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3 生態因素影響種群數量波動課時概念解析 本課時的概念為“陽光、溫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會影響生物的種群特征”,該概念的建構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證據的支持:1.種群是一個動態系統,種群中的個體數量是隨時間而變化的。2.種群數量波動包括周期性波動和非周期性波動。3.調節種群數量波動的因素分為外源性因素和內源性因素。概念1 種群的數量總是在波動中(閱讀教材P16~17,完成填空)1.生態因素2.種群的數量波動[辨正誤](1)北美地區的雪兔的種群數量波動周期較長,常常是幾年,甚至更長。( )(2)種群數量的周期性年間波動主要發生在成分比較復雜的高緯度環境中,如北方針葉林和苔原地帶。( )(3)大多數種群的年間數量動態變化表現為非周期性波動。( )1.(科學實驗和探究情境)研究人員調查了1928~1977年歐洲灰鷺種群的數量變化,結果如下圖所示:(1)歐洲灰鷺種群的數量特征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歐洲灰鷺種群的數量波動是周期性波動還是非周期性波動?判斷的依據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影響歐洲灰鷺種群數量波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北極旅鼠繁殖力極強,但當其數量激增到一定值時會迅速減少。科學家對某一時間范圍內苔草(旅鼠食物)、旅鼠及北極狐(旅鼠天敵)的數量變化進行調查(結果如圖);同時還發現旅鼠種群密度過大時,雌鼠會出現排卵功能減退、泌乳過程受抑制、對幼鼠照顧不良等生理變化。據此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注:圖中陰影面積代表不同比例尺下的種群數量(1)旅鼠種群的數量波動是周期性波動還是非周期性波動?判斷的依據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影響旅鼠種群數量波動的因素主要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應用】例1 下圖為雪兔和猞猁在90年間的種群數量波動,則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顯示雪兔和猞猁的種群數量總是圍繞著一定數值上下波動B.雪兔與猞猁的這種種群數量波動屬于非周期性波動C.雪兔與猞猁種群數量的波動與出生率、死亡率變動有關D.上述雪兔與猞猁種群數量的波動涉及植物、植食動物及肉食動物三者間的數量互動關系例2 下圖為1932~1962年英國甲、乙兩地某種蒼鷺的數量相對值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甲、乙兩地蒼鷺種群的數量波動都為非周期性波動B.蒼鷺種群的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其種群密度C.甲、乙兩地蒼鷺種群間存在地理隔離,但不存在生殖隔離D.30年間乙地蒼鷺種群數量保持相對穩定,但年齡結構可能存在變化種群數量的非周期性波動與周期性波動的比較 概念2 外源性因素和內源性因素調節種群數量波動提醒:在大多數情況下,各種外源性因素并不是單獨起調節作用,而是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共同影響種群數量波動。[辨正誤](1)嚙齒類動物種群密度過大不會引起雌鼠內分泌失調。( )(2)當種群數量上升時,種群內個體經受的社群壓力增加,進而引發內分泌失調。( )(3)病原體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率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而減小。( )(生活、學習和實踐情境)東亞飛蝗,別名螞蚱、蝗蟲,為遷飛性、雜食性的農業害蟲。為了給預防“蝗災”提供科學依據,研究者通過2年時間對某地區氣溫、降水量變化與東亞飛蝗種群數量變化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如下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從圖中可以看出,哪些非生物因素影響了東亞飛蝗的種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發現:東亞飛蝗喜歡在堅實的土地中產卵。如在東亞飛蝗繁殖期人為疏松土壤,可影響其種群的________以降低種群密度。另外,可適當引入與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關系的生物,抑制其種群數量增長。(3)根據圖中的信息和已學的影響種群特征的因素,預防“蝗災”的措施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應用】例3 下列關于種群數量調節因素的敘述,正確的是( )A.雄性鳥類在性成熟后終生占有并保衛一塊領域B.病原體和寄生生物抑制種群增長的作用力與種群密度呈負相關C.引起種內競爭加劇的因素可以是外源性因素D.經調查發現歐洲灰鷺與旅鼠的種群數量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均表現為周期性波動例4 北極旅鼠種群數量波動曲線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北極旅鼠種群數量波動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B.該種群數量波動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周期性短缺C.病原體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率隨種群密度的改變而變化D.密度過大引起的生理變化會使遷出率上升,這是種群數量的外源性調節因素感悟真題1.(2022·浙江6月選考,6)許多因素能調節種群數量。下列屬于內源性調節因素的是( )A.寄生 B.領域行為C.食物 D.天敵2.(2022·浙江1月選考,14)沙蝗的活動、遷徙有“逐水而居”的傾向。