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4張PPT)默寫城市自治對西歐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二單元——中古時期的世界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笈多帝國德里蘇丹國家日本朝鮮伊斯蘭教文化圈儒家文明文化圈東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亞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亞導入新課中古時期的亞洲——知多少?亞洲歷史長河中出現眾多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學習目標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1.了解阿拉伯帝國建立、擴張、由盛轉衰的歷程,阿拉伯文化的成果,識記阿拉伯文化特點及繁榮的原因(重點)2.了解奧斯曼帝國興起的過程,識記阿拉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政治體系共性(難點)。. 考情分析高頻考點: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繁榮、文化的傳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崛起的影響(2)概況1、伊斯蘭教的創立(1)背景: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戰一、阿拉伯帝國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7世紀初穆罕默德去世半島基本統一倭馬亞王朝時代倭馬亞王朝622年632年遷居麥地那建立政權對外擴張建立帝國7世紀中期起8世紀中期伊斯蘭教創立和傳播的過程就是阿拉伯半島統一、阿拉伯國家建立、擴張的過程;伊斯蘭教為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組織形式。穆罕默德時代正統哈里發時代阿拉伯人一手拿古蘭經,一手執劍,向外擴張,到8世紀中期,阿拉伯國家成為橫跨亞、非、歐的洲際大帝國。—— 比魯尼一、阿拉伯帝國小組討論根據材料分析:阿拉伯半島統一與伊斯蘭教的關系?阿拉伯半島統一與伊斯蘭教的關系1.阿拉伯半島統一、國家建立、擴張的過程;2.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組織形式。3.政教合一。(3)阿拉伯帝國的鼎盛時期①政治穩定哈里發為阿拉伯文的音譯,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或“代理者”。一、阿拉伯帝國宗教領袖+政治領袖君權神授,政教合一一、阿拉伯帝國(3)阿拉伯帝國的鼎盛時期②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發達,外貿繁榮帝國境內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商人在東到東亞、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從事著陸上和海上貿易城市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貿易發達的城市之一。【學思之窗】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從中亞細亞突厥人的地區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織造品和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思考:阿拉伯帝國在溝通世界貿易中有什么作用?①貿易范圍:②貿易內容:③貿易方式:亞非歐地區的商品在此集散奢侈品、生活用品和勞動力都有所體現陸上和海上貿易商路齊備一、阿拉伯帝國(3)阿拉伯帝國的鼎盛時期②經濟繁榮思考:據材料分析阿拉伯人貿易的特點?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迅速,成為東西方經濟交流的橋梁。①翻譯古典著作;建筑藝術: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藝術的集中體現,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藝術的影響文學:《一千零一夜》:又譯《天方夜譚》,以波斯民間故事為藍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臘、埃及等童話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②東西方文化的橋梁(3)阿拉伯帝國的鼎盛時期③阿拉伯文化 融合東西方文化,兼融并畜,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一、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人改造古印度數字——阿拉伯數字演變過程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特點及文化繁榮的原因?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原因:①地處東西方傳統商路的中心。②阿拉伯帝國領域是古代東西方文化薈萃之地,文化積淀深厚。③阿拉伯人善于學習,廣泛吸收各地區文化成就,加以融合與創造,形成阿拉伯文化。一、阿拉伯帝國強化記憶一、阿拉伯帝國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數學、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豐富了歐洲各國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促進了歐洲社會發展的進程。阿拉伯人不愧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吳于廑 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下卷)》思考:阿拉伯帝國在溝通世界中的作用是什么?①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②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③對東西方經濟文化做出巨大貢獻。