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章~第四章 階段檢測卷(二)(課件 練習,共2份)浙科版(2019)選擇性必修2 生物與環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章~第四章 階段檢測卷(二)(課件 練習,共2份)浙科版(2019)選擇性必修2 生物與環境

資源簡介

階段檢測卷(二) (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9小題,每小題2分,共3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下列關于生態系統成分的敘述,正確的是 (  )
細菌都是分解者 動物都是消費者
綠色植物都是生產者 生產者都是綠色植物
2.(2024·浙南名校聯盟一聯)密度制約因素是指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相關的因素,據此推斷下列哪項不是密度制約因素 (  )
天敵 氣候 食物 病原體
3.某種海龜的舌尖處有兩條紅色突起,它在捕食時,先張開口并讓舌頭來回擺動,很像小蟲在蠕動。這種信息傳遞的意義是引誘獵物,以利于捕食。海龜的這種活動包含下列哪種信息的傳遞 (  )
物理和化學信息 行為和化學信息
物理和營養信息 物理和行為信息
4.(2024·新課標卷,4)采用稻田養蟹的生態農業模式既可提高水稻產量又可收獲螃蟹。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該模式中水稻屬于第一營養級
該模式中水稻和螃蟹處于相同生態位
該模式可促進水稻對二氧化碳的吸收
該模式中碳循環在無機環境和生物間進行
5.(2024·湖北卷,2)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武夷山國家公園時指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根據以上精神,結合生物學知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在國家公園中引入外來物種,有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
建立動物園和植物園,能夠更好地對瀕危動植物進行就地保護
規范人類活動、修復受損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發育和穩定
在破碎化生境之間建立生態廊道,是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6.(2023·北斗聯盟聯考)下列關于人類與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  )
目前全球人口數量未達到K值,人類可以繼續按照目前的自然增長率增長下去
形成赤潮的原因是向海洋大量排放含N、P等營養元素的污染物而引起的
緩解溫室效應關鍵在于植樹造林
生物數量的波動會造成食物鏈數量減少
7.(2024·金華十校聯盟)下圖為“蔬菜-雞、豬-沼氣”系統模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該系統屬于物質循環利用生態工程
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蔬菜固定的太陽能
圖中各營養級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
該系統提高了人類對光合作用所固定能量的利用效率
8.(2023·浙江重點中學期末)下列關于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功能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
生態系統內各營養級生物的種類越多,自我調節功能越弱
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最常見,使生態系統保持穩定
向生態系統大量引入外來物種,可增加該系統的穩定性
正反饋調節的結果是加速最初所發生的變化,使生態系統保持穩定
9.如圖為某一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別代表不同的營養級,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圖中各營養級獲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該圖所示只有1條食物鏈:Ⅰ→Ⅱ→Ⅲ→Ⅳ
圖中每一個階梯代表相應營養級同化的能量
該圖不可表示任何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
10.如圖為“桑基魚塘”農業生態系統的部分能量流動圖解,其中g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h表示流向下一個營養級的能量。據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圖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蠶糞便中的能量
桑樹的凈次級生產量可以用c或a-b表示
桑樹與蠶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可以用(e+f+g+h)/(b+c)×100%表示
魚可以吃蠶糞,則蠶同化的能量部分流向了魚體內
11.如圖表示四個不同自然生態系統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來干擾后,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的數量變化情況。其中抵抗外界干擾的功能最強的生態系統是 (  )
A B C D
12.如圖是一個密封的養魚缸,它是一個自我穩定的生態系統,有人指出養魚缸在一定時間內能夠保持動態平衡的原因有:①有穩定的能量來源;②各類生物數量相對穩定;③金魚藻的光合作用能為魚的生活提供氧氣和養料;④魚生長活動過程中產生的CO2能夠供金魚藻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⑤河泥中的微生物能利用、轉化魚糞便和動植物殘體,為金魚藻生活提供營養。其中正確的是 (  )
①③④ ①②③④⑤
①③④⑤ ①②③④
13.英吉利海峽中存在“綠藻→蝦→寬吻海豚”的一條食物鏈,據最新報道,科學家在英吉利海峽附近的海豚體內發現“混合污染物”,包括高濃度的汞、多氯聯苯和二英等。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海洋生態系統以捕食食物鏈為主
測量單位面積中綠藻、蝦和寬吻海豚的生物量可制成生物量金字塔
海豚體內高濃度的汞等有毒物質是通過食物鏈移動和濃縮的
英吉利海峽中的生產者的生活史比消費者的要短得多
14.(2024·七彩陽光聯盟)如圖表示某自然生態系統的部分碳循環過程,甲、乙、丙、丁分別表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據圖判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甲是生產者,不全是植物
丙在碳循環中的作用不可缺少
甲、乙、丙、丁間的碳以有機物的形式流動
圖中應添加從“大氣CO2”到“丁”的箭頭
15.(2024·金華十校高二聯考)生態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關于生態金字塔的敘述,錯誤的是 (  )
生態金字塔中的每一個層級均代表一個營養級,其中不包括分解者
海洋中某時刻可能會出現如圖甲所示的上寬下窄倒置的生物量金字塔
消費者個體大,生產者個體小的生態系統常出現如圖甲所示的數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都可能出現圖甲和圖乙所示的金字塔形
16.(2024·名校協作體G12聯考)由于大氣成分的78%是氮氣,所以氮最重要的儲存庫就是大氣圈。但是,大多數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氮氣。大氣中的氮只有被固定為無機氮化合物(主要是硝酸鹽和氨)以后,才能被生物所利用。下列關于氮循環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
固氮菌和藍細菌通過光合作用進行生物固氮
通過硝化作用氨和銨鹽被還原為硝酸鹽
放線菌把尿素和尿酸等轉變氨的過程屬于氨化作用
氮循環處于平衡離不開固氮作用和硝化作用
17.如圖是我國西雙版納一片熱帶雨林中總初級生產量、綠色植物生長量、枯死量及綠色器官呼吸量在一年中統計數值,已知總初級生產量=生長量+枯死量+呼吸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凈初級生產量和非綠色器官呼吸量分別為15[噸/(公頃·a)]、10[噸/(公頃·a)]
陸地生態系統中凈初級生產量隨溫度和雨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
此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中,所有的消費者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就是凈次級生產量
