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2 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 課時概念解析 本課時的概念為“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通過建立數學模型表征種群的數量變動”,該概念的建構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證據的支持:1.種群在不同條件下增長方式不同。2.種群增長方式會受到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3.依據具體的實驗數據建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概念1 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閱讀教材P12~13,完成填空)1.種群在無限環境條件下呈指數增長2.種群在有限環境條件下呈邏輯斯諦增長3.環境容納量4.研究種群增長的意義[辨正誤](1)指數增長是自然界生物種群增長的普遍方式。( )(2)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出生率與死亡率大致相當。( )(3)所有種群在數量快速增長達到K值后都能保持相對穩定,使種群增長呈“S”形曲線。( )1.(生活、學習和實踐情境)澳大利亞本來沒有兔。1859年,24只歐洲野兔從英國被帶到了澳大利亞。這里有茂盛的牧草和疏松的土壤,卻沒有鷹等野兔的天敵,野兔開始了幾乎不受限制的快速繁殖。不到100年,野兔的數量達到6億只以上,遍布整個澳洲大陸。澳大利亞泛濫的野兔(1)100年間,野兔種群增長的曲線大致屬于哪種類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歐洲野兔種群在澳大利亞瘋狂增長,對當地生態系統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答出任意一點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為限制歐洲野兔種群數量的迅速增長,你認為應當采取哪些措施?(答出1點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活、學習和實踐情境)羅非魚能適應咸水和淡水環境,被認為是未來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某實驗基地水庫中放養了一批羅非魚。種群數量變化顯示,A~E段這種羅非魚的種群數量發生明顯波動。調查發現,有人在該水庫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魚,一段時間后,羅非魚種群數量達到了相對穩定狀態。請回答下列問題:(1)羅非魚在A~B段呈________形增長,簡述在A~B段羅非魚種群數量變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點時向水庫中投放了一定量的大型肉食性魚類,之后,在捕食壓力下,羅非魚的環境容納量接近K1、K2、K3中的哪個值?判斷的依據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在捕撈羅非魚時應注意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種群的指數增長與邏輯斯諦增長的比較2.邏輯斯諦增長中K值與K/2的應用【典例應用】例1 (2024·東城區高二期末)蘋果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落葉果樹,蘋果黃蚜是危害蘋果產量和品質的最主要蚜蟲。為科學防蚜,研究人員對西坡村蘋果黃蚜的種群數量進行了調查研究,并繪制曲線,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西坡村蘋果黃蚜種群數量呈“J”形增長B.西坡村蘋果黃蚜的K值約為3 600頭C.應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蘋果黃蚜的種群數量D.第200天蘋果黃蚜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大例2 (2024·溫州十校聯考)如圖為種群數量增長的“J”形曲線和“S”形曲線,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若曲線X表示東亞飛蝗爆發早期時的種群增長曲線,應對其盡早展開防治,但不應該將東亞飛蝗的種群數量控制至0B.若曲線Y表示池塘中某魚類種群的增長曲線,要想長期獲得較高的魚產量,每次捕撈后應將魚的數量保持在曲線中的B點左右C.若曲線Y表示池塘中某魚類種群的增長曲線,達到K值后,其實際種群數量可能會在K值上下波動D.圖中BC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概念2 探究果蠅種群的增長(活動)(閱讀教材P10~12,完成填空)1.建立數學模型2.探究果蠅種群的增長(1)實驗原理(2)實驗步驟(3)數據處理果蠅種群數量增長記錄表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 第21天甲組乙組丙組平均(4)實驗結果果蠅種群數量增長曲線[辨正誤](1)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現實系統或其性質的一個抽象簡化的數學結構。( )(2)選擇果蠅探究種群增長是因為其細胞中染色體數量少。( )(3)實驗過程中,每天計數結束后應將全部果蠅放回各廣口瓶中繼續培養。( )(科學實驗和探究情境)某生物興趣小組為探究果蠅種群的增長,在3個500 mL廣口瓶中均加入大小相等且熟透了的半根香蕉、2只雌果蠅和2只雄果蠅。雙層紗布封口后置于20~25 ℃的環境中培養,每天觀察、記錄培養瓶中的果蠅個體數目。請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果蠅(1)在探究種群增長的實驗中,選擇果蠅作為實驗材料,其優點有________。①體型較小,繁殖力強 ②染色體數量少 ③生活史短,飼養管理簡單 ④具有多對易于區分的相對性狀 ⑤容易計數和保存等(2)設置3個完全一樣的果蠅培養瓶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每個廣口瓶中加入的是1只雌果蠅和3只雄果蠅,對實驗結果有無影響?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請預測果蠅種群的增長曲線,在坐標系中表示出來。【典例應用】例3 在實驗室內把黃猩猩果蠅飼養在瓶內并喂食酵母菌,其種群增長情況如下圖曲線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瓶內黃猩猩果蠅種群數量最多為346只B.喂食充足的酵母菌,黃猩猩果蠅種群數量會呈指數增長C.11月上旬黃猩猩果蠅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影響黃猩猩果蠅數量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環境條件的變動例4 (2024·麗水高二期末)某生物興趣小組采用果蠅作為實驗材料探究其種群數量的變化,連續14 d對果蠅種群數量計數,計算并繪制種群增長速率變化圖如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實驗開始時影響果蠅種群數量增長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空間B.實驗開始時放入的果蠅越多,環境容納量越大C.實驗開始到第11 d,果蠅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D.第12 d時果蠅種群數量比第8 d時少感悟真題1.(2021·浙江1月選考,16改編)大約在1800年,綿羊被引入到塔斯馬尼亞島,綿羊種群呈“S”形曲線增長,直到1860年才穩定在170萬頭左右。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綿羊種群數量的變化與環境條件有關,而與出生率、死亡率變動無關B.