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第15課明朝的統(tǒng)治學習目標1.了解明朝建立、強化皇權等基本內(nèi)容,能夠將明朝強化皇權置于整個中國古代史中進行考察,認識其既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又帶來了社會弊端。2.了解明朝科舉考試內(nèi)容和考試形式的變化,認識其脫離實際、禁錮思想的弊端。3.了解明朝與東北女真等部、蒙古各部的民族關系,認識明朝對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發(fā)展作出的歷史貢獻。目錄一、明朝的建立二、強化皇權三、科舉考試的變化四、民族關系一、明朝的建立背景、概況、靖難之役、遷都北京2.概況:時間:都城:建立者: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應天府(今南京)明朝疆域圖(1433年)任務一:閱讀課本,完成下列內(nèi)容。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敗腐敗,各級官吏竭力搜刮民財,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農(nóng)民起義不斷。②1351年黃河下游地區(qū)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很快發(fā)展到江淮地區(qū),出現(xiàn)了多支反元隊伍。③朱元璋領導的隊伍逐步強大,消滅南方群雄,向北進軍。年號:洪武4.遷都北京:一、明朝的建立皇帝:時間:目的:明成祖1421年為加強北方的防御力量3.靖難之役:明成祖導火線:建文帝繼位后,采取“削藩”政策。過程: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取帝位,他就是明成祖。永樂大帝任務二:閱讀課本觀看視頻,完成下列內(nèi)容。以北京作為一個政治、軍事中心,就近指揮長城一線的軍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軍事進攻,保證國家的統(tǒng)一,從這點來說,明成祖遷都北京是正確的。 —— 吳晗當堂達標1、《一口氣讀完大明史》向讀者介紹了漢族建立的最后一個王朝270多年的歷史波瀾。在此書中,我們可以欣賞到下列哪一歷史人物開國立業(yè)的風采()A.劉邦 B.唐太宗 C.朱棣 D.朱元璋2、李淵在農(nóng)民起義的大潮中推翻隋朝建立唐朝;朱元璋領導農(nóng)民起義軍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兩次起義背景的相同點是()A.原王朝統(tǒng)治都已腐朽不堪 B.都處于社會經(jīng)濟繁榮時期C.都面臨著嚴重的民族矛盾 D.農(nóng)民階級都在不斷壯大AD3、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于哪一年建立明朝,定都什么地方 在歷史上像朱元璋這樣參加過農(nóng)民起義的開國皇帝還有誰 1368年;應天府。漢高祖劉邦二、強化皇權原因、措施(中央、地方)任務三:根據(jù)材料,概括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原因及措施。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亡是由于地方分權和朝臣權力過大。1.原因:二、強化皇權3.措施—在中央:①在中央,明太祖廢除丞相,提升六部職權,直接向皇帝負責。2、目的強化皇權材料:夫元氏之有天下……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九秦漢 獨相唐宋 群相明清 廢相2、觀察圖片,分析中國古代相權的發(fā)展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逐漸削弱,直至廢除。二、強化皇權1、材料研讀:明太祖說:“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抗衡),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wěn)當。” ——《皇明祖訓·首章》原因:認為設立丞相會威脅皇權,廢除丞相制度能強化皇權,鞏固統(tǒng)治。當堂達標1、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廢除了丞相制和中書省,規(guī)定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調(diào)兵權統(tǒng)歸兵部;地方各省設三司,互不統(tǒng)屬其目的是()A.解決倭患 B.強化皇權 C.增強國力 D.發(fā)展科舉2、明朝有“廷杖”制度大臣的進諫如果觸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過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門外受到廷杖的處罰遭廷杖的大臣在眾目睽睽之下受到差辱,有的甚至被當場打死。材料說明()A.明朝大臣都能勇于進諫 B.廷杖是君權強化的表現(xiàn)C.廠衛(wèi)的設立強化了君權 D.廷杖是前朝制度的延續(xù)BB3.措施—在中央:②設五軍都督府,軍隊調(diào)動和武官任命權統(tǒng)歸兵部。皇帝前軍都督府兵部后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統(tǒng)兵權調(diào)兵權五軍都督府二、強化皇權材料研讀:洪武十五年(1382年),特置錦衣衛(wèi),下設鎮(zhèn)撫司,有監(jiān)獄和法庭,“察聽在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無不奏聞太祖知之”。太祖自稱:“惟此數(shù)人,譬如惡犬,則人怕。”他們可以隨意逮人,并進行不公開的審訊,“非法凌虐”—摘編自邱樹森、陳振江《新編中國通史》③明太祖設立錦衣衛(wèi);明成祖成立東廠;明憲宗成立西廠。合稱“廠衛(wèi)”。3.措施—在地方:①明太祖將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互不統(tǒng)屬。中央行中書省布政使司(民政財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揮使司(軍務)影響:中央權力加強,地方權力削弱。二、強化皇權②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明初藩王分封圖特點:權力分散與制衡,加強了皇權。