陸地生態系統的年凈初級生產總量大于海洋生態系統,但海洋生態系統凈次級生產總量卻大于陸地生態系統
18.下圖是自然生態系統中,凈初級生產量與總初級生產量的比值(NP/GP)隨緯度變化的關系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NP/GP越大,總初級生產量和生物量也越大
赤道附近NP/GP小于50%的原因是總初級生產量小
高緯度NP/GP高的原因可能是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占比低
緯度30°的森林頂極群落的凈初級生產量比演替過程中的要高
19.(2024·七彩陽光聯考)科學家向做了彩色四點標記的實驗箱內噴入特定的氣味,同時追蹤各組箱內雌性埃及伊蚊的行為。結果顯示,在沒有任何氣味刺激的情況下,蚊子基本忽略各種顏色的圓點;但將CO2(蚊子能夠識別CO2的氣味)噴入箱內后,蚊子會繼續忽略綠色、藍色或紫色圓點,而會飛向紅色、橙色或黑色圓點。以下分析錯誤的是 (  )
該研究說明蚊子尋找叮咬對象需要借助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
該研究模擬了信息對伊蚊行為的影響
該研究有助于人們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該研究提示我們為了避免伊蚊叮咬可選擇綠色、藍色或紫色等顏色的衣服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2分)
20.(12分)(2022·紹興市越州中學高二開學考試)圖甲是某草原生態系統中幾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2分)圖甲中蚱蜢屬于      消費者。
(2)(4分)同時具有兩個營養級的動物是    ,分別占第    個營養級。
(3)(2分)蛇和鷹的種間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給牧草施加含32P的復合肥后,檢測32P在蚱蜢和青蛙體內的放射性強度(結果見圖乙),圖乙中B為    。若增加對鷹和蛇體內的放射性強度的檢測,則達到最高峰時的強度    (填“高于”或“低于”)前兩者。
21.(10分)(2021·浙江1月選考,26改編)原產于北美的植物——加拿大一枝黃花具有生長迅速、競爭力強的特性,近年來在我國某地大肆擴散,對生物多樣性和農業生產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問題:
(1)(4分)為了清除加拿大一枝黃花,通常采用人工收割并使之自然腐爛的方法,收割的適宜時機應在    (填“開花前”或“開花后”)。上述處理方法改變了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組成格局,同時加快了加拿大一枝黃花積聚的能量以化學能的形式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分)加拿大一枝黃花與昆蟲、鳥類和鼠類等共同組成群落,它們之間建立起以    關系為紐帶的食物網。某種鳥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鏈中處于不同的環節,其原因是              。若昆蟲與鳥類單位體重的同化量相等,昆蟲比鳥類體重的凈增長量要高,其原因是鳥類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維持      的部分較多。
22.(14分)(2024·金華十校聯考)圖中“置位點”為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其中A、B、C分別表示其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箭頭表示過程或物質(能量)的傳遞方向。
回答下列問題:
(1)(2分)生態系統由A、B、C和    成分組成,A、B之間營養結構能否形成取決于    (A.可利用太陽能 B.初級消費者可同化的能量 C.總初級生產量 D.凈初級生產量)。
(2)(4分)若①表示物質輸入,則碳元素以    的形式輸入。若②表示能量輸出,則能量主要以    的形式輸出。
(3)(4分)圖中正反饋使生態系統偏離平衡點,請寫出一個正反饋調節的實例: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分)信息傳遞可存在于    (填圖中字母)之間及種群內部,動物捕食過程中通過鳴叫給同伴傳遞的信息屬于    。
(5)(2分)農田生態系統,需不斷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3分)(2024·寧波九校聯考)某松林受到新型松毛蟲的危害引起松林成片死亡,人們通過向松林引入灰喜鵲,從而有效控制蟲害。科研人員對該松林不同植被類型的生物量(指某一調查時刻單位面積內現存生物的有機物總量)進行測定,獲得圖1所示結果。圖2為該松林植被的碳轉移途徑示意圖[單位:噸/(公頃·年)]。
圖1
圖2
(1)(6分)科研人員在松林中隨機選取多塊樣地,收獲全部植物,按照植被類型分類后,測定生物量。科研人員對林地植被的種群密度進行調查的方法為      。松林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生物群落具有空間結構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圖2中,途徑①是指         ,一年內植被碳儲量的凈增加量是    。研究表明,新型松毛蟲繁殖力很強,在一定條件下新型松毛蟲短時間內可呈“J”形增長,假設遷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蟲初始種群數量為1 000只,每天可增加5%,10天后新型松毛蟲的種群數量為         (寫出表達式即可)。
(3)(2分)向松林引入灰喜鵲以控制新型松毛蟲危害的方法屬于    措施,灰喜鵲捕食新型松毛蟲攝入體內的能量大于灰喜鵲從新型松毛蟲處同化的能量,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3分)放牧對草原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和氮循環具有重要的影響,下圖是草原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的模式圖(局部)。據此回答問題:
(1)(2分)組成生物體的碳、氮元素,不斷地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這個過程叫作生態系統的    ,其中氮元素進入生物體內可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類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分)圖中缺少的生態系統組成成分是     ,①、③代表的生理過程分別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下表為不同密度的放牧行為分別對植物碳庫、氮庫和土壤碳庫、氮庫的影響。若植物和土壤分別代表環境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則對地上部分碳庫、氮庫影響最小的放牧密度是    ,對地下部分碳庫、氮庫影響最小的放牧密度是    。
放牧密度 植物 碳庫(%) 植物 氮庫(%) 土壤 碳庫(%) 土壤 氮庫(%)
輕度放牧 -7.52 -6.41 0.78 3.24
中度放牧 -3.17 -4.86 -3.45 -8.41
重度放牧 -24.1 -7.87 -9.92 -13.04
注:表格中正數代表增加,負數代表減少,表格中的數字代表改變的百分比。
(4)(2分)據表得知,長期重度放牧帶來的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分)若氣候條件不發生改變,在退化的草原上植樹造林可行嗎 請回答并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分)2003年國家啟動退牧還草工程,因地制宜,不斷提升草原的生態承載力。到2017年,我國天然草原面積已躍居世界第一位。在退牧還草的過程中,生態系統發生的變化有哪些     。
a.所有種群的K值增加 b.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增加 
c.群落的結構更復雜 d.食物網更復雜 e.相鄰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增加 f.群落對光能的利用率增加
階段檢測卷(二)
1.C [藍細菌、硝化細菌屬于生產者,A、D錯誤;腐生動物如禿鷲、蚯蚓屬于分解者,B錯誤。]
2.B [食物、天敵、病原體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這些因素稱為密度制約因素。而氣候因素、自然災害等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種群密度無關,因此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
3.D [海龜的舌尖處有兩條紅色突起,它在捕食時,先張開口并讓舌頭來回擺動,這是一種行為,因此屬于行為信息,其中紅色突起是需要通過視覺接收的信息,屬于物理信息。]