綿羊種群在達到環境容納量之前,每單位時間內種群增長的倍數不變C.若人為引入綿羊的天敵,綿羊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會上升D.若草的數量不變而種類發生改變,綿羊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可能發生變化2.(2018·浙江4月選考)在對某自然保護區內甲、乙兩個不同物種的種群數量進行了調查之后,又開展了連續4年的跟蹤調查,計算其L值(L=當年末種群個體數量/前一年末種群個體數量),結果如圖所示。下列關于這4年調查期間的種群數量變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A.第1年末甲乙兩種群的增長速率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種群數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種群數量達到了最大值D.這4年中甲種群每年增加的數量是相等的3.(2015·浙江10月選考)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如圖中a、b1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出生率等于零B.當某害蟲種群數量達到K/2時,進行殺蟲效果最佳C.若空間充足,種群數量增長一定如曲線a所示D.若曲線b1變成曲線b2,說明該種群生存環境變得惡劣課時2 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概念1自主建構1.空間無限 越來越快 倍數2.空間 資源3.最大數量 平均4.轉折期 改善 增大 限制 降低辨正誤(1)× 提示:邏輯斯諦增長是自然界生物種群增長的普遍方式。(2)√(3)× 提示:種群數量在快速增長達到K值后,可能會保持相對穩定,也可能會持續性急劇下降。合作探究1.(1)提示:“J”形曲線。(2)提示:①繁殖迅速,大肆啃食植被,嚴重威脅畜牧業的發展;②使澳洲大陸水土保持能力急劇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現象日益嚴重,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③澳大利亞本土的一些有袋類食草動物根本無法和快速膨脹的歐洲野兔種群競爭,時間長了會導致本地物種滅絕等。(3)提示:獵殺、引入天敵等。2.(1)提示:“J”。羅非魚最初引入水庫時,在A~B段對應的時間內,由于環境資源、空間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制約,其種群數量快速增長,因而在A~B段呈“J”形增長。(2)提示:K2。依據是在捕食壓力下,羅非魚的種群數量一段時間后在K2值附近上下波動。(3)提示:在捕撈羅非魚時應注意保證資源數量不低于環境容納量的一半(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典例應用例1 B [由圖可知,該村蘋果黃蚜種群數量呈邏輯斯諦增長,A錯誤;由圖可知,該村蘋果黃蚜的K值約為3 600頭,B正確;由于蘋果黃蚜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應采用樣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C錯誤;種群數量為K/2即1 800頭左右時,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大,此時約在第100天左右,D錯誤。]例2 D [若曲線X表示東亞飛蝗爆發早期時的種群增長曲線,應對其盡早展開防治,但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不應該將東亞飛蝗的種群數量控制至0,A正確;圖中B點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因此要想長期獲得較高的魚產量,每次捕撈后應將魚的數量保持在曲線中的B點左右,以利于種群的可持續發展,B正確;一般種群的數量達到K值后,會在K值附近上下波動,C正確;BC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下降,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增加,D錯誤。]概念2自主建構1.抽象簡化 種群數量2.(1)增加 數學方法 數學模型 (2)紗布辨正誤(1)√(2)× 提示:選擇果蠅探究種群增長是因為其體型較小,繁殖力強,生活史短,飼養管理簡單,并且容易計數和保存等,與其細胞內染色體數量少無關。(3)√合作探究(1)提示:①③⑤(2)提示:進行平行重復,排除偶然因素引起的實驗誤差。(3)提示:有;因為性別比例將會影響果蠅的出生率。(4)提示:典例應用例3 C [由題圖可知,該瓶內黃猩猩果蠅的K值為346只,而K值只代表種群數量的一個平均值,而不是最大數量,A錯誤;喂食充足的酵母菌,黃猩猩果蠅的數量仍會因空間大小受限而使種群數量呈邏輯斯諦增長,B錯誤;11月上旬,黃猩猩果蠅的種群數量仍在增加,即自然增長率大于零,也就是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確;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錯誤。]例4 C [實驗開始時影響果蠅種群數量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種群的大小,A錯誤;環境容納量與環境條件有關,與放入果蠅的多少無關,B錯誤;在第11 d前,果蠅種群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因此,實驗開始到第11 d,果蠅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C正確;由C選項可知,實驗開始到第11 d果蠅的數量呈“S”形增加,第8天大約位于K/2,第12 d時果蠅種群數量只下降了18%左右,所以第12 d時果蠅種群數量比第8 d時多,D錯誤。]感悟真題1.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響種群數量的決定性因素,A錯誤;由于該綿羊種群呈“S”形曲線增長,因此在達到環境容納量之前,每單位時間內的種群增長倍數不斷變化,B錯誤;若人為引入綿羊的天敵,綿羊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可能會下降,C錯誤;若草的數量不變而種類發生變化,可能造成適于綿羊取食的草數量有所變化,因此可能使綿羊種群的環境容納量發生變化,D正確。]2.D [由于甲、乙兩個種群內個體的初始數量均未知,第1年末甲種群的L=1.5,乙種群的L值稍大于1.0,兩種群具體增加的個體數量無法得知,故兩種群的增長速率不一定相等,A正確;由于甲、乙兩個種群內個體的初始數量均未知,第2年末乙種群數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確;第3年末乙種群的L=1.0,且在接下來的第3~4年內L小于1.0,即種群數量在減少,故第3年末時為乙種群數量的最大值,C正確;這4年中甲種群L值均為1.5,每年增加的數量都較前一年多,D錯誤。]3.D [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將穩定,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但不等于零,A錯誤;當某害蟲種群數量達到K/2時,害蟲種群數量將快速增長,不利于防治,應當在其數量較小時就開始防治,B錯誤;曲線a的增長是理想狀態下發生的指數增長,僅空間充足不能使種群發生指數增長,C錯誤;若曲線b1變成曲線b2,說明K值下降,應該是該種群生存環境變得惡劣導致的,D正確。](共40張PPT)第一章 種群課時2 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課時概念解析本課時的概念為“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通過建立數學模型表征種群的數量變動”,該概念的建構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證據的支持:1.