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1 不同種群組成群落課時概念解析 本課時的概念為“群落的概念及其內部物種組成的特點”,該概念的建構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證據的支持:1.不同種群的生物在長期適應環境和彼此相互適應的過程中形成動態的群落。2.群落中的不同物種往往有不同的生態位,其中優勢種決定群落的結構和內部環境的形成。概念1 群落的物種豐富度與優勢種(閱讀教材P24~28,完成填空)1.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一定____________內聚集在一定______________內的所有生物____________的集合體。提醒:群落就是指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所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群的總和。2.豐富度調查反映群落的物種組成3.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1)實驗原理①在森林、草原等不同的群落中,土壤動物的________、________和分布都有所不同。②通過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調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__________________的多寡。(2)實驗步驟4.優勢種決定群落的結構和內部環境的形成[辨正誤](1)土壤中的全部小動物構成一個群落。( )(2)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總數,不同群落物種豐富度往往有差別。( )(3)優勢種通常對群落的結構和內部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決定作用。( )(科學實驗與探究情境)某校的6個生物課外小組展開了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調查,結果如下表: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調查結果調查項 林地 農田 草地第1組 第2組 第3組 第4組 第5組 第6組螞蟻 5只 2只 0 2只 1只 0蚯蚓 2條 1條 1條 1條 0 0蝸牛 0 1保 0 1只 1只 2只蜈蚣 1條 0 1條 0 0 1條鼠婦 0 0 2只 1只 0 1只未鑒定 3種 5種 1種 3種 2種 1種合計種數 6 8 4 7 4 4合計數量 11 9 5 8 4 5(1)表中哪個調查地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最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3、4組土壤小動物合計數量存在差異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土壤動物的分離過程中,對于體型較小的動物,應采用什么方法進行分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對土壤動物的種類鑒定時,對于體型較小的動物,應借助什么儀器進行觀察、識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應用】例1 下列關于群落豐富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A.群落的豐富度是指群落的多少B.群落的豐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總數C.群落中動物的數目有很多,說明豐富度很高D.農田中生物種類較少,豐富度較高例2 下圖為“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活動中常用的兩種裝置,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使用甲裝置取樣時,應將其插入距地表0~25 cm的表層土壤中B.乙裝置插上電源進行烘烤時每隔0.5 h觀察土樣C.乙裝置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分離D.乙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關于物種豐富度調查的三點注意(1)調查土壤小動物的物種豐富度應采用取樣器取樣法,而調查陸生植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可采用樣方法;(2)利用樣方法調查陸生植物物種豐富度時,常需要確定群落最小樣方面積,以保證調查中包含本群落的所有物種;(3)調查土壤小動物物種豐富度的過程中,對采集到的體型較小的動物使用干漏斗分離裝置進行烘烤的目的是為了殺死和保存小動物。 概念2 物種在群落中占據一定的生態位(閱讀教材P28~31,完成填空)1.物種在群落中占據一定的生態位2.競爭排斥原理3.生態位分化[辨正誤](1)自然群落中,生態位有重疊的物種會發生生態位分化。( )(2)習性相似物種的生活區域重疊得越多,對資源的利用越充分。( )(科學實驗與探究情境)1934年,俄羅斯生態學家高斯選擇生態位相近的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分別進行單獨培養和混合培養,實驗結果如下圖曲線所示。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單獨培養時,兩種草履蟲的種群數量以何種方式增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混合培養第16天后,只有雙小核草履蟲存活,請分析影響大草履蟲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雙小核草履蟲在競爭中排斥掉大草履蟲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兩種草履蟲之間的關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從生態位角度解釋為何兩種草履蟲出現競爭排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四種常見種間關系的比較2.標準捕食曲線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判斷【典例應用】例3 (2024·東城區高二期末)生態學家高斯選用數量相等、形態和習性接近的兩種草履蟲(不能分泌殺死對方的物質)進行混合培養,實驗結果如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實驗中需要對兩種草履蟲逐個計數B.圖中雙小核草履蟲數量變化與單獨培養時相同C.實驗結果表明兩種草履蟲為典型的捕食關系D.雙小核草履蟲是影響大草履蟲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例4 (2024·七彩陽光聯盟)如圖為某一區域M、N兩物種食物的利用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b越大,生物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B.d越小,M與N種間競爭越激烈C.曲線不重疊時,M與N不存在競爭D.曲線不重疊時,可通過擴大生態位使資源充分利用感悟真題1.(2021·全國乙卷,30)在自然界中,競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卮鹣铝袉栴}:(1)競爭排斥原理是指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受資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為了驗證競爭排斥原理,某同學選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為材料進行實驗,選擇動物所遵循的原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實驗中需要將兩種草履蟲放在資源________(填“有限的”或“無限的”)環境中混合培養。