4.B [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水稻屬于生產者,螃蟹屬于消費者,它倆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B錯誤。]
5.B [在國家公園中引入外來物種,可能造成物種入侵,從而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A正確;建立動物園和植物園屬于異地保護,就地保護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護區,B錯誤;規范人類活動,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修復受損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發育和穩定,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C正確;生態廊道指適應生物遷移或棲息的通道,可將保護區之間或與之隔離的其他生境相連,在破碎化生境之間建立生態廊道,是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確。]
6.B [目前全球人口數量未達到K值,但為了長遠的發展,人類不能繼續按照目前的增長率增長下去,A錯誤;形成赤潮的原因是向海洋大量排放含N、P等營養元素的污染而引起的,B正確;緩解溫室效應關鍵在于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C錯誤;生物數量的波動不會造成食物鏈數量減少,D錯誤。]
7.B [該生態工程促進了系統中物質循環利用,屬于物質循環利用生態工程,A正確;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除了蔬菜固定的太陽能,還包括外界輸入的飼料中的能量,B錯誤;圖中各營養級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如系統中豬、雞的生物量可能高于蔬菜的生物量,C正確;該系統提高了人類對光合作用所固定能量的利用效率,如廢棄的蔬菜根、葉可制備沼氣,再次被利用,D正確。]
8.B [一般來說,生態系統內各營養級生物的種類越多,自我調節功能越強,A錯誤;向生態系統大量引入外來物種,可能破壞該系統原有的穩定性,C錯誤;正反饋調節常常對生態系統具有破壞作用,D錯誤。]
9.C [圖中第一個營養級通過光合作用獲得能量,其他營養級通過捕食獲得能量,各營養級獲得能量的方式不一定相同,A錯誤;Ⅰ、Ⅱ、Ⅲ、Ⅳ分別代表不同的營養級,每一營養級都可能有多種生物,所以該圖所示可能有多條食物鏈,B錯誤;在能量流動過程中,能量逐級遞減,在任何生態系統中都不會有例外,可用該圖表示,D錯誤。]
10.C [圖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還儲存在桑樹體內的能量,蠶糞便中的能量已經流向分解者,A錯誤;桑樹是生產者,只有初級生產量,沒有次級生產量,B錯誤;能量傳遞效率為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同化量之比,蠶的同化量為e+f+g+h,桑樹的同化量為b+c或a,所以桑樹與蠶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可以用(e+f+g+h)/(b+c)×100%表示,C正確;魚可以吃蠶糞,蠶糞中的能量不屬于蠶的同化量,蠶同化的能量沒有流向魚體內,D錯誤。]
11.C [題中四個曲線中,只有C選項的曲線受干擾后,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的種群數變化與原來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基本不受影響,所以該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功能最強。]
12.B [該生態系統有穩定的能量來源——太陽光,①正確;由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因此一個自我穩定的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是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②正確;綠色植物(金魚藻)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它們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并產生氧氣,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物質和能量,③正確;魚的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能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④正確;魚排泄物和動植物殘體中的有機物能被河泥中的微生物分解,再被植物利用,⑤正確。以上五種情況為養魚缸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動態平衡提供可能,B正確。]
13.B [生物量金字塔是把每個營養級的生物總量測出后繪制而成的,B錯誤。]
14.A [圖中丁代表生產者,不全是植物,也可代表硝化細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自養型生物,A錯誤;丙作為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物質循環將不能正常進行,B正確;圖中甲、乙、丙、丁分別代表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它們構成該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碳元素在它們之間的流動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流動的,C正確;圖中缺少的生理過程是從“大氣CO2”到“丁”的箭頭,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正確。]
15.C [生態金字塔中的每一個層級均代表一個營養級,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但不包括分解者,A正確;圖甲可為生物量金字塔,如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小于浮游動物,但浮游植物繁殖速度很快,B正確;甲所示的數量金字塔出現倒置的原因是消費者個體小,生產者個體大,比如樹和昆蟲,C錯誤。]
16.C [光合作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并產生氧氣的過程,沒有固氮過程;通過硝化作用使氨和銨鹽被氧化為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尿素和尿酸等通過土壤和水中的很多異養細菌、放線菌和真菌的代謝活動,轉變為無機化合物(氨)并把它釋放出來,這個過程就稱為氨化作用;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一方面通過各種固氮作用使氮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另一方面又通過反硝化作用使氮不斷重返大氣,從而使氮的循環處于一種平衡狀態。]
17.C [由圖可知,枯死量為10[噸/(公頃·a)],生長量為5[噸/(公頃·a)],所以呼吸量為50-10-5=35[噸/(公頃·a)],凈初級生產量=總初級生產量-呼吸量=50-35=15[噸/(公頃·a)],非綠色器官呼吸量=呼吸量-綠色器官呼吸量=35-25=10[噸/(公頃·a)],A正確;所有消費者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減去呼吸量就是凈次級生產量,C錯誤。]
18.C [NP/GP越大,可能是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占比越少,但并不能表明總初級生產量和生物量也越大,A錯誤;赤道附近NP/GP小于50%的原因可能是生物多樣性較高導致呼吸消耗量占比較大,但并不能說明總初級生產量小,B錯誤;初級生產量隨著群落的演替而逐漸增加,當群落演替到頂級時,雖然總初級生產量接近最大,但此時呼吸消耗量也達到了最大值并幾乎與總初級生產量相等,因此凈初級生產量反而最小,D錯誤。]
19.A [與對照組相比,在CO2條件下,蚊子能忽略綠色、藍色或紫色圓點,而會飛向紅色、橙色或黑色圓點,該研究說明蚊子發現叮咬對象需要化學信息,A錯誤;由題干可知,該研究模擬了化學信息對伊蚊行為的影響,B正確;該研究顯示了CO2對蚊子的影響,該實驗結果有助于人們設計出更好的驅蚊劑、誘捕器等防蚊工具,C正確;與對照組相比,在CO2條件下,蚊子能忽略綠色、藍色或紫色圓點,而會飛向紅色、橙色或黑色圓點,由此可提示我們為了避免伊蚊叮咬可選擇綠色、藍色或紫色等顏色的衣服,D正確。]
20.(1)初級 (2)鷹 四、五 (3)捕食和競爭 (4)青蛙 高于
