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準把脈·聚焦中考】2025年中考科學專項沖刺限時精練 精練03 離子鑒別、物質檢驗、物質推斷(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準把脈·聚焦中考】2025年中考科學專項沖刺限時精練 精練03 離子鑒別、物質檢驗、物質推斷(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精準把脈·聚焦中考】2025年中考科學專項沖刺限時精練
精練03 離子鑒別、物質檢驗、物質推斷
01 常見離子的檢驗
離子 檢驗方法 現象
H+ ①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②加入Zn、Fe等活潑金屬 ③加入Na2CO3等 ① ; ② ; ③ 。
OH- 滴加酚酞溶液 ______________
CO32- 滴加稀鹽酸,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______________
NH4+ 加入熟石灰并研磨 (或加入NaOH溶液并加熱) ______________
Cl- 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3 ______________
SO42- 滴加BaCl2溶液和稀HNO3 ______________
02 物質的鑒別
鑒別是通過化學實驗將幾種不同特性的物質區別開來。如鑒別兩瓶無色溶液哪瓶是NaCl或KNO3。我們只要把NaCl溶液中的Cl-檢驗出來,即可認定NaCl溶液,另一瓶則是KNO3溶液。
注:常見離子鑒別的特效試劑
①H+和OH-:紫色石蕊試液或pH試紙。
②OH-:無色酚酞試液(可鑒別堿性溶液)——變紅。
③Cl-: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④SO42-: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⑤CO32-:稀HCl和石灰水——有CO2↑。
⑥PO43-:AgNO3溶液——有黃色沉淀。
⑦NH4+:強堿溶液(NaOH)——有NH3↑,使濕潤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03 物質的推斷題
物質的推斷是根據給出的實驗步驟和現象,運用物質的特性,經過分析、推理作出正確的判斷,以確定所給的未知物是什么物質,不可能是什么物質。
解推斷題應注意:
①推理分析要緊扣實驗現象,思考時要層次分明;判斷結論要準確,既要明確的肯定,又要明確否定。
②一般情況下,與試題敘述的現象完全吻合的是“一定存在”,與現象不吻合的或有某種物質的存在使現象不正確的物質是“一定不存在”,有某種物質的存在不影響其它反應的現象或自始至終沒有參與任何反應的物質是“可能存在”。
01 離子的鑒別
1.下列關于科學實驗中“操作—現象—結論”的描述正確的是(  )
選項 操作 現象 結論
A 在某固體物質中加入稀鹽酸 產生大量氣泡 該物質一定是碳酸鹽
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鋇溶液和稀硝酸 產生白色沉淀 該溶液中一定含硫酸根離子
C 在混有少量HCl的CaCl2稀溶液中 加入CaCO3固體 反應后固體 有剩余 說明HCl已被除盡
D 將某溶液滴在紅色石蕊試紙上 試紙變藍色 該溶液一定是堿溶液
2.實驗廢液中可能含有離子K+、Mg2+、Cl﹣、Ba2+、SO42﹣、CO32﹣中的幾種,為確定可能含有的離子,興趣小組進行了下面的實驗:
①取一份廢液,加入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再加入足量稀鹽酸,沉淀無變化;
②另取一份廢液,加入氫氧化鉀溶液出現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鹽酸,沉淀全部溶解.
分析上面實驗得出的結論中,正確的是(  )
A.只含有Mg2+、SO42﹣
B.一定含有Cl﹣、K+,可能含有Mg2+、SO42﹣
C.一定含有Mg2+、SO42﹣,可能含有Cl﹣、K+
D.一定含有K+、Mg2+、Cl﹣、SO42﹣
3.某100mL水溶液,可能含有Na+、Mg2+、Ba2+、Cl﹣、NO3-、CO32-、SO42-中的一種或幾種。現進行如下實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不能確定Cl﹣是否存在 B.白色沉淀甲是混合物
C.原溶液中Na+質量不小于2.76g D.Ba2+、SO42-、Mg2+肯定不存在
4.作為余姚的重點電鍍園區之一,小曹娥電鍍園區采用高標準推進電鍍行業綠色轉型。已知園區內某電鍍廠在對金屬鐵鍍件表面除銹、除污過程中,使用鹽酸、氫氧化鈉、碳酸鈉等試劑。該廠經處理后排放的廢水仍可能含有H+、Na+、Fe2+、OH、Cl、CO32-中的若干種離子。某中學環保志愿者小組對該廢水中部分成分進行檢測,請根據上圖信息綜合分析:
實驗步驟 現象
①取廢水樣品觀察 無色
②測定所取廢水樣品的pH pH=13
③向廢水樣品中加入過量的稀鹽酸 ▲
(1)步驟①中廢水樣品無色,則廢水中一定不含有的離子是    。
(2)經實驗檢測發現,廢水樣品中不含,則步驟③對應的現象是    。
(3)你推測該廢水樣品中除H2O外,一定含有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
5.含銅離子的鹽溶液一般呈藍色,但老師在做氧化銅粉末與新配制的稀鹽酸反應實驗時,反應后的溶液卻是綠色的,這是怎么回事呢?他們對此進行了科學探究:
猜想一:生成物中除銅離子外可能還有其它離子;
猜想二:可能與銅離子濃度偏大有關。
(1)為了驗證猜想一,同學們先查閱了常見離子的顏色,知道了亞鐵離子的顏色為淺綠色。于是,他們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金屬鋅,結果在鋅表面     ,則證明猜 想一是錯誤的。
(2)為了驗證猜想二,上網進行了查詢,發現氯化銅溶液的顏色與溶液的濃度有關,見下表。那么,實驗若要得到藍色的氯化銅溶液,老師可采取的措施是:    。
溶液濃度 溶液很濃 溶液較濃 溶液很稀
溶液顏色 黃色 綠色 藍色
(3)進一步查閱網上資料可知:氯化銅溶液顏色變化的真正原因是氯離子濃度不同造成的。為了驗證上述資料是否正確。小寧同學向反應后藍色的溶液中加入NaCl固體,溶液   (填顏色變化),則該資料是正確的。
02 物質的檢驗
6.已知X是MgCl2溶液或MgSO4溶液。甲、乙、丙是稀硫酸、NaOH溶液、Ba(NO3)2溶液三種溶液中的一種。取三份X溶液,分別加入適量的甲、乙、丙,產生的現象如表所示。下列推斷合理的是(  )
加入試劑 甲 乙 丙
實驗現象 產生白色沉淀 無明顯現象 產生白色沉淀
A.乙是稀硫酸 B.丙是NaOH溶液
C.X溶液是MgCl2溶液 D.X與甲發生的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7.生物檢索表常用來鑒定生物的種類,同樣化學物質也可以用檢索表來鑒定。現有氯化鈉、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稀鹽酸、稀硫酸五種溶液,并設計如表所示的檢索表來分辨這五種溶液。下列敘述不合理的是(  )
la溶液呈中性………………甲 1b溶液呈酸性…………………2 1c…____………………3 2a與BaCl2反應有沉淀………………乙 2b與BaCl2反應無沉淀………………丙 3a與二氧化碳反應變渾濁………………丁 3b與二氧化碳反應無明顯現象………………戊
A.硝酸銀溶液可以分辨乙和丙 B.戊表示的是氫氧化鈉溶液
C.橫線處應該填寫“溶液呈堿性” D.甲表示的是氯化鈉溶液
8.某校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學習了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后,分別設計了下列有關物質鑒別的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
甲:利用酚酞試液鑒別Na2CO3、NaCl和稀硫酸三種溶液;
乙:利用CO2氣體鑒別NaOH、Ca(OH)2和稀鹽酸三種溶液;
丙:利用稀硫酸鑒別KOH、Na2CO3和BaCl2三種溶液;
丁:不用其它任何試劑將HCl、CaCl2、Na2CO3、NaCl四種溶液鑒別出來。
A.只有甲和乙 B.只有丙和丁
C.只有甲、乙和丙 D.甲、乙、丙和丁都可以
9.實驗室里有甲乙丙三瓶失去標簽的無色溶液,已知它們分別是Ba(OH)2溶液、Na2CO3溶液和稀硫酸中的各一種。為了鑒別這三種溶液,各取少量溶液兩兩混合,產生的現象如表所述。則依據實驗現象作出的下列推斷中,不合理的是(  )
加入的物質 甲+乙 乙+丙 甲+丙
實驗現象 白色沉淀 產生氣泡 白色沉淀
A.甲一定是Ba(OH)2溶液
B.乙可能是Na2CO3溶液
C.如表中涉及的兩種白色沉淀均可溶于稀硝酸
D.如表中發生的反應均屬于復分解反應
10.A、B、C、D四種溶液分別是碳酸鈉溶液、硫酸銅溶液、氯化鈉溶液和硫酸鈉溶液中的一種,小科參照二歧分類檢索表,對四種溶液進行鑒別。
(1)請幫他將圖中“?”中的有關內容補充完整     。
(2)由上可知,D溶液為     。
(3)X溶液可以是     (寫出一種即可)。
03 物質的推斷
11.如圖為物質的轉化關系,其中“→”表示某種物質可一步反應生成另一種物質,則下列各組物質按照甲、乙、丙的順序不符合對應“轉化關系”的是(  )
A.H2O2、O2、H2O B.NaOH、NaCl、NaNO3
C.CuO、Cu、Cu(NO3)2 D.Na2CO3、CO2、CaCO3
12.黃金是一種金黃色的貴金屬,24K黃金純度約為99.9%。市面上常可能摻有銅、銀、錫金屬(其中一種或多種)的低純度黃金,甚至有銅鋅合金冒充黃金。結合以上信息對市面上“黃金”的鑒定方法和判定結果均正確的是(  )
選項 鑒定方法 判定結果
