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省重點高中 4 月大聯考高二生物一、單選題1 .清代詩人顧太清在《酸菜》一詩中寫道“秋登場圃凈,白露已為霜,老韭鹽封甕,時芹碧滿 筐。刈根仍滌垢,壓石更添漿。筑窖深防凍,冬窗一脩觴。”詩中描述酸菜制作過程。下列說法 錯誤的是( )A .做酸菜的甕應該密封性良好,沒有漏縫 B “時芹碧滿筐”指出要用新鮮蔬菜制作泡菜C .制作泡菜時要先加入鹽水再裝入蔬菜至發酵壇裝滿D .若泡菜咸而不酸,可能是食鹽過多抑制了乳酸菌的發酵 2 .下列關于微生物培養和利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A .接種前要了解固體培養基是否被污染可接種蒸餾水來培育檢測B .接種時連續劃線的目的是將聚集的菌體逐步稀釋獲得單個菌落C .以尿素為唯一氮源且含酚紅的培養基可選擇和鑒別尿素分解菌D .通過觀察菌落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等特征可對菌種進行初步鑒定3 .透明質酸( HA )是關節滑液的主要成分,若 HA 長鏈被分解為短鏈,則關節軟骨容易磨損 而患上骨關節炎。科研人員通過改造谷氨酸棒桿菌獲得三種工程菌,對它們產生的 HA 進行檢測,結果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對培養基進行滅菌和菌株的擴大培養均需在接種前完成B .發酵工業中應選擇 HA 分子量小且產量較高的菌株作為工程菌C .發酵生產中需定期測定發酵液的溶氧量、底物消耗及 HA 生成情況D .把新鮮培養基加入發酵系統中的同時將含 HA 的發酵液移出有利于工業化生產4 .治療最兇險乳腺癌“HER2” 的抗體——藥物偶聯物( T-DM1 )被納入 2023 年醫保目錄名單。 T-DM1 由曲妥珠單抗、細胞毒性藥物 DM1 偶聯形成。T-DM1 作用機制如下圖。下列敘述正 確的是( )A .T-DM1 中的曲妥珠單抗是殺死腫瘤細胞的有效成分B .T-DM1 被乳腺癌細胞吞噬后釋放 DM1 抑制微管聚合進而導致細胞凋亡C .曲妥珠單抗制備中可選擇 DM1 作為抗原刺激小鼠產生免疫應答D .連接物必須足夠穩定,在內環境中和在細胞內都不能被斷開5 “三親嬰兒”技術是指取出患病母親卵細胞的核,導入女性捐贈者的去核卵母細胞中,再將重 構卵母細胞和父親的精子結合。下列有關"三親嬰兒"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該技術可避免母親的紅綠色盲基因遺傳給三親嬰兒B .培育三親嬰兒過程中用到了核移植技術,但不屬于無性繁殖 C .捐獻者卵母細胞去掉的細胞核實際是紡錘體—染色體復合物 D .三親嬰兒的遺傳物質來自其父親、母親和捐贈者6 .下列關于“DNA 的粗提取與鑒定”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 .可選用新鮮的香蕉、菠菜、豬肝等作為實驗材料B .研磨液中 2mol/L 的 NaCl 溶液有利于溶解 DNA 和去除雜質C .過濾液放入 4℃冰箱或加入預冷的酒精都可抑制 DNA 酶的活性D .將析出的絲狀物加入 4mL 二苯胺試劑后沸水浴加熱可出現藍色7 .作為基因的運輸工具——載體,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及理由是( )。A .能夠在宿主細胞中穩定地保存下來并大量復制,以便提供大量的目的基因B .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以便目的基因的表達C .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以便目的基因能夠與其結合D .它的參與能夠使標記基因在宿主細胞中復制并穩定保存8 .DNA 瓊脂糖凝膠電泳是一種分離、純化或分析 PCR 擴增后的待檢 DNA 片段的技術。下列 關于核酸片段的擴增及電泳鑒定的敘述,正確的是( )A .電泳一段時間,離加樣孔越近的 DNA 分子越小B .凝膠中 DNA 的遷移速率與凝膠濃度有關C .凝膠中的 DNA 分子不能直接在紫外燈下檢測到D .用生理鹽水來配制 0.8%~1.2%的瓊脂糖溶液9 .抗體酶又稱催化抗體,是一類免疫球蛋白,其結構如下圖所示,它既具有相應的免疫活性, 又能像酶那樣催化某種化學反應。