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課程標準】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了解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理解蘇聯模式的弊端。目 錄一、十月革命的背景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二、 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的背景·列寧主義的形成壹5歲的他,因為有獲得榮譽公民和世襲貴族稱號的父親,以及出身于名醫世家的母親,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9歲的他,跳級到了初中,中學畢業時,畢業證上只有一科成績不是滿分,剩下10門全部都是滿分。19歲的他,因反對專制被大學開除。警察問他:“造反何益?撞墻 ”他回答:“朽墻而已,一撞就倒。”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30歲的他,創辦《火星報》,報頭“試看星星之火,已戰燎燃之焰”42歲的他,建立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布爾什維克黨47歲的他,領導偉大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他就是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1、經濟: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2、政治:沙皇專制統治不斷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3、階級:工業的發展,工人階級壯大。4、組織:1903年,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5、思想:1903年,列寧主義誕生。1900年12月,列寧在國外創辦了《火星報》,通過秘密方式運回國內,在工人群眾中散發,它對于宜傳馬克思主義,提高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發揮了重要作用。以《火星報》為紐帶,列寧將俄國各地的馬克思主義者團結到自己周圍,為建立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作了思想上、理論上的準備。——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十月革命的背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1.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列寧主義的形成布爾什維克,意為多數派,在選舉黨的領導機構時,擁護列寧的一派占了多數,從而被稱為布爾什維克。2.列寧主義的內容:(1)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2)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3)“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4)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列寧3、意義:①列寧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列寧主義。②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③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列寧主義的誕生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列寧在演講(繪畫作品)馬克思主義 列寧主義 關系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社會主義應該首先在歐洲發達的國家實現。 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 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且幾個國家同時發生才能成功。 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 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繼承與發展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十月革命的勝利貳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917年春被捕的沙皇一家在花園勞動尼古拉二世一家(革命前)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流血拋幻想十月革命現曙光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占領冬宮,推翻臨時政府,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舉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退出一戰。臨時政府鎮壓示威群眾,公開反對革命;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結束。“立即實現和平、將土地分給農民和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以和平方式奪取政權。推翻沙皇統治,形成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實權)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1917年3月(俄歷2月)1917年7月1917年11月(俄歷10月)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十月革命的過程2.十月革命的意義①對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為把俄國改造為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現代化創造了前提。②對西方:打破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格局,兩種社會制度并存與競爭;③對殖民地半殖民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材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中國的也幫助了全世界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由城市擴展到農村。革命道路由和平奪權到暴力革命。革命方式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革命理論資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緊密相連。革命階段3.十月革命的特點: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4、十月革命勝利的原因1.客觀原因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各種矛盾表現最集中、最尖銳的國家。②第一次世界大戰加速了革命的發展,為俄國革命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③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俄國反動軍隊集中于前線,后方薄弱。2.主觀原因①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廣大貧苦農民成為革命的同盟軍。②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③及時通過政治、經濟、外交等措施來鞏固政權。④各國無產階級的支援。⑤革命軍隊的英勇作戰。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革命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打擊對象 沙皇專制統治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革命力量 資產階級參加并起到積極作用 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結 果 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兩者聯系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緊密相連,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革命由二月革命過渡到十月革命,從而形成了急劇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比較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叁·十月革命勝利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兩個問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應對國內外勢力的聯合扼殺?(小農占主體)蘇俄(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我們在奪取政權時便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類問題。……我們必須根據實踐做出判斷。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918-1921)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蘇俄內戰形勢圖材料:反革命勢力控制了全國的四分之三的國土、五分之三的人口。蘇維埃政權管轄的地區燃料、原料和糧食供應極其困難,40%的工廠停產,紅軍戰士和城市居民也面臨著斷糧的危險。蘇維埃政權經受著嚴峻考驗。——《大國崛起》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但嚴重損害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1)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蘇俄進入國內戰爭時期。(2)目的:集中有限的力量來保證戰爭的勝利。(3)措施:①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②工業:實行工業國有化,將大中小企業收歸國有;③商業:取消自由貿易;④分配:強制勞動,不勞動者不得食。實行實物配給制。