A 仔細觀察“黃金”顏色 若外觀為金黃色,一定為24K黃金
D 用磁鐵吸引“黃金” 若不能被吸引,一定為24K黃金
C 取少量“黃金”樣品于盛有足量稀鹽酸的 試管中,振蕩 若沒有氣泡產生,一定為24K黃金
D 取少量“黃金”樣品進行較長時間的高溫加熱 若金屬不變色,一定為24K黃金
13.有一包固體樣品,可能含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小科進行了如下實驗,請根據實驗現象回答下列問題。
(1)沉淀乙的成分為     。
(2)固體樣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     。
(3)寫出沉淀乙加足量稀鹽酸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4)上述實驗中,若濾液甲中加入的稀硫酸不是足量的,是否還能產生沉淀?    。(填“能”、“不能”或“不一定”)
14.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銅、氯化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鉀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檢驗其中的成分,按如圖流程進行實驗:
(1)根據實驗現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均填化學式)
(2)實驗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     。
(3)請寫出白色沉淀溶解于足量稀硝酸的化學方程式:    。
15.某固體物質可能含有Na2SO4、Na2CO3、CaCl2、KCl和KOH中的一種或幾種。為探究其組成,流程和現象記錄如圖:
(1)根據實驗現象可知,固體物質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
(2)取無色溶液B,依次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產生,通過該實驗現象能否說明原固體中含有KCl,并說明理由    。
16.已知A、B、C、D、E、F為常見物質,其中A、B含有相同的元素,B、E為氧化物,C、D、F都為單質。它們相互轉化的關系如圖所示(圖中反應條件去)。
【已知氫氣與氧化銅(或氧化鐵)在加熱的條件下,會發生反應,生成金屬銅單質(或金屬鐵單質)和水】
(1)X在反應①中起     作用。
(2)寫出有關物質的化學式:A     ;C     。
(3)若F不溶于稀硫酸,寫出F可能的化學式     ,請寫出和反應③基本反應類型相同的化學方程式     。
17.小科對一包固體粉末中的成分進行鑒別,粉末中可能含有CaCO3、NaCl、Na2CO3、K2SO4、KOH、CaCl2中的一種或幾種,實驗操作步驟及現象如圖所示。試回答下列問題:
(1)僅由步驟Ⅰ可知,固體粉末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
(2)步驟Ⅱ中分離出B和C的操作稱為     。
(3)結論:固體粉末中一定含有     。
1.現有鐵粉、二氧化錳、硫酸鋇和大理石四種物質,為了區分它們,小科參照二歧分類檢索表制作了一個物質檢索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甲表示的是大理石
B.乙表示的是鐵粉
C.圖中“▲”應該填寫為“黑色固體”
D.也可根據是否含有氧元素對丙和丁分類
2.對于溶液中某些離子的檢驗及結論一定正確的是(  )
A.加入稀鹽酸,產生無色氣體,則一定有
B.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則一定有Cl﹣
C.加稀鹽酸;無明顯現象,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則一定有
D.加入碳酸鈉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再加稀鹽酸,白色沉淀消失,則一定有Ba2+
3.世界上最大的明礬石[KAl3(SO4)2(OH)6]礦位于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礬山。為檢測明礬石中是否存在硫酸根離子,某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簡單操作流程。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所加的酸可以是稀硫酸 B.加酸是去除鉀離子的干擾
C.澄清液的pH大于7 D.白色沉淀中有硫酸鋇
4.下列鑒別物質的方法中,切實可行的是(  )
①用酚酞試液鑒別NaCl溶液和鹽酸 ②用氯化鋇溶液鑒別稀鹽酸和稀硫酸
③用氯化鈣溶液鑒別燒堿溶液和純堿溶液 ④用水鑒別NH4NO3和NaOH固體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5.生物檢索表常用來鑒定生物的種類,同樣化學物質也可以用檢索表來鑒定。現有碳酸鈉、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稀鹽酸四種溶液,并設計如表所示的檢索表來分辨這四種溶液。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甲是稀鹽酸
B.橫線處填寫“與二氧化碳反應出現沉淀”
C.乙通常用來吸收并除去二氧化碳氣體
D.丙和丁不可以用無色酚酞鑒別
6.下表是小紅同學用多種方法來鑒別物質的情況,所用方法完全正確的是(  )
選項 需鑒別物質 分別取樣后所加試劑或方法
方法1 方法2
A 木炭粉和鐵粉 觀察顏色 稀鹽酸
B NH4HCO3氮肥和K2SO4鉀肥 加Ca(OH)2研磨并聞氣味 稀硫酸
C 氯化鉀溶液和碳酸鉀溶液 HCl Zn
D 稀鹽酸和氯化鈉溶液 Fe2O3 無色酚酞
7.如圖所示,奧運五環圖形中,已知A、B、C、D、E各為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二氧化碳、氧化鐵、水中的一種,且相連環內的兩種物質能發生化學反應,E是常見的溶劑。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B的化學式是H2SO4
B.D可以造成“溫室效應”加劇
C.A與B的反應可用于除鐵銹
D.C的固體溶解在E中,溫度會降低
8.如圖是A、B、C、D、E五種不同類別物質卡片組成的“化學拼圖”,相鄰兩張卡片所標的物質(或其溶液)間能發生反應或轉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C+E發生置換反應
B.若B為氫氣,與E反應可生成新的單質
C.A+C、C+D、A+D兩兩反應一定能生成鹽和水
D.若E能與D發生化學反應,則E一定是CO2
9.小金進行了如下實驗:則②的無色濾液中(  )
①將稀鹽酸分別滴入試管甲和乙中,如圖所示
②將反應后甲、乙試管中的廢液倒入一潔凈的燒杯中,觀察到先有氣泡產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過濾后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濾液
③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鈉溶液,無明顯現象
④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少量鹽酸,有氣泡產生
A.一定含有NaCl和Na2CO3 B.可能含有NaCl、CaCl2和Na2CO3
C.一定含有NaCl和CaCl2 D.可能含有HCl
10.某未知溶液可能含有H+、Na+、Ba2+、OH﹣、Cl﹣、HCO3-、 CO32-、SO42-中的一種或幾種,某同學進行如下實驗,以確定溶液中的離子組成。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沉淀甲和丙分別為BaSO4、BaCO3
B.根據所得數據計算,未知溶液中存在Cl﹣
C.溶液甲加NaOH后產生沉淀,說明有,無、OH﹣
D.通過上述實驗就能確定陽離子種類:肯定存在Na+,不存在H+、Ba2+
11.鑒別稀鹽酸、稀硫酸、Ba(OH)2溶液、Na2CO3溶液和NaCl溶液五瓶失去標簽的溶液時,將它們隨意編號為A、B、C、D、E后進行如下實驗:
(1)根據以上實驗過程,確定C溶液是   ,寫出B、E的反應方程式為   。
(2)實驗結束后,將所有物質倒入同一燒杯中混合,發現混合物呈渾濁狀,過濾后,濾液呈紅色,濾液中一定含有的鹽是  ,濾渣的成分是  。
12.小華的爺爺去年購買的化肥,由于外包裝上的字跡模糊,無法辨認,只記得該化肥成分是KNO3、NH4HCO3和(NH4)2SO4中的一種。小華為幫助爺爺鑒別化肥,設計了如下方案:
(1)取該化肥少量于研缽中,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聞到氨味,推斷該化肥成分一定不是    。
(2)為進步鑒 別該化肥的成分,小華設計了以下實驗: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取少量化肥于試管中,加水溶解后,再滴加稀鹽酸 無氣泡產生 該化肥成分是▲     (填寫物質名稱)
(3)小華為了確認化肥成分中的陰離子,設計了如下三種實驗方案:①先加入氯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鹽酸,白色沉淀不消失。②先加入稀硫酸,無現象,再加入氯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③先加入稀鹽酸,無現象,再加氯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你認為上述三種方案合理的是     ,簡述不合理方案的理由:    (任寫一種)。
