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2張PPT)第四單元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第25講高考考情分析時間 全國卷 地方卷2020 【Ⅰ】33人文主 義 【Ⅱ】33人文主義 【Ⅲ】32宗教改革 16浙江1月·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三杰” 17浙江1月·盧梭 11天津11山東12上海·啟蒙運動 23江蘇·文藝復興2021 【乙】34經典力學 12河北·理性思想 11重慶·世俗精神 12廣東·人文主義 12湖北·人文主義 12遼寧·思想解放 11山東·人文主義 17浙江1月·洛克的主張 13湖南·伏爾泰 13江蘇·牛頓力學 27浙江1月·文藝三杰 17天津·博物館 19遼寧·宗教改革2022 【乙】33 人文主義 17浙江1月·人文主義 12湖北·人文主義 12山東·啟蒙思想 13江蘇·人文主義 17浙江6月·啟蒙思想 11廣東·科學家2023 【湖南】13·文藝復興強調人的個性 【浙江】13、18·人文主義、啟蒙運動與中國制度2024 13北京·文藝復興的影響;12安徽·文藝復興核心或內核;13廣東·啟蒙運動;13吉黑遼·啟蒙運動影響;13湖南·啟蒙運動內核、影響命題趨勢:該部分是高考中頻考點,側重于與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相聯系,突出階段特征重要概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民族國家、思想解放、人文主義、《九十五條論綱》、近代科學、啟蒙運動、“科學革命”、理性主義、人民主權、三權分立、社會契約論課程標準知識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學、啟蒙運動;認識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發生、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間的因果關系。一、學習目標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1、文藝復興:性質、原因、實質、精神內核與主張、發展歷程(代表人物.成就.特點)、影響2、宗教改革:背景、開始標志、主張、擴展、影響3、近代科學的興起:背景、時間、代表人物及成就、意義4、啟蒙運動:背景、目標、發展歷程、精神內核、政治主張、代表人物及主張、意義5、認識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發生、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間的因果關系?!纠L制思維導圖】二、基礎知識梳理(學生自主學習)資產階級隊伍壯大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發展封建+教會阻 礙束縛思想解放思想發展經濟思想武器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提供藍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14世紀17-19世紀單元宏觀框架任務:繪制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發生、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思維導圖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古希臘時期 文藝復興 宗 教 改 革 啟 蒙 運 動公元前5世紀14世紀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15世紀16世紀“文學三杰”“美術三杰”莎士比亞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1517年1689年英國《權利法案》18世紀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亞當·斯密1789年萌芽發展成熟科學革命17世紀法國大革命明朝1368年清朝1644年1792年馬戛爾尼訪華湮沒復興中世紀西方人文主義的演進歷程三、重難點突破(一)文藝復興1.背景任務1:概述文藝復興發源于意大利的背景。(1)經濟根源:(2)文化基礎:(3)政治因素:(4)社會因素:(5)技術因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①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展;②意大利擁有豐厚的古希臘羅馬文化積淀,又從東方汲取了大量文化養料;③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①新興貴族、資產階級的扶持。(美第奇家族)黑死病直接引發了人們對宗教信仰與舊有生活方式的反思與懷疑。印刷術、造紙術傳入推動文化的發展。(1)含義:文藝復興是14世紀到17世紀初發生在歐洲的宣揚新思想的新文化運動。“復興”的原意為“再生”。“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興”——資本主義時代文明(形式)(本質)(2)實質:文藝復興以學習和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號召,實質上卻是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其精神內核是人文主義。問題1:文藝復興為什么要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①理論:古典文化蘊含人文主義精神,古典文化深入人心,而資產階級自身沒有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②實力:天主教會勢力強大,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三、重難點突破(一)文藝復興2.實質、精神內核任務2:概括指出文藝復興的實質、精神內核。宗教神學 人文主義以神為本禁欲苦行、來世幸福抹滅個性愚民政策、反對科學以人為本追求享樂、現實幸福個性自由探索自然、追求真理人文主義 VS 教會神學注:文藝復興將斗爭的矛頭指向天主教會,但并不反對宗教信仰三、重難點突破(一)文藝復興2.實質、精神內核問題2:何為“人文主義”?三、重難點突破(一)文藝復興3.成就任務3:分別從文學和美術等領域概述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時間 國家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思想(藝術)特點14世紀 意大利 “文學三杰” 但丁 《神曲》 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人性的自由彼特拉克 《歌集》 薄伽丘 《十日談》 15世紀 意大利 “美術三杰” 達·芬奇 《蒙娜麗莎》 《最后的晚餐》 突破中世紀呆板僵硬的風格,描繪現世生活,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米開朗琪羅 《大衛》 拉斐爾 《雅典學派》 《西斯廷圣母》 問題3:作品的特點或者共性是什么?為什么?借助古典文化,而且作品的題材中也有關于宗教的東西。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程度不高,資產階級力量弱小,新興資產階級沒有成熟的思想體系②取材于《圣經》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容易表現和宣揚人文主義精神③中世紀基督教會壟斷一切,只有宗教這一種意識形態;三、重難點突破(一)文藝復興4.擴展:15世紀后期,文藝復興擴展到歐洲各地。