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 中央改革 地方改革 行政 ①明太祖廢除丞相,提升六部職權,直接向皇帝負責。 地方權力 ①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互不統(tǒng)屬。軍事 ②設五軍都督府,軍隊調(diào)動和武官任命權統(tǒng)歸兵部。 分封制 ②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jiān)控地方,鞏固皇室。監(jiān)察 ③設立錦衣衛(wèi)(明太祖),設立東廠(明成祖),設立西廠(明憲宗)合稱“廠衛(wèi)”,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趨勢: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1、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鑒于“人君不能躬覽庶政”“大臣得以專權自恣(放縱)”的狀況而采取的措施是()A.將行中書省權力一分為三 B.實行科舉制,擴大統(tǒng)治基礎C.廢除丞相,提升六部職權 D.實行行省制度,加強管理2、明朝設立了五軍都督府,都督由皇帝親選,各都督府負責軍隊管理,有統(tǒng)兵權但無調(diào)兵權。兵部有調(diào)兵權但無統(tǒng)兵權,而且調(diào)兵需要有皇帝的命令。這些舉措旨在()A.強化君主權力 B.加強北方防御C.解決邊患危機 D.提高軍隊戰(zhàn)力當堂達標CA三、科舉考試的變化八股取士、八股文、影響3.措施—改革科舉:八股取士考試范圍:答題標準:答題格式:任務四:閱讀課本,完成下列問題。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八股文三、科舉考試的變化危害: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材料一:“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顧炎武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 中國 占百分比漢代 45(件) 28 62﹪隋唐 45(件) 32 71﹪宋元 67(件) 38 57﹪明清 472(件) 19 4﹪材料二:消極: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科技創(chuàng)新和社會進步。材料: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jīng)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jīng)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選自《明史》【溫故知新】科舉制的發(fā)展歷程創(chuàng)立發(fā)展完善僵化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創(chuàng)立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創(chuàng)立殿試制度宋朝嚴格考試程序增加取士名額明清八股取士觀點:制度創(chuàng)新能推動社會發(fā)展。“四書”“五經(jīng)”八股文當堂達標1.法國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16941778)曾在探究中國停滯不前之謎時指出,可能是因為他們語言的特征,他們把語言放在一切知識之上。下列能佐證該觀點的是()A.八股文考試形式呆板 B.政府大力發(fā)展科舉制度C.科考命題來源不固定 D.政府鼓勵官民上書言事2、材料研讀:在中國有過這樣一種考試,這就是后以經(jīng)義八股為主要內(nèi)容的科舉考試。對人經(jīng)典知識的把握及表達這種把握的能力確突是最難客觀化的,而中國人卻把這種把握乃表達人文知識的能力測驗實現(xiàn)為一種全國規(guī)模的、能相當客觀、準確地判卷的考試并行之有效地實行了數(shù)百年。八股取士也許力難勝任出最好的文學、最好的思想或者救國救民的重任,但至少從它履行其作為入仕的“敲門磚”的功能看來還相當有效……不管它有多少毛病,無論如何,有它也許終勝于一個貧寒子弟要想上升,完全無路可入、無門可敲,或者只有一些鼠隙犬洞的情況。材料中八股取士開始于何時 “經(jīng)義”指的是哪些考試范圍 說說“八股取士”的利與弊。時間:明朝。范圍:“四書”“五經(jīng)”。利:使考試更規(guī)范、更公平,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能夠有機會參政。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人們的聰明才智,阻礙了社會的進步。A四、民族關系民族、措施、影響四、民族關系任務六:根據(jù)課本內(nèi)容,總結明朝改善民族關系的舉措。1、女真族(東北)1)措施:2)影響:2、蒙古族(西北)1)措施:2)影響:設奴兒干都司1571年,封蒙古俺答汗為王,達成通貢和互市的協(xié)議 隆慶和議。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庫頁島,在明朝前期就已納入有效管理。結束了明朝與蒙古約200年的的敵對狀態(tài),此后明朝與蒙古之間很少爆發(fā)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當堂達標1.永樂年間,明成祖在黑龍江下游設置奴兒干都司,下屬184衛(wèi)、20所。明成祖此舉意在()A.加強對東北女真的直接管理 B.增強對東北女真的深入了解C.促進各民族間相互交流交融 D.推動東北女真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2.隆慶和議后,蒙古人以牲畜、皮張等貨物換取內(nèi)地商販的鐵鍋、布匹和綢緞等物。俺答汗時還在漢人的幫助下,建筑了庫庫和屯(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城。這表明隆慶和議有助于()A.蒙古族積極學習外來絲織技術 B.明政府加強對蒙古的統(tǒng)治C.蒙古與明朝經(jīng)濟文化交流增多 D.明朝和蒙古不再發(fā)生戰(zhàn)爭AC課堂小結明朝的統(tǒng)治明朝的建立強化皇權科舉考試的變化民族關系{{{{時間、建立者、都城靖難之役中央(廢除丞相、權分六部、廠衛(wèi))地方(設三司、分封諸王)八股取士八股文東北女真北方蒙古繪制思維導圖,談談你的收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