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微專題2 PCR技術中引物的設計、選擇與計算題型1 PCR技術中引物的設計原則例1 (2021·湖北卷,16改編)某實驗利用PCR技術獲取目的基因,實驗結果顯示除目的基因條帶(引物與模板完全配對)外,還有2條非特異條帶(引物和模板不完全配對)。為了減少反應中非特異條帶的產生,以下措施中有效的是( )A.增加模板DNA的量 B.延長熱變性的時間C.延長延伸的時間 D.提高退火的溫度例2 (2024·精誠聯盟高二聯考)設計引物是PCR技術的關鍵步驟之一。某同學設計的兩組引物(只標注了部分堿基序列)。如下圖所示,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引物Ⅰ與引物Ⅱ因局部堿基互補配對而失效B.引物Ⅰ′因自身折疊后會出現局部堿基互補配對而失效C.引物中G+C的含量越高,變性時所需溫度就越高D.PCR過程中所使用的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均應耐高溫題型2 PCR技術中引物的選擇原則例3 (2024·A9協作體聯盟聯考)利用PCR方法克隆水通道蛋白的基因P。基因P的部分序列如下圖,請從①~④中選擇擴增P基因的合適引物組合(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例4 (2024·東城區高二期末)為了對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進行生物修復,研究者將來自楊樹的重金屬轉運蛋白(HMA3)基因與外源高效啟動子連接,導入楊樹基因組中。為檢測獲得的轉基因楊樹苗中是否含有導入的HMA3基因,同時避免內源HMA3基因的干擾,進行PCR擴增時應選擇的引物組合是( )A.①+③ B.①+②C.③+② D.③+④題型3 PCR中有關引物數量的計算規律(假定PCR開始時只有1個模板DNA分子)循環次數 1 2 3 … n產物DNA分子數 2 4 8 … 2n含引物的DNA分子數 2 4 8 … 2n含有引物A(或B)的DNA分子數 1 3 7 … 2n-1同時含有引物A和B的DNA分子數 0 2 6 … 2n-2消耗引物數量 2 6 14 … 2n+1-2兩條鏈等長的DNA分子數 0 0 2 … 2n-2n例5 利用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其原理與細胞內DNA復制類似,如圖所示。圖中引物為單鏈DNA片段,它是子鏈合成延伸的基礎。從理論上推測,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從第3輪循環開始,產物中才開始出現雙鏈等長的DNA片段B.第4輪循環產物中,含有引物A的DNA片段占比為15/16C.第5輪循環產物中,同時含引物A和B的DNA片段占比為15/16D.完成前6輪循環,共消耗引物數量為128個例6 RT-PCR是將RNA逆轉錄(RT)成cDNA(與mRNA互補的DNA單鏈)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相結合的技術,具體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過程Ⅰ獲得cDNA的過程與DNA復制過程中存在的堿基配對方式相同B.圖中A、B兩種引物的核苷酸序列不同,但參與子鏈合成的酶均相同C.圖中子鏈的合成均是以四種核糖核苷酸為原料從引物的一端開始的D.過程Ⅱ中,若進行6輪循環,則共需要加入引物的數量為63個微專題2 PCR技術中引物的設計、選擇與計算例1 D [PCR過程中,引物和模板不完全配對會形成非特異條帶,增加模板DNA的量不會減少反應中非特異條帶的產生,A錯誤;延長熱變性的時間,有利于雙鏈DNA解聚為單鏈,不能減少反應中非特異條帶的產生,B錯誤;延長延伸的時間,有利于合成新的DNA鏈,但不能減少反應中非特異條帶的產生,C錯誤;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選擇較高的退火溫度可減少引物和模板間的非特異性結合,D正確。]例2 D [PCR過程中不使用解旋酶,D錯誤。]