解析 (1)圖甲中蚱蜢處于第二個營養級,屬于初級消費者。(2)鷹同時占第四、五兩個營養級,其他生物都只有一個營養級。(3)鷹能捕食蛇,且蛇和鷹都能捕食青蛙,因此蛇和鷹的種間關系有捕食和競爭兩種。(4)因蚱蜢所處的營養級低于青蛙,故青蛙體內的放射性出現的時間應落后于蚱蜢,但放射性強度高于蚱蜢,因此圖乙中B為青蛙。鷹和蛇所處的營養級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強度達到峰值時應高于蚱蜢和青蛙。
21.(1)開花前 分解者
(2)營養 該種鳥的取食對象處于不同的營養級 體溫
解析 (1)在開花前人工收割加拿大一枝黃花,可降低種群的出生率,更加有效地控制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種群數量。加拿大一枝黃花自然腐爛的過程依賴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在此過程中,加拿大一枝黃花積聚的能量以化學能的形式流向分解者。(2)在生物群落中可以以營養關系為紐帶建立起不同生物間的食物鏈、食物網。由于同一種生物可能有多種食物來源,同時也可能被多種生物捕食,因此一種鳥的取食對象可能處于不同的營養級,從而造成該鳥在不同的食物鏈中處于不同的環節。由于昆蟲是變溫動物,鳥類是恒溫動物,因此鳥類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維持體溫的部分較多,從而造成同化量相等的情況下,昆蟲比鳥類體重的凈增長量高。
22.(1)非生物 B (2)CO2 熱能 (3)一個湖泊受到了污染,魚類的數量就會因為死亡而減少,魚體死亡腐爛后又會進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魚類死亡(合理即可) (4)A、B、C 物理信息 (5)農田生態系統大量收獲農作物,氮元素不斷輸出
解析 (1)生態系統由非生物成分與生物成分組成,其中A、B、C是生物成分;A、B之間能量的傳遞會有大量的損耗,其營養結構能否形成取決于初級消費者可同化的能量。(2)碳元素從大氣環境進入生物群落是以CO2的形式進入,而能量的輸出主要是通過生物體的呼吸以熱能的形式散失。(3)正反饋調節是指生態系統中某一成分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變化加速最初發生的變化,例如一個湖泊受到了污染,魚類的數量就會因為死亡而減少,魚體死亡腐爛后又會進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魚類死亡。(4)信息傳遞存在于生物(A、B、C)之間及種群內部,鳴叫發出聲音給同伴傳遞信息屬于物理信息。(5)農田生態系統,需不斷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農田生態系統大量收獲農作物,氮元素不斷輸出。
23.(1)樣方法 顯著提高生物群落利用日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生態位分化,有利于資源的充分利用 (2)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0.8噸/公頃 1 000×(1.05)10 (3)生物防治 灰喜鵲攝入的新型松毛蟲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隨糞便排出后流向分解者
解析 (1)測定植被生物量,首先收集樣方內全部植物,按照不同植被類型(草本、灌木、喬木)分類后,分別測定。對于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為樣方法,生態系統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生物群落具有空間結構的意義是顯著提高生物群落利用日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2)圖2中,途徑①是指生產者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過程,圖中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群落中的有機物。圖中的生產者的同化量為35.9,生產者的呼吸量為12.1,生產者流入下一營養級的能量為2.4,生產者殘枝落葉中的能量為10.6。因此,一年內植被碳儲量的增加量為35.9-12.1-2.4-10.6=10.8(噸/公頃)。在一定條件下新型松毛蟲短時間內可呈“J”形增長,假設遷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蟲初始種群數量為1 000只,每天可增加5%,種群的數量為前一天的倍數λ=1+5%=1.05,10天后新型松毛蟲的種群數量為1 000×(1.05)10只。(3)通過引入灰喜鵲來控制新型松毛蟲的方法屬于生物防治,灰喜鵲捕食新型松毛蟲攝入體內的能量大于灰喜鵲從新型松毛蟲處同化的能量,原因是灰喜鵲攝入的新型松毛蟲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隨糞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
24.(1)物質循環 蛋白質、核酸 (2)消費者 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3)中度放牧 輕度放牧 (4)生態系統中的碳庫和氮庫含量均減小 (5)不可行;因為草原地區降水量低,不宜植樹造林 (6)bcdf
解析 (1)組成生物體的碳、氮元素,不斷地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這個過程叫作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其中氮元素進入生物體內可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類別有蛋白質、核酸。(2)植物屬于生產者,土壤微生物屬于分解者,大氣CO2屬于非生物成分,所以圖中缺少的生態系統組成成分是消費者,①、③代表的生理過程分別為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3)表格中正數代表增加,負數代表減少,表格中的數字代表改變的百分比,根據表格數據可知,若植物和土壤分別代表環境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則對地上部分碳庫、氮庫影響最小的放牧密度是中度放牧,對地下部分碳庫、氮庫影響最小的放牧密度是輕度放牧。(4)根據表格數據可知,長期重度放牧會使生態系統中的碳庫和氮庫含量均減小,草原退化甚至沙漠化。(5)草原地區降水量低,不宜植樹造林,即在退化的草原上植樹造林不可行。(6)退牧還草可提升草原的生態承載力,使某些種群數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各種生物之間可能存在的捕食或競爭關系,所以不會使所有種群的K值增加;由于植被的數量增加,輸入到生態系統中的能量也增加,故會使草原上生物的種類增加,構成的食物網也越復雜,進而使群落的結構更復雜,對光能的利用率增加,但不能提高相鄰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綜上分析,在退牧還草的過程中,生態系統發生的變化有b、c、d、f。(共57張PPT)
階段檢測卷(二)
(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
C
一、選擇題(本題共19小題,每小題2分,共3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下列關于生態系統成分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細菌都是分解者
B.動物都是消費者
C.綠色植物都是生產者
D.生產者都是綠色植物
解析:藍細菌、硝化細菌屬于生產者,A、D錯誤;
腐生動物如禿鷲、蚯蚓屬于分解者,B錯誤。
2.(2024·浙南名校聯盟一聯)密度制約因素是指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相關的因素,據此推斷下列哪項不是密度制約因素(  )
A.天敵 B.氣候
C.食物 D.病原體
解析:食物、天敵、病原體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這些因素稱為密度制約因素。而氣候因素、自然災害等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種群密度無關,因此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
B
3.某種海龜的舌尖處有兩條紅色突起,它在捕食時,先張開口并讓舌頭來回擺動,很像小蟲在蠕動。這種信息傳遞的意義是引誘獵物,以利于捕食。海龜的這種活動包含下列哪種信息的傳遞 (  )
A.物理和化學信息 B.行為和化學信息
C.物理和營養信息 D.物理和行為信息
解析:海龜的舌尖處有兩條紅色突起,它在捕食時,先張開口并讓舌頭來回擺動,這是一種行為,因此屬于行為信息,其中紅色突起是需要通過視覺接收的信息,屬于物理信息。
D
4.(2024·新課標卷,4)采用稻田養蟹的生態農業模式既可提高水稻產量又可收獲螃蟹。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該模式中水稻屬于第一營養級
B.該模式中水稻和螃蟹處于相同生態位
C.該模式可促進水稻對二氧化碳的吸收
D.該模式中碳循環在無機環境和生物間進行
B