英國的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后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哈姆雷特》《李爾王》等,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問題4:文藝復興為何從意大利擴展到歐洲,高峰在英國?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法國、荷蘭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5.影響:(1)積極:①對當時: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長期被宗教戒律壓抑和禁錮的人性,使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人本身與現世世界。②對后來:推動新航路開辟、宗教改革的到來和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2)消極:①利己主義盛行——對于人文主義的過分推崇,②造成運動后期個人私欲膨脹和社會混亂;③缺乏群眾基礎——影響僅限于上流社會與知識階層,缺少群眾基礎。三、重難點突破(二)宗教改革1.背景任務1:概述指出宗教改革發生的重要背景。(1)經濟根源:(2)政治因素:(3)思想因素:(4)導火線: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西歐王權強化,民族國家逐步形成文藝復興解放思想,沖擊天主教會權威1517年教皇兜售贖罪券問題1:宗教改革為何從德意志開始?材料:教會霸占了歐洲各國1/3的土地,教徒也必須把全部收入的1/10交給教會(什一稅)。16世紀初,羅馬教廷每年從德國榨取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這個數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稅額的21倍。教皇馬丁·路德因行稱義因信稱義教徒神職人員上帝間接對話、得救教徒直接對話、得救上帝信仰直達三、重難點突破(二)宗教改革2.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17年)內容:①“因信稱義”,否定教會權威;②建立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③力主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結果: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我的信仰你做主我的信仰我做主“因信稱義”——人文主義色彩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3.宗教改革的擴展繼德意志之后,西歐其他一些國家也進行宗教改革,建立了獨立于羅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爾文派和英國的國教影響最大。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間爆發戰爭,歐洲各國紛紛卷入其中。為了爭奪領土、王位和霸權,各國展開激烈的爭斗。1648年,交戰各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歐洲的混戰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選1 P70)三、重難點突破(二)宗教改革英國的國教1534年,英國頒布《至尊法案》,規定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建立民族教會——英國國教。至此,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王權與教權合一,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歐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德意志新教諸侯和瑞典、丹麥、法國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VS【重難點突破1】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 選1P70三十年戰爭(1618—1648)德意志國家體制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領土劃分宗教問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有羅馬帝國的選侯、邦君和各邦,應根據本協議確定和確認享有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特權、自由、優患、自由行使領土權,不論是宗教的,還是政治的或是禮遇性的權利,因而他們永遠不能,也不應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進行的騷擾。……參加協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和保護本和約的每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論其信奉何宗教…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關系體系,但這個體系不具有全球性;國際法初步形成。內容:①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②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③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家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選1P70宗教改革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宗教改革思想解放運動破除對教會的迷信,進一步解放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政治運動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王權不斷強化推動民族國家形成社會運動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得到廣大市民階層的支持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統一穩定、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三、重難點突破(二)宗教改革4.性質及影響【名詞解釋】民族國家指近代以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國民主體建立起來的國家,其成員的效忠對象是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歷史、文化、語言或新創的政治體制。封建等級制國家(中世紀)等級君主制(14世紀)專制王權國家(15-16世紀)路易十四朕即國家民族國家(16-19世紀)“不是國家屬于君主,而是君主屬于國家”。——狄德羅專制王權國家分裂割據新興資產階級與王權結盟,尋求統一擁戴國王專制橫行阻礙發展拋棄國王推動革命民族國家中世紀西歐各國是封建國家不是民族國家有限王權專制王權推翻王權(限制王權)【重難點突破1】近代民族國家選1P69以時間為序,梳理國際法和外交制度發展的脈絡。1625《戰爭與和平法》確定國際法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國際法基礎。