例3 A例4 B例5 D [完成第6輪循環,共產生26個DNA分子片段,共含有27條單鏈,其中兩條舊鏈不含引物,因此共需引物27-2=126(個),D錯誤。]例6 D [過程Ⅰ是以四種脫氧核糖核苷酸為原料,以mRNA為模板逆轉錄合成cDNA的過程,催化該過程的酶是逆轉錄酶,存在的堿基配對方式是U—A、A—T、C—G、G—C;過程Ⅱ是DNA單鏈復制過程,是以四種脫氧核糖核苷酸為原料,以DNA單鏈為模板合成DNA單鏈的過程,催化該過程的酶為TaqDNA聚合酶,該過程中存在的堿基配對方式是A—T、G—C、T—A、C—G,A、B、C錯誤;過程Ⅱ中,若進行6輪循環,最終產生的DNA單鏈數為26=64(條),新合成的子鏈數為63條,則進行6輪循環,共需要加入引物的數量為63個,D正確。](共13張PPT)微專題2PCR技術中引物的設計、選擇與計算題型1 PCR技術中引物的設計原則例1 (2021·湖北卷,16改編)某實驗利用PCR技術獲取目的基因,實驗結果顯示除目的基因條帶(引物與模板完全配對)外,還有2條非特異條帶(引物和模板不完全配對)。為了減少反應中非特異條帶的產生,以下措施中有效的是( )A.增加模板DNA的量 B.延長熱變性的時間C.延長延伸的時間 D.提高退火的溫度D解析:PCR過程中,引物和模板不完全配對會形成非特異條帶,增加模板DNA的量不會減少反應中非特異條帶的產生,A錯誤;延長熱變性的時間,有利于雙鏈DNA解聚為單鏈,不能減少反應中非特異條帶的產生,B錯誤;延長延伸的時間,有利于合成新的DNA鏈,但不能減少反應中非特異條帶的產生,C錯誤;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選擇較高的退火溫度可減少引物和模板間的非特異性結合,D正確。例2 (2024·精誠聯盟高二聯考)設計引物是PCR技術的關鍵步驟之一。某同學設計的兩組引物(只標注了部分堿基序列)。如下圖所示,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DA.引物Ⅰ與引物Ⅱ因局部堿基互補配對而失效B.引物Ⅰ′因自身折疊后會出現局部堿基互補配對而失效C.引物中G+C的含量越高,變性時所需溫度就越高D.PCR過程中所使用的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均應耐高溫解析:PCR過程中不使用解旋酶,D錯誤。題型2 PCR技術中引物的選擇原則例3 (2024·A9協作體聯盟聯考)利用PCR方法克隆水通道蛋白的基因P?;騊的部分序列如下圖,請從①~④中選擇擴增P基因的合適引物組合( )A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例4 (2024·東城區高二期末)為了對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進行生物修復,研究者將來自楊樹的重金屬轉運蛋白(HMA3)基因與外源高效啟動子連接,導入楊樹基因組中。為檢測獲得的轉基因楊樹苗中是否含有導入的HMA3基因,同時避免內源HMA3基因的干擾,進行PCR擴增時應選擇的引物組合是( )BA.①+③ B.①+②C.③+② D.③+④題型3 PCR中有關引物數量的計算規律(假定PCR開始時只有1個模板DNA分子)循環次數 1 2 3 … n產物DNA分子數 2 4 8 … 2n含引物的DNA分子數 2 4 8 … 2n含有引物A(或B)的DNA分子數 1 3 7 … 2n-1同時含有引物A和B的DNA分子數 0 2 6 … 2n-2消耗引物數量 2 6 14 … 2n+1-2兩條鏈等長的DNA分子數 0 0 2 … 2n-2n例5 利用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其原理與細胞內DNA復制類似,如圖所示。圖中引物為單鏈DNA片段,它是子鏈合成延伸的基礎。從理論上推測,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從第3輪循環開始,產物中才開始出現雙鏈等長的DNA片段B.第4輪循環產物中,含有引物A的DNA片段占比為15/16C.第5輪循環產物中,同時含引物A和B的DNA片段占比為15/16D.完成前6輪循環,共消耗引物數量為128個解析:完成第6輪循環,共產生26個DNA分子片段,共含有27條單鏈,其中兩條舊鏈不含引物,因此共需引物27-2=126(個),D錯誤。