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2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課時概念解析 本課時的概念為“全球性環境問題對生物圈的穩態造成威脅,同時也對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該概念的建構需要以下基本概念和證據的支持:1.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2.臭氧減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4.荒漠化不斷擴大。5.土壤及水體污染嚴重。概念1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閱讀教材P98~103,完成填空)1.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2.臭氧減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4.荒漠化不斷擴大5.土壤及水體污染嚴重[辨正誤](1)減緩全球變暖的措施是切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臭氧減少不會危及水生生物。( )(3)酸雨不僅會傷害陸地植物,而且會殺死水生生物。( )(4)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只有人為因素。( )(5)亂扔廢電池可直接導致土壤及水體污染。( )(生活、學習與實踐情境)降落到建筑物表面的酸雨會造成石料的剝落。下圖為一座石雕像1908年和1969年的照片,通過比較可清楚地看出酸雨對雕塑的腐蝕作用。(1)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酸雨除了腐蝕建筑物,對植物的影響也十分顯著,下列分析合理的是________。①酸雨pH過低,破壞了植物的酶系統進而影響細胞代謝②酸雨可以增加土壤中無機鹽的含量③不同植物對酸雨的耐受力不同,細胞壁厚的植物更占優勢④質膜有選擇透過性,所以酸雨中的物質不會對細胞內部造成損傷。(3)治理酸雨,應該從哪些方面采取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水體富營養化2.主要污染及防治措施【典例應用】例1 (2024·湖州期末)下列關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敘述,錯誤的是( )A.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燃燒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干擾而引起全球變暖B.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氟利昂、哈龍等氣體是引起臭氧減少的主要原因C.人類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D.荒漠化是由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例2 (2024·金麗衢高二聯考)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我國海域發生赤潮的次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下列關于赤潮的表述錯誤的是( )A.赤潮發生時水體多變為紅色,進而會導致魚、蝦、貝類的死亡B.生活中減少含磷洗滌劑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發生的概率C.赤潮發生時水中的溶氧量降低D.赤潮發生后生態系統發生正反饋調節降低危害概念2 調查當地生態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保護建議(閱讀教材P4和P103,完成填空)1.實驗原理2.材料用具顯微鏡、燒杯、試管、塞氏盤、pH計、氨氮分析儀、比色皿、總磷分析儀等3.實驗步驟(生活、學習和實踐情境)2023年,一項有關我國某省環境污染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該省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這三類物質;該省的水資源污染主要有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用水污染;該省的土壤污染主要是農藥污染、重金屬污染和化肥污染等。(1)大氣污染物中的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能會造成哪種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體污染可能會帶來哪些主要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同的調查研究發現,我國不同區域生態環境中的主要問題存在一定的差異,你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應用】例3 為了解學校周邊水體污染狀況,某學習小組對學校附近的一個淡水區域進行水質調查。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實驗前后,都要清洗實驗用品B.暴雨對水體中的溶氧量、水溫、pH無明顯影響C.水質測定的項目包括細菌含量、微生物的種類和數目等D.水體改良措施需考慮水域周邊環境及動植物分布和數量例4 下列關于水體污染和水質調查的敘述,正確的是( )A.微生物病原體不屬于水體污染物B.化肥污染常造成水體富營養化C.不能以溫度為測量項目進行水體調查D.調查取樣應取同一水域的水樣感悟真題1.(2023·浙江6月選考,2)自從踐行生態文明建設以來,“酸雨”在我國發生的頻率及強度都有明顯下降。下列措施中,對減少“酸雨”發生效果最明顯的是( )A.大力推廣風能、光能等綠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B.通過技術升級使化石燃料的燃燒率提高C.將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廢氣集中排放D.將用煤量大的企業搬離城市中心2.(2023·浙江1月選考,1)近百年來,隨著大氣CO2濃度不斷增加,全球變暖加劇。為減緩全球變暖,我國政府提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標,彰顯了大國責任。下列措施不利于達成此目標的是( )A.大量燃燒化石燃料 B.積極推進植樹造林C.大力發展風能發電 D.廣泛應用節能技術3.(2021·浙江6月選考,1)下列關于大氣層中臭氧的敘述,錯誤的是( )A.臭氧能吸收紫外線和X射線B.臭氧減少會導致人類皮膚癌患者增加C.臭氧層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燒D.避免臭氧層破壞需要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4.(2020·浙江7月選考,1)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氣層中會直接導致( )A.臭氧層破壞 B.酸雨形成C.水體污染 D.溫室效應5.(2019·浙江4月選考,1)下列關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敘述,錯誤的是( )A.臭氧層能降低太空紫外線對生物的傷害B.