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小學科學【素養測評】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物和棲息地》測試基礎卷題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總分得分一、知識廣場(每空 1 分,共 10 分)生物連同它們周圍的環境叫做(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如果植物、動物及( )的數量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且變化不大,這種狀態就叫做生態平衡。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 ),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 )。生態瓶中的植物通過( )作用為動物提供氧氣,動物通過呼吸作用為植物提供( ),它們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像蝗蟲這樣,體色與環境顏色十分相似,人們把這種體色稱為( ),這是生物適應環境的一種表現。駱駝腳掌寬大,腳墊厚實,有利于在滾燙的沙漠行走;鼻孔可( )、睫毛( )可抵御風沙。許多鳥類每年都要進行( ),這是它們適應環境變化的一種行為。二、判斷大廳(每題 2 分,共 20 分)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食物鏈的起始環節一定是綠色植物。( )為了讓生態瓶中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應該把生態瓶放在黑暗的地方。( )保護色只能為動物提供隱蔽自己的機會,對它們捕食獵物沒有幫助。( )北極熊的白色皮毛不僅能起到保暖作用,還具有保護色的功能。( )沙漠中的植物葉子都很大,以增加水分蒸發,保持體內水分平衡。( )生態系統中的平衡是不變的,一旦遭到破壞,就無法恢復。( )做生態瓶時,水生植物的數量越多越好。( )青蛙冬眠是對寒冷環境的一種適應。(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變,對生物的生存沒有影響。( )三、選擇樂園(每題 2 分,共 30 分)下列屬于生態系統的是( )。A. 一群羊 B. 一條河中的所有魚 C. 一片草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在這條食物鏈中屬于( )。A. 生產者 B. 消費者 C. 分解者制作生態瓶時,以下做法正確的是( )。A. 用新鮮的自來水 B. 讓生態瓶保持一定的光照 C. 一次性放入大量的小魚下列動物中,( )的體色不屬于保護色。A. 雪地里的雷鳥 B. 綠色草地上的蝗蟲 C. 花叢中的蝴蝶下列植物中,適合生長在沙漠環境中的是( )。A. 香蕉樹 B. 仙人掌 C. 松樹下列現象中,屬于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是( )。A. 蚯蚓在土壤中活動,使土壤疏松森林能保持水土C. 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在一個草原生態系統中,以下食物鏈正確的是( )。A. 陽光→草→羊→狼 B. 草→羊→狼 C. 狼→羊→草下列生物之間屬于競爭關系的是( )。A. 草原上的狼和羊 B. 稻田里的水稻和雜草 C.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許多鳥類在冬天來臨之前會飛到南方溫暖的地方越冬,春天又飛回北方,主要原因是( )。A. 南方的食物更豐富 B. 南方的天敵少 C. 適應溫度的變化下列關于生態平衡的說法,錯誤的是( )。A. 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B .生態平衡意味著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恒定不變C.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來維持生態平衡下列動物中,( )具有擬態的特點。A. 枯葉蝶 B. 老虎 C. 斑馬以下人類活動中,對生態平衡有利的是( )。A. 植樹造林 B. 圍湖造田 C. 過度放牧生態瓶中的小魚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數增多,可能是因為( )。A. 水中氧氣不足 B. 水中食物不足 C. 小魚想曬太陽下列關于棲息地的說法,錯誤的是( )。A. 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棲息地B . 棲息地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條件C. 一種生物只能在一個棲息地生活下列現象中,不能體現生物適應環境的是( )。A. 變色龍會隨環境改變體色 B. 大樹底下好乘涼 C. 竹節蟲的身體像竹節四、問題城堡(每題 4 分,共 20 分)簡述什么是生態系統以及它的組成部分。舉例說明食物鏈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并解釋為什么食物鏈通常不超過 5 個環節。