1648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標志著近代國際法產生外交制度建立17世紀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1815維也納體系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國際法的應用范圍擴大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28《非戰公約》締約國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1945《聯合國憲章》確定“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深化發展二戰后,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展國際法的產生:“民族國家的出現,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關系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國際法應運而生。【重難點突破2】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形成(選必1p70-72)材料一中世紀時,羅馬帝國的普濟主義存在于天主教會和神圣羅馬帝國,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屬于天主教會,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語。民眾應該忠于國家這一點是無人知曉的。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區如勃艮第或康沃爾的居民……如果實在要說的話……才是法蘭西人或英吉利人。——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國王的政權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貴族的權力,粉碎了領土割據,建立了巨大的、實質上以民族為基礎的君主國,所有居民都被忠君思想聯結在一起。1534年英國《至尊法案》規定,國王為英國教會的首領,擁有任命教會各種神職和決定教義的權力,拒絕接受這一法案者以叛國罪處死。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宣稱“朕即國家”!——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材料三啟蒙思想家主張“專制之下無祖國”、“熱愛祖國就是熱愛自己”,(政權)它在本質上屬于人民,僅僅為人民所固有。不是國家屬于君主,而是君主屬于國家。法國革命中要求所有法國公民都說法語,灌輸民眾對國家的熱愛,還創立了像國旗、國歌和國家節日那樣的民族儀式和象征。——摘編自陳曉律《歐洲民族國家演進的歷史趨勢》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歐洲民族國家演進的階段特征,并予以說明。(15分)中世紀處于不知有國的前民族國家階段【封建等級制階段、等級君主制階段】,沒有完整主權,沒有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國家觀念淡薄。(2分)西歐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封君封臣制度下的分裂割據和超國家勢力天主教會的存在使國家主權被層層分割;教權與王權并立的二元政治結構和基督教會對西歐人精神生活的深刻控制導致民族和國家意識淡薄。(2分)中世紀晚期到 15、16 世紀,專制王權國家出現,民族國家具備雛形。(2分)隨著11世紀以來西歐商品經濟發展、城市自治和市民社會興起,15、16 世紀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國王聯合市民階層及資產階級,在同教會和貴族的斗爭中逐漸占據上風,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出現,國家主權觀念加強。(2分)宗教改革通過支持王權、提高民族意識來對抗教會神權,強化了民族認同和民族文化。(2分)18世紀以來,歐洲國家從專制王權國家向強調公民主權意識、具有獨立主權的現代民族國家演變。(2分)18世紀,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專制王權逐漸成為阻礙。啟蒙運動抨擊君主專制、宣傳人民主權、自由、平等思想,資產階級發動的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等踐行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想,現代民族國家形成。人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逐步超越了對宗教和國王的忠誠,封建臣民逐漸向國家公民轉變。(3分)【重點知識深化】近代民族國家任務1:概述近代科學興起的含義及其背景.1.含義:16—17世紀,歐洲的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學興起,被稱為“科學革命”。近代自然科學是以天文學革命開始的。(1)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產生了革命性變化。2.背景:(2)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為科學技術的發展積累了物質基礎。(3)新興資產階級對自然科學的需求迫切。(4)世俗大學建立為科學革命創造了條件.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近代以后,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法國拿破侖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德國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美國大學則逐漸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化,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 (選3 P77)三、重難點突破(三)近代科學1.含義及背景任務2:指出科學革命的主要表現。國別 科學家科學貢獻波蘭 哥白尼 在《天體運行論》中提出“日心說”,否定天主教會宣揚的“地心說”,建立了全新的宇宙觀。意大利 伽利略 通過天文觀測證實了哥白尼的學說。英國 牛頓 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為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他 在光學、熱學、磁學、解剖學等領域也取得了巨大進步。三、重難點突破(三)近代科學2.主要表現3.歷史意義:(1)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2)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3)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4)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他(宋應星)全面搜集整理傳統農業、手工業技術,撰成《天工開物》一書。——摘編自《宋應星評傳》在長期實驗觀測、計算和深入思考下以數學公式表達出物體運動三大定律。