當實驗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時即可證實競爭排斥原理。(2)研究發現,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物的兩種雀科鳥原來存在競爭關系,經進化后通過分別取食大小不同的種子而能長期共存。若僅從取食的角度分析,兩種鳥除了因取食的種子大小不同而共存,還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點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據上述實驗和研究,關于生物種間競爭的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林場有一片約2公頃的馬尾松與石櫟混交次生林,群落內馬尾松、石櫟兩個種群的空間分布均為隨機分布。為了解該林場中馬尾松和石櫟種群密度的變化特征,某研究小組在該混交次生林中選取5個固定樣方進行觀測,每個樣方的面積為0.04公頃,某一時期的觀測結果如表所示。樹高 X/m 馬尾松/株 石櫟/株樣方 1 樣方 2 樣方 3 樣方 4 樣方 5 樣方 1 樣方 2 樣方 3 樣方 4 樣方 5X≤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510X>15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合計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注:同一樹種的樹高與年齡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性;兩樹種在幼年期時的高度基本一致。回答下列問題:(1)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取樣的關鍵是________;根據表中調查數據計算,馬尾松種群密度為________。(2)該群落中,馬尾松和石櫟之間的種間關系是________。馬尾松是喜光的陽生樹種,石櫟是耐陰樹種。根據表中數據和樹種的特性預測該次生林數十年后優勢樹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時1 不同種群組成群落概念1自主建構1.時間 空間 種群2.物種 物種的數量3.(1)①種類 數量?、谖锓N數目 (2)植被 3~5 土壤取樣器 鑷子 干漏斗分離 肉眼 體視顯微鏡4.決定 多 強 適應 持久不變 決定 櫟 楊 落葉松辨正誤(1)× 提示:一個群落應包括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的全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群的總和。(2)√(3)√合作探究(1)提示:林地。(2)提示:選擇的樣地雖然都為農田,但土壤含水量、通氣性及其他非生物因素等不同。(3)提示:干漏斗分離法。(4)提示:用放大鏡或體視顯微鏡。典例應用例1 B [群落的豐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總數,并不單指動物的數目,A、C錯誤,B正確;農田中生物種類較少,豐富度較低,D錯誤。]例2 B [干漏斗分離裝置插上電源進行烘烤時,應每隔1 h觀察土樣,B錯誤;對于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使用干漏斗分離法進行分離,C正確;由于酒精可將收集的土壤動物及時固定,防止腐爛,故用乙裝置采集到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計數和觀察,D正確。]概念2自主建構1.位置 功能 食物 天敵 不同 重疊 生態位分化2.競爭 激烈 弱3.重疊 自然選擇 食物 分布 活動 時間 競爭辨正誤(1)√(2)× 提示:習性相似物種的生活區域重疊得越多,它們之間的競爭越激烈,對資源的利用越不充分。合作探究(1)提示:邏輯斯諦增長。(2)提示:隨著雙小核草履蟲數量的增加,其爭奪食物的優勢越來越大,最終大草履蟲失去了食物來源而死亡。(3)提示:雙小核草履蟲繁殖速度快、競爭力強,在食物、空間等因素的限制下將競爭力弱的大草履蟲排除了。(4)提示:兩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屬于種間競爭。(5)提示:兩種草履蟲的生態位相似,當生活于同一空間時,競爭共同食物資源,生態位存在重疊,競爭激烈,結果出現競爭排斥。典例應用例3 D [實驗中對兩種草履蟲逐個計數是比較困難的,應該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A錯誤;圖中雙小核草履蟲數量變化與單獨培養時的增長曲線類型都是“S”形,但K值不同,混合培養時,雙小核草履蟲的K值更低,B錯誤;實驗結果表明兩種草履蟲為典型的競爭關系,C錯誤;結合曲線圖分析可知,雙小核草履蟲是影響大草履蟲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D正確。]例4 C [b越大,說明該生物的食物種類和數量越多,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A正確;d越小,兩種生物的食物種類重疊部分增多,競爭會加強,B正確;根據題圖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資源,因此兩物種之間存在競爭關系,當曲線不重疊時,僅從食物關系來看,M與N無競爭關系,但是二者處于共同的區域內,在其他生存資源上可能會產生競爭關系,例如競爭生存空間等,所以僅憑曲線是否重疊不能確定二者是否存在競爭,C錯誤;曲線不重疊時,表明有些資源未被充分利用,可通過擴大生態位使資源充分利用,D正確。]感悟真題1.(1)兩種動物具有相同的資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雙小核草履蟲處于優勢,大草履蟲處于劣勢直至消亡 (2)時間或位置(答出1點即可)(3)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兩個物種,不能長期共存于同一環境中,若進化出新的資源利用方式便可共存解析 (1)本實驗的目的為驗證“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該同學選擇的動物應數量相同,屬于不同物種,且具有相同的資源利用方式。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競爭排斥是在受資源限制的條件下發生的,因此需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混合培養。由題干信息可知,兩個物種不能長期共存,故其中一個種群個體最終會全部死亡,結合教材知識分析,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在競爭中,大草履蟲處于劣勢而被淘汰。(2)兩種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的雀科鳥能達到長期共存,說明二者對取食的種子存在差異,從而降低了競爭強度,如取食的種子大小不同、對于同一棵樹上不同位置的種子的選擇不同、取食時間不同等。(3)綜合(1)(2)小題的實驗和研究,可以發現生物種間競爭的結果可能是一方處于優勢,另一方處于劣勢甚至滅亡,或是種群間相互影響、協同進化,最終在生存空間、利用資源等方面存在差異(生態位的改變)而達到共存。2.(1)隨機取樣 2 055株/公頃 (2)競爭 石櫟 同一樹種的樹高與年齡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性,由表中數據可得出馬尾松年齡結構為衰退型,石櫟為增長型;馬尾松是喜光的陽生樹種,石櫟是耐陰樹種,兩樹種在幼年期時的高度基本一致,在對光的競爭中喜光的馬尾松不占優勢,而耐陰的石櫟占優勢解析 (1)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常用樣方法,取樣的關鍵是要做到隨機取樣;馬尾松的種群密度的計算:先算所有樣方的種群數量平均值=(80+81+81+84+85)/5=82.2(株),再算每公頃的種群數量即種群密度=82.2/0.04=2 055(株/公頃)。(2)馬尾松與石櫟會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二者為競爭關系。同一樹種的樹高與年齡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性,由表中數據可得出馬尾松年齡結構為衰退型(年幼個體少),石櫟為增長型;馬尾松是喜光的陽生樹種,石櫟是耐陰樹種,兩樹種在幼年期時的高度基本一致,在對光的競爭中喜光的馬尾松不占優勢,而耐陰的石櫟占優勢,因此該次生林數十年后優勢樹種是石櫟。