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課程標準】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各種新變化,認識其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八單元 第19課一、經濟新變化:國家宏觀調控國家宏觀調控含義:政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主張國家必須放棄自由放任主義,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赤字財政,刺激經濟,維持繁榮。特征: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強化國家干預為核心(一)背景材料一: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進一步暴露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單憑私人壟斷和自發市場機制已無法緩解矛盾,無法通暢再生產循環過程,只有國家才能充當調和矛盾挽救危機的“救世主”。(1)1929-1933年經濟危機,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的弊端。一、經濟新變化:國家宏觀調控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初,德、意、日三個戰敗國的經濟幾近崩潰;西歐各國由于戰爭的蹂躪而滿目瘡痍,百廢待興,面臨著嚴峻的戰后重建任務。轟炸后的斷壁殘垣(2)第二次世界大戰生死存亡的教訓(一)背景一、經濟新變化:國家宏觀調控材料三:20世紀前半期,資本主義各國在重重危機中艱難跋涉時,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正在突飛猛進地向前突進。蘇聯在短短十多年時間里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躍升為工業化強國,……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頻發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徐藍主編《世界近現代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3)社會主義國家對資本主義的沖擊和影響,迫使資本主義國家把穩定政治、經濟和社會視為頭等大事。(一)背景一、經濟新變化:國家宏觀調控材料五:羅斯福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強國家對金融、農業、工業、社會救濟、公共工程以及財政等方面干預,使美國政府承擔起保障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責任。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材料四:凱恩斯主義: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其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的經濟理論。凱恩斯主張政府用“看得見的手”來管理經濟,與自由放任時期,只用市場和價值規律(“看不見的手”)管理經濟相相反。當供給>需求時,政府就增加公共開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以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當供給<需求時,壓縮政府需求,減少支出,或增加稅收,提升利率,以抑制社會總需求,保障充分就業。(4)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羅斯福新政的成功經驗;(一)背景一、經濟新變化:國家宏觀調控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需求;②制定經濟發展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③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④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國內調控1、國內(第一階段): 二戰后——20世紀70年代初 加強國家干預影響:取得一定成效。經濟增長較快,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二)措施一、經濟新變化:國家宏觀調控1、國內(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以后 減少國家干預項目 時間 年均生產率增長% 消費品價格提高%美國 1974-1979 -0.1 8.6英國 1974-1979 0.8 15.7法國 1974-1979 2.7 10.71974-1979英美法年平均生產增長率與商品價格變化(1)問題:“滯脹”:經濟增長停滯,通貨膨脹嚴重(2)應對措施:各國再次實行調整,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出售部分國有企業;出現“混合經濟”(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調整的實質: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局部調整(二)措施一、經濟新變化:國家宏觀調控英國航海條例重商主義(16C-18C中期)自由放任(18C中-20C30S)國家干預(20C30S-70S)經濟大危機黃金時代“滯漲”(20C70S至今)新自由主義經濟衰退(2023)知識擴展次貸危機(2008)2、國際:建立戰后世界經濟體系,加強國際協調國際市場30年代經濟大危機關稅戰貨幣戰世界市場缺乏協調;陷入無序,混亂二戰后吸取教訓建立國際經濟組織,平等協商,加強國際協調。(二)措施一、經濟新變化:國家宏觀調控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世界貿易組織穩定國際匯率加強國際貨幣合作,提供短期貸款(目的是穩定國際匯兌,保持各國匯率穩定)削減關稅減少貿易壁壘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世界銀行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目的是促進世界經濟恢復與發展)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支柱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關貿總協定: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體系實施市場開放、非歧視和公平貿易原則;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經濟聯合國”(二)措施一、經濟新變化:國家宏觀調控2、國際:建立戰后世界經濟體系,加強國際協調時間 1948—1960 1960—1965 1965—1970增長率 6.8% 7.9% 11%世界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率它使戰后資本主義世界重建經濟秩序。正如法國哲學家伯克所說,“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礎”。評價:①積極:世界經濟向制度化、體系化方向發展,有利于經濟的穩定與發展;②消極:確立了美國的主導地位,是其推行霸權的工具2、國際:建立戰后世界經濟體系,加強國際協調(二)措施一、經濟新變化:國家宏觀調控深化理解如何正確看待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變遷(1)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滯脹”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經濟發展較產力快,說明生產關系適應了生的發展要求。(2)出現“滯脹”現象后,生迫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各國適當減少對經濟的干預。(3)經濟政策變遷本質上體現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要求,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整和完善。一、經濟新變化:國家宏觀調控(1)理論因素:20世紀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為技術革命進一步提供了理論支持;(2)實際因素: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科學技術獲得一定的發展;(3)國家因素:國家經濟的大力扶持。