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世界近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現代史整體發展的世界多元分散的世界命運與共的世界第七單元 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第16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20世紀上半葉,世界史線索?巨大災難:從一戰到二戰。模式創新:從蘇聯到德日到美國。民族解放:從民族到民主。實力易位:從歐洲到美國。秩序重構:從凡—華到雅爾塔。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俄羅斯總統普京帝國主義政策下,戰爭將世界重新洗牌,新的國際秩序在人類命運的浩劫中誕生。1815年拿破侖帝國崩潰后,以英、普、奧、俄為首的戰勝國形成歐洲大國均勢。暫時維持了歐洲封建列強間的和平與協調,并展開對弱小民族國家壓迫。危險的“歐洲均勢”狀態,正面臨戰爭洗牌……(均勢只是某一個階段的狀態,任何一國發展都在打破“均勢”。)維也納體系(歐洲中心)1917年,在比利時伊普爾附近一個巨大的彈坑,足足有75碼寬。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單元主題:國際秩序的演變第七單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第16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新中心新力量新道路新規范、新價值一戰前的“失衡”——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二戰中的“失控”——第一次世界大戰三戰后的“失和”——一戰后的國際秩序目錄CONTENTS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戰前的“失衡”結合課本內容第一子目p84-85頁,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因何而戰?如今,大多數歷史學家已能分清曾在數十年里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弗蘭茲·斐迪南大公被刺后的緊張的數星期中開始起作用的直接原因。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個:經濟上的競爭、殖民地的爭奪、相沖突的聯盟體系和勢不兩立的民族主義愿望。——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思考:這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從定義上看帝國主義戰爭是指帝國主義國家間為瓜分世界爭奪霸權而進行的戰爭。從起因上看一戰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發動的,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從進程來看帝國主義各國為實現自己的戰爭目標而進行了長期且殘酷的爭奪,顯示出一戰的侵略性質。從結果來看戰勝國對戰敗國進行瓜分和掠奪,巴黎和會便是戰勝國之間的分贓會議。一戰前的“失衡”1914.7.288.18.38.48.68.108.12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日、美、中等三十三國先后參戰德國對俄宣戰德國向法國宣戰英法向德國宣戰英、法向奧匈帝國宣戰奧匈帝國對俄宣戰法對奧匈帝國宣戰地區性戰爭歐洲戰爭世界大戰①客觀性:20世紀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個整體,各國聯系日益加強,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②可能性: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科技的飛速進步,為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形成世界大戰。③現實性:完成工業革命的各國,爭奪殖民地的斗爭或戰爭會影響到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而影響整個世界。思考: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何能夠演變為世界性戰爭?二戰中的“失控”二戰中的“失控”——過程問題:觀看視頻,了解戰爭的進程,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什么內容?簡要過程(1914.7.28——1918.11.11)三個階段+三條戰線+美國參戰+俄國革命=戰爭歷程東線 西線 南線交戰雙方 德、奧—俄 英、法—德 奧—俄第一階段 1914 馬恩河戰役中英法聯軍獲勝;德國的施里芬計劃破產(速戰速決) 第二階段 1915-1916 凡爾登戰役(絞肉機;毒氣、飛機)、索姆河戰役(坦克)、日德蘭海戰;德國的窘境 第三階段 1917-1918 蘇俄退出“一戰”;德國推出“無限制潛艇戰”政策;中美參戰(1917);奧匈帝國投降;德國戰敗 第一次大規模投入使用的除了馬克沁機槍、重型火炮、坦克、飛機、毒氣彈、鐵絲網以外,還有迷彩服,航空偵察、潛艇、聲納等先進探測技術;帶來的后果就是戰爭的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殺人也變得更加高效,戰爭的勝利更加依賴于裝備和后勤了。二戰中的“失控”——過程三戰后的“失和”——影響一戰德國潛艇一戰英軍的坦克婦女生產軍火婦女在軍隊服役英、法、美、意、日將德國踩在腳下凡爾登戰役中德軍尸體材料:大戰導致的政治經濟危機,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對戰爭運動的高漲。……大戰造成的巨大傷亡和破壞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長久的陰影,和平主義思潮盛行一時。人們失去了戰前的樂觀主義,對民主、自由、平等觀念產生懷疑,充滿了幻滅感和危機感,現代主義文學和藝術由此產生。小組探究:結合課本p89以及以下材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政治:新的國際秩序的建立國際格局的演變社會:婦女地位提高,戰后女權運動興起。歷史: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科技:推動科技發展思想:觀念的改變,反對戰爭,要求和平;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覺醒。三戰后的“失和”——影響:秩序重建國際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礎上形成的國際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通常包括國際規則、國際協議、國際慣例和國際組織等。對于國際秩序的判斷可分為三個層次:從性質上判斷秩序的有無,從程度上判斷秩序的穩定情況和從價值上判斷秩序是否公平正義。——間學通、何潁著:《國際關系分析(第二版)》一戰后的國際新秩序:1919年巴黎和會簽訂《凡爾賽和約》等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華盛頓會議簽訂《九國公約》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學生活動:結合課本知識,試從以下角度分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戰勝國與戰敗國2.戰勝國中的強國之間3.戰勝國中的強國與弱國4.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5.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蘇俄三戰后的“失和”——影響:秩序重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主要內容:1.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2.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3.限制美、英、日等國海軍軍備;4.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5.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6.國聯的成立;(課本p87至89頁)《五頭怪獸圖》 這幅1921年刊登于德國一雜志上的漫畫將英、法、美、日、意繪作五頭怪獸,他們的獵物正是德國。1.戰勝國與戰敗國三戰后的“失和”——影響:秩序重建《凡爾賽和約》簽訂后,法國巴黎的人民手挽手走在大街上游行慶祝。德國復仇主義者喊出了“打倒《凡爾賽條約》”的口號。