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準把脈·聚焦中考】2025年中考科學專項沖刺限時精練 精煉11 生物實驗(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準把脈·聚焦中考】2025年中考科學專項沖刺限時精練 精煉11 生物實驗(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精準把脈·聚焦中考】2025年中考科學專項沖刺限時精練
精練11 生物實驗
01 顯微鏡
1、使用顯微鏡的步驟:取鏡——安放——對光——放片,調焦距——觀察,畫圖。
(1)取鏡
(2)安放:右手握,左手托,放有光,略靠左,鏡臂朝自己。
(3)對光:短物鏡,大光圈,一起對準通光孔,左眼觀,右眼睜,同時調節反光鏡。
(4)放片:載物臺,放玻片,通光孔,對中間
(5)調焦:先壓片,盯物鏡,降下物鏡再觀察,向后旋,鏡筒升,看見物像再調細。
(6)觀察:顯微鏡,成倒像,物向左,像向右,像在上,向上移,像往何處逃,玻片同向追。
2、放大倍數:目鏡×物鏡
目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大;物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小。
3、高低倍鏡下物像特點的比較
細胞體積 細胞數目 視野范圍 視野亮度
低倍鏡 小 多 大 亮
高倍鏡 大 少 小 暗
4、成像
倒像(上下左右都顛倒)如果物像偏向右上側,要使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應該向右上移動玻片。
5、臨時裝片制作
取樣→滴水或生理鹽水→展平→蓋玻片→染色。
02 生物實驗設計與分析
1、實驗設計的基本理論
實驗是科學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在人為控制條件下,研究對象的變化,以其結果論證科學結論的一種科學方法。由于研究問題性質的不同,科學研究的方法也有差異,但通常分為以下幾步:
觀察→提出問題→假說→實驗→結論
2、實驗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符合生物學的基本原理。
(2)簡便性原則:材料易得、藥品便宜、裝置簡單、操作簡便、步驟簡短。
(3)嚴謹性原則:原理正確→步驟簡潔→現象明顯→結果準確。
(4)對照性原則:在實驗設計中,通過設置對照組,可排除無關變量的影響,減少實驗誤差。
實驗設計中可采用的對照方法很多。
①空白對照:指不做任何實驗處理的對照組。
②自身對照:指實驗和對照在同一對象上進行,即不另設對照組。
③條件對照:給實驗組某種處理,給對照組另一條件的處理。
④相互對照:指不另設對照組,而是利用幾個實驗組相互對照。
3、實驗設計的一般程序
①確定原理;②提出假設;③確定實驗思路、選擇器材;④設計實驗步驟;⑤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⑥實驗結果的分析和討論;⑦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01 顯微鏡的使用 觀察臨時裝片
1.【答案】D
【分析】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包括:取鏡和安放→對光調光→調焦觀察→整理收納。
【解答】解:A、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由圖可知,該顯微鏡最大放大倍數為5×40=200(倍),A錯誤。
B、由圖可知,步驟3是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B錯誤。
C、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的移動方向與物像的移動方向相反,故步驟4是把臨時裝片往右下方移動,C錯誤。
D、步驟5是增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因此,步驟5中應該把物鏡F(10×)換成E(40×),D正確。
故選:D。
【點評】掌握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2.【答案】B
【分析】圖中①粗準焦螺旋、②細準焦螺旋、③高倍物鏡、④低倍物鏡。
【解答】解:A、對光后,眼睛注視目鏡,先調節結構①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錯誤。
B、視野乙的物像比視野甲的物像大,將視野甲轉換成視野乙,可選用物鏡③高倍物鏡,正確。
C、顯微鏡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暗,若使用相同的光照、光圈和反光鏡,則乙比甲暗,錯誤。
D、若在甲視野中看到清晰的像,則調節轉換器改換成乙視野后,需要調節細準焦螺旋才能看到清晰的像,錯誤。
故選:B。
【點評】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是解題的關鍵。
3.【答案】A
【分析】1、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單的總結為:擦、滴、撕、展、蓋、染、吸。
2、細準焦螺旋能小幅度的升降鏡筒,使焦距更準確。
【解答】解:A、若視野模糊,應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變清晰,A正確。
B、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視野中若出現了污點,污點的位置只有三種可能:目鏡、物鏡或玻片標本,反光鏡只是反射光線,B錯誤。
C、圖三中出現氣泡,是由于制作臨時裝片步驟蓋蓋玻片操作不規范引起的,C錯誤。
D、顯微鏡觀察到的像是倒像,因此玻片標本的移動方向和物像的移動方向相反。故草履蟲正向右上方移動,為避免草履蟲離開視野,應向右上方移動裝片。D錯誤。
故選:A。
【點評】掌握顯微鏡的使用和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是解題的關鍵。
4.【答案】(1)葉綠體;
(2)②⑤④;
(3)A。
【分析】(1)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為:擦、滴、撕、展、蓋、染、吸,植物細胞有細胞壁,為保持植物細胞正常形態可以滴清水,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無色素,需要用碘液反復染色才能看清楚結構。
(2)植物細胞基本結構為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葉綠體為植物綠色細胞特有。⑤液泡、⑥細胞核。
(3)圖乙為顯微鏡,①粗準焦螺旋、②細準焦螺旋、③載物臺、④反光鏡。
【解答】解:(1)并不是所有植物細胞都具備葉綠體,植物綠色部位的細胞才可能有葉綠體存在,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無葉綠體。
(2)圖丁到圖戊,需要先將氣孔移動到視野中央,圖丁氣孔在視野下方,顯微鏡呈倒像,應該向下移動。然后轉動轉換器,使用高倍鏡,最后調節細準焦螺旋使得物像更加清晰。
(3)移動過程中轉換器、光圈一般不會發生變化,題干中同學能觀察到圓形的明亮的視野,證明對光也沒有問題,排除B、C、D選項,只可能是裝片是沒壓壓片夾,裝片發生移動,故選:A。
故答案為:(1)葉綠體;
(2)②⑤④;
(3)A。
【點評】掌握植物細胞的結構和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是解題關鍵。
5.【答案】(1)A;
(2)①在載玻片上滴一滴生理鹽水;
(3)B;
(4)A;
(5)B。
【分析】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是:取鏡和安放→對光調光→調焦觀察→整理收納。
【解答】解:(1)蓋蓋玻片時,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蓋玻片的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蓋下,這樣可以避免蓋玻片下面出現氣泡而影響觀察。圖1中,A符合該操作規范,故正確的是A。
(2)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操作步驟是:擦→滴→刮→涂→蓋→染色??谇簧掀ぜ毎麤]有細胞壁,故“滴”的是生理鹽水,而不是清水。滴加 生理鹽水,目的是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故①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改成“在載玻片上滴一滴生理鹽水”。
(3)在對光完成后,觀察玻片標本的正確的操作步驟是。故正確的順序是①將玻片放在載物臺上、正對通光孔,③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為止;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用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④看到物像時,再微調細準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為止。
