菌的說法,正確的是( )A.硫細菌沒有線粒體,不能進行需氧呼吸B.與酵母菌相比,硫細菌沒有典型的細胞核C.硫細菌沒有葉綠體,但能夠進行光合作用D.硫細菌細胞內不存在DNA-蛋白質復合體B解析:硫細菌沒有線粒體,但可以進行需氧呼吸,A錯誤;硫細菌作為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酵母菌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典型的細胞核,B正確;硫細菌作為原核生物,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可以進行化能合成作用,C錯誤;硫細菌細胞內雖然沒有染色體,但是在DNA復制時,DNA會與DNA聚合酶等形成DNA-蛋白質復合體,D錯誤。15.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該高溫熱液活動區屬于一個生態系統,其中的生產者主要是硫細菌B.該高溫熱液活動區生物的DNA中G—C堿基對所占比例相比淺海區生物的可能要大C.該高溫熱液活動區的物種豐富度低于淺海區的群落中的,各種生物只存在捕食關系D.一些生物能在該高溫熱液活動區中生存是長期進化的結果解析:生態系統中生物成分包含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硫細菌為生產者,除此還有大得出奇的紅蛤、海蟹、血紅色的管蟲、形狀類似蒲公英的水螅生物、蠕蟲等,生物種間關系包括捕食、競爭等,C錯誤。C16.研究人員對蘇門答臘島森林中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進行調查時發現,近年來該島的野生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數量銳減,很多種類的生物瀕臨滅絕,研究者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并繪制圖形如下。下列相關分析中正確的是( )A瀕危或受到威脅的原因A.人類的活動將棲息地片段化不利于種群的繁衍B.可建立自然保護區,禁止獵殺和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C.獵殺有害的野生動物對整個生態系統是有利的D.外來物種的到來降低了所有野生動植物的K值解析:人類的活動會將該島的森林分割成若干片段,棲息環境片段化,會使得野生動物種群被分割成若干小種群,這樣對種群的繁衍是不利的,A正確;對蘇門答臘島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來說,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最為有效的措施,但是野生動植物資源不等于完全不能利用,B錯誤;動物有利還是有害是相對而言的,但每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都有一定的位置,獵殺有害的野生動物會使得物種豐富度降低,營養結構變得簡單,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變小,對整個生態系統是不利的,C錯誤;外來物種的到來不一定對所有野生動植物都不利,它們也可能成為某些動物的食物,提高它們的K值,D錯誤。A.人類的活動將棲息地片段化不利于種群的繁衍B.可建立自然保護區,禁止獵殺和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C.獵殺有害的野生動物對整個生態系統是有利的D.外來物種的到來降低了所有野生動植物的K值17.(2024·西城區高二期末)研究者探究本土植物對外來物種紫莖澤蘭入侵的抗性,結果如下。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D注:NRI指數值越大,表示本地物種與紫莖澤蘭間的親緣關系越近。A.提高灌木層物種多樣性可顯著抑制紫莖澤蘭的入侵B.群落物種多樣性越高,入侵物種可利用資源越少C.NRI指數越大,生態位重疊程度越高,抵抗入侵能力越強D.應從其他地區引入紫莖澤蘭的近緣物種,來防控其入侵解析:從其他地區引入紫莖澤蘭的近緣物種,可能造成新的生態入侵,D錯誤。18.(2024·海淀區高二期末)科研人員選擇若干大小相似、開放的稻田,每隔一定距離設置適宜高度的模擬樹樁,為肉食性猛禽提供棲息場所。一段時間后,統計田鼠種群密度如圖所示。相關敘述不合理的是( )BA.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田鼠的種群密度B.推測Ⅱ組田鼠的出生率大于Ⅰ組C.推測Ⅰ組比Ⅱ組的環境中猛禽的密度大D.推測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敵解析:田鼠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可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A正確;直接決定種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Ⅱ組的種群密度大于Ⅰ組,但不能直接推測出Ⅱ組的出生率大于Ⅰ組,B錯誤;Ⅱ組中每隔200 m設樁,Ⅰ組中每隔100 m設樁,可推測Ⅰ組中猛禽的密度會大于Ⅱ組,C正確;圖示顯示株冠形成后,田鼠的種群密度迅速增加,由此可推測株冠的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敵,D正確。