某年,沙蝗從非洲經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家向中亞遷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國西北邊境,擴散和遷徙“戛然而止”。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沙蝗停止擴散的主要原因是種內競爭加劇B.沙蝗種群的數量波動表現為非周期性變化C.天敵對沙蝗的制約作用改變了沙蝗的生殖方式D.若沙蝗進入我國西北干旱地區將呈現“J”形增長3.(2021·浙江6月選考,21)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蟲幼蟲取食落葉松,影響松樹的生長,最大松針長度減小,來年幼蟲的食物質量變差,導致該昆蟲密度下降,使松樹得到恢復。反過來隨著食物質量的提高,幼蟲數量又有所增加。幼蟲的密度(虛線)與落葉松的最大松針長度(實線)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昆蟲幼蟲的種群數量呈周期性波動B.食物是調節該昆蟲幼蟲種群數量的外源性因素C.該昆蟲幼蟲與落葉松處于同一捕食食物鏈中的不同環節D.該昆蟲幼蟲環境容納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落葉松的種群數量4.(2016·浙江4月選考改編)蒲公英為一年生植物,每個成熟植株能產生許多種子。自然狀況下,其種子隨風飄落到某草地上萌發生長,形成一個新的種群。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蒲公英的種群數量呈非周期性波動B.蒲公英在第一個生長期呈集群分布C.疾病屬于調節種群數量波動的內源性因素D.動物取食蒲公英不能將蒲公英的種群密度壓制在低水平課時3 生態因素影響種群數量波動概念1自主建構1.形態 生理 分布 生物2.時間 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基本相等 周期性季節 不相等 無規律辨正誤(1)√(2)× 提示:種群數量的周期性年間波動主要發生在成分比較簡單的高緯度環境中。(3)√合作探究1.(1)提示:種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性別比例和年齡結構等。(2)提示:非周期性波動;兩個相鄰波峰之間相隔的時間不相等。(3)提示:氣候變化。2.(1)提示:周期性波動;兩個相鄰波峰之間相隔的時間基本相等。(2)提示:主要涉及苔草、旅鼠、北極狐三者之間的數量互動關系(苔草與北極狐的數量發生的周期性變化)。典例應用例1 B [可根據坐標圖信息判斷兩個波峰之間相隔的時間是否相等,確定波動的類型。圖中顯示從1850~1940年的90年間,這兩種動物極明顯地表現為每隔9~10年出現一次數量高峰,即每9~10年為一個波動周期,故雪兔和猞猁種群的數量波動屬于周期性波動。]例2 B [由圖可知,甲、乙兩地蒼鷺種群的數量波動都為非周期性波動,A正確;性別比例是通過影響出生率來影響種群密度的,但不影響死亡率,B錯誤;因為甲、乙兩地的蒼鷺是同一個物種,所以它們之間存在地理隔離,但不存在生殖隔離,C正確;由圖可知,乙地蒼鷺種群數量在30年間基本保持相對穩定,但年齡結構可能存在變化,D正確。]概念2自主建構加劇 增加 減少 增加 社群壓力辨正誤(1)× 提示:嚙齒類動物種群密度過大會引起雌鼠內分泌失調,改變了體內原有激素的平衡,導致排卵功能減退,容易流產等。(2)√(3)× 提示:病原體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率是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合作探究(1)提示:溫度、降水量。(2)提示:出生率。捕食、寄生、競爭。(3)提示:降低溫度,提高降水量,在繁殖期人為疏松土壤,因地制宜種植東亞飛蝗不食的作物,適當引入天敵等。典例應用例3 C [雄性鳥類在性成熟后通常在生殖季節占有并保衛一塊領域,該現象屬于領域行為,對種群密度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A錯誤;病原體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率是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種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長的作用力也就越強,因此病原體和寄生生物抑制種群增長的作用力與種群密度呈正相關,B錯誤;食物不足導致種內競爭加劇屬于外源性因素,C正確;歐洲灰鷺因氣候原因而表現為非周期性波動,D錯誤。]例4 D [由題圖可知,北極旅鼠的種群數量每3~4年達到峰值,其種群數量波動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A正確;北極旅鼠的種群數量表現出周期性波動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周期性短缺,這屬于種群數量的外源性調節因素,B正確;病原體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率隨種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正確;密度過大引起的生理變化會使遷出率上升,這是種群數量的內源性調節因素,D錯誤。]感悟真題1.B [外源性調節因素包括氣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A、C、D錯誤;內源性調節因素包括領域行為和內分泌因素等,B正確。]2.B [沙蝗的活動、遷徙有“逐水而居”的傾向,停止擴散的主要原因是缺水和食物,A錯誤;天敵對沙蝗的制約作用不能改變沙蝗的生殖方式,C錯誤;若沙蝗進入我國西北干旱地區,受到環境條件的制約,不會呈現“J”形增長,D錯誤。]3.D [該昆蟲幼蟲取食落葉松并未使落葉松種群數量發生變化,即影響該昆蟲幼蟲環境容納量的是落葉松的最大松針長度,而非落葉松的種群數量,D錯誤。]