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歷史一輪復習多元一體,輝煌共生——中國古代史模塊第5講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社會新變化時 空 定 位東漢三國(220-280)西晉東晉(317-420)十六國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宋齊梁陳北朝(439-581)北魏隋朝統一南朝(420-589)(266-316)滅滅時代特征:政權分立,更迭頻繁為統一奠定基礎南北經濟逐漸平衡民族交融不斷加強文化認同日趨強烈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一、三國鼎立時期(220-280)國號 建立者 都城 勢力范圍魏 曹丕 洛陽 北方蜀 劉備 成都 西南吳 孫權 建業 (今南京) 東南曹丕劉備孫權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二、西晉短暫統一時期(266-316)1、西晉的統一263年,魏滅蜀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西晉建立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西晉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二、西晉短暫統一時期(266-316)2、西晉的滅亡 (1)內亂:宗室奪權之爭(“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歷史概念小課堂八王之亂問題:八王之亂的影響有哪些?(1)八王之亂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嚴重消耗了西晉的國力,五胡趁虛而入,西晉從此衰落;(2)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離,其中逃往南方者數以十萬計,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客觀上促進了江南的開發。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二、西晉短暫統一時期(266-316)2、西晉的滅亡 (2)外患:少數民族內遷帶來的威脅問題:東漢至西晉時期,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內遷的原因和結果是什么?原因:(1)統治階級為補充兵源及勞動力,強迫西、北邊陲的少數民族內遷中原;(2)北方氣候寒冷,游牧民族面臨生存危機;(3)少數民族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二、西晉短暫統一時期(266-316)2、西晉的滅亡 (2)外患:少數民族內遷帶來的威脅公元316年,西晉在經歷了八王之亂之后,國力損失慘重,最后被匈奴滅國,史稱“永嘉之亂”。此后北方和西域多個胡族趁著天下大亂,大舉入侵中原,形成五胡亂華局面。問題:東漢至西晉時期,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內遷的原因和結果是什么?結果:威脅漢族政權,引發永嘉之亂,晉朝統治集團南遷(衣冠南渡),北方陷入少數民族割據混戰時期(五胡十六國時期);客觀上推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后世的統一。接下來南北方基本就各玩各的了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三、南北對立時期1、北方:從五胡十六國到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問題: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北政局如何?五胡十六國上接西晉,下啟南北朝,持續時間長達135年①南北對峙:南方東晉政權和北方十六國并立②北方局勢:少數民族割據混戰,政權更迭頻繁③南方局勢:晉室偏安,南方相對穩定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三、南北對立時期1、北方:從五胡十六國到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1)前秦統一北方: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2)淝水之戰:時間:公元383年 雙方:前秦大舉進攻東晉 結果:前秦被擊敗于淝水特點:以少勝多,東晉僅以8萬兵力大勝80余萬前秦軍影響:強大的前秦政權一敗之后迅速崩潰,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淝水之戰使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使江南的社會環境更加安定,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三、南北對立時期1、北方:從五胡十六國到北朝北朝時期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十六國割據的局面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權后,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處理這一廣大地區的民族關系,其中包含如何對待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漢族的文化問題。——節選自:白壽彝《中國通史》問題:北魏統一后如何治理國家?大力推行漢化(封建化),學習漢族先進文明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為代表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前提:北魏統一 ;奠基:早期漢化改革的奠基危機:階級矛盾( 制)和民族矛盾(北方各族混居)主觀:馮太后和孝文帝大力提倡黃河流域宗主督護“舊無三長,惟立宗主督護,所以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謂之蔭附。蔭附者皆無官役,豪強征斂,倍于公賦矣。” ——《魏書·李沖傳》問題:宗主督護制在北魏造成什么影響?農民依附于豪強地主豪強地主隱匿人口影響國家賦役的征收同時激化社會矛盾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政治: 取代宗主督護制,加強中央對地方、人民的控制;為擺脫鮮卑舊貴族頑固勢力—— ;經濟:實行 及與之配套的賦役制度—— ;思想文化:移風易俗(改漢姓、穿漢服、講漢話等)三長制遷都洛陽均田制租調制遷都洛陽問題:為什么要遷都洛陽?政治:經濟:軍事:地理:舊都保守勢力強大,阻撓改革;舊都經濟落后,糧食供應困難;舊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騷擾和威脅;舊都偏居塞上,經略中原困難。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歷史概念小課堂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它規定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歸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還給官府。