制作生態瓶時,為什么要選擇合適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有很多,請列舉三種并分別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有哪些影響?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生態平衡?五、科學探究(8 分)某科學小組為了研究 “不同水生植物對生態瓶中水質的影響”,設計了以下實驗準備三個相同的透明塑料瓶,分別標記為 A、B、C。在每個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水和相同的小魚。在 A 瓶中放入適量的金魚藻,B 瓶中放入等量的水葫蘆,C 瓶作為對照不放入任何水生植物。將三個生態瓶放在相同且適宜的環境中,定期觀察并記錄水質變化情況(以水的清澈程度為指標)。實驗結果如下表:時間 A 瓶(有金魚藻) B 瓶(有水葫蘆) C 瓶(無植物)第 3 天 較清澈 較清澈 稍渾濁第 6 天 清澈 很清澈 渾濁第 9 天 非常清澈 非常清澈 很渾濁(1)該實驗的變量是什么?(2 分)(2)根據實驗結果,你能得出什么結論?(6 分)六、拓展長廊(每題 6 分,共 12 分)假設你是一名環保志愿者,要向社區居民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請你簡要列出三條宣傳要點。請從生態系統的角度分析,如果一個湖泊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會對湖泊中的生物產生哪些影響?答案及解析一、知識廣場答案:生態系統;微生物解析:生態系統涵蓋生物及其周圍環境,生態平衡依賴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數量的相對穩定。微生物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中起著關鍵作用。答案:生產者;消費者解析:生產者如綠色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食物,消費者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需依賴生產者。答案:光合;二氧化碳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供動物呼吸,動物呼吸產生二氧化碳供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相互依存關系。答案:保護色解析:保護色使生物體色與環境相似,利于隱蔽自己、躲避天敵或捕食獵物。答案:關閉;較長解析:駱駝這些身體特征是對沙漠環境的適應,可關閉鼻孔和較長睫毛抵御風沙。答案:遷徙解析:鳥類遷徙是為適應環境變化,如尋找適宜溫度、食物和繁殖地。二、判斷大廳答案:×解析: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及其周圍環境,包括陽光、空氣、水等非生物部分,才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僅有生物部分不完整。答案:√解析:食物鏈通常從綠色植物開始,因為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是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最初來源,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答案:×解析:生態瓶中的植物需要光照進行光合作用,為動物提供氧氣和食物。放在黑暗處,植物無法光合作用,會導致生態瓶內生物因缺氧和缺乏食物而難以生存。答案:×解析:保護色不僅能幫助動物隱蔽自己躲避天敵,還能在捕食獵物時起到偽裝作用,使獵物不易察覺,提高捕食成功率。答案:√解析:北極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極,白色皮毛與環境顏色一致,既可以保暖,又能作為保護色,便于其隱藏自己接近獵物或躲避危險。答案:×解析:沙漠環境干旱缺水,植物葉子通常很小,甚至退化成刺,以減少水分蒸發,保持體內水分平衡。葉子大的植物水分蒸發快,不適合在沙漠生長。答案:×解析: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雖然遭到破壞后恢復困難,但在一定程度和條件下,生態系統可以逐漸恢復。答案:×解析:生態瓶中生物數量需保持合適比例。水生植物過多,可能會導致空間競爭、夜間呼吸作用消耗過多氧氣等問題,影響生態瓶的平衡。答案:√解析:青蛙是變溫動物,冬眠是它們對寒冷環境的一種適應策略。冬眠時青蛙新陳代謝減緩,減少能量消耗,度過食物短缺和寒冷的冬季。答案:×解析: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變,如砍伐森林、污染水源、排放溫室氣體等,會對生物的生存產生嚴重影響,導致生物棲息地破壞、物種數量減少等。三、選擇樂園答案:C解析: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一片草原既有草、羊、狼等生物,又有陽光、空氣、土壤等非生物部分,屬于生態系統。一群羊和一條河中的所有魚都只是生物部分的一部分,不構成完整生態系統。答案:B解析:蝦米不能自己制造食物,以其他生物為食,在食物鏈中屬于消費者。生產者能自己制造食物,分解者主要是細菌、真菌等,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答案:B解析:新鮮自來水含有氯氣等對生物有害的物質,需晾曬后使用;生態瓶應保持一定光照,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一次性放入大量小魚會導致氧氣和食物不足,破壞生態平衡。