4.D [蒲公英的一年生的特性使種群數量呈周期性波動,A錯誤;由于蒲公英種子是隨風飄落的,因此是隨機分布的,B錯誤;氣候、食物、捕食、疾病、寄生等是調節種群數量波動的外源性因素,C錯誤;動物取食蒲公英是調節蒲公英種群數量的外源性調節因素,其使蒲公英種群數量維持在K值上下波動,并不能將蒲公英的種群密度壓制在低水平,D正確。](共33張PPT)第一章 種群課時3 生態因素影響種群數量波動課時概念解析本課時的概念為“陽光、溫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會影響生物的種群特征”,該概念的建構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證據的支持:1.種群是一個動態系統,種群中的個體數量是隨時間而變化的。2.種群數量波動包括周期性波動和非周期性波動。3.調節種群數量波動的因素分為外源性因素和內源性因素。目錄 CONTENTS1.種群的數量總是在波動中2.外源性因素和內源性因素調節種群數量波動3.感悟真題自主建構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課時概念圖自主建構形態(閱讀教材P16~17,完成填空)1.生態因素生理分布生物2.種群的數量波動時間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基本相等周期性季節不相等無規律[辨正誤](1)北美地區的雪兔的種群數量波動周期較長,常常是幾年,甚至更長。( )(2)種群數量的周期性年間波動主要發生在成分比較復雜的高緯度環境中,如北方針葉林和苔原地帶。( )提示:種群數量的周期性年間波動主要發生在成分比較簡單的高緯度環境中。(3)大多數種群的年間數量動態變化表現為非周期性波動。( )√×√1.(科學實驗和探究情境)研究人員調查了1928~1977年歐洲灰鷺種群的數量變化,結果如下圖所示:(1)歐洲灰鷺種群的數量特征有哪些?提示:種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性別比例和年齡結構等。(2)歐洲灰鷺種群的數量波動是周期性波動還是非周期性波動?判斷的依據是什么?提示:非周期性波動;兩個相鄰波峰之間相隔的時間不相等。(3)影響歐洲灰鷺種群數量波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氣候變化。2.北極旅鼠繁殖力極強,但當其數量激增到一定值時會迅速減少。科學家對某一時間范圍內苔草(旅鼠食物)、旅鼠及北極狐(旅鼠天敵)的數量變化進行調查(結果如圖);同時還發現旅鼠種群密度過大時,雌鼠會出現排卵功能減退、泌乳過程受抑制、對幼鼠照顧不良等生理變化。據此分析回答下列問題:注:圖中陰影面積代表不同比例尺下的種群數量(1)旅鼠種群的數量波動是周期性波動還是非周期性波動?判斷的依據是什么?提示:周期性波動;兩個相鄰波峰之間相隔的時間基本相等。(2)影響旅鼠種群數量波動的因素主要是什么?提示:主要涉及苔草、旅鼠、北極狐三者之間的數量互動關系(苔草與北極狐的數量發生的周期性變化)。【典例應用】B例1 下圖為雪兔和猞猁在90年間的種群數量波動,則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顯示雪兔和猞猁的種群數量總是圍繞著一定數值上下波動B.雪兔與猞猁的這種種群數量波動屬于非周期性波動C.雪兔與猞猁種群數量的波動與出生率、死亡率變動有關D.上述雪兔與猞猁種群數量的波動涉及植物、植食動物及肉食動物三者間的數量互動關系解析:可根據坐標圖信息判斷兩個波峰之間相隔的時間是否相等,確定波動的類型。圖中顯示從1850~1940年的90年間,這兩種動物極明顯地表現為每隔9~10年出現一次數量高峰,即每9~10年為一個波動周期,故雪兔和猞猁種群的數量波動屬于周期性波動。A.圖中顯示雪兔和猞猁的種群數量總是圍繞著一定數值上下波動B.雪兔與猞猁的這種種群數量波動屬于非周期性波動C.雪兔與猞猁種群數量的波動與出生率、死亡率變動有關D.上述雪兔與猞猁種群數量的波動涉及植物、植食動物及肉食動物三者間的數量互動關系B例2 下圖為1932~1962年英國甲、乙兩地某種蒼鷺的數量相對值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甲、乙兩地蒼鷺種群的數量波動都為非周期性波動B.蒼鷺種群的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其種群密度C.甲、乙兩地蒼鷺種群間存在地理隔離,但不存在生殖隔離D.30年間乙地蒼鷺種群數量保持相對穩定,但年齡結構可能存在變化解析:由圖可知,甲、乙兩地蒼鷺種群的數量波動都為非周期性波動,A正確;性別比例是通過影響出生率來影響種群密度的,但不影響死亡率,B錯誤;因為甲、乙兩地的蒼鷺是同一個物種,所以它們之間存在地理隔離,但不存在生殖隔離,C正確;由圖可知,乙地蒼鷺種群數量在30年間基本保持相對穩定,但年齡結構可能存在變化,D正確。A.甲、乙兩地蒼鷺種群的數量波動都為非周期性波動B.蒼鷺種群的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其種群密度C.甲、乙兩地蒼鷺種群間存在地理隔離,但不存在生殖隔離D.30年間乙地蒼鷺種群數量保持相對穩定,但年齡結構可能存在變化種群數量的非周期性波動與周期性波動的比較加劇提醒:在大多數情況下,各種外源性因素并不是單獨起調節作用,而是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共同影響種群數量波動。增加減少增加社群壓力×[辨正誤](1)嚙齒類動物種群密度過大不會引起雌鼠內分泌失調。( )提示:嚙齒類動物種群密度過大會引起雌鼠內分泌失調,改變了體內原有激素的平衡,導致排卵功能減退,容易流產等。(2)當種群數量上升時,種群內個體經受的社群壓力增加,進而引發內分泌失調。( )(3)病原體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率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而減小。( )提示:病原體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率是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生活、學習和實踐情境)東亞飛蝗,別名螞蚱、蝗蟲,為遷飛性、雜食性的農業害蟲。為了給預防“蝗災”提供科學依據,研究者通過2年時間對某地區氣溫、降水量變化與東亞飛蝗種群數量變化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如下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從圖中可以看出,哪些非生物因素影響了東亞飛蝗的種群密度?提示:溫度、降水量。(2)研究發現:東亞飛蝗喜歡在堅實的土地中產卵。