人類活動對大量野生生物的滅絕沒有影響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嚴重干擾課時2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概念1自主建構1.上升 長波輻射 上升 煤、石油和天然氣 北 鹽堿2.氯氟烴 皮膚癌 食物鏈 氟利昂 哈龍3.5.6 酸 pH 煤炭和石油 二氧化硫4.土地 干旱 自然資源5.土壤 化肥 滯后 分類 自凈 辨正誤(1)√(2)× 提示:臭氧減少也會危及水生生物。(3)√(4)× 提示:自然因素,如干旱、地表松散物質、大風吹揚等,也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5)√合作探究(1)提示:人類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2)提示:①。(3)提示:①減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②開發無污染新能源;③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典例應用例1 C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了嚴重干擾,會加劇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A正確;人類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C錯誤。]例2 D [發生赤潮會導致大量呈紅色的藻類爆發式繁殖,進而導致魚、蝦、貝類的死亡,A正確;藻類爆發式繁殖是由于水體內排放大量含氮、磷的各種污染物,所以減少含磷洗滌劑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發生的概率,B正確;赤潮發生時由于水體中需氧微生物分解者增多,消耗了大量的氧氣,另一方面,藻類植物及浮游動物等大量繁殖進行需氧呼吸,所以水中的溶氧量降低,C正確;正反饋調節是指某一成分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變化,促進或加強最初所發生的變化。水體污染導致赤潮現象發生,赤潮導致水體污染加重屬于正反饋調節,赤潮發生后生態系統發生正反饋調節導致危害更嚴重,D錯誤。]概念2自主建構1.全球變暖 荒漠化 自然資源3.調查方案合作探究(1)提示:酸雨。(2)提示:①導致水體富營養化;②危害人體健康、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3)提示:我國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有差異,人口激增引發的主要環境問題也有差異。典例應用例3 B [暴雨使得水中溶氧量急速降低,水體上下層溫差變大,水質變化快,B錯誤。]例4 B [微生物病原體屬于水體污染物,A錯誤;水質調查的測量項目包括溫度、溶解氧及細菌含量等,C錯誤;調查取樣應取不同水域的水樣,D錯誤。]感悟真題1.A [減少“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具體措施有減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開發無污染新能源、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等。因此答案為A。]2.A [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會增加CO2的排放,不利于達成此目標。]3.C [臭氧可以吸收太陽光中對人體有害的短波輻射,包括紫外線和X射線,A正確;臭氧減少會導致更多的紫外輻射到達地面,增加人類皮膚癌發病率,B正確;臭氧層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生產生活中排放了氟利昂、哈龍等含氯氟烴類氣體,C錯誤。]4.A [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氣層中,會通過化學反應使臭氧量減少,破壞臭氧層,A正確。]5.B [臭氧能吸收紫外線,可以降低太空紫外線對生物的傷害,A正確;人類活動對野生生物的滅絕會產生影響,B錯誤;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措施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從燃料中把這些物質去掉,C正確;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會釋放較多的二氧化碳,從而嚴重干擾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D正確。](共30張PPT)第四章 人類與環境課時2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課時概念解析本課時的概念為“全球性環境問題對生物圈的穩態造成威脅,同時也對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該概念的建構需要以下基本概念和證據的支持:1.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2.臭氧減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4.荒漠化不斷擴大。5.土壤及水體污染嚴重。目錄 CONTENTS1.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2.調查當地生態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保護建議3.感悟真題自主建構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課時概念圖自主建構上升(閱讀教材P98~103,完成填空)1.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長波輻射上升煤、石油和天然氣北鹽堿2.臭氧減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氯氟烴皮膚癌食物鏈氟利昂哈龍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5.6酸pH煤炭和石油二氧化硫4.荒漠化不斷擴大土地干旱自然資源5.土壤及水體污染嚴重土壤化肥滯后分類自凈√[辨正誤](1)減緩全球變暖的措施是切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臭氧減少不會危及水生生物。( )提示:臭氧減少也會危及水生生物。(3)酸雨不僅會傷害陸地植物,而且會殺死水生生物。( )(4)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只有人為因素。( )提示:自然因素,如干旱、地表松散物質、大風吹揚等,也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5)亂扔廢電池可直接導致土壤及水體污染。( )×√×√(生活、學習與實踐情境)降落到建筑物表面的酸雨會造成石料的剝落。下圖為一座石雕像1908年和1969年的照片,通過比較可清楚地看出酸雨對雕塑的腐蝕作用。(1)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類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2)酸雨除了腐蝕建筑物,對植物的影響也十分顯著,下列分析合理的是________。①酸雨pH過低,破壞了植物的酶系統進而影響細胞代謝②酸雨可以增加土壤中無機鹽的含量③不同植物對酸雨的耐受力不同,細胞壁厚的植物更占優勢④質膜有選擇透過性,所以酸雨中的物質不會對細胞內部造成損傷。