北魏初年,長期戰亂,人民流離失所,田地大量荒蕪,國家賦稅收入受到嚴重影響。為保證賦稅來源,北魏把土地分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何為“均田制”露田男:40畝女:20畝禁桑田男:20畝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老免及身沒則還田……諸桑田不在還受之限……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給二十畝,課種桑五十株;桑田皆為世業,身終不還。 ──《資治通鑒》問題:露田和桑田分別是什么?概括兩者的特點。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要點探究:認識均田制1、時間:北魏到唐前期2、做法:將無主荒地或產權不明的土地分給無地、少地農民耕作,農民向國家承擔賦役3、具體操作:露田:一般種植谷物;身死還官(也稱為口分田);一般不得買賣桑田:一般種植種桑、榆等;身死不還(也成為永業田);有限制的買賣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要點探究:認識均田制1、時間:北魏到唐前期2、做法:將戰亂產生的大量無主荒地分給無地、少地農民耕作,農民向國家承擔賦役3、具體操作:擁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額外獲得土地,奴婢同普通農民一樣受田,人數不限,土地歸主人;各級地方官吏按照官職高低授給不同數額的公田(職分田),離職時移交后任官。——太和九年(485年)頒布實行“均田制”的詔令問題:對地主和地方官員授田的目的是什么?有利于平衡統治集團利益,獲得豪強地主的支持;有利于推廣農耕經濟,完成北魏經濟的封建化。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要點探究:認識均田制4、結果北魏開始實施北魏初期,長期戰亂,大量土地荒蕪瓦解的原因:均田制難以真正限制土地買賣和轉讓,土地兼并日益加劇;人口不斷增長……唐初仍沿用均田制,唐中后期以后,國家日漸無田可授田,均田制瓦解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要點探究:認識均田制5、與之配套的賦役制度——租調制田畝稅(租):糧食人頭稅(調):帛或布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稅收法令。租即田租,一般繳納的是糧食;調即戶調,一般繳納的是布、帛。由授田的農民向國家繳納,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保障徭役的征派。歷史概念小課堂租調制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要點探究:認識均田制6、影響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穩定生產,促進北方地區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農民向國家繳納賦稅,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保證賦役征收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無法真正抑制)定生產保賦役抑兼并促漢化促進北魏農耕經濟的發展(經濟的封建化)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2014·廣東高考·13)唐代某詔令批評當時存在“恣行吞并,莫懼章程”和“口分永業(國家授予的田地),違法賣買”的現象。這表明當時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壞C.分封制恢復D.“市”突破空間限制B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 北魏孝文帝改革評價 積極:局限:孝文帝不加揚棄地全盤漢化,也為北魏后期的統治埋下了無窮的隱患,特別是孝文帝大定族姓,移植門閥士族制度……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種種,消磨了北魏統治者的銳氣與活力,激化了社會矛盾與沖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歸于滅亡。——摘編自郝松枝《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速亡》推動北魏的封建化(漢化);促進民族交融,為后世大一統奠定基礎全面推行漢化,抹殺鮮卑族自身文化。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三、南北對立時期2、南方:從東晉到南朝(1)疆域變遷宋齊梁陳東晉從東晉到陳朝,疆域步步緊縮,到陳朝疆域退居長江以南,在南北對峙中明顯處于劣勢,覆亡大局已定。問題:從東晉到南朝,疆域有何變化?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三、南北對立時期2、南方:從東晉到南朝(2)制度創新:九品中正制唐朝時的五姓七望: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中正,品評官,后期為世家大族所壟斷初期重品德才學,后期逐漸成為維護土族特權的工具。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2023·河北衡水二模·2)九品中正制明確規定中正官必須是中央政府的在職高官,這實際上是將漢代的鄉里清議納入朝廷選舉的軌道,同時,這些高官對鄉里清議的私家操縱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知,這規定A.反映了中央對地方豪強的妥協B.導致選官權從中央旁落到地方C.實現了政府對民間輿論的控制D.有助于擴大士族的政治影響力D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2023·江蘇徐州模擬·3)西晉時期在九品中正制外,還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門第等“資”為限制,而是以鄉論、清議的方式對候選者進行德、才評定,中正官全程參與并主導對“寒素”的選拔。“拔寒素”的實行A.為科舉制的形成創造了條件B.有利于消除士族與寒門差異C.打破了士族對選官權的壟斷D.旨在彌補九品中正制的不足D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三、南北對立時期2、南方:從東晉到南朝(3)制度創新:門閥制度的興盛唐朝時的五姓七望: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何為“門閥”?門閥是以家族為基礎,以門第為標準,是地主階級中一個特權階層。● 門閥有何特點?政治上:講究門第高低,以門第高度分享特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文化上:崇尚清談(即不談國事、不談民生、空談玄理);生活上: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三、南北對立時期2、南方:從東晉到南朝(3)制度創新:門閥制度的興盛唐朝時的五姓七望: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問題:門閥在魏晉為何如此興盛?