D例6 RT-PCR是將RNA逆轉錄(RT)成cDNA(與mRNA互補的DNA單鏈)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相結合的技術,具體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DA.過程Ⅰ獲得cDNA的過程與DNA復制過程中存在的堿基配對方式相同B.圖中A、B兩種引物的核苷酸序列不同,但參與子鏈合成的酶均相同C.圖中子鏈的合成均是以四種核糖核苷酸為原料從引物的一端開始的D.過程Ⅱ中,若進行6輪循環,則共需要加入引物的數量為63個解析:過程Ⅰ是以四種脫氧核糖核苷酸為原料,以mRNA為模板逆轉錄合成cDNA的過程,催化該過程的酶是逆轉錄酶,存在的堿基配對方式是U—A、A—T、C—G、G—C;過程Ⅱ是DNA單鏈復制過程,是以四種脫氧核糖核苷酸為原料,以DNA單鏈為模板合成DNA單鏈的過程,催化該過程的酶為TaqDNA聚合酶,該過程中存在的堿基配對方式是A—T、G—C、T—A、C—G,A、B、C錯誤;過程Ⅱ中,若進行6輪循環,最終產生的DNA單鏈數為26=64(條),新合成的子鏈數為63條,則進行6輪循環,共需要加入引物的數量為63個,D正確。A.過程Ⅰ獲得cDNA的過程與DNA復制過程中存在的堿基配對方式相同B.圖中A、B兩種引物的核苷酸序列不同,但參與子鏈合成的酶均相同C.圖中子鏈的合成均是以四種核糖核苷酸為原料從引物的一端開始的D.過程Ⅱ中,若進行6輪循環,則共需要加入引物的數量為63個專題特訓2 PCR技術中引物的設計、選擇與計算(時間:30分鐘分值:36分)選擇題:第1~9題,每小題4分,共36分。題型1 PCR技術中引物的設計原則1.(2024·臺州高二期末)數字PCR技術是一種核酸分子絕對定量技術,其原理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應根據目的基因的兩端已知序列設計兩種引物PCR每一循環包括變性、退火和延伸三個過程PCR結束后有靶分子的反應單位能檢測出熒光每個反應單位中都需要加入解旋酶和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2.RTPCR是將mRNA逆轉錄獲得cDNA的方法和cDNA聚合酶鏈式反應相結合的技術。某生物興趣小組為該過程設計了相關引物并進行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PCR過程主要涉及的酶是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一般情況下,引物A和B的長度越長,則PCR循環步驟中的退火溫度設定就越低PCR的產物一般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來鑒定,在凝膠中DNA分子的遷移速率與DNA的分子大小有關實驗后發現幾乎不能得到擴增產物,原因可能是引物B自身出現了局部堿基互補配對而失效題型2 PCR技術中引物的選擇原則3.(2024·環大羅山聯盟)常規PCR只能擴增兩引物間的DNA區段,要擴增已知DNA序列兩側的未知DNA序列,可用反向PCR技術。反向PCR技術擴增的原理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酶切階段,L中不能含有酶切時所選限制酶的識別序列環化階段,可選用E.coli DNA連接酶或T4 DNA連接酶圖中引物,應選擇引物1和引物4,且二者間不能互補配對PCR擴增,每輪循環前應加入限制酶將環狀DNA切割成線狀4.(2024·綠谷聯盟)PCR技術應用廣泛,研究者設計了與目的基因結合的兩對引物(引物B和C中都替換了一個堿基),并按如圖方式依次進行4次PCR擴增,從而實現對目的基因的定點誘變。圖中所示的4次PCR都涉及引物的選擇,以下有關PCR1、PCR2、PCR3、PCR4選擇的引物的組合中錯誤的是( )注:圖中“”為堿基序列變化點。選項 引物A 引物B 引物C 引物DA PCR1 √ √ × ×B PCR2 × × √ √C PCR3 √ × √ ×D PCR4 √ × × √注:√表示選擇,×表示不選擇。A B C D5.