(共39張PPT)第二章 群落課時1 不同種群組成群落課時概念解析本課時的概念為“群落的概念及其內部物種組成的特點”,該概念的建構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證據的支持:1.不同種群的生物在長期適應環境和彼此相互適應的過程中形成動態的群落。2.群落中的不同物種往往有不同的生態位,其中優勢種決定群落的結構和內部環境的形成。目錄 CONTENTS1.群落的物種豐富度與優勢種2.物種在群落中占據一定的生態位3.感悟真題自主建構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課時概念圖自主建構時間(閱讀教材P24~28,完成填空)1.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一定______內聚集在一定______內的所有生物______的集合體。提醒:群落就是指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所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群的總和。空間種群2.豐富度調查反映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物種的數量3.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1)實驗原理①在森林、草原等不同的群落中,土壤動物的______、______和分布都有所不同。②通過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調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____________的多寡。種類數量物種數目(2)實驗步驟植被3~5土壤取樣器鑷子干漏斗分離肉眼體視顯微鏡4.優勢種決定群落的結構和內部環境的形成決定多強適應持久不變決定櫟楊落葉松×[辨正誤](1)土壤中的全部小動物構成一個群落。( )提示:一個群落應包括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的全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群的總和。(2)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總數,不同群落物種豐富度往往有差別。( )(3)優勢種通常對群落的結構和內部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決定作用。( )√√(科學實驗與探究情境)某校的6個生物課外小組展開了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調查,結果如下表: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調查結果調查項 林地 農田 草地 第1組 第2組 第3組 第4組 第5組 第6組螞蟻 5只 2只 0 2只 1只 0蚯蚓 2條 1條 1條 1條 0 0蝸牛 0 1保 0 1只 1只 2只蜈蚣 1條 0 1條 0 0 1條鼠婦 0 0 2只 1只 0 1只未鑒定 3種 5種 1種 3種 2種 1種合計種數 6 8 4 7 4 4合計數量 11 9 5 8 4 5(1)表中哪個調查地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最大?提示:林地。(2)第3、4組土壤小動物合計數量存在差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選擇的樣地雖然都為農田,但土壤含水量、通氣性及其他非生物因素等不同。(3)在土壤動物的分離過程中,對于體型較小的動物,應采用什么方法進行分離?提示:干漏斗分離法。(4)在對土壤動物的種類鑒定時,對于體型較小的動物,應借助什么儀器進行觀察、識別?提示:用放大鏡或體視顯微鏡。【典例應用】B例1 下列關于群落豐富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A.群落的豐富度是指群落的多少B.群落的豐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總數C.群落中動物的數目有很多,說明豐富度很高D.農田中生物種類較少,豐富度較高解析:群落的豐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總數,并不單指動物的數目,A、C錯誤,B正確;農田中生物種類較少,豐富度較低,D錯誤。B例2 下圖為“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活動中常用的兩種裝置,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使用甲裝置取樣時,應將其插入距地表0~25 cm的表層土壤中B.乙裝置插上電源進行烘烤時每隔0.5 h觀察土樣C.乙裝置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分離D.乙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干漏斗分離裝置插上電源進行烘烤時,應每隔1 h觀察土樣,B錯誤;對于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使用干漏斗分離法進行分離,C正確;由于酒精可將收集的土壤動物及時固定,防止腐爛,故用乙裝置采集到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計數和觀察,D正確。A.使用甲裝置取樣時,應將其插入距地表0~25 cm的表層土壤中B.乙裝置插上電源進行烘烤時每隔0.5 h觀察土樣C.乙裝置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分離D.乙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關于物種豐富度調查的三點注意(1)調查土壤小動物的物種豐富度應采用取樣器取樣法,而調查陸生植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可采用樣方法;(2)利用樣方法調查陸生植物物種豐富度時,常需要確定群落最小樣方面積,以保證調查中包含本群落的所有物種;(3)調查土壤小動物物種豐富度的過程中,對采集到的體型較小的動物使用干漏斗分離裝置進行烘烤的目的是為了殺死和保存小動物?! ?br/>位置(閱讀教材P28~31,完成填空)1.物種在群落中占據一定的生態位功能食物天敵不同重疊生態位分化2.競爭排斥原理競爭激烈弱3.生態位分化重疊自然選擇食物分布活動時間競爭[辨正誤](1)自然群落中,生態位有重疊的物種會發生生態位分化。( )(2)習性相似物種的生活區域重疊得越多,對資源的利用越充分。( )提示:習性相似物種的生活區域重疊得越多,它們之間的競爭越激烈,對資源的利用越不充分。√×(科學實驗與探究情境)1934年,俄羅斯生態學家高斯選擇生態位相近的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分別進行單獨培養和混合培養,實驗結果如下圖曲線所示。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單獨培養時,兩種草履蟲的種群數量以何種方式增長?提示:邏輯斯諦增長。(2)混合培養第16天后,只有雙小核草履蟲存活,請分析影響大草履蟲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隨著雙小核草履蟲數量的增加,其爭奪食物的優勢越來越大,最終大草履蟲失去了食物來源而死亡。(3)雙小核草履蟲在競爭中排斥掉大草履蟲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雙小核草履蟲繁殖速度快、競爭力強,在食物、空間等因素的限制下將競爭力弱的大草履蟲排除了。(4)兩種草履蟲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提示:兩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屬于種間競爭。(5)從生態位角度解釋為何兩種草履蟲出現競爭排斥?提示:兩種草履蟲的生態位相似,當生活于同一空間時,競爭共同食物資源,生態位存在重疊,競爭激烈,結果出現競爭排斥。