種群在不同條件下增長方式不同。2.種群增長方式會受到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3.依據具體的實驗數據建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目錄 CONTENTS1.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2.探究果蠅種群的增長(活動)3.感悟真題自主建構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課時概念圖自主建構空間無限(閱讀教材P12~13,完成填空)1.種群在無限環境條件下呈指數增長越來越快倍數2.種群在有限環境條件下呈邏輯斯諦增長空間資源3.環境容納量最大數量平均4.研究種群增長的意義轉折期改善增大限制降低×[辨正誤](1)指數增長是自然界生物種群增長的普遍方式。( )提示:邏輯斯諦增長是自然界生物種群增長的普遍方式。(2)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出生率與死亡率大致相當。( )(3)所有種群在數量快速增長達到K值后都能保持相對穩定,使種群增長呈“S”形曲線。( )提示:種群數量在快速增長達到K值后,可能會保持相對穩定,也可能會持續性急劇下降。√×1.(生活、學習和實踐情境)澳大利亞本來沒有兔。1859年,24只歐洲野兔從英國被帶到了澳大利亞。這里有茂盛的牧草和疏松的土壤,卻沒有鷹等野兔的天敵,野兔開始了幾乎不受限制的快速繁殖。不到100年,野兔的數量達到6億只以上,遍布整個澳洲大陸。澳大利亞泛濫的野兔(1)100年間,野兔種群增長的曲線大致屬于哪種類型?提示:“J”形曲線。(2)歐洲野兔種群在澳大利亞瘋狂增長,對當地生態系統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答出任意一點即可)提示:①繁殖迅速,大肆啃食植被,嚴重威脅畜牧業的發展;②使澳洲大陸水土保持能力急劇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現象日益嚴重,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③澳大利亞本土的一些有袋類食草動物根本無法和快速膨脹的歐洲野兔種群競爭,時間長了會導致本地物種滅絕等。(3)為限制歐洲野兔種群數量的迅速增長,你認為應當采取哪些措施?(答出1點即可)提示:獵殺、引入天敵等。2.(生活、學習和實踐情境)羅非魚能適應咸水和淡水環境,被認為是未來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某實驗基地水庫中放養了一批羅非魚。種群數量變化顯示,A~E段這種羅非魚的種群數量發生明顯波動。調查發現,有人在該水庫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魚,一段時間后,羅非魚種群數量達到了相對穩定狀態。請回答下列問題:(1)羅非魚在A~B段呈________形增長,簡述在A~B段羅非魚種群數量變化的原因。提示:“J”。羅非魚最初引入水庫時,在A~B段對應的時間內,由于環境資源、空間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制約,其種群數量快速增長,因而在A~B段呈“J”形增長。(2)C點時向水庫中投放了一定量的大型肉食性魚類,之后,在捕食壓力下,羅非魚的環境容納量接近K1、K2、K3中的哪個值?判斷的依據是什么?提示:K2。依據是在捕食壓力下,羅非魚的種群數量一段時間后在K2值附近上下波動。(3)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在捕撈羅非魚時應注意什么?提示:在捕撈羅非魚時應注意保證資源數量不低于環境容納量的一半(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1.種群的指數增長與邏輯斯諦增長的比較2.邏輯斯諦增長中K值與K/2的應用【典例應用】B例1 (2024·東城區高二期末)蘋果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落葉果樹,蘋果黃蚜是危害蘋果產量和品質的最主要蚜蟲。為科學防蚜,研究人員對西坡村蘋果黃蚜的種群數量進行了調查研究,并繪制曲線,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西坡村蘋果黃蚜種群數量呈“J”形增長B.西坡村蘋果黃蚜的K值約為3 600頭C.應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蘋果黃蚜的種群數量D.第200天蘋果黃蚜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大解析:由圖可知,該村蘋果黃蚜種群數量呈邏輯斯諦增長,A錯誤;由圖可知,該村蘋果黃蚜的K值約為3 600頭,B正確;由于蘋果黃蚜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應采用樣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C錯誤;種群數量為K/2即1 800頭左右時,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大,此時約在第100天左右,D錯誤。A.西坡村蘋果黃蚜種群數量呈“J”形增長B.西坡村蘋果黃蚜的K值約為3 600頭C.應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蘋果黃蚜的種群數量D.第200天蘋果黃蚜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大D例2 (2024·溫州十校聯考)如圖為種群數量增長的“J”形曲線和“S”形曲線,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若曲線X表示東亞飛蝗爆發早期時的種群增長曲線,應對其盡早展開防治,但不應該將東亞飛蝗的種群數量控制至0B.若曲線Y表示池塘中某魚類種群的增長曲線,要想長期獲得較高的魚產量,每次捕撈后應將魚的數量保持在曲線中的B點左右C.若曲線Y表示池塘中某魚類種群的增長曲線,達到K值后,其實際種群數量可能會在K值上下波動D.圖中BC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解析:若曲線X表示東亞飛蝗爆發早期時的種群增長曲線,應對其盡早展開防治,但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不應該將東亞飛蝗的種群數量控制至0,A正確;圖中B點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因此要想長期獲得較高的魚產量,每次捕撈后應將魚的數量保持在曲線中的B點左右,以利于種群的可持續發展,B正確;一般種群的數量達到K值后,會在K值附近上下波動,C正確;BC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下降,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增加,D錯誤。A.若曲線X表示東亞飛蝗爆發早期時的種群增長曲線,應對其盡早展開防治,但不應該將東亞飛蝗的種群數量控制至0B.若曲線Y表示池塘中某魚類種群的增長曲線,要想長期獲得較高的魚產量,每次捕撈后應將魚的數量保持在曲線中的B點左右C.若曲線Y表示池塘中某魚類種群的增長曲線,達到K值后,其實際種群數量可能會在K值上下波動D.圖中BC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抽象簡化(閱讀教材P10~12,完成填空)1.建立數學模型種群數量2.探究果蠅種群的增長(1)實驗原理增加數學方法數學模型(2)實驗步驟紗布(3)數據處理果蠅種群數量增長記錄表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 第21天甲組 乙組 丙組 平均 (4)實驗結果果蠅種群數量增長曲線[辨正誤](1)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現實系統或其性質的一個抽象簡化的數學結構。