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分區占領,后來美、英、法的占領區合并為西占區。德國投降,歐洲戰爭結束,是否意外著和平時代的到來?柏林會戰(第三帝國的末日)美、蘇、英、法分區占領德國德國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柏林會戰又稱柏林戰役(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后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這次戰役的勝利,標志著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和歐洲戰事的結束。走進二戰尾聲第八單元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第 18 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二戰后國際形勢發展的主要態勢是什么?冷戰對世界格局帶來了什么影響?什么是冷戰?是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人們在歡呼跳躍……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而戰爭才剛剛開始。——美國駐蘇參贊喬治·凱南(1945年)1945年 歡慶勝利大國互掐:冷戰問題1:柏林問題背后是哪兩個國家的角力?對待德國和日本等戰敗國的政策上,美國與蘇聯的分歧和爭斗同樣嚴重……如何處置戰敗的德國也就成為蘇聯與其西方盟國之間的重大問題……雙方不僅在德國賠償問題上發生了無窮爭吵,而且在德國統一的問題上更是意見相左……美蘇在東歐和德國、日本等問題上的對立愈演愈烈,成為冷戰爆發的最重要的直接原因。——徐藍《求真.求通.立德—徐藍學術論文集》問題2:美蘇的關系經歷了什么樣的轉變?1945年4月25日美蘇易北河斷橋會師1946年3月5日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從戰時盟友到戰后對手美國和蘇聯一、冷戰與兩極格局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合作探究1:美國和蘇聯為何會進行冷戰?“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法西斯的消亡導致戰時同盟合作的基礎瓦解,使得美蘇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蘇在戰時同盟掩蓋下的矛盾得以暴露......——沈志華《冷戰五書》二戰結束后戰時同盟基礎不復存在一、冷戰與兩極格局美蘇兩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尖銳對立美國的制度是最合理的社會制度!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最美好的社會!國家戰略的對立社會制度的差異全球擴張戰略美國戰后欲稱霸世界,在全球進行擴張,將蘇聯視為最大障礙。蘇聯努力擴大在東歐的影響,與美國矛盾尖銳。保衛國家安全戰略一、冷戰與兩極格局問題3:美國視蘇聯為稱霸路上的最大障礙,必想除之而后快,為何兩者沒有爆發熱戰?在戰爭的硝煙還未散盡、人們對戰爭的恐懼還刻骨銘心之時,發動并無取勝把握的熱戰畢竟不是時機。在爭奪東歐不斷失敗之后,美國統治階級內部經過一番爭執,最終選定了對蘇發動“冷戰”。——劉笑盈《冷戰的興起與歐洲的重組》二戰帶來了深刻災難,人民對戰爭深惡痛絕,和平成為時代的主流如圖是關于冷戰的一幅漫畫,雙方核導彈上寫的是:“再怎么也用不了,因為對方會報復,都有核武器,就跟都沒有差不多”。雙方勢均力敵,都擁有核武器,不敢貿然開戰一、冷戰與兩極格局第一次柏林危機,美蘇全面對峙與兩極格局形成。問題4:美蘇對峙兩極格局如何形成?對德國產生了什么影響?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政治 杜魯門主義1947.3 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1947.9經濟 馬歇爾計劃1947.6 經濟互助委員會1949軍事 北約1949.4 華約1955.5地緣 政治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第一次柏林危機后德國分裂,分裂的德國在地緣上被劃分為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兩大陣營。民眾開始承受長達半個世紀分裂之苦。冷戰開始于政治割裂兩大經濟體系兩極格局正式形成一、冷戰與兩極格局問題5:兩極格局有什么特點?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強于蘇聯和它的盟國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集團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極 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綜合實力強大的國家或地區兩極格局美蘇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一、冷戰與兩極格局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兩極格局瓦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20c50s-60s兩極對峙形成20c60s末至80s末多極化趨勢出現美蘇既對抗又緩和20c80s中至90c初蘇東劇變兩極格局瓦解1991年至今兩極格局之美蘇爭霸的概況50s中—60s初 蘇聯 美國領導人態勢 /特點 緩和事件 對抗事件 原因 影響 第一階段:以緊張為主,美攻蘇守風險空前嚴重赫魯曉夫肯尼迪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緩和緊張并存、緊張為主,優勢在美 )緩和原因:蘇聯提出與美國“平起平坐”實現“美蘇合作”緊張原因: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不同,兩極格局形成,冷戰對抗優勢在美:美國此時的經濟穩步發展,綜合國力遠遠超過蘇聯。美蘇開展對話,1955年簽訂《對奧和約》;1955年與聯邦德國建交;1959年赫魯曉夫訪美1958年11月第二次柏林危機,1961年柏林墻修筑;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1.冷戰的發展: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知識擴展:美蘇爭霸與中國關系美國態度:扶蔣反共到孤立中國,進入對抗狀態。原因:推行全球霸權政策,兩大陣營對峙,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蘇聯態度:友好的同盟關系到中蘇關系惡化友好原因: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一致。惡化原因:蘇聯推行霸權,企圖控制中國。被謊言遮蓋的歷史: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事件真相1958年1月,蘇聯的第一艘核動力潛艇試航成功。外出潛艇與基地的通訊和聯絡問題便提上了議事日程。毛澤東贊成在中國南方修建長波電臺,因為隨著中國潛艇部隊的建立,中國也有這方面的需求。只是他提出,修建長波電臺飛費用全部由中國承擔,所有權屬于中國,蘇聯可以使用。赫魯曉夫一再表示,蘇聯可以提供貸款。毛澤東寧愿不搞長波電臺,也不愿意蘇聯插手。赫魯曉夫才意識到,“長波電臺”和“共同艦隊”的建議“觸及了這個曾長時期受到外國征服者統治的國家的敏感問題”,“觸及了中國的主權”。兩極格局之美蘇爭霸的概況60S中—70S末 蘇聯 美國領導人態勢 緩和事件 對抗事件 原因 第二階段:蘇攻美守1.冷戰的發展:勃列日涅夫尼克松蘇攻美守美守原因:經濟危機影響;侵越戰爭軍事損失;西歐日本的崛起;蘇攻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重點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尼克松調整政策,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收縮:調整與日、西歐的伙伴關系;結束越南戰爭;中美關系正常化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直接威脅海灣地區和印度洋地區;在歐洲依然保持與美的對峙。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知識擴展:美蘇爭霸與中國關系美國:態度:中美關系緩和、建交;原因:美處于守勢;中國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提高。蘇聯:態度:嚴重惡化(甚至發生武裝沖突)原因:勃執政期間軍事力量強大,奉行積極擴張政策;大國主義。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這標志著自新中國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絕的局面終于打破。