13.在我市經濟開發的進程中,要堅持“開發與環保并重”。某化學課外活動小組在調查一化工廠時發現,該廠有甲、乙兩個車間,排出的廢水都澄清透明,經分析分別含有三種不同離子,共有K+、Ba2+、Cu2+、OH﹣、NO3-、CO32-六種離子。
(1)已知甲車間的廢水明顯呈堿性,則乙車間廢水中含有的陰離子是     。
(2)將甲乙兩車間的廢水按適當比例混合,可以變廢為寶,既能使廢水中的Ba2+、Cu2+、OH﹣、CO32-等離子轉化為沉淀除去,又可以用上層清液來澆灌農田。清液中含有的溶質主要是  (填化學式)。
14.如圖所示的物質轉化中,A﹣I均是初中常見的物質,D廣泛用于制造玻璃、紙張和洗滌劑,E是一種清潔能源,H為紅色金屬單質(圖中部分反應條件已省略),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物質A的化學式為     ,I的化學式為     。
(2)以上物質中,屬于還原性氣體的是   (填字母)。
(3)上述①②③④各反應,屬于分解反應的是  (填序號,下同),屬于復分解反應的是     。
15.某固體混合物中可能含有氫氧化鈉、硝酸鈉、氯化鈉、硫酸鈉、碳酸鈉。為了研究該混合物的成分,某同學按下列流程進行了實驗(各步均恰好完全反應):
根據流程圖回答問題:
(1)寫出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    。
(2)根據實驗現象推斷該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
(3)該同學為了進一步確定固體混合物的組成,取樣品20.9g(其中含鈉元素的質量為6.9g),按上述流程圖進行實驗,產生11.65g白色沉淀A,產生2.2g氣體W。通過計算,判斷并確定該混合物樣品中所含物質的成分及其質量。
16.黑白復印機用的墨粉中常添加磁性Fe3O4粉末。Fe3O4由Fe2+、Fe3+和O2﹣按1:2:4的個數比構成。如圖是氧化沉淀法生產復印用的Fe3O4粉末的流程簡圖。已知第④步反應中各元素化合價保持不變。
(1)Fe3O4粉末在復印機的電磁場作用下使墨粉形成字跡或圖案,這個過程中Fe3O4粉末  (填“有”或“沒有”)受到力的作用。
(2)第②步加入試劑X的化學式為     。
(3)操作Y的名稱為     。
(4)第③步中只有部分Fe(OH)2轉化成Fe(OH)3。為了確保最終生成Fe3O4,第③步的產物中Fe(OH)2和Fe(OH)3的質量比應等于    。
17.反應物的質量比不同可能會影響生成物的種類,為探究碳和氧化銅反應生成的氣體種類,小科設計了如下實驗裝置和方案(B、C裝置中藥品足量,且所有反應均充分進行):
【提出問題】碳和氧化銅反應生成的氣體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①:CO; 猜想②:CO2; 猜想③:CO和CO2。
【收集證據】
(1)從定性觀察角度判斷
若觀察到   (填寫現象),則說明生成氣體中沒有CO2。
(2)從定量計算角度判斷
用電子天平測定表格中的四個數據:
反應前的質量 反應后的質量
A(試管+固體) m1 m2
B+C(廣口瓶+溶液) m3 m4
若猜想③成立,則存在的質量關系是     。
【交流反思】
(3)若反應生成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他又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裝置分離CO和CO2(鐵架臺、鐵夾等固定用裝置已略去,a、b為活塞)。若想實現分離,活塞a和b應該如何操作?
    。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精準把脈·聚焦中考】2025年中考科學專項沖刺限時精練
精練03 離子鑒別、物質檢驗、物質推斷
01 常見離子的檢驗
離子 檢驗方法 現象
H+ ①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②加入Zn、Fe等活潑金屬 ③加入Na2CO3等 溶液變紅 有氣泡產生 有氣泡產生
OH- 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變紅
CO32- 滴加稀鹽酸,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有氣泡產生,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NH4+ 加入熟石灰并研磨 (或加入NaOH溶液并加熱) 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
Cl- 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產生
SO42- 滴加BaCl2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產生
02 物質的鑒別
鑒別是通過化學實驗將幾種不同特性的物質區別開來。如鑒別兩瓶無色溶液哪瓶是NaCl或KNO3。我們只要把NaCl溶液中的Cl-檢驗出來,即可認定NaCl溶液,另一瓶則是KNO3溶液。
注:常見離子鑒別的特效試劑
①H+和OH-:紫色石蕊試液或pH試紙。
②OH-:無色酚酞試液(可鑒別堿性溶液)——變紅。
③Cl-: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④SO42-: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⑤CO32-:稀HCl和石灰水——有CO2↑。
⑥PO43-:AgNO3溶液——有黃色沉淀。
⑦NH4+:強堿溶液(NaOH)——有NH3↑。使濕潤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03 物質的推斷題
物質的推斷是根據給出的實驗步驟和現象,運用物質的特性,經過分析、推理作出正確的判斷,以確定所給的未知物是什么物質,不可能是什么物質;
解推斷題應注意:
①推理分析要緊扣實驗現象,思考時要層次分明;判斷結論要準確,既要明確的肯定,又要明確否定。
②一般情況下,與試題敘述的現象完全吻合的是“一定存在”,與現象不吻合的或有某種物質的存在使現象不正確的物質是“一定不存在”,有某種物質的存在不影響其它反應的現象或自始至終沒有參與任何反應的物質是“可能存在”。
01 離子的鑒別
1.【答案】C
【分析】A、碳酸鹽、比較活潑的金屬單質都能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氣體。
B、氯化鋇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銀和硝酸鋇。
C、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
D、顯堿性溶液能使石蕊變藍色。
【解答】解:A、碳酸鹽、比較活潑的金屬單質都能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氣體,該選項不正確。
B、氯化鋇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銀和硝酸鋇,氯化銀不溶于稀硝酸,該選項不正確。
C、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反應后固體有剩余,說明鹽酸完全反應,該選項正確。
D、將某溶液滴在紅色石蕊試紙上,試紙變藍色,說明溶液顯堿性,但是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該選項不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2.【答案】C
【分析】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鋇離子與硫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的硫酸鋇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氫氧根離子能與鎂離子結合生成氫氧化鎂白色沉淀,氫氧化鎂是溶于酸的沉淀,據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①取一份廢液,加入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鋇離子能與硫酸根離子結合產生硫酸鋇白色沉淀,鋇離子能與碳酸根離子結合產生碳酸鋇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鹽酸,沉淀無變化,說明生成的是硫酸鋇沉淀,不是碳酸鋇沉淀,故廢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離子,一定不含有碳酸根離子,由于有硫酸根離子,故一定不會含有鋇離子;
②另取一份廢液,加入氫氧化鉀溶液出現白色沉淀,鎂離子能與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溶于鹽酸的氫氧化鎂沉淀,故廢液中一定含有鎂離子;
通過分析可以知道,廢液中可能含有氯離子和鉀離子;
A、溶液中還可能含有Cl﹣和K+,故A錯誤;
B、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l﹣、K+,一定含有Mg2+、SO42﹣,故B錯誤;
C、溶液中一定含有Mg2+、SO42﹣,可能含有Cl﹣、K+,故C正確;
D、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l﹣和K+,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常見離子的檢驗,完成此題,可以依據已有的關于離子的性質進行.要求同學們加強對離子性質的掌握,以便靈活應用.
