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奧斯曼帝國(1299-1923年)笈多帝國(320-540年)日本(646-17C)朝鮮(7C-16C末)德里蘇丹(1206-1526)622年632年661年750年1258年四大哈里發(fā)時期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達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610年穆罕穆德遷居麥地那并建立政權穆罕穆德去世,阿拉伯半島基本統(tǒng)一帝國時代,對外擴張倭馬亞王朝定都大馬士革9世紀中葉開拓奠基擴張統(tǒng)一鼎盛衰落滅亡建立起跨歐亞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蒙古騎兵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阿拉伯人一手拿古蘭經,一手執(zhí)劍,向外擴張,到8世紀中期,阿拉伯國家成為橫跨亞非歐的洲際大帝國。— 比魯尼1.1 阿拉伯帝國的歷史概況(632—1258)1.1 阿拉伯帝國的統(tǒng)治①政治穩(wěn)定形成了以哈里發(fā)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專制統(tǒng)治體系②經濟繁榮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發(fā)達、外貿繁榮,巴格達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③文化興盛融合東西方文化,兼融并畜,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阿拉伯人改造古印度數字——阿拉伯數字演變過程君主集軍政大權于一身,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領袖。“哈里發(fā)”被用于指稱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帝國農作物種類繁多,產量也很高,敘利亞和大馬士革地區(qū)、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波斯灣東岸以及阿姆河流域,是當時帝國著名的四大谷倉;在手工業(yè)上,采礦、金屬加工、紡織、制陶等部門都十分興旺。如大馬士革的錦緞、布哈拉的毛毯、敘利亞玻璃,都享譽很高……國內外貿易也相當繁榮,阿拉伯商人在東到中國、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qū)從事陸上和海洋貿易。——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1.1 阿拉伯帝國的貢獻思考1:阿拉伯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的貢獻?①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②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③融合東西方文化,對東西方經濟文化做出巨大貢獻。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zhàn)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燃料;從中亞細亞和突厥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織造品和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希提著,馬堅譯《阿拉伯通史》1.1 阿拉伯帝國的貢獻阿拉伯帝國領域內的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印度、敘利亞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東西方文化薈萃的地區(qū)。帝國政治的相對穩(wěn)定,交通發(fā)達,經濟繁榮,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環(huán)境……帝國的統(tǒng)治者日益認識到科學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國歷代統(tǒng)治者都比較關心發(fā)展科學文化事業(yè)。到阿拔斯王朝時期……他們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獎掖各界學者。 8 世紀中葉,中國的造紙術和羅盤針傳入阿拉伯帝國,對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吳于廑 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下卷)》830年,哈里發(fā)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于一體。為延攬翻譯人才,哈里發(fā)以黃金支付稿酬,其重量與譯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齊世榮 《世界歷史》思考2: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特點及繁榮的原因?①地理位置優(yōu)越,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便于吸收、融合東西方優(yōu)秀文化②政局穩(wěn)定,國家統(tǒng)一,經濟繁榮③統(tǒng)治者的支持與開放寬容的文化態(tài)度④伊斯蘭教傳播的推動作用兼收并蓄,融合創(chuàng)新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兩河流域發(fā)展起來,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逐步征服小亞細亞13世紀1.2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歷史概況(1299—1923)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qū),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16世紀后期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為伊斯坦布爾,定位帝國首都1453年帝國趨于沒落。一戰(zhàn)敗于協約國之手,因而分裂。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奧斯曼帝國滅亡。19-20世紀1.2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tǒng)治最高統(tǒng)治者蘇丹統(tǒng)治階級宗教上層和封建主被統(tǒng)治階級工商業(yè)者和農民集宗教、政治、軍事權力于一身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承擔各種苛捐雜稅政治:政教合一很明顯,商貨經過這些黑海的大門是否完全自由,不僅決定著十分廣泛的貿易,而且決定著歐洲和亞洲之間的基本聯系命運,從而也決定著在這個廣大地區(qū)恢復文明的基本手段的命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經濟:一度繁榮、阻隔傳統(tǒng)商路文化:繼承與創(chuàng)新奧斯曼帝國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眾多文明的洗禮和文明間的交往,因而它呈現出在不失自身文明特點的同時能夠吸納外來文明的開放態(tài)度和具有多元文化的特點。奧斯曼帝國文化保留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印記,由于它承載了原阿拉伯帝國所統(tǒng)治的地區(qū),也由于社會政治、經濟未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因此它的伊斯蘭傳統(tǒng)是不言而喻的。結論: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政治和文化制度的繼承。