為研究擬南芥植株E基因的功能,科研人員將TDNA插入E基因中,導致其發生突變,突變后的基因記為e。為驗證某擬南芥植株的基因型,科研人員根據基因E和TDNA的序列,設計了三種引物,引物的結合位置如圖所示。已知完整的E基因和TDNA整合后,因片段長度過大,不能完成整個融合基因的PCR擴增。科研人員提取該植株的總DNA,分別用引物“Ⅰ+Ⅲ”組合及“Ⅱ+Ⅲ”組合進行PCR,兩種引物組合均能完成擴增。擬南芥植株的基因型為( )Ee EEee EE或Ee題型3 PCR中有關引物數量的計算規律6.利用PCR將某小段含目的基因的DNA分子擴增循環n次,則( )需要已知目的基因的全部序列以便設計引物共需2n-2個引物參與子代DNA分子的合成應向反應體系中加入解旋酶、Taq DNA聚合酶、緩沖液等理論上第4輪循環產物中含兩種引物的DNA片段占7/87.為獲得Gata3GFP融合基因純合小鼠,某科研小組利用轉基因技術,將綠色熒光蛋白(GFP)基因整合到野生型小鼠Gata3基因一端,如圖甲所示。實驗得到能正常表達兩種蛋白質的雜合雌、雄小鼠各1只,交配后獲得了4只新生小鼠。為了鑒定4只新生小鼠的基因型,科研人員設計了引物1、引物2和引物3用于PCR擴增,PCR產物電泳結果如圖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據圖分析,PCR擴增時選擇的引物組合是引物1和引物3分析圖乙可知,4號小鼠為Gata3GFP融合基因純合小鼠圖甲中啟動子區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位點,能夠驅動GFP基因的轉錄若用引物1和引物3擴增甲圖中插入后的片段,循環4次后,產物中等長片段所占的比例為3/88.RTPCR是將RNA逆轉錄(RT)和cDNA的PCR相結合的技術,可利用此技術獲取目的基因,具體過程如圖所示。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設計擴增目的基因的引物時需已知一段目的基因序列GC含量高的引物在與模板鏈結合時,需要更高的溫度過程Ⅰ需要加入緩沖液、原料、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和引物A等過程Ⅱ擬對單鏈cDNA進行n次循環的擴增,理論上需要2n-1個引物B9.熒光定量PCR技術可定量檢測樣本中的DNA含量,其原理是在PCR反應體系中加入引物的同時,加入與某條模板鏈互補的熒光探針,當子鏈延伸至探針處時會水解探針并生成熒光分子,即DNA每擴增一次,就有一個熒光分子生成,熒光監測系統隨時接收熒光信號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在反應體系中,檢測到的熒光信號越強則消耗的引物越多1個DNA分子經過3次循環會得到8個兩條鏈等長的DNA分子PCR所用引物1和引物2均是由脫氧核苷酸組成的人工設計合成的引物1的堿基序列不能與引物2的互補配對專題特訓2 PCR技術中引物的設計、選擇與計算1.D [由于DNA聚合酶只能從3′端延伸DNA鏈,因此要用兩種引物才能確保DNA兩條鏈同時被擴增,A正確;PCR技術中的每個循環由變性、退火、延伸三個基本反應步驟構成,B正確;熒光的出現是熒光探針水解導致的,熒光探針首先與模板DNA的相應區段結合(靶分子),隨著DNA復制延伸至熒光探針部位,導致熒光探針的水解進而產生熒光,顯然每個反應單位有無熒光取決于是否含有靶分子,C正確;PCR技術不需要解旋酶,每個反應單位中都需要加入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D錯誤。]2.B [PCR過程主要涉及的酶是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A正確;一般情況下,引物A和B的長度越長,引物與模板DNA之間的非特異性結合的概率越大,因此需要更高的退火溫度,B錯誤;實驗后發現幾乎不能得到擴增產物,原因可能是引物B自身出現了局部堿基互補配對而失效,導致子鏈無法延伸,D正確。]3.D [在酶切階段,已知序列L中不能含有酶切時所選限制酶的識別序列,不然會將已知序列L切斷,造成序列識別混亂,A正確;T4 DNA連接酶或E.coli DNA連接酶都可以用來連接黏性末端,因此環化階段,可選用E.coli DNA連接酶或T4 DNA連接酶,B正確;PCR過程需要兩種引物,能分別與目的基因兩條鏈的5′端通過堿基互補配對結合,為保證延伸的是已知序列兩側的未知序列,應該選擇引物1和引物4,且二者間不能互補配對,C正確;PCR的擴增只需要第一次循環前加入足夠的限制酶,并不需要每輪循環前都加入,D錯誤。]