●生態位存在重疊的兩個物種之間并非都出現大小草履蟲樣的競爭排斥,許多生態位重疊的物種之間通常會通過生態位的分化而實現“共存”。請列舉出生態位分化的三種主要方式。提示:①改變食物種類,形成不同食性;②劃分分布區域和活動范圍;③錯開活動時間等。 1.四種常見種間關系的比較2.標準捕食曲線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判斷●特殊捕食曲線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判斷●判斷思路:先將特殊捕食曲線轉換為標準捕食曲線,再進行判斷。●規律總結:【典例應用】D例3 (2024·東城區高二期末)生態學家高斯選用數量相等、形態和習性接近的兩種草履蟲(不能分泌殺死對方的物質)進行混合培養,實驗結果如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實驗中需要對兩種草履蟲逐個計數B.圖中雙小核草履蟲數量變化與單獨培養時相同C.實驗結果表明兩種草履蟲為典型的捕食關系D.雙小核草履蟲是影響大草履蟲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解析:實驗中對兩種草履蟲逐個計數是比較困難的,應該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A錯誤;圖中雙小核草履蟲數量變化與單獨培養時的增長曲線類型都是“S”形,但K值不同,混合培養時,雙小核草履蟲的K值更低,B錯誤;實驗結果表明兩種草履蟲為典型的競爭關系,C錯誤;結合曲線圖分析可知,雙小核草履蟲是影響大草履蟲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D正確。A.實驗中需要對兩種草履蟲逐個計數B.圖中雙小核草履蟲數量變化與單獨培養時相同C.實驗結果表明兩種草履蟲為典型的捕食關系D.雙小核草履蟲是影響大草履蟲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C例4 (2024·七彩陽光聯盟)如圖為某一區域M、N兩物種食物的利用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b越大,生物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B.d越小,M與N種間競爭越激烈C.曲線不重疊時,M與N不存在競爭D.曲線不重疊時,可通過擴大生態位使資源充分利用解析:b越大,說明該生物的食物種類和數量越多,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A正確;d越小,兩種生物的食物種類重疊部分增多,競爭會加強,B正確;根據題圖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資源,因此兩物種之間存在競爭關系,當曲線不重疊時,僅從食物關系來看,M與N無競爭關系,但是二者處于共同的區域內,在其他生存資源上可能會產生競爭關系,例如競爭生存空間等,所以僅憑曲線是否重疊不能確定二者是否存在競爭,C錯誤;曲線不重疊時,表明有些資源未被充分利用,可通過擴大生態位使資源充分利用,D正確。A.b越大,生物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B.d越小,M與N種間競爭越激烈C.曲線不重疊時,M與N不存在競爭D.曲線不重疊時,可通過擴大生態位使資源充分利用1.(2021·全國乙卷,30)在自然界中,競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回答下列問題:(1)競爭排斥原理是指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受資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為了驗證競爭排斥原理,某同學選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為材料進行實驗,選擇動物所遵循的原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實驗中需要將兩種草履蟲放在資源________(填“有限的”或“無限的”)環境中混合培養。當實驗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時即可證實競爭排斥原理。兩種動物具有相同的資源利用方式有限的雙小核草履蟲處于優勢,大草履蟲處于劣勢直至消亡(2)研究發現,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物的兩種雀科鳥原來存在競爭關系,經進化后通過分別取食大小不同的種子而能長期共存。若僅從取食的角度分析,兩種鳥除了因取食的種子大小不同而共存,還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點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據上述實驗和研究,關于生物種間競爭的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間或位置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兩個物種,不能長期共存于同一環境中,若進化出新的資源利用方式便可共存解析:(1)本實驗的目的為驗證“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該同學選擇的動物應數量相同,屬于不同物種,且具有相同的資源利用方式。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競爭排斥是在受資源限制的條件下發生的,因此需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混合培養。由題干信息可知,兩個物種不能長期共存,故其中一個種群個體最終會全部死亡,結合教材知識分析,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在競爭中,大草履蟲處于劣勢而被淘汰。(2)兩種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的雀科鳥能達到長期共存,說明二者對取食的種子存在差異,從而降低了競爭強度,如取食的種子大小不同、對于同一棵樹上不同位置的種子的選擇不同、取食時間不同等。(3)綜合(1)(2)小題的實驗和研究,可以發現生物種間競爭的結果可能是一方處于優勢,另一方處于劣勢甚至滅亡,或是種群間相互影響、協同進化,最終在生存空間、利用資源等方面存在差異(生態位的改變)而達到共存。2.某林場有一片約2公頃的馬尾松與石櫟混交次生林,群落內馬尾松、石櫟兩個種群的空間分布均為隨機分布。為了解該林場中馬尾松和石櫟種群密度的變化特征,某研究小組在該混交次生林中選取5個固定樣方進行觀測,每個樣方的面積為0.04公頃,某一時期的觀測結果如表所示。樹高 X/m 馬尾松/株 石櫟/株 樣方1 樣方2 樣方3 樣方4 樣方5 樣方1 樣方2 樣方3 樣方4 樣方5X≤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510X>15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合計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注:同一樹種的樹高與年齡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性;兩樹種在幼年期時的高度基本一致。回答下列問題:(1)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取樣的關鍵是__________;根據表中調查數據計算,馬尾松種群密度為____________。(2)該群落中,馬尾松和石櫟之間的種間關系是________。馬尾松是喜光的陽生樹種,石櫟是耐陰樹種。根據表中數據和樹種的特性預測該次生林數十年后優勢樹種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隨機取樣2 055株/公頃競爭石櫟同一樹種的樹高與年齡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性,由表中數據可得出馬尾松年齡結構為衰退型,石櫟為增長型;馬尾松是喜光的陽生樹種,石櫟是耐陰樹種,兩樹種在幼年期時的高度基本一致,在對光的競爭中喜光的馬尾松不占優勢,而耐陰的石櫟占優勢解析:(1)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常用樣方法,取樣的關鍵是要做到隨機取樣;馬尾松的種群密度的計算:先算所有樣方的種群數量平均值=(80+81+81+84+85)/5=82.2(株),再算每公頃的種群數量即種群密度=82.2/0.04=2 055(株/公頃)。