( )(2)選擇果蠅探究種群增長是因為其細胞中染色體數量少。( )提示:選擇果蠅探究種群增長是因為其體型較小,繁殖力強,生活史短,飼養管理簡單,并且容易計數和保存等,與其細胞內染色體數量少無關。(3)實驗過程中,每天計數結束后應將全部果蠅放回各廣口瓶中繼續培養。( )√×√(科學實驗和探究情境)某生物興趣小組為探究果蠅種群的增長,在3個500 mL廣口瓶中均加入大小相等且熟透了的半根香蕉、2只雌果蠅和2只雄果蠅。雙層紗布封口后置于20~25 ℃的環境中培養,每天觀察、記錄培養瓶中的果蠅個體數目。果蠅請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1)在探究種群增長的實驗中,選擇果蠅作為實驗材料,其優點有________。①體型較小,繁殖力強 ②染色體數量少 ③生活史短,飼養管理簡單 ④具有多對易于區分的相對性狀 ⑤容易計數和保存等提示:①③⑤(2)設置3個完全一樣的果蠅培養瓶的目的是什么?提示:進行平行重復,排除偶然因素引起的實驗誤差。(3)如果每個廣口瓶中加入的是1只雌果蠅和3只雄果蠅,對實驗結果有無影響?為什么?提示:有;因為性別比例將會影響果蠅的出生率。(4)請預測果蠅種群的增長曲線,在坐標系中表示出來。提示:●高中生物學中常見的模型有物理模型(如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概念模型(如概念圖)和數學模型(如坐標曲線、柱狀圖、函數方程等)。 ●關于探究果蠅種群的增長的幾點提醒(1)使用3個廣口瓶且各放入2只雌果蠅和2只雄果蠅,遵循了平行重復原則,可排除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減小實驗誤差。(2)每個廣口瓶的大小、香蕉質量和雌雄果蠅數量一致,遵循了單一變量原則,排除了無關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3)每天計數結束后應再將全部果蠅放回各廣口瓶中繼續培養。【典例應用】C例3 在實驗室內把黃猩猩果蠅飼養在瓶內并喂食酵母菌,其種群增長情況如下圖曲線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瓶內黃猩猩果蠅種群數量最多為346只B.喂食充足的酵母菌,黃猩猩果蠅種群數量會呈指數增長C.11月上旬黃猩猩果蠅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影響黃猩猩果蠅數量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環境條件的變動解析:由題圖可知,該瓶內黃猩猩果蠅的K值為346只,而K值只代表種群數量的一個平均值,而不是最大數量,A錯誤;喂食充足的酵母菌,黃猩猩果蠅的數量仍會因空間大小受限而使種群數量呈邏輯斯諦增長,B錯誤;11月上旬,黃猩猩果蠅的種群數量仍在增加,即自然增長率大于零,也就是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確;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錯誤。A.瓶內黃猩猩果蠅種群數量最多為346只B.喂食充足的酵母菌,黃猩猩果蠅種群數量會呈指數增長C.11月上旬黃猩猩果蠅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影響黃猩猩果蠅數量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環境條件的變動例4 (2024·麗水高二期末)某生物興趣小組采用果蠅作為實驗材料探究其種群數量的變化,連續14 d對果蠅種群數量計數,計算并繪制種群增長速率變化圖如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CA.實驗開始時影響果蠅種群數量增長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空間B.實驗開始時放入的果蠅越多,環境容納量越大C.實驗開始到第11 d,果蠅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D.第12 d時果蠅種群數量比第8 d時少解析:實驗開始時影響果蠅種群數量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種群的大小,A錯誤;環境容納量與環境條件有關,與放入果蠅的多少無關,B錯誤;在第11 d前,果蠅種群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因此,實驗開始到第11 d,果蠅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C正確;由C選項可知,實驗開始到第11 d果蠅的數量呈“S”形增加,第8天大約位于K/2,第12 d時果蠅種群數量只下降了18%左右,所以第12 d時果蠅種群數量比第8 d時多,D錯誤。A.實驗開始時影響果蠅種群數量增長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空間B.實驗開始時放入的果蠅越多,環境容納量越大C.實驗開始到第11 d,果蠅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D.第12 d時果蠅種群數量比第8 d時少D1.(2021·浙江1月選考,16改編)大約在1800年,綿羊被引入到塔斯馬尼亞島,綿羊種群呈“S”形曲線增長,直到1860年才穩定在170萬頭左右。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綿羊種群數量的變化與環境條件有關,而與出生率、死亡率變動無關B.綿羊種群在達到環境容納量之前,每單位時間內種群增長的倍數不變C.若人為引入綿羊的天敵,綿羊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會上升D.若草的數量不變而種類發生改變,綿羊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可能發生變化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響種群數量的決定性因素,A錯誤;由于該綿羊種群呈“S”形曲線增長,因此在達到環境容納量之前,每單位時間內的種群增長倍數不斷變化,B錯誤;若人為引入綿羊的天敵,綿羊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可能會下降,C錯誤;若草的數量不變而種類發生變化,可能造成適于綿羊取食的草數量有所變化,因此可能使綿羊種群的環境容納量發生變化,D正確。D2.(2018·浙江4月選考)在對某自然保護區內甲、乙兩個不同物種的種群數量進行了調查之后,又開展了連續4年的跟蹤調查,計算其L值(L=當年末種群個體數量/前一年末種群個體數量),結果如圖所示。下列關于這4年調查期間的種群數量變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A.第1年末甲乙兩種群的增長速率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種群數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種群數量達到了最大值D.這4年中甲種群每年增加的數量是相等的解析:由于甲、乙兩個種群內個體的初始數量均未知,第1年末甲種群的L=1.5,乙種群的L值稍大于1.0,兩種群具體增加的個體數量無法得知,故兩種群的增長速率不一定相等,A正確;由于甲、乙兩個種群內個體的初始數量均未知,第2年末乙種群數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確;第3年末乙種群的L=1.0,且在接下來的第3~4年內L小于1.0,即種群數量在減少,故第3年末時為乙種群數量的最大值,C正確;這4年中甲種群L值均為1.5,每年增加的數量都較前一年多,D錯誤。A.第1年末甲乙兩種群的增長速率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種群數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種群數量達到了最大值D.這4年中甲種群每年增加的數量是相等的D3.