A.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田鼠的種群密度B.推測Ⅱ組田鼠的出生率大于Ⅰ組C.推測Ⅰ組比Ⅱ組的環境中猛禽的密度大D.推測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敵19.(2024·豐臺區高二期末)通過沉水植物吸收無機鹽是解決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手段,然而浮游藻類的大量繁殖常導致沉水植物因缺少光照而難以生長。河蜆可濾食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蒲腥藛T進行了不同河蜆密度的野外實驗,并定期測定各組浮游藻類葉綠素a濃度,結果如圖1,實驗結束時測定沉水植物的葉綠素a濃度,結果如圖2。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CA.河蜆可通過濾食降低水體中浮游藻類的密度B.適量投放河蜆有利于維持群落復雜的垂直結構C.河蜆可通過捕食關系降低沉水植物的密度D.可以同時利用沉水植物和河蜆進行水體修復解析:河蜆可濾食水中浮游生物,所以河蜆可通過濾食降低水體中浮游藻類的密度,A正確;浮游藻類增加會降低水質,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會對其他水生植物的生存產生不良影響,沉水植物會為動物創造更多棲息空間,也不會影響其他水層的光照強度,而適量投放河蜆可以減少浮游藻類從而增多沉水植物,有利于維持群落復雜的垂直結構,B正確;由圖2可知,隨著河蜆密度的增加,沉水植物的葉綠素a濃度逐漸升高,可以知道是通過河蜆減少浮游藻類所導致的,河蜆與沉水植物兩者間無捕食關系,C錯誤;沉水植物吸收無機鹽可以解決水體富營養化,同時河蜆可以防止沉水植物受到浮游藻類的影響,所以可以同時利用沉水植物和河蜆進行水體修復,D正確。A.河蜆可通過濾食降低水體中浮游藻類的密度B.適量投放河蜆有利于維持群落復雜的垂直結構C.河蜆可通過捕食關系降低沉水植物的密度D.可以同時利用沉水植物和河蜆進行水體修復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2分)20.(12分)(2024·環大羅山聯盟聯考)某森林生態系統中有甲、乙兩種昆蟲,起初這兩種昆蟲的種群密度長期保持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后來時間T點,對森林施放了一種鄰近林區曾多次使用的化學殺蟲劑,這一生態系統就發生了變化,如下圖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若該森林是北方針葉林,則該森林的________植物具有葉呈針狀,表面有增厚的角質膜和內陷的氣孔等特征。針葉林中的昆蟲通常活動能力較強,為研究乙昆蟲種群的發展動態,常采用__________法調查獲得乙昆蟲的種群密度。(2)據圖分析可知,施藥前乙昆蟲種群的年齡結構為________。施藥后,甲、乙兩種昆蟲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不同,甲昆蟲密度上升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優勢種標志重捕穩定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3)施藥前,該森林生態系統保持________的狀態,施藥后,隨著甲昆蟲密度的增加該森林的初級生產量________(填“升高”“下降”或“不變”),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說明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相對穩定下降自我調節解析:(1)若該森林是北方針葉林,則該森林的優勢種植物具有葉呈針狀,表面有增厚的角質膜和內陷的氣孔等特征。針葉林中的昆蟲通?;顒幽芰^強,活動范圍較大,常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獲得乙昆蟲的種群密度。(2)施藥前,這兩種昆蟲的種群密度長期保持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乙昆蟲種群的年齡結構為穩定型。施藥后,甲昆蟲種群密度上升,乙昆蟲種群密度降低,甲昆蟲密度上升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3)施藥前,該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由圖可知,施藥后,隨著甲昆蟲密度的增加,該森林的初級生產量下降,生態系統受到破壞,說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21.(12分)(2024·東城區高二期末)科研人員利用觀測、監測與控制實驗(增溫和干旱)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態系統的草地生產力和物種組成的影響。