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抗體酶與抗原、底物的結合均具有專一性的特點B .抗體酶可使藥物的前體物質在腫瘤組織中水解為活性分子,從而起殺傷作用C .抗體酶能阻止病毒與靶細胞結合的機理可能是選擇性地使病毒外殼蛋白發生水解 D .可通過蛋白質工程對特異抗體的抗原結合位點進行空間改造,使其獲得催化功能10 .木聚糖酶是一種應用廣泛的水解酶,研究人員通過替換木聚糖酶中的 9 個氨基酸并增加一 個二硫鍵,成功構建了該酶的突變體。與天然的木聚糖酶相比,突變體的最大酶活性較之前提 升 1.81 倍,酶的最適溫度提高了 5℃。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改造木聚糖酶可通過改造或合成基因來完成B .可利用基因的定點突變技術獲取該酶的突變體C .探究該酶的突變體的最適溫度時,需先進行預實驗D .在相同溫度下,突變體降低活化能的作用必然更顯著11 .科研人員利用下圖所示的流程,將小鼠多能干細胞( PSC )誘導成精原干細胞,并讓精原 干細胞分化成的精子與卵母細胞受精,從而得到正常后代。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PSC 形成精子的過程中,細胞內染色體數目會發生變化B .步驟①只能加入一個分化出的精子,以避免多個精子和卵母細胞融合 C .上述流程中利用了動物細胞培養、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術 D .通過上述類似流程,人類仍可能生下患有白化病等遺傳病的后代12 .超低溫冷凍脫毒法是先用超低溫對細胞進行選擇性破壞,再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獲得脫毒 植株的方法。以馬鈴薯莖尖為材料,采用超低溫冷凍脫毒法可獲得脫毒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植物組織培養所用培養基中生長素與細胞分裂素的比值影響了分化方向B .該技術利用了莖尖分生區組織細胞無成熟大液泡、不易形成冰晶的特性 C .經超低溫冷凍脫毒培養的馬鈴薯比未脫毒的馬鈴薯抗病毒能力更強D .用莖尖能夠獲得脫毒苗的原因是植物頂端分生區病毒極少或無病毒13 .下表是幾種限制酶的識別序列及切割位點( Y=C 或 T ,R=A 或 G )。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 是( )限制酶 HindⅡ AluⅠ BamHⅠ Sau3AⅠ識別序列及切割位 點 5'-GTY↓ RAC-3' 5'-AG↓ CT-3' 5'-G↓ GATCC-3' 5'-↓ GATC-3'A .限制酶切割一次需切斷 2 個磷酸二酯鍵,增加 2 個游離的磷酸基團B .一種限制酶只能識別一種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點切割 C .AluⅠ 切割后的 DNA 片段只可用 E.coliDNA 連接酶連接D .BamHⅠ 和 Sau3AⅠ 切割形成的片段進行重組后,BamHⅠ 和 Sau3AⅠ 均不能識別并切 割14 .下表為培養某種微生物的培養基配方,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成 分 NaNO3 K2HPO4 KCl MgSO4.7H2O FeSO4 ( CH2O ) H2O含 量 3g 1g 0.5g 0.5g 0.01g 30g 1LA .該培養基屬于液體培養基,無法進行菌種的分離B .該培養基中的氮源是 NaNO3 ,高濃度 NaNO3 可抑制細菌的生長C .該培養基中的碳源是( CH2O ),如將( CH2O )替換為纖維素,可用于初步篩選纖維素 分解菌D .使用培養基培養細菌時,一般需要將培養基調至中性或酸性二、多選題15 .狼爪瓦松是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野生花卉且其細胞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可入藥。為滿足狼爪 瓦松 市場化需求,某科研小組利用植物細胞工程等技術手段,進行狼爪瓦松的擴大培養,具 體過程如圖 所示(其中數字序號代表相應的處理過程)。