3.【答案】A
【分析】根據流程可知,溶液加入足量的氯化鋇溶液后過濾得到沉淀乙(質量為3.94g),再加入足量的稀鹽酸,產生無色無味的氣體二氧化碳,質量為0.88g,物質的量為0.88g÷44g/mol=0.02mol;所以沉淀乙一定含有碳酸鋇,根據碳酸根離子守恒可知存在的關系:BaCO3~CO2;因此碳酸鋇的量也為0.02mol,碳酸鋇的質量為0.02mol×197g/mol=3.94g,因此沉淀乙只能為碳酸鋇一種沉淀,即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碳酸根離子;另一份溶液加入足量的硝酸銀,可以得到碳酸銀沉淀,根據碳酸根離子的量守恒可知:Ag2CO3~,因此碳酸銀沉淀的質量為0.02mol×276g/mol=5.52g,因此沉淀甲中還可能含有氯化銀或硫酸銀或氯化銀、硫酸銀的沉淀;除去碳酸銀沉淀外,剩余沉淀的質量為8.39g﹣5.52g=2.87g,氯化銀的沉淀質量為0.02mol×143.5g/mol=2.87g,因此沉淀甲為氯化銀和碳酸銀的混合物;原溶液中含有氯離子,根據電解質溶液呈電中性原則及離子共存的原則可知,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Ba2+、、Mg2+;一定存在鈉離子和氯離子、碳酸根離子,據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A.結合以上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氯離子,故錯誤;
B.結合以上分析可知,白色沉淀甲是混合物,故正確;
C.結合以上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氯化鈉和碳酸鈉,物質的量均為0.02mol,鈉離子的物質的量為0.06mol,由于溶液分為兩等分,因此原溶液中含有鈉離子的物質的量為0.12mol,由于不能確定硝酸根離子的存在,因此原溶液中Na+質量不小于0.12mol×23g/mol=2.76g,故正確;
D.由分析可知,溶液中含有碳酸根離子,因此不可能含有鋇離子、鎂離子、硫酸根離子,故正確;
故選:A。
【點評】本臺難度較大,掌握相關離子的性質及反應規律,并結合m=nM等相關知識才可解答本題。
4.【答案】(1)Fe2+;
(2)沒有氣泡產生;
(3)NaOH。
【分析】本題考查了離子共存的問題,判斷各離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離子之間能否發生反應生成沉淀、氣體、水,還要注意在特定離子的顏色。
【解答】解:(1)步驟①中廢水樣品無色,因為含有Fe2+的溶液呈淺綠色,所以廢水中一定不含有的離子是Fe2+。
(2)步驟②測定廢水樣品的pH=13,說明溶液呈堿性,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又因為廢水樣品中不含,向廢水樣品中加入過量的稀鹽酸,稀鹽酸會與OH﹣發生中和反應,所以步驟③對應的現象是無氣泡產生;(3)由于溶液中含有OH﹣,H+會與OH﹣反應生成水,所以溶液中一定不含H+。根據溶液呈電中性,溶液中一定含有陽離子,而Fe2+不存在,所以一定含有Na+,陰離子有OH﹣,可能含有Cl﹣,因此推測該廢水樣品中除H2O外,一定含有的物質是NaOH。
故答案為:
(1)Fe2+;
(2)沒有氣泡產生;
(3)NaOH。
【點評】根據復分解反應的條件,離子間若能互相結合成沉淀、氣體或水,則離子不能共存;本題還要注意溶液呈無色透明,不能含有明顯有顏色的銅離子、鐵離子和亞鐵離子等;據此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5.【答案】(1)只生成紅色固體;
(2)對實驗后的氯化銅溶液加水稀釋;
(3)由藍色變成綠色。
【分析】(1)根據鋅能與可溶性的銅鹽、亞鐵鹽反應生成銅和鐵分析;
(2)根據改變溶液濃度的方法分析;
(3)根據向氯化銅溶液中增加氯化鈉時增大了氯離子濃度分析。
【解答】解:(1)鋅金屬活動性大于鐵和銅,則在反應后溶液中加入鋅,若鋅表面只生成紅色固體,說明所得固體中不含鐵,即可說明溶液中不含其它離子,則證明猜 想一是錯誤的;
(2)由資料可知,溶液顏色與氯化銅濃度有關,驗證該結論的方法是對實驗后的氯化銅溶液加水稀釋,改變氯化銅溶液濃度觀察顏色;
(3)氯化銅溶液顏色變化的真正原因是氯離子濃度不同造成的,由溶液很稀時呈藍色,較濃時呈綠色,即氯離子濃度小時呈藍色,大時呈綠色,則向反應后藍色的溶液中加入NaCl固體,氯離子濃度增加,溶液會由藍色變成綠色。
故答案為:(1)只生成紅色固體;
(2)對實驗后的氯化銅溶液加水稀釋;
(3)由藍色變成綠色。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02 物質的檢驗
6.【答案】A
【分析】根據X是MgCl2溶液或MgSO4溶液,甲、乙、丙是稀硫酸、NaOH溶液、Ba(NO3)2溶液三種溶液中的一種,X溶液和甲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和乙溶液混合物明顯現象,和丙溶液混合產生白色沉淀,結合酸堿鹽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X是MgCl2溶液或MgSO4溶液,甲、乙、丙是稀硫酸、NaOH溶液、Ba(NO3)2溶液三種溶液中的一種,X溶液和甲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和乙溶液混合物明顯現象,和丙溶液混合產生白色沉淀,氯化鎂溶液只能與NaOH溶液產生氫氧化鎂白色沉淀,與稀硫酸、Ba(NO3)2溶液均不反應,X不可能是氯化鎂溶液;硫酸鎂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鎂白色沉淀,和硝酸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和稀硫酸不反應,則X是硫酸鎂溶液,乙是稀硫酸,故選項說法正確。
B、根據A選項的解析,無法確定丙是氫氧化鈉溶液還是硝酸鋇溶液,故選項說法錯誤。
C、根據A選項的解析,X是硫酸鎂溶液,故選項說法錯誤。
D、X與甲發生的反應,即硫酸鎂和氫氧化鈉或硝酸鋇反應,該反應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熟練掌握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7.【答案】A
【分析】鑒別物質時,首先對需要鑒別的物質的性質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據性質的不同,選擇適當的試劑,出現不同的現象的才能鑒別。
【解答】解:氯化鈉、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稀鹽酸、稀硫酸五種溶液中,氯化鈉溶液顯中性,則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溶液顯堿性,稀鹽酸、稀硫酸顯酸性,則甲表示的是氯化鈉溶液;
1b表示的是溶液顯酸性,則1c橫線上應該填寫“溶液呈堿性”,顯堿性的是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溶液,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無明顯現象,則丁表示的是氫氧化鈣溶液,戊表示的是氫氧化鈉溶液;顯酸性的是稀鹽酸、稀硫酸,稀鹽酸與氯化鋇不反應,稀硫酸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故乙為硫酸鋇,丙為稀鹽酸;
A、顯酸性的是稀鹽酸、稀硫酸,稀鹽酸和稀硫酸均能與硝酸銀溶液反應,分別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淀、微溶于水的硫酸銀白色沉淀,不能鑒別,故選項說法錯誤;
B、根據以上分析,戊表示的是氫氧化鈉溶液,故選項說法正確;
C、由A選項的分析,1b表示的是溶液顯酸性,則1c橫線上應該填寫“溶液呈堿性”,故選項說法正確;
D、甲表示的是氯化鈉溶液,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解答物質的鑒別題時要熟練掌握鑒別的物質的性質,然后選擇適當的試劑或方法,出現不同的現象即可鑒別。
8.【答案】D
【分析】根據物質的性質以及物質間反應的實驗現象的差異進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甲:將酚酞試液分別加入四種溶液中,酚酞變紅是碳酸鈉溶液,不變色是氯化鈉和稀硫酸,將這兩種分別加入能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溶液中,使紅色消失的是硫酸,沒有現象是氯化鈉,可以鑒別,正確;
乙:二氧化碳氣體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產生白色沉淀,與氫氧化鈉和鹽酸混合沒有現象,將產生的白色沉淀分為兩份,分別加入另外兩種溶液,能使沉淀溶解的是鹽酸,另一種是氫氧化鈉,可以鑒別,正確;
丙:將酚酞試液加入五種溶液中,酚酞變紅的是碳酸鈉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然后向變紅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鋇溶液,能產生沉淀的是碳酸鈉,沒有現象的是氫氧化鈉;另外三種溶液中加入氯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沒有現象的是鹽酸和硝酸鉀,將鑒別出來的是碳酸鈉與此兩種溶液混合,能產生氣體的是鹽酸,可以鑒別,正確;
丁:將溶液兩兩混合,能產生氣體的是碳酸鈉和鹽酸,剩余的兩種是氯化鋇和氯化鈉,將產生氣體的取出一種與這兩種溶液分別混合,能產生沉淀,則取出的是碳酸鈉,剩余的是鹽酸,能與碳酸鈉產生沉淀的是氯化鋇,剩余的是氯化鈉,可以鑒別,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物質的鑒別,熟練掌握物質的性質是解體的關鍵。
9.【答案】C
【分析】根據物質的性質以及物質間反應的實驗現象判定即可。
【解答】解:A.甲+乙產生白色沉淀,乙+丙產生氣泡,甲+丙無明顯現象,則甲一定是 Ba(OH)2溶液,乙是Na2CO3溶液,丙是稀硫酸,故正確;
B.由A選項的分析,乙是Na2CO3溶液,故正確;
C.上表中涉及的兩種白色沉淀分別是碳酸鋇、硫酸鋇,碳酸鋇能溶于稀硝酸,硫酸鋇難溶于稀硝酸,故錯誤;
D.上表中發生的反應均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均屬于復分解反應,故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酸、堿、鹽的鑒別,加強對物質性質的掌握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10.【答案】( 1 )滴加無色酚酞呈無色;
(2)碳酸鈉溶液;
(3)氯化鋇等。
【分析】(1)根據2b的實驗操作及現象得出2a應補充內容;
(2)根據D溶液滴加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進行解答;
(3)根據X溶液與硫酸鈉溶液能夠產生白色沉淀而與氯化鈉溶液不產生沉淀進行解答。