如在東亞飛蝗繁殖期人為疏松土壤,可影響其種群的________以降低種群密度。另外,可適當引入與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關系的生物,抑制其種群數量增長。提示:出生率。捕食、寄生、競爭。(3)根據圖中的信息和已學的影響種群特征的因素,預防“蝗災”的措施有哪些?提示:降低溫度,提高降水量,在繁殖期人為疏松土壤,因地制宜種植東亞飛蝗不食的作物,適當引入天敵等。●調節種群數量波動的外源性因素●調節種群數量波動的內源性因素(1)領域行為:動物的領域行為對種群密度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2)內分泌因素:由于社群壓力增加,會增強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刺激,進而引發內分泌失調,影響動物的生殖,從而使其種群的數量發生改變。【典例應用】C例3 下列關于種群數量調節因素的敘述,正確的是( )A.雄性鳥類在性成熟后終生占有并保衛一塊領域B.病原體和寄生生物抑制種群增長的作用力與種群密度呈負相關C.引起種內競爭加劇的因素可以是外源性因素D.經調查發現歐洲灰鷺與旅鼠的種群數量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均表現為周期性波動解析:雄性鳥類在性成熟后通常在生殖季節占有并保衛一塊領域,該現象屬于領域行為,對種群密度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A錯誤;病原體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率是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種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長的作用力也就越強,因此病原體和寄生生物抑制種群增長的作用力與種群密度呈正相關,B錯誤;食物不足導致種內競爭加劇屬于外源性因素,C正確;歐洲灰鷺因氣候原因而表現為非周期性波動,D錯誤。例4 北極旅鼠種群數量波動曲線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DA.北極旅鼠種群數量波動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B.該種群數量波動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周期性短缺C.病原體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率隨種群密度的改變而變化D.密度過大引起的生理變化會使遷出率上升,這是種群數量的外源性調節因素解析:由題圖可知,北極旅鼠的種群數量每3~4年達到峰值,其種群數量波動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A正確;北極旅鼠的種群數量表現出周期性波動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周期性短缺,這屬于種群數量的外源性調節因素,B正確;病原體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率隨種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正確;密度過大引起的生理變化會使遷出率上升,這是種群數量的內源性調節因素,D錯誤。A.北極旅鼠種群數量波動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B.該種群數量波動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周期性短缺C.病原體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率隨種群密度的改變而變化D.密度過大引起的生理變化會使遷出率上升,這是種群數量的外源性調節因素B1.(2022·浙江6月選考,6)許多因素能調節種群數量。下列屬于內源性調節因素的是( )A.寄生 B.領域行為 C.食物 D.天敵解析:外源性調節因素包括氣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A、C、D錯誤;內源性調節因素包括領域行為和內分泌因素等,B正確。B2.(2022·浙江1月選考,14)沙蝗的活動、遷徙有“逐水而居”的傾向。某年,沙蝗從非洲經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家向中亞遷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國西北邊境,擴散和遷徙“戛然而止”。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沙蝗停止擴散的主要原因是種內競爭加劇B.沙蝗種群的數量波動表現為非周期性變化C.天敵對沙蝗的制約作用改變了沙蝗的生殖方式D.若沙蝗進入我國西北干旱地區將呈現“J”形增長解析:沙蝗的活動、遷徙有“逐水而居”的傾向,停止擴散的主要原因是缺水和食物,A錯誤;天敵對沙蝗的制約作用不能改變沙蝗的生殖方式,C錯誤;若沙蝗進入我國西北干旱地區,受到環境條件的制約,不會呈現“J”形增長,D錯誤。D3.(2021·浙江6月選考,21)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蟲幼蟲取食落葉松,影響松樹的生長,最大松針長度減小,來年幼蟲的食物質量變差,導致該昆蟲密度下降,使松樹得到恢復。反過來隨著食物質量的提高,幼蟲數量又有所增加。幼蟲的密度(虛線)與落葉松的最大松針長度(實線)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昆蟲幼蟲的種群數量呈周期性波動B.食物是調節該昆蟲幼蟲種群數量的外源性因素C.該昆蟲幼蟲與落葉松處于同一捕食食物鏈中的不同環節D.該昆蟲幼蟲環境容納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落葉松的種群數量解析:該昆蟲幼蟲取食落葉松并未使落葉松種群數量發生變化,即影響該昆蟲幼蟲環境容納量的是落葉松的最大松針長度,而非落葉松的種群數量,D錯誤。D4.(2016·浙江4月選考改編)蒲公英為一年生植物,每個成熟植株能產生許多種子。自然狀況下,其種子隨風飄落到某草地上萌發生長,形成一個新的種群。