——摘編自《牛頓傳》不同:傳統科技重實用和經驗積累;近代自然科學重實驗和邏輯推理;理性化思維方式;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影響: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沖擊了神學世界觀,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為工業革命的興起創造條件)促進人文主義進一步發展,推動啟蒙運動的興起【重難點突破2】傳統科技與近代自然科學的不同?任務1:概述啟蒙運動的內涵、內核及其基本政治思想。啟蒙運動是以理性和科學的光芒,驅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熱和專制統治帶來的黑暗,照亮人們精神世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反對禁欲主義,抨擊教會腐敗和守舊思想宗教改革:批判教會精神獨裁啟蒙運動:全面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及宗教思想體系近代科學的興起: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三、重難點突破(四)啟蒙運動1.內涵任務1:概述啟蒙運動的內涵、內核及其基本政治思想。理性主義,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啟蒙思想家認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人的理性。理性思考什么人的權利如何維護人的權利獨立思考自主精神天賦人權國家學說國家來源社會契約主權歸屬主權在民政體形式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政權組織三權分立法治學說法律是理性的體現;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治和權力制衡等。構建未來理想王國三、重難點突破(四)啟蒙運動2.內核3.基本政治思想:三、重難點突破任務2:概述啟蒙運動的背景及其進程。(1)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2)政治: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專制王權和教會的思想束縛。(3)思想:隨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的發展,人們思想得到進一步解放。2.進程:(1)17世紀,英國出現早期啟蒙思想。(2)18世紀,法國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3)18世紀后期,啟蒙運動達到高潮,并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及北美地區。(四)啟蒙運動4.背景及進程任務3:概述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各自主張。時期 國家 人物 思想主張及影響興起 17世紀 英國 洛克 思想:反對君主專制,贊成君主立憲制;支持社會契約論;首倡分權學說(立法、行政和外交)。高潮 18世紀 法國 孟德斯鳩 思想:反對君主專制;發展洛克的分權學說,明確提出三權分立(立法、司法和行政),相互監督、制衡。伏爾泰 思想:提倡“天賦人權”;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盧梭 主要思想:主張主權在民和直接民主制;倡導社會契約論。擴展 18世紀 后期 英國 亞當·斯密 ①主要思想:認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和衡量價值的尺度,主張自由競爭。②影響:被譽為 “現代經濟學之父”。德國 康德 ①主要思想:認為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主張民主、自由、平等。②影響:啟蒙運動的集大成者,將理性上升到哲學高度。17C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為先進法國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激化社會矛盾英法的刺激;迫切需要改變落后的社會面貌三、重難點突破(四)啟蒙運動5.代表人物及主張任務4:概述啟蒙運動的歷史意義.(1)思想解放(2)政治革命進一步解放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有助于建立資產階級統治。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王位繼承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和責任制內閣,限制了王權,擴大了議會權力,確立了議會權力高于王權,司法權獨立于王權的原則,實踐了啟蒙思想家的分權思想和人民主權思想。對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制定了1787年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體現了啟蒙運動中的人民主權思想和三權分立思想。對法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5年憲法,從法律上確立了共和政體,體現了主權在民的啟蒙思想。關聯:選1 P11《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選1 P12)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部分實現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理想。三、重難點突破(四)啟蒙運動5.歷史意義(3)民族獨立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武器(1)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康有為把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鼓吹變法圖強。(2)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促進了辛亥革命的爆發,《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采用了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想。(3)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以陳獨秀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進行猛烈。三、重難點突破(四)啟蒙運動5.歷史意義任務4:概述啟蒙運動的歷史意義.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 歐洲啟蒙思想異 政治 條件 專制統治空前加強,還未形成資產階級力量 進入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封建統治風雨飄搖經濟 條件 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重商主義和殖民掠奪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文化 條件 理學仍占統治地位 文藝復興使資產階級文化迅速傳播內容 抨擊君主專制,但未明確提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批判封建制度,并為資本主義設計了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性質 屬于早期民主啟蒙思想,仍未脫離儒學思想的范疇 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影響 對封建專制有一定沖擊,但無法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 極大地推動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后來亞洲的民族民主運動同 都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了批判;都提出了一些改造封建社會的主張。 