4.C [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經過4次PCR技術后獲得了新的基因,這是一種定點的基因突變技術。通過PCR擴增目的DNA片段時,Taq DNA聚合酶催化子鏈沿引物的3′端延伸,DNA新鏈合成的方向為5′→3′,即引物的方向為5′→3′,結合圖示PCR1、PCR2的產物可知,PCR1使用的引物為A、B,PCR2使用的引物為C、D,第3次PCR時,兩條單鏈可互為引物,故PCR3不需要使用引物,PCR4結束后得到的是完整的長段DNA,結合引物的方向為5′→3′,因此選用的是A、D兩種引物。]5.A [根據題干“已知完整的基因E和T-DNA整合后,因片段長度過大,不能完成整個融合基因的PCR擴增”,且e的產生是T-DNA插入基因E中,因此當擬南芥的基因型為EE時,用引物“Ⅱ+Ⅲ”組合可以獲得PCR產物,但用引物“Ⅰ+Ⅲ”組合時,不能獲得PCR產物;當擬南芥的基因型為Ee時,用引物“Ⅱ+Ⅲ”組合和引物“Ⅰ+Ⅲ”組合時,都能獲得PCR產物;當擬南芥的基因型為ee時,用引物“Ⅱ+Ⅲ”組合不能獲得PCR產物,但用引物“Ⅰ+Ⅲ”組合時,能獲得PCR產物;即該擬南芥植株的基因型為Ee,A正確。]6.D [只需要已知目的基因兩端的序列便可設計引物,A錯誤;擴增循環n次,需一種引物的數量為2n-1,常規PCR共需兩種引物的數量為2×(2n-1)=2n+1-2,B錯誤;不需向PCR的反應體系中加入解旋酶,C錯誤;理論上第4輪循環產物中含兩種引物的DNA片段占(24-2)/16=7/8,D正確。]7.C [Gata3-GFP融合基因電泳后的DNA片段較大,Gata3基因電泳后的DNA片段較小。用引物1和引物3進行PCR擴增,若小鼠無GFP基因,則無PCR產物。選擇引物1和引物2進行擴增,整合GFP基因后,核酸片段變長,沒有整合GFP基因時,則片段較小,因此,PCR擴增時選擇的引物組合是引物1和引物2,A錯誤;2號個體只有大片段,所以2號個體是Gata3-GFP融合基因純合子,4號個體只有小片段,是野生型,B錯誤;圖甲中啟動子區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位點,能夠驅動Gata3和GFP基因的轉錄,進而可編碼相應的蛋白質,C正確;若用引物1和引物3擴增甲圖中插入后的片段,循環4次后,獲得的DNA片段總數為24=16(個),其中等長片段的數目為24-2×4=8(個),可見其所占的比例為1/2,D錯誤。]8.C [引物是一段能與目的基因互補配對的脫氧核苷酸序列,設計擴增目的基因的引物時需已知一段目的基因序列,A正確;G—C之間有三個氫鍵,A—T之間有兩個氫鍵,所以GC含量越高的引物,退火溫度越高,B正確;過程Ⅰ是逆轉錄過程,所以需要加入緩沖液、原料、逆轉錄酶和引物A等,C錯誤;過程Ⅱ擬對單鏈cDNA進行n次循環的擴增,根據DNA的半保留復制可知,理論上需要2n-1個引物B,D正確。]9.B [當子鏈延伸至探針處時會水解探針并生成熒光分子,即DNA每擴增一次,就有一個熒光分子生成,則檢測到的熒光信號越強,說明合成的子鏈越多,消耗的引物就越多,A正確;1個DNA分子經過3次循環得到兩條鏈等長的DNA分子數量為23-2×3=2(個),B錯誤;PCR所用引物1和引物2均是由脫氧核苷酸組成的單鏈,可以與模板DNA的兩端堿基互補配對,C正確;人工設計合成的引物1的堿基序列不能與引物2的互補配對,否則可能引起兩種引物之間的堿基互補配對,進而不能與模板DNA配對,則不能進行PCR,D正確。](共21張PPT)專題特訓2 PCR技術中引物的設計、選擇與計算(時間:30分鐘 滿分:36分)D題型1 PCR技術中引物的設計原則1.(2024·臺州高二期末)數字PCR技術是一種核酸分子絕對定量技術,其原理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應根據目的基因的兩端已知序列設計兩種引物B.PCR每一循環包括變性、退火和延伸三個過程C.PCR結束后有靶分子的反應單位能檢測出熒光D.