(2)馬尾松與石櫟會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二者為競爭關系。同一樹種的樹高與年齡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性,由表中數據可得出馬尾松年齡結構為衰退型(年幼個體少),石櫟為增長型;馬尾松是喜光的陽生樹種,石櫟是耐陰樹種,兩樹種在幼年期時的高度基本一致,在對光的競爭中喜光的馬尾松不占優勢,而耐陰的石櫟占優勢,因此該次生林數十年后優勢樹種是石櫟。課時精練4不同種群組成群落(時間:30分鐘分值:50分)選擇題:第1~10題,每小題4分,共40分。【基礎對點】題型1 群落的物種豐富度與優勢種1.下列關于物種豐富度的敘述錯誤的是 ( )群落中生物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從赤道到北極,群落的物種豐富度逐漸減小不同群落中物種豐富度不同群落中的物種豐富度不是固定不變的2.下列關于實驗“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的說法,正確的是 ( )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可忽略,不必記錄下它們的特征豐富度的統計方法有兩種:一是取樣器取樣法;二是用放大鏡或體視顯微鏡觀察為了調查不同時間土壤中動物的豐富度,可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樣進行調查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可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土壤動物類群的豐富度3.不同群落豐富度有差別。為了調查群落中物種數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積的方法來統計。最小面積是指基本上能夠表現出某群落中所有生物種類的最小樣方面積。如圖為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及落葉林中樣方面積與物種數的關系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從圖上可以看出,群落豐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積越大研究熱帶雨林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時,統計體型較小的動物可以用標志重捕法樣方面積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種數,所以樣方面積越大越好隨著樣方面積不斷增大,樣方內物種數越來越多4.土壤動物是土壤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某一地區人工廣場綠地、某植物園、農用地3種不同類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動物群落進行了調查,結果見下表。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 ( )樣地 類群數 個體數第1 層 第2 層 第3 層 第1 層 第2 層 第3 層人工廣 場綠地 14 8 3 182 74 22某植物園 13 7 4 190 92 18農用地 11 8 4 92 113 21注:第1層為距地表0~5 cm;第2層為距地表5~10 cm;第3層為距地表10~15 cm。各土層中土壤動物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均為“S”形各樣地相同土層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有明顯的差異各樣地相同土層土壤中各動物類群密度沒有明顯的差異人類活動對土壤動物的數量和分布存在影響題型2 生態位、競爭排斥與生態位分化5.(2024·朝陽區高二期末)科研人員在調查某櫟樹林中幾種鳥類的生態位時發現,林鴿主要生活在樹冠層,以櫟樹等高大喬木的核果和種子為食;煤山雀、大山雀常在樹枝間穿梭跳躍,主要覓食昆蟲;鷦鷯主要生活在草本層,取食毒蛾、天牛和椿象等昆蟲。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如果兩種鳥的食性相同,則它們的生態位就完全相同如果兩種鳥類的生態位相近,則可能發生激烈的競爭如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鳥類的生態位可能發生改變不同鳥類占據的生態位不同,利于充分利用環境資源6.(2024·紹興高二期末)生態位是指群落中的某個物種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物種之間的功能關系。當兩個物種利用同一資源時,會產生生態位重疊的現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群落中的每一個物種的生態位是保持不變的生態位重疊越大,種群間的生態相似性越小不同食性的種群,其生態位是不可能有部分重疊的生態位重疊度較高的物種有可能通過生態位分化共同生存下來7.(2024·七彩陽光聯盟高二聯考)生態位的重疊和分離狀況與種間競爭、種內競爭具有密切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生態位表示某個個體在種群中所處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黃鸝主要生活在林冠層,林冠層就是黃鸝的生態位不同物種占據不同生態位,有利于生物對環境資源的充分利用食性和棲息地完全相同的兩種生物在群落中占據的生態位相同8.(2024·環大羅山聯盟高二聯考)生態位寬度是物種所能利用的各種資源的綜合指標,物種的生態位寬度越大,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一般就越大。某學者對大興安嶺某處不同發育階段的落葉松生態位寬度進行了研究,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 )落葉松的年齡結構是穩定型落葉松的生態位寬度與樹齡呈負相關幼齡組生態位寬度比成齡組小與其株高有關落葉松成齡組、老齡組和幼齡組可看作三個種群9.(2024·綠谷聯盟高二聯考)生態位能夠體現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自然群落中,生態位有重疊的物種會發生生態位分化不同物種的生態位不可能出現重疊現象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也需要研究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10.下圖表示3個共存物種的資源利用曲線,圖a和圖b中3個物種的資源利用狀況不同,下面是對圖a中3個物種與圖b中3個物種相比較的幾種說法,正確的是 ( )圖a圖b圖a中3個物種的種間競爭激烈,圖b中3個物種的種內競爭激烈圖a中3個物種的種內競爭激烈,圖b中3個物種的種間競爭激烈如果資源有限,圖a中物種2有被淘汰的危險,圖b中物種3有被淘汰的危險兩圖中的物種間的種間競爭激烈程度相等【綜合提升】11.(10分)(2024·七彩陽光聯盟高二聯考)我國沙魯里山分布著種類豐富的大型食肉動物,為更好的實施生態保護,研究人員對該地的食肉動物展開了調查。(1)(2分)在對樣地某種食肉動物的種群密度展開調查時,研究人員發現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加之部分大型食肉動物十分危險且數量稀少,常用的 法并不適合此處的研究。 (2)(4分)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 、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動物糞便蘊藏著很多信息,對900多份糞便樣品逐一進行DNA分析,發現不同捕食者之間存在相似的食性,每一個捕食者還具有獨特的食性,說明每個物種在群落中的生態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4分)為研究食肉動物的進食規律,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圖中幾種捕食者的體重與其獵物體重的關系,結果顯示二者總體上呈 的關系,這表明動物可以在獵物的體重上進行食性分離,從而 種間競爭,實現共存共處。 