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蒲公英的種群數量呈非周期性波動B.蒲公英在第一個生長期呈集群分布C.疾病屬于調節種群數量波動的內源性因素D.動物取食蒲公英不能將蒲公英的種群密度壓制在低水平解析:蒲公英的一年生的特性使種群數量呈周期性波動,A錯誤;由于蒲公英種子是隨風飄落的,因此是隨機分布的,B錯誤;氣候、食物、捕食、疾病、寄生等是調節種群數量波動的外源性因素,C錯誤;動物取食蒲公英是調節蒲公英種群數量的外源性調節因素,其使蒲公英種群數量維持在K值上下波動,并不能將蒲公英的種群密度壓制在低水平,D正確。課時精練3 生態因素影響種群數量波動(時間:30分鐘分值:50分)選擇題:第1~12題,每小題3分,共36分。【基礎對點】題型1 種群數量的波動1.下列有關種群數量波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 )種群的數量波動可以呈周期性波動也可以呈非周期性波動種群的數量波動幅度有大有小穩定的環境中,種群的數量在K值上下波動大多數種群的數量波動是周期性波動2.寒帶針葉林中兩個動物種群(N1、N2)的數量變化如圖所示,則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兩種動物種群在該時間段內的數量波動應屬于周期性波動兩種動物種群在該時間段內的數量波動應屬于非周期性波動這兩種動物之間最可能為捕食關系波動過程中,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會發生變化3.(2024·金華十校高二聯考)下圖為某地區蒼鷺種群數量年變化曲線圖。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乙地區蒼鷺種群K值約為300只兩個地區蒼鷺數量變化趨勢相近應在每年同一時段測定種群數量蒼鷺種群數量下降與寒冬有關4.田鼠是主要生活在農田中的植食性鼠類,當田鼠種群剛遷入一個新的棲息地后,種群開始增長,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群停止增長并維持相對穩定。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田鼠種群停止增長時,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人為一次性捕殺田鼠后,其環境容納量不變田鼠的種群數量維持相對穩定后在環境容納量附近上下波動田鼠種群增長速率大于0時,其天敵黃鼬的增長速率只能大于05.為了解在相對封閉環境中某種害蟲對優質牧草的危害影響,科研小組在連續兩年的4~8月份監測了害蟲種群密度變化,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兩年的4~5月期間,該害蟲種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兩年的7月中旬,該害蟲對牧草的破壞能力達到最大若當年用性引誘劑捕殺害蟲對下一年種群數量無影響兩年時間內,該環境中害蟲種群數量呈現周期性波動題型2 調節種群數量波動的外源性因素和內源性因素6.紅松球果產量有“四年兩頭熟”的說法,這說明紅松 ( )種群的數量波動為非周期性波動種群的數量波動為周期性波動種群數量波動屬外源性調節種群數量波動屬內分泌調節7.下列屬于內源性因素引起的生物現象是 ( )連續幾天的38 ℃高溫引起蚜蟲數量下降寄生生物的傳播速率隨種群數量增加而增加,加大了抑制種群增長的作用力用灰喜鵲防治松毛蟲田鼠種群密度過大時行為好斗導致種群數量下降8.如圖為某生態系統中松線小卷蛾種群的周期性數量波動與一種病毒感染率之間的相互關系,分析圖解,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 )松線小卷蛾與該病毒的種間關系是寄生甲曲線表示該病毒感染率,乙曲線表示松線小卷蛾種群大小據圖分析,在生產養殖上應注意合理控制種群的養殖密度松線小卷蛾種群的數量波動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的調節 某城市衛生部門組織了一次用鼠藥滅鼠的活動,基本消滅了該城市居民區的褐家鼠。但滅鼠3年后,該城市又開始出現大量的褐家鼠。滅鼠后7年內該城市褐家鼠的數量變化如下圖所示,請完成9~10題。9.下列關于褐家鼠的數量分析,錯誤的是 ( )A點時鼠少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遷入率大于遷出率B點到C點的過程中鼠的數量呈現指數增長C點時,雌性鼠可能會因數量過多而發生排卵功能減退現象C點后鼠的數量呈現非周期性波動10.下列關于褐家鼠K值的敘述,正確的是 ( )衛生部門該次滅鼠活動導致K值降低至很低水平該城市居民區褐家鼠的K值約為150只進行鼠害防治,最好在K/2值時開始人為干預第7年后可通過硬化地面和及時清理垃圾等措施降低K值【綜合提升】11.(2024·環大羅山聯盟高二聯考)某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和食草動物兩個種群數量變化的模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圖中甲是食草動物,乙是植物食草動物進入草原的早期階段,其種群數量增長大致呈“J”形曲線圖中點A的縱坐標值代表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食草動物進入該草原后對植物數量的調節屬于內源性調節12.當種群密度過大時,某嚙齒動物群體個體表現出低血糖、驚厥休克以及免疫力低下,其中雌鼠排卵功能減退,容易流產,母鼠泌乳過程受到抑制,對幼鼠照顧不良,行為反常而好斗等,引起種群數量的下降。這一切變化都是由于社群壓力加大,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內分泌失調的結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社群壓力引起的生理變化會導致該嚙齒動物環境容納量下降社群壓力對種群數量的調節過程依賴于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的工作社群壓力通過降低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來調節種群密度社群壓力可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和抗體的分泌13.