(1)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CO2轉變為有機物,同時將光能轉變為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并沿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渠道)流動,體現了植物在生態系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重要作用。食物鏈和食物網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后兩空順序可互換)(2)為研究增溫和干旱對植物生產力的影響,科研人員進行了4年實驗,統計結果如圖。由圖1結果可知,氣候變暖和干旱處理會導致每年的ANPP(地上凈初級生產力)和BNPP(地下凈初級生產力)發生變化,但總體變化是ANPP降低,BNPP增加,總NPP(總凈初級生產力)____________。無顯著變化(3)研究者將9種植物分為3個功能組(禾本科牧草、非禾本科牧草、莎草),探究不同植物功能組對增溫和干旱處理的響應。據圖2推測,氣候變化影響物種組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禾本科牧草的根系更為發達,在增溫和干旱條件下,發達的根系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因此禾本科牧草更容易生存,進而導致豐富度增加,莎草和非禾本科牧草的豐富度降低22.(13分)(2024·金華十校聯考)杜鵑又稱布谷鳥,一般棲于森林上層,是捕捉松毛蟲的能手。如圖是某森林的部分能量,N1~N9表示能量值,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森林中的杜鵑以松毛蟲為食,據此判斷杜鵑屬于第________營養級,該森林以________(填“捕食”或“腐食”)食物鏈為主。三個腐食(2)N6________(填“是”或“不是”)由初級消費者流向蜣螂的能量,其中初級消費者用于自身生長和繁殖的能量為________(用圖中字母表示)。能量從第一個營養級到第二個營養級的傳遞效率為____________(用圖中字母表示),圖中N3的能量去向除圖中所示外,還有________________。(3)圖中蜣螂的存在和將糞便發酵制沼氣等,使物質得以多途徑利用,從而提高生態系統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N5-N8N5÷N2×100%部分未利用利用率/利用效率解析:(1)生產者為第一個營養級,松毛蟲為第二個營養級,森林中的杜鵑以松毛蟲為食,處于第三個營養級;該森林中大部分有機物中的能量都不能被消費者利用,大部分都是流向分解者,因此以腐食食物鏈為主。(2)N6是初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沒有流入初級消費者體內,不屬于初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初級消費者用于自身生長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量=N5-N8;能量從第一個營養級到第二個營養級的傳遞效率為第二個營養級的同化量/第一個營養級的同化量×100%=N5÷N2×100%;N3為生產者用于生長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量),N3的能量去向除圖中所示(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營養級)外,還有部分未利用。(3)圖中蜣螂的存在和將糞便發酵制沼氣等,使得原來不能利用的糞便中的有機物的能量被轉化和利用,提高了生態系統中能量的利用率。23.(12分)(2024·金麗衢十二校聯考)下圖是某生態系統部分生物營養關系示意圖。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上述生態系統中各組成成分之間的緊密聯系,使該生態系統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具有一定的________和功能。若該生態系統內存在某種對生物體造成危害的,且難以分解的化合物,據圖分析,該化合物對圖中________危害最嚴重。(2)圖中的兩條食物鏈:①草→雜食性鳥;②草→蝗蟲→蜘蛛→雜食性鳥。從能量流動角度分析,能量__________的不同導致兩條食物鏈的營養級數量不同,該生態系統中所有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的復雜的單向的營養關系稱為________。結構雜食性鳥傳遞效率食物網(3)由于喬木的遮擋程度不同,導致不同區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種類和數量有一定差異,地表生物的這種區域分布差異屬于群落________結構。群落交錯區的生物種類和種群密度增加的現象稱為邊緣效應,該地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交錯區,該區相較于人工杉木林,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________。