解析:水稻是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屬于第一營養級,A正確;
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水稻屬于生產者,螃蟹屬于消費者,它倆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B錯誤;
該生態農業模式中,稻田蟹通過細胞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可被水稻利用,提高水稻產量,C正確;
該模式中,碳在無機環境中以二氧化碳、碳酸鹽的形式存在,借助光合作用、水稻吸收作用,進入生物群落,再通過消費者的呼吸作用消耗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再次進入無機環境中,說明碳循環在無機環境和生物間進行,D正確。
5.(2024·湖北卷,2)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武夷山國家公園時指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根據以上精神,結合生物學知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在國家公園中引入外來物種,有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
B.建立動物園和植物園,能夠更好地對瀕危動植物進行就地保護
C.規范人類活動、修復受損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發育和穩定
D.在破碎化生境之間建立生態廊道,是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B
解析:在國家公園中引入外來物種,可能造成物種入侵,從而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A正確;
建立動物園和植物園屬于異地保護,就地保護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護區,B錯誤;
規范人類活動,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修復受損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發育和穩定,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C正確;
生態廊道指適應生物遷移或棲息的通道,可將保護區之間或與之隔離的其他生境相連,在破碎化生境之間建立生態廊道,是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確。
6.(2023·北斗聯盟聯考)下列關于人類與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目前全球人口數量未達到K值,人類可以繼續按照目前的自然增長率增長下去
B.形成赤潮的原因是向海洋大量排放含N、P等營養元素的污染物而引起的
C.緩解溫室效應關鍵在于植樹造林
D.生物數量的波動會造成食物鏈數量減少
解析:目前全球人口數量未達到K值,但為了長遠的發展,人類不能繼續按照目前的增長率增長下去,A錯誤;
形成赤潮的原因是向海洋大量排放含N、P等營養元素的污染而引起的,B正確;
緩解溫室效應關鍵在于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C錯誤;
生物數量的波動不會造成食物鏈數量減少,D錯誤。
B
7.(2024·金華十校聯盟)下圖為“蔬菜-雞、豬-沼氣”系統模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B
A.該系統屬于物質循環利用生態工程
B.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蔬菜固定的太陽能
C.圖中各營養級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
D.該系統提高了人類對光合作用所固定能量的利用效率
解析:該生態工程促進了系統中物質循環利用,屬于物質循環利用生態工程,A正確;
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除了蔬菜固定的太陽能,還包括外界輸入的飼料中的能量,B錯誤;
圖中各營養級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如系統中豬、雞的生物量可能高于蔬菜的生物量,C正確;
該系統提高了人類對光合作用所固定能量的利用效率,如廢棄的蔬菜根、葉可制備沼氣,再次被利用,D正確。
A.該系統屬于物質循環利用生態
工程
B.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蔬菜固定的太陽能
C.圖中各營養級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
D.該系統提高了人類對光合作用所固定能量的利用效率
8.(2023·浙江重點中學期末)下列關于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功能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生態系統內各營養級生物的種類越多,自我調節功能越弱
B.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最常見,使生態系統保持穩定
C.向生態系統大量引入外來物種,可增加該系統的穩定性
D.正反饋調節的結果是加速最初所發生的變化,使生態系統保持穩定
解析:一般來說,生態系統內各營養級生物的種類越多,自我調節功能越強,A錯誤;
向生態系統大量引入外來物種,可能破壞該系統原有的穩定性,C錯誤;
正反饋調節常常對生態系統具有破壞作用,D錯誤。
B
9.如圖為某一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別代表不同的營養級,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C
A.圖中各營養級獲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B.該圖所示只有1條食物鏈:Ⅰ→Ⅱ→Ⅲ→Ⅳ
C.圖中每一個階梯代表相應營養級同化的能量
D.該圖不可表示任何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
解析:圖中第一個營養級通過光合作用獲得能量,其他營養級通過捕食獲得能量,各營養級獲得能量的方式不一定相同,A錯誤;
Ⅰ、Ⅱ、Ⅲ、Ⅳ分別代表不同的營養級,每一營養級都可能有多種生物,所以該圖所示可能有多條食物鏈,B錯誤;
在能量流動過程中,能量逐級遞減,在任何生態系統中都不會有例外,可用該圖表示,D錯誤。
A.圖中各營養級獲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B.該圖所示只有1條食物鏈:Ⅰ→Ⅱ→Ⅲ→Ⅳ
C.圖中每一個階梯代表相應營養級同化的能量
D.該圖不可表示任何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
10.如圖為“桑基魚塘”農業生態系統的部分能量流動圖解,其中g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h表示流向下一個營養級的能量。據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C
A.圖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蠶糞便中的能量
B.桑樹的凈次級生產量可以用c或a-b表示
C.桑樹與蠶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可以用(e+f+g+h)/(b+c)×100%表示
D.魚可以吃蠶糞,則蠶同化的能量部分流向了魚體內
解析:圖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還儲存在桑樹體內的能量,蠶糞便中的能量已經流向分解者,A錯誤;
桑樹是生產者,只有初級生產量,沒有次級生產量,B錯誤;
能量傳遞效率為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同化量之比,蠶的同化量為e+f+g+h,桑樹的同化量為b+c或a,所以桑樹與蠶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可以用(e+f+g+h)/(b+c)×100%表示,C正確;
魚可以吃蠶糞,蠶糞中的能量不屬于蠶的同化量,蠶同化的能量沒有流向魚體內,D錯誤。
A.圖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蠶糞便中的能量
B.桑樹的凈次級生產量可以用c或a-b表示
C.桑樹與蠶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可以用(e+f+g+h)/(b+c)×100%表示
D.魚可以吃蠶糞,則蠶同化的能量部分流向了魚體內
