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交流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交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源流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多樣戰爭與文化交鋒交鋒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傳承選必3《文化交流與傳播》叁肆伍陸貳壹【史料閱讀1】人類早期幾個文明中心之間的交往主要是沿東西方向展開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經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文化交流與傳播》東西方交往的“方式”:商路貿易人口遷徙戰爭商貿與文明選必三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程標準】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商路,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深入理解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商品貿易與交流擴展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第一篇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本課結構一、古商路的興起與發展二、古商路上的物質與精神文化交流三、古商路的新發展絲路的概念1“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由德國人李希霍芬首先提出來的。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和制造絲綢的國家,被稱為絲國,大量絲織品經甘肅新疆運往西亞歐洲各國,這條路就被稱為“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還包括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一、古商路的興起與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在歐亞大陸,除了絲綢之路外,還存在著“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重要商路。下圖中的商路⑤( )A.8世紀以后造紙術由阿拉伯人經此路傳入歐洲B.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航路C.明初鄭和下西洋意味著此商路到達交通的頂峰D.唐朝中期以后此商路完全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C①西漢,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時期,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都十分頻繁③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廣義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在長期發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與海上絲綢之路一起,并成了廣義的絲綢之路。其中包括哪些呢?同學能說出它們各自主要商品和承擔的意義嗎?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溝通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主要橋梁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聯系上發揮重要作用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建立廣泛聯系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遷沿此商路進行民族遷徙絲瓷器茶馬絲路的發展階段2【史料閱讀2】從時間上看,可上溯到先秦,自西漢形成,經東漢發展,魏晉曲折,到唐代興盛,下及宋元,直到明代初期,此后衰落,但清代的陸路和海路絲綢之路時有恢復和發展,至近代絲綢之路仍有不可忽略的發展。——王健《從“絲綢之路”概念演變到“近代絲綢之路”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2017年第6期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發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一、古商路的興起與發展①形成于西漢:張騫通西域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說過“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助推“文化體系匯流”的是( )A.張騫“鑿空” B.文成和親 C.鑒真東渡 D.西學東漸A時間目的結果意義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公元前138年有意的外交(沒達到目的)無意的“鑿空”(意外收獲)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定時空:西域是指現今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49頁思考點:如何理解張騫通西域稱為“鑿空”這種說法?“鑿空”:開辟鑿通。絲綢之路貿易在張騫通西域之前就已存在,但沒有形成固定線路。張騫通西域前后的絲綢之路交通和貿易,無論在規模、穩定性還是影響力等方面,確實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鑿空”的提法,也有一定道理。