(14分)如圖是1845~1935年的90年間,北美地區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據圖回答有關問題:(1)(4分)雪兔的種群數量變化用曲線 (填“a”或“b”)表示,其種群數量波動表現出 (填“周期性”或“非周期性”)。 (2)(6分)猞猁和雪兔的關系為 ,雪兔的數量在一段時間內能夠急劇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有 ; 。 (3)(2分)猞猁和雪兔的數量變化是相互制約的,這體現了調節種群數量的 因素。 (4)(2分)從圖中任意一時段看出,猞猁種群的K值 (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現(注:不考慮其他生物因素)。 課時精練3 生態因素影響種群數量波動1.D [大多數種群的年間數量動態變化是非周期性波動,D錯誤。]2.B [由題圖曲線呈現的變動趨勢可知,兩種動物種群在該時間段內的數量波動呈現兩波峰間時間基本相等的現象,因此這兩種動物種群在該時間段內的數量波動應屬于周期性波動,B錯誤。]3.A [K值是指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據圖可知,300只約為乙地區蒼鷺種群數量的最大值,但種群并不能一直維持該數值,因此300只不是乙地區蒼鷺種群的K值,A錯誤;由圖可知,甲和乙兩個不同的地區的蒼鷺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相近,B正確;調查種群數量時,自變量為地區的差異,故應在每年同一時段測定種群數量,防止無關變量的干擾,C正確;由于寒冬季節食物較少等原因,導致蒼鷺種群數量下降,D正確。]4.D [田鼠種群停止增長時,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為零,A正確;人為一次性捕殺田鼠后,其種群數量迅速降低,但是環境容納量不變,B正確;環境容納量即為K值,田鼠的種群數量維持相對穩定后在環境容納量附近上下波動,C正確;田鼠種群增長速率大于0時,其天敵黃鼬的增長速率可能小于0,因為黃鼬的種群數量還受其天敵、種內競爭和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D錯誤。]5.C [根據題意,該害蟲在相對封閉環境中,從兩年的4月1日至5月29日種群密度均逐漸上升,不考慮遷入和遷出的情況下,害蟲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確;害蟲以牧草為食,兩年的7月中旬該害蟲種群密度都是最大,對牧草的破壞能力達到最大,B正確;若在第一年用性引誘劑捕殺害蟲,會破壞該種群的性別比例,從而降低種群的出生率,導致下一年害蟲種群數量下降,C錯誤;據圖可知,第一年內,害蟲種群數量受多種因素(如氣候、食物、捕食、寄生、疾病等)影響,該環境中害蟲種群數量處于波動中,第二年與第一年曲線變化基本一致,說明該環境中害蟲種群數量呈現周期性波動,D正確。]6.B [紅松球果產量的“四年兩頭熟”表明紅松種群數量的波動周期約為4年。]7.D [解答本題時首先明確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解題過程如下:]8.B [由題圖分析可知,甲曲線表示松線小卷蛾種群大小,乙曲線表示該病毒感染率,B錯誤;由圖可知,在生產養殖上要注意合理控制種群的養殖密度,可以降低病毒的感染率,C正確;由題圖可知,曲線反映的含義是宿主種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增加,使宿主大量死亡,又導致病毒減少,感染率降低,故松線小卷蛾種群的數量波動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的調節,D正確。]9.B [A點時鼠少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遷入率大于遷出率,A正確;指數增長是在無環境阻力的理想條件下存在的,該城市中鼠的數量不會呈現指數增長,B錯誤;C點后褐家鼠的種群數量開始下降,推測雌性鼠可能會因數量過多而發生排卵功能減退現象,導致出生率下降,C正確;由圖可知,C點后鼠的數量呈現非周期性波動,D正確。]10.D [從題圖看,滅鼠三年后褐家鼠的種群數量能快速上升,說明其K值沒有減小,只是人類活動暫時使褐家鼠的種群數量減小了,A錯誤;K值指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由圖可知,該城市居民區褐家鼠的K值約為125只,B錯誤;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應該在之前就進行人為干預,C錯誤;硬化地面和及時清理垃圾等措施都屬于增大環境阻力,可以降低褐家鼠的K值,D正確。]11.B [圖中甲是植物,乙是食草動物,A錯誤;食草動物進入草原的早期階段,由于環境條件適宜,其種群數量增長大致呈“J”形曲線,B正確;環境容納量是指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雖然A確實是最大數量,但是環境不能長時期維持這個數量,所以A不是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C錯誤;食草動物進入該草原后對植物數量的調節屬于外源性調節,D錯誤。]12.A [環境容納量是指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該值的大小由環境條件決定,而社群壓力屬于內源性因素,不會影響其環境容納量,A錯誤。]13.(1)a 周期性 (2)捕食 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的數量急劇減少(3)外源性(4)晚于解析 (1)曲線a表示的是雪兔的種群數量變化,從圖中可看出猞猁和雪兔這兩種動物都極其明顯地表現出每隔9~10年出現一次數量高峰,因此其數量波動具有周期性。(3)猞猁和雪兔為捕食關系,捕食屬于調節種群數量波動的外源性因素。(4)由于猞猁為捕食者,所以它的K值出現晚于雪兔。(共22張PPT)課時精練3生態因素影響種群數量波動(時間:30分鐘 滿分:50分)D題型1 種群數量的波動1.下列有關種群數量波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A.種群的數量波動可以呈周期性波動也可以呈非周期性波動B.種群的數量波動幅度有大有小C.