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認識物體的形狀》教學設計【教材簡析】本課對應課標學習內容“1.1 物質具有一定的特征與功能”中的第一點“觀察并描述物體的輕重、厚薄、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外部特征”。“形狀”這一概念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上學期的數學課程中進行了學習,學生已經能夠區分球體、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等簡單的物體形狀。所以在本課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并不是指認物體的具體形狀,而是建立物體形狀與物體滾動情況和擺放穩定性之間的聯系,從而認識到“形狀是物體的重要特征。”【學情分析】學生能夠辨認一些規則物體的簡單形狀,以具象思維為主,依賴實物操作理解抽象概念,需通過“做中學”建立形狀與功能的關聯。認為“能疊放=成功”,忽視“穩定性”標準(如球體短暫疊放后倒塌)。因此他們對具體形狀如何影響物體滾動情況和擺放穩定性的認識仍是模糊初淺的。【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目標形狀是物體的重要屬性,物體的形狀對其滾動性能和擺放穩定性有影響。科學思維目標在觀察、簡單實驗、收納等活動中,比較出不同形狀的物體在滾動性能和擺放穩定性方面的異同。探究實踐目標通過滾動、疊放和收納活動,認識形狀是物體的重要屬性。態度責任目標在探究過程中,學會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認識事物。【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滾動和疊放活動,認識物體的形狀會影響它的滾動情況和擺放穩定性。難點:通過收納活動,能將物體形狀的特點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教學準備】教師:教學課件;板貼;演示用的斜坡和材料;閃光角+閃光點小旗;展示區布置(分好每組的區域)。學生:活動1 記錄單(每人一張)、斜面、小球、木塊、木樁、直尺、膠帶 活動1、2 材料共用活動2 收納筐、小球4 個、木塊4 塊、木樁2 個、直尺3 把、膠帶4 個活動3 小球4 個、紙板4 塊、長方體2 條、粘土1 包、螺母2 個、底板【教學過程】一、導入聚焦(預設3 分鐘)【教師】小朋友們,這學期開始我們的課間休息有15 分鐘呢,老師想要帶大家去斜坡上玩“滾滾”游戲,請看我帶來了這些材料,有:籃球、小木塊、木樁、直尺、膠帶。【教師】你會選哪個來玩“滾滾”游戲呢?為什么?【學生】請一個學生來說一說,引出容易滾動。【教師】原來你選它的原因是容易滾動,那些不容易滾動的物體好像就不太適合玩滾滾游戲。【板貼】容易滾動、不容易滾動設計意圖:游戲化情境激趣:以當下熱門的15 分鐘課間游戲為切入點,貼近學生生活經驗,降低科學概念理解門檻。問題驅動聚焦主題:通過選擇材料的矛盾點(滾動能力差異),自然引出對物體形狀的觀察需求,避免知識灌輸。初步概念建構:通過學生自主表達,形成“形狀影響滾動能力”的感性認知,為后續實驗鋪墊。二、實驗探索(預設34 分鐘)活動一:滾滾游戲【教師】其實除了籃球還有別的物體也能玩滾滾游戲。看,樓老師把斜坡請到了教室里,讓我們來測一測到底哪些物體適合玩滾滾游戲。怎么測呢?請看視頻。記錄單每人一張,邊測試邊記錄哦。時間4 分鐘,材料在1、2 號同學桌子下,計時開始。【學生實驗】教師下去指導,拍兩張典型的記錄單。【教師】樓老師看了大家的記錄單,發現兩張特別有意思的,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他們都認為容易滾動的有:籃球【板貼】籃球圖片【教師】他們都認為不容易滾動的有:小木塊、直尺【板貼】小木塊和直尺的圖片【教師】木樁和膠帶的測試結果居然不一樣,這怎么回事?