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國家從自行車到汽車,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飛躍!每個時代的‘三大件’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體現。你知道這些變遷背后的故事嗎?不同年代的“三大件”找對路走好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十單元 第27課新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課程標準:認識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認識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歷史意義。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十單元第27課目錄CONTENTS新的政治道路新的經濟道路新的理論體系123——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的道路壹新的政治道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976 年底,文革結束,1978 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1980 年,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經濟特區1980 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問:為什么文革結束后沒有馬上改革開放?【歷史穿越者】1978年 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請同學們穿越歷史,回到會議現場,回顧當時的會議召開的背景和內容。“兩個凡是”的方針: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政治:文化大革命結束,“左”傾錯誤依然在國內占有主要地位。個人崇拜仍在繼續人民群眾慶祝“文革”結束1958年全國糧食產量為2億噸,可是20年后的1978年才達到3億噸,年平均只增加500萬噸左右。全國農村有近兩億人口的口糧不足。——靳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經濟:文革對經濟的破壞及文革后國民經濟停滯不前。思想: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奠定思想基礎。一、新的政治道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偉大的歷史轉折圖為 1977 年 5 月 11 日的《光明日報》頭版,從中能獲取什么信息?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路線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做了理論準備思考:“兩個凡是”的實質是什么?繼續推行這一思想會有什么影響?“兩個凡是”的實質是左傾錯誤的延續,繼續推行會束縛思想1、背景一、新的政治道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偉大的歷史轉折2、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12(內容)工作中心“左”傾錯誤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轉折一階級斗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轉折二偉大決策改革開放轉折三思想路線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3.意義:中國改革的真正起點,恰恰發生在思想政治領域。一是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全面平反歷史錯案,解決各領域的歷史遺留問題;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對歷史的全面反思和總結。 ——蕭冬連《探路之役》中共歷史上有轉折意義的會議有哪幾次?分別實現了幾次工作重心的轉移?會議名稱 時 間 主要內容 歷史意義八七會議 1927年 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通過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 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遵義會議 1935年 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 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 指出黨的工作重心轉移,提出黨的總任務是把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 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促進了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轉向經濟建設時間 成就 意義平反冤假錯案1981年6月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礎為新時期加快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支持民主黨派恢復活動認真落實各項政策1982年底,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部憲法適應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完善社會主義法治貳新的經濟道路——改革開放男勞力上工帶撲克,女勞力上工帶納鞋。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時間 糧食上繳量 被供應的糧食量1953-1978 11.97(億斤) 15.68(億斤)購銷相抵后,鳳陽農民不僅沒有為國家貢獻一粒糧食,反而吃進了3.71億斤。每年到了春荒,鳳陽縣一些生產隊由隊長帶領,拿著蓋上公章的介紹信,打起花鼓,唱著辛酸的歌謠,踏上乞討的道路。——吳曉波:《跌蕩一百年:中國企業1870—1977》定點購買限制種類限制重量公社挫傷農民積極性農民生活貧苦計劃經濟不適應時代的要求二、新的經濟道路:改革開放改革緣何而起農村情況?二、新的經濟道路:改革開放改革緣何而起改革開放之前,國企婆婆多,管得嚴。拿一個省級工廠來說,從廠長到車間主任的任命聽主管廳的,……工人群體由勞工局負責,作為企業的具體負責人廠長,卻沒有任何權力,企業買套設備,甚至蓋間廁所都要上級部門批準。——杜進興《請把管理企業的權利還給我》1984年,35歲的張瑞敏被派到一家瀕臨倒閉的電器廠當廠長……很多年后,他回憶說“歡迎我的是53張請調報告,上班8點鐘來,9點鐘就走人,10點鐘時隨便在大院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吳曉波:《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企業無自主權工人無生產積極性20世紀70年代末,一位日本記者訪問重慶煉鋼廠,看到兩臺正在使用的機器。他驚奇地發現這兩臺機器一臺生產于1887年,一臺生產于1905年。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還以為標簽的年代寫錯了,一打聽才知道這兩臺機器是清末張之洞從英國引入漢陽兵工廠的。與世界的差距拉大城市情況?1、解放農村——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①原因:人民公社體制挫傷農民積極性,阻礙生產力發展,農民生活困苦②內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核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將土地長期承包給農民各家各戶使用(“包干到戶”、“包產到戶”),由集體經營變成分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用農民自己的話概括就是:“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土地公有制不變集體經營→分戶自主經營平均分配→按勞分配a.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b.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③意義:二、新的經濟道路:改革開放對內改革:經濟體制改革2、解放企業——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②內容:①原因:政企不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阻礙生產力發展。逐步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改革前 改革后管理方式 高度集中所有制 單一公有制分配方式 平均主義產權制度 國有制政企分開,簡政放權,擴大企業自主權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方式③意義:增強了企業活力,發展了生產力,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1993)二、新的經濟道路:改革開放對內改革:經濟體制改革開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擴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深化: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企業—— 解放農民二、新的經濟道路:改革開放對內改革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1:南方談話——解放思想1992.10:中共十四大——確立目標1997:中共十五大——肯定非公經濟地位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啟示:①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②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并不斷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③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并努力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當時,香港與內地生活水平差距實在太懸殊,1978年深圳農民的年均收入是134元,而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農民的年收入卻是1.3萬港幣,相差幾乎是100倍!19804個經濟特區“特”在哪里?