【重難點突破3】中國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和歐洲啟蒙思想(1)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康有為把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鼓吹變法圖強。(2)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促進了辛亥革命的爆發,《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采用了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想。的沖擊,極大地解放了中國人民的思想。(3)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以陳獨秀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進行猛烈【重難點突破4】啟蒙運動對近代中國的影響(1)根據圖中經濟、思想文化、政治的要素分類,在帶△的方框內填寫適當的歷史事件。(2)在圖中找到與啟蒙運動相關的四個箭頭,對箭頭的含義做出合適的解釋。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箭頭①:啟蒙思想產生于英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啟蒙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之一。箭頭②: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后,歐洲新一輪的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為啟蒙運動奠定思想基礎;箭頭③: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提供理論根據,進行輿論動員;箭頭④:啟蒙運動為美國獨立戰爭提供理論根據,進行輿論動員,并為獨立后的美國提供政體構想。例1.(2024·安徽高考·12)意大利政治哲學家馬基雅維利(1469—1527)曾撰寫《君主論》獻給佛羅倫薩的統治者,認為榮譽是君主建功立業的目的;后來又著有《論李維》,主張通過共和制恢復和維護人的自由。由此可見,馬基雅維利( ?。?br/>A.試圖構建未來理性王國藍圖 B.注重比較君主制與共和制異同C.表達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張 D.描繪了歐洲地區二元政治格局典例分析·真題再現C例2.(2021·山東高考·11)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熱情謳歌充滿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態度,并追求現世幸福和享樂,西歐宗教改革思想家們卻將這視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卻又共同推動了西歐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的過渡。這是因為他們都( ?。?br/>A.重新審視人,沖破了傳統的束縛 B.提升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C.反對神學,重構了人與神的關系 D.沉重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A典例分析·真題再現例4.(2022·湖北高考·12)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期間,英國許多劇院不斷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戲劇。據統計,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戲劇在英國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無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br/>A.意大利的戲劇藝術水平高超 B.英國戲劇善于借鑒和創新C.英國政治變革影響戲劇創作 D.人文主義逐步傳播到英國D例6.(2024·江西高考·13)15世紀,雖然威尼斯禁止喜劇的上演,但公眾的需求導致宗教性劇本變為各種膚淺、雜亂無章的喜劇。1506年,修道士阿莫尼奧在愛利米塔尼的修道院上演第一出喜劇《千金》。此后威尼斯喜劇開始蓬勃發展。這種變化( ?。?br/>A.體現了理性主義流行 B.順應了宗教改革潮流C.加速了市民階層壯大 D.反映了世俗文化興盛典例分析·真題再現D例7.(2024·全國高考甲卷·32)14世紀,意大利的一位貴婦人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現在有時間的人卻把希望寄托在未來,他就失去了時間?!?5世紀初,佛羅倫薩的一位銀行家說:“誰更善于使用時間,誰就能戰勝別人?!边@反映出當時( )A.教皇權威遭到徹底否定 B.“因信稱義”受到普遍尊崇C.世俗追求沖擊宗教觀念 D.“天賦人權”思想廣泛流傳C例8.(2022·全國高考乙卷·33)16世紀中葉,法國人帕斯基耶寫作《法國研究》時說,“我用俗語(而非拉丁語)寫作”;布代的《論錢幣》處處流露出捍衛法國文化并與意大利人競爭的意識。有學者因此認為,16世紀是“法國意識”萌發的世紀。據此可知,“法國意識”的萌發緣于( ?。?br/>A.人文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 B.新興階層擺脫宗教神權束縛C.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 D.“人民主權”學說深入人心典例分析·真題再現A例9.(2024·重慶高考·11)從15世紀末16世紀初開始,南德意志的帝國城市與皇室逐漸建立起較為強大的同盟。然而,隨著這些帝國城市大部分轉信新教,其與帝國皇帝的天主教信仰產生尖銳沖突,市民與王權的結盟遭遇重挫,帝國城市被迫尋求新教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說明,宗教改革促成(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勢力重組C.帝國城市獲得主權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典例分析·真題再現B例10.(2022·重慶高考·12)在16世紀的新教地區,每個面包匠和燭臺制造師都能擁有一本《圣經》。他們可以在工棚里獨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結論,而不必擔心在火刑柱上被燒死。這現象揭示出當時( ?。?br/>A.貴族失去宗教特權 B.傳統的懲戒方式已被廢除C.平民引領宗教改革 D.天主教會思想專制遭削弱D例11.(2024·湖北高考·13)1669年,國際貿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設立了多達1800盞街燈,由100名城市點燈人負責運營。該市還雇傭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邏。造訪該城的來客紛紛注意到這里少有犯罪和騷亂。