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選:B。
(4)目鏡沒有螺紋,則圖中3、4為目鏡;物鏡上有螺紋,則圖中1、2為物鏡。目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大,則物鏡放大倍數越大與玻片的距離越近。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故欲獲得最大倍數的觀察效果,其正確的組合是:1、3、5,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5)從視野甲到乙的操作順序正確的是:移動裝片,將物像移至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使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調節一個較大光圈,使視野變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選:B。
故答案為:(1)A;
(2)①在載玻片上滴一滴生理鹽水;
(3)B;
(4)A;
(5)B。
【點評】掌握玻片標本的制作、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02 生物實驗
6.【答案】【實驗過程】根的平均數目;
【數據處理】;
【交流評價】在 a2到 a4之間設置更小的濃度梯度,進行上述實驗步驟中的( 2 )、( 3 )操作;
【拓展應用】可行。當濃度為 a6時,對植物的根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因此可抑制雜草的生長。
【分析】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解:【實驗過程】本實驗通過根的平均數目反映2,4﹣D對插枝生根的作用。
【數據處理】
【實驗結論】其他條件相同時,能促進根的數量生長最適宜的濃度為a3。
【交流評價】小組同學認為上述結論不夠嚴謹,你認為的實驗改進方案 在a2到a4之間設置更小的濃度梯度,進行上述實驗步驟中的(2)、(3)操作。
【拓展應用】2,4﹣D是生長素類似物,有人卻用它來除荒地上的雜草,可行。當濃度為a6時,對植物的根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因此可抑制雜草的生長。
故答案為:【實驗過程】根的平均數目;
【數據處理】;
【交流評價】在 a2到 a4之間設置更小的濃度梯度,進行上述實驗步驟中的( 2 )、( 3 )操作;
【拓展應用】可行。當濃度為 a6時,對植物的根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因此可抑制雜草的生長。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和基本原則。
7.【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據圖甲分析:雙子葉植物比單子葉植物對生長素更敏感,所以甲圖中Ⅰ代表雙子葉植物、Ⅱ代表單子葉植物,圖中d點所對應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既可以抑制雙子葉雜草的生長,又可以促進單子葉植物的生長,所以該點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可作為除草劑。據圖乙分析:①③組的單一變量是有無頂芽,有頂芽時,側芽不生長,沒有頂芽時側芽生長,說明頂芽的存在會抑制側芽的生長。②組結果與①③進行比較,具有細胞分裂素,可見,細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頂芽對側芽的抑制。
【解答】解:(1)用一定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作為除草劑,可以除去單子葉農作物田間的雙子葉雜草,說明雙子葉雜草比單子葉農作物對生長素敏感,即單子葉植物受不同濃度生長素類似物影響的是曲線Ⅱ,選擇d點所對應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作為除草劑,抑制雙子葉雜草的生長,同時又促進單子葉農作物的生長,該現象說明了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
(2)①③組的區別是頂芽的有無,說明頂芽的存在會抑制側芽的生長;②③組的區別是細胞分裂素的有無,說明細胞分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頂芽對側芽的抑制作用。
故答案為:(1)Ⅱ
(2)頂芽會抑制側芽的生長;與③對比,探究細胞分裂素能否降低頂芽對側芽的抑制作用(或探究細胞分裂素能否促進側芽生長)
【點評】本題結合曲線圖,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和應用、探究實驗,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線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對照實驗的原則圖2進行分析;識記對插條處理的兩種方法,注意其使用的條件和區別。
8.【答案】(1)葉圓片浮起的數量;
(2)氧氣;
(3)霧霾對植物光合作用有影響,且霧霾越大光合作用越弱(合理即可);
(4)改變臺燈與葉圓片的距離。
【分析】1、光合作用實質上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溫度、水分、二氧化碳濃度等。
3、對照實驗是指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
【解答】解:(1)葉圓片的光合作用越強,產生的氧氣就越多,上浮的數量也就越多。因此,實驗通過葉圓片浮起的數量反映葉圓片的光合作用強度。
(2)植物的光合作用能產生氧氣。因此,步驟④中“菠菜葉圓片上浮”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附著在葉圓片表面,增大了排開水的體積,導致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
(3)由圖可知,甲組的葉圓片全部上浮,丙組的葉圓片上浮最少,故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霧霾對植物光合作用有影響,且霧霾越大光合作用越弱。
(4)光源與植物的距離越近,光照越強,反之,則光照越弱。因此,若要研究光照強度對植物光合作用影響,除了在甲裝置中,更換燈泡的功率外,請寫出另一種操作方法:改變臺燈與葉圓片的距離。
故答案為:(1)葉圓片浮起的數量;
(2)氧氣;
(3)霧霾對植物光合作用有影響,且霧霾越大光合作用越弱(合理即可);
(4)改變臺燈與葉圓片的距離。
【點評】掌握環境因素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9.【答案】(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嗎?
(2)取下甲、乙兩張葉片,置于酒精溶液中水浴加熱至葉片褪成黃白色
(3)培養液剩余多少
【分析】(1)《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暗處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葉片→酒精脫色→漂洗加碘→觀察顏色。實驗要點: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變藍色,酒精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關鍵是確定控制實驗變量、設置對照實驗。
(2)圖示中的實驗裝置設置的對照實驗是:甲與乙,變量是二氧化碳,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甲與丙,變量是光,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
【解答】解:(1)甲、乙構成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二氧化碳濃度。若選擇甲、乙作為對照實驗,則小金想探究的問題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嗎?
(2)光照幾小時后,小金想檢驗甲乙兩組植物是否進行了光合作用,取每組葉片若干,進行淀粉測試,其操作步驟是:①取下甲、乙兩張葉片,置于酒精溶液中水浴加熱至葉片褪成黃白色;②當葉片褪成黃白色時,取出葉片并用清水洗凈后,滴上碘液;③幾分鐘后,用清水沖掉葉片上的碘液,觀察葉片的顏色是否發生變化。
(3)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小金想繼續探究植物蒸騰作用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他采用如圖丙所示的裝置兩套,一系列正確操作后,可通過比較培養液剩余多少來判斷植物蒸騰作用的強弱。
故答案為:(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嗎?