52頁學思之窗《漢書·張騫傳》記載,張騫從西域返回后,向漢武帝匯報說:“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時,見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yuān dú,古印度)。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其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問題:張騫提出怎樣的探險計劃?他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計劃?探險計劃:從四川經過印度到大夏原因:張騫在西域的大夏見到了四川地區的特產,了解到是從印度販運而來的; 他認為從長安到大夏,路途遠險,羌人對待漢人不友好;往北則為匈奴控制,也很危險;從四川經印度到大夏,路途近且不受羌人的干擾。這就是“西南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②興盛于隋唐唐朝胡商牽駱駝俑商隊運送絲綢前往西域駱駝和胡人作為一組密不可分的遺物在隋唐時代突然盛行,他們出現在墓葬隨葬品中(如圖)而唐以前這種現象并不多見,宋以后幾乎絕跡。該文物最適合用于研究( )A.匠人們高超的技藝 B.唐朝喪葬禮儀的改變C.絲綢之路商貿繁榮 D.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C西漢時期,在張騫“鑿空”的基礎上,絲綢之路逐步形成規模,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到唐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一樣成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陸并舉”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絲綢之路的這一變化折射出( )A.主要對華通商國家發生了變化 B.四大發明已傳到世界各地C.民族政權并立阻礙了經濟交流 D.中國經濟重心的逐步南移D③轉折于宋元:絲綢之路的變化課本53頁:“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物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陸上絲綢之路地位下降的原因【史料閱讀4】自唐代以后,中國瓷器興起迅速,風靡國際市場,其影響很快超越絲綢而成為世界性商品。大量的中國瓷器也就沿著這條著名之路與絲綢一起運往西方,宋人的航海技術大有進步。而陶瓷海運較陸運更安全,較少損壞,運載量也大。陶瓷逐漸成為絲綢以外大宗向外運銷的物品。宋代政權建立以后,中國陶瓷對外銷售有所增加。宋王朝比較重視海外貿易,設市舶司,將大量陶瓷從港口運往亞非各地。——摘編自蘇振興《略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陶瓷》【史料閱讀3】 陸上絲綢之路沿途氣候異常干燥,地形復雜,加之駱駝、馬匹運載能力有限,更為嚴峻的是唐與吐蕃及西亞阿拉伯國家的沖突劇增。安史之亂后,“國家用度”盡仰江淮。宋朝與遼、西夏、金等政權長期對峙,政府轉而在廣州、泉州等12處設市舶司,專司外商貨物稅,并利用先進技術,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海上,達東南亞和南亞,通今波斯灣、紅海至歐洲,也至非洲東海岸。16世紀初,葡萄牙人開辟了從大西洋越過非洲自西而東進入亞洲的新航線后,海上絲綢之路愈加發達。最終綠洲古路遭到遺棄,失去了傳統價值。——摘編自費正清《劍橋中國古代史》③轉折于宋元:絲綢之路的變化東西方海路聯系日益活躍的沖擊造船、航海技術進步北方戰亂、政權對立、社會動蕩;陸上絲綢之路地位下降的原因政府重視,鼓勵外貿,制定事舶管理制度;海路比陸路更安全、載重量更大;史料實證④衰落:明清以后【史料閱讀5】 就基本層面而言,宋元以前的中華民族是以一種較為開放的心態與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隨著國家海洋方面的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甚至成為統治政權的隱患時,原本日漸開放的海洋觀念意識才開始轉變方向。這就致使海洋觀的開放趨向始終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這也是由中國封建社會的根本特性所決定的。——摘編自吳珊珊、李永昌《中國古代海洋觀的特點與反思》時空觀念鐵器絲綢瓷器漆器中 國西方中 國西方(一)物質技術交流層面貿易互惠之路物種傳播之路汗血馬香料寶石玻璃棉花苜蓿葡萄胡豆胡瓜胡桃中 國西方科技交流之路養蠶繅絲\中醫藥四大發明天文學、歷法、數學、醫藥、建筑技術……二、古商路上的物質與精神文化交流史料實【史料閱讀6】中國瓷器氣孔率少、吸水率低,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能保證食物的衛生清潔,非常適合盛裝食品。……為了適合歐洲人生活方式,景德鎮傳統瓷器逐步西化,出現了歐式的剃須盤、梳妝用具、痰孟等衛生便具。﹣詹嘉、袁勝根、胡偉:《明清時期景德鎮瓷器在歐洲文明進程中的作用》【史料閱讀7】從8世紀起,陶瓷特別是瓷器成為中國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地人喜愛,不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為建筑或墓碑的裝飾品。考古學家在上述地區以及中國南部沿海沉船中發現的歷代瓷器不計其數。由于社會需要,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盡管因為原料和燒窯技術的限制,他們燒造出來的實際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紋都與中國瓷器類似,這反映出當地人在審美等方面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選必三第53頁53頁歷史縱橫 福斯塔特遺址福斯塔特遺址位于埃 及 首 都 開 羅 南 郊, 是一處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館。 經 過 20 世 紀 的 多 次發掘,這里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萬片。其中來自中國的陶瓷約 12 000 片,時間從唐朝綿延到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國陶瓷的仿制品。