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有( )A .過程③先在生長素/細胞分裂素的值高的培養基中培養,再轉移至其值低的培養基中B .制備培養基的正確順序是:稱量→ 溶解→ 定容→ 調 pH 值→ 分裝→ 滅菌 C .過程④常用射線或化學物質處理即可獲得大量所需的突變體植株丙D .過程⑥利用愈傷組織分裂能力強、全能性高的特點可大量獲得黃酮類化合物16 .某研究小組設計了一個利用作物秸稈生產乙醇的小型實驗。其主要步驟是:先將粉碎的作 物秸稈堆放在底部有小孔的托盤中,噴水浸潤、接種菌 T ,培養一段時間后,再用清水淋洗秸 稈堆(清水淋洗時菌 T 不會流失),在裝有淋洗液的瓶中接種酵母菌,進行乙醇發酵。實驗流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菌 T 能夠吸收秸稈中的纖維素,并利用細胞內的纖維素酶將其分解B .酵母菌純培養時,可使用稀釋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劃線法進行接種 C .可分別使用濕熱滅菌法和干熱滅菌法對淋洗液和培養瓶進行滅菌D .本實驗與以糧食為原料發酵生產乙醇,所利用的發酵底物均主要為葡萄糖17 .下圖為全球首例非人靈長類克隆動物的培育過程,為了調節相關基因的表達,提高胚胎的 發育率和妊娠率,研究人員將組蛋白去甲基化酶 Kdm4d 的 mRNA 注入了重構胚,同時用組蛋 白脫乙酰酶抑制劑 TSA 處理了它。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 .非人靈長類克隆動物成功率低的原因之一為供體細胞的細胞核難以完全恢復分化前的功能狀態B .應將采集到的卵母細胞培養到 MII 期再通過顯微操作去除其核膜包被的細胞核C .圖中對于重構胚的處理使其中某些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和組蛋白的乙酰化程度增加,有 利于重構胚的正常發育D .在胚胎移植前,需要對代孕母猴注射糖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劑,防止免疫排斥的發生 18 .單倍體胚胎干細胞( haESCs )是擁有類似于正常干細胞分裂分化能力的細胞群,取自孤 雌或孤雄發育至囊胚的細胞。獲得 haESCs 的兩種方式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方式一中,可用紫外線短時間照射使卵母細胞的 DNA 變性B .方式二中,形成的雄原核和雌原核會相互融合C .haESCs 不含等位基因,有利于研究隱性基因的功能D .haESCs 的性染色體來自精子,為 1 條 Y 染色體19 .如圖所示,a 表示現代生物工程技術,b 表示其結果,下面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如果 a 是核移植技術,b 的產生說明了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B .如果 a 是體外受精技術,b 的產生過程中需經過胚胎移植后的檢查這一步驟C .如果 a 是胚胎分割技術,應選擇發育良好、形態正常的桑椹胚或原腸胚進行均等分割 D .上述三種生物工程技術中 b 的受體均需注射促性腺激素,以達到超數排卵和同期發情 的目的20 .熒光定量 PCR 技術可定量檢測樣本中某種 DNA 含量,其原理是:在 PCR 反應體系中每 加入一對引物的同時加入一個與某條模板鏈部分互補的熒光探針,在 PCR 反應過程中,子鏈 延伸至熒光探針處,TaqDNA 聚合酶會將其水解以便繼續催化合成子鏈;熒光探針水解后發出 的熒光可被熒光監測系統接收到,且每擴增一個 DNA ,就有一個熒光分子生成。如圖為熒光 定量 PCR 技術的部分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TaqDNA 聚合酶與模板結合時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B .若用 cDNA 作模板,上述技術也可估計某基因的轉錄效率C .探針完整時,有熒光,Taq 酶延伸至探針處時切斷探針,熒光消失D .達到某熒光強度所需的循環次數與起始模板 DNA 量呈負相關三、非選擇題21 .牛和羊的瘤胃中生活著多種微生物,其中許多微生物能分解尿素。