(2)取下甲、乙兩張葉片,置于酒精溶液中水浴加熱至葉片褪成黃白色
(3)培養液剩余多少
【點評】實驗中,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是設計實驗方案必須處理好的兩個關鍵問題。
10.【答案】(1)③④②①;內;
(2)臨時裝片中細胞沒有對準通光孔;
(3)待改進。
【分析】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要的概括為:擦、滴、撕、展、蓋、染、吸。
【解答】解:(1)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要的概括為:擦、③滴、④撕、②展、①蓋、染、吸。正確操作順序是:③④②①。步驟④取的是洋蔥的內表皮。
(2)鏡筒慢慢上升過程中并未觀察到細胞,有可能是臨時裝片中細胞沒有對準通光孔,細胞并未在顯微鏡視野的觀察范圍之內。
(3)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液泡,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還有葉綠體。圖乙小蓮繪制的洋蔥表皮細胞示意圖,圖中只標注了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還沒有標注細胞質、液泡等。結合指標評價標準可知,小蓮同學制作的模型“名稱標注不全”應被評為待改進。
故答案為:(1)③④②①;內;
(2)臨時裝片中細胞沒有對準通光孔;
(3)待改進。
【點評】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制作洋蔥鱗莖外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是解題的關鍵。
11.【答案】(1)④。
(2)凹面鏡。
(3)蓋玻片時。
(4)增加鏡筒、物鏡轉換器、壓片夾等結構(寫出一種即給分)。
【分析】觀圖可知:圖乙中①是目鏡,②是粗準焦螺旋,③細準焦螺旋,④是物鏡,⑤是反光鏡
【解答】解:(1)放大鏡A遠離放置玻片的位置,相當于目鏡,放大B離放置玻片的位置較近,相當于④物鏡。
(2)顯微鏡視野亮度的調節: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平面鏡調節;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凹面鏡調節。因此,利用“簡易顯微鏡”觀察細胞,發現光線太暗,他應將平面鏡換成凹面鏡,會使視野變亮。
(3)圖甲中有邊緣較深的透明圓圈,是有氣泡,觀察效果不好,是由于蓋蓋玻片不當引起的,正確的方法是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
(4)簡易顯微鏡中缺少鏡筒,轉換器,壓片夾等結構,平面鏡只能反射光線,不能聚光,應換成反光鏡。
故答案為:
(1)④。
(2)凹面鏡。
(3)蓋玻片時。
(4)增加鏡筒、物鏡轉換器、壓片夾等結構(寫出一種即給分)。
【點評】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題的關鍵。
12.【答案】(1)葉綠素。
(2)光照強度、光質。
(3)<。
【分析】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
【解答】解:(1)葉片中含有大量的葉綠體,葉綠體中含有葉綠素,葉綠素呈綠色,因此,葉片呈現綠色。
(2)據圖甲可知,可通過移動臺燈與燒杯的距離來探究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也可以用不同顏色的臺燈來探究光質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3)若圖乙在適宜光照下照射12小時,從兩側截取同等面積的小圓葉片,烘干稱重,a無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b有光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因此,a的重量<b的重量。
故答案為:
(1)葉綠素。
(2)光照強度、光質。
(3)<。
【點評】掌握光合作用的條件、場所、產物是解題的關鍵。
13.【答案】(1)三
(2)A和B
(3)植物體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葉片
(4)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散失
【分析】1、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失到體外大氣中的過程,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片。
2、對照實驗,應遵循變量唯一的原則。
【解答】解:(1)水分的蒸發和散失受溫度的影響,溫度越高,水分散失越多。由表中可知,第三天,A、B、C三個量筒中水分散失最多,由此推斷第三天溫度最高。
(2)分析天竺葵的莖散失水分,變量是植物的莖,應選擇A、B兩組,形成對照實驗。
(3)小金同學分析表格數據可以看出C量筒內的枝條帶有葉片,結果每天散失的水分都比A、B量筒的多,所以得到的結論是植物體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葉片。
(4)移栽樹木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散失,提高成活率。所以,移栽樹木時剪去部分葉片是為了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散失。
故答案為:(1)三
(2)A和B
(3)植物體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葉片
(4)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散失
【點評】理解掌握植物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片是解題的關鍵。
14.【答案】(1)避免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2)不需要,此實驗是通過生成的氧氣的量來反映光合作用強度的,與是否耗盡原有有機物無關;
(3)一定范圍內,光照強度越強,光合作用越強;
(4)在燒杯中加入20mL濃度為0.5%的NaHCO3溶液并放在黑暗環境中。
【分析】1、光合作用實質上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3、對照實驗是指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
【解答】解:(1)若只用1片葉圓片進行實驗,容易因偶然因素使實驗結果出現較大的偏差。因此,每組燒杯中放入10片葉圓片而不是1片目的是避免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2)暗處理是將葉片中原有的淀粉轉運或消耗殆盡,實驗不需要對實驗前的菠菜進行暗處理,實驗是通過生成的氧氣的量來反映光合作用強度的,與是否耗盡原有有機物無關。
(3)由表格可知,燒杯與LED燈距離越近,葉圓片浮起數目越多,則實驗能得到的初步結論是一定范圍內,光照強度越強,光合作用越強。
(4)光合作用的必備條件是光,呼吸作用在有光和無光的條件下都能進行。要探究葉圓片浮起可能是因為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機物且產生CO2導致,可增加的實驗是:取1只相同規格的燒杯編號為戊,在燒杯中加入20mL濃度為0.5%的NaHCO3溶液并放在黑暗環境中,再向燒杯中放入10片抽氣后的葉圓片,一段時間后觀察現象,統計數據。
故答案為:(1)避免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2)不需要,此實驗是通過生成的氧氣的量來反映光合作用強度的,與是否耗盡原有有機物無關;
(3)一定范圍內,光照強度越強,光合作用越強;
(4)在燒杯中加入20mL濃度為0.5%的NaHCO3溶液并放在黑暗環境中。
【點評】掌握環境因素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對照實驗的相關知識點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5.【答案】(1)黑暗處胡楊只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葉片中的淀粉會被轉運或消耗殆盡;
(2)酒精;
(3)只摘取三種葉形的葉片各1片,數量太少,實驗存在偶然性;
(4)小于。
【分析】1、圖1實驗裝置是對葉片進行脫色,甲燒杯內是酒精,乙燒杯內是清水。