課時精練4 不同種群組成群落1.A [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總數,稱為物種豐富度,并不是生物數目的多少,A錯誤;從赤道到北極,群落的物種數目由于氣候變化而減少,物種豐富度逐漸減小,B正確;不同群落中物種數目不同,造成不同群落中物種豐富度不同,C正確;群落中的物種組成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群落中的物種豐富度也會發生變化,D正確。]2.C [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總數,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不可忽略,需要記錄下它們的特征,A錯誤;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用肉眼觀察,二是用放大鏡或體視顯微鏡觀察,B錯誤;土壤動物身體微小,宜采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調查,D錯誤。]3.A [根據曲線圖分析,物種數越多,說明群落豐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積越大,A正確;研究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應用取樣器取樣法,B錯誤;樣方面積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種數,但也不是樣方面積越大越好,應該是基本上能夠表現出某群落中所有生物種類的最小樣方面積,C錯誤;在最小面積內,隨著樣方面積不斷增大,樣方內物種數越來越多,超過最小面積,樣方內物種數幾乎不再增多,D錯誤。]4.D [據表中數據不能得出各土層中土壤動物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均為“S”形的結論,A錯誤;由表格可知,人工廣場綠地、農用地和某植物園相同土層的動物類群豐富度差別不大,B錯誤;人工廣場綠地、某植物園第1層個體數與農用地第1層個體數存在明顯的差異,C錯誤。]5.A [一個物種的生態位不僅取決于它所棲息的場所,而且取決于它與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動物所吃,以及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系等,故食性相同的兩種鳥生態位不一定完全相同,A錯誤;如果兩種生物的生態位相近,說明重疊部分較多,則常常會由于食物或生活資源而發生激烈的競爭,B正確;生態位與環境條件有關,如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鳥類的生態位可能發生改變,C正確;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不同鳥類占據的生態位不同,有利于充分利用環境資源,D正確。]6.D [群落中的每一個物種的生態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處在動態變化中,A錯誤;生態位重疊大的種群對資源和空間的需求相同點更多,相似性越大,B錯誤;不同食性的種群可能存在共同的棲息空間或天敵,因而其生態位可能出現部分重疊的現象,C錯誤;自然界的資源通常是有限的,當兩個物種生態位發生重疊時,必然會發生種間競爭,最終通過自然選擇而發生生態位分化,可能共同生存下來,D正確。]7.C [生態位表示物種在群落中所處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A錯誤;一個物種的生態位不僅取決于它所棲息的場所,而且取決于它與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動物所吃,以及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系等,因此不能說林冠層是黃鸝的生態位,B錯誤;一個物種的生態位不僅取決于它所棲息的場所,而且取決于它與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動物所吃,以及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系等,因此食性和棲息地完全相同的兩種生物在群落中占據的生態位不完全相同,D錯誤。]8.C [從題圖可知,落葉松老齡組少,成齡組和幼齡組多,年齡結構是增長型,A錯誤;由題圖可知,老齡組和幼齡組的生態位寬度值都比成齡組小,隨落葉松的個體發育,其生態位寬度總體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規律性變化,并非是生態位寬度與樹齡呈負相關,B錯誤;生態位是指群落中某個物種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其他相關物種之間的功能關系,幼齡組生態位寬度比成齡組小很可能與其株高有關,C正確;研究中的落葉松成齡組、老齡組和幼齡組可看作一個種群,D錯誤。]9.B [不同物種的食物和棲息空間可能部分相同,生態位可能出現重疊現象,B錯誤;生態位的研究包括一個物種與其他相關物種之間的功能關系,C正確。]10.B [圖a中3個物種自身能利用的資源比較少,則種內競爭較激烈,圖b中3個物種共用資源部分較多,則種間競爭較激烈,A錯誤,B正確;在圖b中物種2自身單獨能利用的資源與物種1、物種3相比最少,因此若資源有限,圖b中物種2有被淘汰的危險,C錯誤;圖a中不同物種共用資源比較少,因此在圖a中種間競爭比較弱,圖b中物種1、2、3共用資源比較多,因此在圖b中種間競爭較激烈,D錯誤。]11.(1)標志重捕 (2)棲息場所 不完全相同/有差異/有重疊 (3)正相關 減弱解析 (1)調查動物的種群密度常用標志重捕法,但該肉食動物十分危險且數量稀少,生活區域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因此不適宜選用標志重捕法。(2)研究一個物種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場所、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不同捕食者之間存在相似的食性,每一個捕食者還具有獨特的食性,說明每個物種在群落中的生態位不完全相同/存在差異/有重疊。(3)題圖顯示捕食者體重與其獵物體重之間總體上呈正相關的關系,這表明動物可以在獵物的體重上進行食性分離,從而減弱種間競爭,實現共存共處。(共23張PPT)課時精練4不同種群組成群落(時間:30分鐘 滿分:50分)A題型1 群落的物種豐富度與優勢種1.下列關于物種豐富度的敘述錯誤的是( )A.群落中生物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B.從赤道到北極,群落的物種豐富度逐漸減小C.不同群落中物種豐富度不同D.群落中的物種豐富度不是固定不變的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解析: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總數,稱為物種豐富度,并不是生物數目的多少,A錯誤;從赤道到北極,群落的物種數目由于氣候變化而減少,物種豐富度逐漸減小,B正確;不同群落中物種數目不同,造成不同群落中物種豐富度不同,C正確;群落中的物種組成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群落中的物種豐富度也會發生變化,D正確。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判斷一個群落中的優勢種的最重要的指標是( ?。?br/>A.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種 B.在群落中個體數量最多的物種C.個體體積最大的物種 D.繁殖和傳播能力最強的物種解析:在群落中作用最大,對其他物種的生存和生長有很大的影響,是群落中優勢種最重要的指標,A正確;群落中個體數量最多的有可能是寄生生物,不一定是優勢種,B錯誤;群落中個體體積最大的物種不一定是優勢種,C錯誤;群落中繁殖和傳播能力最強的物種不一定是優勢種,例如,細菌、病毒的繁殖和傳播能力強,但不一定是優勢種,D錯誤。