①(3)治理酸雨,應該從哪些方面采取措施?提示:①減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②開發無污染新能源;③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1.水體富營養化2.主要污染及防治措施【典例應用】C例1 (2024·湖州期末)下列關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敘述,錯誤的是( )A.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燃燒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干擾而引起全球變暖B.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氟利昂、哈龍等氣體是引起臭氧減少的主要原因C.人類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D.荒漠化是由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解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了嚴重干擾,會加劇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A正確;人類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C錯誤。D例2 (2024·金麗衢高二聯考)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我國海域發生赤潮的次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下列關于赤潮的表述錯誤的是( )A.赤潮發生時水體多變為紅色,進而會導致魚、蝦、貝類的死亡B.生活中減少含磷洗滌劑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發生的概率C.赤潮發生時水中的溶氧量降低D.赤潮發生后生態系統發生正反饋調節降低危害解析:發生赤潮會導致大量呈紅色的藻類爆發式繁殖,進而導致魚、蝦、貝類的死亡,A正確;藻類爆發式繁殖是由于水體內排放大量含氮、磷的各種污染物,所以減少含磷洗滌劑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發生的概率,B正確;赤潮發生時由于水體中需氧微生物分解者增多,消耗了大量的氧氣,另一方面,藻類植物及浮游動物等大量繁殖進行需氧呼吸,所以水中的溶氧量降低,C正確;正反饋調節是指某一成分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變化,促進或加強最初所發生的變化。水體污染導致赤潮現象發生,赤潮導致水體污染加重屬于正反饋調節,赤潮發生后生態系統發生正反饋調節導致危害更嚴重,D錯誤。全球變暖(閱讀教材P4和P103,完成填空)1.實驗原理荒漠化自然資源2.材料用具顯微鏡、燒杯、試管、塞氏盤、pH計、氨氮分析儀、比色皿、總磷分析儀等3.實驗步驟調查方案(生活、學習和實踐情境)2023年,一項有關我國某省環境污染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該省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這三類物質;該省的水資源污染主要有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用水污染;該省的土壤污染主要是農藥污染、重金屬污染和化肥污染等。(1)大氣污染物中的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能會造成哪種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提示:酸雨。(2)水體污染可能會帶來哪些主要的危害?提示:①導致水體富營養化;②危害人體健康、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3)不同的調查研究發現,我國不同區域生態環境中的主要問題存在一定的差異,你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國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有差異,人口激增引發的主要環境問題也有差異。●針對該省土壤污染的狀況,請你給該省提出一些控制土壤污染的建議。提示:①綜合治理“工業三廢”;②控制劣質農藥、化肥的使用;③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等。 【典例應用】B例3 為了解學校周邊水體污染狀況,某學習小組對學校附近的一個淡水區域進行水質調查。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實驗前后,都要清洗實驗用品B.暴雨對水體中的溶氧量、水溫、pH無明顯影響C.水質測定的項目包括細菌含量、微生物的種類和數目等D.水體改良措施需考慮水域周邊環境及動植物分布和數量解析:暴雨使得水中溶氧量急速降低,水體上下層溫差變大,水質變化快,B錯誤。B例4 下列關于水體污染和水質調查的敘述,正確的是( )A.微生物病原體不屬于水體污染物B.化肥污染常造成水體富營養化C.不能以溫度為測量項目進行水體調查D.調查取樣應取同一水域的水樣解析:微生物病原體屬于水體污染物,A錯誤;水質調查的測量項目包括溫度、溶解氧及細菌含量等,C錯誤;調查取樣應取不同水域的水樣,D錯誤。A1.(2023·浙江6月選考,2)自從踐行生態文明建設以來,“酸雨”在我國發生的頻率及強度都有明顯下降。下列措施中,對減少“酸雨”發生效果最明顯的是( )A.大力推廣風能、光能等綠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B.通過技術升級使化石燃料的燃燒率提高C.將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廢氣集中排放D.將用煤量大的企業搬離城市中心解析:減少“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具體措施有減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開發無污染新能源、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等。因此答案為A。A2.(2023·浙江1月選考,1)近百年來,隨著大氣CO2濃度不斷增加,全球變暖加劇。為減緩全球變暖,我國政府提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標,彰顯了大國責任。下列措施不利于達成此目標的是( )A.大量燃燒化石燃料B.積極推進植樹造林C.大力發展風能發電D.廣泛應用節能技術解析: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會增加CO2的排放,不利于達成此目標。C3.(2021·浙江6月選考,1)下列關于大氣層中臭氧的敘述,錯誤的是( )A.臭氧能吸收紫外線和X射線B.臭氧減少會導致人類皮膚癌患者增加C.臭氧層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燒D.避免臭氧層破壞需要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解析:臭氧可以吸收太陽光中對人體有害的短波輻射,包括紫外線和X射線,A正確;臭氧減少會導致更多的紫外輻射到達地面,增加人類皮膚癌發病率,B正確;臭氧層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生產生活中排放了氟利昂、哈龍等含氯氟烴類氣體,C錯誤。