據《阿拉伯通史》記載:“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燃料;從中亞細亞和突厥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織造品和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對上述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巴格達是當時世界最繁華的城市 B.阿拉伯人壟斷東西方商業貿易C.阿拉伯商人的貿易范圍非常廣泛 D.奴隸制是阿拉伯人擴張的基礎C練習:阿拉伯帝國繁榮時期,哈里發重視知識,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大量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這些后來又成為歐洲中世紀大學興起的重要條件,同時中國的四大發明也是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B.西方文化與阿拉伯文化同根同源C.阿拉伯文化領先世界D.阿拉伯人創造了阿拉伯數字A練習: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在小亞細亞發展起來13世紀14世紀中期征服巴爾干和東南歐1453年滅亡拜占庭帝國16世紀后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歐亞非1、建立過程至此,古代世界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有:波斯、馬其頓、羅馬、東羅馬、阿拉伯、奧斯曼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最高統治者蘇丹統治階級:宗教上層和封建主被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集宗教、政治、軍事權力于一身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承擔各種苛捐雜稅政治:政教合一蘇丹:阿拉伯語中的一個尊稱,意為“力量”、“治權”,后來變成伊斯蘭國家世俗君王的稱號,被蘇丹統治的地方,稱蘇丹國。2、統治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2、統治阻隔傳統商路伊斯坦布爾地處東南歐與亞洲以及地中海與黑海之間,系東西方之間過境貿易的交匯點。……關稅和貿易稅的征收構成蘇丹政府的重要財源。 ……奧斯曼帝國橫跨亞非歐大陸的中央地帶,扼守東西方之間傳統貿易的十字路口。——《奧斯曼帝國史》伊斯坦布爾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奧斯曼帝國控制連接亞歐的商路,以重稅的方式影響東西方的貿易。對后世影響:對舊商路的壟斷及征收重稅的政策是西歐人開辟新航路的重要動力。前6世紀—前4世紀公元前4世紀前27年—395年395年—1453年7—13世紀1299年—1922年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世界歷史上曾經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政治體系的共性?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①君主專制,君權神授,中央集權;②地方采用行省制;③政教合一,等級森嚴。強化記憶中古時期的亞洲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興起阿拉伯帝國的建立阿拉伯帝國的鼎盛時期:政治領域、經濟領域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吸收被征服地區文化奧斯曼帝國的建立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小結背誦: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特點及文化繁榮的原因?2023年全國卷Ⅰ關于中古時期東西方帝國的描述,正確的是( )①阿拉伯帝國溝通東西方文化②奧斯曼帝國控制絲綢之路要沖③拜占庭帝國保存古希臘羅馬文獻④笈多帝國推廣佛教傳播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A2022年北京卷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制度中,體現政教合一特點的是( )A. 蘇丹既是君主又是宗教領袖B. 實行米勒特制度管理異教徒C. 設立耶尼切里軍團D. 推行蒂馬爾土地分封制A(2022年全國卷Ⅰ改編)阿拉伯帝國時期,推動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載體是( )A. 蒙古西征的軍隊B. 絲綢之路的官方使團C. 阿拉伯商人和航海家D. 基督教傳教士c導入新課漢字對亞洲的影響?漢字通過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交流(唐朝時候的遣唐使、朝貢貿易)傳入朝鮮、日本、越南,成為東亞當時東亞通用的書寫系統學習目標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1.了解笈多帝國、德里蘇丹國建立的歷程2.了解日本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幕府政治3.識記大化改新影響及東亞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所呈現的特征(重、難點)考情分析:高頻考點大化改新中古亞洲各國受中華文化影響的表現(日本、朝鮮、越南)。三、南亞的國家1、中古時期的印度(南亞次大陸)(1)笈多帝國——印度人對外征戰統治狀況宗教4世紀初,幾乎征服了北印度①政局穩定,經濟繁榮②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一印度教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三、南亞的國家1、中古時期的印度(南亞次大陸)(2)德里蘇丹國——突厥人4世紀笈多帝國印度教為國教11世紀13世紀初建立德里蘇丹國,伊斯蘭為國教突厥人入侵印度6世紀16世紀統治狀況宗教影響①中央: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②地方:劃分為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以伊斯蘭教為國教至今民族矛盾、宗教爭端等沖突不斷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中古時期,亞洲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代表性)阿拉伯帝國(西亞)奧斯曼帝國(西亞)德里蘇丹國政權和神權合二為一的政治制度。