穩定的環境中,種群的數量在K值上下波動D.大多數種群的數量波動是周期性波動解析:大多數種群的年間數量動態變化是非周期性波動,D錯誤。2.寒帶針葉林中兩個動物種群(N1、N2)的數量變化如圖所示,則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BA.兩種動物種群在該時間段內的數量波動應屬于周期性波動B.兩種動物種群在該時間段內的數量波動應屬于非周期性波動C.這兩種動物之間最可能為捕食關系D.波動過程中,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會發生變化解析:由題圖曲線呈現的變動趨勢可知,兩種動物種群在該時間段內的數量波動呈現兩波峰間時間基本相等的現象,因此這兩種動物種群在該時間段內的數量波動應屬于周期性波動,B錯誤。3.(2024·金華十校高二聯考)如圖為某地區蒼鷺種群數量年變化曲線圖。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A.乙地區蒼鷺種群K值約為300只B.兩個地區蒼鷺數量變化趨勢相近C.應在每年同一時段測定種群數量D.蒼鷺種群數量下降與寒冬有關解析:K值是指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據圖可知,300只約為乙地區蒼鷺種群數量的最大值,但種群并不能一直維持該數值,因此300只不是乙地區蒼鷺種群的K值,A錯誤;由圖可知,甲和乙兩個不同的地區的蒼鷺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相近,B正確;調查種群數量時,自變量為地區的差異,故應在每年同一時段測定種群數量,防止無關變量的干擾,C正確;由于寒冬季節食物較少等原因,導致蒼鷺種群數量下降,D正確。A.乙地區蒼鷺種群K值約為300只B.兩個地區蒼鷺數量變化趨勢相近C.應在每年同一時段測定種群數量D.蒼鷺種群數量下降與寒冬有關4.田鼠是主要生活在農田中的植食性鼠類,當田鼠種群剛遷入一個新的棲息地后,種群開始增長,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群停止增長并維持相對穩定。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田鼠種群停止增長時,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B.人為一次性捕殺田鼠后,其環境容納量不變C.田鼠的種群數量維持相對穩定后在環境容納量附近上下波動D.田鼠種群增長速率大于0時,其天敵黃鼬的增長速率只能大于0D解析:田鼠種群停止增長時,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為零,A正確;人為一次性捕殺田鼠后,其種群數量迅速降低,但是環境容納量不變,B正確;環境容納量即為K值,田鼠的種群數量維持相對穩定后在環境容納量附近上下波動,C正確;田鼠種群增長速率大于0時,其天敵黃鼬的增長速率可能小于0,因為黃鼬的種群數量還受其天敵、種內競爭和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D錯誤。5.為了解在相對封閉環境中某種害蟲對優質牧草的危害影響,科研小組在連續兩年的4~8月份監測了害蟲種群密度變化,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CA.兩年的4~5月期間,該害蟲種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兩年的7月中旬,該害蟲對牧草的破壞能力達到最大C.若當年用性引誘劑捕殺害蟲對下一年種群數量無影響D.兩年時間內,該環境中害蟲種群數量呈現周期性波動解析:根據題意,該害蟲在相對封閉環境中,從兩年的4月1日至5月29日種群密度均逐漸上升,不考慮遷入和遷出的情況下,害蟲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確;害蟲以牧草為食,兩年的7月中旬該害蟲種群密度都是最大,對牧草的破壞能力達到最大,B正確;若在第一年用性引誘劑捕殺害蟲,會破壞該種群的性別比例,從而降低種群的出生率,導致下一年害蟲種群數量下降,C錯誤;據圖可知,第一年內,害蟲種群數量受多種因素(如氣候、食物、捕食、寄生、疾病等)影響,該環境中害蟲種群數量處于波動中,第二年與第一年曲線變化基本一致,說明該環境中害蟲種群數量呈現周期性波動,D正確。A.兩年的4~5月期間,該害蟲種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兩年的7月中旬,該害蟲對牧草的破壞能力達到最大C.若當年用性引誘劑捕殺害蟲對下一年種群數量無影響D.兩年時間內,該環境中害蟲種群數量呈現周期性波動題型2 調節種群數量波動的外源性因素和內源性因素6.紅松球果產量有“四年兩頭熟”的說法,這說明紅松( )A.種群的數量波動為非周期性波動B.種群的數量波動為周期性波動C.種群數量波動屬外源性調節D.種群數量波動屬內分泌調節解析:紅松球果產量的“四年兩頭熟”表明紅松種群數量的波動周期約為4年。B7.下列屬于內源性因素引起的生物現象是( )A.連續幾天的38 ℃高溫引起蚜蟲數量下降B.寄生生物的傳播速率隨種群數量增加而增加,加大了抑制種群增長的作用力C.用灰喜鵲防治松毛蟲D.田鼠種群密度過大時行為好斗導致種群數量下降解析:解答本題時首先明確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解題過程如下:D8.如圖為某生態系統中松線小卷蛾種群的周期性數量波動與一種病毒感染率之間的相互關系,分析圖解,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BA.松線小卷蛾與該病毒的種間關系是寄生B.甲曲線表示該病毒感染率,乙曲線表示松線小卷蛾種群大小C.據圖分析,在生產養殖上應注意合理控制種群的養殖密度D.松線小卷蛾種群的數量波動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的調節解析:由題圖分析可知,甲曲線表示松線小卷蛾種群大小,乙曲線表示該病毒感染率,B錯誤;由圖可知,在生產養殖上要注意合理控制種群的養殖密度,可以降低病毒的感染率,C正確;由題圖可知,曲線反映的含義是宿主種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增加,使宿主大量死亡,又導致病毒減少,感染率降低,故松線小卷蛾種群的數量波動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的調節,D正確。