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法國人比較激進民族性格: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狀態→影響國家的政治文化。英國人保守而穩健美國人奔放,自由民主(世界上第一部人權宣言《獨立宣言》)德國人呢?德意志民族的特點: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門德爾松黑格爾康德尼采馬克思盛產音樂家,有浪漫因子;盛產哲學家,嚴謹務實。還有刻在骨子里的鐵血精神,那么當納粹舉起屠刀時,德國人為什么選擇了跟隨呢?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七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課程標準: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過程、影響;分析其引起的國際秩序的重大變化。時間坐標雅爾塔體系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第一個法西斯政黨建立希特勒組建“納粹黨”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開始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權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九一八事變亞歐戰爭策源地形成七七事變《慕尼黑協定》簽訂德國突襲波蘭,二戰全面爆發《聯合國家宣言》簽署雅爾塔會議召開;二戰結束;聯合國成立德國入侵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1919192019211922192919311936193719381939194119421945法西斯主義興起、亞歐戰爭策源地形成二戰爆發,局部戰爭發展為全球戰爭戰后國際新秩序建立一、法西斯主義的興起(一)法西斯主義興起的原因1、一戰造成的破壞和社會動蕩引發了社會危機法西斯(拉丁語fasces的譯音),原指中間插著一把斧頭的“束棒”,為古羅馬執法官吏的權力標志。今天,“法西斯”象征強權、暴力、恐怖統治,對外侵略掠奪,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極端獨裁形式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引起新的不滿與沖突3、極端民族主義的出現和對社會主義的仇視(二)法西斯主義興起的主要表現1、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戰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后更名為國家法西斯黨。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權↑同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勢力進行戰斗2、德國:1920年希特勒組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德國法西斯運動開始↑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和誘惑性3、日本:1921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要求“消除派閥、刷新人事、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態勢”,是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的開始↑意圖改變當時日本的軍事、政治態勢,實現軍國主義的目標(三)法西斯主義的主要特征1、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2、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3、法西斯主義是帝國主義的變種和極端形式一、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法西斯意識形態始終堅持以國家的至高無上為旗幟,這一點是國家生活和歷史的中心,要求個人服從國家的利益。……法西斯主義者敵視自由民主及其對個人主義的摯愛和民主機構,把自由民主看成是軟弱和腐化。法西斯主義也非常仇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所提出的以階級為基礎的未來前景。法西斯運動強調沙文主義(民族主義的好戰形式)和仇外(對外族人的恐懼),經常把這些與夸張的民族優越感聯系起來。典型的法西斯國家也信奉軍國主義,相信軍事生活的嚴苛和道德是個人和國家的理想。——【美】本特利、齊格勒《新全球史》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票市場價格狂跌,隨后,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大危機席卷了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面對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美國實行了新政,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法西斯分子鼓吹通過戰爭尋找出路,德、日趁機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對外進行侵略擴張,形成了亞歐戰爭策源地一、法西斯主義的興起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一)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世界經濟大危機重創日本經濟(2)日本法西斯分子認為,擺脫危機的出路是對外擴張(3)日本把中國作為對外侵略擴張的重要目標1、歷史背景2、形成過程(1)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2)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滿蒙的資源很是豐富,有著作為國防資源所必需的所有的資源, 是帝國自給自足所絕對必要的地方”。“二·二六”事件后,以統制派為核心的軍部法西斯勢力確立了統治地位。——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上卷》(二)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歷史背景(1)經濟大危機使德國經濟落入低谷(2)社會各階層普遍對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勢力迅速發展(3)納粹黨利用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強烈不滿,煽動民族復仇主義,種族狂熱和對外擴張得到了廣泛支持2、形成過程(1)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3)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面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西方大國的態度 1931年9月 容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不加以制裁1935—1936年 縱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3月 放任希特勒武裝進占萊茵區非軍事區。1936—1939年 對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1937年7月 縱容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3月 默許希特勒兼并奧地利1938年9月 簽訂《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綏靖政策的頂峰。三、英法等國推行綏靖政策(一)綏靖政策的含義: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方大國為了保住既得利益,不惜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來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欲望綏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國主義,面臨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挑戰,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種以犧牲其他國家利益為手段換取與對手妥協的政策”。—齊世榮主編《綏靖政策研究》(二)綏靖政策的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1938年,德國并吞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英法實行綏靖政策,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英法公開同法西斯國家勾結在一起,明目張膽地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綏靖政策達到頂峰1938年9月30日回到倫敦,張伯倫揮舞著一份新簽署的《慕尼黑協定》的副本,作為他外交成就的證明。僅僅7個月后,德國坦克便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歷史》(三)綏靖政策的危害: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加速戰爭的全面爆發三、英法等國推行綏靖政策英國史學家約翰 · 惠勒-貝內特在 《慕尼黑 —悲劇的序幕》一書中寫道,“德國的征服國策, 英國的綏靖國策,就像兩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們將在一個交叉點, 即“慕尼黑”結合起來,并成了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根據上述材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英法等的綏靖政策縱容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助長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戰爭的全面爆發(2)根據所學,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和歷史因素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歷史因素:一戰后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穩定性三、英法等國推行綏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①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矛盾重重,德意日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極為不滿,力圖擺脫這一體系的束縛;②一戰后,意大利、德國和日本產生了法西斯組織和法西斯政權;③1929—1933年經濟危機重創資本主義經濟,德意日法西斯鼓吹通過戰爭擺脫危機;④英法綏靖政策和美國的中立政策等,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戰的爆發。