A4.(2020·浙江7月選考,1)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氣層中會直接導致( )A.臭氧層破壞 B.酸雨形成 C.水體污染 D.溫室效應解析: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氣層中,會通過化學反應使臭氧量減少,破壞臭氧層,A正確。B5.(2019·浙江4月選考,1)下列關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敘述,錯誤的是( )A.臭氧層能降低太空紫外線對生物的傷害B.人類活動對大量野生生物的滅絕沒有影響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嚴重干擾解析:臭氧能吸收紫外線,可以降低太空紫外線對生物的傷害,A正確;人類活動對野生生物的滅絕會產生影響,B錯誤;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措施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從燃料中把這些物質去掉,C正確;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會釋放較多的二氧化碳,從而嚴重干擾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D正確。課時精練15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時間:30分鐘分值:50分)選擇題:第1~14題,每小題2.5分,共35分。【基礎對點】題型1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1.(2024·衢州期末)大氣是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大氣中CO2和SO2增多會導致酸雨大氣中的CO2不是捕獲熱能的唯一氣體大氣層中的臭氧對人體有致癌和殺傷作用溫室效應使大氣含碳量遠高于海洋含碳量2.(2024·舟山期末)2022年4月22日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列關于環境問題的分析,正確的是 ( )臭氧層破壞與人類大量使用氟利昂有關,臭氧減少會使熱帶疾病的傳播范圍擴大人類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提倡“綠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緩解溫室效應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實施垃圾分類有利于加快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利用3.酸雨指pH小于5.6的降水。在實驗室中模擬酸雨噴淋樟樹和楝樹的樹苗。結果發現,楝樹的高度比對照組低約40%,而樟樹的高度沒有明顯差異。結合生態學知識所作的合理推測是 ( )酸雨對楝樹種群中個體的株高影響較明顯酸雨對樟樹種群密度的影響比對楝樹的大森林生態系統物種豐富度不受酸雨影響楝樹生長的群落中,其他樹種都不耐酸雨4.(2024·浙南名校聯盟聯考)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簡稱為工業“三廢”,需對其進行綜合治理以減少污染。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三廢”對大氣、土壤和水體污染有嚴重影響將廢渣填埋處理是目前消除污染物的最佳手段將廢氣凈化處理后排放,對防治酸雨有積極作用可建立相應生態工程對廢水實施減量、回收再利用5.(2024·精誠聯盟高二聯考)土壤污染是指人為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質量惡化的現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后性焚燒秸稈會直接導致土壤污染進入土壤的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屬、農藥和化肥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是控制土壤污染的一項措施6.(2024·浙北G2聯盟高二聯考)碳中和是指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目前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仍在增加CO2、SO2等溫室氣體大量排放會引起全球氣候變暖植樹造林和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有利于碳中和提前實現實現碳中和有利于減輕溫室效應,減緩全球氣溫上升7.(2024·9+1聯盟聯考)下列關于人類與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敘述,錯誤的是 ( )大量使用化肥是水土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人類大量排放CO2等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減少含碳化合物的排放人類大量使用氟利昂、哈龍等物質會破壞臭氧層8.(2024·七彩陽光聯盟)下列關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敘述,錯誤的是 ( )大氣層中能捕獲熱能的氣體就是溫室氣體防治酸雨的最有效辦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量氟利昂逸散將破壞大氣圈上層臭氧的自然平衡排放到水體中的大量化肥和生活污水會造成富營養化9.研究人員利用超級電腦模擬分析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北極冰蓋的影響。結果顯示,北極地區的積雪未來不會像往常一樣,在夏季結束后就自動結冰。那些長年存在的積冰將會在未來數十年內加速融化。導致北極積冰加速融化的根本原因是 ( )CO2的排放量減少使全球氣候變暖CO2的排放量增加使全球氣候變暖大氣臭氧層被破壞使全球氣候變暖夏季北極氣溫驟然上升10.溫室效應是指大氣層能捕獲熱能的特性。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CO2是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溫室效應是大氣層中時刻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由于溫室效應的存在,導致全球氣溫逐步上升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能夠減緩全球氣溫變暖11.酸雨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對環境的污染和對人類的威脅越來越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燃油汽車尾氣的大量排放是引起酸雨的原因之一酸雨會殺死水生生物,對陸生生物沒有影響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屬會影響人體健康將煤、石油中的硫和氮去除可以有效防治酸雨題型2 調查當地生態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保護建議12.