【解答】解:硫酸銅溶液呈藍色,因此A是硫酸銅溶液;D能夠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說明D溶液呈堿性,D為碳酸溶液;硫酸鈉溶液能夠與鋇的鹽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而氯化鈉溶液不能夠與鋇的鹽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因此X溶液可能是氯化鋇、硝酸鋇等;
(1)2b是滴加無色酚酞變紅色,則2a為滴另無色酚酞呈無色或不變色;
(2)通過分析可知,D溶液能夠使無色酚酞變紅色,則D溶液顯堿性,為碳酸鈉溶液;
(3)通過分析可知,X溶液可以是氯化鋇等。
故答案為:
(1)滴加無色酚酞呈無色;
(2)碳酸鈉溶液;
(3)氯化鋇等。
【點評】本題考查了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酸、堿、鹽的鑒別、堿的化學性質等相關知識,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即可解答。
03 物質的推斷
11.【答案】B
【分析】一步反應實現即所涉及物質只發生一個反應即可轉化為目標物質,根據所涉及物質的性質,分析能否只通過一個反應而實現轉化即可。
【解答】解:A、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水和氧氣,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水通電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能按照甲、乙、丙的順序進行一步轉化,故選項錯誤。
B、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與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鈉、水和二氧化碳;由NaNO3轉化為NaCl,假設能反應,對應的是氯化鈉和硝酸鹽,而氯化鈉和硝酸鹽均是可溶性鹽,不符合復分解反應的條件,不能按照甲、乙、丙的順序進行一步轉化,故選項正確。
C、氫氣與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水,氧化銅與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銅和水,鐵能與硝酸銅溶液反應生成硝酸亞鐵溶液和銅,銅能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硝酸銅溶液和銀,能按照甲、乙、丙的順序進行一步轉化,故選項錯誤。
D、碳酸鈉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鈉能與氫氧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碳酸鈣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能按照甲、乙、丙的順序進行一步轉化,故選項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熟練掌握所涉及物質的性質、抓住“通過一步反應能實現如箭頭所指方向的轉化”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
12.【答案】D
【分析】黃金呈金黃色,不與稀鹽酸反應,在高溫下不會變色。
【解答】解:A、其他金屬也可能呈現金黃色,故A錯誤;
B、黃金、銅、銀、鉻等金屬都不具有磁性,故B錯誤;
C、其他金屬可能也不與稀鹽酸反應,故C錯誤;
D、因為24K黃金在高溫下不會變色,而其他金屬可能會變色。因此,通過高溫加熱觀察金屬是否變色,可以較正確答為準確地判斷其是否為24K黃金,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金屬的性質和黃金的鑒定方法。
13.【答案】(1)氫氧化鐵、硫酸鋇;
(2)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
(3)Fe(OH)3+3HCl=FeCl3+3H2O;
(4)能。
【分析】根據向固體樣品中加入足量水,過濾得到濾液甲和沉淀乙,濾液甲加足量稀硫酸得到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則固體中一定有氫氧化鋇;向沉淀乙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得到黃色濾液丙和沉淀,氯化鐵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鋇,氫氧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不溶于鹽酸的硫酸鋇沉淀,氫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黃色的氯化鐵溶液,則沉淀乙為氫氧化鐵、硫酸鋇,原固體中一定有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以上實驗無法判斷是否存在氫氧化鈉進行分析。
【解答】解:向固體樣品中加入足量水,過濾得到濾液甲和沉淀乙,濾液甲加足量稀硫酸得到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則固體中一定有氫氧化鋇;向沉淀乙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得到黃色濾液丙和沉淀,氯化鐵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鋇,氫氧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不溶于鹽酸的硫酸鋇沉淀,氫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黃色的氯化鐵溶液,則沉淀乙為氫氧化鐵、硫酸鋇,原固體中一定有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以上實驗無法判斷是否存在氫氧化鈉。
(1)沉淀乙的成分為氫氧化鐵、硫酸鋇;
(2)固體樣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
(3)沉淀乙加足量稀鹽酸發生的反應是氫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化學方程式為:Fe(OH)3+3HCl=FeCl3+3H2O;
(4)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會生成硫酸鋇沉淀,所以上述實驗中,若濾液甲中加入的稀硫酸不是足量的,還能產生沉淀。
故答案為:(1)氫氧化鐵、硫酸鋇;
(2)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
(3)Fe(OH)3+3HCl=FeCl3+3H2O;
(4)能。
【點評】在解此類題時,首先分析題中所給物質的性質和兩兩之間的反應,然后依據題中的現象判斷各物質的存在性,最后進行驗證即可。
14.【答案】(1)Na2CO3、NaCl;
(2)氯化鋇會引入氯離子,影響對氯化鈉的檢驗;
(3)BaCO3+2HNO3=Ba(NO3)2+H2O+CO2↑。
【分析】根據硫酸銅溶液為藍色溶液,硝酸鋇和硫酸鈉反應產生的硫酸鋇沉淀不溶于酸,和碳酸鈉反應產生的碳酸鋇沉淀能夠和酸反應,硝酸銀能夠和氯化鈉反應產生氯化銀沉淀結合相關的現象進行分析。
【解答】解:白色固體溶于水得到無色溶液,所以沒有硫酸銅;加硝酸鋇得到白色沉淀,且沉淀加稀硝酸全部溶解,說明沉淀是碳酸鋇,而不是硫酸鋇,因此一定含有碳酸鈉,沒有硫酸鈉;無色溶液加硝酸銀及稀硝酸得到白色沉淀,說明有氯化銀產生,因此說明含有氯化鈉;不能用氯化鋇代替硝酸鋇,否則氯化鋇引入氯離子會影響對氯化鈉的推斷,所以
(1)由實驗現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Na2CO3、NaCl;
(2)實驗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氯化鋇會引入氯離子,影響對氯化鈉的檢驗;
(3)碳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硝酸鈉,碳酸鋇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鋇、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鈉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鈉和氯化銀沉淀,白色沉淀溶解于足量稀硝酸化學方程式為:BaCO3+2HNO3=Ba(NO3)2+H2O+CO2↑。
故答案為:(1)Na2CO3、NaCl;
(2)氯化鋇會引入氯離子,影響對氯化鈉的檢驗;
(3)BaCO3+2HNO3=Ba(NO3)2+H2O+CO2↑。
【點評】在解此類題時,首先分析題中所給物質的性質和兩兩之間的反應,然后依據題中的現象判斷各物質的存在性,最后進行驗證即可。
15.【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根據硫酸鈉和氯化鋇會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會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氫氧化鉀在溶液中顯堿性以及物質間的反應關系等分析解答。
【解答】解:固體物質溶于水得無色溶液,而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能夠生成沉淀,則碳酸鈉和氯化鈣不能共存,硫酸鈉和氯化鋇會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會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氫氧化鉀、碳酸鈉在溶液中顯堿性。
無色溶液A中加入氯化鋇會生成白色沉淀和pH=7的溶液B,所以固體物質中一定不含氫氧化鉀,加入氯化鋇會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溶于酸會生成氣體,同時還有不溶物C出現,所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碳酸鈉、硫酸鈉,一定不含氯化鈣,可能含有氯化鉀;
(1)由以上分析可知固體物質中一定含有Na2SO4、Na2CO3,一定沒有CaCl2、KOH,可能含有KCl。
(2)取無色溶液B,依次滴加AgNO3和稀HNO3不能檢驗原固體中是否含有KCl,理由是:步驟②中加入了氯化鋇溶液引入了氯離子。
故答案為:(1)Na2SO4、Na2CO3;CaCl2、KOH。
(2)步驟②中加入了氯化鋇溶液引入了氯離子。
【點評】在解此類題時,首先分析題中所給物質的性質和兩兩之間的反應,然后依據題中的現象判斷各物質的存在性,最后進行驗證即可。
16.【答案】(1)催化;
(2)H2O2;O2;
(3)Cu;C+2CuOCu+CO2↑。