(2015·浙江10月選考)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如圖中a、b1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出生率等于零B.當某害蟲種群數量達到K/2時,進行殺蟲效果最佳C.若空間充足,種群數量增長一定如曲線a所示D.若曲線b1變成曲線b2,說明該種群生存環境變得惡劣解析: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將穩定,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但不等于零,A錯誤;當某害蟲種群數量達到K/2時,害蟲種群數量將快速增長,不利于防治,應當在其數量較小時就開始防治,B錯誤;曲線a的增長是理想狀態下發生的指數增長,僅空間充足不能使種群發生指數增長,C錯誤;若曲線b1變成曲線b2,說明K值下降,應該是該種群生存環境變得惡劣導致的,D正確。課時精練2 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時間:30分鐘分值:50分)選擇題:第1~12題,每小題3分,共36分。【基礎對點】題型1 種群的指數增長與邏輯斯諦增長1.(2024·七彩陽光聯盟)下列關于種群的敘述,正確的是 ( )在邏輯斯諦增長的轉折期,種群密度增長最快種群密度越大,種群數量增加越快種群呈指數增長時,起始增長很快,但隨著種群基數的增大,增長會越來越慢自然增長率小于1時,種群的數量即開始減少2.關于下圖中種群數量變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 )種群呈指數增長只有在理想條件下才能出現種群呈邏輯斯諦增長過程中,在達到K值之前就是指數增長自然狀態下種群數量達到600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0進行狩獵或海洋捕撈作業時,應在種群數量為300以后進行3.下列關于環境容納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 )環境容納量就是種群的最大數量通過調整種群的年齡結構可以提高種群的環境容納量人為地一次性捕殺家鼠后,其環境容納量迅速降低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目的是提高大熊貓種群的環境容納量4.(2024·湖州期末)右圖表示某池塘鯉魚種群的增長速率隨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丙、丁兩點時,鯉魚種群數量相等丁點時該種群年齡結構為增長型若要持續盡可能多地捕獲鯉魚,圖中四點中丁點最合適開始捕獲該鯉魚種群數量變化呈“S”形增長5.(2024·海淀區高二期末)A、B兩處小島的氣候、植被等生態條件基本一致。人們向這兩個原本沒有馴鹿的小島引入馴鹿,馴鹿主要以生長極為緩慢的地衣為食。兩島均沒有捕食者和人的狩獵活動。科研人員經過多年調查統計,繪制了兩個島上馴鹿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兩個島上馴鹿種群的數量變化呈典型的“J”形增長曲線B島馴鹿種群的K值大于A島,原因是B島面積大兩個島上馴鹿種群數量驟減的原因可能是種群數量過大,導致地衣被破壞,食物短缺若向兩個島內引入馴鹿的同時也引入馴鹿的天敵,島上馴鹿種群數量可能呈“S”形增長6.(2024·S9聯盟高二聯考)某生物興趣小組將甲、乙兩組酵母菌置于相同種類的培養液中,分別在不同錐形瓶中進行培養,定期檢測培養液中的酵母菌數量,繪制出的數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若往乙組所在錐形瓶中接種更多的酵母菌,則K2會增大若往乙組所在錐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鮮培養液,則K2會增大若甲組所在錐形瓶在t1時更換新鮮培養液,則K1不變甲、乙兩組所在錐形瓶中培養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應在密封條件下培養題型2 探究果蠅種群的增長(活動)7.為探究果蠅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在一個廣口瓶中,用水果培養果蠅。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果蠅的數量一直呈邏輯斯諦增長水果含量、溫度等會影響果蠅的環境容納量果蠅的性別比例會影響果蠅數量的增長果蠅計數時使用的方法與酵母菌計數方法不同8.用牛奶瓶培養黑腹果蠅,觀察成蟲數量的變化,結果如下表時間/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成蟲數/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根據表中數據分析,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第13~25天,成蟲數量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個體生長加快第17~29天,成蟲增長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第21~37天,成蟲增長速率的下降與種群密度的改變有關第1~37天,成蟲數量呈指數增長9.(2024·學軍中學高二期中)下圖是某學生根據活動“探究果蠅種群的增長”所繪制的果蠅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其中果蠅數量是果蠅的成蟲數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果蠅不以香蕉為食,主要取食附著在香蕉上的酵母菌等真菌為了方便,可采用樣方法對麻醉后的果蠅進行計數實驗第14天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是因為此時產卵量最大若一開始投入的果蠅為16對,果蠅的K值一定會遠大于580只10.(2024·慈溪高二期中)某生物興趣小組進行探究果蠅種群數量增長的研究。適合果蠅生存的溫度是20~25 ℃。下圖表示果蠅種群的數量變化。M點時,由于改變了某種因素,環境容納量由K1變化為K2,導致這種變化的因素最不可能是 ( )將培養箱溫度從10 ℃調到25 ℃增加廣口瓶中培養基的體積從其他小組轉移50只雌蠅到該小組的廣口瓶中用于培養果蠅的廣口瓶由500 mL更換為1 000 mL【綜合提升】11.(2024·精誠聯盟高二聯考)生態學家對草原生態系統的某動物種群進行調查,并繪制2016、2017年種群的年齡結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2016年6月,該種群的年齡結構是增長型2016年6月,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為180個2017年6月,該種群中有70個個體喪失生殖能力2016~2017年間,影響該種群的外界因素可能發生了變化12.某種群數量增長的形式呈現“S”形曲線,K值為環境容納量,如圖為該種群的(K值-種群數量)/K值隨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設K值為200,K值-種群數量表示K值減去種群數量)。下列相關分析合理的是 ( )K值會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K值-種群數量)/K值越大,影響種群增長的環境阻力越小,種群增長速率越大種群的年齡結構在S2點時是增長型,在S4點時是衰退型為獲得最大的持續捕撈量,應在S3點對應的時刻捕撈13.(14分)某生物興趣小組為指導草原牧民更科學地放牧,對草原生物種類進行了調查。請回答問題:(1)(4分)該興趣小組為確定放牧量,對該草原上的某種優質牧草進行了種群密度的調查,所用的調查方法為樣方法,取樣的關鍵是要注意 。 (2)(10分)在某一時刻有一田鼠種群遷入了該生態系統,這種田鼠以優質牧草的根為食,該興趣小組對這一田鼠種群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追蹤調查,并繪制出如圖曲線:圖中虛線表示在 條件下田鼠種群的增長方式。如果遷入時田鼠的種群數量為a,而且每繁殖一代后種群數量比上一代增加m倍,則在此條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種群數量為 。