某研究性學習小組調查校園周圍池塘的水質污染情況,采集水樣鏡檢水中動物和植物的種類和數量,結果如下:1號池塘水樣中有單一種類的纖毛蟲,如草履蟲,且數量極多;2號池塘水樣中單細胞藻類種類較多,且數量也極大;3號池塘水樣中未見任何動物和植物,且發出刺鼻的氣味;4號池塘水樣中昆蟲、植物均有,且數量較多。根據以上結果分析,池塘污染的嚴重性由重到輕的排列順序是 ( )3、1、4、2 3、1、2、44、2、1、3 2、4、3、113.(2024·紹興期末調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下列關于生物與環境的調查活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 )通過對生物食性的調查,可確定各物種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地位通過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調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物種數目的多寡“模擬用標志重捕法進行種群數量的調查”中,每次取黃豆前要放回上次取出的黃豆在調查水體污染問題時,可用塞氏盤(一種黑白相間的圓鐵盤)測定水質透明度【綜合提升】14.下圖是地球大氣CO2濃度的變化曲線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階段2和3表明,植樹造林的舉措可以減少大氣CO2濃度階段5表明CO2濃度的變化與化石燃料的燃燒等密切相關CO2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會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CO2的形式傳遞15.(15分)某地一條河流常年被生活廢水污染。生活廢水的水質、水量不均, 有機物N、P含量高。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河水污染的生態方法,研究人員將污染河水引入一個面積為 33 m×20 m 的人工實驗濕地(見下圖)。在該人工實驗濕地中引入滿江紅、蘆葦、水芹和鳳眼蓮等水生植物,并暫時封閉出水口。一段時間后檢測進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質,結果見下表。參數 入口處 平均值 出口處 平均值 國家排 放標準總氮(mg·L-1) 25 9 15總磷(mg·L-1) 2.4 0.8 1.0*BOD (mg·L-1) 60 8 20糞便類大腸桿菌 (細菌數目100 mL) 1.0×107 1.9×105 100~500*BOD表示污水中生物體在代謝中分解有機物消耗的氧氣量,可間接反映出水質中有機物含量請回答問題:(1)(4分)組成該人工實驗濕地的主要生物類群包括 ,其中所有蘆葦構成一個種群。從生態系統營養結構分析, 該人工實驗濕地中引入的滿江紅、蘆葦、水芹和鳳眼蓮等水生植物屬于 。 (2)(4分)據表分析,流經人工實驗濕地后,污水中氮、磷總量均呈現 趨勢。引起這種變化主要原因與研究人員 的措施有關。 (3)(2分)污水流經人工實驗濕地后,BOD值的變化表明水體中__________。(4)(2分)為減少水體中 N、P含量過高給水生生態系統帶來的不良影響,環保工作者選擇其中 3種植物分別置于試驗池中,90天后測定它們吸收 N、P的量,結果見下表。植物種類 單位水體面積N 吸收量/(g·m-2 ) 單位水體面積P 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 22.30 1.70浮水植物b 8.51 0.72沉水植物c 14.61 2.22結合上表數據,投放 兩種植物可以達到降低該濕地中N、P的最佳效果。 (5)(3分)為保持該濕地現有的凈化能力并使水質進一步達到國家排放標準,請提出還能完善該治理方案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時精練15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1.B [大氣中CO2增多會導致溫室效應,SO2增多會導致酸雨,A錯誤;大氣中的CO2不是捕獲熱能的唯一氣體,捕獲熱能的氣體還包括甲烷(CH4)、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等,B正確;大氣層中的臭氧能吸收對人體和生物有致癌和殺傷作用的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C錯誤;溫室效應沒有使大氣含碳量遠高于海洋含碳量,D錯誤。]2.C [臭氧層破壞與人類大量使用氟利昂有關,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線等,保護地球上的人類與動物免受短波輻射的傷害,不影響熱帶疾病的傳播,A錯誤;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B錯誤;溫室效應會改變全球降雨格局,提倡“綠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緩解溫室效應,C正確;物質可以循環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環,D錯誤。]3.A [經過模擬酸雨處理,楝樹的高度比對照組低約40%,而樟樹的高度沒有明顯差異,說明酸雨對楝樹種群中個體的株高影響較明顯,A正確;據題可知,酸雨對楝樹的株高影響較大,對樟樹的株高影響較小,據此無法判斷酸雨對種群密度的影響,B錯誤;本題僅確定了酸雨對兩種樹株高的影響,對其他植物有何影響不清楚,所以不能確定酸雨對物種豐富度是否有影響,C、D錯誤。]4.B [將廢渣填埋處理會導致污染物滲進土壤和水體,污染土壤和水體,且不能消除污染物,B錯誤。]5.B [焚燒秸稈使地表溫度急劇升高,能直接燒死、燙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最終破壞土壤結構,不會直接導致土壤污染,B錯誤。]6.B [目前由于溫室氣體的產生量大于消耗量,因此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仍在增加,A正確;SO2引起酸雨,不是全球氣候變暖,B錯誤;植樹造林和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可減少大氣中CO2,有利于碳中和提前實現,C正確;溫室氣體中最重要的是CO2,其作用占全部溫室氣體作用的50%以上,實現碳中和有利于減輕溫室效應,減緩全球氣溫上升,D正確。]7.C [大量使用化肥,會經雨水沖洗等途徑進入水體,因此是水土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A正確;人類大量排放CO2等溫室氣體會加劇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B正確;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C錯誤。]8.B [酸雨是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所產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與大氣中的水結合而形成的酸性產物。這些含酸的微粒隨著雨雪回降到地面就是酸雨,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辦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B錯誤;氟利昂會使臭氧減少,大量氟利昂逸散將破壞大氣圈上層臭氧的自然平衡,C正確;排放到水體中的大量化肥和生活污水富含N、P等元素,進入水體后使藻類等大量繁殖,導致富營養化現象,D正確。]