材料:九品中正之制,起于魏文帝時……最大的弊病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誰沒有親威朋友?……誰能夠真正破除情面呢?于是所選舉的,總不外乎這一階級里的人。就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這種制度,于兩晉南北朝的門閥階級,是很有關系的。——呂思勉《中國通史》A、西晉內亂,蠻族趁機滅亡西晉。晉室南遷,中原士族相隨南逃(衣冠南渡),晉室政權依賴士族的支持。B、九品中正制的推動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三、南北對立時期2、南方:從東晉到南朝(3)制度創新:門閥制度的興盛唐朝時的五姓七望: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東漢 東晉 東晉末到南朝 隋唐 宋代門閥政治形成東漢政權是在西漢以來形成的豪強地主支持下建立的,豪強享有政治、經濟特權,逐漸形成名門大族門閥政治鼎盛時期隨著九品中正制的實施,世族迅速崛起,形成世族和皇族共治的局面。門閥政治開始衰落隨著庶族的崛起及世族自身的腐朽,門閥政治走向衰落。門閥政治逐漸消亡由于加強皇權的需要、科舉制的實施及農民起義的爆發,導致門閥政治逐漸走向消亡平民政治取代門閥政治隨著科舉制進一步完善(選拔人數增多、范圍變廣、程序嚴格),平民入仕日益普遍,平民政治取代門閥政治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三、南北對立時期2、南方:從東晉到南朝(4)經濟發展:南方經濟得到開發南方經濟有了明顯發展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三、南北對立時期2、南方:從東晉到南朝(4)經濟發展:南方經濟得到開發問題:魏晉時期南方經濟得到開發的原因?原因:A、北方戰亂,南方相對穩定B、北民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C、南方自身優越的地理條件 D、政治中心南移以及統治者的政策支持材料:至于元嘉末…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蓋東西之極盛也。……地廣野豐……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鄠、杜(指北方)之間,不能比也。…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2017·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6)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據此可知,唐中期A.國家統一使南茶開始北運B.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致C.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D.南方經濟水平已超越北方C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要點探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問題◎民族融合的概念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等趨向一致。魏晉以來,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族不斷融合,但民族隔閡仍存在。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要點探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問題◎民族融合的表現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由遷徙到定居,由畜牧業為主到農業生產為主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生產經驗(畜牧業)、飲食、生活用具等變化少數民族政權:重用漢族士人,學習中原漢族典章制度(如十六國時期采用中原模式國號、年號,學習漢族典章制度;孝文帝改漢制等)少數民族:講漢話、穿漢服等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華夏認同感增強。漢族:西北民族的樂器、舞蹈等受到漢族人的喜愛民族交融的內容具有雙向性,以漢化為總體趨勢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要點探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問題◎民族交融的方式友好往來人口遷徙對外戰爭政治變革如絲綢之路上的經濟文化交流戰亂時期,少數民族內遷或北民南遷等頻繁的戰爭在客觀上使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促進了民族融合,如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割據混戰客觀上促進華夏共同體的形成、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族割據混戰客觀上促進民族交融部分朝代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或政治變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開放政策等,都推動了民族交融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要點探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問題◎民族交融的影響①政治: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②經濟:促進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③文化:縮小民族差異,強化華夏認同,為全國統一準備條件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2023·湖北云學新高考高二上期末·8)東漢以來,西部、北部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鮮卑等。他們在西晉滅亡后開始建立政權,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間彼此頻繁接觸,通婚雜居。在南方,三國時期的吳、蜀兩國以及東晉、南朝,經濟得到進一步開發。這些現象A.推動邊疆封建化B.促進經濟重心南移C.加強了民族交融D.縮小南北文化差距C基礎梳理 要點探究 習題演練(2023·江西八校4月聯考·25)北魏初期,統治者在山西大同開鑿的云岡石窟佛像造型比較粗獷,服飾貼體透肌,衣服短而窄,表情嚴峻。遷都至洛陽后,宣武帝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龍門石窟,洞中的佛像,衣服垂于方座前,衣袖寬大下垂,面相略長而清秀,表情溫和并作微笑狀。這表明當時A.出現儒佛合流的趨向B.北魏政權完成封建化C.北朝社會經濟的繁榮D.民族交融的進程加快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