思考:為什么西亞地區(qū)輝煌不再?2.1 中古印度的發(fā)展簡史中古時期孔雀王朝(BC.324-BC.187)貴霜帝國笈多帝國(AD.320-540)拉其普特時期德里蘇丹國(AD.1206-1526)320-5401206-1526政治:宗教色彩濃厚;后受西亞制度影響/宗教:多元宗教并存中古時期的印度——多元宗教并存笈多帝國 德里蘇丹建立 4世紀 13世紀,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家宗教 宗教寬容 佛教盛行,印度教為主要宗教 宗教同化伊斯蘭教為國教(政教合一)政治統(tǒng)治 中央 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qū)主要為恒河中下游 伊斯蘭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權,蘇丹是最高統(tǒng)治者地方 大部分地區(qū)保留藩王,政令不夠統(tǒng)一 地方劃分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分裂割據、宗教沖突不斷經濟 手工業(yè)體現在煉鐵、棉紡織業(yè)和造船上:控制著孟加拉和西印度沿海港口,對東南亞及中國的貿易沿“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的。經馬六甲海峽到達過中國的廣州進行貿易 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阿拉伯、波斯、突厥的語言、文化、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傳進印度與印度的古老文化相融合,奠定了現代南亞文化的基礎。文化 在梵文文學、繪畫、雕刻、建筑藝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 2.1 中古時期的日本中國人民把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fā)展秦漢之際開始“大化改新”,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646年鐮倉幕府建立,進入幕府政治時期10世紀末期出現了嚴重東的社會危機6-7世紀中央集權體制瓦解,形成莊園,豢養(yǎng)武士10世紀德川幕府建立,實行鎖國政策17世紀2.1 中古時期的日本幕府統(tǒng)治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對外政策以莊園經濟為基礎武士集團成為幕府統(tǒng)治的基礎,武士與將軍形成主仆關系。日本天皇僅是名義上的中央政府,實權由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受儒家文化影響;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德川幕府)17世紀初,德川幕府采取鎖國政策,使日本退縮到幾乎完全與世隔離的境地中。鎖國政策規(guī)定,所有傳教士必須離開日本,其信徒必須放棄他們的宗教信仰。……另外,鎖國政策禁止日本國民出國,違者處以死刑。這樣,日本開始了兩個多世紀的閉關自守。——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1 中古時期的日本評價:積極:德川幕府鎖國政策保護了封建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維護了日本的獨立。政治上,加強和鞏固幕府封建統(tǒng)治,保持國內和平,在經濟方面,國內產業(yè)得到發(fā)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獨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消極:德川幕府鎖國政策幾乎隔絕了日本經濟同世界市場的聯系,使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也失去了利用工業(yè)革命等海外優(yōu)勢條件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機會,造成了日本的落后,為19世紀中期的內外危機留下了隱患。認識:一個國家要維護獨立,實現民族振興,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交往聯系,不斷汲取外來先進技術和文化,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日本:鎖國政策2.2 中古時期的朝鮮半島中國東北民族政權高句麗遷都平壤4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10世紀初新羅初步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7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14世紀末中朝軍民聯合抗擊日本侵略,維護了朝鮮獨立16世紀末期高麗王朝(朝鮮)政治經濟文化推行土地國有,以農業(yè)為主實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分為十道,加強中央集權學習唐朝科舉制度,推崇儒家文化課堂總結第一,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第三,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第四,堅持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習近平在2019年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思考:全球化進程中的亞洲文明1.(2023·山東德州期末)有學者認為:“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文化,基本上是希臘化的阿拉馬文化和伊朗文化,在哈里發(fā)政府的保護下發(fā)展起來,而且是借阿拉伯語表達出來的……西亞的地中海文化的統(tǒng)一性,在這種新文化里,已登峰造極了。”該學者強調阿拉伯文化( )A.具有獨立發(fā)展的特點B.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C.深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D.成為文明傳播的媒介解析:選D。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文化基本上是由希臘化的阿拉馬文化和伊朗文化(波斯文化)匯合而成,即阿拉伯文化保留了希臘文化和伊朗文化,成為了文明傳播的媒介,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阿拉伯文化吸收了希臘文化和伊朗文化,并不是獨立發(fā)展出來的,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阿拉伯文化保留了其他文化,傳播了這些地區(qū)的文明,而不是“載體”,排除B項;材料沒有述及阿拉伯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排除C項。2.(2024·廣東汕頭期末)公元9世紀,一位阿拉伯學者寫道:“印度的文獻被翻譯,希臘人的智慧也被譯了出來,還有波斯的文學,也翻譯了”“這讓一些作品增色不少”。由此可知,當時( )A.阿拉伯帝國統(tǒng)治范圍廣大B.阿拉伯文化源自于希臘文化C.西亞地區(qū)是世界文化中心D.阿拉伯人成為文化交流橋梁解析:選D。據材料“印度”“希臘”“波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帝國翻譯了印度、希臘、波斯的作品,東西方文化在這里交匯,阿拉伯人成為文化交流橋梁,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文化交流,與統(tǒng)治范圍無關,排除A項;阿拉伯文化只是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并非源自于希臘文化,排除B項;阿拉伯人只是翻譯了不同地區(qū)的作品,并不是創(chuàng)作者,無法體現出西亞地區(qū)是世界文化中心,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