A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2.下列關于實驗“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的說法,正確的是( )A.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可忽略,不必記錄下它們的特征B.豐富度的統計方法有兩種:一是取樣器取樣法;二是用放大鏡或體視顯微鏡觀察C.為了調查不同時間土壤中動物的豐富度,可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樣進行調查D.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可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土壤動物類群的豐富度解析: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總數,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不可忽略,需要記錄下它們的特征,A錯誤;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用肉眼觀察,二是用放大鏡或體視顯微鏡觀察,B錯誤;土壤動物身體微小,宜采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調查,D錯誤。C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3.不同群落豐富度有差別。為了調查群落中物種數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積的方法來統計。最小面積是指基本上能夠表現出某群落中所有生物種類的最小樣方面積。如圖為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及落葉林中樣方面積與物種數的關系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A.從圖上可以看出,群落豐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積越大B.研究熱帶雨林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時,統計體型較小的動物可以用標志重捕法C.樣方面積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種數,所以樣方面積越大越好D.隨著樣方面積不斷增大,樣方內物種數越來越多解析:根據曲線圖分析,物種數越多,說明群落豐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積越大,A正確;研究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應用取樣器取樣法,B錯誤;樣方面積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種數,但也不是樣方面積越大越好,應該是基本上能夠表現出某群落中所有生物種類的最小樣方面積,C錯誤;在最小面積內,隨著樣方面積不斷增大,樣方內物種數越來越多,超過最小面積,樣方內物種數幾乎不再增多,D錯誤。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A.從圖上可以看出,群落豐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積越大B.研究熱帶雨林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時,統計體型較小的動物可以用標志重捕法C.樣方面積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種數,所以樣方面積越大越好D.隨著樣方面積不斷增大,樣方內物種數越來越多4.土壤動物是土壤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某一地區人工廣場綠地、某植物園、農用地3種不同類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動物群落進行了調查,結果見下表。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 )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樣地 類群數 個體數 第1層 第2層 第3層 第1層 第2層 第3層人工廣場綠地 14 8 3 182 74 22某植物園 13 7 4 190 92 18農用地 11 8 4 92 113 21注:第1層為距地表0~5 cm;第2層為距地表5~10 cm;第3層為距地表10~15 cm。A.各土層中土壤動物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均為“S”形B.各樣地相同土層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有明顯的差異C.各樣地相同土層土壤中各動物類群密度沒有明顯的差異D.人類活動對土壤動物的數量和分布存在影響答案 D解析:據表中數據不能得出各土層中土壤動物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均為“S”形的結論,A錯誤;由表格可知,人工廣場綠地、農用地和某植物園相同土層的動物類群豐富度差別不大,B錯誤;人工廣場綠地、某植物園第1層個體數與農用地第1層個體數存在明顯的差異,C錯誤。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題型2 生態位、競爭排斥與生態位分化5.(2024·朝陽區高二期末)科研人員在調查某櫟樹林中幾種鳥類的生態位時發現,林鴿主要生活在樹冠層,以櫟樹等高大喬木的核果和種子為食;煤山雀、大山雀常在樹枝間穿梭跳躍,主要覓食昆蟲;鷦鷯主要生活在草本層,取食毒蛾、天牛和椿象等昆蟲。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如果兩種鳥的食性相同,則它們的生態位就完全相同B.如果兩種鳥類的生態位相近,則可能發生激烈的競爭C.如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鳥類的生態位可能發生改變D.不同鳥類占據的生態位不同,利于充分利用環境資源A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解析:一個物種的生態位不僅取決于它所棲息的場所,而且取決于它與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動物所吃,以及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系等,故食性相同的兩種鳥生態位不一定完全相同,A錯誤;如果兩種生物的生態位相近,說明重疊部分較多,則常常會由于食物或生活資源而發生激烈的競爭,B正確;生態位與環境條件有關,如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鳥類的生態位可能發生改變,C正確;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不同鳥類占據的生態位不同,有利于充分利用環境資源,D正確。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6.(2024·紹興高二期末)生態位是指群落中的某個物種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物種之間的功能關系。當兩個物種利用同一資源時,會產生生態位重疊的現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群落中的每一個物種的生態位是保持不變的B.生態位重疊越大,種群間的生態相似性越小C.不同食性的種群,其生態位是不可能有部分重疊的D.生態位重疊度較高的物種有可能通過生態位分化共同生存下來D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解析:群落中的每一個物種的生態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處在動態變化中,A錯誤;生態位重疊大的種群對資源和空間的需求相同點更多,相似性越大,B錯誤;不同食性的種群可能存在共同的棲息空間或天敵,因而其生態位可能出現部分重疊的現象,C錯誤;自然界的資源通常是有限的,當兩個物種生態位發生重疊時,必然會發生種間競爭,最終通過自然選擇而發生生態位分化,可能共同生存下來,D正確。