凡爾賽體系①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②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③裁減軍備④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⑤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2.戰勝國中的強國之間三戰后的“失和”——影響:秩序重建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門戶開放”企圖攫取戰后世界霸權。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主張削弱德國,剝奪其殖民地,讓其支付戰爭賠款,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主張最大限度削弱德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索取盡可能多的賠款以重建歐洲大陸霸權。各國各有目的,矛盾尖銳實質:帝國主義國家按照現有的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國際新秩序3.戰勝國中的強國與弱國三戰后的“失和”——影響:秩序重建美國是最大的贏家:①拆散英日同盟;②美國海軍力量與英國并駕齊驅;③遏制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④在中國實現了“門戶開放”政策。 中國又恢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澤東《五國海軍條約》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華盛頓會議簽訂《九國公約》即《關于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等。美國是在宰割中國、抑制英日基礎上確立的以美國主導的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國際關系新秩序。——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4.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三戰后的“失和”——影響:秩序重建材料:實行此項原則之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種人民之保佐委諸資源上、經驗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擔此項責任而亦樂于接受之各先進國,該國即以受任統治之資格為聯盟施行此項保佐。——《國際聯盟盟約》國聯總部:日內瓦萬國宮性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原則:全體一致實質:英法維護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國聯的委任統治制度仍帶有殖民統治的烙印,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將會繼續。戰勝國將戰敗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視為落后的國家,認為它們還不能獲得獨立而需要將它們委任給英法等先進國幫助它們進行統治。盟約對委任統治的性質沒有作出統規定,而是根據被委任統治地區的發展程度由英、法等戰勝國作出安排。這是對舊有殖民體系進行調整,實行委任統治制度,但并未改變殖民統治的實質;這也列強體現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意圖。5.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蘇俄三戰后的“失和”——影響:秩序重建沖突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西方資本主義與蘇俄蘇俄被排斥在體系之外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法國元帥福煦靠凡爾賽體系來維系的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華盛頓會議為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的下一場戰爭,埋下了第一批火種。 ——列寧你如何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消極①它是建立在宰割戰敗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礎之上的,具有反動性和非正義性。②未能根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①確立了戰后國際新秩序,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緩和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世界進入相對穩定時期②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出現,有利于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積極無數歐洲人抱著為國而戰的正義信念投入戰爭,遭遇的卻是無謂犧牲、互放毒氣等屠殺。世界大戰的殘酷洗牌 ——用歐洲一代人的生命做代價。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交戰國戰死人數一戰后歐洲一戰前歐洲四大帝國解體: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沙皇俄國和奧斯曼帝國。影響:①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②美國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③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④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020年11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一戰結束百年紀念日,多國政要罕見齊聚法國凱旋門守望和平百年來,世界不曾忘記……結 束 語歷史告訴我們:沒有!21年后,希特勒與日本天皇再啟戰端。二戰,在全球波及面更廣,傷亡更大。百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此起彼伏的槍炮聲,無疑在向世人宣告:和平仍遠未到來。然而,趟過“血路”的世界,找到和平了嗎 1、下表是1913-1914年列強的經濟實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況。據此可知帝國主義A.與殖民地矛盾尖銳B.爭奪殖民地的斗爭激烈C.經濟發展極不平衡D.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課堂檢測C2.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人民經常將“一戰”看作歐洲國家之間的內部戰爭,是一群自稱為高級社會的傲慢的人彼此詆毀、互相殘殺的血腥場景。從戰場返回的居民加深了這一印象。他們尤其不愿再做順從的臣民。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戰( )A.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覺醒B.改變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的原有認知C.促使反對戰爭、珍愛和平觀念形成D.由歐洲內部矛盾引發且具有殘酷性課堂檢測A課堂檢測A3.下表可以用來說明,國際聯盟( )1922年 國際聯盟簽發南森護照給予無國籍難民,該護照得到52個國家的承認1932年2月2日 國際聯盟組織日內瓦裁軍會議1935年6月 在國際聯盟和周邊國家的調停下,玻利維亞和巴拉圭雙方實現停火A.發揮了一定作用 B.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C.關注亞非拉國家 D.竭力阻止法西斯侵略4.有學者研究認為,巴黎和會上,中國在美國鼓勵下采取了“聯美制日”的方針。然而 美國與英、法、意各國之間的分歧以及日本與英、法之間的秘密協定,導致美國在山東問題上作出讓步,進而導致中國外交失敗。該學者把中國外交的失敗歸結于( )A.美國謀取世界霸權的野心B.列強之間的利益爭奪與妥協C.歐洲列強間的矛盾和沖突D.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課堂檢測B感謝聆聽 ,請批評指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