【學生】學生起來說一說。(擺放方式不同)請學生上臺演示(木樁+膠帶),一邊演示一邊板貼實物(膠帶和木樁的不同擺放方式)【教師】樓老師拍了不同擺法的細節圖,請你找一找容易滾動和不容易滾動的奧秘在哪里?同桌之間說一說,小組內討論一下。【學生】學生起來說一說理由。【板貼】圓圓的、平平的【教師】為什么籃球只有容易滾動一種結果?【學生】每個面都是圓圓的【教師】為什么小木塊只有不容易滾動一種結果?【學生】每個面都是平平的設計意圖:實踐驗證猜想:通過動手操作驗證導入環節的猜測,強化“觀察—實驗—結論”的科學探究邏輯。培養證據意識:記錄單要求明確實驗結果,引導學生用數據支撐結論,滲透科學實證精神。發展批判性思維:對比矛盾結果(木樁、膠帶),引導學生思考“變量控制”(如擺放方式),突破“形狀唯一性”的思維定式。活動二:疊放物體【教師】課間休息結束,我們要把這些物體放回器材室。4同種物體疊放到框里,什么叫同種物體?小木塊歸小木塊疊高高……疊放結束,舉手示意,樓老師來拍照記錄。疊放時間4 分鐘,材料在桌子下,計時開始。希沃同屏各組疊放結果,哪個小組來說一說你們組的疊放成功的有。【學生】一個組來說一說只有球沒成功,再來一個組說一說球成功的。演示下,說明球看似成功疊放,其實不穩定。【教師】這些物體容易疊放的原因是……【學生】平平的,疊的高,穩定【板貼】穩定【教師】沒有疊放成功的有:球球不容易疊放的原因是……【學生】圓圓的,疊不高,不穩定【板貼】不穩定設計意圖:具身體驗促進概念內化: 通過“疊放收納”的動手任務,學生親身體驗不同形狀物體的穩定性差異,將抽象的“形狀影響結構”轉化為可觀察、可操作的現象(如球體滾落、立方體穩固)。觀察與歸納能力培養:對比不同小組的疊放結果(如“小木塊疊高”與“球體散落”),引導學生關注物體形狀與疊放效果的關聯,訓練從現象中提取共性的能力(如“平平的物體易疊放”)。隱性滲透科學態度:接納“失敗”價值:球體疊放失敗非任務終點,而是探究起點,傳遞“科學探索需直面問題”的積極態度,為后續“收納設計”活動埋下伏筆。活動三:收納球類【教師】圓圓的球容易滾動,怎樣才能穩定收納?你有什么辦法?【學生】請1-2 位小朋友說一說方法。【教師】樓老師給大家提供一些材料,你們挑選合適的用。小組一起將小球收納在這塊板上,最終結果放到展示區。時間6 分鐘,材料在1 號同學的抽屜里,計時開始。【學生】學生實驗,教師指導,最終拍一下展示區的作品,同屏。【教師】哪個小組來分享下你們組的方法?【學生】2-3 個小組分享(不同的收納方法)【教師】大家用不同方法穩定收納了小球,加上一個閃光點。現實中又是怎么收納籃球的呢?我們來看一下,這一種方法,剛剛有沒有小組用到……現實中球類的收納,也是把形狀從圓圓的變成平平的(配合示意圖)。哇,你們太棒了吧。你們的設計在現實中都有了實際產品。設計意圖:工程思維進階訓練:明確需求“穩定收納球體”,將科學知識(形狀特性)轉化為技術目標(防滾動設計)。真實問題遷移創新:對比現實中的籃球架收納工具,讓學生發現“科學原理普適性”,破除“課堂知識脫離生活”的刻板印象。創新自信培養:學生作品與真實產品“不謀而合”,傳遞“兒童創意亦可解決現實問題”的價值觀,激發創新內驅力。三、總結遷移(預設3 分鐘)【教師】今天,我們通過不同的活動,充分認識了物體的形狀。【板貼】認識物體的形狀【教師】將圓圓的變成平平的,就能實現疊放和更好的收納【板貼】疊放、收納【教師】生活中的雞蛋、草莓、粉筆、飲料、工具有各種形狀,人們為了收納他們,設計了不同的外包裝。請你回家后,做做小老師,用今天我們認識物體形狀的方法,和爸爸媽媽解釋下為什么。展示那天,會有以下幾個點的修改: 課前導入,斜坡圖片會適合“科創小學”(與實際上課學校匹配)~ 將空心的圓紙筒換成實心的木樁,從實心木樁到空心的膠帶,幫助學校更好理解平面~(實心木樁的平面學生能直觀理解,以此為支架,學生更容易理解膠帶的平面) 第三個活動結束后,現實中籃球收納的圖片展示。在圖片里會增加物體接觸面的輔助線,幫助小朋友理解平平的面~ 三個活動結束后,增加一個小結:今天我們的疊放和收納,都是使圓圓的接觸面,變成平平的,從不穩定變得穩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