2、圖2中:曲線ab段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bf段表示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a點表示光合作用停止,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b、f點表示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
【解答】解:(1)植物光合作用的必備條件是光,而呼吸作用在有光或無光的條件下都能進行。將胡楊樹先進行暗處理可以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擾,其原理是黑暗處胡楊只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葉片中的淀粉會被轉運或消耗殆盡。
(2)酒精能溶解葉綠素,且酒精不能直接加熱,故如圖1所示為脫色環節,甲燒杯中裝有酒精。
(3)若用于實驗的材料(對象)太少,容易因偶然因素使實驗結果出現較大的偏差,故興趣小組的方案中的不合理之處是:只摘取三種葉形的葉片各1片,數量太少,實驗存在偶然性。
(4)由圖2可知,曲線bf段二氧化碳吸收量大于0,則說明此時段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有機物持續積累,故一天中c點有機物積累的量小于d點。
故答案為:(1)黑暗處胡楊只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葉片中的淀粉會被轉運或消耗殆盡;
(2)酒精;
(3)只摘取三種葉形的葉片各1片,數量太少,實驗存在偶然性;
(4)小于。
【點評】掌握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6.【答案】(1)探究赤霉素能否促進種子萌發
(2)不贊同,使用濃度為20毫克 升﹣1赤霉素處理液澆灌的蘿卜種子發芽率比使用濃度為30毫克 升﹣1和40毫克 升﹣1的高
(3)使用不同濃度赤霉素處理液澆灌的蘿卜種子萌發后的根長和株高都比未澆灌的更長、更高。
【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
【解答】解:(1)實驗一除赤霉素的濃度不同外,其他實驗條件都相同,故實驗一的目的是探究赤霉素能否促進種子萌發。
(2)由表格中實驗的結果可知,第4組實驗種子的發芽率最高。故不贊同該小組得出隨著赤霉素濃度的增加,蘿卜種子的發芽率上升的結論,理由是:使用濃度為20毫克 升﹣1赤霉素處理液澆灌的蘿卜種子發芽率比使用濃度為30毫克 升﹣1和40毫克 升﹣1的高。
(3)由表格中實驗的結果可知,赤霉素能顯著促進蘿卜幼苗的生長的證據是:使用不同濃度赤霉素處理液澆灌的蘿卜種子萌發后的根長和株高都比未澆灌的更長、更高。
故答案為:(1)探究赤霉素能否促進種子萌發
(2)不贊同,使用濃度為20毫克 升﹣1赤霉素處理液澆灌的蘿卜種子發芽率比使用濃度為30毫克 升﹣1和40毫克 升﹣1的高
(3)使用不同濃度赤霉素處理液澆灌的蘿卜種子萌發后的根長和株高都比未澆灌的更長、更高。
【點評】掌握測定種子的發芽率的實驗、對照實驗的相關知識點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7.【答案】(1)甲和乙。
(2)甲、丙、丁。
(3)對照:未放過胚芽鞘尖端。
【分析】1.植物的向光生長主要受生長素調節,生長素是由尖端產生的,可向下運輸。
2.植物的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彎曲生長是由于生長素分布不均勻造成的。那側生長快,則向對側彎曲。
【解答】解:(1)甲組保持胚芽鞘的頂端不變,用單側光照射胚芽鞘,則胚芽鞘會向光源方向彎曲;乙組去掉胚芽鞘的頂端,用單側光照射胚芽鞘,胚芽鞘不生長不彎曲,因此比較甲、乙兩組可說明促使胚芽生長的物質是由胚芽的頂端產生的。
(2)甲與丙、甲與丁的變量是是否遮光,丙、丁的變量是遮光部位。實驗結果是:甲組胚芽鞘會向光源方向彎曲,丙組胚芽鞘直立生長,丁組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由三組對照可得出的實驗結論為:胚芽鞘向光側彎曲生長與胚芽的頂端有關。
(3)小組成員設計的實驗不嚴謹,沒有對照實驗。實驗組的瓊脂塊放過胚芽鞘尖端,那么對照組的瓊脂塊應該未放過胚芽鞘尖端。
故答案為:
(1)甲和乙。
(2)甲、丙、丁。
(3)對照:未放過胚芽鞘尖端。
【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理解題干中的信息從中尋找解題線索,提取有利于解題的信息,與所學知識建立鏈接,并用所學知識解釋問題,從而得出答案。
18.【答案】(1)相同時間的果汁量
(2)使果膠酶和蘋果泥處于相同預定溫度下,避免不在預定溫度下混合發生反應,影響實驗結果
(3)不能。在30﹣50℃之間進一步縮小溫度梯度范圍進行實驗,相同時間的果汁量最多的一組對應的溫度即為果膠酶的最適溫度
【分析】1、探究過程探究的一般過程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一般的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對照組。為確保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對影響實驗的其他相關因素應設置均處于相同且理想狀態,這樣做的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和干擾。
【解答】解:(1)實驗中,相同時間的果汁量的多少可以作為果膠酶催化效率的指標,因為果膠酶催化效率越高,相同時間內水解果膠產生的果汁量就越多。
(2)在步驟①中,將果膠酶與蘋果泥分開在不同溫度下恒溫處理,是為了使果膠酶和蘋果泥處于相同預定溫度下,避免不在預定溫度下混合發生反應,影響實驗結果。
(3)通過以上實驗不能確定果膠酶的最適溫度。雖然數據顯示在30°C時果汁量最大,但這個結果可能只是表明30°C是實驗中測試溫度的一個相對較高的催化效率點,而不是最適溫度。要確定果膠酶的最適溫度,需要設計進一步的實驗方案。進一步探究果膠酶的最適溫度的實驗方案可以是:在更精細的溫度范圍內重復實驗,例如以40℃為中心,每隔1°C或0.5°C測試一次,以更精確地找到催化效率最高的溫度點。
故答案為:(1)相同時間的果汁量
(2)使果膠酶和蘋果泥處于相同預定溫度下,避免不在預定溫度下混合發生反應,影響實驗結果
(3)不能。在30﹣50℃之間進一步縮小溫度梯度范圍進行實驗,相同時間的果汁量最多的一組對應的溫度即為果膠酶的最適溫度
【點評】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和對照實驗思想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9.【答案】(1)胃蛋白酶;
(2)①專一性; ②不能,由圖可知隨著溫度提高酶活性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現。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酶的相關知識。涉及酶的本質、檢測和影響酶活性的因素等。形式上與實驗和曲線分析相結合。實驗主要是考查探究實驗中無關變量的處理、因變量的觀測、實驗結果和結論的處理、曲線的分析等。這對學生生物學實驗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解答】解:(1)由圖甲可知,胃蛋白酶的最適pH在2左右,幽門盲囊蛋白酶和腸蛋白酶的最適pH在8左右。因此最不適宜在堿性環境中起催化作用的酶是胃蛋白酶。
(2)①該實驗探究中出現的都是蛋白酶,因為酶具有專一性,因此只能用蛋白質作為分解對象。
②由圖2可以看出,當溫度從15﹣18℃梯度變化過程中,隨著溫度的升高,蛋白酶的活性一直在增強,酶活性峰值未出現,沒有出現下降的拐點,因此,不能得出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適溫度在15﹣18℃之間。
故答案為:(1)胃蛋白酶;
(2)①專一性; ②不能,由圖可知隨著溫度提高酶活性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現。
【點評】本題考查了學生的實驗能力,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是理解設計實驗的原則。
20.【答案】(1)+蒸餾水(或清水)
(2)A組變藍,B組不變藍,C組變藍
(3)酸性;在酸性環境中不被分解,在堿性環境中能被分解
【分析】1、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一般的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2、為確保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對影響實驗的其他相關因素應設置均處于相同且理想狀態,這樣做的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和干擾。
