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蘇教版●X一年級下冊核心素養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這里面有空氣嗎》是蘇教版一年級科學下冊中的一個重要章節,旨在通過一系列直觀、有趣的實驗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空氣的存在、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本課內容貼近生活,易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培養小學生科學觀察、實驗操作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環節。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處于科學學習的啟蒙階段,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但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動手能力有限。因此,教學活動應注重趣味性、直觀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動手操作和直觀感受,幫助學生建立對空氣的基本認識。核心素養分析1. 科學探究能力:通過觀察、提問、假設、實驗、結論等步驟,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2. 科學思維能力:通過比較、分析實驗現象,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3. 社會責任感:認識到空氣對生命的重要性,激發保護環境的意識。教學重點理解空氣的存在及其基本特性。教學難點通過實驗觀察,認識到空氣占據空間并能被壓縮的特性。教具準備透明塑料袋、氣球、水槽、吸管、注射器、蠟燭、火柴、實驗記錄表、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關于風的動畫視頻,提問:“風是從哪里來的?我們能看見它嗎?摸得到它嗎?”引發學生思考。 觀看視頻,討論并嘗試回答老師的問題。 通過視頻和提問,激發學生興趣,引出“空氣”這一主題。二、講授新課 1. 活動一:捕捉空氣 示范如何用透明塑料袋捕捉空氣,并引導學生嘗試。 活動二:空氣占據空間 將半滿水的水槽旁放置一個空杯子,讓學生預測并觀察當杯子傾斜壓入水中時發生了什么。 3. 活動三:吹氣球比賽組織吹氣球比賽,引導學生注意氣球變大過程中手的感受。 4. 活動四:熄滅蠟燭 點燃蠟燭,用吸管向蠟燭吹氣,觀察現象。再用注射器抽取空氣后迅速釋放到蠟燭火焰附近,觀察并記錄結果。 小組合作,動手捕捉空氣,觀察塑料袋的變化。 觀察、記錄實驗現象,討論原因。 分組比賽,交流吹氣球時的體驗。 觀察實驗,討論空氣流動與燃燒的關系。 直觀感受空氣的存在。 理解空氣占據空間的概念。 體驗空氣可以被壓縮的特性。 理解空氣對燃燒的影響,增強安全意識。三、課堂練習 1. 空氣是看不見的。(√) 2. 空氣沒有重量。(×) 3. 我們可以用塑料袋捕捉到空氣。(√) 4. 空氣不能占據空間。(×) 5. 吹滅蠟燭是因為吹走了蠟燭周圍的空氣。(√) 獨立完成練習,小組討論正確答案的理由。 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檢驗學習成效。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強調空氣的重要性。 分享本節課的學習收獲,提出疑問。 總結歸納,促進知識內化。板書設計《這里面有空氣嗎?》 一、空氣的存在 捕捉空氣實驗 二、空氣的特性 占據空間 可被壓縮 三、空氣的作用 影響燃燒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實驗活動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小組合作,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 不足之處: 部分學生在實驗操作中不夠細致,影響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時間分配上,個別探究活動略顯倉促,未能充分展開討論。 教學建議: 加強實驗前的操作指導,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正確進行實驗操作。 適當調整活動時間安排,給予每個探究活動更充分的討論時間,加深理解。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