某研究小組欲從瘤胃內 篩選出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細菌,設計了如下實驗。請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實驗步驟:I、取樣:從剛宰殺的牛的瘤胃中取樣,將樣品裝入事先滅過菌的錐形瓶中。 Ⅱ 、培養基的配制和滅菌:配制全營養 LB 固體培養基。配方:水、蛋白胨、酵母提取物、NaCl、瓊脂糖(一種凝固劑)。 配制尿素固體培養基。配方:水、葡萄糖、NaCl、K2HPO4、尿素、瓊脂糖。Ⅲ、制備瘤胃稀釋液并接種,如下圖 1 所示。Ⅳ、在無氧條件下進行微生物的培養、觀察與計數。(1)全營養 LB 固體培養基和尿素固體培養基在營養成分上的主要區別是 ,尿素固 體培養基能夠篩選出尿素分解菌的原因是 。(2)該小組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對瘤胃中分解尿素的細菌進行分離和計數。在無菌條件下,利 用該方法進行分離計數時,需要用到圖 2 中的實驗器材有 。(3)為了判斷尿素培養基是否具有選擇作用,實驗時還需要同時接種全營養平板,如果同一濃 度梯度下, ,則說明尿素培養基具有選擇作用。(4)為了避免混淆,本實驗中使用的平板需要在培養皿的 (“皿蓋”或“皿底”)做好 標記。然后在 ( “18~25℃”或“25~30℃”或“30~37℃”)的恒溫培養箱中需培養 1—2d , 每隔 24h 統計一次菌落數目,選擇菌落數目穩定時的記錄作為結果,其目的是 。(5)若將最后一個試管中的稀釋液分別涂布到 3 個尿素平板上培養,培養后平板上出現的菌落 數如圖 1 所示,則 5mL 瘤胃樣品中含有目標活菌數約為 。22 .紫杉醇是存在于珍稀植物紅豆杉體內的一種次生代謝產物,具有高抗癌活性。回答下列問 題:(1)利用植物細胞培養生產紫杉醇的過程:將紅豆杉外植體置于 (填激素及比例)的培 養基中經 獲得愈傷組織,再將愈傷組織移至液體培養基大量培養從而獲得紫杉醇。該 過程 (填“體現”或“未體現”)細胞的全能性。(2)靈芝誘導子可能通過介導植物的防御反應來促進紫杉醇合成,在最佳誘導條件下對紅豆杉 進行細胞懸浮培養,結果如圖 1 所示。PPO 能催化酚類物質氧化導致細胞褐化。PAL 是紫杉 醇形成途徑中的關鍵酶,經靈芝誘導子處理后,PAL 活性與對照組相比明顯上升。結合圖 1 分析,靈芝誘導子對酚類物質質量濃度的影響是 。靈芝誘導子促進紫杉醇合成的作用 機制如圖 2 所示,請在圖 2 中括號內填入“+”或“ 一” ,完善作用機制圖 。(3)研究人員嘗試運用不對稱體細胞雜交技術(利用射線破壞供體細胞的染色質,將其與未經 射線照射的受體細胞融合,所得融合細胞含受體全部遺傳物質及供體部分遺傳物質)將紅豆杉 ( 2n=24 )與柴胡( 2n=12 )進行融合,培育能產生紫杉醇的柴胡,過程如圖 3 所示。已知 X 射線處理能隨機破壞染色體結構,使其發生斷裂、易位、染色體消除等,使細胞不再持續分裂; 碘乙酰胺處理使細胞質中的某些酶失活,抑制細胞分裂。對紅豆杉和柴胡原生質體進行的 A、B 處理分別為 。過程@常用的化學方法有 (答出 2 點)。只有異源融合的原生 質體可持續分裂形成再生細胞團,原因是 。(4)新的研究發現只有染色體不穩定性(簡稱“CIN” ,即細胞分裂發生錯誤導致染色體不穩定) 水平高的乳腺癌患者才對紫杉醇敏感,推測紫杉醇可能通過提高這類患者體內含多極紡錘體癌 細胞的比例誘導癌細胞死亡。選擇一種藥物,結合必需的實驗材料和試劑,補充實驗進行驗證。藥物 a :能提高 CIN 水平,且抑制有絲分裂藥物 b :能提高 CIN 水平,但不能抑制有絲分裂 藥物 c :不能提高 CIN 水平,但能抑制有絲分裂將 CIN 水平低的乳腺癌細胞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的處理方式為適量的紫杉醇溶液,實驗組 的處理方式為: 。培養一段時間,結果顯示實驗組多極紡錘體癌細胞比例、癌細胞死亡 率均高于對照組。注:正常紡錘體是指固定于細胞兩極的紡錘體,多極紡錘體是指固定于細胞三、四或者更多個 極的紡錘體。23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并經媒介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利用單克隆抗體制備技術 制備出的抗體,既可以用于治療,又可以用于精確檢測,還可以預防登革熱大面積傳染。