證思考:根據圖片、史料分析華瓷外銷的影響?波斯人模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壺對中國:中國陶瓷的大規模對外輸出,刺激中國商業經濟的繁榮發展,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對被傳入地區:改變被傳入地區百姓的生活、生產方式。推動被傳入地區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對雙方:促進中外物質、技術交流。文明交流具有怎樣的特征?雙向性、互惠性(二)精神文化交流層面樂舞融匯之路胡 旋。外族的。旋轉一舞胡旋入長安胡旋女 ,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白居易《胡旋女》◎當時流行的西域樂舞二、古商路上的物質與精神文化交流佛教文化唐鑒真和尚伊斯蘭文化基督教文化清真寺圣祖耶穌中華文化發展的面貌乃至方向都在多元文化的沖撞、交流與融合中發生重大改變。弘揚佛法、促進交流史料實【史料閱讀8】在思想和文學方面,佛教的傳入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之而來的還有大量印度寓言、童話,對中國古代志怪、傳奇文類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代高僧守溫仿古代印度梵語體系,制定漢語三十個字母,為漢語音韻學的重建奠定了基礎。——王欣《絲綢之路與古代東西文明交往》【史料閱讀9】佛教不僅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理論,而且延續至今仍有眾多的信眾在身體力行地踐行。佛教對宋明理學的深刻影響更是大家所公認的,佛教的理事學說、心性思想和修持模式等成為理學的重要來源。佛教的禪宗和儒家的理學,就是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互動而產生的兩大文化成果。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的磨合,推動了古代中國文化的發展,與這種發展同步,佛教也獲得了相應的發展。一曹永萍、趙憲軍:《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載《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證思考:根據史料閱讀8和9分析佛教東傳產生怎樣的響?(二)精神文化交流層面宗教文化傳播之路佛教逐漸中國化,深刻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三)民族國家層面【史料閱讀10】僅隔一兩代,這些胡人的子孫就開始以詩書為業,傾心科第,甚至以禮教自居了,其文化取向和心理認同已完全等同于中原漢人,其間的變化不可謂不大。——李鴻賓《論唐代宮廷內外的胡人侍衛》【史料閱讀11】昔者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城貴戚,皆競為之。——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胡人漢化漢人胡化民族融合之路【史料閱讀12】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應該說漢化是總體的趨勢,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隨著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廣闊的異質文化匯入漢族社會,在對傳統文化造成劇烈沖擊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新鮮而有活力的因素。實際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別是得益于突破國家、民族、地域限制的“絲綢之路”的暢通,最終促進了南北統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輝煌盛世。 ——陰法魯、許樹安、劉玉才《中國古代文化史》宗教文化傳播之路物種傳播之路貿易互惠之路樂舞融匯之路民族融合之路科技交流之路友誼之路文明交流印度文明文明共存中華文明文明碰撞文明共享文明互鑒文明互通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佛教文明多元一體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習近平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的重要講話文明姿態“一帶一路”路線圖絲綢之路路線圖絲綢之路是人類文明交流的“通”途歷史時空的穿梭絲路文明的回歸三、古商路的新發展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2017年5月14日)三、古商路的新發展推動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美與共”結束語絲綢之路以絲綢的獨特性來高度概括這條商路上所發生的一切東西方物質、技術乃至精神文化的交流,中國自始至終在這條商道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絲綢將中國與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絲綢屬于中國,但絲綢之路屬于世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絲綢之路的意義已經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也早已超出了李希霍芬等人對絲綢之路的理解。目前中國對絲綢之路的認知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一帶一路"的提出,是21世紀絲綢之路的中國表達,是中國對絲綢之路認識的超越,更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對絲綢之路精神的發揚光大。從絲綢之路到新航路的開辟,世界貿易發生的變化:變化:由區域貿易發展為全球貿易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跨大洋的貿易,全球性的海貿大通第二篇商品貿易與交流擴展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