在調查田鼠種群密度時,如果田鼠在被捕捉過一次后更難捕捉,則統計的種群密度會比實際值 。為保護牧草,牧民開展了滅鼠活動,即在圖中所示的某時刻向該草原生態系統中投放了滅鼠藥,但一段時間后田鼠的數量又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 。 課時精練2 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1.A [種群的數量處于邏輯斯諦增長的轉折期時,種群數量為環境容納量的一半,此時種群密度增長最快,A正確;種群密度越大,種群內個體的競爭越激烈,種群數量增加不一定越快,B錯誤;種群呈指數增長時,起始增長很慢,但隨著種群基數的增大,增長會越來越快,C錯誤;自然增長率小于0時,種群數量開始減少,D錯誤。]2.B [只有在理想狀態下,種群才會呈指數增長;由圖可知,種群呈邏輯斯諦增長過程中,在達到K值之前,由于環境阻力的存在,種群的增長不是指數增長;呈邏輯斯諦增長的種群,其數量達到K值后,種群數量保持相對穩定,種群的增長速率為0;種群數量在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種群數量在(即300)以后進行狩獵或海洋捕撈作業,生物資源能快速恢復。]3.D [環境容納量是指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A錯誤;環境容納量的大小取決于生物生存的資源、空間等環境條件,調整種群的年齡結構、人為地一次性捕殺家鼠,并不能改變生物的生存環境,環境容納量不改變,B、C錯誤;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可改善其生存環境,從而提高大熊貓種群的環境容納量,D正確。]4.A [據圖可知,橫軸為種群數量,因此丁點的種群數量大于丙點,A錯誤;丁點后種群數量仍在增加,因此丁點時該種群年齡結構為增長型,B正確;若要持續盡可能多地捕獲鯉魚,應在大于時進行捕撈,使捕撈后的數量為,因為此時的增長速率最大,種群數量恢復最快,即圖中四點中丁點最合適開始捕獲,C正確;根據種群增長速率先增后減直至變為0可知,該鯉魚種群數量變化呈“S”形增長,D正確。]5.A [由曲線可知,兩個島上的馴鹿種群數量在達到峰值前呈現典型的“J”形增長,達到峰值后種群數量下降,A錯誤;由于B島面積大,地衣多,與A島相比,B島馴鹿種群的K值較大,B正確;馴鹿主要以生長極為緩慢的地衣為食,當馴鹿種群數量達到峰值后,地衣被破壞,食物短缺,種內競爭加劇,從而使馴鹿種群數量驟減,C正確;若向兩個島內引入馴鹿的同時也引入馴鹿的天敵,由于存在天敵等因素制約,島上馴鹿種群數量可能呈“S”形增長,D正確。]6.B [影響K值的因素:食物、空間、天敵、氣候、疾病、人類的活動等,如果往乙組所在錐形瓶中接種更多的酵母菌,不影響K2值,A錯誤;若往乙組所在錐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鮮培養液,由于改善了環境條件,則K2會增大,B正確;若甲組所在錐形瓶在t1時更換新鮮培養液,則K1會增大,C錯誤;甲、乙兩組所在錐形瓶中培養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應在有氧條件下培養,D錯誤。]7.A [后期食物耗盡,果蠅數量會下降,A錯誤。]8.C [由表中數據可知,在第1~13天,成蟲數量增長慢,第13~25天,成蟲數量增長快,在第25~37天,成蟲數量增長慢,成蟲數量的變化符合“S”形增長曲線,D錯誤;第13~25天,成蟲數量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環境阻力小,A錯誤;第17~29天,成蟲的增長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B錯誤;第21~37天,成蟲的種群密度增大,環境阻力增加,成蟲增長速率下降,C正確。]9.A [果蠅主要以附生在水果上的酵母菌等真菌為食,A正確;果蠅的活動能力強,不適宜用樣方法對其進行計數,B錯誤;實驗第14天種群數量約為K/2,此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是因為此時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C錯誤;K值即環境容納量,是指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該數值與環境條件有關,而與開始投入的果蠅數量無關,D錯誤。]10.C [根據題干信息:適合果蠅生存的溫度是20~25 ℃,因此將培養箱溫度從10 ℃調到25 ℃,K值可能變大,A不符合題意;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變化,如增加營養、空間等,環境條件更加優良,因此增加廣口瓶中培養基的體積,K值會增加,B不符合題意;從其他小組轉移50只雌蠅到該小組的廣口瓶中,該廣口瓶的體積和營養物質等均沒有改變,因此K值不變,C符合題意;用于培養果蠅的廣口瓶由500 mL更換為1 000 mL,增加了生存空間,K值會增大,D不符合題意。]11.B [據圖可知,2016年6月,該種群處于生殖前期和生殖期的個體較多,處于生殖后期的個體較少,年齡結構是增長型,A正確;據圖可知,2016年6月,該種群的年齡結構是增長型,種群數量還在增加,B錯誤;2017年6月,處于生殖后期的個體數為70個,因而該種群中有70個個體喪失生殖能力,C正確;2016~2017年間,種群的年齡結構由增長型變為衰退型,影響該種群的外界因素可能發生了變化,D正確。]12.A [K值表示環境容納量,它會隨著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變化,A合理;據圖可知,(K值-種群數量)/K值即1-種群數量/K值越大,種群數量越小,影響種群增長的環境阻力越小,而種群增長速率不一定越大,種群增長速率在種群數量等于K/2時最大,B不合理;種群的年齡結構在S2點和S4點時均為增長型,因為此時的種群數量還在K值之下,數量都在增加,C不合理;S3點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2,此時的增長速率最大,為獲得最大的持續捕撈量,應在種群數量高于S3點時進行捕撈,捕撈后的數量保持在K/2,這樣可以使種群數量快速增長,D不合理。]13.(1)隨機取樣 (2)①資源無限、空間無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約的理想 a(1+m)n ②偏高 滅鼠藥對田鼠進行選擇,導致種群中抗藥性個體數量不斷增加解析 (1)樣方法取樣的關鍵是要注意隨機取樣。(2)①圖中虛線表示“J”形增長曲線,是在理想狀態下產生的。分析題意可知,λ=1+m,故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種群數量為Nt=N0×λt=a×(1+m)n。②田鼠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標志重捕法計算公式:種群數量(N)/第一次捕獲并標志個體總數=重捕總數/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如果田鼠在被捕捉過一次后更難捕捉,則會導致第二次捕捉的被標志個體數目減少,因此調查的結果會比實際值偏大。滅鼠藥對田鼠進行選擇,導致種群中抗藥性個體數量不斷增加,則某時刻向該草原生態系統中投放了滅鼠藥,但一段時間后田鼠的數量又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共26張PPT)課時精練2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時間:30分鐘 滿分:60分)A題型1 種群的指數增長與邏輯斯諦增長1.(2024·七彩陽光聯盟)下列關于種群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在邏輯斯諦增長的轉折期,種群密度增長最快B.種群密度越大,種群數量增加越快C.種群呈指數增長時,起始增長很快,但隨著種群基數的增大,增長會越來越慢D.自然增長率小于1時,種群的數量即開始減少解析:種群的數量處于邏輯斯諦增長的轉折期時,種群數量為環境容納量的一半,此時種群密度增長最快,A正確;種群密度越大,種群內個體的競爭越激烈,種群數量增加不一定越快,B錯誤;種群呈指數增長時,起始增長很慢,但隨著種群基數的增大,增長會越來越快,C錯誤;自然增長率小于0時,種群數量開始減少,D錯誤。