11.如圖表示四個不同自然生態系統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來干擾后,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的數量變化情況。其中抵抗外界干擾的功能最強的生態系統是(  )
C
解析:題中四個曲線中,只有C選項的曲線受干擾后,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的種群數變化與原來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基本不受影響,所以該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功能最強。
12.如圖是一個密封的養魚缸,它是一個自我穩定的生態系統,有人指出養魚缸在一定時間內能夠保持動態平衡的原因有:①有穩定的能量來源;②各類生物數量相對穩定;③金魚藻的光合作用能為魚的生活提供氧氣和養料;④魚生長活動過程中產生的CO2能夠供金魚藻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⑤河泥中的微生物能利用、轉化魚糞便和動植物殘體,為金魚藻生活提供營養。其中正確的是(  )
B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該生態系統有穩定的能量來源——太陽光,①正確;由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因此一個自我穩定的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是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②正確;綠色植物(金魚藻)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它們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并產生氧氣,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物質和能量,③正確;魚的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能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④正確;魚排泄物和動植物殘體中的有機物能被河泥中的微生物分解,再被植物利用,⑤正確。以上五種情況為養魚缸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動態平衡提供可能,B正確。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3.英吉利海峽中存在“綠藻→蝦→寬吻海豚”的一條食物鏈,據最新報道,科學家在英吉利海峽附近的海豚體內發現“混合污染物”,包括高濃度的汞、多氯聯苯和二 英等。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海洋生態系統以捕食食物鏈為主
B.測量單位面積中綠藻、蝦和寬吻海豚的生物量可制成生物量金字塔
C.海豚體內高濃度的汞等有毒物質是通過食物鏈移動和濃縮的
D.英吉利海峽中的生產者的生活史比消費者的要短得多
解析:生物量金字塔是把每個營養級的生物總量測出后繪制而成的,B錯誤。
B
14.(2024·七彩陽光聯盟)如圖表示某自然生態系統的部分碳循環過程,甲、乙、丙、丁分別表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據圖判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A.甲是生產者,不全是植物
B.丙在碳循環中的作用不可缺少
C.甲、乙、丙、丁間的碳以有機物的形式流動
D.圖中應添加從“大氣CO2”到“丁”的箭頭
解析:圖中丁代表生產者,不全是植物,也可代表硝化細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自養型生物,A錯誤;
丙作為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物質循環將不能正常進行,B正確;
圖中甲、乙、丙、丁分別代表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它們構成該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碳元素在它們之間的流動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流動的,C正確;
圖中缺少的生理過程是從“大氣CO2”到“丁”的箭頭,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正確。
A.甲是生產者,不全是植物
B.丙在碳循環中的作用不可缺少
C.甲、乙、丙、丁間的碳以有機物的形式流動
D.圖中應添加從“大氣CO2”到“丁”的箭頭
15.(2024·金華十校高二聯考)生態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關于生態金字塔的敘述,錯誤的是(  )
C
A.生態金字塔中的每一個層級均代表一個營養級,其中不包括分解者
B.海洋中某時刻可能會出現如圖甲所示的上寬下窄倒置的生物量金字塔
C.消費者個體大,生產者個體小的生態系統常出現如圖甲所示的數量金字塔
D.生物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都可能出現圖甲和圖乙所示的金字塔形
解析:生態金字塔中的每一個層級均代表一個營養級,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但不包括分解者,A正確;
圖甲可為生物量金字塔,如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小于浮游動物,但浮游植物繁殖速度很快,B正確;
甲所示的數量金字塔出現倒置的原因是消費者個體小,生產者個體大,比如樹和昆蟲,C錯誤。
A.生態金字塔中的每一個層級均代表一個營養級,其中不包括分解者
B.海洋中某時刻可能會出現如圖甲所示的上寬下窄倒置的生物量金字塔
C.消費者個體大,生產者個體小的生態系統常出現如圖甲所示的數量金字塔
D.生物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都可能出現圖甲和圖乙所示的金字塔形
16.(2024·名校協作體G12聯考)由于大氣成分的78%是氮氣,所以氮最重要的儲存庫就是大氣圈。但是,大多數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氮氣。大氣中的氮只有被固定為無機氮化合物(主要是硝酸鹽和氨)以后,才能被生物所利用。下列關于氮循環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固氮菌和藍細菌通過光合作用進行生物固氮
B.通過硝化作用氨和銨鹽被還原為硝酸鹽
C.放線菌把尿素和尿酸等轉變氨的過程屬于氨化作用
D.氮循環處于平衡離不開固氮作用和硝化作用
C
解析:光合作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并產生氧氣的過程,沒有固氮過程;通過硝化作用使氨和銨鹽被氧化為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尿素和尿酸等通過土壤和水中的很多異養細菌、放線菌和真菌的代謝活動,轉變為無機化合物(氨)并把它釋放出來,這個過程就稱為氨化作用;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一方面通過各種固氮作用使氮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另一方面又通過反硝化作用使氮不斷重返大氣,從而使氮的循環處于一種平衡狀態。
17.如圖是我國西雙版納一片熱帶雨林中總初級生產量、綠色植物生長量、枯死量及綠色器官呼吸量在一年中統計數值,已知總初級生產量=生長量+枯死量+呼吸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C
A.凈初級生產量和非綠色器官呼吸量分別為15[噸/(公頃·a)]、10[噸/(公頃·a)]
B.陸地生態系統中凈初級生產量隨溫度和雨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
C.此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中,所有的消費者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就是凈次級生產量
D.陸地生態系統的年凈初級生產總量大于海洋生態系統,但海洋生態系統凈次級生產總量卻大于陸地生態系統
解析:由圖可知,枯死量為10[噸/(公頃·a)],生長量為5[噸/(公頃·a)],所以呼吸量為50-10-5=35[噸/(公頃·a)],凈初級生產量=總初級生產量-呼吸量=50-35=15[噸/(公頃·a)],非綠色器官呼吸量=呼吸量-綠色器官呼吸量=35-25=10[噸/(公頃·a)],A正確;
所有消費者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減去呼吸量就是凈次級生產量,C錯誤。
A.凈初級生產量和非綠色器官呼吸量分別為15[噸/(公頃·a)]、10[噸/(公頃·a)]
B.陸地生態系統中凈初級生產量隨溫度和雨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