水平較強解析:(1)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若該生態系統內存在某種對生物體造成危害的,且難以分解的化合物,則根據生物富集現象可知,該化合物對圖中最高營養級的雜食性鳥危害最嚴重。(2)從能量流動角度分析,能量傳遞效率的不同導致兩條食物鏈的營養級數量不同。生態系統中所有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的復雜的單向的營養關系稱為食物網。(3)生物在不同區域地表的鑲嵌性分布體現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分析題意可知,群落交錯區的生物種類和種群密度增加,由于該地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交錯區,該區相較于人工杉木林,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較強。24.(13分)(2024·豐臺區高二期末)2021年10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白皮書顯示,隨著人工繁育大熊貓數量快速優質增長,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苯禐椤耙孜!保瑢崿F野外放歸并成功融入野生種群。但保護大熊貓的工作仍然任重道遠。為了防止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程度加深,我國設立了大熊貓國家公園。將川、陜、甘三省的野生大熊貓種群高密度區、主要棲息地、局域種群遺傳交流廊道等80多個保護區有機整合,形成一片基本相互連接起來的國家公園。請回答:(1)直接決定大熊貓數量的種群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是提高____________(即K值),具體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點即可)。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環境容納量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大熊貓棲息環境、增加大熊貓的食物來源(2)大熊貓在野外數量稀少,不能用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大熊貓的新鮮糞便外包裹有腸道黏膜,可提取________進行個體識別和數量統計。(3)為了更好的進行野化放歸,科研人員對公園內某一區域大熊貓及同域分布的金錢豹、黃喉貂和豹貓3種潛在捕食者的空間分布、日常活動節律進行了調查,這些調查屬于對其________的研究。結果發現大熊貓與金錢豹的空間分布重疊程度很低,而黃喉貂和豹貓與大熊貓的空間分布重疊程度很高;日常節律調查結果如下:大熊貓、金錢豹和黃喉貂和豹貓的活動節律雷達DNA生態位結果表明:大熊貓日活動節律以____________(填“晝間”或“夜間”)為主,與潛在天敵中的________________相同。綜合以上信息判斷,________是該區域內大熊貓所面臨的最具威脅的捕食者。以上結果有助于綜合評價野生大熊貓所面臨的潛在捕食壓力,為大熊貓種群保護與復壯提供科學依據。(4)除上述因素外,影響大熊貓種群數量的因素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晝間金錢豹和黃喉貂黃喉貂流行性傳染病、氣候等解析:(1)在種群的數量特征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直接決定種群密度,而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環境容納量;建立自然保護區,給大熊貓更寬廣的生存空間,改善它們的棲息環境,從而提高環境容納量,都是保護大熊貓的措施。(2)DNA具有特異性,為進行大熊貓個體識別,可采用DNA識別法。(3)生態位表示物種在群落中所處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表征了物種對各種資源(食物、空間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的關系,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科研人員對公園內某一區域大熊貓及同域分布的金錢豹、黃喉貂和豹貓3種潛在捕食者的空間分布、日?;顒庸澛蛇M行了調查,這些調查屬于對其生態位的研究;據圖可知,大熊貓的活動時間,集中在8:00—18:00,故大熊貓日?;顒庸澛梢詴冮g活動為主;該活動時間段與金錢豹和黃喉貂相同;結合題干信息“大熊貓與金錢豹的空間分布重疊程度很低,而黃喉貂和豹貓與大熊貓的空間分布重疊程度很高”,又因為大熊貓與黃喉貂活動時間重合,故黃喉貂是該區域內大熊貓所面臨的最具威脅的捕食者。(4)除上述因素外,影響大熊貓種群數量的因素還有流行性疾病和氣候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模塊檢測卷(一).docx 模塊檢測卷(一).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