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7.(2024·七彩陽光聯盟高二聯考)生態位的重疊和分離狀況與種間競爭、種內競爭具有密切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生態位表示某個個體在種群中所處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B.黃鸝主要生活在林冠層,林冠層就是黃鸝的生態位C.不同物種占據不同生態位,有利于生物對環境資源的充分利用D.食性和棲息地完全相同的兩種生物在群落中占據的生態位相同C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解析:生態位表示物種在群落中所處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A錯誤;一個物種的生態位不僅取決于它所棲息的場所,而且取決于它與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動物所吃,以及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系等,因此不能說林冠層是黃鸝的生態位,B錯誤;一個物種的生態位不僅取決于它所棲息的場所,而且取決于它與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動物所吃,以及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系等,因此食性和棲息地完全相同的兩種生物在群落中占據的生態位不完全相同,D錯誤。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8.(2024·環大羅山聯盟高二聯考)生態位寬度是物種所能利用的各種資源的綜合指標,物種的生態位寬度越大,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一般就越大。某學者對大興安嶺某處不同發育階段的落葉松生態位寬度進行了研究,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C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A.落葉松的年齡結構是穩定型B.落葉松的生態位寬度與樹齡呈負相關C.幼齡組生態位寬度比成齡組小與其株高有關D.落葉松成齡組、老齡組和幼齡組可看作三個種群解析:從題圖可知,落葉松老齡組少,成齡組和幼齡組多,年齡結構是增長型,A錯誤;由題圖可知,老齡組和幼齡組的生態位寬度值都比成齡組小,隨落葉松的個體發育,其生態位寬度總體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規律性變化,并非是生態位寬度與樹齡呈負相關,B錯誤;生態位是指群落中某個物種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其他相關物種之間的功能關系,幼齡組生態位寬度比成齡組小很可能與其株高有關,C正確;研究中的落葉松成齡組、老齡組和幼齡組可看作一個種群,D錯誤。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A.落葉松的年齡結構是穩定型B.落葉松的生態位寬度與樹齡呈負相關C.幼齡組生態位寬度比成齡組小與其株高有關D.落葉松成齡組、老齡組和幼齡組可看作三個種群9.(2024·綠谷聯盟高二聯考)生態位能夠體現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自然群落中,生態位有重疊的物種會發生生態位分化B.不同物種的生態位不可能出現重疊現象C.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也需要研究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D.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解析:不同物種的食物和棲息空間可能部分相同,生態位可能出現重疊現象,B錯誤;生態位的研究包括一個物種與其他相關物種之間的功能關系,C正確。B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10.下圖表示3個共存物種的資源利用曲線,圖a和圖b中3個物種的資源利用狀況不同,下面是對圖a中3個物種與圖b中3個物種相比較的幾種說法,正確的是( )B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圖a圖bA.圖a中3個物種的種間競爭激烈,圖b中3個物種的種內競爭激烈B.圖a中3個物種的種內競爭激烈,圖b中3個物種的種間競爭激烈C.如果資源有限,圖a中物種2有被淘汰的危險,圖b中物種3有被淘汰的危險D.兩圖中的物種間的種間競爭激烈程度相等解析:圖a中3個物種自身能利用的資源比較少,則種內競爭較激烈,圖b中3個物種共用資源部分較多,則種間競爭較激烈,A錯誤,B正確;在圖b中物種2自身單獨能利用的資源與物種1、物種3相比最少,因此若資源有限,圖b中物種2有被淘汰的危險,C錯誤;圖a中不同物種共用資源比較少,因此在圖a中種間競爭比較弱,圖b中物種1、2、3共用資源比較多,因此在圖b中種間競爭較激烈,D錯誤。基礎對點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A.圖a中3個物種的種間競爭激烈,圖b中3個物種的種內競爭激烈B.圖a中3個物種的種內競爭激烈,圖b中3個物種的種間競爭激烈C.如果資源有限,圖a中物種2有被淘汰的危險,圖b中物種3有被淘汰的危險D.兩圖中的物種間的種間競爭激烈程度相等11.(2024·七彩陽光聯盟高二聯考)我國沙魯里山分布著種類豐富的大型食肉動物,為更好的實施生態保護,研究人員對該地的食肉動物展開了調查。(1)在對樣地某種食肉動物的種群密度展開調查時,研究人員發現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加之部分大型食肉動物十分危險且數量稀少,常用的________法并不適合此處的研究。(2)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________、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動物糞便蘊藏著很多信息,對900多份糞便樣品逐一進行DNA分析,發現不同捕食者之間存在相似的食性,每一個捕食者還具有獨特的食性,說明每個物種在群落中的生態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綜合提升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標志重捕棲息場所不完全相同/有差異/有重疊(3)為研究食肉動物的進食規律,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圖中幾種捕食者的體重與其獵物體重的關系,結果顯示二者總體上呈________的關系,這表明動物可以在獵物的體重上進行食性分離,從而________種間競爭,實現共存共處。綜合提升01類題02030405060708091011正相關減弱解析:(1)調查動物的種群密度常用標志重捕法,但該肉食動物十分危險且數量稀少,生活區域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因此不適宜選用標志重捕法。(2)研究一個物種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場所、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不同捕食者之間存在相似的食性,每一個捕食者還具有獨特的食性,說明每個物種在群落中的生態位不完全相同/存在差異/有重疊。(3)題圖顯示捕食者體重與其獵物體重之間總體上呈正相關的關系,這表明動物可以在獵物的體重上進行食性分離,從而減弱種間競爭,實現共存共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1 不同種群組成群落.docx 課時1 不同種群組成群落.pptx 課時精練4 不同種群組成群落.docx 課時精練4 不同種群組成群落.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