【分析】A、B、C、D、E、F為常見物質,A、B含有相同的元素,B、E為氧化物,C、D、F都為單質,A和X反應生成了B、C和X,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則A是過氧化氫,X是二氧化錳,B是水,C是氧氣;水能夠分解生成氧氣和D,則D是氫氣;氧化物E和氫氣反應生成了單質F和水,氫氣和氧化銅(或氧化鐵)在加熱的條件下,會發生反應,生成金屬銅單質(或金屬鐵單質)和水,則E是氧化銅(或氧化鐵),F是銅單質(或鐵單質);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X是二氧化錳,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則X在反應①中起催化作用;
(2)由分析可知,A是過氧化氫,化學式為:H2O2,C是氧氣,化學式為:O2;
(3)由分析可知,F是金屬單質,若F不溶于稀硫酸,則F是銅,化學式:Cu;反應③是氧化銅和氫氣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銅和水,該反應符合單換單、價改變的特點,基本反應類型屬于置換反應;碳和氧化銅在高溫的條件下生成銅和二氧化碳,該反應也屬于置換反應,反應類型與反應③相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2CuOCu+CO2↑。
故答案為:
(1)催化;
(2)H2O2;O2;
(3)Cu;C+2CuOCu+CO2↑。
【點評】本題考查了物質的推斷,在解此類題時,首先將題中有特征的物質推出,然后結合推出的物質和題中的轉化關系推導剩余的物質,最后將推出的各種物質代入轉化關系中進行驗證即可。
17.【答案】(1)CaCO3;
(2)過濾;
(3)Na2CO3、KOH。
【分析】碳酸鈣難溶于水,碳酸鈉和氯化鈣不能共存,碳酸根離子和鋇離子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氫氧化鉀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鉀和水,碳酸鉀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鉀;取樣品,溶于足量水,得到無色溶液,所以一定不含碳酸鈣,加入氯化鋇生成的白色沉淀中加硫酸會生成無色氣體,所以樣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鈉,一定不含氯化鈣,無色溶液C中通入二氧化碳會生成白色沉淀,所以樣品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鉀,題中的現象不能確定是否含有硫酸鉀、氯化鈉;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碳酸鈣難溶于水,僅由步驟Ⅰ可知,固體粉末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質是CaCO3;
(2)步驟Ⅱ中分離出B(固體)和C(液體)的操作稱為過濾;
(3)結論:固體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KOH。
故答案為:
(1)CaCO3;
(2)過濾;
(3)Na2CO3、KOH。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1.【答案】D
【分析】現有鐵粉、二氧化錳、硫酸鋇和大理石四種物質。甲含有多種物質,則甲是大理石;乙只含有一種元素,則乙是鐵粉;丁是白色固體,則丁是硫酸鋇,剩下的丙是二氧化錳;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甲含有多種物質,則甲是大理石,故選項說法正確。
B、乙只含有一種元素,則乙是鐵粉,故選項說法正確。
C、丙是二氧化錳,二氧化錳是黑色固體,則圖中“▲”應該填寫為“黑色固體”,故選項說法正確。
D、丙是二氧化錳,丁是硫酸鋇,二氧化錳和硫酸鋇中都含有氧元素,不能根據是否含有氧元素對丙和丁分類,故選項說法不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2.【答案】C
【分析】根據常見離子的檢驗方法,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加入稀鹽酸產生無色氣體,不一定有,還可能含有碳酸氫根離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B、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不一定有Cl﹣,還可能含有碳酸根離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C、加入足量稀鹽酸無明顯現象,排除了銀離子和碳酸根離子,加入氯化鋇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沉淀,說明生成的沉淀為硫酸鋇,則證明含有硫酸根離子,故選項說法正確。
D、加入碳酸鈉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沉淀可以是碳酸鈣、碳酸鋇等,加入鹽酸可以溶解,無法確定是否含有鋇離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常見離子的檢驗方法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3.【答案】D
【分析】根據明礬石的主要成分是KAl3(SO4)2(OH)6,實驗目的是檢測明礬石中是否存在硫酸根離子,結合硫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所加的酸不能是稀硫酸,否則會引入硫酸根離子,會影響明礬石中硫酸根離子的檢測,故選項說法錯誤。
B、加酸是去除氫氧根離子的干擾,故選項說法錯誤。
C、加入的酸是足量的,澄清液顯酸性,其pH小于7,故選項說法錯誤。
D、澄清液中滴加硝酸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生成了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中有硫酸鋇,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了解鹽的化學性質、硫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4.【答案】C
【分析】根據兩種物質與同種試劑反應產生的不同現象來鑒別它們,若兩種物質與同種物質反應的現象相同,則無法鑒別它們。
【解答】解:①無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變色,遇堿性溶液變紅色,NaCl溶液和鹽酸分別顯中性、酸性,使酚酞溶液分別顯示無色、無色,不能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現象,不能鑒別。
②氯化鋇溶液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鹽酸,與稀鹽酸不反應,能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現象,可以鑒別。
③氯化鈣溶液與純堿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氯化鈉,與燒堿溶液不反應,能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現象,可以鑒別。
④氫氧化鈉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使溫度升高,NH4NO3固體溶于水吸熱,溫度降低,能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現象,可以鑒別。
故②③④切實可行。
故選:C。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在解決鑒別物質題時,判斷的依據是:所選試劑需要與待鑒別的物質反應并出現明顯不同的現象。
5.【答案】C
【分析】鑒別物質時,首先對需要鑒別的物質的性質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據性質的不同,選擇適當的試劑,出現不同的現象的才能鑒別。
【解答】解:A、碳酸鈉、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稀鹽酸四種溶液中稀鹽酸顯酸性,碳酸鈉、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溶液均顯堿性,則甲是稀鹽酸,故選項說法正確。
B、由2b:與二氧化碳反應無明顯現象,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則2a橫線處填寫“與二氧化碳反應出現沉淀”,故選項說法正確。
C、氫氧化鈣微溶于水,乙是氫氧化鈣溶液,通常用來檢驗二氧化碳,通常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并除去二氧化碳氣體,故選項說法錯誤。
D、碳酸鈉能與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氫氧化鈉溶液不能與氯化鋇溶液反應,丙和丁分別是碳酸鈉、氫氧化鈉溶液,碳酸鈉、氫氧化鈉溶液均顯堿性,不可以用無色酚酞鑒別,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解答物質的鑒別題時要熟練掌握鑒別的物質的性質,然后選擇適當的試劑或方法,出現不同的現象即可鑒別。
6.【答案】B
【分析】根據題目給出的信息:A、木炭粉和鐵粉都是黑色的,觀察顏色無法區分;B、NH4HCO3氮肥和K2SO4鉀肥,加Ca(OH)2研磨并聞氣味,有刺激性氣味的是碳酸氫銨,無變化的是硫酸鉀;分別稀硫酸,有氣泡冒出的是碳酸氫銨,無變化的是硫酸鉀;C、氯化鉀溶液和碳酸鉀溶液加入鋅粒都不反應,因此不可行;D、稀鹽酸和氯化鈉溶液加入無色酚酞都不變色,因此不可行。
【解答】解:A、木炭粉和鐵粉都是黑色的,觀察顏色無法區分;故選項錯誤;
B、NH4HCO3氮肥和K2SO4鉀肥,加Ca(OH)2研磨并聞氣味,有刺激性氣味的是碳酸氫銨,無變化的是硫酸鉀;分別稀硫酸,有氣泡冒出的是碳酸氫銨,無變化的是硫酸鉀;故選項正確;
C、氯化鉀溶液和碳酸鉀溶液加入鋅粒都不反應,因此不可行;故選項錯誤;
D、稀鹽酸和氯化鈉溶液加入無色酚酞都不變色,因此不可行;故選項錯誤;
故選:B。
【點評】本考點屬于物質的鑒別題,是通過對實驗方法和過程的探究,在比較鑒別的基礎上,得出了正確的實驗結論。本考點是中考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通過實驗現象,從而得出物質的組成。此考點主要出現在填空題和實驗題中。
7.【答案】D
【分析】已知A、B、C、D、E各為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二氧化碳、氧化鐵,水中的一種,氧化鐵能和硫酸反應,硫酸能和氫氧化鈉反應,氫氧化鈉能和二氧化碳反應,二氧化碳能和水反應,且E是常見的溶劑,則A是氧化鐵,B是硫酸,C是氫氧化鈉,D是二氧化碳,E是水;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B是硫酸,化學式是:H2SO4,故選項說法正確。
B、D是二氧化碳,可以造成“溫室效應”加劇,故選項說法正確。
C、A是氧化鐵,B是硫酸,兩者反應生成硫酸鐵和水,可用于除鐵銹,故選項說法正確。