每個反應單位中都需要加入解旋酶和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解析:由于DNA聚合酶只能從3′端延伸DNA鏈,因此要用兩種引物才能確保DNA兩條鏈同時被擴增,A正確;PCR技術中的每個循環由變性、退火、延伸三個基本反應步驟構成,B正確;熒光的出現是熒光探針水解導致的,熒光探針首先與模板DNA的相應區段結合(靶分子),隨著DNA復制延伸至熒光探針部位,導致熒光探針的水解進而產生熒光,顯然每個反應單位有無熒光取決于是否含有靶分子,C正確;PCR技術不需要解旋酶,每個反應單位中都需要加入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D錯誤。A.應根據目的基因的兩端已知序列設計兩種引物B.PCR每一循環包括變性、退火和延伸三個過程C.PCR結束后有靶分子的反應單位能檢測出熒光D.每個反應單位中都需要加入解旋酶和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2.RT-PCR是將mRNA逆轉錄獲得cDNA的方法和cDNA聚合酶鏈式反應相結合的技術。某生物興趣小組為該過程設計了相關引物并進行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A.PCR過程主要涉及的酶是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B.一般情況下,引物A和B的長度越長,則PCR循環步驟中的退火溫度設定就越低C.PCR的產物一般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來鑒定,在凝膠中DNA分子的遷移速率與DNA的分子大小有關D.實驗后發現幾乎不能得到擴增產物,原因可能是引物B自身出現了局部堿基互補配對而失效解析:PCR過程主要涉及的酶是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A正確;一般情況下,引物A和B的長度越長,引物與模板DNA之間的非特異性結合的概率越大,因此需要更高的退火溫度,B錯誤;實驗后發現幾乎不能得到擴增產物,原因可能是引物B自身出現了局部堿基互補配對而失效,導致子鏈無法延伸,D正確。A.PCR過程主要涉及的酶是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B.一般情況下,引物A和B的長度越長,則PCR循環步驟中的退火溫度設定就越低C.PCR的產物一般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來鑒定,在凝膠中DNA分子的遷移速率與DNA的分子大小有關D.實驗后發現幾乎不能得到擴增產物,原因可能是引物B自身出現了局部堿基互補配對而失效題型2 PCR技術中引物的選擇原則3.(2024·環大羅山聯盟)常規PCR只能擴增兩引物間的DNA區段,要擴增已知DNA序列兩側的未知DNA序列,可用反向PCR技術。反向PCR技術擴增的原理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DA.酶切階段,L中不能含有酶切時所選限制酶的識別序列B.環化階段,可選用E.coli DNA連接酶或T4 DNA連接酶C.圖中引物,應選擇引物1和引物4,且二者間不能互補配對D.PCR擴增,每輪循環前應加入限制酶將環狀DNA切割成線狀解析:在酶切階段,已知序列L中不能含有酶切時所選限制酶的識別序列,不然會將已知序列L切斷,造成序列識別混亂,A正確;T4 DNA連接酶或E.coli DNA連接酶都可以用來連接黏性末端,因此環化階段,可選用E.coli DNA連接酶或T4 DNA連接酶,B正確;PCR過程需要兩種引物,能分別與目的基因兩條鏈的5′端通過堿基互補配對結合,為保證延伸的是已知序列兩側的未知序列,應該選擇引物1和引物4,且二者間不能互補配對,C正確;PCR的擴增只需要第一次循環前加入足夠的限制酶,并不需要每輪循環前都加入,D錯誤。A.酶切階段,L中不能含有酶切時所選限制酶的識別序列B.環化階段,可選用E.coli DNA連接酶或T4 DNA連接酶C.圖中引物,應選擇引物1和引物4,且二者間不能互補配對D.PCR擴增,每輪循環前應加入限制酶將環狀DNA切割成線狀4.