【解答】解:(1)在實驗中,為了探究胰淀粉酶在不同pH條件下的活性,我們需要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表格中,實驗組(試管2、試管6)中則分別加入不同pH的酸堿溶液,以觀察胰淀粉酶在不同pH條件下的活性變化。因此對照組的試管4中應加入的試劑是“胰淀粉酶1mL+蒸餾水(或清水)1mL”,以模擬中性且不含其他干擾因素的實驗環境。
(2)如果根據實驗現象得出胰淀粉酶只能在中性環境發揮作用的結論,那么實驗現象應該是:在試管2(酸性環境)和試管6(堿性環境)中,由于pH偏離了胰淀粉酶的最適作用范圍,胰淀粉酶無法有效催化淀粉的水解反應,因此滴入碘液后會變藍(說明淀粉未被消化);而在試管4(中性環境且加入了胰淀粉酶和蒸餾水的實驗組)中,由于pH處于胰淀粉酶的最適作用范圍內,胰淀粉酶能夠有效催化淀粉的水解反應,因此滴入碘液后不會變藍(說明淀粉已被消化)。
(3)在生產多酶片時,先用腸衣包裹胰酶是為了保護胰酶免受胃液(酸性環境)的破壞,確保胰酶能在小腸(堿性環境)中才被釋放并發揮作用。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蛋白酶在酸性環境中能發揮作用。要使胰酶在小腸中才被釋放,腸衣應具有的性質是在胃液的酸性環境中不溶解(以保護胰酶),而在小腸的堿性環境中溶解(以釋放胰酶)。這樣,胰酶就能在小腸的堿性環境中發揮作用,促進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分解。
故答案為:
(1)+蒸餾水(或清水)
(2)A組變藍,B組不變藍,C組變藍
(3)酸性;在酸性環境中不被分解,在堿性環境中能被分解
【點評】解題的關鍵是識記并理解對照實驗的設計原則和方法。
21.【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種子萌發的條件有自身條件和環境條件;自身條件是指種子的胚是完整的、活的,并且已過休眠期,環境條件是指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充足的水分。
【解答】解:(1)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故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因此,“鱗莖生葉”作為培育成功依據的原因是:鱗莖生葉后,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維持自身的正常生長。
(2)根據實驗結果可知,鱗莖生葉的最佳溫度在20℃~30℃之間。因此,只需縮小溫度梯度即可找到取佳溫度。所以,實驗設計與操作不變,將溫度設置為20℃、21℃、22℃、23℃、24℃、25℃、26℃、27℃、28℃、29℃、30℃。
故答案為:
(1)鱗莖生葉后,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維持自身的正常生長
(2)實驗設計與操作不變,只需縮小溫度梯度即可找到取佳溫度
【點評】實驗中,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是設計實驗方案必須處理好的兩個關鍵問題。
22.【答案】(1)U形管(或壓強計)右端下降的距離(或液面差)
(2)讓菠菜只進行呼吸作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防止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干擾試驗;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3)A葉片不變藍,B葉片變藍
【分析】(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解:(1)若用圖1裝置探究植物的蒸騰作用,用U形管(或壓強計)右端下降的距離(或液面差) 來表示植物蒸騰作用的強弱。
(2)用繩子扎緊袋口在暗處放置一個晚上,能阻止光的進入,讓菠菜只進行呼吸作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防止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干擾試驗。呼吸作用的表達式: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3)B中的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缺少二氧化碳,A中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A、B形成對照,變量是二氧化碳。淀粉遇碘變藍是淀粉的特性,葉片A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變藍,葉片B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變藍。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故答案為:
(1)U形管(或壓強計)右端下降的距離(或液面差)
(2)讓菠菜只進行呼吸作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防止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干擾試驗;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3)A葉片不變藍,B葉片變藍
【點評】實驗中,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是設計實驗方案必須處理好的兩個關鍵問題。
23.【答案】(1)B。
(2)m2。
(3)①左。
②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分析】(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呼吸作用是指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3)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通過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的過程。
(4)圖甲中,呼吸作用吸收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因此A表示呼吸作用;蒸騰作用釋放水蒸氣,因此B表示蒸騰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因此C表示光合作用。
【解答】解:(1)圖甲中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植物體的蒸騰作用,只有很少部分水分參與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動。
A呼吸作用、B蒸騰作用有光無光都能進行,C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進行,因此在白天能夠進行的是A呼吸作用、B蒸騰作用和C光合作用。
(2)合理密植,有利于農作物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種植過密,植物葉片相互遮蓋,只有上部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種植過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只有合理密植才是最經濟的做法。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植物積累有機物的量=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量﹣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的量。分析圖乙曲線可知,種植密度為m2時,有機物積累的最多。
(3)①如果關閉閥門,并放置在黑暗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瓶內氣壓減小,紅墨水在外界氣壓作用下,向左移動。
②將此裝置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后,移到陽光下,打開閥門并移除氫氧化鈉溶液,AB的變量是水,所以一段時間后,甲葉片除去葉綠素后滴加碘液,A不變藍,B變藍,說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故答案為:(1)B。
(2)m2。
(3)①左。