國家元首和宗教領袖同為一人,政權和教權由一人執掌;國家法律以宗教教義為依據。三、南亞的國家四、東亞的國家1、中古時期的日本中國人民把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1)興起:秦漢之際秦漢之際中國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傳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646年孝德天皇孝開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國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2)大化改新①背景: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②概況: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③主要內容:影響: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促進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推動日本中央集權制度形成。四、東亞的國家強化記憶日本 隋唐政治 (建立中央集權 制度) 中央 二官八省制 三省六部制地方 劃分為國、郡、里 郡縣制選官 廢除世襲貴族制,以才選官 科舉制經濟 土地制度 實行 “班田收授法” 均田法賦稅制度 實行租庸調制,統一租稅 租庸調中古時期的中國(唐宋時期)成為各個國家學習的典范,后來為什么卻衰落了?小組討論四、東亞的國家1.制度僵化(科舉)、閉關鎖國2.小農經濟、科技停滯3.專制皇權、禁錮思想。保護財產,蓄養打手,豢養武士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脫離生產,專侍武職地方豪強日本武士:衛士或隨從,主要從事與戰爭有關活動四、東亞的國家武士集團官職俸祿效忠納貢兵役1、中古時期的日本形成背景建立特點結束(3)幕府統治四、東亞的國家①政治: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②經濟:隨著新土地的開墾,貴族、佛寺和神社廣占土地,形成莊園③武士集團的形成: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武士;12世紀末,源賴朝在鐮倉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①天皇為首的朝廷:名義上中央政府稱號,實權:將軍為首的幕府②武士與將軍結成主從關系,成為將軍的家臣;③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承擔納貢、兵役等義務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個幕府。17世紀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加強統治,抵御外來影響1、中古時期的日本四、東亞的國家2、中古時期的朝鮮·學習借鑒,推陳出新7C末10C初14C末16C末(1)政權建立新羅初步統一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政治 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分為十道經濟 推行土地國有選官 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文化 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3)朝鮮建國(4)共抗侵略日本豐臣秀吉派軍侵略朝鮮,朝鮮請求中國支援,歷經7年中朝軍民取得勝利(2)高麗王朝 仿效唐制中古時期的東亞在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所呈現的特征?政治:都仿效中國,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較快,對外貿易興盛。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四、東亞的國家強化記憶大化年間,通過學習中國的文化與典章制度,日本發生的實質性變化是( )A.天皇從此掌握了國家實權,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B.緩和了各種矛盾,穩定了政局C.全面引進了中國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D.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D練習:中古時期的亞洲阿拉伯帝國南亞與東亞的國家奧斯曼帝國的興起阿拉伯帝國的建立阿拉伯帝國的鼎盛時期:政治領域、經濟領域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吸收被征服地區文化奧斯曼帝國的建立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政治領域、經濟領域中古時期的印度(南亞次大陸)中古時期的日本中古時期的朝鮮笈多帝國德里建蘇丹國:建立、統治笈多帝國的統治印度教的興起大化改新幕府時代的到來背景:莊園經濟、武士集團形成:12世紀末,鐮倉幕府的建立結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個幕府本課小結背誦:中古時期的東亞在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所呈現的特征?解析:- 《大寶律令》規定土地每6年重新分配(“六年一班”),屬于班田收授法。- A項部民制是大化改新前貴族私有制度;C項莊園制出現于班田制崩潰后。(2023年新課標卷) 日本大化改新中“廢除部民制,推行公地公民制”的主要目的是( )A. 削弱貴族勢力,強化中央集權B. 推廣佛教文化C. 發展莊園經濟D. 建立武士階層統治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