抗登 革病毒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在制備抗登革病毒單克隆抗體的過程中,首先要將純化的登革病毒蛋白注入小鼠體內,其 目的是從產生免疫反應小鼠的脾臟中獲得 。 一般需要多次注射登革病毒蛋白,目的 是 。(2)圖 1 中可運用 誘導 B 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融合,此法不適用于植物原生質體融 合。動物細胞融合與植物原生質體融合的基本原理 (填“相同”或“不同”)。(3)核苷酸合成有兩個途徑,如圖 2 所示。其中,骨髓瘤細胞缺乏轉化酶只能利用全合成途徑 進行無限增殖;B 淋巴細胞兩種途徑都能進行,物質 A 會阻斷全合成途徑。現用加入 H、A、 T 三種物質的 HAT 培養基來篩選未融合細胞或兩兩融合后的細胞,其中 (選填“骨髓 瘤細胞”“B 細胞”“骨髓瘤細胞——骨髓瘤細胞”“B 細胞——B細胞”“B 細胞—骨髓瘤細胞”)會 因無法進行圖中兩個途徑而在 HAT 培養基上不能增殖。雜交瘤細胞在 HAT 培養基上可以通過 途徑合成核苷酸。將第一次篩選獲得的細胞進行多倍稀釋,借助多孔細胞培養板,利用 的原理進行第二次篩選,選出能分泌所需抗體的雜交瘤細胞,即圖 1 中的丁。(4)得到大量登革病毒單克隆抗體的方法之一是將雜交瘤細胞在體外培養液中進行培養,接種 入培養液中雜交瘤細胞的數量是影響單克隆抗體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為探究一定培養液中接 種雜交瘤細胞的最佳數量,請寫出實驗思路: 。24 .異體器官移植是替代器官功能的有效途徑,因器官嚴重短缺而受到限制,科學家試圖通過 異種體內培育人源化器官來解決器官供體短缺難題,但此前從未成功。我國科學家綜合利用多 種現代生物技術,首次在豬胚胎內培育出主要由人體細胞構成的“人一豬嵌合中期腎” ,且維持 到胚胎第 28 天。該研究成功實現了首例人源化中腎的異種體內再生壯舉。圖 1 為實驗過程示意圖,① ~③為技術操作或生理過程,圖 2 為 CRISPR-Cas9 基因編輯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 題:(1)我國科學家研究獲得人源化中腎的過程,除了基因編輯技術外,還運用了的生物技術 有: 。(至少答出 2 項技術)(2)為了敲除掉與豬腎臟發育密切相關的關鍵基因 SLX1 ,圖 1 過程①采用了 CRISPR-Cas9 基 因編輯技術。Cas9 蛋白的作用是 ,科學家設計的向導 RNA ,應具有的特征有 。科學家敲除掉 SLIX1 基因的目的是 。(3)過程②需要采用 方法激活重構胚,使其完成細胞分裂和發育過程。在重構胚發育 到 時,科學家將 iPS 細胞注入,形成嵌合胚胎。(4)圖中過程③所用誘導多能干細胞( iPS )來自 (填“人”或“豬”),選擇 iPS 作為腎臟 供體細胞的原因是 。25 .相分離是蛋白質具有的一種物理特性,是驅動細胞內各類無膜凝聚體形成的重要機制。研 究人員將未知蛋白與不具有相分離特性的 Cry2 蛋白相連,如果未知蛋白具有相分離特性,則 在藍光照射下會發生凝聚,從而開發出檢測蛋白是否有相分離特性的工具。FUS 蛋白作為經 典的相分離蛋白,經常用作實驗對照。為了探究 X 蛋白是否具備相分離特性,科學家需要構 建能同時表達 Cry2 蛋白和 X 蛋白的重組質粒,質粒中 LacZ 基因編碼產生的β—半乳糖苷酶可 以分解 X—gal 產生藍色物質,使菌落呈現藍色,否則菌落為白色。圖 1 表示質粒的結構,圖 2 表示含有目的基因的 DNA 片段,其中 P1、P2、P3 表示引物,其余箭頭處表示相關限制酶 的識別位點。回答下列問題:(1)構建重組質粒的過程中需要用到 E .coli DNA 連接酶,該酶的作用是將具有 的 DNA 片段連接起來。據圖 1 分析,應選用四種限制酶中的 和 切割質粒,以保證目的基 因插入后能夠正常表達出 Cry2 蛋白和 X 蛋白。(2)已知 X 蛋白基因轉錄得到的 mRNA 前三個堿基為起始密碼子 AUG。研究發現在緊鄰起始 密碼子 AUG 之前加入 5'-GCC ACC-3'序列,會顯著提高基因的表達效率。利用 PCR 技術獲 取 X 蛋白基因時,為保證 X 蛋白基因能正確插入載體并高效表達,除選擇引物 P1 外,還需要 選擇引物 (填 “P2”或“P3” ),并在該引物 5 端增加堿基序列 5 - -3 (3)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可將不同的 DNA 片段區分開來,該技術所依據的原理是 。