②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點評】解題的關鍵應熟練掌握三大生理作用的概念及區別和聯系,并注意識圖。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精準把脈·聚焦中考】2025年中考科學專項沖刺限時精練
精練11 生物實驗
01 顯微鏡
1、使用顯微鏡的步驟:取鏡——安放——對光——放片,調焦距——觀察,畫圖。
(1)取鏡
(2)安放:右手握,左手托,放有光,略靠左,鏡臂朝自己。
(3)對光:短物鏡,大光圈,一起對準通光孔,左眼觀,右眼睜,同時調節反光鏡。
(4)放片:載物臺,放玻片,通光孔,對中間
(5)調焦:先壓片,盯物鏡,降下物鏡再觀察,向后旋,鏡筒升,看見物像再調細。
(6)觀察:顯微鏡,成倒像,物向左,像向右,像在上,向上移,像往何處逃,玻片同向追。
2、放大倍數:目鏡×物鏡
目鏡越 ,放大倍數越 ;物鏡越 ,放大倍數越 。
3、高低倍鏡下物像特點的比較
細胞體積 細胞數目 視野范圍 視野亮度
低倍鏡 ____ ____ ____ ____
高倍鏡 ____ ____ ____ ____
4、成像
倒像(上下左右都顛倒)如果物像偏向右上側,要使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應該向 移動玻片。
5、臨時裝片制作
取樣→滴水或生理鹽水→展平→蓋玻片→染色。
02 生物實驗設計與分析
1、實驗設計的基本理論
實驗是科學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在人為控制條件下,研究對象的變化,以其結果論證科學結論的一種科學方法。由于研究問題性質的不同,科學研究的方法也有差異,但通常分為以下幾步:
觀察→提出問題→假說→實驗→結論
2、實驗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符合生物學的基本原理;
(2)簡便性原則:材料易得、藥品便宜、裝置簡單、操作簡便、 步驟簡短;
(3)嚴謹性原則:原理正確→步驟簡潔→現象明顯→結果準確;
(4)對照性原則:在實驗設計中,通過設置對照組,可排除無關變量的影響,減少實驗誤差。
實驗設計中可采用的對照方法很多。
① 對照:指不做任何實驗處理的對照組。
② 對照:指實驗和對照在同一對象上進行,即不另設對照組。
③條件對照:給實驗組某種處理,給對照組另一條件的處理。
④相互對照:指不另設對照組,而是利用幾個實驗組相互對照。
3、實驗設計的一般程序
①確定原理;②提出假設;③確定實驗思路、選擇器材;④設計實驗步驟;⑤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⑥實驗結果的分析和討論;⑦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01 顯微鏡的使用 觀察臨時裝片
1.小新同學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過程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該顯微鏡最大放大倍數為50倍
B.步驟3是調節粗準焦螺旋
C.步驟4是把臨時裝片往左上方移動
D.步驟5中應該把物鏡F換成E
2.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如圖為“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實驗。下列敘述合理的是( ?。?br/>A.對光后,眼睛注視目鏡,先調節結構①使鏡筒下降
B.將視野甲轉換成視野乙,可選用物鏡③
C.若使用相同的光照、光圈和反光鏡,則乙比甲亮
D.若在甲視野中看到清晰的像,則調節轉換器改換成乙視野后,也一定能看到清晰的像
3.如圖是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的不同視野,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r/>A.圖一:視野由模糊變清晰,需要調節細準焦螺旋
B.圖二:細胞周邊的污點有可能出現在反光鏡上
C.圖三:洋蔥表皮細胞周圍出現氣泡,最可能的原因是一開始滴加的清水過多
D.圖四:草履蟲向右上方移動時,為避免草履蟲離開視野,應向左下方移動裝片
4.洋蔥葉分為管狀葉和鱗片葉兩種,管狀葉伸展于空中,進行光合作用,鱗片葉層層包裹形成鱗莖,富含營養物質。為研究生物細胞的結構特點,小金同學用顯微鏡觀察自制的洋蔥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丙圖是小金同學在觀察到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后繪制的細胞結構模式圖,該模式圖中存在諸多錯誤,其中多畫的結構是     (填結構名稱)。
(2)用顯微鏡觀察管狀葉的下表皮時若要使視野丁變為視野戊,請選擇出正確操作步驟并排序(填序號)     。
①向上移動玻片 ②向下移動玻片 ③調節粗準焦螺旋 ④調節細準焦螺旋
⑤轉動轉換器
(3)某同學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了洋蔥鱗片內表皮細胞后,迅速把顯微鏡移到同組同學面前。結果同學只觀察到一個圓形的白亮視野。導致這一結果的最可能原因是下列選項中的     。
A.裝片沒有壓上壓片夾 B.反光鏡位置改變
C.物鏡轉換器發生偏轉 D.光圈大小發生變化
5.這個學期,我們學會了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和顯微鏡的使用,下面請你完成以下實驗:
(1)制作細胞臨時裝片時,蓋上蓋玻片的操作方法如圖1所示,其中正確的是     。
(2)制作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一般有四個步驟:①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內壁刮取上皮細胞;③把上皮細胞均勻涂抹在水滴中;④蓋上蓋玻片;⑤染色。上述操作中,有一個步驟有明顯錯誤,請你改正     。
(3)在對光完成后,觀察玻片標本的正確的操作步驟是     。
①將玻片放在載物臺上、正對通光孔
②用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
③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為止
④看到物像時,再微調細準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為止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4)使用圖2的物鏡、目鏡觀察時,調整物鏡與標本切片距離大小.欲獲得最大倍數的觀察效果,其正確的組合     。
A.1、3、5 B.2、4、6 C.2、3、5 D.2、4、5
(5)如圖3是顯微鏡下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裝片的兩個視野,從視野甲到乙的操作順序正確的是  。
A.移動裝片,轉動粗準焦螺旋
B.移動裝片,轉動轉換器,調節光圈,轉動細準焦螺旋
C.轉動轉換器,轉動細準焦螺旋
D.調節光圈,移動裝片,轉動轉換器,轉動粗準焦螺旋
02 生物實驗
6.植物產生的植物激素含量很少,分離提取困難,難以大規模使用。1941年美國人R 波科尼發表了可用作植物生長調節劑的2,4﹣D的合成方法(2,4﹣D為一種人工合成的生長素類似物)。某興趣小組為探究2,4﹣D對插枝生根的作用,進行如下實驗。
【實驗步驟】
①取7只燒杯,分別編成①~⑦號,在②~⑦中分別裝不同濃度的2,4﹣D溶液,在①中裝等量清水。
②選取的插條若干支隨機均分成7份,分別插入7只燒杯中。
③一段時間后,記錄每根枝條的生根數,并取平均值。
【實驗結果】
組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4﹣D溶液濃度 0 a1 a2 a3 a4 a5 a6
根的平均數目(條) 1.8 6.4 7.8 10.2 7.8 1.3 0.5
注:a1、a2、a3、a4、a5、a6溶液濃度依次增大
【實驗過程】本實驗通過     反映2,4﹣D對插枝生根的作用。
【數據處理】在方框中,請你用一種更加直觀、清晰的方法呈現上述實驗結果     。
【實驗結論】其他條件相同時,能促進根的數量生長最適宜的濃度為a3。
【交流評價】小組同學認為上述結論不夠嚴謹,你認為的實驗改進方案     。
【拓展應用】2,4﹣D是生長素類似物,有人卻用它來除荒地上的雜草,你認為是否可行,請簡要說明原因。     。
7.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調節,請分析回答
(1)農業生產中,用一定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作為除草劑,可以除去單子葉農作物田間的雙子葉雜草。甲圖中,可表示單子葉植物受不同濃度生長素類似物影響的是曲線     。