D、C是氫氧化鈉,E是水,氫氧化鈉固體溶解在水中,溫度會升高,故選項說法不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8.【答案】B
【分析】A、根據復分解反應、置換反應的特點考慮;
B、根據氫氣的還原性考慮;
C、根據酸堿鹽的性質考慮;
D、根據非金屬氧化物與堿反應考慮。
【解答】解:A、C與E反應是氧化物和酸反應,生成鹽和水,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的化合物,屬于復分解反應,故A錯;
B、若B為氫氣,與E反應可生成新的單質,例如氫氣與氧化銅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銅和水,故B正確;
C、A+C反應生成新酸和新鹽、C+D反應生成鹽和水、A+D反應生成新堿和新鹽,故C錯;
D、若E能與D發生化學反應,則E不一定是CO2,可以是二氧化硫等物質,故D錯。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復分解反應的條件等知識,難度較大,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加強記憶即可完成。
9.【答案】A
【分析】依據①將稀鹽酸分別滴入試管甲和乙中,發生的反應分析;
依據②將反應后甲、乙試管中的廢液倒入一潔凈的燒杯中,觀察到先有氣泡產生,推出廢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質,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推出廢液中還含有的物質,過濾后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濾液,推出濾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質和可能含有的物質;
依據③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鈉溶液,無明顯現象,推出濾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質;
依據④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少量鹽酸,有氣泡產生,推出濾液一定含有物質進行分析。
【解答】解:①將稀鹽酸分別滴入試管甲和乙中,發生的反應是Ca(OH)2+2HCl=CaCl2+2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則反應后甲試管中一定含有CaCl2,可能含有HCl或Ca(OH)2;反應后乙試管中一定含有NaCl,可能含有HCl或Na2CO3;
②將反應后甲、乙試管中的廢液倒入一潔凈的燒杯中,觀察到先有氣泡產生,推出廢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Na2CO3和HCl,發生的反應是Na2CO3+2HCl=2NaCl+H2O+CO2↑;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鹽酸反應完,碳酸鈉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氯化鈉,方程式為Na2CO3+CaCl2=2NaCl+CaCO3↓,廢液中還含有的物質是氯化鈣,過濾后得到白色沉淀為碳酸鈣,無色濾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NaCl,可能含有的物質是CaCl2或Na2CO3;
③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鈉溶液,無明顯現象,推出濾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質CaCl2;
④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少量鹽酸,有氣泡產生,推出濾液一定還含有物質Na2CO3;
綜合以上分析,②的無色濾液中包含的物質有NaCl、Na2CO3;
故選:A。
【點評】判斷此題主要考查常見物質的性質,主要是利用圖示及物質的性質來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結合各方面的條件得出正確結論。
10.【答案】B
【分析】未知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鋇溶液,產生的沉淀甲加入稀鹽酸后,沉淀質量不變,該沉淀為硫酸鋇沉淀,沒有碳酸鋇沉淀,說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離子,一定沒有碳酸根離子,由于硫酸根離子與鋇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因此原溶液中也不存在鋇離子;溶液甲分兩份,一份加入足量的硝酸和硝酸銀溶液,得到白色沉淀,該沉淀為氯化銀沉淀,由于加入的氯化鋇溶液,引入了氯離子,因此不能確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氯離子;溶液甲加入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產生沉淀,該沉淀為碳酸鋇沉淀,由于原溶液中不存在碳酸根離子,所以原溶液中存在碳酸氫根離子,氫氧根離子也就不能大量共存了;碳酸氫根離子與氫氧化鈉提供的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碳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與鋇離子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據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A.未知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鋇溶液,產生的沉淀甲為2.33g,加入鹽酸后,沉淀仍然為2.33g,說明沉淀甲為硫酸鋇;結合以上分析可知,溶液甲加NaOH后,碳酸氫根離子與氫氧根離子反應產生碳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與鋇離子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因此丙為碳酸鋇沉淀,故正確;
B.結合以上分析可知,溶液甲加入足量的硝酸和硝酸銀溶液,得到氯化銀白色沉淀,但由于原溶液中加入了氯化鋇溶液,引入了氯離子,干擾了原溶液中氯離子的檢驗,因此不能確定原溶液中是否存在氯離子,故錯誤;
C.結合以上分析可知,溶液甲加NaOH后,碳酸氫根離子與氫氧根離子反應產生碳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與鋇離子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說明原溶液中有,無、OH﹣,故正確;
D.根據電解質溶液為電中性可知,原溶液中一定不含鋇離子、氫離子、因此原溶液中一定含有鈉離子,因此該實驗就能確定陽離子種類:肯定存在Na+,不存在H+、Ba2+,故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離子的共存,為考試常見題型,注重復分解反應及離子顏色的考查,對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要求較高,把握電中性分析解答,題目難度不大。
11.【答案】(1)稀鹽酸;H2SO4+Na2CO3=Na2SO4+H2O+CO2↑;
(2)NaCl;BaSO4。
【分析】根據稀鹽酸、稀硫酸、Ba(OH)2溶液、Na2CO3溶液和NaCl溶液五瓶溶液中能使石蕊試液變成紅色的是酸性溶液,因此B、C分別是稀鹽酸、稀硫酸中的一種;能使石蕊試液變成藍色的是堿性溶液,因此D、E分別是氫氧化鋇和碳酸鈉中的一種;不能使石蕊試液變色的是中性的氯化鈉溶液,因此A是氯化鈉,據此結合題目的信息分析。
【解答】解:分別取五種溶液滴加石蕊試液,A不能使石蕊試液變色的是中性的氯化鈉溶液,因此A是氯化鈉;B、C能使石蕊試液變成紅色的是酸性溶液,因此B、C分別是稀鹽酸、稀硫酸中的一種;D、E能使石蕊試液變成藍色的是堿性溶液,因此D、E分別是氫氧化鋇和碳酸鈉中的一種;B、C、D、E溶液兩兩混合,B和D能夠產生沉淀,因為硫酸能和氫氧化鋇反應產生硫酸鋇沉淀,因此B是稀硫酸,D是氫氧化鋇,則C是稀鹽酸,E是碳酸鈉;因此:
(1)根據以上實驗過程確定C溶液是稀鹽酸,B是稀硫酸,E是碳酸鈉,反應方程式為H2SO4+Na2CO3=Na2SO4+H2O+CO2↑;
故答案為:稀鹽酸;H2SO4+Na2CO3=Na2SO4+H2O+CO2↑;
(2)過濾后溶液呈紅色,說明濾液顯酸性;因為溶液為酸性,則有稀鹽酸或稀硫酸的剩余,可知肯定不存在碳酸鈉和氫氧化鋇,所以濾液中一定含有的鹽是氯化鈉;則不溶于酸的沉淀(濾渣)應該是硫酸和氫氧化鋇反應產生的硫酸鋇沉淀;
故答案為:NaCl;BaSO4。
【點評】本題屬于物質的鑒別題,解題關鍵是熟悉要鑒別物質的性質,然后根據試劑進行混合出現不同的現象進行鑒別得出結論。
12.【答案】(1)KNO3;
(2)硫酸銨;
(3)①③;方案②中因為會引入硫酸根離子,對原有硫酸根的檢驗產生干擾,由于題目已經給定了化肥只有三種,所以不會有銀離子的干擾。
【分析】(1)根據銨態氮肥的性質來分析;
(2)根據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來分析;
(3)根據硫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來分析。
【解答】解:(1)銨態氮肥與熟石灰共同研磨會釋放出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實驗中取該化肥少量于研缽中,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聞到氨味,所以該化肥成分一定不是硝酸鉀或是KNO3;
(2)硫酸銨與鹽酸不反應,碳酸氫銨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銨、二氧化碳和水,實驗中取少量化肥于試管中,加水溶解后,再滴加稀鹽酸,沒有產生氣泡,說明該化肥的成分不是碳酸氫銨而是硫酸銨;
(3)小華為了確認化肥成分中的陰離子,即硫酸根離子的存在,做實驗如下:
①先加入氯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鹽酸,白色沉淀不消失,可以證明硫酸根離子的存在;
②先加入稀硫酸,無現象,再加入氯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由于引入了硫酸,不能證明原物質中含有硫酸根離子;
③先加入稀鹽酸,無現象,再加氯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原物質中一定含有硫酸根離子;
結合以上分析可知,三種方案合理的是①③;不合理的有方案②,因為會引入硫酸根離子,對原有硫酸根的檢驗產生干擾,由于題目已經給定了化肥只有三種,所以不會有銀離子的干擾。
故答案為:
(1)KNO3;
(2)硫酸銨;
(3)①③;方案②中因為會引入硫酸根離子,對原有硫酸根的檢驗產生干擾,由于題目已經給定了化肥只有三種,所以不會有銀離子的干擾。