2.關于下圖中種群數量變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BA.種群呈指數增長只有在理想條件下才能出現B.種群呈邏輯斯諦增長過程中,在達到K值之前就是指數增長C.自然狀態下種群數量達到600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0D.進行狩獵或海洋捕撈作業時,應在種群數量為300以后進行A.種群呈指數增長只有在理想條件下才能出現B.種群呈邏輯斯諦增長過程中,在達到K值之前就是指數增長C.自然狀態下種群數量達到600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0D.進行狩獵或海洋捕撈作業時,應在種群數量為300以后進行3.下列關于環境容納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A.環境容納量就是種群的最大數量B.通過調整種群的年齡結構可以提高種群的環境容納量C.人為地一次性捕殺家鼠后,其環境容納量迅速降低D.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目的是提高大熊貓種群的環境容納量解析:環境容納量是指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A錯誤;環境容納量的大小取決于生物生存的資源、空間等環境條件,調整種群的年齡結構、人為地一次性捕殺家鼠,并不能改變生物的生存環境,環境容納量不改變,B、C錯誤;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可改善其生存環境,從而提高大熊貓種群的環境容納量,D正確。D4.(2024·湖州期末)右圖表示某池塘鯉魚種群的增長速率隨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A.丙、丁兩點時,鯉魚種群數量相等B.丁點時該種群年齡結構為增長型C.若要持續盡可能多地捕獲鯉魚,圖中四點中丁點最合適開始捕獲D.該鯉魚種群數量變化呈“S”形增長解析:據圖可知,橫軸為種群數量,因此丁點的種群數量大于丙點,A錯誤;丁點后種群數量仍在增加,因此丁點時該種群年齡結構為增長型,B正確;根據種群增長速率先增后減直至變為0可知,該鯉魚種群數量變化呈“S”形增長,D正確。A.丙、丁兩點時,鯉魚種群數量相等B.丁點時該種群年齡結構為增長型C.若要持續盡可能多地捕獲鯉魚,圖中四點中丁點最合適開始捕獲D.該鯉魚種群數量變化呈“S”形增長5.(2024·海淀區高二期末)A、B兩處小島的氣候、植被等生態條件基本一致。人們向這兩個原本沒有馴鹿的小島引入馴鹿,馴鹿主要以生長極為緩慢的地衣為食。兩島均沒有捕食者和人的狩獵活動。科研人員經過多年調查統計,繪制了兩個島上馴鹿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A.兩個島上馴鹿種群的數量變化呈典型的“J”形增長曲線B.B島馴鹿種群的K值大于A島,原因是B島面積大C.兩個島上馴鹿種群數量驟減的原因可能是種群數量過大,導致地衣被破壞,食物短缺D.若向兩個島內引入馴鹿的同時也引入馴鹿的天敵,島上馴鹿種群數量可能呈“S”形增長解析:由曲線可知,兩個島上的馴鹿種群數量在達到峰值前呈現典型的“J”形增長,達到峰值后種群數量下降,A錯誤;由于B島面積大,地衣多,與A島相比,B島馴鹿種群的K值較大,B正確;馴鹿主要以生長極為緩慢的地衣為食,當馴鹿種群數量達到峰值后,地衣被破壞,食物短缺,種內競爭加劇,從而使馴鹿種群數量驟減,C正確;若向兩個島內引入馴鹿的同時也引入馴鹿的天敵,由于存在天敵等因素制約,島上馴鹿種群數量可能呈“S”形增長,D正確。A.兩個島上馴鹿種群的數量變化呈典型的“J”形增長曲線B.B島馴鹿種群的K值大于A島,原因是B島面積大C.兩個島上馴鹿種群數量驟減的原因可能是種群數量過大,導致地衣被破壞,食物短缺D.若向兩個島內引入馴鹿的同時也引入馴鹿的天敵,島上馴鹿種群數量可能呈“S”形增長6.(2024·S9聯盟高二聯考)某生物興趣小組將甲、乙兩組酵母菌置于相同種類的培養液中,分別在不同錐形瓶中進行培養,定期檢測培養液中的酵母菌數量,繪制出的數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A.若往乙組所在錐形瓶中接種更多的酵母菌,則K2會增大B.若往乙組所在錐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鮮培養液,則K2會增大C.若甲組所在錐形瓶在t1時更換新鮮培養液,則K1不變D.甲、乙兩組所在錐形瓶中培養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應在密封條件下培養解析:影響K值的因素:食物、空間、天敵、氣候、疾病、人類的活動等,如果往乙組所在錐形瓶中接種更多的酵母菌,不影響K2值,A錯誤;若往乙組所在錐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鮮培養液,由于改善了環境條件,則K2會增大,B正確;若甲組所在錐形瓶在t1時更換新鮮培養液,則K1會增大,C錯誤;甲、乙兩組所在錐形瓶中培養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應在有氧條件下培養,D錯誤。A.若往乙組所在錐形瓶中接種更多的酵母菌,則K2會增大B.若往乙組所在錐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鮮培養液,則K2會增大C.若甲組所在錐形瓶在t1時更換新鮮培養液,則K1不變D.甲、乙兩組所在錐形瓶中培養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應在密封條件下培養題型2 探究果蠅種群的增長(活動)7.為探究果蠅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在一個廣口瓶中,用水果培養果蠅。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果蠅的數量一直呈邏輯斯諦增長B.水果含量、溫度等會影響果蠅的環境容納量C.果蠅的性別比例會影響果蠅數量的增長D.果蠅計數時使用的方法與酵母菌計數方法不同解析:后期食物耗盡,果蠅數量會下降,A錯誤。A8.用牛奶瓶培養黑腹果蠅,觀察成蟲數量的變化,結果如下表C時間/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成蟲數/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根據表中數據分析,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A.第13~25天,成蟲數量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個體生長加快B.第17~29天,成蟲增長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蟲增長速率的下降與種群密度的改變有關D.第1~37天,成蟲數量呈指數增長解析:由表中數據可知,在第1~13天,成蟲數量增長慢,第13~25天,成蟲數量增長快,在第25~37天,成蟲數量增長慢,成蟲數量的變化符合“S”形增長曲線,D錯誤;第13~25天,成蟲數量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環境阻力小,A錯誤;第17~29天,成蟲的增長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B錯誤;第21~37天,成蟲的種群密度增大,環境阻力增加,成蟲增長速率下降,C正確。9.(2024·學軍中學高二期中)下圖是某學生根據活動“探究果蠅種群的增長”所繪制的果蠅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其中果蠅數量是果蠅的成蟲數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A.果蠅不以香蕉為食,主要取食附著在香蕉上的酵母菌等真菌B.為了方便,可采用樣方法對麻醉后的果蠅進行計數C.實驗第14天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是因為此時產卵量最大D.