9.B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耗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燒增加,產生的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大氣捕獲的太陽能更多,導致全球變暖,積雪融化。]10.C [溫室效應是大氣層中時刻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于大氣中含有過多的溫室氣體,溫室效應逐漸增強,才導致全球氣溫逐步上升,C錯誤。]11.B [酸雨不僅會殺死水生生物,而且還能傷害陸地生物,如農作物和各種樹木,B錯誤。]12.B13.C [通過對生物食性的調查,可確定各物種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地位,食物鏈體現的是生物吃與被吃的關系,A正確;通過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調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物種數目的多寡,B正確;“模擬用標志重捕法進行種群數量的調查”中,只有第二次取黃豆前才要放回上次取出的黃豆,C錯誤;在調查水體污染問題時,可用塞氏盤(一種黑白相間的圓鐵盤)測定水質透明度,D正確。]14.D [階段2和階段3由于植物登陸和出現森林,CO2濃度降低,說明植樹造林的舉措可以減少大氣 CO2 濃度,A正確;階段5是工業革命以來的變化,CO2濃度有所回升,表明 CO2 濃度的變化與化石燃料的燃燒等密切相關,B正確;CO2等溫室氣體大量排放,會加劇溫室效應,引發全球氣候變暖,C正確;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有機物的形式傳遞,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主要是以CO2的形式傳遞,D錯誤。]15.(1)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生產者(2)下降 引種多種水生植物 (3)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消耗了大量的氧氣 (4)浮水植物a、沉水植物c (5)①適量投放可取食或破壞大腸桿菌的生物到濕地水體中;②可增加出水口前的緩流區面積、降低流速、增加水生植物密度解析 (1)生態系統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組成,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生物類群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滿江紅、蘆葦、水芹和鳳眼蓮等水生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屬于生產者。(2)由第一個表格可以看出,N、P的含量都在下降。引起這種變化主要原因與研究人員引種多種水生植物的措施有關。(3)BOD值表示污水中生物體在代謝中分解有機物消耗的氧氣量,該值越高,表明有機物的含量越高,污染越嚴重。污水流經人工實驗濕地后BOD值下降,表明水體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消耗了大量的氧氣。(4)由第二個表格可以看出,三種水生植物相比,浮水植物a吸收N的能力最強,沉水植物c吸收P的能力最強,所以投放a、c兩種植物可以達到降低該濕地中N、P的最佳效果。(5)雖然引入水生植物后總氮、總磷、有機物的值都在下降,但是大腸桿菌的數目仍遠高于國家排放標準,因此需要控制大腸桿菌的數目。為保持該濕地現有的凈化能力并使水質進一步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可以采取①適量投放可取食或破壞大腸桿菌的生物,如草履蟲、噬菌體等到濕地水體中;②可增加出水口前的緩流區面積、降低流速、增加水生植物密度等。(共29張PPT)課時精練15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時間:30分鐘 滿分:50分)B題型1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1.(2024·衢州期末)大氣是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大氣中CO2和SO2增多會導致酸雨B.大氣中的CO2不是捕獲熱能的唯一氣體C.大氣層中的臭氧對人體有致癌和殺傷作用D.溫室效應使大氣含碳量遠高于海洋含碳量解析:大氣中CO2增多會導致溫室效應,SO2增多會導致酸雨,A錯誤;大氣中的CO2不是捕獲熱能的唯一氣體,捕獲熱能的氣體還包括甲烷(CH4)、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等,B正確;大氣層中的臭氧能吸收對人體和生物有致癌和殺傷作用的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C錯誤;溫室效應沒有使大氣含碳量遠高于海洋含碳量,D錯誤。2.(2024·舟山期末)2022年4月22日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列關于環境問題的分析,正確的是( )A.臭氧層破壞與人類大量使用氟利昂有關,臭氧減少會使熱帶疾病的傳播范圍擴大B.人類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C.提倡“綠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緩解溫室效應D.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實施垃圾分類有利于加快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利用C解析:臭氧層破壞與人類大量使用氟利昂有關,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線等,保護地球上的人類與動物免受短波輻射的傷害,不影響熱帶疾病的傳播,A錯誤;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B錯誤;溫室效應會改變全球降雨格局,提倡“綠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緩解溫室效應,C正確;物質可以循環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環,D錯誤。3.酸雨指pH小于5.6的降水。在實驗室中模擬酸雨噴淋樟樹和楝樹的樹苗。結果發現,楝樹的高度比對照組低約40%,而樟樹的高度沒有明顯差異。結合生態學知識所作的合理推測是( )A.酸雨對楝樹種群中個體的株高影響較明顯B.酸雨對樟樹種群密度的影響比對楝樹的大C.森林生態系統物種豐富度不受酸雨影響D.楝樹生長的群落中,其他樹種都不耐酸雨A解析:經過模擬酸雨處理,楝樹的高度比對照組低約40%,而樟樹的高度沒有明顯差異,說明酸雨對楝樹種群中個體的株高影響較明顯,A正確;據題可知,酸雨對楝樹的株高影響較大,對樟樹的株高影響較小,據此無法判斷酸雨對種群密度的影響,B錯誤;本題僅確定了酸雨對兩種樹株高的影響,對其他植物有何影響不清楚,所以不能確定酸雨對物種豐富度是否有影響,C、D錯誤。4.(2024·浙南名校聯盟聯考)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簡稱為工業“三廢”,需對其進行綜合治理以減少污染。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三廢”對大氣、土壤和水體污染有嚴重影響B.