(2)為探究側芽生長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小科將大小相近的同種植物分為①②③三組,分別進行不同的處理,實驗結果如乙圖所示。根據圖中的①③組所示結果進行比較,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小科設置第②組實驗與哪一組實驗進行對比,想要探究的問題是     。
8.霧霾會造成陽光被遮擋。某興趣小組為探究“霧霾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進行如下實驗:
①在三個玻璃瓶中分別加入等量2%碳酸氫鈉溶液(維持溶液中二氧化碳濃度不變)。
②用打孔器在菠菜葉上打出直徑1厘米的葉圓片30片,進行抽氣處理(抽出葉圓片細胞間隙的空氣,使其能沉入水底)。將葉圓片平均分為三組,放入三個玻璃瓶中,密封處理。
③如圖所示,將玻璃瓶分別放入甲、乙、丙3個密閉玻璃罩中。甲中不放衛生香,乙中點燃1根衛生香,丙中點燃2根衛生香。
④打開臺燈照射30分鐘后,觀察并記錄甲、乙、丙裝置內葉圓片浮起的數量分別是10片、4片、2片,請回答下列問題:
(1)本實驗通過     反映葉圓片的光合作用強度。
(2)步驟④中“菠菜葉圓片上浮”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產生的     附著在葉圓片表面,增大了排開水的體積,導致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
(3)本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4)若要研究光照強度對植物光合作用影響,除了在甲裝置中,更換燈泡的功率外,請寫出另一種操作方法:    。
9.小金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時,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其中植物、培養液、隔板、光照、溫度等條件完全相同。裝置中玻璃隔板與鐘罩之間用凡士林密封。實驗前,已將裝置中的植物放在黑暗處一晝夜。
(1)若選擇甲、乙作為對照實驗,則小金想探究的問題是     。
(2)光照幾小時后,小金想檢驗甲乙兩組植物是否進行了光合作用,取每組葉片若干,進行淀粉測試,其操作步驟是:①    ;②當葉片褪成黃白色時,取出葉片并用清水洗凈后,滴上碘液;③幾分鐘后,用清水沖掉葉片上的碘液,觀察葉片的顏色是否發生變化。
(3)小金想繼續探究植物蒸騰作用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他采用如圖丙所示的裝置兩套,一系列正確操作后,可通過比較     來判斷植物蒸騰作用的強弱。
1.根據“制作并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如圖甲為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部分步驟,正確的順序是     ,步驟④取的是洋蔥的     (填“內”或“外”)表皮。
(2)小蓮同學按規范操作,鏡筒慢慢上升過程中并未觀察到細胞,則應考慮的操作是 。
(3)小蓮繪制了如圖乙所示的洋蔥表皮細胞示意圖,如表是繪制的指標評價標準:
等級 優秀 良好 待改進
指標 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結構完整,名稱標注正確且齊全,整體美觀。 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結構完整,名稱標注正確但有遺漏,整體整潔。 不符合細胞的形態特征,名稱標注有誤或不全。
根據評價指標,小蓮同學繪制的模型應被評為     。
2.小德利用多枚放大鏡、光盤、平面鏡和升降支架等制作了一臺簡易顯微鏡(如圖甲)。調節支架高度,適當調整標本和放大鏡A、B三者之間的距離,可實現與圖乙所示光學顯微鏡相似的成像效果。針對“簡易顯微鏡”的評價表如下。
評價 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
指標一 設計合理,有創意 結構完整 結構完整 結構不完整 有一處以上缺失
指標二 能通過該設備觀察到 洋蔥表皮細胞,效果明顯 能通過該設備觀察到 洋蔥表皮細胞,但效果不明顯 不能通過該設備 觀察到洋蔥表皮細胞
(1)放大鏡B相當于圖乙中的     (填結構序號)。
(2)利用“簡易顯微鏡”觀察細胞,發現光線太暗,他應將平面鏡換成     。
(3)以上是某同學觀察到的4張臨時裝片的物像圖片,發現甲裝片的觀察效果不好,是制作裝片的     環節出現了問題。
(4)根據評價表,該簡易顯微鏡“指標一”被評為“待改進”。為使該模型的“指標一”達到合格水平,請你對該模型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     。(一點即可)
3.某科學研究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相關實驗。圖乙是將葉片左側遮光,右側曝光,并采取適當的方法阻止兩部分之間物質和能量的轉移。回答下列問題:
(1)葉片呈現綠色的原因是葉片中含有     。
(2)圖甲裝置可以用來探究     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3)若圖乙在適宜光照下照射12小時,從兩側截取同等面積的小圓葉片,烘干稱重,分別記為a和b(單位:g),則a、b的大小關系是a     b(選填“>”、“<”或“=”)。
4.在探究“植物體主要通過什么器官散失水分”的問題時,小金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取A、B、C三個量筒,放在室內陰涼處。A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一個生長狀態相同的天竺葵枝條,B去掉所有葉片,C保留所有葉片,每天上午8時,向量筒加水至100毫升。晚上8時記錄液面的刻度,連續5天,測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分析數據并回答問題:
組別 液面刻度(毫升)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A 99.5 99.5 99 99.7 99.3
B 94 96 90 97 92
C 60 62 50 64 60
(1)在五天中,每個量筒每天散失水分的量是不一樣的,由此推斷氣溫最高的是第     天。
(2)在分析天竺葵的莖散失水分時,應選取的實驗組別是     。
(3)小金同學分析表格數據可得到的結論是     。
(4)根據以上結論,分析移栽樹木時剪去部分葉片可以提高成活率的原因是    。
5.小科在探究“環境因素對菠菜葉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時,設計了如下實驗。
【實驗器材】打孔器、菠菜葉、注射器、燒杯、LED燈、秒表、刻度尺、量筒、蒸餾水、2%的NaHCO3溶液。
【實驗步驟】
步驟1:取生長旺盛的菠菜綠葉,用打孔器打出直徑為6mm的葉圓片40片,并用注射器抽去葉圓片內的氣體(抽氣處理使葉圓片內幾乎沒有氣體,在溶液中會下沉)。
步驟2:取4只相同規格的燒杯編號甲、乙、丙、丁,配制濃度為0.50%的NaHCO3溶液(可使溶液中的CO2濃度恒定),向4只燒杯中各加入20mL;再向各燒杯中放入10片抽氣后的葉圓片(均沉底)。
步驟3:取4盞相同規格的冷光源(不會引起溫度變化),將盛葉圓片的4只燒杯置于距光源不同遠近的位置,如圖所示。
步驟4:10分鐘后統計4只燒杯中葉圓片浮起的數目。重復多次實驗,計算葉圓片浮起數目的平均值。
組別 燒杯與LED燈距離/cm 葉圓片浮起數目平均值/片
甲 5 7.5
乙 10 5.0
丙 15 4.2
丁 20 0.4
(1)每組燒杯中放入10片葉圓片而不是1片目的是     。
(2)實驗前菠菜是否需要進行暗處理?理由是     。
(3)該實驗能得到的初步結論是     。
(4)小明并不贊同,他認為葉圓片浮起可能是因為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機物且產生CO2導致的。請根據步驟3幫助小明繼續完成實驗:取1只相同規格的燒杯編號為戊,    ,再向燒杯中放入10片抽氣后的葉圓片,一段時間后觀察現象,統計數據。
6.胡楊的葉形隨著樹齡增長,自下而上會逐漸出現條形葉、卵形葉和鋸齒葉。為探究葉形對胡楊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興趣小組設計了實驗并進行探究,實驗簡要步驟如下:
①將胡楊樹進行暗處理。
②在光照強度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讓胡楊樹光照4小時。
③分別摘取三種葉形的葉片各1片,脫色處理后滴上碘液。實驗結果:三種葉片都變藍,且藍色深淺程度為鋸齒葉>卵形葉>條形葉。
(1)將胡楊樹先進行暗處理可以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擾,其原理是     。