(4)評價: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918-1921)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918-1921)1919年俄國1普特 (16.38kg)糧食的價格 國家收購價 6盧布國家零售價 30盧布黑市價格 200盧布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打倒列寧和馬肉,恢復沙皇和豬肉。1920年蘇俄農民流傳著這樣的說法:1921年喀瑯施塔得水兵起義·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時間:1921年3月(2)措施:(4)評價: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同時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2、新經濟政策 (1921-1928)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農業 余糧收集制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工業 中小企業收歸國有單一公有制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否定商品貨幣關系分配 實行實物配給制計劃經濟新經濟政策在農業和工業之間,除了交換、除了商業,就不可能有別的經濟聯系…我們新經濟政策的基礎和實質全在于此。——列寧《關于共和國的對內和對外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918-1921)新經濟政策 (1921-1928)固定的糧食稅恢復自由貿易引入外國資本新經濟政策實質: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尊重經濟規律,按市場和商業原則在工農業間建立正常的經濟聯系。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允許私營企業一定程度發展按勞分配的工資制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共和國 加盟時間 共和國 加盟時間俄羅斯聯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烏克蘭 1922.12.30 亞美尼亞 1936.12.05白俄羅斯 1922.12.30 哈薩克 1936.12.05烏茲別克 1924.10.27 摩爾達維亞 1940.08.02土庫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塔吉克 1929.10.16 拉脫維亞 1940.08.05吉爾吉斯 1936.12.05 愛沙尼亞 1940.08.06格魯吉亞 1936.12.05▲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簡稱“蘇聯”。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漫天的風雪席卷著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這一天的莫斯科城沒有風情,有的只是無盡的悲哀。 來自西伯利亞的狂風怒吼著,如同隨風飛舞的雪花,每個吊唁者的臉上都充滿了失落和彷徨,蘇維埃的明天怎么辦?誰來帶領大家完成這段未竟的旅途?—《大國崛起·風云新途》解說詞▲斯大林和列寧的合照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3、蘇聯模式 (1936-1991)1924年初列寧逝世后,斯大林的領導地位逐漸確立,此時的蘇聯處于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封鎖和包圍之中,孤立無援,國內工業生產極其落后,到1928年,蘇聯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是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大國崛起》3、蘇聯模式 (1936-1991)斯大林說:“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我們。”“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全球文明史》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蘇聯工業化的宣傳海報▲第聶伯河水電站蘇聯通過開展五年計劃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一五計劃 1928-1932 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二五計劃 1933-1937 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工業產量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三五計劃 1938年起實施,因衛國戰爭爆發而被打斷 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3、蘇聯模式 (1936-1991)1941年,希特勒發動襲擊后,蘇聯只用了8天時間就征集了530萬人入伍,僅用4個月就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工業基地。——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949年當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二大核大國,其鋼鐵的典禮發展水平也躍居世界前列之時,而皮鞋產量僅1億6360萬雙,全國一億七千萬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雙皮鞋。 ─《蘇聯國民經濟》 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3、蘇聯模式 (1936-1991)蘇聯模式(體制) 表現經濟政治思想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①生產資料公有制②指令性計劃、排斥市場調節④優先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權力高度集中(黨政不分,缺少群眾監督,忽視民主與法治)①滋生個人崇拜③行政手段管理經濟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體制②行政手段管理思想和學術材料:在億萬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為神話般的人間上帝。——羅·亞·麥德維杰夫《讓歷史來審判》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背景:(2)內容: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3)結果:1924年1月,列寧逝世,斯大林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卻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強國。------丘吉爾3、蘇聯模式 (1936-1991)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4)評價:積極作用:①在較短時間里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了工業化。②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③開辟了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工業化模式,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消極作用:①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②企業缺乏自主性和積極性,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③體制日益僵化,導致蘇聯解體。3、蘇聯模式 (1936-1991)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究】蘇聯模式的經驗與教訓1、經驗①計劃經濟模式有利于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解決重大問題。②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為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2、教訓①遵循經濟發展規律。②從本國的國情出發。③生產關系的變革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④國民經濟按比例協調發展,關注農輕重比例。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護人民群眾利益。十月革命的背景 ▏十月革命的勝利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歸納總結】19世紀末20世紀初1900年1903年1918年1917年1921年1922年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沙皇專制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1898年社會民主工黨成立進行有組織的工人運動《火星報》布爾什維克黨成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戰時共產主義余糧收集制新經濟政策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沙俄1547年—1917年蘇俄蘇聯俄羅斯1917年—1922年1922年—1991年1991年以后【課堂總結】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列寧主義的形成十月革命的勝利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背景過程:創辦《火星報》、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主要內容評價背景:1917年俄國重要革命事件進程:占領冬宮、建立政權歷史意義【比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918-1924)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背景、目的、重要措施、評價新經濟政策:背景、主要措施、評價蘇聯的成立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1928-1937)斯大林時期的建設成就蘇聯模式的形成:政治、經濟蘇聯模式的評價:積極、消極歡迎指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