將廢渣填埋處理是目前消除污染物的最佳手段C.將廢氣凈化處理后排放,對防治酸雨有積極作用D.可建立相應生態工程對廢水實施減量、回收再利用解析:將廢渣填埋處理會導致污染物滲進土壤和水體,污染土壤和水體,且不能消除污染物,B錯誤。B5.(2024·精誠聯盟高二聯考)土壤污染是指人為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質量惡化的現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后性B.焚燒秸稈會直接導致土壤污染C.進入土壤的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屬、農藥和化肥D.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是控制土壤污染的一項措施解析:焚燒秸稈使地表溫度急劇升高,能直接燒死、燙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最終破壞土壤結構,不會直接導致土壤污染,B錯誤。B6.(2024·浙北G2聯盟高二聯考)碳中和是指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目前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仍在增加B.CO2、SO2等溫室氣體大量排放會引起全球氣候變暖C.植樹造林和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有利于碳中和提前實現D.實現碳中和有利于減輕溫室效應,減緩全球氣溫上升B解析:目前由于溫室氣體的產生量大于消耗量,因此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仍在增加,A正確;SO2引起酸雨,不是全球氣候變暖,B錯誤;植樹造林和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可減少大氣中CO2,有利于碳中和提前實現,C正確;溫室氣體中最重要的是CO2,其作用占全部溫室氣體作用的50%以上,實現碳中和有利于減輕溫室效應,減緩全球氣溫上升,D正確。7.(2024·9+1聯盟聯考)下列關于人類與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敘述,錯誤的是( )A.大量使用化肥是水土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B.人類大量排放CO2等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減少含碳化合物的排放D.人類大量使用氟利昂、哈龍等物質會破壞臭氧層解析:大量使用化肥,會經雨水沖洗等途徑進入水體,因此是水土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A正確;人類大量排放CO2等溫室氣體會加劇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B正確;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C錯誤。C8.(2024·七彩陽光聯盟)下列關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敘述,錯誤的是( )A.大氣層中能捕獲熱能的氣體就是溫室氣體B.防治酸雨的最有效辦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C.大量氟利昂逸散將破壞大氣圈上層臭氧的自然平衡D.排放到水體中的大量化肥和生活污水會造成富營養化B解析:酸雨是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所產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與大氣中的水結合而形成的酸性產物。這些含酸的微粒隨著雨雪回降到地面就是酸雨,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辦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B錯誤;氟利昂會使臭氧減少,大量氟利昂逸散將破壞大氣圈上層臭氧的自然平衡,C正確;排放到水體中的大量化肥和生活污水富含N、P等元素,進入水體后使藻類等大量繁殖,導致富營養化現象,D正確。9.研究人員利用超級電腦模擬分析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北極冰蓋的影響。結果顯示,北極地區的積雪未來不會像往常一樣,在夏季結束后就自動結冰。那些長年存在的積冰將會在未來數十年內加速融化。導致北極積冰加速融化的根本原因是( )A.CO2的排放量減少使全球氣候變暖B.CO2的排放量增加使全球氣候變暖C.大氣臭氧層被破壞使全球氣候變暖D.夏季北極氣溫驟然上升解析: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耗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燒增加,產生的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大氣捕獲的太陽能更多,導致全球變暖,積雪融化。B10.溫室效應是指大氣層能捕獲熱能的特性。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CO2是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B.溫室效應是大氣層中時刻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C.由于溫室效應的存在,導致全球氣溫逐步上升D.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能夠減緩全球氣溫變暖解析:溫室效應是大氣層中時刻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于大氣中含有過多的溫室氣體,溫室效應逐漸增強,才導致全球氣溫逐步上升,C錯誤。C11.酸雨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對環境的污染和對人類的威脅越來越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燃油汽車尾氣的大量排放是引起酸雨的原因之一B.酸雨會殺死水生生物,對陸生生物沒有影響C.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屬會影響人體健康D.將煤、石油中的硫和氮去除可以有效防治酸雨解析:酸雨不僅會殺死水生生物,而且還能傷害陸地生物,如農作物和各種樹木,B錯誤。B題型2 調查當地生態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保護建議12.某研究性學習小組調查校園周圍池塘的水質污染情況,采集水樣鏡檢水中動物和植物的種類和數量,結果如下:1號池塘水樣中有單一種類的纖毛蟲,如草履蟲,且數量極多;2號池塘水樣中單細胞藻類種類較多,且數量也極大;3號池塘水樣中未見任何動物和植物,且發出刺鼻的氣味;4號池塘水樣中昆蟲、植物均有,且數量較多。根據以上結果分析,池塘污染的嚴重性由重到輕的排列順序是( )A.3、1、4、2 B.3、1、2、4 C.4、2、1、3 D.2、4、3、1B13.(2024·紹興期末調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下列關于生物與環境的調查活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A.