若一開始投入的果蠅為16對,果蠅的K值一定會遠大于580只解析:果蠅主要以附生在水果上的酵母菌等真菌為食,A正確;果蠅的活動能力強,不適宜用樣方法對其進行計數,B錯誤;實驗第14天種群數量約為K/2,此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是因為此時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C錯誤;K值即環境容納量,是指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該數值與環境條件有關,而與開始投入的果蠅數量無關,D錯誤。A.果蠅不以香蕉為食,主要取食附著在香蕉上的酵母菌等真菌B.為了方便,可采用樣方法對麻醉后的果蠅進行計數C.實驗第14天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是因為此時產卵量最大D.若一開始投入的果蠅為16對,果蠅的K值一定會遠大于580只10.(2024·慈溪高二期中)某生物興趣小組進行探究果蠅種群數量增長的研究。適合果蠅生存的溫度是20~25 ℃。下圖表示果蠅種群的數量變化。M點時,由于改變了某種因素,環境容納量由K1變化為K2,導致這種變化的因素最不可能是( )CA.將培養箱溫度從10 ℃調到25 ℃B.增加廣口瓶中培養基的體積C.從其他小組轉移50只雌蠅到該小組的廣口瓶中D.用于培養果蠅的廣口瓶由500 mL更換為1 000 mL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適合果蠅生存的溫度是20~25 ℃,因此將培養箱溫度從10 ℃調到25 ℃,K值可能變大,A不符合題意;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變化,如增加營養、空間等,環境條件更加優良,因此增加廣口瓶中培養基的體積,K值會增加,B不符合題意;從其他小組轉移50只雌蠅到該小組的廣口瓶中,該廣口瓶的體積和營養物質等均沒有改變,因此K值不變,C符合題意;用于培養果蠅的廣口瓶由500 mL更換為1 000 mL,增加了生存空間,K值會增大,D不符合題意。A.將培養箱溫度從10 ℃調到25 ℃B.增加廣口瓶中培養基的體積C.從其他小組轉移50只雌蠅到該小組的廣口瓶中D.用于培養果蠅的廣口瓶由500 mL更換為1 000 mL11.(2024·精誠聯盟高二聯考)生態學家對草原生態系統的某動物種群進行調查,并繪制2016、2017年種群的年齡結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A.2016年6月,該種群的年齡結構是增長型B.2016年6月,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為180個C.2017年6月,該種群中有70個個體喪失生殖能力D.2016~2017年間,影響該種群的外界因素可能發生了變化解析:據圖可知,2016年6月,該種群處于生殖前期和生殖期的個體較多,處于生殖后期的個體較少,年齡結構是增長型,A正確;據圖可知,2016年6月,該種群的年齡結構是增長型,種群數量還在增加,B錯誤;2017年6月,處于生殖后期的個體數為70個,因而該種群中有70個個體喪失生殖能力,C正確;2016~2017年間,種群的年齡結構由增長型變為衰退型,影響該種群的外界因素可能發生了變化,D正確。A.2016年6月,該種群的年齡結構是增長型B.2016年6月,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為180個C.2017年6月,該種群中有70個個體喪失生殖能力D.2016~2017年間,影響該種群的外界因素可能發生了變化12.某種群數量增長的形式呈現“S”形曲線,K值為環境容納量,如圖為該種群的(K值-種群數量)/K值隨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設K值為200,K值-種群數量表示K值減去種群數量)。下列相關分析合理的是( )AA.K值會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B.(K值-種群數量)/K值越大,影響種群增長的環境阻力越小,種群增長速率越大C.種群的年齡結構在S2點時是增長型,在S4點時是衰退型D.為獲得最大的持續捕撈量,應在S3點對應的時刻捕撈解析:K值表示環境容納量,它會隨著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變化,A合理;據圖可知,(K值-種群數量)/K值即1-種群數量/K值越大,種群數量越小,影響種群增長的環境阻力越小,而種群增長速率不一定越大,種群增長速率在種群數量等于K/2時最大,B不合理;種群的年齡結構在S2點和S4點時均為增長型,因為此時的種群數量還在K值之下,數量都在增加,C不合理;S3點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2,此時的增長速率最大,為獲得最大的持續捕撈量,應在種群數量高于S3點時進行捕撈,捕撈后的數量保持在K/2,這樣可以使種群數量快速增長,D不合理。A.K值會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B.(K值-種群數量)/K值越大,影響種群增長的環境阻力越小,種群增長速率越大C.種群的年齡結構在S2點時是增長型,在S4點時是衰退型D.為獲得最大的持續捕撈量,應在S3點對應的時刻捕撈13.某生物興趣小組為指導草原牧民更科學地放牧,對草原生物種類進行了調查。請回答問題:(1)該興趣小組為確定放牧量,對該草原上的某種優質牧草進行了種群密度的調查,所用的調查方法為樣方法,取樣的關鍵是要注意___________。(2)在某一時刻有一田鼠種群遷入了該生態系統,這種田鼠以優質牧草的根為食,該興趣小組對這一田鼠種群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追蹤調查,并繪制出如圖曲線:隨機取樣①圖中虛線表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條件下田鼠種群的增長方式。如果遷入時田鼠的種群數量為a,而且每繁殖一代后種群數量比上一代增加m倍,則在此條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種群數量為________。②在調查田鼠種群密度時,如果田鼠在被捕捉過一次后更難捕捉,則統計的種群密度會比實際值________。為保護牧草,牧民開展了滅鼠活動,即在圖中所示的某時刻向該草原生態系統中投放了滅鼠藥,但一段時間后田鼠的數量又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資源無限、空間無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約的理想a(1+m)n偏高滅鼠藥對田鼠進行選擇,導致種群中抗藥性個體數量不斷增加解析:(1)樣方法取樣的關鍵是要注意隨機取樣。(2)①圖中虛線表示“J”形增長曲線,是在理想狀態下產生的。分析題意可知,λ=1+m,故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種群數量為Nt=N0×λt=a×(1+m)n。②田鼠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標志重捕法計算公式:種群數量(N)/第一次捕獲并標志個體總數=重捕總數/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如果田鼠在被捕捉過一次后更難捕捉,則會導致第二次捕捉的被標志個體數目減少,因此調查的結果會比實際值偏大。滅鼠藥對田鼠進行選擇,導致種群中抗藥性個體數量不斷增加,則某時刻向該草原生態系統中投放了滅鼠藥,但一段時間后田鼠的數量又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2 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docx 課時2 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pptx 課時精練2 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docx 課時精練2 不同條件下種群的增長方式不同.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