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世界格局兩種制度殖民體系兩極格局→世界多極化趨勢資本主義:自我調節+矛盾仍在社會主義:巨大成就+艱難曲折崩潰人們在歡呼跳躍……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而戰爭才剛剛開始。——美國駐蘇參贊喬治·凱南(1945年)1945年 歡慶勝利大國互掐:冷戰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1.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2.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冷戰: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極:在國際關系中具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較強大的綜合實力,對國際事務具有較大影響的相對獨立的力量中心或國家集團。國際格局:指的是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在國際關系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主要政治力量間,所形成的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相對穩定的結構狀態和局面。名詞解釋一、冷戰與兩極格局(一)冷戰的含義冷戰是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1947-1991(二)冷戰的原因1、雅爾塔體系奠定了美蘇兩極格局的基礎。一、冷戰與兩極格局(二)冷戰的原因2、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3、美蘇兩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意識形態尖銳對立。一、冷戰與兩極格局4、根本原因:兩國的國家戰略和國家利益不同。美國的全球擴張戰略和蘇聯的保障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發生激烈碰撞吾國因擁有道義、政治、經濟及軍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負有領導國際社會之責任,且隨之亦有領導國際社會之機會。吾國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為和平與人道計,對于此種責任,不能畏縮,不應畏縮,且在事實上亦未畏縮。—《羅斯福在美國外交政策協會發表關于美國外交政策的演說》(1944 年 10 月 21 日)(二)冷戰的原因一、冷戰與兩極格局4、根本原因:兩國的國家戰略和國家利益不同。美國的全球擴張戰略和蘇聯的保障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發生激烈碰撞“誰占領了領土,誰就建立自己的社會制度。軍隊推進到哪里,制度就建到哪里。沒有其他選擇。” ——斯大林(二)冷戰的原因一、冷戰與兩極格局(三)冷戰的表現序幕:丘吉爾鐵幕演說不久剛被盟國的勝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經罩上了陰影。沒有人知道,蘇俄和它的共產主義國際組織打算在最近的將來干些什么,以及它們擴張和傳教傾向的止境在哪里,如果還有止境的 話。……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丘吉爾《和平砥柱》一、冷戰與兩極格局1946年2月22日,喬治·凱南提出了美國要依靠實力抵制蘇聯的擴張,同時又不會引起美蘇之間全面軍事沖突的主張。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凱南所說的遏制政策包括:1.保持西方社會內部的健康與活力。“凡是解決我們自己社會內部問題,加強我們人民的自信、紀律、士氣和集體精神的每一項果斷有力的措施,都是對莫斯科的一次外交勝利。”2.鼓勵和利用蘇聯同其盟友之間的矛盾。美國應當鼓勵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同蘇聯鬧獨立,其方法包括改善同東歐國家的關系,并且向它們提供經濟援助。3.促使蘇聯內部的和平演變。外界影響蘇聯行為的能力是有限的,蘇聯變化的根本動力在于其內部。(三)冷戰的表現一、冷戰與兩極格局(三)冷戰的表現1.政治:美國的杜魯門主義 VS 蘇聯的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總統在國會宣讀咨文,要求美國援助“受共產主義威脅的希臘和土耳其”,并公開宣稱,美國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與蘇聯和共產主義對抗,此即“杜魯門主義”。思考:杜魯門主義的目的什么?1947年9月同年9月,蘇聯和波蘭等東歐國家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宣布世界已經分裂為帝國主義和反帝國主義兩個相互敵對與斗爭的陣營。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冷戰開始的標志一、冷戰與兩極格局(三)冷戰的表現2.經濟:美國的馬歇爾計劃 VS 蘇聯的經濟互助委員會二戰后西歐經濟面臨崩潰,經濟危機激化了社會矛盾。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這種狀況使美國政府意識到,“共產主義是在貧困和不滿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長的”,為了“遏制”蘇聯全球擴張主義,防止西歐 “變質”,無論如何也要穩定歐洲、復興歐洲。于是美國政府出臺了援助西歐的“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思考: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是什么?思考: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的異同?①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②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的擴張;①實質相同: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②方式不同:杜魯門主義表現為公開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蘇;馬歇爾計劃則采用隱蔽的經濟手段。1947-1951一、冷戰與兩極格局(三)冷戰的表現3.地緣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機4.軍事:北約 VS 華約華約的建立,標志著兩極對峙格局的最終形成第一次柏林危機導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相繼成立,1949年,德國分裂。一、冷戰與兩極格局(四)冷戰的特征1.以美蘇為首的大國之間的利益之爭,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意識形態、文化乃至科學技術等方面。2.美蘇雙方在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特別是核軍備競賽的同時,又具有避免熱戰的自我控制機制。3.有明顯的地緣政治特點。4.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一、冷戰與兩極格局(五)兩極格局1、含義:兩極格局是指1955—1991年間,以美蘇為中心,在歐洲形成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立、在全球形成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對抗的格局。2、特征:①兩極格局是不對稱的,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②兩極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③總體冷戰,局部熱戰。一、冷戰與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冷戰三者之間的關系雅爾塔體系“冷戰”兩極 格局框架、基礎組成、體現對峙形式加劇形成雅爾塔體系奠定兩極格局的基礎,導致兩極格局形成;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雅爾塔體系下,兩極對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冷戰。——兩極格局也稱冷戰格局。兩極對抗形式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這兩次危機分別是怎樣結束的 帶來了什么影響?雖然沒有達到局部熱戰的程度,但它們所帶來的戰爭特別是核戰爭的風險是空前嚴重的。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一)冷戰的發展(二)多級力量的成長1.西方陣營逐漸分化歐洲共同體(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1952年)歐洲經濟共同體(1958年)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58年)(1)歐洲共同體的成立與發展(2)日本經濟的“起飛”并積極追求“政治大國”地位2.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1)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所導致的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2)中蘇關系的破裂3.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以中國自力更生擁有“兩彈一星”、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重大事件為標志。4.第三世界的興起與發展(1)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會議,由此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2)1961年不結盟運動的興起。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西方陣營逐漸分化2.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3.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4.第三世界的興起與發展有力沖擊了兩極格局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二)多級力量的成長存在了28年的柏林墻,讓全體德國人飽受分裂的恥辱,如果你是恨透了它的愛國公民,那么現在機會來了,我們邀請你親手砸毀它!讓德國重新走向統一,走向永不再分裂的團結!——康拉德·喬恩1989年11月11日示威者在勃蘭登堡門前推倒一段柏林墻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1991年蘇聯國旗在克林姆林宮降下(蘇聯解體)柏林墻倒塌兩德實現統一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冷戰結束三、兩極格局的瓦解合作探究: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戈爾巴喬夫提出:“民主的、科學的社會主義”0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長期存在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0203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根本原因外部原因直接原因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隨之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三、兩極格局的瓦解總結:冷戰的基本特征和影響美蘇兩國長期軍備競賽和地區競爭,導致世界局勢長期動蕩;世界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國際關系嚴重惡化。三、兩極格局的瓦解遏制與對抗沒有出路,和平與合作才能共贏。當地時間2020年9月23日出版的《俄羅斯報》在《中俄銳評》專欄刊發題為《摒棄霸權冷戰思維 攜手實現平衡發展》的評論文章。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兩極格局的瓦解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冷戰與兩極格局概念背景美蘇冷戰的進程:政治、經濟、地緣政治、軍事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北約”與“華約”冷戰的發展多極力量的成長特征表現緩和:美蘇開展對話對抗:第二次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東歐反蘇、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崛起第三世界的興起美蘇關系的演變:緊張與緩和蘇聯與中國的關系也實現了正常化標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影響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