通過對生物食性的調查,可確定各物種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地位B.通過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調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物種數目的多寡C.“模擬用標志重捕法進行種群數量的調查”中,每次取黃豆前要放回上次取出的黃豆D.在調查水體污染問題時,可用塞氏盤(一種黑白相間的圓鐵盤)測定水質透明度C解析:通過對生物食性的調查,可確定各物種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地位,食物鏈體現的是生物吃與被吃的關系,A正確;通過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調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物種數目的多寡,B正確;“模擬用標志重捕法進行種群數量的調查”中,只有第二次取黃豆前才要放回上次取出的黃豆,C錯誤;在調查水體污染問題時,可用塞氏盤(一種黑白相間的圓鐵盤)測定水質透明度,D正確。14.下圖是地球大氣CO2濃度的變化曲線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DA.階段2和3表明,植樹造林的舉措可以減少大氣CO2濃度B.階段5表明CO2濃度的變化與化石燃料的燃燒等密切相關C.CO2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會引起全球氣候變暖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CO2的形式傳遞解析:階段2和階段3由于植物登陸和出現森林,CO2濃度降低,說明植樹造林的舉措可以減少大氣 CO2 濃度,A正確;階段5是工業革命以來的變化,CO2濃度有所回升,表明 CO2 濃度的變化與化石燃料的燃燒等密切相關,B正確;CO2等溫室氣體大量排放,會加劇溫室效應,引發全球氣候變暖,C正確;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有機物的形式傳遞,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主要是以CO2的形式傳遞,D錯誤。A.階段2和3表明,植樹造林的舉措可以減少大氣CO2濃度B.階段5表明CO2濃度的變化與化石燃料的燃燒等密切相關C.CO2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會引起全球氣候變暖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CO2的形式傳遞15.某地一條河流常年被生活廢水污染。生活廢水的水質、水量不均, 有機物N、P含量高。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河水污染的生態方法,研究人員將污染河水引入一個面積為 33 m×20 m 的人工實驗濕地(見圖)。在該人工實驗濕地中引入滿江紅、蘆葦、水芹和鳳眼蓮等水生植物,并暫時封閉出水口。一段時間后檢測進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質,結果見下表。參數 入口處平均值 出口處平均值 國家排放標準總氮(mg·L-1) 25 9 15總磷(mg·L-1) 2.4 0.8 1.0*BOD (mg·L-1) 60 8 20糞便類大腸桿菌(細菌數目100 mL) 1.0×107 1.9×105 100~500*BOD表示污水中生物體在代謝中分解有機物消耗的氧氣量,可間接反映出水質中有機物含量請回答問題:(1)組成該人工實驗濕地的主要生物類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所有蘆葦構成一個種群。從生態系統營養結構分析, 該人工實驗濕地中引入的滿江紅、蘆葦、水芹和鳳眼蓮等水生植物屬于 ________。(2)據表分析,流經人工實驗濕地后,污水中氮、磷總量均呈現________趨勢。引起這種變化主要原因與研究人員___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有關。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下降引種多種水生植物(3)污水流經人工實驗濕地后,BOD值的變化表明水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為減少水體中 N、P含量過高給水生生態系統帶來的不良影響,環保工作者選擇其中 3種植物分別置于試驗池中,90天后測定它們吸收 N、P的量,結果見下表。植物種類 單位水體面積N 吸收量/(g·m-2 ) 單位水體面積P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 22.30 1.70浮水植物b 8.51 0.72沉水植物c 14.61 2.22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消耗了大量的氧氣結合上表數據,投放_____________________兩種植物可以達到降低該濕地中N、P的最佳效果。(5)為保持該濕地現有的凈化能力并使水質進一步達到國家排放標準,請提出還能完善該治理方案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水植物a、沉水植物c①適量投放可取食或破壞大腸桿菌的生物到濕地水體中;②可增加出水口前的緩流區面積、降低流速、增加水生植物密度解析:(1)生態系統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組成,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生物類群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滿江紅、蘆葦、水芹和鳳眼蓮等水生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屬于生產者。(2)由第一個表格可以看出,N、P的含量都在下降。引起這種變化主要原因與研究人員引種多種水生植物的措施有關。(3)BOD值表示污水中生物體在代謝中分解有機物消耗的氧氣量,該值越高,表明有機物的含量越高,污染越嚴重。污水流經人工實驗濕地后BOD值下降,表明水體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消耗了大量的氧氣。(5)雖然引入水生植物后總氮、總磷、有機物的值都在下降,但是大腸桿菌的數目仍遠高于國家排放標準,因此需要控制大腸桿菌的數目。為保持該濕地現有的凈化能力并使水質進一步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可以采取①適量投放可取食或破壞大腸桿菌的生物,如草履蟲、噬菌體等到濕地水體中;②可增加出水口前的緩流區面積、降低流速、增加水生植物密度等。(4)由第二個表格可以看出,三種水生植物相比,浮水植物a吸收N的能力最強,沉水植物c吸收P的能力最強,所以投放a、c兩種植物可以達到降低該濕地中N、P的最佳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2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docx 課時2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pptx 課時精練15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docx 課時精練15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