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倫敦,慶祝勝利的軍人和市民莫斯科,母親與兒子相聚紐約時代廣場 勝利之吻人們在歡呼跳躍……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而戰爭才剛剛開始。——美國駐蘇參贊喬治·凱南(1945年)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第18課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8課一、冷戰與兩極格局1.冷戰(1947-1991)(1)含義:是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時間對手表現與特征這次戰爭和過去不同了:無論誰占領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強加它自己的社會制度。不可能有別的情況。——1945年斯大林勝利已使美國人民有經常而迫切的必要來領導世界了。——1945年杜魯門一、冷戰與兩極格局(2)原因:(為何是美蘇?為何是冷戰?)①根本:美國和蘇聯在國家戰略、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沖突。(學習聚焦)國家戰略:美國全球擴張戰略和蘇聯保障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發生尖銳矛盾。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美蘇失去戰時同盟的基礎,美蘇雙方的對外政策都從合作轉向了對抗,態度逐漸強硬。③二戰后,美蘇成為勢均力敵的兩個超級大國;西歐普遍衰落一、冷戰與兩極格局(2)原因:(為何是美蘇?為何是冷戰?)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就意味著近300年來以維持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關系格局已被美蘇兩極格局取代。——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④雅爾塔體系奠定兩極格局的框架⑤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對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威力巨大,深刻教訓2.兩極格局:1955-1991雅爾塔體系19451991戰后世界秩序劃分各國邊界建立聯合國等政治格局兩極格局19551991奠定 基礎從屬于“冷戰”19471991對抗 形式一、冷戰與兩極格局…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不僅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屈服于蘇聯的勢力影響,而且還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丘吉爾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對冷戰的爆發推波助瀾(導火索)。2.兩極格局:1955-1991(1)序幕:(2)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冷戰”正式開始)……今日世界已面臨嚴重的局勢,所有國家必須在兩種生活方式中挑選一種,一種是“自由國家”,一種是“極權政權”。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產主義的滲入。——杜魯門,1947一、冷戰與兩極格局知識拓展:馬歇爾計劃與杜魯門主義的聯系、區別和實質聯系: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志著美國對外政策已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延續和擴大,是更隱蔽的杜魯門主義,兩者相互聯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區別:杜魯門主義表現為公開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蘇,而馬歇爾計劃則采用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定資本主義制度,控制歐洲,聯合西歐各國共同反共反蘇。實質: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穩定資本主義統治秩序,確立和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在經濟上的表現。2.兩極格局:1955-1991一、冷戰與兩極格局(4)特點:“北約”與“華約”對峙示意圖①兩極格局是不對稱的,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越南戰爭(1961-1973)②兩極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朝鮮戰爭(1950-1953)③國際關系總體形勢:全面冷戰、局部熱戰,冷熱交織史料閱讀:……從經濟狀況和經濟潛力看,當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未來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們有生之年,我們將看到五大超級經濟力量:美國、蘇聯、西歐、中國,當然還有日本……——《尼克松在堪薩斯城的講話》(1971年)2.兩極格局:1955-1991⑤美蘇兩國都竭力避免直接沖突(代理人戰爭)——避免大戰的自我控制機制④大國之間的利益之爭,軍備競賽激烈(核競賽)⑥兩極格局中孕育著多極化發展趨勢一、冷戰與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冷戰三者之間的關系雅爾塔體系“冷戰”兩極 格局框架、基礎組成、體現對峙形式加劇形成雅爾塔體系奠定兩極格局的基礎,導致兩極格局形成;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雅爾塔體系下,兩極對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冷戰。——兩極格局也稱冷戰格局。兩極對抗形式(一)冷戰的發展(50年代中-60年代初的美蘇關系)1.特征:古巴與美國本土相距僅217公里;短程導彈2分鐘可毀滅佛羅里達;中程導彈5分鐘可毀滅1/3國土。既有緩和又有對抗2.表現:赫魯曉夫訪美第二次柏林危機(1958.11)古巴導彈危機(1962.10)1959年9月,赫魯曉夫訪美,會見瑪麗蓮·夢露這堵墻全長165公里,分內外兩層,兩墻之間有100米寬的“無人地帶”。墻邊設有280個觀察哨、137個地堡、273個警犬樁以及總計108公里長的坑道。——孟鐘捷、霍仁龍主編《地圖上的德國史》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美國:海上大封鎖8艘航母;183艘軍艦B52轟炸機;1627枚核彈蘇聯:部署核導彈蘇聯:撤走導彈導彈危機(1962.10.15-28)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二)多極的成長1.資本主義陣營分化歐洲聯合發展195119581967起步經濟共同體原子能共同體歐洲共同體煤鋼共同體發展三位一體日本經濟騰飛——謀求成為“政治大國”歐洲聯合原因:①聯合思想由來已久。②法德和解。③戰后歐洲國際地位下降④美蘇爭霸的影響。⑤經濟發展的需要。日本跟著美國腳步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大平正芳(1972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示意圖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2.社會主義陣營瓦解東歐反蘇控制;中蘇關系破裂波茲南事件(1956):蘇聯干涉波蘭內政匈牙利事件(1956):蘇聯鎮壓匈牙利人民游行示威“布拉格之春”(1968):蘇聯鎮壓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體制改革1956年,蘇共二十大后,中蘇之間的政治分歧逐漸加大。1957年,莫斯科會議后,蘇共領導人推行大國沙文主義路線。1958年,蘇聯向中國提出建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的要求。1960年,蘇聯宣布撤走1390名專家,廢除257個科技合作項目。1961年,在中國出現嚴重經濟困難時期,蘇聯強行逼債。1969年,蘇聯出動坦克、武裝部隊,入侵我國領土珍寶島。1965年3月,在莫斯科召開有19個國家共產黨代表參加的會議,中國、朝鮮、羅馬尼亞等7個黨拒絕參加,表明社會主義陣營已經公開分裂(二)多極的成長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3.中國地位提高4.第三世界興起——發展中國家登上舞臺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萬隆會議基礎不結盟運動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下舉行了萬隆會議,由此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提出不結盟和非集團化原則。這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的重要標志。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開幕(二)多極的成長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西方陣營逐漸分化2.