【點評】要想解答好這類題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記化肥的簡易鑒別,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然后,根據所給的實驗、問題情景或圖表信息等,結合所學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產或生活經驗所得,細致地分析題意(或實驗、圖表信息)等,并細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題目要求進行認真地選擇或解答即可。
13.【答案】(1);
(2)KNO3。
【分析】(1)離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取決于離子間能否結合成沉淀、氣體或水,若能結合成沉淀、氣體或水,就不能共存;
(2)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是能結合成沉淀、氣體或水的離子不能共存,可依據此條原則完成此題,本題中Ba2+BaCO3↓,Cu2++2OH﹣=Cu(OH)2↓。
【解答】解:(1)甲車間廢水明顯顯堿性,說明有氫氧根離子,則乙車間一定含有銅離子,則乙車間一定不能含有碳酸根離子(碳酸銅不溶于水),說明甲車間的廢水中含有OH﹣和,則能和氫氧根離子、碳酸根離子反應的離子一定在乙車間,所以乙車間的廢水中含Ba2+、Cu2+,故乙車間的廢水中的陰離子為;
(2)甲車間的廢水中的陽離子為K+,甲、乙兩車間的廢水按適當的比例混合,可以使廢水中的Ba2+、Cu2+、OH﹣等離子轉化為沉淀除去,剩下的為K+和,故物質為硝酸鉀,化學式為:KNO3。
故答案為:
(1);
(2)KNO3。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復分解反應的實質,其實質是離子之間的相互反應。完成此類題目,要熟記常見的酸堿鹽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利于判斷反應能否進行.所以要求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加強知識的儲備,能夠靈活應用。
14.【答案】(1)NaHCO3;CaCO3或NaOH;
(2)E、G;
(3)①;③。
【分析】A﹣I均是初中常見的物質。D廣泛用于制造玻璃、紙張和洗滌劑,則D是碳酸鈉;D和澄清石灰水反應生成I,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則I是碳酸鈣或氫氧化鈉;B能分解生成E和F,E是一種清潔能源,則B是水,E是氫氣,F是氧氣;H為紅色金屬單質,則H是銅;A能分解生成水、碳酸鈉和C,則A是碳酸氫鈉,C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X反應生成G,G和E都能和Y反應生成銅,則X是碳,G是一氧化碳,Y是氧化銅;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物質A是碳酸氫鈉,化學式為:NaHCO3;I是碳酸鈣或氫氧化鈉,化學式為:CaCO3或NaOH。
(2)E是氫氣,G是一氧化碳,氫氣和一氧化碳都屬于還原性氣體,則以上物質中,屬于還原性氣體的是:E、G。
(3)反應①是水通電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屬于分解反應,反應②是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溫下生成一氧化碳,屬于化合反應,反應③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屬于復分解反應,反應④是氫氣和氧化銅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銅和水,屬于置換反應,則上述①②③④各反應,屬于分解反應的是:①,屬于復分解反應的是:③。
故答案為:
(1)NaHCO3;CaCO3或NaOH;
(2)E、G;
(3)①;③。
【點評】本題考查了物質的推斷,在解此類題時,首先將題中有特征的物質推出,然后結合推出的物質和題中的轉化關系推導剩余的物質,最后將推出的各種物質代入轉化關系中進行驗證即可。
15.【答案】(1)CO2+Ca(OH)2=CaCO3↓+H2O;
(2)Na2SO4、Na2CO3;
(3)NaNO3,8.5。
【分析】根據硫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碳酸鈉和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氯離子和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的碳酸鈣沉淀等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解:硫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碳酸鈉和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氯離子和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的碳酸鈣沉淀,
固體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溶解,溶液中加入稀鹽酸,生成的氣體W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所以W是二氧化碳,樣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鈉,溶液中加入硝酸和氯化鋇,生成的白色沉淀,所以樣品中一定含有硫酸鈉,溶液中加入硝酸銀會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的氯化鋇會引入氯離子,所以樣品中可能含有氯化鈉。
(1)反應③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化學方程式為:CO2+Ca(OH)2=CaCO3↓+H2O。
(2)根據實驗現象推斷該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Na2SO4、Na2CO3。
(3)該同學為了進一步確定固體混合物的組成,取樣品20.9g(其中含鈉元素質量為6.9g),按上述流程圖進行實驗,產生11.65g白色沉淀A,產生2.2g氣體W。
設碳酸鈉的質量為x,硫酸鈉的質量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2.2g
x=5.3g
Na2SO4+BaCl2=BaSO4↓+2NaCl
142 233
y 11.65g
y=7.1g
設混合物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Mr,
2.3g8.5g
Mr=85,
由于氫氧化鈉的相對分子質量為40,氯化鈉的相對分子質量為58.5,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的相對分子質量都小于85,且硝酸鈉的相對分子質量剛好為85,所以混合物中還含有的物質只可能且僅有硝酸鈉。
通過計算,確定該混合物中還含有的物質是NaNO3,其質量為20.9g﹣7.1g﹣5.3g=8.5g。
故答案為:
(1)CO2+Ca(OH)2=CaCO3↓+H2O;
(2)Na2SO4、Na2CO3;
(3)NaNO3,8.5。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16.【答案】(1)有;
(2)H2SO4;
(3)過濾;
(4)45:107。
【分析】(1)根據題文信息進行分析;
(2)根據流程信息進行分析;
(3)根據過濾操作的原理分析;
(4)根據原子守恒規律進行分析。
【解答】解:(1)因為Fe3O4粉末在復印機的電磁場作用下使墨粉形成字跡或圖案,電磁場會對磁性物質產生力的作用,所以這個過程Fe3O4粉末有受到力的作用;
(2)由流程圖可知,經過①步后得到FeSO4溶液,鐵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所以第①步加入試劑X的化學式為H2SO4;
(3)操作Y是將沉淀和溶液分離,該操作的名稱為過濾;
(4)Fe3O4中Fe2+、Fe3+和O2﹣個數比為1:2:4,設Fe(OH)2的個數為x,Fe(OH)3的個數為y,根據鐵原子守恒可得:x+y =3,根據電荷守恒可得:2x+3y= 8,聯立解得x=1,y=2,所以Fe(OH)2和Fe(OH)3的個數比為1:2,則質量比為(56+17×2):[2×(56+17×3)]= 45:107。
故答案為:
(1)有;
(2)H2SO4;
(3)過濾;
(4)45:107。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常見物質的性質,主要是利用流程圖及常見物質的性質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結合各方面的條件得出正確結論。
17.【答案】(1)澄清石灰水無明顯變化。
(2)(m1+m3)>(m2+m4)。
(3)打開a,關閉b,氣體進入氣球,得到一氧化碳;關閉a,打開b,更換另一個氣球收集氣體為二氧化碳。
【分析】(1)根據實驗結論推斷實驗現象;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此題;
(3)根據氣體性質設計實驗。
【解答】解:(1)氣體沒有二氧化碳,則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因此看不到明顯變化;
故答案為:澄清石灰水無明顯變化。
(2)猜想③成立,說明氣體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不能被吸收,所以反應后質量減少,所以反應前質量比反應后質量大,故(m1+m3)>(m2+m4);
故答案為:(m1+m3)>(m2+m4)。
(3)一氧化碳不被氫氧化鈉吸收,所以打開a氣體進入后,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進入氣球;然后再打開b,稀硫酸進入,與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再進入氣球收集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打開a,關閉b,氣體進入氣球,得到一氧化碳;關閉a,打開b,更換另一個氣球收集氣體為二氧化碳。
【點評】在解此類題時,首先要將題中的知識認知透,然后結合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津县| 江都市| 渝北区| 涿鹿县| 黄冈市| 若尔盖县| 广宗县| 静宁县| 米脂县| 务川| 衡东县| 霍林郭勒市| 外汇| 石阡县| 龙游县| 延吉市| 刚察县| 静安区| 大冶市| 合川市| 察隅县| 东宁县| 莆田市| 固镇县| 上饶县| 萝北县| 天镇县| 涞水县| 疏勒县| 郸城县| 讷河市| 萨迦县| 亳州市| 林周县| 饶河县| 南丰县| 五莲县| 鹰潭市| 巴东县| 莱阳市| 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