1931九一八事變(拉開侵略擴張序幕)1937七七事變1935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41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1941德國入侵蘇聯1942-1943斯大林格勒戰役1940德國占領法國1939德國突襲波蘭(二戰全面爆發)1942,美蘇中為首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戰火局部→全球個體抗戰→團結抗戰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亞洲戰場 歐洲戰場 非洲戰場局部階段全面爆發 戰爭擴大 戰爭轉折戰爭結束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7年七七事變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成為抗擊納粹德國的主要戰場;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1942年中途島戰役是亞洲戰場轉折點。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1942年阿拉曼戰役是非洲戰場轉折點。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標志著歐洲戰場的結束。1943年5月,非洲戰場結束。1942年1月,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結合教材內容,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表格填空。據表格進一步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何特點?①由局部戰爭到全球戰爭。②由帝國主義戰爭到反法西斯戰爭。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1945年4月27日,墨索里尼在逃往德國途中被意大利游擊隊捕獲。次日被處決并暴尸米蘭廣場示眾。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避彈間開槍自殺。隨后尸體被抬至總理府的花園里,澆上汽油,在熊火中化為灰燼,骨灰被埋進了一個炮彈坑。東條英機高呼天皇陛下萬歲開槍自殺因心臟畸形長偏而沒成功,后被執行絞刑,至死沒有承認自己罪行,沒有簽字畫押。1943年9月3日1945年5月8日1945年9月2日墨索里尼被處死希特勒自殺東條英機由自殺到被處于絞刑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這場戰爭波及61個國家,20億以上人口,交戰雙方投入的總兵力達1億1千萬人……軍隊和平民傷亡總數達9000多萬人,消耗軍費11000多億美元,物質損失在4萬億美元以上。——方連慶等《國際關系史(現代卷)》“大不列顛作為一個世界強國,已經完蛋了。”——美國國務院官員瓊斯戰后美國: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戰后擁有全球財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一度壟斷核武器。五大國中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只有蘇聯。1945年蘇軍總數達1140萬,領土擴大了60萬平方千米,蘇聯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材料三:由于戰爭的需要,在原子能技術、航空技術、火箭技術、計算機和通訊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科研取得突破性進展,加之其他方面的大量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終于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1.帶來災難: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2.力量變化: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3.科技方面:二戰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五、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材料四: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重申基本人權,人格尊嚴與價值,以及男女與大小各國平等權利之信念、——《聯合國憲章》序言材料五: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美國婦女就業史上的分水嶺,它給婦女進帶來的變化遠超過女權主義者半個世紀的宣傳鼓動可能達到的。——【美】威廉·H·查夫4.思想觀念:和平主義思潮5.社會變革:婦女地位得到提高材料三: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和一些東歐國家,在共產黨等進步政黨的領導下擺脫了帝國主義的統治和羈絆……走上了建設獨立自主的國家道路。與此同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影響下,亞、非、拉地區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印度、緬甸、等一大批國家也紛紛走上獨立的道路。——金永華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6.壯大了國際社會主義力量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五、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二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戰后國際新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開羅會議德蘭黑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美英中蘇美英蘇美英蘇美英六、雅爾塔體系紐倫堡審判(對德國戰犯的審判)東京審判(對日本戰犯的審判)①重新劃分歐亞國家的版圖美蘇英法分區占領德國;日本被美國單獨占領②日本歸還中國領土③承認朝鮮獨立④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⑤殖民地問題,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⑥成立聯合國積極:維護和平實質:大國強權“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丘吉爾六、雅爾塔體系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原則:實行形成實質性事項的決議需要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大國一致”原則。作用: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1945年10月24日成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體現二戰后的國際政治秩序。蘇聯漫畫《聯合國的和聲》漫畫中手風琴上的文字“ooH”為聯合國的簡稱。漫畫揭示了當時美國操縱聯合國、推行霸權主義的局面。聯合國六、雅爾塔體系比較項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雅爾塔體系不同點 體現意志 體現了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大國的意志協調關系 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國際格局國際格局 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建立基礎 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的基礎之上,必然隨著德國等國的崛起而破產主要矛盾 戰勝國與戰敗國及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相同點 體現了美蘇兩個國家的意志資本主義大國同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以美蘇為中心的兩極格局兩個戰勝國間的妥協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體系被破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②都是根據一系列國際會議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建立新的國際體系;③都是大國意志的體現,具有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隨著各國力量的消長而瓦解。【課堂探究】比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六、雅爾塔體系紐倫堡審判(對德國戰犯的審判)東京審判(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同為戰爭罪犯,納粹德國的漢斯 弗蘭克在臨刑前懺悔:“千年易過,德國罪孽難消。”日本的東條英機卻在就刑前高呼“天皇陛下萬歲!”東條英機自殺未遂二戰后對戰敗國的處理:主要從消除戰敗國的軍國主義傳統角度考慮來制定政策,對德國和日本的社會、政治進行民主改造,這是最令人稱道的地方。六、雅爾塔體系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今天,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人類頭上。我們要以史為鑒,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原子彈爆炸后的日本廣島呼吁人們停止戰爭和殺戮課堂練習1.1.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美國的參議員杜魯門說:“如果我們看到德國占了上風,就應該援助俄國;如果俄國要贏了,就去幫助德國,這樣才能讓他們拼個夠,盡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獲勝!”由此可見,杜魯門希望美國( )A.堅持孤立主義外交政策 B.拋棄意識形態偏見C.奉行功利主義外交原則 D.繼續推行綏靖政策C2.丘吉爾于1948年提出“三環外交”概念,并解釋說:“三環并存,我們處于三環的連接點上。”丘吉爾的“三環外交”旨在( )A.推動歐洲一體化邁上新臺階 B.挽救日益瓦解的海外殖民體系C.擺脫美國控制實現外交獨立 D.維護以英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