所以 B 做法正確。答案:C解析:雪地里的雷鳥冬季羽毛白色與雪地顏色一致,綠色草地上的蝗蟲體色綠色與草地相似,都屬于保護色?;▍仓械暮伾r艷,主要用于吸引異性,不屬于保護色。答案:B解析:仙人掌葉子退化成刺,莖肉質可儲存水分,適應沙漠干旱環境。香蕉樹適合高溫多雨環境,松樹一般生長在山地等環境。答案:C解析:海豹皮下脂肪很厚,可保暖,適應寒冷的海洋環境,屬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蚯蚓使土壤疏松、森林保持水土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而非適應。答案:B解析: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綠色植物),陽光不屬于食物鏈成分,食物鏈箭頭方向從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草→羊→狼是正確的食物鏈。答案:B解析:稻田里的水稻和雜草相互爭奪陽光、水分、養分等資源,屬于競爭關系。狼和羊是捕食關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共生關系。答案:C解析:許多鳥類遷徙主要是為了適應溫度變化。冬季北方寒冷,食物短缺,南方溫暖且食物相對豐富,鳥類遷往南方越冬,春天再飛回北方繁殖。雖然南方食物豐富和天敵少也是因素,但主要原因是適應溫度變化。答案:B解析: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并非恒定不變。生態系統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維持這種平衡。答案:A解析:枯葉蝶的外形像枯葉,這是典型的擬態,可使其在環境中不易被發現。老虎和斑馬的斑紋主要用于偽裝或警示,不屬于擬態。答案:A解析:植樹造林可以增加植被覆蓋率,保持水土、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等,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圍湖造田會破壞湖泊生態系統,過度放牧會導致草原退化,都對生態平衡不利。答案:A解析:生態瓶中的小魚浮出水面呼吸次數增多,最可能原因是水中氧氣不足,小魚需要到水面獲取更多氧氣。水中食物不足一般不會導致小魚頻繁浮出水面呼吸,小魚想曬太陽不是其浮出水面呼吸次數增多的主要原因。答案:C解析:不同生物有不同棲息地,棲息地為生物提供生存基本條件。但有些生物可能因環境變化或自身習性等原因,會在多個棲息地生活,并非只能在一個棲息地生活。答案:B解析:變色龍隨環境改變體色、竹節蟲身體像竹節都體現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大樹底下好乘涼是因為大樹的蒸騰作用等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是生物影響環境,而非生物適應環境。四、問題城堡答案:生態系統是生物連同它們周圍的環境。它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消費者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分解者主要是細菌、真菌等,能將動植物遺體等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等,為生物提供生存的基本條件。解析:明確闡述生態系統定義,分別說明生物部分各類生物特點及非生物部分的組成和作用。答案:例如在 “草→兔→狼” 這條食物鏈中,草是生產者,兔以草為食,狼以兔為食,它們之間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食物鏈通常不超過 5 個環節,是因為能量在食物鏈傳遞過程中會逐漸減少。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能量沿食物鏈流動時,每經過一個營養級,大部分能量會因呼吸作用等散失,傳遞到下一營養級的能量所剩不多,難以維持更多環節生物的生存。解析:先舉例說明食物鏈中生物關系,再從能量傳遞角度解釋食物鏈環節有限原因。答案:選擇合適生物種類和數量是為了維持生態瓶的平衡。不同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有不同作用,如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氣和食物,動物作為消費者參與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生物種類過少,生態系統功能不完善;種類過多,可能導致競爭激烈,破壞平衡。數量方面,如果植物太少,產生氧氣和提供食物不足;動物太多,會因氧氣和食物短缺無法生存。合適的生物種類和數量才能保證生態瓶內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正常進行,使生物長期生存。解析:從維持生態平衡、生物功能、種類和數量影響等方面闡述選擇合適生物種類和數量的原因。答案:保護色:如蝗蟲的體色與周圍環境顏色相近,便于它們隱藏自己,躲避天敵或捕食獵物。擬態:枯葉蝶的外形像枯葉,能使其在環境中不易被發現,保護自己。生理結構適應:駱駝的駝峰儲存脂肪,可分解產生水和能量,適應沙漠缺水環境;仙人掌葉子退化成刺,減少水分蒸發,適應干旱環境。