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5課隋唐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觀察左圖,說說唐朝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有哪些?● 讀地圖▲唐朝前期形勢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669 年)政權:東北:靺鞨[mò hé]北部:回紇[hé]西北:突厥[jué]西南:吐蕃[bō]南部:南詔回紇靺鞨吐蕃東突厥西突厥南詔結合材料,思考唐太宗又實行了怎樣的民族政策呢?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資治通鑒》唐紀十四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天可汗”(各族共同的君主)● 讀地圖《隴西行四首·其四》陳陶黠虜生擒未有涯,黑山營陣識龍蛇。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和親指的是什么?唐朝有哪些代表性歷史史事?和親:指中原王朝統(tǒng)治者與外族或者外國出于各種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史事:文成公主入藏一、文成公主入藏唐朝前期形勢和邊疆各族分布圖(669年)(2)建立:任務卡自主學習:閱讀教材P25內容,梳理吐蕃的相關知識。統(tǒng)一時期:統(tǒng)一者:都城:措施:唐太宗時期松贊干布西藏邏些(今拉薩)推廣灌溉技術,創(chuàng)制文字,頒行法令,設置官制等一、文成公主入藏描繪了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的場景。祿東贊吐蕃求婚使者▲《步輦圖》(局部)通譯官負責語言翻譯典禮官引導使者覲見皇帝▲布達拉宮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贊干布修建,建于631年,文成公主入藏后居住的地方。一、文成公主入藏時間:641年,文成公主入藏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yī)藥、歷法、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書籍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請求唐朝給予蠶種及派遣工匠入藏唐蕃和親影響: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也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文成公主塑像松贊干布塑像一、文成公主入藏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唐朝和吐蕃“和同為一家”,他自稱“甥”,稱唐朝皇帝為“舅”。結合教材P26相關史事,補充繼文成公主入藏后,唐和吐蕃還有哪些友好交往的史實 唐太宗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唐中宗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唐穆宗刻立唐蕃會盟碑《涼州詞二首 · 其二》王之渙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為什么唐朝君主不愿與突厥和親呢?對于突厥,唐朝又采取了怎樣的政策呢?特指突厥首領二、突厥唐朝前期形勢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669年)突厥是6世紀中期興起于阿爾泰山地區(qū)的一個游牧部落。突厥汗國建立后,不斷開拓疆土,控制了北方草原和整個西域。隋朝時,突厥汗國以阿爾泰山為界,分為東、西兩大勢力。二、突厥630年唐太宗擊敗東突厥汗國,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天可汗”。唐高宗唐朝滅西突厥汗國,中央政權完全統(tǒng)一西域。唐朝先后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qū)744年聯合漠北回紇等出兵平定了后突厥汗國;隨著汗國的消亡,突厥于8世紀中后期解體。突厥解體后,在西遷過程中與當地部族融合。從此,突厥在我國北方退出歷史舞臺。意為各族共同的君主唐太宗設立武則天設立突厥石人像三、回紇1.回紇汗國(1)興起:(2)建立政權:回紇是居住在漠北的游牧部落。2.唐朝與回紇的交往骨力裴羅接受唐玄宗的冊封,號“懷仁可汗”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回紇曾出兵助唐平叛回紇上表請求改名回鶻,獲得唐朝同意唐朝后期,雙方貿易往來頻繁,唐朝多用絹帛換取回鶻的馬匹冊 封助唐平叛改名回鶻貿易往來唐玄宗時,骨力裴羅統(tǒng)一漠北,建立回紇汗國。大漠南北最強大的勢力9世紀,回鶻部眾離散,汗國滅亡。其他西遷到河西走廊和西域一部分南下融入漢人等當地民眾中大多數西遷到新疆地區(qū),成為維吾爾族先民的主體3.回紇汗國滅亡三、回紇四、渤海和南詔唐朝后期形勢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820年)粟末靺鞨于7世紀基本統(tǒng)一各部,建立政權。唐玄宗封大祚(zuò)榮為渤海郡王,以渤海為號。靺鞨(Mòhé)是我國東北地區(qū)的古老民族,主要生活在黑龍江流域渤海——渤海郡王受封后的渤海國與唐朝經貿往來頻繁,多次派遣學生到唐朝求學,經濟文化發(fā)展很快,被稱為“海東盛國”。