對PCR 產物進行電泳檢測,結果顯示除 X 蛋白基因條帶外,還有多條非特異性條帶(引物和模 板不完全配對導致)。為減少非特異性條帶的產生,可適當 (填“提高”或“降低”)PCR 中復性過程的溫度。(4)為篩選出成功導入重組質粒的目標菌,需要將重組質粒與經ca'-處理的大腸桿菌混勻,再 將大腸桿菌接種到含有四環素和 X-gal 的培養基上。培養一段時間后,培養基中顏色為 的菌落為目標菌落,原因是 。(5)為了確認 X 蛋白的相分離特性,還可以構建兩種重組質粒作為對照,對照組質粒與實驗組 質粒相比,所含基因的差異分別是 、 。山東省重點高中4月大聯考高二試題生物·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C【解析】A、酸菜制作主要利用了乳酸菌的無氧呼吸,因此做酸菜的甕應該密封性良好,沒有漏縫;B、制作泡菜時應選用新鮮蔬菜;C、制作泡菜時,將蔬菜、香辛料等裝至八成滿,倒入冷卻好的鹽水,使鹽水沒過全部菜料,蓋好壇蓋;D、若泡菜咸而不酸,可能是食鹽過多抑制了乳酸菌的發酵。2.A【解析】A、檢測培養基被污染的方法是:將未接種的培養基在適宜的溫度下放置適宜的時間,觀察培養基上是否有菌落產生;B、接種環上的菌液經過連續劃線,菌液中的菌體越來越少,最后容易形成單菌落:C、鑒定尿素分解菌培養基不是無氮,有唯一氮源尿素,尿素分解菌分解尿素形成了氨氣,氨氣會使培養基的堿性增強,用酚紅試劑即可鑒定出;D、通過觀察菌落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等特征可對菌種進行初步鑒定。3.B【解析】A、對培養基進行滅菌可以防止雜菌對工程菌的污染,為了獲得更多的菌種,接種前需要將菌種多次擴大培養,因此均需在接種前完成:B、由題意可知,應選擇產生HA分子量較大,且產量較高的工程菌,所以應選擇工程菌株2進行擴大培養;C、菌株的生長需要特定的溫度和pH,所以發酵過程需要及時檢測溫度和pH的溶氧量、底物消耗及HA生成情況;D、由于產物的積累可能會抑制產物的進一步生成,因此把新鮮培養基加入發酵系統中的同時將含HA的發酵液移出有利于工業化生產。4,D【解析】A、生長素/細胞分裂素的值高時,利于生根,該值低時利于生芽,過程③需先生芽,再生根;B、過程④常用射線或化學物質處理后經篩選,并進一步培養才能獲得大量所需的突變體植株丙:C、植株丙經歷了誘變處理,基因發生了突變,遺傳物質與甲植株不同:植株乙是通過植物組織培養過程獲得,屬于無性繁殖,基因型不變,植株乙和植株甲細胞核遺傳物質相同:植物丁是將原生質體進行了融合,則遺傳物質翻倍與甲植株不相同;D、過程⑥利用愈傷組織分裂能力強的特點可大量獲得黃酮類化合物。5.B【解析】A、TDM1中的曲妥珠單抗是精準識別腫瘤細胞的成分,殺死腫瘤細胞的有效成分是DM1;B、根據題圖:T-DM1被乳腺癌細胞吞噬后釋放DM1抑制微管聚合,溶酶體破裂導致細胞調亡;C、曲妥珠單抗制備中可選擇HER2作為抗原刺激小鼠產生免疫應答,以獲得能產生特異性識別HER2的抗體的B淋巴細胞:D、連接物在內環境中要保持穩定,在細胞內能被斷開,才能保證精準殺死腫瘤細胞,而不傷害其他細胞。6.A【解析】A、紅綠色盲基因位于細胞核內,母親提供了細胞核,不能避免母親的紅綠色盲基因遺傳給三親嬰兒;B、“三親嬰兒”技術是指取出患病母親卵細胞的核,導入女性捐贈者的去核卵母細胞中,再將重構卵母細胞和父親的精子結合,用到了核移植技術,屬于有性生殖;C、捐獻者卵母細胞處于減數分裂Ⅱ中期,去掉的細胞核實際是紡錘體一染色體復合物:D、三親纓兒的培有細胞質基因來自捐贈者,細胞核中的基因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高二生物參考答案第1頁(共7頁)】25012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山東省重點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大聯考生物答案(圖片版,含解析).pdf 山東省重點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大聯考生物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