C.此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中,所有的消費者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就是凈次級生產量
D.陸地生態系統的年凈初級生產總量大于海洋生態系統,但海洋生態系統凈次級生產總量卻大于陸地生態系統
18.下圖是自然生態系統中,凈初級生產量與總初級生產量的比值(NP/GP)隨緯度變化的關系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C
A.NP/GP越大,總初級生產量和生物量也越大
B.赤道附近NP/GP小于50%的原因是總初級生產量小
C.高緯度NP/GP高的原因可能是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占比低
D.緯度30°的森林頂極群落的凈初級生產量比演替過程中的要高
解析:NP/GP越大,可能是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占比越少,但并不能表明總初級生產量和生物量也越大,A錯誤;
赤道附近NP/GP小于50%的原因可能是生物多樣性較高導致呼吸消耗量占比較大,但并不能說明總初級生產量小,B錯誤;
初級生產量隨著群落的演替而逐漸增加,當群落演替到頂級時,雖然總初級生產量接近最大,但此時呼吸消耗量也達到了最大值并幾乎與總初級生產量相等,因此凈初級生產量反而最小,D錯誤。
A.NP/GP越大,總初級生產量和生物量也越大
B.赤道附近NP/GP小于50%的原因是總初級生產量小
C.高緯度NP/GP高的原因可能是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占比低
D.緯度30°的森林頂極群落的凈初級生產量比演替過程中的要高
19.(2024·七彩陽光聯考)科學家向做了彩色四點標記的實驗箱內噴入特定的氣味,同時追蹤各組箱內雌性埃及伊蚊的行為。結果顯示,在沒有任何氣味刺激的情況下,蚊子基本忽略各種顏色的圓點;但將CO2(蚊子能夠識別CO2的氣味)噴入箱內后,蚊子會繼續忽略綠色、藍色或紫色圓點,而會飛向紅色、橙色或黑色圓點。以下分析錯誤的是(  )
A.該研究說明蚊子尋找叮咬對象需要借助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
B.該研究模擬了信息對伊蚊行為的影響
C.該研究有助于人們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D.該研究提示我們為了避免伊蚊叮咬可選擇綠色、藍色或紫色等顏色的衣服
A
解析:與對照組相比,在CO2條件下,蚊子能忽略綠色、藍色或紫色圓點,而會飛向紅色、橙色或黑色圓點,該研究說明蚊子發現叮咬對象需要化學信息,A錯誤;
由題干可知,該研究模擬了化學信息對伊蚊行為的影響,B正確;
該研究顯示了CO2對蚊子的影響,該實驗結果有助于人們設計出更好的驅蚊劑、誘捕器等防蚊工具,C正確;
與對照組相比,在CO2條件下,蚊子能忽略綠色、藍色或紫色圓點,而會飛向紅色、橙色或黑色圓點,由此可提示我們為了避免伊蚊叮咬可選擇綠色、藍色或紫色等顏色的衣服,D正確。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2分)
20.(12分)(2024·紹興市越州中學高二開學考試)圖甲是某草原生態系統中幾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中蚱蜢屬于________消費者。
(2)同時具有兩個營養級的動物是________,分別占第________個營養級。
(3)蛇和鷹的種間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級

四、五
捕食和競爭
(4)給牧草施加含32P的復合肥后,檢測32P在蚱蜢和青蛙體內的放射性強度(結果見圖乙),圖乙中B為________。若增加對鷹和蛇體內的放射性強度的檢測,則達到最高峰時的強度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前兩者。
青蛙
高于
解析:(1)圖甲中蚱蜢處于第二個營養級,屬于初級消費者。
(2)鷹同時占第四、五兩個營養級,其他生物都只有一個營養級。
(3)鷹能捕食蛇,且蛇和鷹都能捕食青蛙,因此蛇和鷹的種間關系有捕食和競爭兩種。
(4)因蚱蜢所處的營養級低于青蛙,故青蛙體內的放射性出現的時間應落后于蚱蜢,但放射性強度高于蚱蜢,因此圖乙中B為青蛙。鷹和蛇所處的營養級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強度達到峰值時應高于蚱蜢和青蛙。
21.(10分)(2021·浙江1月選考,26改編)原產于北美的植物——加拿大一枝黃花具有生長迅速、競爭力強的特性,近年來在我國某地大肆擴散,對生物多樣性和農業生產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清除加拿大一枝黃花,通常采用人工收割并使之自然腐爛的方法,收割的適宜時機應在________(填“開花前”或“開花后”)。上述處理方法改變了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組成格局,同時加快了加拿大一枝黃花積聚的能量以化學能的形式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開花前
分解者
(2)加拿大一枝黃花與昆蟲、鳥類和鼠類等共同組成群落,它們之間建立起以________關系為紐帶的食物網。某種鳥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鏈中處于不同的環節,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昆蟲與鳥類單位體重的同化量相等,昆蟲比鳥類體重的凈增長量要高,其原因是鳥類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維持________的部分較多。
營養
該種鳥的取食對象處于不同的營養級
體溫
解析:(1)在開花前人工收割加拿大一枝黃花,可降低種群的出生率,更加有效地控制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種群數量。加拿大一枝黃花自然腐爛的過程依賴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在此過程中,加拿大一枝黃花積聚的能量以化學能的形式流向分解者。
(2)在生物群落中可以以營養關系為紐帶建立起不同生物間的食物鏈、食物網。由于同一種生物可能有多種食物來源,同時也可能被多種生物捕食,因此一種鳥的取食對象可能處于不同的營養級,從而造成該鳥在不同的食物鏈中處于不同的環節。由于昆蟲是變溫動物,鳥類是恒溫動物,因此鳥類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維持體溫的部分較多,從而造成同化量相等的情況下,昆蟲比鳥類體重的凈增長量高。
22.(14分)(2024·金華十校聯考)圖中“置位點”為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其中A、B、C分別表示其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箭頭表示過程或物質(能量)的傳遞方向。
回答下列問題:
(1)生態系統由A、B、C和________成分組成,A、B之間營養結構能否形成取決于________(A.可利用太陽能 B.初級消費者可同化的能量 C.總初級生產量 D.凈初級生產量)。
(2)若①表示物質輸入,則碳元素以________的形式輸入。若②表示能量輸出,則能量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輸出。
非生物
B
CO2
熱能
(3)圖中正反饋使生態系統偏離平衡點,請寫出一個正反饋調節的實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信息傳遞可存在于________(填圖中字母)之間及種群內部,動物捕食過程中通過鳴叫給同伴傳遞的信息屬于________。
(5)農田生態系統,需不斷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個湖泊受到了污染,魚類的數量就會因為死亡而減少,魚體死亡腐爛后又會進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魚類死亡(合理即可)
A、B、C
物理信息
農田生態系統大量收獲農作物,氮元素不斷輸出
解析:(1)生態系統由非生物成分與生物成分組成,其中A、B、C是生物成分;A、B之間能量的傳遞會有大量的損耗,其營養結構能否形成取決于初級消費者可同化的能量。
(2)碳元素從大氣環境進入生物群落是以CO2的形式進入,而能量的輸出主要是通過生物體的呼吸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3)正反饋調節是指生態系統中某一成分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變化加速最初發生的變化,例如一個湖泊受到了污染,魚類的數量就會因為死亡而減少,魚體死亡腐爛后又會進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魚類死亡。
(4)信息傳遞存在于生物(A、B、C)之間及種群內部,鳴叫發出聲音給同伴傳遞信息屬于物理信息。