渤海國上京遺址鳥瞰圖渤海國三彩熏爐渤海上京龍泉府城遺址出土的牡丹紋方磚四、渤海和南詔渤海——渤海郡王唐朝后期形勢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820年)四、渤海和南詔南詔——云南王隋唐時期,云南蒼山洱海一帶分布著六個部落,稱為六詔,其中最南部的部落在唐朝支持下統(tǒng)一了其他五詔,南詔政權建立。六詔:蒙巂(xī)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téng dǎn)詔、施浪詔、蒙舍詔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冊封皮邏閣為云南王。皮邏閣派孫子赴長安朝見唐玄宗。南詔崇尚儒學,多次派遣貴族大臣和子弟到成都求學,就學者多達上千人。位于云南大理縣城西北崇圣寺內,建于南詔王勸豐祐時期(公元824—859年)。造型與結構是典型的唐代磚塔;塔上能見的文字資料,除佛教典籍常見的梵文外,基本全部是漢字,塔上清理出土的許多文物,如“開元通寶”,鑄刻“湖州”、“成都”字樣的青銅鏡以及瓷器、寫經、印章等,都是直接說明與中國內地經濟文化密切交往的證據,也是中國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一個組成部分。千尋塔千尋塔位于云南大理,多數學者認為此塔建于南詔時期。四、渤海和南詔南詔——云南王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會盟和親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設置機構渤海國:渤海郡王回紇:懷仁可汗南詔:云南王冊封總結:民族關系與邊疆開發(fā)冊封冊封戰(zhàn)爭先后滅東、西突厥汗國會盟1、民族關系思考:隋唐時期民族交往交融的方式有哪些?其他方式:貿易往來(渤海國、回紇)、派遣人員求學(渤海國、南詔)總結:民族關系與邊疆開發(fā)2.邊疆開發(fā)閱讀教材,描述盛唐時期的疆域范圍。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一帶貝加爾湖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qū)咸海南海大海東西南東北北西北(1)原因:隋唐時期,邊疆地區(qū)得到開發(fā),中央王朝加強了對各族地區(qū)的統(tǒng)轄。(2)意義: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唐朝疆域超過了西漢鼎盛時期,成為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勢力最強的國家。課堂小結渤海:靺鞨、唐與靺鞨交往總結:民族關系與邊疆開發(fā)(盛唐疆域)南詔:興起、建立政權、與唐朝往來回紇汗國發(fā)展歷程隋唐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文成公主入藏渤海和南詔背景:松贊干布改革、唐蕃和親影響: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也增進了唐蕃友好關系突厥回紇唐朝與回紇的交往:冊封、助唐平叛、改名回鶻、貿易往來交往:文成公主入藏突厥汗國發(fā)展歷程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天可汗”唐與突厥的交往: 戰(zhàn)爭、冊封、設機構合作探究:唐朝民族關系取得重大發(fā)展的原因?原因:(1)物質基礎:經濟繁榮,國力增強;(2)重要條件:國家統(tǒng)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3)唐政府實行正確、開明的民族政策。如何正確對待民族關系:①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②加強與少數民族的交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平等對待少數民族。隨堂訓練1.唐朝詩人元禛在其詩作《法曲》中寫道:“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這反映了當時的唐朝( )A.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B.經濟繁榮,國庫充盈C.文教昌盛,人才輩出D.民族交融,相互學習D隨堂訓練2.唐太宗時期增訂完成“十部樂”,分別為燕樂、清商樂、西涼樂、扶南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這體現出唐代( )A.皇帝安于享樂B.奢靡之風盛行C.文化兼容并包D.尚武風氣流行C隨堂訓練3.(珠海期末)在西南地區(qū)的南詔遺址內出土了建筑材料方形花磚和蓮花紋瓦當,其紋樣與唐長安城大明宮出土的磚瓦幾乎一樣。這材料體現了( )A.城市商業(yè)的繁榮B.民族之間的交融C.社會風氣的開放D.中外交流的頻繁B隨堂訓練4.(昆明期末)記筆記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筆記有利于梳理整合所學知識,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的知識結構。如圖是某校七年級學生所做的歷史課堂筆記,據此判斷該學生學習的內容是( )A.開放的社會風氣B.民族交往與交融C.多彩的文學藝術D.繁榮的對外貿易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