A.松線小卷蛾與該病毒的種間關系是寄生B.甲曲線表示該病毒感染率,乙曲線表示松線小卷蛾種群大小C.據圖分析,在生產養殖上應注意合理控制種群的養殖密度D.松線小卷蛾種群的數量波動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的調節某城市衛生部門組織了一次用鼠藥滅鼠的活動,基本消滅了該城市居民區的褐家鼠。但滅鼠3年后,該城市又開始出現大量的褐家鼠。滅鼠后7年內該城市褐家鼠的數量變化如右圖所示,請完成9~10題。B9.下列關于褐家鼠的數量分析,錯誤的是( )A.A點時鼠少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遷入率大于遷出率B.B點到C點的過程中鼠的數量呈現指數增長C.C點時,雌性鼠可能會因數量過多而發生排卵功能減退現象D.C點后鼠的數量呈現非周期性波動解析:A點時鼠少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遷入率大于遷出率,A正確;指數增長是在無環境阻力的理想條件下存在的,該城市中鼠的數量不會呈現指數增長,B錯誤;C點后褐家鼠的種群數量開始下降,推測雌性鼠可能會因數量過多而發生排卵功能減退現象,導致出生率下降,C正確;由圖可知,C點后鼠的數量呈現非周期性波動,D正確。A.A點時鼠少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遷入率大于遷出率B.B點到C點的過程中鼠的數量呈現指數增長C.C點時,雌性鼠可能會因數量過多而發生排卵功能減退現象D.C點后鼠的數量呈現非周期性波動10.下列關于褐家鼠K值的敘述,正確的是( )A.衛生部門該次滅鼠活動導致K值降低至很低水平B.該城市居民區褐家鼠的K值約為150只C.進行鼠害防治,最好在K/2值時開始人為干預D.第7年后可通過硬化地面和及時清理垃圾等措施降低K值D解析:從題圖看,滅鼠三年后褐家鼠的種群數量能快速上升,說明其K值沒有減小,只是人類活動暫時使褐家鼠的種群數量減小了,A錯誤;硬化地面和及時清理垃圾等措施都屬于增大環境阻力,可以降低褐家鼠的K值,D正確。11.(2024·環大羅山聯盟高二聯考)某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和食草動物兩個種群數量變化的模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A.圖中甲是食草動物,乙是植物B.食草動物進入草原的早期階段,其種群數量增長大致呈“J”形曲線C.圖中點A的縱坐標值代表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D.食草動物進入該草原后對植物數量的調節屬于內源性調節解析:圖中甲是植物,乙是食草動物,A錯誤;食草動物進入草原的早期階段,由于環境條件適宜,其種群數量增長大致呈“J”形曲線,B正確;環境容納量是指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雖然A確實是最大數量,但是環境不能長時期維持這個數量,所以A不是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C錯誤;食草動物進入該草原后對植物數量的調節屬于外源性調節,D錯誤。A.圖中甲是食草動物,乙是植物B.食草動物進入草原的早期階段,其種群數量增長大致呈“J”形曲線C.圖中點A的縱坐標值代表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D.食草動物進入該草原后對植物數量的調節屬于內源性調節12.當種群密度過大時,某嚙齒動物群體個體表現出低血糖、驚厥休克以及免疫力低下,其中雌鼠排卵功能減退,容易流產,母鼠泌乳過程受到抑制,對幼鼠照顧不良,行為反常而好斗等,引起種群數量的下降。這一切變化都是由于社群壓力加大,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內分泌失調的結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社群壓力引起的生理變化會導致該嚙齒動物環境容納量下降B.社群壓力對種群數量的調節過程依賴于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的工作C.社群壓力通過降低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來調節種群密度D.社群壓力可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和抗體的分泌解析:環境容納量是指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該值的大小由環境條件決定,而社群壓力屬于內源性因素,不會影響其環境容納量,A錯誤。A13.如圖是1845~1935年的90年間,北美地區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據圖回答有關問題:(1)雪兔的種群數量變化用曲線________(填“a”或“b”)表示,其種群數量波動表現出________(填“周期性”或“非周期性”)。(2)猞猁和雪兔的關系為________,雪兔的數量在一段時間內能夠急劇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猞猁和雪兔的數量變化是相互制約的,這體現了調節種群數量的__________因素。(4)從圖中任意一時段看出,猞猁種群的K值_______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現(注:不考慮其他生物因素)。a周期性捕食可食的植物增加猞猁的數量急劇減少外源性晚于解析:(1)曲線a表示的是雪兔的種群數量變化,從圖中可看出猞猁和雪兔這兩種動物都極其明顯地表現出每隔9~10年出現一次數量高峰,因此其數量波動具有周期性。(3)猞猁和雪兔為捕食關系,捕食屬于調節種群數量波動的外源性因素。(4)由于猞猁為捕食者,所以它的K值出現晚于雪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3 生態因素影響種群數量波動.docx 課時3 生態因素影響種群數量波動.pptx 課時精練3 生態因素影響種群數量波動.docx 課時精練3 生態因素影響種群數量波動.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