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高秉涵見證海峽滄桑的臺灣老兵獲獎名片:悲莫悲兮生別離頒獎詞: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著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都是滿滿的鄉愁。“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高秉涵的尋“根”之路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統編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高秉涵簡要年譜(部分)1935年2月18日,生于山東菏澤,乳名春生。1942年,啟蒙于父親所創辦的高莊小學。1948年夏小學畢業,考入菏澤縣立簡易鄉村范學校初中部(菏澤一中前身)。1949年4月,跟隨逃亡人潮,經由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廈門,與10月22日到達臺灣高雄。1963年,通過司法考試,派赴金門擔任軍事法庭法官。1979年9月,前往西班牙出席第九屆世界法學會議。1991年5月1日,第一次返回菏澤故鄉探親。同時首次運送老兵骨灰回家。2006年,菏澤市電視臺攝制的高秉涵專題紀錄片《歸根》播出。2013年2月19日,當選201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在中央電視臺參加頒獎盛典。2016年7月,偕妻子及兒孫返鄉認祖尋根,教導兒孫以身為中國人為榮。追根溯源:血脈相連的歷史淵源—臺灣問題由來壹康熙年間元朝清朝初年1684年三國19451895年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設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鄭成功收復臺灣設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歸清末任務一:請你梳理臺灣與大陸的歷史淵源。1.臺灣與大陸的淵源1949年12月國民黨殘余勢力敗退臺灣1949年10月17日凌晨,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國民黨軍退守到廈門東南方向的海灘,翹首祈盼著由臺灣海峽駛來的最后兩艘快些到達......我登上了登陸艇,不敢再向海里看,用雙手把臉捂住,在槍炮的追擊中,艦艇越來越快地向大海深處駛去。——高秉涵回憶錄《回家的路》臺灣問題于是產生!1950年6月,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思考:兩岸的分離與哪些事件有關?2.臺灣與大陸的分離思考:臺灣問題與香港、澳門問題有什么不同?3.臺灣問題的實質港澳問題是外國侵略而產生的,屬于外交問題。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遺留問題,屬于內政問題。根深葉茂:破冰融雪的交往之路—兩岸交往歷程貳時間 人物 政策新中國成立初 毛澤東20世紀5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以來 鄧小平黨和政府對臺灣問題政策的轉變(武裝)解放臺灣和平解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對臺政策對比分析結合材料,對比分析臺灣自治權與香港、澳門自治權有何不同?199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臺灣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香港澳門則是進駐人民解放軍。相關史事1983年,鄧小平在一次談話時說,祖國統一后,臺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性,可以實行同大陸不同的制度;臺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只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大陸不派人駐臺,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臺灣的黨、政、軍等系統,都由臺灣自己來管。1958年金門曾發生最嚴重的炮戰,國共雙方隔海炮擊持續四十多天,后來解放軍方面宣布“單打雙停”,也就是說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從此,金門炮擊戰進入到打打停停的階段,雙方在金門單日的炮聲也已經是一種象征的交火了。——高秉涵回憶錄《回家的路》思考:如何理解回憶錄中的“象征性的交火”?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它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倡導兩岸“三通四流”,標志著對臺方針政策的重大發展,掀開了兩岸關系發展歷史新的一頁,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2.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任務二: 找出報紙中有關兩岸關系的相關內容。1987年5月2日,孫中山先生紀念館前人山人海。隨軍隊來臺的老兵們發起了請愿行動。老兵們穿著白色襯衫,襯衫前面印著滴血般的紅色字樣,前面是“想家”,后面是“媽媽我好想你。”我也要件白襯衣套在身上,跟著大家一同吶喊:我們要回家!我們要去見老家的親人!”——高秉涵回憶錄《回家的路》思考:來臺老兵們的請愿行動迫使臺灣當局作出了怎樣的政策調整?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1988年1月,第一個臺灣返鄉探親團抵達北京,激動地高呼:“到家了!”。高秉涵送老兵骨灰返鄉一名臺灣同胞回祖國大陸探親的情景回家的路是那么漫長,從臺北到菏澤,這條回家的路,我走了四十三年。從少年走到了白頭......1991年5月1日,我終于回家了。——高秉涵回憶錄《回家的路》意義: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2.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政治對話九二共識?1992年,兩會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1990年,海峽交流基金會(臺灣)1991年,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中國)時間:1993年地點:新加坡內容: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并就開展兩岸經濟、文教科技交流達成共識。面向21世紀世界經濟的發展,要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以利于兩岸經濟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節選 基本內容八項主張2.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政治對話任務三:請結合教材內容,分別談談兩幅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及對話內容的相同點。2005年,胡錦濤會見連戰2015年,習近平同馬英九會面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相同點:重申“九二共識”,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2.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政治對話2008年,兩岸“三通”;2011年,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啟動(1)民間交往2.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交往日益密切二、”根“深葉茂——兩岸日益密切的交往(2)經貿交互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ECFA), 2010年1月26日,ECFA第一次兩會專家工作商談在北京舉行。2010年6月29日,兩岸兩會領導人簽訂合作協議。許慎:為海峽兩岸架起經濟交流的“電波之橋”海峽隔開了兩岸,卻隔不開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隔不開經濟文化交流的殷切盼望。上海廣播電視臺旗下的浦江之聲電臺作為全國八大對臺廣播之一,陪伴著一代代臺胞的成長,而其中《經濟之窗》節目還促進了兩岸的貿易往來。兩岸日益密切的交往(3)文化交流四川舉行第四屆海峽兩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動。(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海峽兩岸(海南)文化交流聯合會小組合作研究任務四:結合所學,你認為實現海峽兩岸統一有哪些有利因素?(提示:可從文化認同、綜合國力、對臺方針、可鑒經驗)兩岸交流:兩岸人員往來、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文化認同:綜合國力:對臺方針:可鑒經驗:兩岸血脈相連,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礎。改革開放后,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為促進兩岸統一提供了根本保證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基本方針的正確指引。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固根:同心共筑的未來之基—新時代統一方略叁按民進黨成立的宗旨,就是要建立一個“臺灣共和國”,“臺獨”是民進黨的黨綱,也是民進黨的黨魂,是不會改變的。李登輝的“兩國論”、陳水扁的“一邊一國”主張,蔡英文則說“國民黨是流亡政府”、“臺獨是這一代年輕人的天然成分”云云,無一不是走向“臺獨”之路。——高秉涵回憶錄《回家的路》思考:根據回憶錄中所述你能否得知阻礙海峽兩岸統一的因素有哪些?蔡英文2016年5月20日就職演說。圍繞備受關注的兩岸關系問題,蔡英文未提“九二共識”,也沒有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表述,而是用了一些模糊的話語。兩國論一邊一國論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涉臺獨勢力的分裂活動三、歸“根”結底1、海峽兩岸的未來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是必然趨勢!統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三、歸“根”結底2、只有一個中國1月2日,《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新華社記者 申宏 攝同志們、同胞們、朋友們!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國際社會廣泛理解和支持中國人民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爭取完成國家統一的正義事業。中國政府對此表示贊賞和感謝。中國人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和中國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來干涉。——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祖國統一的最佳方式。“我們愿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三、歸“根”結底2、只有一個中國China一“點”都不能少澳門香港臺灣回來吧!就缺你一個!海峽兩岸的交往武力解放和平解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979;《告臺灣同胞書》1987;調整“三不”政策1990;海基會1991;海協會1992;九二共識1993;汪辜會談1995;八項主張2005;胡錦濤-連戰2008年;實現三通2015;習近平-馬英九知識梳理對臺方針的演變海峽兩岸關系的改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