解析:分別列舉保護色、擬態、生理結構適應三種方式,并舉例說明生物如何通過這些方式適應環境。答案: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的影響包括:砍伐森林,破壞生物棲息地,導致生物種類減少;過度捕獵,使某些物種數量急劇下降甚至滅絕;工業污染排放,污染空氣、水和土壤,影響生物生存;圍湖造田等改變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為保護生態平衡,我們應該做到:植樹造林,增加植被覆蓋率,保護生物棲息地;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珍稀物種;合理利用資源,避免過度開發;減少污染排放,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解析:先列舉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常見活動,再從多個方面提出保護生態平衡的措施。五、科學探究(1)答案:該實驗的變量是水生植物的種類。解析:在整個實驗設計中,A 瓶放入金魚藻、B 瓶放入水葫蘆、C 瓶不放入任何水生植物,而其他條件如塑料瓶相同、河水等量、小魚相同且放置環境相同,唯一不同的因素就是水生植物的種類,所以該實驗的變量是水生植物的種類。(2)答案:①不同種類的水生植物對生態瓶中的水質有影響。從實驗數據可以看出,放入不同水生植物的 A 瓶和 B 瓶,水質變化情況與沒有水生植物的 C 瓶明顯不同。②金魚藻和水葫蘆都能改善水質。在整個實驗過程中,A 瓶(有金魚藻)和 B 瓶(有水葫蘆)的水質清澈程度始終優于 C 瓶(無植物)。③水葫蘆改善水質的效果相對金魚藻更好。在第 6 天和第 9 天的記錄中,B 瓶(有水葫蘆)的水質清澈程度描述為 “很清澈”“非常清澈”,優于 A 瓶(有金魚藻)描述的 “清澈”“非常清澈”。解析:通過對實驗結果中不同組水質變化情況的對比分析得出結論。從有植物和無植物組對比得出水生植物對水質有影響;從有植物的兩組與無植物組對比得出水生植物能改善水質;再從有不同植物的兩組之間對比得出水葫蘆改善水質效果更好。六、拓展長廊1. 答案:提供生態服務:生物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眾多重要的生態服務。例如,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凈化空氣,讓我們能夠呼吸到清新的空氣;森林和濕地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濫,保障我們的水資源供應和生活安全。維護生態平衡:各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同維持著生態平衡。一旦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比如,某種害蟲的天敵減少,可能導致害蟲大量繁殖,進而破壞農作物,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農業生產。促進經濟發展:生物多樣性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許多產業依賴生物資源,如農業、林業、制藥業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這些產業提供了原材料和發展基礎。此外,生態旅游也得益于生物多樣性,美麗的自然景觀和多樣的生物吸引大量游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解析:從生態服務、生態平衡、經濟發展三個不同但又相互關聯的角度闡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每個要點都結合具體實例,使宣傳要點更易理解。2.答案:影響生物生存:嚴重污染會破壞生物的棲息地,改變湖水的理化性質,如酸堿度、溶解氧含量等。例如,當湖水被重金屬污染后,許多水生生物無法適應這種環境變化,可能導致其生理功能紊亂,甚至死亡。一些對水質要求較高的生物,如某些浮游生物和貝類,可能會首先大量死亡,進而影響整個食物鏈。破壞食物鏈結構:湖泊中的生物通過食物鏈相互聯系。污染可能導致部分生物數量減少或滅絕,進而影響以它們為食的其他生物。比如,藻類是湖泊食物鏈的基礎,如果藻類因污染而大量死亡,以藻類為食的浮游動物就會缺乏食物來源,數量隨之減少,這又會進一步影響以浮游動物為食的魚類等生物,使整個食物鏈遭到破壞。降低生物多樣性:隨著污染程度的加劇,越來越多的生物種類無法在污染的湖泊中生存,生物多樣性會顯著降低。生物種類的減少會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下降,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減弱,難以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如氣候變化、疾病傳播等,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崩潰。解析:從生物生存環境改變、食物鏈破壞以及生物多樣性降低三個方面,基于生態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分析湖泊污染對生物產生的影響,每個方面都結合具體的生物類群和生態過程進行說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