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抓住機遇,促成中美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從而結束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態。 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表現 原因西歐日本2.多極力量的成長: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1)資本主義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聯合的原因:①歐洲聯合思想由來已久。②戰后,歐洲各國實力削弱,國際地位下降,需要重振歐洲③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④法德和解⑤應對美、蘇的威脅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崛起原因:(1)把發展經濟作為立國方針,制定合平國情經濟發展戰略,加強國家指導;(2)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人才(3)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加快產業的更新換代;(4)美國的扶植;(5)戰后日本一系列民主改革;(6)經濟非軍事化.1950——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年均增長率統計圖沖擊美蘇兩極格局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2.多極力量的成長:②表現:A.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B.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擁有“兩彈一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2)社會主義陣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①原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尼克松訪華196419721967197119701979中日建交中美建交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沖擊美蘇兩極格局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2.多極力量的成長:(3)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重要表現:①萬隆會議:1955年,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體現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萬隆精神”②不結盟運動: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 ①奉行以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基礎的獨立的外交政策; ②支持民族獨立運動;③不參加大國軍事同盟;④不與大國締結雙邊軍事協定;⑤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正式形成:1961年9月,貝爾格萊德召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沖擊美蘇兩極格局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兩極格局之美蘇爭霸的概況80年代 蘇聯 美國領導人態勢 緩和事件 對抗事件 原因 戈爾巴喬夫里根美攻蘇守:美國強硬,蘇聯全面收縮第三階段:美攻蘇守1.冷戰的發展:A.美蘇首腦多次會晤;B.蘇軍撤出阿富汗,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C.簽署限制武器和裁軍條約;D.中蘇關系正常化美國實施軍備競賽,實行“星球大戰計劃”,拖垮蘇聯美攻原因:80年代經濟復蘇;里根政府的強硬態度。蘇守原因:蘇經濟困難,社會矛盾激化;侵略阿富汗,負擔沉重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凸顯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一)美蘇關系既緩和又緊張,美國占優勢緩和:赫魯曉夫訪美緊張:①1961第二次柏林危機②1962古巴導彈危機蘇攻美守①蘇聯1979入侵阿富汗。②美國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同時大搞軍備競賽,提出并著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美國強硬,蘇聯全面收縮①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多層次對話機制;②簽署限制武器、裁軍條約③蘇聯從阿富汗撤軍, 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④蘇中關系正常化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原因: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直接: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外部: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2.影響:標志著冷戰結束,美蘇兩極格局崩潰。“和平演變”:1957年4月23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紐約發表演說,明確提出了和平演變社會主義的六項政策。同年6月,他又在舊金山發表演說,明確提出要將中國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中國第三代或第四代身上。東歐劇變:是指1989年前后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在短時間內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事件。(二)蘇聯解體-1991年三、兩極格局的瓦解(三)冷戰的影響1.積極影響(1)有利于緩解世界緊張局勢,在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2)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進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3)為各種力量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機會,促進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2.消極影響(1)大國強權政治色彩濃厚,導致戰后霸權主義盛行。(2)美蘇兩國為謀求政治霸權展開了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蕩,導致了朝鮮半島和德國的長期分裂。(3)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三、兩極格局的瓦解冷戰的發展——世界格局的演變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 多極化趨勢加強(一超多強)科技領域遏制與對抗沒有出路,和平與合作才能共贏【結語】遏制與對抗沒有出路,和平與合作才能共贏超越意識形態,和平相處 相互尊重;結伴而不結盟,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摒棄冷戰思維,實現合作共贏;以對話解決爭端,用協商化解分歧。1、二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在國家戰略、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沖突,使它們從戰時盟友變成冷戰對手,逐漸形成兩極格局。下列與兩極格局相關的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杜魯門主義出臺 ②北約建立③古巴導彈危機爆發 ④兩德統一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A習題演練2、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亞非拉贏得民族獨立的國家發出呼聲的愿望日益強烈。在鐵托等人的推動下,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關于不結盟運動,表述正確的是A.倡導并建立了國際經濟新秩序 B.發起國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C.徹底瓦解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 D.有力地沖擊了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