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①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②引進外資③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二、新的經濟道路:改革開放對外開放:開放格局的逐步形成1979年決定對粵閩兩省實行特殊優惠政策19804個經濟特區1984沿海開放城市1985沿海開放區1988海南經濟特區1990開放上海浦東二、新的經濟道路:改革開放對外開放:開放格局的逐步形成思考:中國的改革與對外開放具有什么特點?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開放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設立1984年,開放了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設立海南省,并把海南開辟為經濟特區1992年,開放沿長江的5個城市之后又開放17個內陸省會城市,同時從東北、西北、西南開放一系列沿邊城市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回顧這些年改革工作,我們提出的一系列創新理論、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是革命性的,開創了以改革開放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新局面。——《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以圖證史——直觀感受改革開放昔日“小漁村”今日深圳叁新的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新的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學習任務】閱讀課本第三子目,完成下列表格階段 理論 領導人 解決的核心問題 寫入黨章 意義/地位形成 鄧小平理論發展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發展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2002年中共十六大2007年中共十七大改善民生,公平正義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指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017年中共十九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共同點: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②實事求是 ③與時俱進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開啟了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征程。關于這份報告說法不正確的是( )A.提出改革經濟體制的任務 B.提出要允許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C.提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 D.提出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黨章是一個政黨為保證全黨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組織上、行動上的統一所制定的章程。黨章的內容,隨著形勢的發展、任務的變化、斗爭的需要和黨員的情況,定期進行修改。根據以下相關內容,按其出現時間排序,正確的是( )①總結24年斗爭經驗,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②高度強調共產國際在中共組織和建設中的領導作用③確定集體領導原則,規定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④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管黨治黨的總章程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CC本課小結我們走過的路……走西方軍事強國之路走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之路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之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路的啟示:1.思路決定出路;2.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路;3.砥礪前行,改革開放一直在路上…課堂檢測1.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是(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C.十四個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 D.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20世紀70年代末,一些人認為,責任制只是包干到戶一種形式,包干到戶就是“土地還家”、平分集體財產、分田單干。這一看法( )A.肯定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效B.主張恢復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C.否定了農村經濟改革的必要性D.忽視了土地所有制并未改變的事實AD課堂檢測3.1984年11月,鄧小平會見外賓說:“農村改革見效鼓舞了我們,說明我們的路子走對了,使我們對進行全面改革增加了信心,也給我們進行全面改革創造了條件,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A.改變了農村所有制性質 B.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C.奠定了城市改革的基礎 D.加速了對外開放的進程C4、“它凝聚著我們黨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對時代特征的正確把握,對‘建成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么樣建設黨’這一關系我們黨、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的深刻思索。它是新世紀的中國共產黨宣言。”材料中的“它”應該是( )A.鄧小平理論 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C.科學發展觀 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B(2022·山東高考·9)圖1為1983~1993年我國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B.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D.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D鏈接高考【解析】第一產業比例呈明顯下降趨勢,可知第二、第三產業比值明顯上升。1984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轉向城市國企改革,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推動改革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促進了第二、三產業的更快發展及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大幅上升,因此D項正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1983年已經全面推行,推動的是第一產業---農業總產值的快速增長,時間和內容都不符,故A項不選。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是全面的,而且當時中國經濟還是以國內市場為主,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當時還未完全形成,因此B項不選;D項時間不符。鏈接高考(2022·全國乙卷·31)右圖是1978年與1986年北京郊區男戶主職業占比變化情況。這一變化的產生主要是由于(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醞釀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深化C.城鄉之間的差異呈縮小趨勢D.城市產業結構日益完善B(2021·山東高考·9)《人民日報》新年社論的高頻詞匯反映當年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1979年新年社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的高頻詞匯包括A.中國人民 侵略 中國 美帝國主義B.合作 改造 農業生產 先進C.技術 現代化 先進 科學D.開放 穩定 企業 改革C鏈接高考(2021·全國甲卷高考·31)1982年12月《人民日報》報道,浙江義烏某供銷社在改革后,改變了過去“上面來貨多少,下面供應多少”的狀況,主動深入農戶了解他們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情況,采購農民所需物資;許多職工還積極尋找經營門路,開拓新的市場。出現這一現象是由于A.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得以理順 B.經濟責任制逐步實行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現代企業制度的確立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