(2024·綠谷聯盟)PCR技術應用廣泛,研究者設計了與目的基因結合的兩對引物(引物B和C中都替換了一個堿基),并按如圖方式依次進行4次PCR擴增,從而實現對目的基因的定點誘變。圖中所示的4次PCR都涉及引物的選擇,以下有關PCR1、PCR2、PCR3、PCR4選擇的引物的組合中錯誤的是( )C注:圖中“ ”為堿基序列變化點。注:√表示選擇,×表示不選擇。選項 引物A 引物B 引物C 引物DA PCR1 √ √ × ×B PCR2 × × √ √C PCR3 √ × √ ×D PCR4 √ × × √解析: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經過4次PCR技術后獲得了新的基因,這是一種定點的基因突變技術。通過PCR擴增目的DNA片段時,Taq DNA聚合酶催化子鏈沿引物的3′端延伸,DNA新鏈合成的方向為5′→3′,即引物的方向為5′→3′,結合圖示PCR1、PCR2的產物可知,PCR1使用的引物為A、B,PCR2使用的引物為C、D,第3次PCR時,兩條單鏈可互為引物,故PCR3不需要使用引物,PCR4結束后得到的是完整的長段DNA,結合引物的方向為5′→3′,因此選用的是A、D兩種引物。5.為研究擬南芥植株E基因的功能,科研人員將T-DNA插入E基因中,導致其發生突變,突變后的基因記為e。為驗證某擬南芥植株的基因型,科研人員根據基因E和T-DNA的序列,設計了三種引物,引物的結合位置如圖所示。已知完整的E基因和T-DNA整合后,因片段長度過大,不能完成整個融合基因的PCR擴增??蒲腥藛T提取該植株的總DNA,分別用引物“Ⅰ+Ⅲ”組合及“Ⅱ+Ⅲ”組合進行PCR,兩種引物組合均能完成擴增。擬南芥植株的基因型為( )AA.Ee B.EEC.ee D.EE或Ee解析:根據題干“已知完整的基因E和T-DNA整合后,因片段長度過大,不能完成整個融合基因的PCR擴增”,且e的產生是T-DNA插入基因E中,因此當擬南芥的基因型為EE時,用引物“Ⅱ+Ⅲ”組合可以獲得PCR產物,但用引物“Ⅰ+Ⅲ”組合時,不能獲得PCR產物;當擬南芥的基因型為Ee時,用引物“Ⅱ+Ⅲ”組合和引物“Ⅰ+Ⅲ”組合時,都能獲得PCR產物;當擬南芥的基因型為ee時,用引物“Ⅱ+Ⅲ”組合不能獲得PCR產物,但用引物“Ⅰ+Ⅲ”組合時,能獲得PCR產物;即該擬南芥植株的基因型為Ee,A正確。A.Ee B.EEC.ee D.EE或Ee題型3 PCR中有關引物數量的計算規律6.利用PCR將某小段含目的基因的DNA分子擴增循環n次,則( )A.需要已知目的基因的全部序列以便設計引物B.共需2n-2個引物參與子代DNA分子的合成C.應向反應體系中加入解旋酶、Taq DNA聚合酶、緩沖液等D.理論上第4輪循環產物中含兩種引物的DNA片段占7/8D解析:只需要已知目的基因兩端的序列便可設計引物,A錯誤;擴增循環n次,需一種引物的數量為2n-1,常規PCR共需兩種引物的數量為2×(2n-1)=2n+1-2,B錯誤;不需向PCR的反應體系中加入解旋酶,C錯誤;理論上第4輪循環產物中含兩種引物的DNA片段占(24-2)/16=7/8,D正確。7.為獲得Gata3-GFP融合基因純合小鼠,某科研小組利用轉基因技術,將綠色熒光蛋白(GFP)基因整合到野生型小鼠Gata3基因一端,如圖甲所示。實驗得到能正常表達兩種蛋白質的雜合雌、雄小鼠各1只,交配后獲得了4只新生小鼠。為了鑒定4只新生小鼠的基因型,科研人員設計了引物1、引物2和引物3用于PCR擴增,PCR產物電泳結果如圖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CA.據圖分析,PCR擴增時選擇的引物組合是引物1和引物3B.分析圖乙可知,4號小鼠為Gata3-GFP融合基因純合小鼠C.圖甲中啟動子區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位點,能夠驅動GFP基因的轉錄D.若用引物1和引物3擴增甲圖中插入后的片段,循環4次后,產物中等長片段所占的比例為3/8解析:Gata3-GFP融合基因電泳后的DNA片段較大,Gata3基因電泳后的DNA片段較小。用引物1和引物3進行PCR擴增,若小鼠無GFP基因,則無PCR產物。