(5)農田生態系統,需不斷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農田生態系統大量收獲農作物,氮元素不斷輸出。
23.(13分)(2024·寧波九校聯考)某松林受到新型松毛蟲的危害引起松林成片死亡,人們通過向松林引入灰喜鵲,從而有效控制蟲害。科研人員對該松林不同植被類型的生物量(指某一調查時刻單位面積內現存生物的有機物總量)進行測定,獲得圖1所示結果。圖2為該松林植被的碳轉移途徑示意圖[單位:噸/(公頃·年)]。
圖1
圖2
(1)科研人員在松林中隨機選取多塊樣地,收獲全部植物,按照植被類型分類后,測定生物量。科研人員對林地植被的種群密度進行調查的方法為________。松林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生物群落具有空間結構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樣方法
顯著提高生物群落利用日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生態位分化,有利于資源的充分利用
(2)圖2中,途徑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一年內植被碳儲量的凈增加量是____________。研究表明,新型松毛蟲繁殖力很強,在一定條件下新型松毛蟲短時間內可呈“J”形增長,假設遷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蟲初始種群數量為1 000只,每天可增加5%,10天后新型松毛蟲的種群數量為__________________(寫出表達式即可)。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0.8噸/公頃
1 000×(1.05)10
(3)向松林引入灰喜鵲以控制新型松毛蟲危害的方法屬于__________措施,灰喜鵲捕食新型松毛蟲攝入體內的能量大于灰喜鵲從新型松毛蟲處同化的能量,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防治
灰喜鵲攝入的新型松毛蟲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隨糞便排出后流向分解者
解析:(1)測定植被生物量,首先收集樣方內全部植物,按照不同植被類型(草本、灌木、喬木)分類后,分別測定。對于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為樣方法,生態系統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生物群落具有空間結構的意義是顯著提高生物群落利用日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
(2)圖2中,途徑①是指生產者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過程,圖中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群落中的有機物。圖中的生產者的同化量為35.9,生產者的呼吸量為12.1,生產者流入下一營養級的能量為2.4,生產者殘枝落葉中的能量為10.6。因此,一年內植被碳儲量的增加量為35.9-12.1-2.4-10.6=10.8(噸/公頃)。在一定條件下新型松毛蟲短時間內可呈“J”形增長,假設遷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蟲初始種群數量為1 000只,每天可增加5%,種群的數量為前一天的倍數λ=1+5%=1.05,10天后新型松毛蟲的種群數量為1 000×(1.05)10只。
(3)通過引入灰喜鵲來控制新型松毛蟲的方法屬于生物防治,灰喜鵲捕食新型松毛蟲攝入體內的能量大于灰喜鵲從新型松毛蟲處同化的能量,原因是灰喜鵲攝入的新型松毛蟲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隨糞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
24.(13分)放牧對草原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和氮循環具有重要的影響,如圖是草原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的模式圖(局部)。據此回答問題:
(1)組成生物體的碳、氮元素,不斷地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這個過程叫作生態系統的________,其中氮元素進入生物體內可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類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質循環
蛋白質、核酸 
(2)圖中缺少的生態系統組成成分是________,①、③代表的生理過程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為不同密度的放牧行為分別對植物碳庫、氮庫和土壤碳庫、氮庫的影響。若植物和土壤分別代表環境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則對地上部分碳庫、氮庫影響最小的放牧密度是________,對地下部分碳庫、氮庫影響最小的放牧密度是________。
消費者
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中度放牧
輕度放牧
放牧密度 植物碳庫(%) 植物氮庫(%) 土壤碳庫(%) 土壤氮庫(%)
輕度放牧 -7.52 -6.41 0.78 3.24
中度放牧 -3.17 -4.86 -3.45 -8.41
重度放牧 -24.1 -7.87 -9.92 -13.04
注:表格中正數代表增加,負數代表減少,表格中的數字代表改變的百分比。
(4)據表得知,長期重度放牧帶來的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氣候條件不發生改變,在退化的草原上植樹造林可行嗎?請回答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態系統中的碳庫和氮庫含量均減小
不可行;因為草原地區降水量低,不宜植樹造林
(6)2003年國家啟動退牧還草工程,因地制宜,不斷提升草原的生態承載力。到2017年,我國天然草原面積已躍居世界第一位。在退牧還草的過程中,生態系統發生的變化有哪些?________。
a.所有種群的K值增加 b.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增加 c.群落的結構更復雜 d.食物網更復雜 e.相鄰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增加 f.群落對光能的利用率增加
bcdf
解析:(1)組成生物體的碳、氮元素,不斷地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這個過程叫作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其中氮元素進入生物體內可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類別有蛋白質、核酸。
(2)植物屬于生產者,土壤微生物屬于分解者,大氣CO2屬于非生物成分,所以圖中缺少的生態系統組成成分是消費者,①、③代表的生理過程分別為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表格中正數代表增加,負數代表減少,表格中的數字代表改變的百分比,根據表格數據可知,若植物和土壤分別代表環境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則對地上部分碳庫、氮庫影響最小的放牧密度是中度放牧,對地下部分碳庫、氮庫影響最小的放牧密度是輕度放牧。
(4)根據表格數據可知,長期重度放牧會使生態系統中的碳庫和氮庫含量均減小,草原退化甚至沙漠化。
(5)草原地區降水量低,不宜植樹造林,即在退化的草原上植樹造林不可行。
(6)退牧還草可提升草原的生態承載力,使某些種群數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各種生物之間可能存在的捕食或競爭關系,所以不會使所有種群的K值增加;由于植被的數量增加,輸入到生態系統中的能量也增加,故會使草原上生物的種類增加,構成的食物網也越復雜,進而使群落的結構更復雜,對光能的利用率增加,但不能提高相鄰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綜上分析,在退牧還草的過程中,生態系統發生的變化有b、c、d、f。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垣曲县| 柘城县| 当涂县| 稷山县| 博客| 嘉祥县| 双峰县| 吐鲁番市| 定兴县| 海南省| 宜宾县| 许昌市| 平定县| 霞浦县| 苗栗市| 通榆县| 南澳县| 潼南县| 延长县| 班戈县| 四子王旗| 吉林省| 常州市| 阳原县| 台南县| 灵山县| 建阳市| 焦作市| 河间市| 兴山县| 客服| 厦门市| 临沧市| 凤城市| 嘉善县| 漯河市| 衡阳市| 凤凰县| 四会市| 华安县|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