現代物理學兩大支柱提供進一步理論支持相對論的提出量子力學的發展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愛因斯坦◎普朗克1、背景二、生產力新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2、表現①原子能的開發利用 ②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互聯網的建立③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 展④生物工程技術的突破⑤各種新材料的出現等3、影響使社會發展進入信息時代,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① ② ③ ④ ⑤ ⑥二、生產力新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識擴展科學技術新發展的特點:①科學技木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學技術在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③科技進步所占的比例不斷上升二、生產力新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分工社會結構多層次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聯邦德國、日本就業人口分布的變化◎請根據材料分析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結構方面出現了什么新現象?1、產業結構變化“第三產業”發展2、社會階級構成變化技術管理人員、商務財務、行政人員及教師科技人員構成的“中間階層”人數劇增。社會結構新變化(1)階級關系新變化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立中“中間階層”人數增長。(2)產業結構更新無法適應科技發展導致結構性失業、產業轉移。三、社會結構新變化“如果自由社會不能幫助眾多的窮人,就不能保全少數的富人。”——美國總統肯尼迪在發達國家內部,美國20%最富的人的收入比20%最窮的人高3.5倍,目前,美國1%最富有人所擁有的財富比如90%的美國人的財富的總和還要多。此外,其他西方國家,如英、法等,也存在同樣的現象。——《當代國家的經濟與政治》2.目的: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二戰后20世紀70年代1.含義: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 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20世紀80年代減少福利規模3.發展:4.實質:國家干預社會財富再分配,國家在產品分配領域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未觸動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四、“福利國家”5.影響瑞典的福利可謂五花八門,有病人津貼、父母津貼、寡婦撫恤金、妻子生活補助、醫療補助、住房補助、未成年人補助,從小學到大學全部免交學費,中小學生免費午餐等等。 ——《解讀北歐福利國家:一般收入家庭也去國外旅游》社會保險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1971)日本聯邦德國英國意大利2.7%18.4%13.7%20.6%①積極:緩和了收入不平等,縮小了貧富差距,刺激了消費,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利于社會穩定。 材料:提爾里在18歲后的整個26年生活中,只工作了31個月,其余24年竟從未工作過一天!他一直靠一項名為“特別互助救濟金”的福利補貼維持生活,每個星期為99.75歐元(大約1000元人民幣)。除了房屋貸款外,其余所有開銷都由政府埋單。此外,每年圣誕節時還可以得到152歐元的額外獎金。 ——提爾里,《我,職業求職者提爾里》,2007年②消極: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降低了工作積極性,助長了惰性四、“福利國家”黑奴貿易使大量黑奴被販運到美洲廢除奴隸制度但種族歧視仍然存在早期殖民擴張時期南北戰爭結束后隨著亞非民族民主解放運動的高漲及黑人自我意識的覺醒,黑人民權運動興起二戰結束后盡管資本主義國家在二戰后都通過加強國家干預的辦法緩解社會矛盾,但沒有觸動造成這種不平等和貧困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1.背景2.表現主要代表 原因 斗爭目標 結果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仍廣泛存在迫使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①對婦女的歧視長期存在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越來越多的婦女參加工作大多數國家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一些國家建立了維護婦女權益的機構。爭取黑人的平等權利爭取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美國發動侵略越南戰爭反對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1973年,巴黎停戰協定簽署,美國停止侵越戰爭。五、社會運動提示:局部調整有利生產力發展 國家宏觀調控 第三產業 科技新發展“福利國家”改革要不斷深化加強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重視科技、教育;融入全球化國家干預要和市場相結合以史為鑒——有何啟示?新變化所觸及的主要是統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沒有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端。本課小結1、1952年,美國有1500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到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有電視機1.4億臺,收看電視成了人們獲取新聞資訊、教育資源和娛樂的重要方式。美國家庭日均收看電視時間越來越長,由1951年的4.58小時升至1981年的6.73小時。這反映出( )A.電視滿足了人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B.電視成為凝聚家庭關系的重要紐帶C.戰爭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D.科技發展對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重性依據材料“收看電視成了人們獲取新聞資訊、教育資源和娛樂的重要方式”可知,反映了二戰后美國電視成為人們獲取新聞資訊、教育資源和娛樂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擴大人們的視野;依據材料“美國家庭日均收看電視時間越來越長,由1951年的4.58小時升至1981年的6.73小時”,結合所學可知,收看電視時間增加,對人們身體、生活帶來不利影響。由此可知,材料強調的是電視對人們生活的雙重影響,即科技發展對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故D項正確;D同步練習2、伴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迅速興起,在以腦力勞動為主的信息社會中,諸如修理、修繕、縫補、護理等傳統服務行業,將會由于電腦的應用和機器人的普遍使用而難以尋覓到“知音”。這說明新技術革命的興起與發展( )A.反映出知識累積引領時代潮流B.強化了第三產業的主導地位C.推動社會生活領域的更新換代D.促進了第三產業結構的調整解析:D:材料信息表明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傳統的服務行業,即第三產業發生了變化,這會促使產業結構的調整。D同步練習3、有人形象地說,高福利國家是“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主義的分配”,出現了“主動失業現象”,連失業者的地位都很高,導致了有些人不愿意去干活。“主動失業現象”說明( )A.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提高了生產率B.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向深廣發展C.“福利國家”制度存在著一定的弊端D.高福利國家勞動者道德品質低下解析:福利制度的實行,降低了部分人的工作積極性,助長了惰性,造成社會的不良風氣。C同步練習4.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由2.6%下降到1.3%,物價上漲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總統后,推行包括國有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其結果( )A.加劇了經濟惡化B.實現了物價下降C.推動了通貨緊縮D.放棄了經濟自由解析:A對,二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廣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進入黃金時代,但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滯脹”現象,即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并存,與材料所述法國的狀況相符。新形勢下要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而密特朗繼續推行國有化措施,會加劇經濟惡化。A同步練習感謝參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