選擇引物1和引物2進行擴增,整合GFP基因后,核酸片段變長,沒有整合GFP基因時,則片段較小,因此,PCR擴增時選擇的引物組合是引物1和引物2,A錯誤;2號個體只有大片段,所以2號個體是Gata3-GFP融合基因純合子,4號個體只有小片段,是野生型,B錯誤;圖甲中啟動子區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位點,能夠驅動Gata3和GFP基因的轉錄,進而可編碼相應的蛋白質,C正確;若用引物1和引物3擴增甲圖中插入后的片段,循環4次后,獲得的DNA片段總數為24=16(個),其中等長片段的數目為24-2×4=8(個),可見其所占的比例為1/2,D錯誤。A.據圖分析,PCR擴增時選擇的引物組合是引物1和引物3B.分析圖乙可知,4號小鼠為Gata3-GFP融合基因純合小鼠C.圖甲中啟動子區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位點,能夠驅動GFP基因的轉錄D.若用引物1和引物3擴增甲圖中插入后的片段,循環4次后,產物中等長片段所占的比例為3/88.RT-PCR是將RNA逆轉錄(RT)和cDNA的PCR相結合的技術,可利用此技術獲取目的基因,具體過程如圖所示。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CA.設計擴增目的基因的引物時需已知一段目的基因序列B.GC含量高的引物在與模板鏈結合時,需要更高的溫度C.過程Ⅰ需要加入緩沖液、原料、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和引物A等D.過程Ⅱ擬對單鏈cDNA進行n次循環的擴增,理論上需要2n-1個引物B解析:引物是一段能與目的基因互補配對的脫氧核苷酸序列,設計擴增目的基因的引物時需已知一段目的基因序列,A正確;G—C之間有三個氫鍵,A—T之間有兩個氫鍵,所以GC含量越高的引物,退火溫度越高,B正確;過程Ⅰ是逆轉錄過程,所以需要加入緩沖液、原料、逆轉錄酶和引物A等,C錯誤;過程Ⅱ擬對單鏈cDNA進行n次循環的擴增,根據DNA的半保留復制可知,理論上需要2n-1個引物B,D正確。A.設計擴增目的基因的引物時需已知一段目的基因序列B.GC含量高的引物在與模板鏈結合時,需要更高的溫度C.過程Ⅰ需要加入緩沖液、原料、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和引物A等D.過程Ⅱ擬對單鏈cDNA進行n次循環的擴增,理論上需要2n-1個引物B9.熒光定量PCR技術可定量檢測樣本中的DNA含量,其原理是在PCR反應體系中加入引物的同時,加入與某條模板鏈互補的熒光探針,當子鏈延伸至探針處時會水解探針并生成熒光分子,即DNA每擴增一次,就有一個熒光分子生成,熒光監測系統隨時接收熒光信號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A.在反應體系中,檢測到的熒光信號越強則消耗的引物越多B.1個DNA分子經過3次循環會得到8個兩條鏈等長的DNA分子C.PCR所用引物1和引物2均是由脫氧核苷酸組成的D.人工設計合成的引物1的堿基序列不能與引物2的互補配對解析:當子鏈延伸至探針處時會水解探針并生成熒光分子,即DNA每擴增一次,就有一個熒光分子生成,則檢測到的熒光信號越強,說明合成的子鏈越多,消耗的引物就越多,A正確;1個DNA分子經過3次循環得到兩條鏈等長的DNA分子數量為23-2×3=2(個),B錯誤;PCR所用引物1和引物2均是由脫氧核苷酸組成的單鏈,可以與模板DNA的兩端堿基互補配對,C正確;人工設計合成的引物1的堿基序列不能與引物2的互補配對,否則可能引起兩種引物之間的堿基互補配對,進而不能與模板DNA配對,則不能進行PCR,D正確。A.在反應體系中,檢測到的熒光信號越強則消耗的引物越多B.1個DNA分子經過3次循環會得到8個兩條鏈等長的DNA分子C.PCR所用引物1和引物2均是由脫氧核苷酸組成的D.人工設計合成的引物1的堿基序列不能與引物2的互補配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特訓2 PCR技術中引物的設計、選擇與計算.docx 專題特訓2 PCR技術中引物的設計、選擇與計算.pptx 微專題2 PCR技術中引物的設計、選擇與計算.doc 微專題2 PCR技術中引物的設計、選擇與計算.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