同期,倫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燈籠的光輝之中。17世紀末,歐洲人第一次馴服了夜晚。據此可推斷( ?。?br/>A.西歐海外活動獲利豐厚 B.科學發展拓展人類活動空間C.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變 D.工業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典例分析·真題再現A例12.(2022·重慶高考·13)11世紀以來,人們認為君主具備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觸摸可以治愈各種疾病,尤其是被稱為“國王病”的淋巴結核。君主觸診成為備受珍視的儀式,成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頓和洛克的時代,就像占星術和煉金術突然間風光不再一樣,觸診也幾乎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這種轉變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br/>A.科學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君權觀念 B.近代醫學進步攻克諸多傳染疾病C.君主權力運行受到法律嚴格限制 D.科學宇宙觀動搖了教會神圣地位A例13.(2024·湖南高考·13)18世紀,一些歐洲學者試圖探討人類生而具備的共同特征、社會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種差異的性質和原因等問題,從而促進了西方人類學的形成。這體現了( )A.這些學者對人類起源學說的顛覆 B.這些學者對人類知識系統的重構C.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內在聯系 D.人文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相互影響典例分析·真題再現C例14.(2024·全國高考甲卷·34)伏爾泰說:“像牛頓先生這樣十個世紀里只涌現一個的杰出的人物,才真正是偉大的……我們應當尊敬的是憑真理的力量統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來奴役人的人;是認識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睋丝芍?,伏爾泰意在( )A.倡導平等反對君主立憲 B.反對專制提倡理性C.推翻生物起源的神創論 D.開創近代實驗科學B例15.(2024·湖南高考·13)18世紀,一些歐洲學者試圖探討人類生而具備的共同特征、社會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種差異的性質和原因等問題,從而促進了西方人類學的形成。這體現了( )A.這些學者對人類起源學說的顛覆 B.這些學者對人類知識系統的重構C.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內在聯系 D.人文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相互影響典例分析·真題再現C例16.(2021·湖南高考·13)伏爾泰提出人類歷史上有四個“值得重視”的時代:伯利克里時代、奧古斯都時代、文藝復興時代和路易十四時代,并將路易十四時代作為最輝煌燦爛的黃金時代大加贊頌。 伏爾泰的觀點( ?。?br/>A.體現歷史進步的信念 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無上權威C.強調歷史的延續不斷 D.反映啟蒙運動天賦人權思想A例17.(2024·廣東高考·13)1794年《人權宣言》在哥倫比亞首次被翻譯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貴族和知識青年組織了各種秘密結社?!拔也皇俏靼嘌廊耍沂敲乐奕恕背蔀閼T??陬^語,一種“美洲人”的新觀念開始形成。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 ?。?br/>A.國家認同引發社會變革 B.思想啟蒙激發民族意識C.獨立運動摧毀殖民體系 D.革命理念得到廣泛傳播典例分析·真題再現B例18.(2024·黑吉遼高考·14)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自稱“國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義的統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經濟等方面推行改革。同時,他又對官員說:“你們絕沒有任何主動權,一切事必須直接通報我”。這種統治風格體現了( )A.平民主義與貴族傳統的結合 B.科學精神與神權主義的融合C.啟蒙思想與專制主義的雜糅 D.激進思想與保守主義的妥協C(2024·河北高考·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從材料中提取一項或幾項信息,自擬論題,結合世界史知識予以闡述。(12分)(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材料人類的歷史,是一部科技、經濟、社會、精神幾條線索交叉作用、多元互動的歷史,由此產生了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文化”和處于歷史階梯上不同階段的“社會”。其中,科學技術有著特殊的能動作用,它的每一次突破,都使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文化演進以及現代化進程的車輪加速地轉動起來。同時,科學技術自身也被諸多因素影響和制約著。 ——摘編自《文明的支點》論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闡述:首先,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生產方式的變革。在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生產方式的變革,從而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一變革不僅改變了生產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思想的解放。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開始更加關注自然和科學的奧秘,推動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這種思想解放的潮流,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的更新,為社會的進步提供了思想支持。最后,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國際關系的演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越來越頻繁,國際關系也日益復雜??茖W技術的發展為國際間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機會,同時也加劇了國際間的競爭和沖突。但是,無論如何,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綜上所述,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的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推動了生產方式的變革,促進了思想的解放,也促進了國際關系的演變。因此,我們應該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