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3.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4.第三世界的興起與發展有力沖擊了兩極格局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二)多極的成長1945年 1955年 1991年雅爾塔體系確立為兩極格局形成奠定基礎華約建立,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形成標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三、兩極格局瓦解(一)美蘇關系由緊張到緩和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大搞軍備競賽,實施“戰略防御計劃”。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走向緩和。①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②裁軍取得重要進展:1987年,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91年,兩國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③蘇聯實行戰略收縮,從阿富汗撤軍(1988年),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1990年)。三、兩極格局瓦解(二)蘇聯與中國關系實現了正常化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1989年5月15日,戈爾巴喬夫以“蘇共中央總書記”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的雙重身份,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4天的正式訪問。這是蘇聯最高領導人30年來首次踏上中國的領土。三、兩極格局瓦解美蘇冷戰的階段表現時間 事件1958年1962年1979年1985年1987年1991年第二次柏林危機與“柏林墻”古巴導彈危機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大搞軍備競賽,提出“戰略防御計劃”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美蘇簽署《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激烈緩和第一階段 50年代末——60年代初 第二階段 60年代中——70年代末 第三階段80年代——90年代初既有緩和 又有緊張 蘇攻美守 美攻蘇守歸納總結蘇東劇變——兩極格局的瓦解1989年波蘭、匈牙利發生政變柏林墻被推翻1989年11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等前社會主義國家都發生了劇變8·19事件戈爾巴喬夫被宣布不能履行總統職務1991年1991年12月26日蘇聯正式解體南斯拉夫解體(三)兩極格局崩潰1.原因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最終形成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局面。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失敗外部原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根本原因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長期得不到糾正三、兩極格局瓦解2.標志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3.影響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隨之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三、兩極格局瓦解兩極對峙形成20世紀四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中期多極化趨勢出現美蘇既對抗又緩和20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兩極格局瓦解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裂變漸變劇變小結: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歷程三、兩極格局瓦解當今世界格局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目前是“一超多強”。美蘇爭霸結束了,美俄關系依然緊張;冷戰結束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材料:關于人類文明發展取向和制度選擇的意識形態沖突已經隨著蘇聯退出歷史舞臺而告終結,因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襲君主制、法西斯與共產主義這類相對的意識形態”,于是自由民主成為“人類意識形態進步的終點”和“人類統治的最后形態。”——據 費朗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弗朗西斯·福山三、兩極格局瓦解總結:世界格局的演變01維也納體系以歐洲為中心1815年制裁拿破侖的維也納會議后形成0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戰后建立動搖了歐洲為中心的體系03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1955年確立兩極格局04多極化趨勢加強一超多強三、兩極格局瓦解冷戰的發展——世界格局的演變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 多極化趨勢加強(一超多強)本課小結1、1985年到1991年,美蘇關系走向緩和。美蘇領導人進行了5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從1987年起,美蘇先后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關于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美蘇關干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這表明( )A.美國欲緩和與蘇聯的緊張關系B.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C.冷戰格局下美蘇對峙中的克制D.蘇聯旨在對美國輸出先進科技C課堂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推動國際格局演變的力量主要有兩個:其一,各主要行為體之間的力量對比變化是國際格局演變的物質基礎和推動力量:其二,各主要行為體對自己利益的認識和考慮,以及不同行為體之間由于各自所認識的利益的不同而產生的矛盾運動,是推動國際格局演變的直接動因。國際格局的發展變化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即表現為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國際事件,是推動國際格局從量變到質變的決定性因素。20世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冷戰,正是這樣的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國際事件,它們在國際格局的演變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摘編自徐藍《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一種宏觀論述》從材料中提取任意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表述清晰)課堂練習觀點:國家力量對比的變化推動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闡述:兩次工業革命后,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形成。因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他們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最終釀成“一戰”。“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二戰”后歐洲衰落,美、蘇空前強大。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完全被摧毀,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兩極格局下,多極力量成長,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世界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綜上,國家間力量對比的變動引起國際地位的變動,最終導致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課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