(2)如圖1所示為脫色環節,甲燒杯中裝有     。
(3)小明認為興趣小組的方案中有不合理之處,請指出     。
(4)如圖2所示為胡楊葉片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內吸收和釋放二氧化碳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則一天中c點有機物積累的量     d點(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7.某興趣小組從教材中得知,赤霉素能促進細胞伸長和種子萌發。該小組以某品種蘿卜種子為試材,采用不同濃度(0、5、10、20、30、40毫克 升﹣1)的赤霉素對蘿卜種子及其幼苗進行處理,研究赤霉素對蘿卜種子發芽率及幼苗生長的影響。
實驗結果:
組別 測量項目 1 2 3 4 5 6
赤霉素濃度/(毫克 升﹣1) 0 5 10 20 30 40
發芽率% 71.3 73.2 81.5 84.3 81.7 78.3
根長/厘米 5.83 7.16 8.61 6.77 6.89 6.77
株高/厘米 7.22 8.32 9.02 8.25 7.88 7.61
結果分析:
(1)實驗一的目的是     。
(2)根據發芽率數據,該小組得出隨著赤霉素濃度的增加,蘿卜種子的發芽率上升。你是否贊同這一結論,并結合數據說明理由。     。
(3)根據表格數據,小啟得出赤霉素能顯著促進蘿卜幼苗的生長的證據是   。
8.科學興趣小組對植物為什么會向光生長非常感興趣,因此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實驗的材料為燕麥胚芽鞘。
(1)比較     兩組實驗,可知促使胚芽生長的物質是由胚芽的頂端產生的。
(2)比較     三組實驗,可知胚芽鞘向光側彎曲生長與胚芽的頂端有關。
(3)老師告訴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燕麥胚芽鞘頂端合成的物質是生長素。
基于上述四組實驗,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推測植物向光生長的原因是植物的頂端能合成生長素,生長素能促進細胞生長,在單側光的刺激下,生長素朝背光側的運輸比向光側要多。所以小組成員又設計了實驗戊來驗證猜想。
然而老師指出他們設計的實驗還不夠嚴謹,還需要補充一個   實驗,具體操作是:取
    的瓊脂塊,放在同樣已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側進行實驗。
9.植物細胞壁的化學成分主要是果膠和纖維素,果膠酶能夠水解果膠。工業生產果汁時,常常利用果膠酶處理果泥,以提高果汁產量。為了探究溫度對果膠酶催化效率的影響,某科學興趣小組進行如下實驗。
①將2mL果膠酶與20g蘋果泥分裝于不同的試管,在10℃水浴中恒溫處理10分鐘(如圖甲)。
②將步驟①處理后的果膠酶和蘋果泥混合,再次在10℃水浴中恒溫處理10分鐘(如圖乙)。
③將步驟②處理后的混合物進行過濾,收集濾液,測量果汁量(如圖丙)。
④在不同溫度條件下重復以上實驗步驟,并記錄相同時間的果汁量,結果如表:
溫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相同時間的果汁量/mL 8 13 15 25 15 12 11 10
(1)本實驗是通過     來反映不同溫度下果膠酶催化效率的。
(2)設置實驗步驟①的目的是     。
(3)通過以上實驗能不能確定果膠酶的最適溫度?如果不能,請設計出進一步探究果膠酶的最適溫度的實驗方案。     。
10.大菱鲆是我國重要的海水經濟魚類。小金嘗試對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進行研究,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如圖1為18℃時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隨pH變化的圖像,由圖可知,最不適宜在堿性環境中起催化作用的酶是     。
(2)查資料:大菱鲆人工養殖溫度常年在15℃~18℃之間。小金假設: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適溫度在15﹣18℃之間。他設置15℃、16℃、17℃、18℃的實驗溫度,探究三種酶的最適溫度。
①探究中以蛋白質為分解對象,因為酶具有     性。
②小金將實驗結果繪制成如圖2所示圖像,你認為此圖像能否支持他的假設?請作出判斷并說明理由:    。
11.多酶片屬于助消化類藥物,含胃蛋白酶和胰酶(含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酶的活性受pH影響嗎?小科以胰淀粉酶為例,展開如下探究:
試管編號 1 2 3 4 5 6
所加試劑 1%淀粉液2mL 胰淀粉酶1mL+2%鹽酸1mL 1%淀粉液2mL 胰淀粉酶1mL     _______1mL 1%淀粉液2mL 胰淀粉酶1mL+2%NaOH1mL
37℃水浴 5分鐘
混合 試管2倒入1,混勻后記為A 試管4倒入3,混勻后記為B 試管6倒入5,混勻后記為C
37℃水浴 5分鐘
檢驗 滴入2滴碘液,搖勻
(1)請補充試管4橫線上所加的試劑:
(2)根據實驗現象得出胰淀粉酶只能在中性環境發揮作用的結論,則實驗現象是  。
(3)如圖,在生產多酶片時先用腸衣包裹胰酶,然后包上胃蛋白酶,再包上糖衣。糖衣在胃液中被分解,使羈蛋白酶釋放出來,推測蛋白酶在     環境中能發揮作用。要使胰酶在小腸中才被釋放,腸衣應具有的性質是     。
12.百合是著名觀賞花卉,具有較強的栽培價值。百合的種子萌發后,先形成小鱗莖,一段時間后,再長出綠葉,如圖所示。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探究溫度對百合培育成功率的影響,取300粒某品種百合種子經過24小時浸種后,平均分成6組,分別放入裝有同樣土壤的容器中,后將容器放置在不同溫度恒溫環境中,分別記錄各組萌發的種子數量及50天生葉的鱗莖數量,結果如下表所示:
溫度/℃ 5 10 15 20 25 30
萌發種子數量/粒 0 1 14 44 31 2
50天生葉鱗莖數量/個 未生葉 未生葉 未生葉 25 29 未生葉
培育成功率 0% 0% 0% 50% 58% 0%
(1)興趣小組以“鱗莖生葉”作為培育成功依據的原因是    。
(2)基于上述實驗結果,小明利用300粒百合種子、若干恒溫箱進一步探究百合鱗莖生葉的最佳溫度,請幫助小明設計實驗步驟:    。
13.如圖是科學教材中有關綠色植物的三個重要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1是“研究植物蒸騰作用的實驗”。該實驗判斷植物蒸騰作用的強弱的依據是   。
(2)圖2是“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用繩子扎緊袋口后,在暗處放置一個晚上的目的是     。寫出菠菜呼吸作用的文字表達式     。
(3)圖3是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實驗。最后滴加碘液后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
14.番茄維生素含量豐富,深受大眾喜愛。某生物興趣小組研究了其生理活動:圖甲中的A、B、C分別表示番茄的某些生理過程,圖乙是大棚內番茄種植密度與有機物制造和消耗的關系圖。為了進一步探究番茄幼苗的生理活動,生物興趣小組設計了圖丙所示的實驗裝置。據圖分析作答:
(1)圖甲中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填寫字母)表示的生理作用。
(2)當播種密度過大或過小時,番茄產量都不理想。分析圖乙曲線可知,種植密度為     時(填“m1”、“m2”、“m3”或“m4”),有機物積累得最多。
(3)生物興趣小組實驗過程如下:
①首先關閉閥門,在黑暗處放置一段時間后,玻璃管中的紅色小液滴會向     移動。
②將此裝置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后,移到陽光下,打開閥門并移除氫氧化鈉溶液,切斷葉片甲中A與B之間的主葉脈。一段時間后取下葉片甲,除去葉綠素后滴加碘液,實驗現象是:A不變藍,B變藍,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平县| 桂平市| 彩票| 南部县| 南靖县| 阳东县| 丰宁| 高雄县| 格尔木市| 西城区| 永德县| 荣成市| 屯留县| 天全县| 大安市| 南充市| 龙泉市| 邹平县| 大石桥市| 揭东县| 河津市| 利川市| 青州市| 诏安县| 龙海市| 交城县| 清涧县| 海南省| 德安县| 陵水| 阳山县| 准格尔旗| 疏勒县| 寻乌县| 治多县| 哈尔滨市| 许昌县| 县级市| 垣曲县| 南安市| 安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